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8-1)
               --
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前言

上分中须菩提尊者甚解《金刚经》义趣,悲泣赞叹世尊,前都未曾听闻此经。须菩提尊者重复说明世尊所提离一切相的重要性,阐述实相者即是非相,是为实相之道理。世尊便说:若有人不执取有为,听闻此法不惊不怖不畏,是甚为稀有之人。世尊提示要修实相观时,则要配合布施波罗蜜,再修忍辱波罗蜜来证离四相。无我观证得后,始能得离四相,离一切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上分中须菩提尊者甚解《金刚经》义趣,悲泣赞叹世尊,前所未闻此经。须菩提尊者重复说明世尊所提离一切相的重要性。世间禅、外道都是执着修行的境界,而修佛法要回到自性清净,不是要学真如性在各修行阶段的反应,这是佛法有别于他法之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要知道诸佛菩萨,不是用这个心去度众生的,而是以自性清净化起千万亿化身来度众生,而唯有舍一切法,才能回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又有什么功用?一个众生忆想衪,衪本尊不动,就能够随缘化一个应化身出去;同时有千万亿人在忆想衪,衪也都可以从不动之中化千万亿化身出去,而世间禅、外道则是用自己的心力去幻化,差别就在此。你要学无上的如来菩提,就要舍离一切法,回到清净自性,如此你就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产生四无所畏、四无碍辩,甚至修到佛的十八不共法。这要怎么修?舍一切法、舍一切相。阿罗汉道、阿含道修有性教《解深密经》里面讲的,菩萨道修无相教、不执一法,无上菩提就是这么修来的。

你读《金刚经》就等于读《般若经》里,对于居士、出家众,一切菩萨根基者所讲的经,你憧《金刚经》就等于懂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一样,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在此。不用一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于己可以摆脱业力的牵扯,无为法,不用一法,不必去跟众生的业力交战,修无生法忍,就是忍辱波罗蜜,可以让一切业缘抓不住,才能够自在解脱。修无为法,众生用一切法来障碍你,你无为、无相、不执着,可以摆脱世间的一切有为法,所以先求修解脱,再来清净内在一切习气毛病,回到自性清净,你就可以有法身清净庄严,有无量的应化身千万亿,当然这个时候,也有圆满的报身,三身具足就是圆满的佛。我们还未成佛,我们修菩萨道也是向这条路前进。《金刚经》所提的道理大乘法印,不是以前须菩提修空观所了解的,所以他悲泣赞叹世尊,他为什么悲呢?因为只有他自己可以听闻,末世众生可能听不到,自己感叹过去修的空观圆满,但是,没有修学到大乘实相观,现在才学得,为己、为众生、为未来的众生,这心里很是五味杂陈。

发菩提心者,不会只想自己,所以他提出问题来,佛入灭后五百岁,众生有没有福德读到这部经?读到这部经相不相信呢?菩萨,都是除了想自己以外,还要想别人,大菩萨,从来不想自己,自己要好、未来会如何,从来都不想这些事,每一天想的都是众生,能不能得度?有没有机会学佛?在十四品中他涕泪悲泣地说:从来就都没有听过这种经义,也没有听过实相法印的道理,他彻底的了解,很多都是佛还没有讲,他替佛讲出来「实相者,即是非相,是为实相」,过去修空观,可以空一切相,有无量的智慧,然而菩萨却不能空一切相,菩萨要面对一切因缘所起的法,面对它而不执着,这就要观它有相非相。譬如你听到一句话,虽然你懂得讲这句话的人背后所含的意义,是感激的心、嫉妒的心还是什么心,他的心态,你懂了以后,就放下,放下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面对的六尘境,如果能够懂了就放下,这就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为实相;反之眼耳鼻舌身意接触了实相以后,你执着,进入妄想,这个实相就变非相,这种非相不是原来的实相。 

圣人的非相是看它有这个相,认识它以后,不要执着,不要再起第二念、第三念;我常常讲是第一念觉,是觉而不住、没有分别,如果你起了分别心,就会在意,在意就黏住了,什么胡思乱想的心都来了。菩萨,不能够动心,觉而不住,这就是实相。在第十四品里面,须菩提尊者代世尊讲:「实相非相,即是实相」的道理,也就是从头开始讲的,菩萨发心度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可度想;菩萨要离四相,离了四相,离了也是执着一个法,要不即不离,不即不离是什么?反正实相在那里,你就让它在那里,诸法各安其位,没有你起心动念相应的道理,《法华经》所讲的,诸法、法住,什么相、什么法都是依它的因缘住在那里,不要去强加分别、胡思乱想,这就是实相观的道理。 

须菩提尊者问了,世尊便回答:若有人不执取有为,听闻此法不惊不怖不畏,是甚为稀有之人。很多喜欢修有为法的人,不管是念佛、念咒或者玩一些色身的功夫,都是有为法,你要叫他放下一切不要用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要用,因为《金刚经》告诉你要舍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人,无有少法可得,没有智慧的人、没有大乘种姓的人这时会惊恐,那我修行在修什么?你叫我不要起心动念,那我不起心动念,那我在哪里?他认为在起心动念的那个就是我,如果他不起心动念了,那他何在?这是认贼为父﹗认那个会起心动念为他,他不会回光反照,看看那个可以观起心动念的谁?谁在观?可以了知你在起心动念、胡思乱想,或者在应缘起了什么心法的是谁?你不去找这个觉知,你去找那个起心动念的家伙,认为那个就是你?《金刚经》就是在破解你这种妄执,叫你修无为法,然而喜欢胡思乱想的、喜欢学有为法的人,他会害怕,我在哪里? 

你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你这个人不是今生才听《金刚经》,你是无始劫以来,已经礼敬千万亿佛,每一世都在熏习,才能听到《金刚经》不惊恐怖畏,当然有的人,开始喜欢胡思乱想、喜欢修有为法,因缘时节到了,听到《金刚经》他也可以接受,不惊、不怖、不畏,这样也是以前修过,因缘成熟了,过去的日子没接触到《金刚经》、大乘佛法,现在接触到了,也没有什么惊恐怖畏,这也是善根具足,有大乘的种姓;后面会讲到,你如果不是大乘种姓,或者业障该堕三恶道,你读《金刚经》会发狂、胡疑不信,这讲起来是诸法因缘起,过去世没有种这个因,今生不可能顺利听这种法,听到这种法就会产生怀疑、恐怖。

佛法在修什么?无一法可修。方法,境界,甚至于什么小通,都要舍弃,这不是你要的,你要的是最后清净的自性现起,你就有佛所具足不可思议的智慧、不可思议的度众生的能力,在不动之间可以感招众生的意念,现起应化身去救度众生。这不是最好的佛法吗?你把佛法是在修什么弄明白以后,就解释得出为什么要这么做?懂的人才会讲,不懂的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这个懂了,不用一法,但无有少法可得以后要做什么?当然在《金刚经》里面这没有讲得很清楚,这要在《解深密经》里面或大乘佛法的最后经典,才能来阐述它,你什么都不学,到最后你得到什么?你什么都不去执着,佛性现起来的时候,你有什么能力?具足三身四智,十八佛不共法,甚至于后面的无忘失法、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在度众生之间不必起心动念,就可以度众生。

世尊提示要修实相观时,回到修行的四度修行菩萨,则要配合布施波罗蜜,布施是舍掉你的悭贪跟大众结缘,如果你读释迦牟尼佛的《本生论》,过去世衪布施肉体给谁,那些人都一定要受衪救度。过去谁与衪结缘?衪成佛后也是要全部救度。哪一个人跟佛教有因缘,念佛、供养一切如来,衪还是要救度。布施是菩萨行,第一个到彼岸的法,你不去布施,没有跟众生结缘,没有发愿要布施,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就没有这个种子,看到有布施的因缘时就不会有行动,就发不起那种大心;你愈能够牺牲自己布施,不吝啬的布施,就会得到好处。 

我们学《金刚经》第一个要行布施波罗蜜,第二个要修忍辱波罗蜜,所有的法,除了积福德、修自己,用功精进以外,最重要是忍辱波罗蜜、修无生法忍。譬如你在这里打坐,修不到无生法忍,只是修这个脚痛,七天禅七在忍这个脚痛,在那里痛得要命,对这个脚痛都忍受不了了,还谈什么禅修?没有禅味。对肉体看不开在修,这是最初浅的忍,真的忍,就要对外境,哪个人给你的逆境,对着那个去修你的心、去适应。你们如果能够知道忍辱波罗蜜的重要性,你说要离四相,第一个要离我相,无我得成于忍,你要无我观,你就要去我、无我,用这个忍来修,修到最后没有我的存在,当然就没有人相,众生相也随之没有了;寿者相,天报的果报很长,你不稀罕天神的果报,这四相就灭了,所以最重要的法,还是忍辱波罗蜜。 

要去印度朝圣的人,十四天要修忍辱波罗蜜,为什么修忍辱波罗蜜?吃不见得合你的意,睡,睡得少,早上三、四点要起来,看,都在看一堆石头,当然这是从非佛教徒的眼光来看。有一次导游说,他以前带一团,有一对夫妻,太太是佛教徒,先生是没有宗教信仰,太太好心带先生来参加朝圣团,每到一个地方,这先生就骂,看什么!千里遥遥花那么多钱来看这些石头、砖块,因为他没有佛教的宗教情操、没有追思圣人的心。我们看的不是砖块,凡夫的眼睛看的是砖块。我们说还没有悟道的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的人,进去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等到你悟道后再回凡,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不是在卖弄文辞、意境,不是,是真正在讲修行的境界。你眼睛还看到的、你心感受到的,如果跟一般人不一样,这些都是魔相,都不能当真,到最后回复到一般人的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会变来变去,虽不会变来变去,还是有不清净、还是有世间禅定的执着,这些公案大家都会,但是意境懂了吗?每个人的体会不一样。

用忍辱波罗蜜来证离四相,无我观证得后,始能得离四相,你在修行,每一次想的都是你自己、家人,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从来都没有去想众生,这样还不究竟,所以,我相破掉了,才能够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灭,这才能真正的离四相。统筹来讲离一切法生心,五根对六尘都能够自在无碍,那时候所起的心是真心,是有觉有知而不住,这是清净心所应有的,这个候你才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没有到一个境界的人是会不解的,既然应无所住,为什么还要生一个心?其实这个心,不是你的妄想心、不是你的分别人、执着心,这是只有觉知,而没有起心动念的心,就是刚刚我们讲实相观那个境界,是觉而不知,而这个觉知的心,你要去好好的去认识它,在修行过程之间,就是要真、妄能够搞得清楚,你要站在哪一边?

 

本分中经文第四次较量功德,若人一日三时分,各以如恒河沙等身布施,乃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其功德甚多,然若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经》,并广为人说,其福胜彼。若此经一闻入耳,无所犹豫,其福已不思议,况复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若乐小法者不能见闻,所以此经非下劣根器能闻知,亦非声闻种性者所能愿闻,惟菩萨欲趋无上菩提者,足以听闻而信受之。其成就功德,言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此经所在之处,即是塔庙似地,人天所应供养。

本分中经文第四次提出无住相布施的功德、提出能够读诵本经的功德、能够受持本经的功德、能够为人说《金刚经》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第四次提到,整部《金刚经》主要的道理大概都讲完了,自此后大都是重复再重复,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一个法,不能只讲一次,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讲的是《三转法轮经》,去鹿野苑,释迦牟尼佛开始结了转法轮印,转法轮印开始转四圣谛,第一转是为憍陈如讲的,他马上得到须陀洹果,这初转,讲苦集灭道,讲一次已知,是智慧高的人,你讲了,我懂了,但还没有证,这要再等因缘,隔一天,再讲一次,你马上已证诸习,证苦集灭道,第三次再讲一次,你就要证到已断,叫断诸习。三转法轮,一个法,要重复的提醒,这些都是上根机的要转三转,第一转是已知、第二转是已证、第三转是已断。初转,第一次对憍陈如讲,因为他第一个上前去迎接世尊,以此因缘所以先跟他讲,他马上证须陀洹果,然后另外四比丘再来,一起讲,转第二轮,转第三轮的时候,憍陈如就悟到阿罗汉果。第四天、第五天就讲无我观、无相观,在鹿野苑那边讲两部经,所以在那边建了两座纪念塔,一个是讲《三转法轮经》、一个是讲无常经,诸法无我、诸法无常这部经,五天讲这两部经,五位比丘全部证到阿罗汉果。《金刚经》现在讲了第四次、第五次,后面还要再讲,一直提醒你能够读诵《金刚经》、能够受持《金刚经》、能够为别人讲《金刚经》,功德有多大?这样你才会想,这个道理我要去做、受持以后要去做,我懂了,以后要为别人讲这《金刚经》。要记得,每一部经要转三轮,已知、已证、已断,让听的人经过这三转。苦集灭道有四行,三转变成十二行,有十二个道理、十二种法行,这边的《金刚经》虽然没有这样讲,但意义也差不多。

于是世尊第四次较量,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为他人说的功德,比你以恒河沙的世界所具足的珠宝去布施,其功德要大的多,一直阐述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你修习慧命得到解脱,或者使人增长慧命得到解脱,这种福德比你去布施给他的功德要大得多,一个是有形有相的福报,一个是解脱的无上慧命增长,这两种功德是不能相比的。这部经在十五分里面所讲的,一个人,如果把一天分成三等分的话,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各以如恒河沙等身布施,恒河的水中沙很多,这在解释名词已经解释过,里面有多少沙?无量无边的多。那以这种无量无边多的身来布施,虽经百千万亿劫不可数的时间,其功德多吗?当然很多。但是,若有一个人能够去受持,受持就要去做,不是光说不练,读诵《金刚经》,并广为人说《金刚经》的道理,这种福德比你一日三时分的去以恒河的身布施之功德还要大。你要了解《金刚经》为什么功德那么大?它是让你真正学到如来菩提的必经之路、必用的经典,除非你不学如来菩提,你要学一些小乘解脱道、学一些世间禅定,那没话讲。 

若此经一闻入耳,无所犹豫,一听到《金刚经》,不管哪一句,听了,没有犹豫,马上能够相信,就像须菩提尊者,过去也没有听过,到今生才有办法听到,过去须菩提尊者脾气很坏、个性很执着,他修空观,修到最后解空第一、慧命第一。脾气坏的人,罪过很大,《菩萨戒经》里面讲,一个菩萨对于贪欲心没有断,犯了贪欲心的戒,犹可原谅,为什么?因为贪欲,是我们根本的罪业,不容易断,不容易断而没有断,情有可原;最重的大罪,就是瞋心很容易断,但你不去断,你犯了这个瞋心,这个罪很重,所以喜欢随便发脾气的人,要赶快修无我观,怎么无我?去接受大家。他要怎么做就随他去、他要怎么讲就随他去、他要怎么骂就随他去,你要自在无罣的去接受,用忍辱波罗蜜去接受一切法,接受以后,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也没有在忍,反正听了也忘了。

如果此经一经入耳,无所犹豫,其福已不思议,况复书写,现在书写比较简单,以前印刷业还没有这么发达的话,你要慢慢这么一字一字去抄,抄一部经才给一个人或给一个道场去保存,让人家借阅,这功德当然很大。现在你法布施去印给人家,这功德当然很好,但是你们自己要身体立行,不要光印给别人做、给别人读,自己不去做、不去读,这样不行,你们要去受持,细心的去按照释迦牟尼佛每一品之中所教的法去做,这叫做受持,你光听或者光念,都不是受持。受持读诵,再进一步为人解说,你说为人解说功德无量,那我赶快为人解脱,但是自己没有修证以前,要为人解说也不简单。诸法从缘起,过去一定有因缘,《金刚经》讲的很清楚,你能在这里听《金刚经》,不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你能书写、受持、读通,甚至于融会贯通,能够为人解说了,这种功德,比你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无始劫以来这么去布施的功德,还要大得多。 

若乐小法者不能见闻,如果你喜欢学小乘的,你一看到《金刚经》你就不会想去学,若乐有为法的人,你要搞五神通的人,心不是完全清净,就可以现五神通,世间四禅就可以现五神通,你学断三结使,淡薄三毒,或者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证到阿罗汉果,你不想回小向大,你就不会去读《金刚经》,不能见闻《金刚经》的义理,所以此经非下劣根器能闻知。有的人连《金刚经》这个经名都没有听到,因为他们智慧浅薄、根基下劣,只能学学布施、修善行、帮助别人,修欲界天的福报。欲界天,我们虽说修佛法,不想入欲界天,现在很多人间福报、人间佛法,让世人种一些善根,他们智慧有限,你不让他们生天怎么办?搞不好要下三恶道,升天总比下三恶道好,末法时期是无奈的,末法时期,不是每个人都学这种法。还是有很多再来的菩萨,他还是很喜欢《金刚经》、《般若经》大乘佛法的经典,还是要继续修菩萨行、要追求如来菩提的,你能听《金刚经》就是过去的因缘。如果是想学一些通的人,那根机比较浅薄,不适合修大乘佛法,他们般若经也听不进去。 

亦非声闻种性者所能愿闻,声闻种姓,虽然思惟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不管是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他还是自己清净最好,不喜欢为了别人的离苦得乐去承受甘苦,看一个人他不舒服你也不舒服,他心不宁你也心不宁,我为求心宁、无事安祥最好,这种吉祥是假的,如果你在痛苦中也很自在,心烦一转念就不烦,不是因为我自己才身痛、心烦,是众生有病,我有病,我有病又很容易化解掉;一般人没有这种心,修到一个境界以后,经典也不用看了,我心很安祥,不看了,多自在啊!阿罗汉很多都是这样的,因为他喜欢自己自在,他没有一个大慈大悲的心,思维我虽然自在,但众生在痛苦,为什么不让他们也自在?这种声闻种姓的人,他不会去学《金刚经》、《大般若经》里面的道理。他为什么不学?过去的因缘不够,这不能怪谁,为什么有的人听到《金刚经》就很喜欢?因为你过去有经过声闻种姓的修习以后,又学菩萨道,所以,你今生听到《金刚经》当然法喜充满,我要这么做,我心甘情愿为众生的苦难来分担,从分担之间学智慧、学无生法忍,那你是自利,同时利他,这自利是别人给你的,否则到这个境界你要学什么?一个人如果身不病痛、心不烦恼,他要学什么?没有什么可学,唯有别入的病痛也让你来病痛、别人的烦恼来让你烦恼,这样你才有机会来修行,菩萨就是这个样子。

有的人过去世有菩萨种姓的因缘,今生接触的是其它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但他也有这种能力,他去看一个病人,他身体也生病,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会害怕,这是没有再来学佛法,今生走错路,如果因缘成熟,他应该会再转回佛道,修习菩萨的病行,菩萨修病行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你自然就接受到跟众生同体,这是自然的,你不要也自然能产生那样的境界。问题是你接触了这些以后,你要怎么化解?这要靠智慧、靠你金刚身、金刚心去练、去化解,化解的过程中你学了很多的技巧,善巧方便是这么学的,不是在课堂学名相,很多的名相你要亲自去体会。很多号称菩萨的,没有菩萨身,有菩萨身,菩萨的病行就会现,众生病,他哪里病,你也就哪里病。五根可以当做妙观察智,为什么你不用眼睛看,可以知道他的病灶?因为他的身就是你的身,你哪里病,就是他哪里病,你看到这个人你觉得心闷,就是当时他心在闷;头痛,就是这里他气不通。肉体可以不可以当眼睛看?妙观察智,五根都可以互换,你处理好你的病痛,他就好了,他交给你了,共业,菩萨跟众生共业。维摩诘居士为什么会示疾在吠舍离不远的地方?一个补处佛,为什么会示疾?因为众生有病,菩萨不是你已经自在无罣了,是你跟众生一体之间,你如何去修病行?从化解病行之中修到方便善巧,才证得金刚身跟金刚心,这是你的资粮,未来要得到无上菩提的智慧。

惟菩萨欲趋无上菩提者,足以听闻而信受之,你有那个因缘,听了《金刚经》你才会相信,而且能够受持读诵,若能够为别人解脱,其成就功德,言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也好,这些都是印度六十种数量的名称,下面解释名词,会把这六十种说数字的名称列出来。此经所在之处,有这部经在就是这个地方有佛,这跟有塔庙是一样的,人天所应供养,因为这部经是要产生无上菩提智慧的,能够懂得、读诵、受持,为人解说,那个地方一定有佛,能够讲经说法也不见得成就,这也是释迦牟尼佛或者诸菩萨加持,讲经说法的人透过加持也才能够讲这个《金刚经》。

 

()、经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已经具足善根的优婆塞、优婆夷,要懂得印度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古代的这些时空,稍微了解一下。印度的昼夜六时,如果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划成三等分的话,六点到十点算初日分,如果一颗沙当做一个身的话,以恒河里那么多沙的身来布施,中日分,十点到下午二点,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还是以那么多的身来行布施,后日分,下午二点到六点,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恒河沙数的身来布施,不如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不逆就是不反反复复,为什么有的人刚开始有信心,后来就退失信心了?以后你碰到众生哪个人有障碍、魔障,你叫他念《金刚经》,念《金刚经》有个好处,你自己熏习你的智慧、观一切逆境空、观不如意空,再修忍辱波罗蜜,也知道去布施,广行布施、无住相布施,会有信心。有的刚开始有信心,念了几天怎么没有消息,就没信心了,这业力有轻有重,碰到障碍或者开悟的人,要从乱七八糟的心,回到清净的心的时候,你还是要念好久好久的经典,让你道理懂了,碰到障碍时,就把经典的哪一句拿出来用念,这是信心不逆,如果信心不具足的,念一念没消息,再换一部,障碍还是没化解,这是你的因缘时节还没到,你不要反复怀疑。

你一直念,念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一定所有的障碍会化解,你要念什么经都好,你如果读菩萨本愿经或者佛的本愿经,一方面懂它的道理,二方面是求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其实你懂的话,虚空只有一个佛化无量的佛,一切如来就是一个如来,经典有什么差别?是你凡夫心想才有差别。你读《金刚经》义理懂了,自己心解脱、解缚,但是,如来随时不离你的身,只是时间快慢之别,而时间的快慢跟你的业力有关系,像六祖他还没有修行,问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意解心开了,就是还没能够身体变化。你要信心不逆,身体病痛,对佛法不要失去信心,有时候病痛也是给你一个考验,没有境界来磨的话,你的解脱、自在都是假的,有境界、有病痛来磨,你能够自在无罣面对他,这样也好、那样也好,病痛我也法喜充满,那是在修忍辱波罗蜜,忍身、忍心的不清净。

你能够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用在很多的境界层次,好好思维。其福胜彼,比前面这些恒河沙等身布施的福报还要大的多,光听到就信心不逆,已经福报很大了,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书写经典,功德无量,你写给别人,写的时候是自己修你的心,观进去,了解义理没有?受持,要确实去做,不要光说不练、光听不练。读诵,看了经典去念,念,我们念的时候,一边要练我们身体的气,吸一口气吸满了,然后一股脑儿的念,念到没气、不能再念了,再换气,跟宝瓶气一起用。读《金刚经》要在句点的地方才换气,这样念,你气就酝酿的很好,身心可以同时修的,这种念,只要招呼吸气、吐气,不影响到你看每个字、了解每个字的义理,读诵经典也有技巧的。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这些都显现出这部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有边,我刚才讲印度的六十种形容单位的数字,最常用的阿僧祇,阿僧祇就是无量无边。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般若经》都是对菩萨讲的,菩萨就是未来的佛,小乘的声闻缘觉乘,他如果入灭的话,要两万劫才能够发菩提心,辟支佛、阿罗汉要一万劫以后才能发菩提心,这中间逍遥自在,如果讲得严格一点的话就是虚耗时间。发菩提心不是马上成佛,发菩提心再到八地菩萨,还要一大阿僧祇劫,不可数的时间,八地菩萨要到如来成就十号具足的佛还要一大阿僧祇劫,如果你直接跳过小乘的修行,今生证到回小向大,直接再修菩萨道,阿罗汉是十信位的最后,你地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这个就要修无量劫,有一天开悟了以后,还要再一大阿僧祇劫,修到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再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佛,不是随便一下子就能成,没有那么简单,要看他的知见到底懂多少,这不能假的,智慧多少、神通变化多少,不是人家叫你活佛,你真的就是活佛。你今生有因缘的就要去受具足戒、受菩萨戒,有大乘佛法,你才接受大乘经典。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如来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衪的智慧跟神通,衪具有大圆镜智跟圆成实性,衪静态的神通可以观所有佛剎土的世界众生,世界可以观、众生也可以观,可以观所有众生的因缘果报,无始劫来跟未来无始劫后的事衪都知道,所以你修到哪一个境界衪都知道,是不是现在该给你加持,让你开悟,衪都知道,衪会来做,你不必天天求菩萨、求佛,你要自我反省,我的心地是不是清净了百分之七十左右,也就是说你这头野牛放出来不会伤害到人,没有贪瞋痴慢疑这种严重的毛病,淡薄的毛病有,没有严重的毛病,到这个阶段,佛菩萨就会制造因缘让你开悟。开悟是求你自己,不是去求佛,为什么求你自己?你内心不清、不净,你说要开悟,佛怎么可以把你的野牛放出来,不可能的。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个根机成熟了、心地差不多了,衪就会帮你,我们常常讲的自助人助就是这样,你不要一厢情愿的天天拜佛,拜了半天你这个心都没有修,修你自己的心地清净。为什么要成佛?成如来干什么?不是坐在那里无事给人拜,不是,你成就如来道就是你的大悲心起,每个众生你都要去度,衪坐在那里,众生忆想衪,衪就度,衪当然有静态神通可以观,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他的修行是不是到一个境界了?到一个境界可以成就他,衪可以用应化身以外,用衪在修行过程之间的加行、作意、愿力主动来帮你。不见得外道就不能够成就,在佛心中没有什么内道、外道,只是你修行到什么境界,够了,我就让你懂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身体要改变,气脉要通,然后慢慢教你、训练你无为法。怎么训练?真正的训练是怎么训练的?没有一件事情是真的,所有的事都跟你所感应的背道而驰,你感应未来事情很准,很准你就是外道,你不是学佛法,你会卡在天界;每样都不准,最终都证明不是那样,学佛法的人,不好的现象会慢慢转变成好的现象,这是第一个不准的;第二个虚幻不实在的法,本来就不准,诸佛菩萨训练你都是让你不准的。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如果你真的发大心,诵《金刚经》的话,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到这个境界,如来就维謢你,要有能力来承担、弘扬如来法的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不是那个修天界善行的法,每一个人虽然都是菩萨,但是有的人就引导人往升天一路去了,你不能讲这不好,总比众生堕到三恶道好。你修佛法都不想升天,要求解脱,但很多人根本不想修佛法,你叫他念《金刚经》、读《金刚经》、修《金刚经》,他没兴趣,你叫他出几千万去帮助别人,他愿意,那怎么办呢?只有升天去。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但是你既然能读《金刚经》,你就是要承担、荷担如来家业,你是要让众生有慧命,自己解脱以外,也要让众生解脱,要求得真正的佛法正等正觉无上菩提,真正的佛弟子就是这些人。

小乘就是你教一些小乘法,让你的弟子得到小乘的解脱,他也在教人,不是小乘不度人,小乘也度人,但他是把人度到小乘的阿罗汉境界。大乘菩萨,他把人度成菩萨,你在法尔学的是菩萨法,你要去度别人,不是说你自我解脱就是小乘,小乘也有大阿罗汉,他也在教人解脱,那么他在教人是不是也是大乘呢?不是说所有教人的就是大乘,你把人导到自我解脱的境界那是小乘,把人导入大乘入菩萨的境界,那就是大乘,两边都在度人,但以导入的境界来看大小乘。

你既然在读《金刚经》,能够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是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还在执着四相,有一个我,有我一个神我可以进出,有一个自己的身体可以产生神变,有我,就有人,有人见,三个人以上就变成众生见,有见,你跟众生之间的因缘果报就牵扯得没完没了,有一个我,你就想升天,想有多少天寿?,八万大劫最高,欲界天有几千岁?这些都是寿者相。真正学佛法的,就没有这些要活多少岁的观念,不来受生怎么会有岁?或者每一世都来出生做菩萨化度众生,不畏生死,为什么一定要涅盘?有这些知见的人就没有四相,而有四相的人,都是乐小法,很喜欢这些小乘法、有为法,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因为你有所执着。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2006.12.1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