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8-2)
               --
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三)名词解释

1﹒持经

持经者诵读经典,受持其经义而修者之称,自佛陀教化以来,经典结集后诵经文、持受其义而行,都称为持经。持经相对于持律者,而有持经者之称。持经者大多受持诵读大乘诸经典。于《金光明最胜王经》、《法华经》均有诵读、书写经典者,可获无量功德之记载。《梁高僧传》、《续高僧传》、《法苑珠林》等,亦详载历代各持经者感应灵验之说。一般受持诵读《今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地藏经》、《药师经》等。

标题,依昭明太子所说的「持经功德分」,持经这个名词解释一下。受持、读诵经典,不是只有读而已,要依经典的经义去修,如果你读诵《金刚经》,它告诉你要当菩萨,第一个就是要发愿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第二个要无有一众生可度想,《金刚经》的立论在于立有、立空,随立随破,不能存有任何枝节,枝节是依幻化因缘而成的,过了以后,就要不执着。世尊又告诉我们要学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去我相,要修忍辱,「无我得成于忍」这句话在后面会讲到,「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修忍法,于内心的习气毛病要忍外,对因缘所起的法、所现的境界也要忍,还不究竟时,有什么小神通出来,更要忍。空有神通,没有心地的解脱知见是没有用的,如果有解脱知见,附带有神通,这有助于利众,但不是用神通来度人,神通度人只会误导众生来学神通,不会得究竟解脱,这是本末倒置。很多人修行,要学特异功能、别人没有的能力,这样就走错路了,果位是依你的心清净程度来印证,不是因神通,世间四禅就有五神通,他们连果位也没有,如果身见不灭或不去守戒,犯了戒禁取的执着,甚至于犯了疑病,这连须陀洹的境界都没有,虽然你有四禅天的境界,有五神通,但连须陀洹的境界也未得,因为你执着有一个身,执着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神通,这些通很多都是依我们的肉体所显现,天眼通用见性所现,神足通依肉体所现,这些都离不开这色身,先有解脱知见,再有神通,那是正规的修行,也就是心清净所产生的神通,这是无可厚非;如果相反,是你练出来的神通,还执着有个有为法,没有办法自求解脱,这种神通,对佛教徒来讲,宁可不要。

讲到第十五分的道理,你读诵哪一句话,然后依诸经义来修行,这才是持经者诵读经典,受持其经义而修者之称,自佛陀教化以来,经典结集后诵经文、持受其义而行,都称为持经。持经也好、受持也好、读诵也好,深层的意义就是诵而且去行,很多人只会诵没有去行,早晚两部《金刚经》,读了一、二十年不懂其义,永远没有办法去推动内心的改革,这就很可惜。如果你不能够了解《金刚经》中重要的义理,那你做不到空有不二的道理、实相观。《金刚经》中经文的出现都有它的次第,譬如离四相以外,衪教你要善于布施,布施,要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有形有相的布施可以,看你能力有多少?能布施什么?但这些布施做了以后要放下、忘记,不要去执着。《金刚经》一直强调要学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就是没有一法可得、没有少法可得,才叫无上正等正觉。很多人会怀疑,那我什么都不学,我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大乘佛法,为什么是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执着?你要成为菩萨、成为佛,不是用有为法,你舍到不能再舍时,你的心就清净,有清净法身时,众生忆想你,你不知不觉间就化一个化身出去,这跟同时有千万亿人忆想佛、菩萨,佛、菩萨化千万亿个化身出去,谁的能力大?当然是佛、菩萨的能力大,而且衪是在不动之间,被动感招应化出去的,这是最后你要学的。你不要怀疑我什么都不学,我在干什么?学无为法是为了要得到最高的如来的清净法身。本尊不动,某甲想你,你就化一个身给他,某乙念你,你也化一个身给他,这样多自在?把目标、方向搞对了以后,你就要去做,你既然发了菩提心,就是要学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回到清净自性,妄想习气毛病断尽,不执着善境界、神通变化,回到清净自性入无余涅盘时,虚空就是你的体。如来及诸大菩萨,衪们懂了这个道理,每一世这么去行菩萨道、去受持,我们今生有幸能够听闻到《金刚经》,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原来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放下、舍掉一切,就是要培养我们清净的法身,清净法身现起,就有一个圆满的报身和无量的应化身,我们知道了,就要如实去做,这叫受持。

持经相对于持律者,律法,是初机修行的一个根本,没有守戒,你修不了佛法,没有严格的戒律,方便往往都变成随便。初级的守戒,愈严格的人会愈有成就,愈纵容自己方便一下没关系,往往都会打折扣。持戒很严有什么作用?持戒精严,面对障碍你不会胡思乱想,你定力够,不犯这个贪、也不犯那个贪,这样哪个境界来,你都安得住你的心。譬如口业,口业守得不好,今天跟这个人讲错一句话,明天又跟那个人讲错一句话,然后障碍来,就开始胡思乱想:我是不是因为那天讲错那句话,才有这个毛病、有这个障碍?搞得自己胡思乱想,心慌意乱。守戒不是只要你不做某些事或要做某些事,不是,戒律是要让你在障碍来时有定,如果你守戒守得很好,你心安理得,身口意三业清净,那障碍来时,你不会胡思乱想,菩萨考试时,你也不会胡思乱想,你自在无碍、可以克服,这种实修的境界,你要去体会。守戒,什么戒?五戒、菩萨戒或出家的具足戒,守了以后怎么样?守得很好,障碍来时,你坦荡荡没有一种罪恶感,守戒清净,由戒而得定就是这么来的,你有没有真正体会到由戒而得定的道理?你说守戒,守戒就一定有定吗?你只要有丝毫的缺失,你就定不了,定不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大乘佛法的般若智慧来观,破一切相,管你是真的、假的,反正我都看没有,这是【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虚妄,守戒不守戒,不一定由守戒得定,我用智慧来得定,破一切相,当然你可以【般若经】的境界,进入菩萨的境界。一个初学者一定先要去受戒,在守戒时,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先行为规范你自己,这样心里面安定,当然这只是持经跟持律的对待语,持经、读诵、受持,持律的话,依戒律修而不犯。世间的香味,是有受远近距离的限制,超过一定的距离就闻不到香味,小乘的圣人,他们守戒清净,会产生戒香,这个戒香是遍十方虚空一切佛剎土,你不要看他们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不洗澡,他只要守戒清净,这个戒香发起,没有时空的限制,这是修行人持戒有成时所形成的戒香,这里讲持律,只是提出来跟持经对待解释而已。

而有持经者之称。持经者大多受持诵读大乘诸经典,一部经你读一次,还不太懂,似懂非懂,如果诵了几百部,每一次诵,一定会特别有几个字、几句话比较吸引你,那是菩萨在教你今天要注意这一句话,你看进去,脑筋一转,这句话要怎么解释,也许过了又忘记,读经不思考不会变成你的东西。听经闻法还好,讲经说法的人,依佛的心通力跟你讲,人家讲一小时,胜过你读几个月的书,甚至于几年的修证,我刚刚讲,为什么要你舍一切法?为什么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学一切法?要成就如来清净法身,不能有少法可得,要舍一切法,这道理你懂的话,大乘的目标就对了,目标是要得到什么东西,过程就是不能得一法,这不是很简单吗!懂了,就要去做,过程之间种种色身的变化或是能知能见,能超一般人的能力,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你不去玩它,慢慢它就没有了,你一直去玩它,能力愈来愈高强,最后迷失了,你没有舍掉你那内心的执着。持经要特别注意怎么去持、怎么去做?你持什么经呢?其实什么经都可以持,都有它的功德。

一般经典讲的持大乘经典有其功德,有的人没有办法接触经典,你读诵他们可以听到,不管是人或者非人、诸佛、菩萨,自利还可以利他,在这里讲的《金光明最胜王经》这部经是不错的,好几个人翻,把它汇总在一起,《金光明最胜王经》大乘经典大部份里面都有一些咒语,《金明经》有附初地菩萨的咒语、二地菩萨、三四五六七八地、十地菩萨等等的菩萨都有护持他们的咒语,已经进入一义的了解,再进一步的把一义化成陀罗尼,以一义演译成无量义这种能力,大乘经典都是这么讲。《金光明经》里面还有几个很有意义的故事,流水菩萨,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出生做太子,衪的名宇叫做流水,流水怎么去救水池里面要枯干了鱼?这个时候,菩蘟就忆想无数忆劫以前有一位佛说的十二因缘咒,因为鱼池枯干,鱼都快死了,衪怜悯来度它们,想到那个咒,一念,这些鱼都生忉利天。宝髻如来也是度畜牲道众生,宝髻如来咒很简单,如果你还不会念那个咒,你就念南无宝髻如来,念祂的佛号也可以度众生,那个虫如果要死时,你念一念,它死时就可以升忉利天,这是宝髻如来的本愿,可以度这些畜牲道。

《法华经》大家都比较熟悉,有的人拜《法华经》一字一拜,当然一字一拜是很慢,但是,你在定中,不急不徐的这么拜,什么法门都可以成道,你既然没有办法持经,读通受持去改造你的心,你就这么依照佛菩萨的威德力,这么去拜经拜经,有的拜了会成就的,有的几年也没有消息,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这两部经均有诵读、书写经典者,可获无量功德之记载。我们古圣大德常常有这些记载,现在印刷术比较发达,根本不必去印刷,上网去搜寻,你要什么经就有什么经,不怕你看,就怕你福德不够,看不懂,只要你能够看得懂,那就是你的。《梁高僧传》、《续高僧传》、《法苑珠林》等,亦详载历代各持经者感应灵验之说。一般受持诵读《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地藏经》、《药师经》…等,依你个人的因缘去持诵,大乘有智慧的人他会诵《金刚经》要学智慧,读通《法华经》其实是在学神通,那你没有神通的基础,你去读这个经,有读没有懂,很可惜,如果你把《大般若经》、《金刚经》道理都搞懂了,空性悟得了,你再来读《法华经》,那你会很受用。《普门品》里面有讲,观世音菩萨说你这个人该以什么身得度者,衪就化什么身来度你,怎么化?你要先读这些空观的书,《唯识》的书、读《解深密经》第八品要怎么化,佛陀衪告诉你要怎么化,或者你一粒米要化成像须弥山一样多的米,要供养无量众生、要超渡,这是《法华经》里面的偈语,有的人要化之前要念那个偈语,万法唯心造,你怎么去造?《法华经》里面讲的一些故事,看起来好像稀松平常,没有高深之意,其实每一句话都在讲神通变化,因为你不会变,读这部经有什么用呢?仅积点福德,没有大用!

《阿弥陀经》是最多人念的,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经》,《地藏经》是孝经,讲地藏王菩萨的本生故事,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母亲说的,这也是跟超生有关,印度有一个地方现在叫尚卡西,过去名字叫僧伽施,这个地方就是释迦牟尼佛从舍卫国那边上忉利天,下来时,帝释天主造了三座天梯,宝梯、金梯、银梯三道,从忉利天走下来的所在。释迦牟尼佛要飞很快,直接飞下来就好,为什么要走这个金梯、银梯、宝梯?衪慢慢走下来是要显现给当时的世人看,因为那时候大家不相信释迦牟尼佛会到天上讲经说法,大家也不认为衪是人天导师,衪就藉这个机会,叫舍利佛还有很多弟子去通知大众,释迦牟尼佛哪一天要从哪里下来,让大家看到所有的大梵天王、忉利天主,还有各天天主,陪着衪从天上走下来。尚卡西那里有一个斯里兰卡的庙,庙里有个坛场,印度人要出家受戒的坛场,那里面就画了一个释迦牟尼佛跟大梵天王、帝释天主从天梯走下来的图像,这也是「八大圣地」之一。这是祂在忉利天讲《地藏经》,当然天上不是只讲这部经,这部经是衪对衪的母亲跟其它的天神讲的。

《药师经》是在吠舍离(Vaiśālī)讲的,要去朝圣的人要记得吠舍离是讲《药师经》的地方,当时吠舍离正发生瘟疫,释迦牟尼佛人在灵鸠山旁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那时候阿难就问,吠舍离在发生瘟疫,要怎么处理?释迦牟尼佛就讲《佛说却温黄神咒经》,虽然讲了这部经,还是没有办法让吠舍离的灾民直接得到好处,吠舍离的国王召集大臣来商量,要怎么解决?大臣就建议请王舍城的圣人释迦牟尼佛来帮忙,世尊一有因缘一定要去了,衪答应了,从王舍城到吠舍离这边,大概四、五百公里左右,世尊过恒河一脚踏进吠舍离的土地,天就开始降甘露,下雨了,见到国王后,国王问要怎么消除这瘟疫?世尊就告诉他,你要念「南无药师瑠璃光如来」,要虔诚的念,国王就找了所有大臣一起来念「南无药师瑠璃光如来」,念了不久药师佛就出现在空中,把瘟疫化除掉,化除掉以后,释迦牟尼佛才开始讲这《药师经》,所以《药师经》就在吠舍离讲的。

要受持诵读什么经,依你的需要,有医病、开智慧学神通、往生西方,各念各的经,如果你要孝经,那要学断业障,那地藏王菩萨也是威猛,地藏王菩萨比释迦牟尼佛以前的菩萨身还要早,你在诵《地藏经》可以看到,地藏王菩萨的神通变化不亚于释迦牟尼佛,因为衪所度的众生连佛都看不尽,不要讲文殊师利菩萨,衪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衪永远都是在度众生,《地藏经》开头就在讲地藏王菩萨的功德,然后才开始讲目莲救母的故事,这是有关于受持、读诵,解释经典里面的持经受持分,再提出来加强一下。

 

2﹒昼夜六时

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剎那(k=a5a),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tat-k=a5a ),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罗婆(lava),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须臾(muhūrta),五牟呼栗多为一时(kāla),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ahorātra),六时亦为一昼夜。

昼夜六时,我们经文上是没有昼夜六时,只有提到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我们既然学佛法,要研究一下印度的季节、时间,因为佛法是来自于印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生在印度?所有的佛要成佛都要出生在印度,因为世界的中心在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的南边就是印度,尼泊尔其实过去也是印度的一部分,释迦牟尼佛就出生在迦比罗卫国,很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未来的佛、弥勒佛,衪也会出生在稍微南边一点,但也是在同一个省区。开始来学习印度的历法跟时间,一昼夜分为六时,我们中国说十二时辰,他们只有分六个时辰,你可以想象,我们分成十二个时辰,他们是四个小时为一个时段,六时就是指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经典讲的初日分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珠宝或身体去布施,中日分、后日分,也这样无量布施,比不过你去受持读诵,或为别人讲解《金刚经》的功德。另半日则是讲夜三时这三分:初夜、中夜、后夜。

这晨朝大概从早上六点到十点、日中从十点到下午二点、日没就是下午二点到晚上六点、傍晚时,这是昼三时;初夜就是晚六点到十点、半夜十点到凌晨二点这是中夜、半夜二点到清晨六点就是后夜,这是夜三时,他们六时是这么分的。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剎那(k=a5a念成叉那),最小单位是怎么讲?分很多,一剎那有几个心念?一剎那,有九百多个心念,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tat-k=a5a ),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罗婆(lava),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须臾(muhūrta),五牟呼栗多为一时(kāla),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ahorātra),二十四小时分三十个牟呼栗多,一昼夜,六时亦为一昼夜。

 

三十昼夜为一月(māsa),十二月为一年(var=a)。更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等单位。六十怛剎那为一罗婆(lava),三十罗婆为一须臾、牟呼栗多(muhūrta),三十须臾为一昼夜。

三十昼夜为一月(māsa),十二月为一年(var=a)。再上去就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是不可数的劫等单位,后面还有六十个数目,不可数、不可称、无有边功德,那个都是一个数目,它都有梵文的单位,不可数是什么、不可称、无有边是什么?这些都在讲很大的数字,就像阿僧祇,阿僧祇就不可数,阿僧祇再加一个劫,这是很大的一个时间。六十怛剎那为一罗婆(lava),三十罗婆为一须臾、我们常常在讲须臾间、须臾间,须臾就是牟呼栗多(muhūrta),有时候牟呼栗多又叫做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三十个牟呼栗多也是一个昼夜,一个小时是五个须臾,是我们的一个多小时,这些虽然不是特别重要,但是起码以后你读到时知道是在指什么。

 

此外,一念与剎那、生灭之关系,就《仁王般若经》所述,一念为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故一念之间计有八万一千生灭。另《杂心论》谓一弹指有六十四剎那;《大智度论》谓一弹指为六十剎那。

此外,一念与剎那、生灭之关系,我们刚刚讲说,剎那是时间的对转,但我们的念头比这时间更细,生灭之间跟剎那有什么关系?就《仁王般若经》所述,一念为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你看一念之间有多少个生灭?我们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好像蛮长的,但是,一念之间有九百个心的起灭起灭,心,一般人看不懂、看不到,要到行阴区宇才能见识到它的微细,这要到阿那含行者才有一点进入这个境界,可以看到念头起灭,这个念头不是我们平常动一个念头,动一个念之间已经有九百个生灭,非常微细,我们说行阴微细,怎么个微细法?你动一个念、起了一个字,其实已经有九百个生灭相在里面,这是《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讲的,一念之间计有八万一千个生灭,八万一千个生灭,这是怎么去推算的?一念有九十个剎那,九十个剎那再乘以九百个生灭,一念之间就有八万一千个生灭,或者是你阿赖耶识它造外在因缘的一种生灭相的转变,这个如果有进入宿命通的话,你就是要这么去观,它飞快飞快地这么在转,你要看得清楚、看得懂,这禅定力要极深。我们从经典上的理念可以懂,起一个念之间已经经过八万一千个念头起灭、生灭生灭。另《杂心论》谓一弹指有六十四剎那,一念有九十个剎那,那一弹指有六十四个剎那,一弹指比一念还要快一点,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是,也有好几万的生灭在里面,这些单位的对照,稍微了解一下,另《大智度论》谓一弹指为六十剎那,差《杂心论》所讲的四个剎那。

 

3﹒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指将日、夜各划分为三,日间可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间可分为初夜、中夜、后夜。初日分为早晨六时顷至十时顷,中日分为早上十时顷至下午二时顷,后日分,乃午后二时顷至六时顷。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指将日、夜各划分为三,日间可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间可分为初夜、中夜、后夜。初日分为早晨六时顷至十时顷,中日分为早上十时顷至下午二时顷,后日分,乃午后二时顷至六时顷。夜分时间一样,只是改成晚上。我们经典第一段讲到三个时分,稍微了解一下,衪指的哪一个时间。现在再进一步讲有关时间的三际时。

本分经典讲到日中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何不讲夜中三时?因要做善事、行布施,大部份人都是在日间而行,古代晚上没有光明、电灯,只能做室内活动或是睡觉而已。

 

4﹒三际时

三际时系梵语 traya 4tava` 之意译,又作三际时。乃印度一年所分之三期。然以三际配于月日,历来有诸种异说,较重要者有神泰、真谛、普光、玄奘等诸说,其中真谛与玄奘之说相同,即:(1)热际(grī=ma-4tu),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2)雨际(var=a-4tu),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3)寒际(hemanta-4tu),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

一般讲际是在讲时间,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1)前际(pūrvqnta),指过去。(2)后际(aparqnta),指未来。(3)中际(madhyqnta)。pūrvqntapūrvaanta组成,pūrva是第一、头的、过去,anta是边际、临近之意。aparqntaaparaanta组成,apara是后面的。madhyqntamadhyaanta组成,madhya是中间之义。

而三际时系traya 4tava` 之意译,又作三际时。乃印度一年所分之三期,我们中国说春夏秋冬,他们不是这么分,他们没有秋、也没有春,他们分的是下面讲的:三际时。然以三际配于月日,如果三季,一季大概四个月,我们如果春夏秋冬一个季节是三个月,有四个节气,他们不是,是分成三季,历来有诸种异说,较重要者有神泰、真谛、普光、玄奘等大师诸说,其中真谛与玄奘大师之说相同,这三季分别是:(1)热际(gr1=ma-4tu),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先看数字,不要看到正月就想到我们的正月十五,不一样,这时间跟纬度又有差别,为什么要拿出来讨论?让你了解印度国情跟我们中国国情不一样。我们说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四月八日,我们讲的四月八日不是印度的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日期,在他们印度历法是二月十五日(满月),二月十五日为什么变成我们的四月八日?纬度不同为其一,他们正月的算法和我们不一样,大约差一个月(延后),有一套很复杂的推算方法去推算。也就是说印度二月十五日,约是我们的三月十五日,再换算成国历的日差,翻译取用的那一年刚好是四月八日,但每年国历日子应是不样的,不会都是四月八日,若用印度历法是二月十五日(满月),来看看我们农历几月几日可能较靠近。

(1)热季(gr1=ma-4tu):现在暂时知道印度正月十六日到五月十五日四个月是热季(gr1=ma-4tu)。

(2)雨际(var=a-4tu),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这四月个,九月十五日起就开始算寒际了。

(3)寒际(hemanta-4tu),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这三季,每一季各四个月。就只有这样分,热、雨、寒季,他们只有这三个季节。

 

《大唐西域记》将三际分为六时,一年之中,分为太阳北行之六个月,与太阳南行之六个月,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即:(1)自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称为渐热。(2)自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称为盛热。(3)自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称为雨时。(4)自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称为茂时。(5)自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称为渐寒。(6)自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称为盛寒。

《大唐西域记》玄奘大师所写的,又将三际分为六时,把它再划分每一个时节有两个月分,一年之中,分为太阳北行之六个月,太阳偏北就是夏天,太阳偏南,走赤道的南边时,就是冬天,就像我们一样,我们一到冬天,太阳就往南边这边靠,如果到夏天它就往北半球靠,玄奘大师把太阳北行六个月跟太阳南行六个月分翻为六时。六时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这六时即,等于再把刚刚说的四个月切分一半,从:

(1)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这是天气慢慢热,称为渐热。

(2)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称为盛热。

(3)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称为雨时。

(4)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就是大雨,称为茂时。

(5)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称为渐寒,雨季以后,慢慢变冷了。

(6)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称为盛寒。

为什么印度人不从一日、十五日开始划分?他们不像我们从初一开始算。他们分白月、黑月,先黑月再白月,从十六日开始月亮慢慢变成黑暗,到上弦月时,这时候称黑月。从下弦月开始慢慢到满月的时间,算白月,因为从没有月光,到慢慢有月光到满月,这是白月。所以我们的下半月就是他们的上半月,倒过来,他们从正月十六日开始算,十六日月亮开始慢慢要变小了,十六日是黑月开始,因为从月亮满月,慢慢变成小眉月亮,这是他们的黑月,是我们的下半月,被他们当成初一到十五,正好相反。除了这半个月的差异外,还有他们纬度跟我们纬度之间的差别,也差了半个月,所以就中国和印度的历法来说,至少相差了一个月。

 

佛教则分为热时(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寒时(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等三时,或春夏秋冬四时。一年十二月之名称列举如下:

(1)制呾罗月(Caitra,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卯角月太阳历3~4月);

(2)吠舍佉月(Vaiśākha二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辰氐月太阳历4~5月);

(3)逝瑟咤月(Jye=6ha三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巳心月太阳历5~6月);

(4)頞沙荼月(Ā=ā7ha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午箕月太阳历6~7月);

(5)室罗伐拏月(Śravana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未女月太阳历7~8月);

(6)婆罗鉢陀月(Bhādrapada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申室月太阳历8~9月);

(7)頞湿缚庾阇月(Aśvayuja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酉娄月太阳历9~10月);

(8)迦剌底迦月(Kārttika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戍昴月太阳历10~11月);

(9)末伽始罗月(Mārgaśīr=a九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亥觜太阳历11~12月);

(10)报沙月(Pau=a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子鬼月太阳历12~1月);

(11)磨祛月(Māgha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丑星月太阳历1~2月);

(12)颇勒窭拏月(Phālguna,十二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寅翼月太阳历2~3)

佛教则分为热时(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寒时(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等三时,这是佛教这么分的,或春夏秋冬四时。一年十二月之名称列举如下,比较重要、要注意的是二月:

(1)制呾罗月(Caitra,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卯角月太阳历3~4月)。

(2)吠舍佉月(Vaiśākha二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辰氐月太阳历4~5月)。

南传的说法,这个月非常重要,吠舍佉的满月,是释迦牟尼佛的日子,祂出生、证道、入涅盘都是在这个吠舍佉月的满月时,满月就是后半月,印度历法的后半月就是白月,因为他的前半月是黑月,黑月就是三月十六日月亮慢慢变小、变小,变得没有光明了,然后下半四月一日,月亮一点点,慢慢加大加大,加大到满月时,所以是从二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五日的满月。二月十五日的满月,相当于我们中国历法的三月十五日,三月十五日再推算太阳历,是在四月跟五月之间,如果以太阳历来算的话,三月十五日有几年是落在八日,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会是四月八日?农历四月八日不可能月亮满月,因为是用阳历去算,我们看经典的翻译,为了这个问题要去研究,为什么有人说是阳历的四月八日、也有人说是农历四月八日?究竟哪个是正确的?

印度讲的是二月分的满月,二月分的满月跟我们想的不一样,从没有月亮到满月,这个推算起来是印度的三月十五日,跟他们阳历再对照一下,差了半个多月、二十几天,就有机会落在四月八日左右,你要找阳历的四月八日,但是,阳历的四月八日这一天,不见得永远都会靠近满月,如果你去找印度历法的释迦牟尼佛出生、证道、涅盘都称说是二月满月那一天,满月就是这里讲的三月十五日,三月十五日就是二月的下半月的白月,我们的上月半就是他们的一个月的开始,是没有错,但是差十五天,因为我们从初一开始,他们从十六日开始,差十五天,他们也是称这上半月,他们的上半月是我们的下半月,这是第一个观念;第二个时间的差误,他们的正月是我们的二月分,因为我们是以寅月为正月,他们是以卯月当做正月,这个时间又会差半个月,刚刚前半月跟后半月差半个月,纬度的关系又差了半个月,印度人讲这二月分的吠舍佉月的满月,其实就是我们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跟中国差了一个月,三月十五日,如果换算成阳历,会落在四月跟五月之间,如果用万年历去推算的话,有机会会落在四月八日左右。经典翻译的人说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四月八日,这应该是在讲太阳历(公历),阴历四月八日月亮哪里会圆满?不可能!总之南传的讲法,释迦牟尼佛出生、证道、入涅盘都是在二月分的满月那一天,白月的满月那一天,白月就是印度的后半月,月亮最圆的那一天。

(3)逝瑟咤月(Jye=6ha三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巳心月太阳历5~6月)。

(4)頞沙荼月(Ā=ā7ha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午箕月太阳历6~7月)。

(5)室罗伐拏月(Śravana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未女月太阳历7~8月)。

(6)婆罗鉢陀月(Bhādrapada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申室月太阳历8~9月)。

(7)頞湿缚庾阇月(Aśvayuja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酉娄月太阳历9~10月)。

(8)迦剌底迦月(Kārttika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戍昴月太阳历10~11月)。

(9)末伽始罗月(Mārgaśīr=a九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亥觜太阳历11~12月)。

(10)报沙月(Pau=a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子鬼月太阳历12~1月)。

(11)磨祛月(Māgha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丑星月太阳历1~2月)。

(12)颇勒窭拏月(Phālguna,十二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寅翼月太阳历2~3) 
 

5﹒印度历法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用以定岁时节气之方法,称为历。一般分为太阴历与太阳历。印度自公元前一世纪顷,因季节之运行,而施行太阴历。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满月之日,称为月初。每个月由满月至晦月,称为黑分(
krsna-paksa,由于大小月不同,或十四日,或十五日),由新月至满月,称为白分(śukla- paksa)。一年之中,分为太阳北行之六个月,与太阳南行之六个月。或分为六时:

(1)渐热,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

(2)盛热,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

(3)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4)茂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5)渐寒,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

(6)盛寒,十一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用以定岁时、节气之方法,称为历。一般分为太阴历与太阳历。印度跟中国都是用太阴历,日本本来也是太阴历,后来被改成太阳历。印度自公元前一世纪顷,因季节之运行,而施行太阴历,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满月之日,称为月初,满月了,就是月初,我们满月算月中,他们算月初。每个月由满月至晦月,就是月亮只剩下一点点似眉毛时,有时候称为黑分(krsna- pak=a,由于大小月不同,或十四日,或十五日),这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上半月永远十五日,下半月就是二十九日、三十日,他们不是,他们月初有十四、十五天,因为是从满月到晦月,称为月初,由新月,由一点点眉月亮到满月,称为白分(śukla- pak=a)或者白月,月初跟月尾就跟我们差十五天,不一样就在这里。一年之中,分为太阳北行之六个月,与太阳南行之六个月。或分为六时:

(1)渐热,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

(2)盛热,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

(3)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4)茂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5)渐寒,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

(6)盛寒,十一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

 

中国自西汉太初元年(104 B.C.)至清末,共历四十六次改历;所用历法与印度相同,大致系采用太阴历。佛教之行事与历法有密切之关系,如释尊之降诞、成道、入灭等日期,于印度有各种异说;此系由于历法之差异所致。

 中国自西汉太初元年(104 B.C.)至清末,共历四十六次改历法;所用历法与印度相同,大致系采用太阴历。佛教之行事与历法有密切之关系,佛教所有历法都根据古代印度的这些历法,古代印度星象学是很发达的,因为是真的在修行,有大成就者、有神通者,在古印度是很多的,尤其是婆罗门教的,有世间禅定、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境界都有。中国的道家也是色界、无色界境界都有其人。中国,如果是西藏就比较靠近喜马拉雅山,往东的话,就比较偏离世界的中心,但还是靠东方。

有所谓一切宗教的伟人,都出生在世界的中心部分,回教的穆罕默德就是在中东那附近,犹太教也是在喜马拉雅山再往西一点点,耶稣也都是出生该附近,释迦牟尼佛生在世界中心,其它的这些都是在中东,亚洲来讲都是出圣人的地方,所有的宗教家都出自亚洲位置。为什么?因为它是处在地球的中心。

地球的中心就是喜马拉雅山,未来佛也会出生在那里,未来佛弥勒佛是出生在曲女城再往东二百多里的地方,就是释迦牟尼佛家乡再往东一点点,地球中心的喜马拉雅山又叫雪山,喜马拉雅山,从佛教的宇宙观来看是很重要的,它最高而且它是世界中心。「金刚座」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坐时才是称「金刚座」,过去佛、未来佛每一位都是坐在那里成佛的,有一天你去坐在那里,有希望成佛,因为坐在那里,地球震动时,不会震到你,你可以入无量定。

这「金刚座」偏差一点点都不行,释迦牟尼佛当初坐在龙洞(有人称前正觉山)那边,龙洞那边有一座山,现在并不高,但过去一定很高,衪想在那里入定,结果衪一坐就地震,有地震就不对,后来地佛、梵天就出来告诉释迦牟尼佛:菩萨!这里不是入正定的地方,你要再找别的地方,也许对面那边。结果衪就往菩提迦耶那边的菩提树走去。当时到后衪想找个东西来垫,忉利天主心通知道了,就化一个农夫,弄了八束吉祥草给衪,衪接受供养了,就在菩提树下找坐处,菩提树腹地有两三百尺要坐哪儿呢?衪往菩提树东面一坐,结果地震了,不能坐;往西面一坐,也是一样地震了;东西、南北都坐过,都会地震,都不对。不然就在树干基部这里,树的正前,方向面向东的地方,放下吉祥草,坐下去就不地震了,结果那里刚好是「金刚座」,世尊是背对着菩提树。过去佛也坐在那里得道的,未来佛也是要坐在那里得道的,这些树木山林后来慢慢没有了,未来会有因缘再重新组合,慢慢又再变回去,到弥勒菩萨要成佛时,自会慢慢找到那里去,那里叫「金刚座」,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的「金刚座」,你在那边礼佛等于是礼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一样的,得到这个金刚心。

如释尊之降诞、成道、入灭等日期,于印度有各种异说;此系由于历法之差异所致。我刚讲的纬度不同,我们中国立正月于寅,印度立正月于卯,这就差了一个节气十五天,而我们的月末是他们的月初,他们的月末成了我们的月初,这又差了十五天,这样讲印度的二月十五日,比我们中国历法是多了一个月,就是我们的三月十五日满月,以我们中国的三月十五日去推算太阳历的话,翻看万年历,会有几次四月八日左右的日期。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四月八日,到底要以哪一天来纪念呢?最好以阴历三月十五日会比较准一点。

下面列出来的这些是给你们参考的,昼、夜、晨朝、日中、日末、还有初夜、中夜、后夜这六时,还要配合一些二十八星宿,你如果有兴趣去算历法的话,你可以看看。星宿之说,你要修有为法离不开这些,你要修无为法,要求解脱,你不能太相信这些,你到底要准还是不准?命运说很准,凡夫就是很准;命运说不准,那你就是圣人。二十八星宿,你说今年运气应该如何,我説也没有什么不好,要发也没有发,要坏也没有坏,那你就是解脱的人,命运控制不了你。修行人本来就是要这个样子,不要太相信这些命理,但也不必去否定它,说没有这回事情,跟算命的去枱杠,你修行,就是要摆脱这些纠缠,才能解脱。这很复杂的二十八星宿名称都列在这里,跟中国人所说一不一样?中国古代道家的法,很多都跟印度的说法相通,一千多年前文化是有交流的,我们大概看一下就可以,我不去讲这些。

将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之轨道面与天球相交之大圆,亦即太阳在天球上之轨道)附近较明显之恒星选出若干,再分为二十八组:

昴、毕、觜、参、井、鬼、柳(以上属东方),

星、张、翼、轸、角、亢、氐(以上属南方),

房、心、尾、箕、斗、牛、女(以上属西方),

虚、危、室、壁、奎、娄、胃(以上属北方)等,称为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之说夙行于印度,然印度认为牛宿与月之运行无关,如外道六论中之竖底沙论(Jyoti=a,专阐释天文、地理、算数等法。),亦仅列出二十七宿之名,可知后世印度乃盛行以二十七宿之说为主;又因二十七宿之性各别不同,故以与二十七宿相当之日而论其吉凶,或以人之生年月日配二十七宿而占其命运之法,皆称为占星法。

此二十七宿分为七类,即:

(1)安重宿:即毕、翼、斗、壁等四宿。

(2)和善宿:即觜、角、房、奎等四宿。

(3)毒害宿:即参、柳、心、尾等四宿。

(4)急速宿:即鬼、轸、胃、娄等四宿。

(5)猛恶宿:即星、张、箕、室等四宿。

(6)轻燥宿(或称行宿):即井、亢、女、虚、危等五宿。

(7)刚柔宿:即昴、氏等二宿。

 

又亚洲诸国自古亦流行一种星辰运行与人之诞生日相关连,而可卜筮吉凶之说法。佛典中摩登伽经、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宿曜经等,亦有如是之说。

新月至次新月之一个月间,月之运行圈(又称白道)有二十八个星宿(即星座),此即二十八宿。太阳之十二个月的运行圈(又称黄道)有十二星宿宫,此即十二宫。九曜、二十八宿、十二宫均可用于占卜。

  (2006.12.1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