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30)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如何依经文来修行(续)

10.「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须菩提最担心的,就是佛入灭五百年后,众生根机不雄厚,听到这部经以后,能不能听的进去、能不能依法受持或读诵?因为末法时期众生福薄,有时候智慧不够,这种空有不二的解脱法,有的听了不能接受,于是世尊说:「当来(未来)能够听闻到《金刚经》的善男子、善女人,若是能够真的去受持,天天读诵,他们即为如来。」即为如来并不是说你就像世尊一样是如来佛,不是,未来你可能会成佛、成如来,但是,在无数劫中还是要修《金刚经》所说的种种法门,这样能够受持、读诵,受持、读诵,未来哪一世就可以成为如来。

如来具足十号,每一种名称都是衪的德行,如果你说你觉悟了,只是十号其中一个,佛就是觉者。如来具足十号就是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每个名称你都有那个功德相,这样才能称为如来。所以,智慧具足、神通具足、度众生的功夫具足,这样才能称为如来,如来并非入灭、无为、清净,非也,如来是真正大慈大悲的,衪是一心度众生,因此成为如来不是在那边享受寂灭为乐,是感招众生因缘要用你的空性度化他们;要成为如来要具大悲心、发大愿度众生,如果你要自己入灭、安享寂灭为乐,那你永远成为不了如来。如来就是一定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观念大家比较搞不清楚,好像如来就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神通广大是用来度众生的,因为衪有大悲、大愿的心,才要成就如来道。

 

末法时期若有善根众生,能受持读诵此《金刚经》,可知是人已得如来必定法印,已具足菩提心。行人以发菩提心之功德,乃得如来为其授大菩提记,将来必定成佛,即是如来。

末法时期若有善根众生,能受持读诵此《金刚经》,可知是人已得如来必定法印,已具足菩提心。我们知道菩提心,第一个是对诸法有知而不黏的能力,于一切法、一切境界,有所得以后,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才是菩提心。菩提是觉,觉就是面对一切法不黏、不执着,如果,你见境即境,那就是没有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发了以后,会经过五个阶段,发菩提心就要开始修心,伏心菩提,调伏你的内心不清净,如果调伏的差不多了就进入明心菩提,心明智慧则现,智慧现了,就可以用智慧来解脱一切境,就到了出到菩提,出到菩提是小乘的解脱法,还没有成就如来菩提,所以继续修菩萨道,最后就成就如来菩提、无上菩提,这是发菩提心以后要走的五个阶段。你现在听到《金刚经》,也天天读诵《金刚经》,你就懂得修行要修什么?《金刚经》告诉我们大乘菩萨的「实相法印」。实相观,就是观一切境而能够不执着,法住在那里,你的心了知了,但是不会去执着那个境。实相是修菩萨道的一个法印,跟小乘的三法印不一样,小乘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菩萨不一定要寂灭,他是可以面对那个境、了知那个境,但是不会去罣碍,有法无执,能够这么去磨练实相观的话,心起心灭,无论真、妄都不去执着,你就可以学到实相法印,你诵《金刚经》,如果对《金刚经》所出现的名词、法门,你都能够做到,就一定有实相法印。

修行人以发菩提心之功德,乃得如来为其授大菩提记,你去受菩萨戒,等于就是发菩提心,菩萨戒是生生世世都是菩萨,这菩提心不灭;如果你受五戒,今天死了以后,果报受了,也许升天、也许再出生做人,那个戒体所得到的福报就没有了,就显现在出生人间享受荣华富贵,出生天上享受天界的殊胜,一世就没有了﹔发菩萨心受菩萨戒或出家众受具足戒,这个心是生生世世的,你既然发菩提心,就是要求未来能够成就如来菩提,有这个心,如来一定为你授菩提记,将来必定成佛,而且是十号具足的如来,不一定在这个娑婆世界。也许你经典听多了,你会想,未来还有一千九百九十六个佛来此娑婆世界,那我怎么排得进?不一定,而且我们这个世界的毁灭时间,说长是很长、说短也是蛮短,也许你的菩萨道还没有走完,它就毁灭了,但是我们可以在别的世界去行菩萨道,未来有一世一定会成就佛道,将来必定成佛,而且成就果地佛、如来佛

 

什么意思?意为乘真如之道,而往趣于佛果涅盘城,什么又是真如?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真如性现起,像我们人的真如六根、六尘、六识的真如,知道吃饭、睡觉等真如功用,这么简单的,也是真如功用,其它造业是业力不清净的部份,善境天的则是欲界善界天,他们是修五戒十善,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等而感招的,都可以生欲界天。

欲界天,你看大乘佛法里讲的,因为大乘佛法要广度众生,但众生的根机又参差不齐,你要他修解脱道、修阿罗汉道,功夫不够,不够,菩萨要怎么度他?方便度。你升天也好,现在末法时期,众生德行愈来愈不好,人间佛教应运而生,要广度一切有缘众生,既然不能成为阿罗汉,那你去天上小住一下也好,但是往天界,一般人如果没有跟佛法结缘的话,也许一升天,享受荣华富贵惯了,就迷失掉﹔如果今生有熏习佛法者,方便的去天界继续修,为什么佛在的时候,天神、天龙八部都可以去参加法会?因为他们过去有听闻佛法,有结善因,只是当时他们内心修得不清净,还有瞋心、嫉妒心的,所以感招天龙八部里的哪一部众生。天界,主要是欲界天,现在佛不在了,到你升天以后,就听不到佛讲经说法了。从前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也升各个天讲经典,最高到他化自在天,对天神讲经说法。我们人的脑筋闻思修比较灵利,天神他虽然也可以理解,但没有那么灵光,有结善因的,在天界也可以继续听闻到佛法,未来弥勒佛成佛以后,看看会不会去度天界众生。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各有其真如性的作用会发起,那是要看每个禅修境界,它真如现什么相,再上去就是四空处定,再来就是声闻乘的四果,也有他们的真如性现起,辟支佛也有辟支佛涅盘的真如性现起,菩萨有菩萨的真如现起,这些都具足了,再上去佛的真如就很多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陀罗尼门或是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一切的三摩地门,十八不共法、五眼六神通,还有恒住舍性、无忘失法,还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后面这些都是佛的境界,以佛的真如所现的境界。佛的真如是最完整的,包括小乘阿罗汉、菩萨及以下的境界,衪无所不知,容纳一切真如,臻此境界,是真正得到佛国的涅盘城﹔若是往生天界,只是方便休息的化城,你修累了,暂时去哪一天休息一下,然后再下来人间继续修,《法华经》把天上的休息,叫做化城,因为勇往直前一生一生连续修会累,就暂时到天上去休息一下,天界果报尽了再来,这是化城。

 而真正能够得如来果位的,是确实可以证到涅盘的境界,入涅盘就是等于去了,称为「如去」,依此当修解脱法,你要「如去」,你就要修解脱道,「如去」可以进入涅盘,不再来受生,如果你进一步的对于佛法、大乘佛法、如来的心地能够确实了解的话,那你还可以再来,就不一定要入灭,一定要进入解脱境界,又能再为真理如实而来,真现而来,不是只有悟如实的真理,还要去度一切有情众生,如果再为真理如实而来,修证自己、利益众生的话,是谓如来

 

行者修解脱法当断三结(须陀洹)、淡薄三毒(斯陀含)、去五下分结(阿那含)、去五上分结(阿罗汉),到此永断三毒得三解脱门。此时行者要再回心向大入菩萨愿海中,依如来所说法,证得诸波罗蜜门,得诸陀罗尼门,以一义演唱无量义,证得究竟涅盘。

行者修解脱法当断三结(须陀洹),修行离不开心,心不清净,就要断你的毛病,断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这三结,这三结断,就有须陀洹的果位,三者未得或是三得一、三得二都是向须陀洹的境界,还没有得到须陀洹果,你要知道须陀果一得,就不落三恶道,一个得须陀洹果的人不会下地狱、不会出生饿鬼、畜牲道,但是他没有悟到阿罗汉,还要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我们修解脱法,初步一定要断这三结,身体不突破,身见不去,没有办法,打坐双脚(包括身体)不能克服,修心,是修不到真正的心。很多网友在争议「心中心法」该不该盘腿?有的人就讲修「心中心法」是在练心,不是练身,然而身体没有成就怎么练心?练了半天,这个心还是乱七八糟,最明显的就是好诤辩,写文章互相攻击,这练心练得好吗?为什么练得不好?因为身体没成就。什么叫做身体成就?就是心眼开了,能看到你自己自心的起灭,如果你能够看到自心起灭,身体,就算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它,起码你对于肉体不会很在意,你能够看得开,尤其是如果能够让你的腿熬下去,熬到你不在意,能够忍受痛的话,那这个身见,自然慢慢就没了。身见不断,要修去心的毛病,是不大容易的。

第九品的时候已经讲过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是在修什么?斯陀含要再淡薄三毒、阿那含要去五下分结,五下分结就是身见、戒禁取、疑病、贪、瞋这五个比较微细的五下分结,五上分结那是更微细的毛病,阿罗汉去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包括色界所有真如性的反应,你都要断,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它的真如性用,无色界的四空处定也是要超越,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出生到无色界天去了。然后掉举,掉举是八大烦恼之一,阿罗汉还没有证得的话有掉举,阿那含也可以感招众生的心,因缘,会产生因缘牵扯的掉举或者自我掉举,有的是自己打妄想,到阿那含境界,自己打妄想的机会愈来愈少,都是感招因缘,感招因缘之间,你的心是否上上下下胡思乱想?有没有自在以对,不被控制?如果可以的话,掉举就灭了。有时候我们无形之中感招因缘,你心会起、心会灭,心起心灭,你读它、懂它以后,你有没有罣碍?好事,当然没有罣碍,坏事,你有没有罣碍?面对你的掉举,心起心灭,这不是打妄想,是感招的,突然间没来由的一个念头,如果你能够自在的面对它,它晃过去,不理它,过一下子忘记了,那是最好。

再来是慢心,阿那含有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还没有证得,得到五神通的人,很容易贡高我慢,以为佛也是这样而已,其实佛不只是这样,佛,三明六通、五眼具足外,其它的智能更不用讲,但阿那含或是向阿罗汉者,有这五神通会起慢心,认为佛大概就是这样子而已,我也离佛不远,就会起贡高我慢心。贡高我慢心会障碍你成就更大的法,我们如果在修这个五下分结或五上分结的时候,这个心只要有一点偏差就不对了,自己要注意哪里可以让慢心起?修行就是不要有高傲心,但是,我们这脑筋里无形中就有一种慢心,实在没办法,我们不是佛、也不是大菩萨,这些慢心是一个极微细的毛病。最后一个根本无明,前面这四个全灭了,最后无明当然就灭了,前面的断三结、淡薄三毒、去五下分结或者去五上分结这四个全部灭了,等于是心完全清净了,那根本无明就灭了,这就到阿罗汉的境界,到此永断三毒得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得三解脱门,这时候,如果你顺缘再回心向大入菩萨愿海中,你直接进入涅盘,进入阿罗汉的涅盘境界。我们每个人最后一定要成佛、成如来,纵使你进入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可以入灭,但化城还是化城,有的人到天上去休息,进入阿罗汉道的涅盘寂灭清净,那也是一个化城,因为最后你有一天还是会回心向大,还是会求如来菩提。这个时候,根据经典讲,你如果得阿罗汉,两万劫以后,还是要回心向大,就不在化城里休息了;如果证辟支佛的还要一万劫,也是要回心向大,反正大家最后一定要成佛的,你回心向大以后进入菩萨道。你今生了解这个道理,你不一定要进入阿罗汉道、进入辟支佛境界,你直接修菩萨道,菩萨道就不一定要入涅盘去休息,经过一万劫、两万劫,不必要,这么说修菩萨道好像比阿罗汉高吗?没有,阿罗汉他是心清净,菩萨心不净,但是,悲心慢慢增强,要度众生的心慢慢增加,你累劫修菩萨道,帮助众生,去掉自己内心的不清净,虽是比较慢,但是,慢的同时也在累积智慧、累积功德。我们要把佛法修行的路径搞清楚,不要去批评哪个高、哪个低,你说这条路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走这条路,像释迦牟尼佛发大心要舍身一千次来度众生、来布施给众生,叫你发这个愿,你有没有这个担当?你舍得吗?所以啊﹗我们不能够成佛。未来要成佛的,一定有他必然的因地的修证、愿力,每个人不见得一样,你懂了这道理,量力、尽量的发愿,积极一点的,会早一点成佛。

依如来所说法,如来是无所不知的,既然衪证到如来境界,从小乘的法讲到方等法、讲到般若法、讲到一乘佛法,都讲了,我们有因缘能够接触到各个经典,你自己要拿捏到底能够学到哪里?要尽量学,反正你要修菩萨道,就要证得诸波罗蜜门,种种到彼岸的法门,了解这个法门,也做到这法门所讲的,这才叫做波罗蜜门。种种波罗蜜门证得了,你佛法大概了解了,你会进入陀罗尼门,陀罗尼门就是把佛法的经义,原本很长的道理,把它浓缩成几个字,这几个字就像咒语一样,譬如你一直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一直这么念的话,慢慢把色、空这两种不同的境界,有、没有搞懂了,也许你真的就会神变,从无中生一个有,化一个人,然后再变没有,这是空中化有,有中化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总之,用几个简单的名词囊括所有的义理,这就是陀罗尼门。陀罗尼门有的只有一个字,譬如清净叫「览」,你加一个「嗡」,「嗡览」、「嗡览」,就是清净自心、清净法界、清净道场,你从一个「览」字,就能去体会很多。清净怎么用?怎么清净法?你要能够用,譬如对象、方法、表相的清净、内心的清净,你可以讲很多的道理,然而陀罗尼门是一义衍无量义,你彻底懂了才能够做到。

以一义演绎无量义。佛就是这样,一个字,衪可以讲好几年,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从大开始讲,大讲了几年还没有讲完,这是衪懂了这个意义以后,随衪的智慧这么去发挥,陀罗尼门不是只有咒语,陀罗尼门是总持门,彻底理解了佛法以后,为了方便,以一个字或几个字就可以阐述无量无边义,譬如咒语,就是所有的经义浓缩的不能再短了,又如六百卷的《般若经》把它化成二百六十字的《心经》一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有的名相变成空有不二的道理,讲出来,这是契入陀罗尼门,你可以学习到陀罗尼里真正佛法的经义。再则,你念这个咒,陀罗尼也可以产生力量,这牵扯到信心问题,心清净的人,理解这个咒语,意念再加进去,就可以达到他所要的简单的目的。菩萨到陀罗尼境界的时候,学很多这种经义,化成心力,然后念出来就有它的效果,愈简短威力愈大,很多咒语只有一个字,譬如「嗡览」、「嗡搏隆」,这些都是佛的心字。

一进入陀罗尼门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对佛法大概都懂了,你悟到空以后,有初步的解脱,就比较能够吸收所有的佛法,这在陀罗尼门都会受益很大。每部显教的经典都有一个咒,陀罗尼,把所讲的道理浓缩成很简单的几个字,当然有的很长,长的大概都是如来的咒,如来有无忘失法,衪脑筋清清楚楚,如来加持给你,你就会背,否则要到一个境界,得无忘失法以后,你才有能力进入陀罗尼门。你也可以在理解道理以后,创几个咒语出来,大部份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所体验的法都一样,很多同样的咒,有些经典会讲,这个咒是多少多少的如来所说的,譬如千万亿佛所说,就表示这个咒语是很共通的,每一个成佛的人都会讲这个咒,所以如来所说的咒,都是宇宙共通的,这是有关于陀罗尼。

你得了陀罗门,你己经可以一义演无量义,一个字可以演变无量的意思,如果不演译,回到空,没有,究竟涅盘的境界,如来是学习空有不二的道理,讲经说法利益众生,讲经可以讲得头头是道,讲完了就入涅盘,心寂静、没有罣碍,像这种如来的境界,我们要善思惟,从断去心的毛病开始,慢慢思维菩萨有什么境界、如来有什么境界?去学习,甚至去模仿他们的功夫。当然每个人智慧不一样,要看经典都看不懂了,如何能去思惟如来有什么神通变化?有时候有一些境界,我们要去体会,当然基本的心清净,部分心眼开是必须的。如果你身见去不了,心没有办法现出原来的真如,那你听的佛法就白听了,听归听,起不了它的功用,那是很可惜的,所以初期主要在修心清净,再来学空观,诸佛、菩萨的空是怎么样子?再从空中化有怎么化?人家可以变,我们为什么不会变?当然到了一个阶段,你到了那个境界再去思考,学太杂也不好。《大般若经》所讲的次第,如果你没有菩提慧、般若智慧,你学了一法就卡在那里,后面还有很多你都没有办法学,所以佛法教你一路走来不要停止,一直往前走,有所得就要放下,有所得就放下,体会放下、体会放下,一直到你成就如来菩提的时候,那是已经成佛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11.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以佛的智慧,为什么不以佛的眼睛?以眼看人只是看表相,佛的眼睛可以看所有的人,智慧也是心,看众生的心。修行有两种,一种是看到人,譬如你用见性看到鬼神、看到菩萨、看到其它的世界或者天界,看到有什么用?你也不懂它﹔另一种是不能看,但是他可以用心感觉,这个人是好人、坏人?用心可以感觉,但先决条件是心眼要开,才能感觉,以心传心、以心感心,如果做不到,就是身见没有破、色身没有打开。佛当然是看境界,看人相可以看,看人的心也可以看,所以你在读《金刚经》,进展多少,衪都清清楚楚,到紧要关头衪帮你一下,让你突破瓶颈,你就会进步很快,因为佛的神通可以见实物、实相,也可以见人的心,而且这个心不只是过去、现在,连未来的心衪都知道。佛的神通非常的不可思议,衪可以知道你哪个时候,会讲哪一句话,为什么能未卜先知?衪先观你过去的因,就知道你未来哪个时候,会讲哪一句话,像这种智慧,那么了不得,这就是如来的智慧。

你看大、小乘经典里,比丘在讨论什么事情,衪都知道,衪认为这件事情需要让他们懂,衪就来,来了以后,就问他们在讨论什么?衪明知故问,为的是要让他们请法。譬如经典里,有几个和尚在讨论:为什么释迦甘蔗族会成为最优良种姓、是怎么形成的?这释迦甘蔗族里哪一个人最突出、最优秀?有的人会打这些妄想。释迦牟尼佛知道有人在讨论甘蔗族里哪一个人是最优秀的,当然最优秀的就是成佛的释迦牟尼佛,衪不能自己讲自己最优秀,于是衪就躺下去,用衪的神通来加持十大弟子中的一个,藉他的口去讲释迦族,为什么会成为释迦族?这个世界未成形以前人类怎么来、他的祖先怎么演变而来?他们福报怎么样?释迦族里面哪一个最优秀?佛的智慧是无所不知。这里讲,你诵《金刚经》、读《金刚经》、也受持《金刚经》,以佛的智慧都可以知道我们,未来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佛智慧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还具有密教则加法界体性智而成五智。佛依此大圆镜智,能观无量众生因缘果报,所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当来世定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大圆镜智包括静态的神通,可以鉴照十方一切佛剎土,不是阿罗汉的境界看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之间有无量无边的佛剎土,一个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这世界到底多大?有不可思议的大、无量的大。虚空无边,这个世界你在哪里都可以安世界在中间,上下左右都是无量无边的佛剎土,这静态的神通都可以观,光这大圆镜智就不得了。你看大乘经典,哪一尊佛发了什么光?距离好远、光速好快,但是,多少光年以外的世界所发出来的光,衪都可以看,说出这是从东方哪一个佛世界的佛所发的光,这代表衪正在讲什么经,然后所有的菩萨就赶快过去听经。这种静态的神通是大圆镜智,用衪的智慧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或者看因缘果报过去、未来,也是衪静态的神通的一部份,这大圆镜智是佛、大菩萨的神通变化境界。

佛有两种神通,动、静,动的部份是成所作智这一部份,后面要讲的;静态的,大概是观众生、观世界、观因果、宿命,这些都是比较静态的神通。我们说学佛就要学这三身四智,开发出法身清净无相、开发出报身圆满、开发出应化身,学佛开悟以后,慢慢就具足这三身圆满,要讲圆满,只有佛才有办法,初地菩萨也有法身现起,但还不清净。四智就是这四个,平等性智,就是顺逆、善恶等等的法,都一概看成平等,我们要修就在这里,对不好的逆境,慢慢去掉这分别心,或许有一天你对着好人、好事、坏人、坏事就能一如,保持一个平等心。这不简单,我们一般看到一个讨厌的人,要跟他打个招呼都很难,平等性,没那么好修,这是我们脑筋里的一种执着,讲业力,也是业力。平等性,就是你对一切众生的语言、行为都能坦然以对,对你心里面的顺逆、善恶境界,你也要能够平等去观它,这种智慧,当然佛是最完美的,我们要学这四种智慧。

 妙观察智,五根面对五尘境,都可以产生人家所观察不出来的智慧,这不是神通,神通就在五神通里面去现,这是观一个人、一个心。当然每个人的妙观察智有大、有小,佛的妙观察智不用讲,我们讲一般人,你总是可以看这个人,今天人好像很清澈,精神很好,这表示最近很用功,如果看到这个人浮浮的,那是不用功或是碰到障碍,这些用眼睛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一般人看不出来?因为心没有开,有些人只可以看鬼神,看不到心,甚至三魂七魄在不在也搞不清楚。妙观察智,可以观众生的身体,我们常常在讲菩萨有病行,他怎么有病行?众生哪里有病,他就感觉哪里有病,有一些病没有病兆,有的人用见性可以看到你哪里长一个瘤,有的人不必用眼睛看,用心感觉,或者用自己的身体来感觉。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可以现观察智,你应该有实修的经验去感觉,妙观察智有很多不同层次,这里只是告诉你一些修行人可以感觉的一些妙观察智。五根都可以用在观察,最灵力的还是心根,心可观透物体以外心的状态。

成所成智这种智慧,这是《解深密经》第八品要讲的,被动的感召应化身出去,主动的制造因缘去度化人等,普通释迦牟尼佛要度人有两种情况,如果这个人根机很好,衪不会主动去找他,衪等他来,因为他有因缘,慢慢会找到这里来,到的时候跟他开导讲正法、转法轮,让他觉悟;另外一种,是跟衪过去有因缘,根机还不够,这就要衪移驾教导,度他还要亲自去他那里,这是根机比较不好的。如来,整天在干什么?入禅观,看今天要度哪一位?哪一个因缘成熟?衪天天心都在看、见性也在看、神通也在看,看过去这个因,现在这个果,哪个时候可以教他、度化他?如来是来度众生的,若是为自己可以不必来受生的,度,都是用成所作智。成所作智都离不开五根,衪要怎么变?主动神变,还是被动神变?被动神变是应化身,这在《解深密经》里会讲的。

佛除了四智外还具有密教所加上的法界体性智,密教里还有法界体性智变成五智,修到空有不二的菩萨,慢慢就会进入密教,密教不是指现在的藏密,藏密跟念佛没有两样,只是他们念咒、加行;末法时期没什么对不对,个人因缘不同,末法时期有善根的,可以听《金刚经》,从《金刚经》契入,一样可以悟到解脱。真正的密教是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大菩萨就在那些异次元空间里,这是属于另一种范畴。学显教的行者,你不要说我对密教没兴趣,那是你现在还没有到那种境界,你说你现在对念咒语、修初级的密没兴趣,那些跟念佛打坐没有两样,但是心地到了某个清净的程度,就算没兴趣也要有兴趣,不然你就进步不了。你进入佛的境界也是那个境界,所以现在不要说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境界到了,你就会喜欢。佛依此大圆镜智,能观无量众生因缘果报,所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当来世定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大圆镜智,我刚才讲佛有静态的神通,所以衪可以观。

 

佛如来具足一切智( sarvajña),又道种智、一切种智,所以能悉知、悉见是人修行境界、层次,是否善根成熟等等。佛以一切智能了知内外一切法相,因佛如来已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故有一切智,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如理而观照,随念而流露;也能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

佛如来具足一切智( sarvajña),又道种智、一切种智,这种智慧佛具足,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有你的过去,你未来哪个时候会说什么、做什么?衪都知道,衪可以先为你安排,要怎么来度化你。你不要说释迦牟尼佛入灭了、衪一直都在,你有需要或修行到一定的境界,衪还是会示现,当然不见得会让你看到,衪会用衪的神通力加持你,你要有信心,佛随时都在身边。衪不会直接现给你看,看了,代表你还有见性,还有世间相,有的人看不到,但是用心感,那是心开的人,他不见得每件事情可以看到,所以佛如来不见得给你看,尤其修无相密、修空的,衪更不给你看,因为你要修空观、修无,怎么可以给你修有相?

如来衪用一切智慧,可以观到一切众生的过去、未来、现在,衪要观你诵《金刚经》、读《金刚经》、受持《金刚经》,是很容易的,衪都知道。你未来会成佛,也种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里讲的,衪悉见是人修行境界、层次,是否善根成熟了,有需要时,衪会用意化、语化提醒你,制造机缘让你开悟。我常常讲开悟不是天天很用功就会开悟,要因缘成熟,你用功到一个关键点,身心都成熟了,就像灶上烧的水快要冒起泡了,这时,衪制造一个机缘让你开悟,开悟了,水就烧开沸腾了。所以,衪悉见是人、悉知是人,衪随时都在准备,你准备好,衪也给你加持。佛以一切智能了知内外一切法相,这一切智是佛才具足,我刚刚讲的都是佛的智慧。因佛如来已满足无漏界,心地完全清净了,阿罗汉还有心未完全清净的,心不清净有时候会起不清净法,但是,他可以自在的面对它,但这是不究竟的,菩萨也一样,菩萨还没有到八地不动地以前,心里面的毛病比阿罗汉还多,但是他以度众生的经验去累积智慧,要到佛的境界才是真的无漏,衪起心动念都是净法、白法。注意了﹗我不是说阿罗汉和菩萨还有烦恼,他们烦恼起来可以不去罫碍,我是说他们还有种子,这也就是跟佛不一样的地方。佛心地里面都是清净的,念头起来都是清净的,不像阿罗汉和菩萨,还有一些不净的念头起来,他们看着它无所谓,不会害怕,佛没有这种现象,真正是已经满足的无漏界。

常净解脱身。不是有时有、有时候没有,是永远都是净解脱身。因为无漏,所以衪没有不干净的种子,常净解脱身,所以衪永远都是心地清净。寂灭不思议,因为衪寂灭不思议,才可以感知一切众生因缘,众生忆想衪,衪就化个应化身给他们,众生,有因缘需要度,衪就来帮你,衪在寂灭之中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具足一切智。于一切界,也就是三界九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九地,无论你是修到人、天,还是哪一禅定境界,衪都可以帮你,当然你要有善根,如果不具足,就算衪想加持你也没办法﹔于一切品,品,是你心清净的程度,我们讲九品莲花,心净、不净都有等地的不同。哪一些人应该慢慢增加其心清净,哪些人应该从一般境界进入菩萨境界、或进入小乘的四果境界,这些都有不同的内心清净度﹔于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智无碍转,这智慧,这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该怎么为众生做,衪利用一切智慧去转、去利益众生。如理而观照,佛的境界,衪在寂灭之间观照一切,哪一个众生可度、哪一个因缘成熟?随念而流露,现在佛已经入灭了,在的时候,你只要问衪、想衪,衪的智慧就随念流露出来,不必观,像有的人还要观一下,衪不必观,讲出来就是这样,你问大小事情,哪一个人、发生哪件事?是什么因,才有现在这个现象?衪的答案都可以倾流而出。

释迦牟尼佛入禅观,衪有这个能力,能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因果跟果趣,果趣,就是你因果报应,你要去哪一趣?你为什么出生这里?你现在做什么?下一世出生在那里?释迦牟尼佛无所知,阿罗汉,八万劫以外他就搞不清楚了,他的神通只到八万劫,过去跟未来各八万劫,八万劫以外他看不清楚了,断灭见,这些世间禅定、婆罗门都犯了这个毛病,他们都以自己所见为据,说没有什么世界、无中生有,到最后他们死了去哪里?没有了,断灭,这就是他们的断见、邪见由来。释迦牟尼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衪于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事都懂。当然这里所讲的是最终的结果,在修行上用不到,但是我们多少也应该了解一些佛的神通力。

 (2006.12.1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