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28)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五)如何依经文来修行(续)
不异语者,如来有一切口业随智慧行,是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是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又不异语者,指佛陀洞知因缘果报,依因缘果报而语众生,实不违因果,是故无有异语。又佛陀有所言说,无有异说,因口业庄严,无所妄语,所以能不异语,说话算话,例如世尊于吠舍离三问阿难尊者,暗示尊者请佛住世,尊者无觉而错失因缘,其后天魔波旬请佛入灭,佛陀应允所求,当下法身、报身即先行入灭,以其神通力护持色身于三个月后入灭。当佛陀告知阿难尊者,三个月后色身舍报时,尊者请佛住世,佛陀即说已应允波旬入灭,怎可二语。又如来语印依如来口业功德圆满,众生若有所求,如来言出口者,皆能成就,是以如来无有异语。
不异语者,不异就是一,讲话算话,说一是一。不异语者如来有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因为他口业清净,所以讲出来的话,都是随智慧而说,这是佛十八不共法之一,菩萨没有、阿罗汉没有、辟支佛没有、天神也没有,凡夫更不用提,只有佛才有,当然身口意三业清净,如来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衪说什么,都是以衪的智慧而说,口中所说出的,就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此乃修口业清净圆满所具有的功德,菩萨还不能圆满,小神通还比不上释迦牟尼佛无量的智慧,出口皆真,还可以预言,某某人未来哪时候要成佛、号何名、在哪个世界、住世几劫,这是衪的智慧,要给你授记,随智慧行,随意讲出来就是这样,很轻松,不用学什么有为法,得定力、神通,不必要。你内心口业清净了,你自然就有这个能力,身口意三业清净,那身口意三业都是随智慧行,你要了解为什么佛跟我们不一样?
十八不共法这里面,你要知道佛内心多清净,又作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是故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衪的智慧怎么转,嘴巴就怎么讲,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这样难怪衪讲出来的话,都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又不异语者,指佛陀洞知因缘果报,这是衪大圆镜智所具有的,依因缘果报而语众生,你为什么会这样、他为什么会那样?某甲跟某乙之间为什么有这个事情?在过去某甲跟某乙之间的因缘果报怎么样,衪都清清楚楚,随衪所认知而讲的话,当然不违因果现象,所以无有异语。那未来呢?未来要看你接受佛法的程度,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解脱,有的还是凡夫一个?因为你相信佛陀所讲经文的意义,所以彻底的去改变你的心、习气,毛病转了,未来会怎么样?不怎么样?还是变成圣人?要看你用功多少。如果你真的用功到某个程度,譬如说用功到解脱境界,那佛可以跟你讲,你下一世会证阿罗汉果,印证你得阿罗汉果;如果,你已经是行菩萨道、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打死不退,那衪可以跟你授记,未来哪一世你会成佛,衪有能力知道衪讲出来的话,当然不打折扣不异语,说话算话。
又佛陀有所言说,无有异说,因口业庄严,无所妄语,所以能不异语,说话算话。这就讲到世尊于吠舍离三问阿难尊者,暗示阿难请佛住世,阿难尊者无觉,而错失因缘。之后天魔波旬即下来,因为世间发生什么事情天魔都会知道,菩萨尚能知道,天魔他的能力也不差,只是心不正而已,他马上下来请佛入灭,虽然佛告诉阿难,仙人修到成仙可以住世一劫,一劫就一万六千八百岁,我是成佛的人,我要几千倍都可以,当时阿难就不知道赶快打蛇随棍上,跪请佛住世,所以《普贤十大愿》为什么有一个愿提醒大家要请佛住世、请佛住世,因为佛,衪住跟灭,其实都没有差别,但是要有因缘、有人祈请衪住世,如果没有因缘,衪就入灭,住世跟入灭对衪来讲没有什么两样。天魔波旬这一祈请,佛陀即答应所求,同意波旬请求后衪法身、报身先行入灭,以其神通力护持色身三个月后入灭。这三个月回到凡夫身,常常示现病痛,当佛陀告知三月后色身舍报时,阿难尊者再次请佛住世,佛陀即说已答应波旬入灭,怎可二语,说话要算话。
我们也想要说话算话,但是常常做不到,做不到是我们福德不够,我们有时对人说,我以后一定来看你,因为当时很感动,哪个时候我一定要来看你,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也没有去成。因缘不成熟,讲出来的话,老是做不到,表示我们嘴巴不清净,口业没办法成就;如果是因缘成熟的话,你讲出来的话一定会实现。有时候,我们要反省,为什么佛有这种神通力,能够不异语者?我们讲出来的话,十次可能连一次都没有兑现,有的人讲我从今年开始,每个礼拜一定要来上一次课,讲的时候很真心实意,过几个礼拜就不见了。讲话老是不算话,这样不好,最好少讲话、少承诺,但讲出口的话尽量去达成,否则,这就是我们福德不具足、口业不具足。有时候,打个妄想要这样,过几天以后这个念头没有了,那个动力也没有了,你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常常打这种妄想?然而为什么不去做?因为冲劲不够,也可以说是因缘不具足,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修行很难,为什么佛能够圆满?因为口业清净。
又如来语印依如来口业功德圆满,众生有所要求,如来出口之言,皆能成就,所以说如来无有异语。我们现在不行,即便结了第六印如来语印,讲出来的话算数,是佛的功德,不是我们的功德;学佛法,我们不圆满,就要学习怎么借如来法身清净、借如来的印,来讲一些利益众生的话﹔它会成就,不是我们的功德,是佛清净,我们利用衪的功德来满足众生愿。很多修过心中心法的人不会用,当然心中心法不应常用,常用就不灵光,要大事情才用,否则随便有德、无德者,你都要为他们用,用到最后就不灵光了。这一段,除了了解佛为什么有这五种口业——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还要去学习衪怎么做到的?口业清净就做得到。
吾等善修持口业功德,听闻如来至德名号,即能解脱种种口业之系缚,入于如来之家,毕竟得平等之口业。故口业功德兼指名声、音声,名声者持佛之名号,闻于十方;音声者闻佛说之法,通彻法界,是为修持口业功德。
吾等善修持口业功德,听闻如来至德名号,即能解脱种种口业之系缚,我们刚才讲那么多,为什么做不到?心有余力不足。心有余力不足,就要多念佛的至德名号,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其它菩萨名号,这么熏、这么熏,让我们脑筋里面口业清净;念佛,不要修禅就不念佛,你修心中心法最后还要念佛,修什么法都要忆佛、念佛,不是你学了一法,就否定其它的法。你要知道佛的功德、名号功德,你忆念衪,可以消我们的口业,入于如来之家,能够走入如来家族,毕竟得平等之口业,口业平等就没有二业,讲出来的话就算话。故口业功德兼指名声、音声,口业功德我们一时修不来,就念佛的名号,音声,就是多听佛所讲的经典,现在佛的声音,我们没有办法听到了,就看经典,闻于十方,念佛号闻于十方。
音声者闻佛说之法,通彻法界,现在闻不得音声,就看经典,深入经典,多看经典,第一次看,跟一年以后再看都会不一样。就像有同学说每次诵《金刚经》时,这次对某一段突然有一种想法,下一次又对那一段突然间有更深一层的体会,我不知道你们每个礼拜诵一部《金刚经》,有没有在进步?人家二十分钟诵一部,我们要五十分钟诵一部,为什么我们要诵那么久?诵时要思惟,当然不可能每一句思惟,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诵它,微妙就在这里﹕今天诵到这里,突然间某一句话特别放大跳映出来,你也许过去念过千百回,却没有特别留意过,这一次诵,你得到一种新的想法与体会,这是进步,要这样诵经才会有进步,不是有口无心的诵,二十分钟诵完一部,交差了,什么都没有得到﹔但话说回来,得到什么呢?也并没有﹗
以前的小乘闻思修入三摩地,修禅的人说不用心,也没有思惟,修到一个时间你就要去思惟,同样这句话、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像刚刚我讲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示现投胎、出生、修道、证道,示现生、病、老、死,你们不去思维,为什么衪要那么示现?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与祂有同样色身的我们,也可以像衪这样成佛道的,否则衪突然间化出一个寒山、拾得,神通变化无量就好了,何必像我们一样出生?衪出生走七步,坐下去以后就什么奇迹都没有,跟我们一样了。什么天上人间最殊胜的,什么唯我独尊,这些都是文才并茂的人写出来的,经典上没有这种说法。衪走七步以后就跟我们一样,还是小婴孩,一路学习语言、武艺、打坐,然后初禅、二禅、三禅这么自己去体会,智慧也是累劫累积下来,还是要去学习,还是会老、会生病,最后示现死亡,祂借机告诉我们,今生也是可以这么样去得到解脱,主要我们要不要好好去做,听了就要去学习、去实践。
8.「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一段和前面的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有点不大一样。上面所讲的,是世尊讲的话都是真的,实际都是这样,确实也是这样子,不诳你们,也不会说前后不一的话,现在讲《金刚经》是这么讲,以后讲大乘佛法也是这么讲,不会不同;而这里讲如来以前得到的法,祂所教我们的法:离四相、无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这么去修,这法,也不真、也不假,这里说不真、不假,到底是真、是假?不能讲真,也不能讲假,这需要说明一下: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法本无得,无有少法可得,是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要强说有得,如来所得之法,此法无实又无虚。如来述说法为一实相印,一实相,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若初阶菩萨观一切法无实,不取自能无碍;大菩萨观一切法无虚,以利益一切群生。从实相观一切法,说有诸法却无体,说无诸法依缘而生,是故大菩萨当依世尊所说实相观,来观一切法,如此即能处真实法而不黏,从理地观无有实法可得,从事相观诸法皆依因缘而生,其实无有实法可得。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此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法本无得,你要得什么?这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无有少法可得」,是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发菩提心,就是要学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菩提,如来菩提的修法,就是没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你要修什么?不修而修,随缘。也没有一法可用,兵来将档,水来土掩,看着办。现在,解释无实无虚,若要强说有得,如来所得之法,此法无实又无虚。如来述说法为一实相印,我们说大乘佛法是实相法印,以一实相来显示他的法相,一实相,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
一实相,是有个相,而实相跟空相没有什么分别,空相是空了,实相是有相,那怎么会无二无别?这就要看你是站在哪一头来观?如果观它有相,但它虚幻不实在,观它等于无相﹔若初阶菩萨观一切法无实,因为初阶菩萨是要断烦恼的,心还不定,所以要观一切法,不管真、假,都是不真实的,这是《金刚经》前面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当真,不取自能无碍,不取一切法,你自己本身就能够没有罣碍,心里面起了一个不祥的念,你没有罣碍,你不取它就没有罣碍,问题是一般人法起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取它?你要学习舍一切法;譬如心里面现一些不如意、糟糕的念头,你不要去管它真的、假的,一概把它打死、把它当成非真,你要有这种魄力,你不要抱着将信将疑的心,糟糕就糟糕,有什么关系?你不能够彻底解脱,就是因为没有破斧沉舟、豁出去的胆气,你有这种心态的话,怎么会有罣碍?没有罣碍﹗
偏偏我们没有这么豁达,尤其在家居士夫妻、儿女、父母一堆的,更难做到﹔真正出家人,一个人解脱,全部解脱,不是很自在吗?在家居士,感情牵挂很多,就算是不祥的念头起,就是一切法,你都要观它不是实在的,修解脱只有这条路,如果定力不够,起了第一念、第二念妄想,有了恐怖心、规避心,那就乱了。很多人问智慧怎么来?定力怎么学?这就是在学智慧、学定力。智慧不是告诉你,此法无实,起了一个很不祥的念,大灾难,你不要去罣碍,观它无实,无实你就能自在,最好是当下如如不动,连去观它无实都不必,过几秒钟就忘记了,这样,一个念头,一般人转了一两小时还转不动,惶恐不安害怕,你三秒钟就把它转掉了,五秒钟就忘记了,菩萨都是这么磨练出来的﹔要是有一天,你所感觉的都是真的,那是着魔了,如果是菩萨在考你,都不会真的发生,如果你发现所感觉的都是真的,那一定是魔、毘那夜迦、阿修罗,让你觉得你这个灵通力很准。不好的准,有什么好?学佛法,怎可学成这样!
因为你还没有解脱,所以要千锤百炼,要观一切法无实、不真,要学这个无实的法;若是大菩萨,则观一切法无虚,大菩萨是已经有定力、有智慧了,他起心动念之间,他可以去观这个念起到底是什么?好消息也好,坏消息也罢,他都不在意,大菩萨是这样,不在意,可以观无虚;无虚,懂一下就好,也不会去在意,该来就来。一个法,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可以观无实,也可以观无虚;法就是法,当然妄想的法、无中生有的法,跟菩萨考试或冤亲债主直接来要债那个法不一样,它们本质不一样,但你不管,你一概都观它没有、非真,如果是考题的话,那就考一百分,如果真的有冤亲债主,你观它假的,你有定力,对方拿你没辄。你若是观它无实,有当成没有,才会自在,如果你每样事情都认有,有的结果,就会随缘流转去受报。你这么练,练到大菩萨的境界,大菩萨是要度众生的,因为心已经定了、有禅定力了,不害怕,也没有恐怖。一切如来心咒,恐怖心拿掉,《心经》也一样,你学到哪句话?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恐怖」这词很重要,你为什么会瞻前顾后?因为你在意,心有所系,有把柄了,就有恐怖;如果这些心都没有的话,没有恐怖心,那什么都能自在。
大菩萨已经磨到一个境界了,可以反过来观,这个法是有,有,因为他也没有烦恼了,以利益一切群生,从实相观一切法,大菩萨可以认知这件事,他就只单单观这件事情,而不去加以分别有、没有。说有诸法却无体,说无诸法依缘而生,这是为了让你了解,进一步的去解释﹕你讲一切法无,为什么它又因缘和合而起呢?没有因缘起什么法?若说有,有体就不会灭,为什么一切法还是生生灭灭呢?法,如果有体也是依空体,空体不是法自己的,是空真如体本来具足的。因缘所起的诸法无体,无体当然因缘灭,它就灭了,菩萨是这么去观的,如果真的是大菩萨,连观也不必观了,起灭起灭,他瞥一下看是什么事情,等一下就忘记了,有一些事情记得,有一些事情没有意义,不必记,该来就会来。
是故大菩萨当依世尊所说实相观,来观一切法,这是还不究竟的菩萨,就要观一切法无实无虚,真究竟的,是连观都不用观,就让它起灭起灭,也不去加以了解这心起了什么念、心有什么感受?感知完了,就忘记了,三、五秒钟就忘记了。就算很不好的念头,一般人会惊恐、慌乱,赶快去求证。很奇怪,大菩萨在心中起来一下就下去,几秒钟就忘记了。你要练习观一切法无实无虚,该做、该体会,了解一下就好,真的假的,那有什么?不要去执着它。无虚不是要一直执着它为真,因为它是因缘,因缘在运作,不管是生病、心慌乱,三、两天就灭了,因缘灭,它就过去了。法身缘起偈,不就是告诉你们,彼法因缘尽,你要了解这些道理,根本不要观是实是虚,任它起灭起灭就好。
观一切法,如此即能处真实法而不黏,你用世尊所讲的实相观,在一品里面讲到最重要的理念,第一次出现的实相观,你用这种实相观的理念去观它的话,你就不会被黏住,如果真的,你说不真,无实;如果,你已经练得差不多了,那这个法起,你说无虚,虽无虚但我不去探讨它真假,那不是也不黏了吗?可以自在不黏,从理地观无有实法可得,哪里有一个法可得?没有﹗你不去抓它,就没有什么法,真也好、假也好,不加以评论。从事相观诸法皆依因缘而生,有没有因缘起法,这也是妄想,妄想也是一个因缘,那是不真实的因缘;其实无有实法可得,你说它真,没有一个实法可得。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此实相理印定其说,你要懂这句话,观一切法无实无虚。
「外道不能杂」,外道他只能讲过去怎么样、未来又如何,有神通有什么用?转不了业;佛法,不一定要知道过去怎么样、未来怎么样,但是,我面对这个法不即不离,我可以转它,自在就在这里。「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果你有这种修证的话,外道不能混淆你,把你带上歧途,不能把你带到天道,色界天、欲界天、……,天魔就带你到欲界天,魔界他化自在天的魔宫去,天魔则不能破你内心的这种实相观。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只要哪个人对你说,这事是真的、有这个能力做到这样那样,那就是魔在说;如果是佛,佛会说有这件事,但是,这件事不会成真,慢慢会转成没有,这是佛说,因为佛能转你的业。这和算命不同,算命准好,佛法,不准才好。算命算得准的,不是在学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在摆脱业力,就是要让它算不准。
初学者当观一切法虚妄无分别,若作妄分别,即错会事物真相,而妄自思惟、识别(分别),起虚妄分别相。盖万法唯心造,心外无别体﹔然愚痴凡夫起妄心乱识,生种种分别,或执心外有实法,或执实我,此实我、实法之见,即为遍计所执,不契真性,故称虚妄分别,当观为虚。
初学者要观一切法虚妄无分别,初学打坐的、初学《金刚经》的、未得解脱的,你要观无实,要观一切法虚妄,不要起分别心,一起分别你就开始探讨是真、是假,若作妄分别,即错会事物之真相,你的起心动念都是真的吗?你没有五通,起心动念感召因缘,你怎么知道这个念头是自己的?诸佛菩萨给你的?还是冤亲债主给你的?你没有办法分别。要分别也分别不出真假,所以会错会一切事、一切影像、一切念头真实的样子。更差一点的、定力不够的,更妄自思惟,以空的体性面对一切因缘,起了第一念那是觉知,起了第二念是分别,起了第三念就是妄想,妄想一起,第四、第五……、百、千念,没完没了,这就是妄自思惟。总而言之,修行还没解脱前,心不能妄动,心不能动说起来简单,但你的境界不够,如何能不动?一定要打开第八意识,见到本心,然后因缘感召十方虚空一切众生心。我们在第三品世尊就提出来,菩萨摩诃萨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心,为什么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心?其实就是在度你自己的心,因为十二类众生跟你有因缘的会感召,你能够度你自己的心,不跟他们相应,就等于度了他们,因为他们不修行,执着因缘的妄心很强,你若能对着他们不起心动念去相应,不妄思惟、不妄分别,你才能超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度了他们,而又无有度十二类众生想,有度、没度都没两样。
初学者在这些法都还搞不清楚以前,要学习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对没有开悟的人讲其实是多余的。叫你不要胡思乱想,能够少想就不错,又或者能够想了以后,警觉我在打妄想,这也可以。有的人根本没有警觉,想了好久,一天、两天、三天以后才恍然大悟,我想这些干什么?你已经迷失好几天了。开悟以后的好处,就是能够观心了不可得,一念起三秒钟,三秒钟就定住、不动了,要学习三秒胶的功夫,妄念起,马上不让它动,这第一阶段要无实,要这么去观。无实是一个境界,做得到,就是空性现,不受妄缘所迷惑,心动不了,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妄自思惟,起妄想分别心;身先要有成就,修心才比较容易,身没有成就,修心很难。《金刚经》诵了几万遍,诵归诵,在身体没有初步的成就以前,你还是没有进入那个境界,体会不了《金刚经》的意义。有境界了以后你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在讲这个、那里是在讲那个,这里讲的如来在修行过程之间所得到的一切境界、所感召一切因缘法、所得到的宿命通或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所感召的种种事情,要观它不实在,这是第一阶段的修行。
「盖万法唯心造,心外无别体」。万法唯心造,我刚刚讲的,一个是你过去的种子所感召来的,你要观它虚妄不实在;另一个是你有因缘来,你体性空所感召的真实法,然而即使是真实法,也还是包涵于万法里,也还是唯心造。这唯心造是主动去起心动念,这也分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凡夫的造业,起心动念要做好事、要做恶事,凡夫因为分别心起、根本的善恶心起而造业,如果心不动,它就造不起来,这是凡夫层次的唯心造,在凡夫境界,感召因缘而造业﹔菩萨不同,祂观无实无虚的境界,祂不会去造业,不被妄习来左右,祂的唯心造,造不起来!万法唯心造,《华严经》、《华法经》的境界,都是在讲菩萨的境界,但是,没有解脱的凡夫就是唯心来造业,菩萨却是唯心来幻化一切心力、神通变化,层次是不一样的。
万法唯心造,是有为法里面的境界,有为法只有两种境界,不管善业、恶业都是在造业,造有漏业,它可以是菩萨的无中生有,一粒米幻化成须弥山那么高的米,来满足十方一切众生的心,让他们吃饱,万法唯化造。如果你不去体会空、不去体会心法,你光体会万法唯心造,那么你在施食的时候,你要念万法唯心造,你才造得起来,你没有这种有为法的动力,你还是不能做菩萨,去供养这些众生。凡夫造业,菩萨用有为法利益众生,离开心以外没有法体,体是空体,有为法的体是不真实的,因为缘灭法也灭,你不再用有为法去造,这个体就不见了。讲到空体,只有悟到空的人,才能知道永恒的空体是无形无相的,你用心造一切法的时候,是凭借短暂的心意念,你想什么、你就化什么、就变什么?那是短暂起法,完了以后,你不再持续去用心力,它就没有了,心以外没有实际的一个法体在,这要修到菩萨境界才能懂得。法,有实无虚,都是你修行过程之间的境界,用你的有为心,去产生一切法的时候,这些法也不能当真,因为它是无常。
「然愚痴凡夫起妄心乱识,生种种分别,或执心外有实法」,没有智慧的凡夫,他随便起的心意念,自己想当然耳的胡思乱想,乱想多了会盖过你真实的意识心、认知的境,前五识跟第六意识和第八意识,这是可以了知外境的真实心,你胡思乱想就等于就是用你第七意识的妄想心,扰乱了你的所见所闻,甚至于第八意识所鉴照的实境,把它扭曲、转化了。譬如你第八意识超世间的眼根,看到一个天龙八部的众生,这个相是不好看的,相就是相,有什么好、不好看的?不好看,是你自己的妄心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会干扰所鉴照的那个相,本来相映于镜是很单纯的,照到了天龙八部,照就照了,你胡思乱想会把你刚刚体会的那个心、那个相、那件事转化了,这叫做起妄心乱识;识,如果不乱,看是看了、听是听了,就是这么回事而已,不会去起心动念相应。你如果乱了,就生种种分别心,开始执着起来。你真心所感知的境,境归境,也不用去当成实法,如果从有为开始,到最后还是有为,那么你没有证到无实的境界,也没有办法证到解脱知见,怎么磨练也没有办法解脱,你化解不了这个境,因为你执着一切法是真的。
「或执实我,此实我、实法之见,即为遍计所执」,这是凡夫的境界;圣人的境界,就依他起性,然后圆成实性面对因缘,不再起妄分别,这样你就可以观无实无虚,你修了半天真性不起、不了知真性,真性无形无相。世尊在世间讲这种法,跟在忉利天为衪母亲和天神讲的法没有两样,都是讲一切法皆空、虚幻不实在,你不要把它当真,这样才能契入真性,真实的空性,你以真实的空性去面对因缘时就不会被黏上、不会起妄想、也不会起分别,没有这种起心动念,让你的真性去应缘,让真性主行,这样哪会有虚妄分别?没有﹗若第一个阶段做不到,还执着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有一个实我、有一个实法,难怪你超越不了心里的烦恼,这是遍计所执性的凡夫性,具足妄想分别心,这个时候,你要观一切法为虚、为不实,观它不实,你才能解脱,你不要习惯打妄想、惯于起心动念去思维,要思维可以,等到你心空法了再来思维,那时候的体会又不一样。你经过对诸法的了解以后,有,唯法的相;无,空无的相,都能够了然洞知它的真实形貌,这时候再来思维,进一步的去了解世间相,甚至进一步的去思维神通变化如何起?这就进入第二阶段菩萨的境界。(待续)
(2006.11.19.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