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25)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如何依经文来修行(续)

3.「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

此时虽已得忍辱心,还未达忍辱波罗蜜境界,进而要修无相三昧,以安忍来忍众生因缘、忍一切善境界,复以般若波罗蜜智忍一切法,止观双运,得禅定力,去分别、妄执心,得安忍波罗蜜是已得止观、禅定者。行者修忍辱波罗蜜,若能观自心无忍辱状,即是观忍辱非忍辱,是为忍辱波罗蜜,臻此境界,即如来所谓真忍辱波罗蜜。

行者此时虽已得忍辱心,但还未达忍辱波罗蜜的境界,因为你还有忍心、忍念,还提醒自己要忍,还有一法来对治你的忿心,这是不究竟的,还没有到波罗蜜的境界,因此行者要再进一步修无相三昧,无相三昧让你能够得到无生法忍。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关卡就在这空、无相、无愿三三昧(sama),能够证到这三三昧的话,你才有基本的解脱智能跟解脱能力。第一个空三昧,是绝对空;第二个无相三昧,是相对空,也就是所谓的实相观,相对的空,我不否定有这个人、有这件事、有这个境,但,我看着它,不受它影响,这是真正的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无作三昧,对一切境都不起一心、一念相应,对法无愿求,无拒斥,顺、逆不拘,这才是真无作、无愿三昧。获此三正定者,其定力非一般世间禅定可比拟,世间禅定以气得定,终会退失,而此三正定乃菩萨解脱智慧所得之定。

行者修无相三昧,以安忍来忍众生因缘,要解脱,并非你自身修得好,一心不乱就解脱了,你还要有办法断掉跟众生之间的因缘关系,如果还有众生的因缘在牵扯,你还没有能力来忍这个境界,那怎么叫做解脱?此时要以安忍来忍众生因缘,以安忍来忍一切善境界。修行没有进境、没有功夫,那不叫修行,有了进境、有些异能,你不执着,那就是善境界,你一执着,那就完了,因那就是陷阱,《楞严经》里的五阴魔相就是在讲这些境界。以安忍心来忍一切善境界,这里不是在忍辱,是忍对善境界的贪爱心,以般若波罗蜜智忍一切法。

第三个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无论好的、不好的境界皆是一切法,你要用这般若智来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好的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你可以自在,好的,你用般若智观它,不会犯贪爱的心,这样你才能够超越。在用般若波罗蜜来观一切法的过程就是止观,你能这么一观,其实什么心就都没有了,没有贪爱心、没有忍辱心、什么心都没有了,这是用观;如果观了以后,这个法还是一直来,驱之不散,你没办法超越,那唯有用止,止,就是彻底罢休,不让它再继续发作,止观双运,有时用止,有时用观。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较浅的罣碍心起来时,你止它也许它就不再罣碍,譬如你掉了一千块,有什么好罣碍的?一千块小事情,钱是身外之物,可是如果加上四个零,你被人倒了一千万的话,这不得了了,你想放下,诸法皆空,可是你的心受不了,这个念头一直起,你止不了。小事情可以一止即休,大事你就止不了,止不了,爱莫能助,就用观,你就看着它,看它在烦恼,看它在你心里这么晃悠晃悠,你这么看着它,不理它,久了也能够没事了。

有事、没事,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那个在意的心,如果你内心很在意,那就是你的习气。当你习气还很重时,你的真心就没有办法和那妄念一分为二,也就是说你观不起来,未得观念头起灭之要旨,你这个心当然就自在不起来。一千跟一千万差太多了,如果你是亿万富翁,一千万也许能看开,如果这就是你的全部身家,那你会大大舍不得,因为你还没有看开,还受到钱的束缚。有些出家师父特别持金钱戒,手不去摸到钱,摸红包都不行。从前虚云老和尚,人家供养他,他都不去看红包多少,信众一定要供养他,他收来就随手一丢,丢得红包堆积如一座小山,他也不关心有多少钱,这是戒律。有人说,老师啊!我们在家居士要赚钱营生,要养小孩、要养老,很难不去在乎钱。这话是不假,但如果太执着钱,就被它束缚住了,所以自己要去拿捏,到底你的心对钱能自在到哪个程度?

止观双运,能止,一看它,它就不再想,那是最好;如果用止,这妄念仍然如浪头般,前仆后继地打来,你拿它没办法,就只有观,有如旁观,觉知妄念就是观。这心地上的用功是这个样子。现在内心还不净时,要用止观,都是在心里面用功,得禅定力、去分别心、去妄执心。你有了禅定力,如果又能去掉分别心、妄执心的话,即得安忍波罗蜜。得安忍波罗蜜者,是止观自在能够成就者,也就是有禅定力。何谓禅定力?禅是你可以懂一切因缘起法,你对这些境,你有定力去面对它,不会迷失掉,不会起心动念跟它相应,这止观禅定才现起来。

若能在修忍辱波罗蜜中,观自心无忍辱状,面对这个境,没有一个忍辱心想,没有忍这个念,有因缘来,我坦荡荡的以自性应缘,不去分别这是不是个逆境缘?我是不是该忍?如果你还需要以一法对治一法,这都不行,表示你还要用有为法面对这个境。这无为法很难修,但是,要说它好修也很容易修,为什么?因为你根本不要用一法就是修无为法。你说我这个身体有病,不用一法怎么行?没有办法,我们不像菩萨一样有金刚身,我们这个身还会受外境、逆因缘、恶因缘所制,我不用一法来对抗外在的因缘,但是,我看病吃药找方法解决我身体的病痛,总可以吧!这样虽然好一点,但是,还不是究竟的无为法。无为法的道理我们能懂,但是,一时做不到。我们以无为法为目标,修无为法,过程中不要太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是要学最高的无为法呢?还是要修有为法?也不是说有为法就比较差就不能修,有的众生本身根基比较浅薄、因缘不足,所以他要修有为法。修有为法的人,通常依赖心比较重。譬如你找一个上师跟他学法,他教你加行,教你大礼拜,教你念咒,什么都是几十万遍,几年、几十年下来你还要依靠这上师保护你,永远长不大。如果,有一天这上师不在了,自己就彷惶迷失,我怎么走下去?修无为法或显教的人就没有这种隐忧,他们都是靠自我能力、自我解脱来达到心清净。我不是说修密法就不能做到心清净,不能达到无为,修密法但有所得,但有任何现象、境界,都还是要破掉它,回到最后你不执着一法,才能叫做无为法。

无为法内心清净以后,许多能力你才能够慢慢去体会。不管显、密教、禅宗也好,都要回到基本面,悟得空性,才能够去学一切的神通变化,这神通变化不管是用自力或者诸佛菩萨的密咒,你总是要有基本的定力,才能够成就。你要心清净才能去看那些密教的经典,毘卢遮那佛很多法变,神通变化不可思议,幻化虽说都是假的,但是,你要是心不清净还玩不起来。《金刚经》还在讲解脱,还没有讲到神变方面,但是你要了解,修行到最后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不然你成不了大菩萨。

我们现在讲《金刚经》是讲到自我解脱,讲实相观、解脱,讲忍辱,修忍辱是最基本的,观自心没有忍辱的样子,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有次第的,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够自在无碍的面对一切逆境,产生忍辱的功夫。

刚开始你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心里就冒火,你要能警觉,为什么瞋心会起来?观着这瞋心冒泡,观着它势微,最终势尽,于是你知道这句话你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你内心还有一个瞋心在,所以你要断瞋心。好,再练,一直练,练它千百回,待到有一次再听到一些从前很逆耳的话,人家真正踩到你的心地或身上来时,此时你无动于衷,并不在意,这才真正做到瞋心不起,这种忍辱的功夫,才是真正的究竟。即是观忍辱非忍辱,能够做到忍辱,那就度到彼岸了,以忍辱的功夫度到彼岸去,才叫做波罗蜜;你只要起心动念要忍,就没有度到彼岸,就不能称之为波罗蜜多。要很自在无罣的去忍那个境、那句话、那个事,过去了都无所谓,这样子就是真的度到彼岸去,是为忍辱波罗蜜。忍得不够好的、不究竟的叫忍辱,能够忍善境界的是无生法忍,全部都能做到才能加波罗蜜多在安忍或忍辱之后。

 

修忍辱波罗蜜有生忍与法忍两种,就层次而分,有世间忍、出世间忍、出出世间忍,应由外忍修到内忍。依《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所宣说,内忍指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十四忍,详见前名词解释。

修忍辱波罗蜜有生忍与法忍两种,生忍就是我忍,我也就是我空,生忍做到即是我空智证得,法忍做到则是法空智证得,全不执一切法了。再以层次细分下去,世间忍,世间忍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的禅修,无色界定这些修行者,他们只是修到世间里的忍功,得到天界的果报;如果是声闻、缘觉二乘,他们可以做到出世间忍,也就是不去执着天界那些善境界,同时内在的妄想、习气毛病已经断掉,这是出世间忍;菩萨修出出世间忍,忍功之忍有不同层次的境界跟对象,菩萨道行者,空有不二两边都要去忍,他忍世间忍、忍出世间忍,他有我空、法空的修证,但同时又不会去执着出世间忍那种绝对空的功夫,祂承认一切法、因缘存在一切法,这样祂自然可以做到实相中道观。

世间忍、出世间忍、出出世间忍,这是以纵向、垂直面来讲。修出出世间忍以前,当然要先修出世间忍,就像《大般若经》里世尊讲的,一个菩萨摩诃萨,没有不是经过声闻乘、缘觉乘上来的,意思是说你本身空的解脱知见都证不到的话,你说你是菩萨,修证到中道观、实相观、空有不二的道理,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修出世间空,你世间的忍、善行,要不要做?你没有世间十善的基础,你连六欲天天神的境界都没有,你要怎么去修出世间或出出世间?心,我们一般欲界天的心地就是善行、慈悲心、爱心,连这些都没有,你说你在修解脱、在修中道,无有是处!初级的善法都是你的基石,不能没有它们,出世间忍还是从世间忍修上来,出世间忍证得,你才能够去证出出世间忍。如果连空观都做不到,生活中不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心里都有不平,你说你在修实相观、中道观,这是本末倒置的邪见。

忍如果以平面、横切面来看,就是内忍、外忍。内是内心里面的妄想习气,无始劫以来所熏习的种子,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个性、习气;外,众生所制造的一些音声、现象,你都能够不受其影响,这就是从外忍而修到内忍。外不能忍,修内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你色身如果没有成就,你修不到内心的忍辱功夫。你要有能力去忍受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所现起的一切法,外忍成功了,你色身才会打开,你才能看到自己潜在的妄想习气、乃至于种子法尘,甚至于众生彼此间的因缘。你有没有办法忍众生因缘牵扯?能忍,才能够超越众生因果轮回的缠缚,否则,你光修自己忍,还没能修到心通有缘众生,你的心不能感知与外境哪个众生间的因缘牵扯,就没有机会去忍众生因缘的牵扯。

在心还没有能力感知以前,当然可以说没有这些事情,到有那个能力、有那个境界产生了时,你才知道,不是你自身心清净就没事了,你还要练到众生心力投向你时,你能够忍这些心力的牵扯,其中以爱心和怨恨心最强。如果缘不深,那是不痛不痒牵扯,这倒容易舍去;缘很深时,爱是爱得死去活来,恨则恨不得啖其肉而后快,这种爱心、怨力投向你时,你心通了,都感觉寝食难安。所以奉劝大家尽量少去得罪人,得罪圣人还不妨,得罪小人可就糟了。小人眼里有现世报,一有空就怨恨你,你天天都接收这些负面的心力,心里难受的紧,这时你能不能忍?再者,顺境,被人爱好像很幸福,但是修解脱时,这可是大陷阱,你能不能摄受你的心,忍这爱心,不被这因缘拉去,随之流转?修行不在表面的文字相,要从心地里走上一遭,你能感受到、也经历过这些了,才是在修行。

这是从外忍修到内忍。内忍指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这五忍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跟你的修行境界层次有关。伏忍,妄想习气很多、个性毛病一堆,暂时把它压住,根没有断,这是地前菩萨的伏忍;地上菩萨,开悟的人有信忍,因为你开悟了,你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对佛法产生信心,这时你要去忍,忍内心的不清净,自性真如的种种神通变化你也要忍。有信心发愿要忍,会比较甘愿一点,但是,这个阶段毕竟还有一个忍的心在,是用一个法去忍;顺忍,就较简单忍了,你随顺那个因缘,不忍而忍,这样就自在了;第四个无生法忍,顺忍成就了,能够达到前面我们讲的「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这三段论道理得到了,就是得无生法忍;既然无生忍证得,寂灭忍,心自在无碍的入空寂,得解脱,是必然的最后一个结果。

这内忍,五个层次的忍功,你要去做。内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就是寂灭忍,还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出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前面名词解释里已经详加解释过了。总结言之,怎么修忍辱?忍包括一切宠辱顺逆,由境界分,从修世间忍、出世间忍、出出世间忍这么修去;从外修到内,从有忍修到无忍,从有忍心修到无忍心,你要这么去用功,一切善境界、逆境界都包括在你修行的范围内。

 

4.「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Kali{ga r2ja)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理论讲了半天,现在世尊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就像你《金刚经》念了半天,懂了,做得到、做不到?要拿实际的境界来印证。世尊举这一段,是非常好的例子,来印证世尊到底有没有做到离四相?当歌利王在割截世尊身体时,世尊已经修到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怎么来证明呢?如果没有离四相的话,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重要是有我相的话,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就会产生嗔恨歌利王的心,并且担心自己会不会死?但是,事实证明我完全没有嗔恨歌利王的心,我有神通变化的能力,在被肢解后我使身完复,但我没有用我的神通去对付歌利王,而是逆来顺受,随他割截,因为我在修忍辱,我对歌利王完全没有恨心,因为我已经没有四相。佛又告诉须菩提尊者!我过去五百世都在做忍辱仙人,在过去就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不是只有碰到歌利王的这一世才了去四相。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得知,修忍辱波罗蜜最具体的修法是面对境界来磨时修,也就是用境界来考验你,你到底修得好不好?不是你佛理讲得很透彻、佛经看得很多,就好像修得很不错,非也,都是要境界来考过才算数。修得好不好,要境界来磨,要能像世尊往昔做忍辱仙人,遇歌利王割截世尊身体时,祂心中没有我在受酷刑被割截的念头,所以无我相;没有歌利王在割我,我记着你,这个仇一定要报的念头,所以无人相;也没有我跟此王究竟宿世有什么恩怨,今日遭此大劫的念头,所以无众生相;更没有害怕命不保矣的念头,所以无寿者相。这些念头都没有时,代表衪真的是离四相。要怎么证明世尊无此四相呢?因世尊当时没有瞋恨心,发愿将来得成菩提,先度此人。如果世尊有瞋恨心起,就代表衪还有我相,还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还罣碍活不活得成,这当然有寿者相。无瞋恨心代表没有四相,而且祂不是这一生才修离四相而已,祂过去修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仙人的寿命以劫论,都很长,最高有八万大劫,所以世尊修忍辱离四相已经很久了。

修忍辱由逆来顺受开始,逆来顺受一词知易行难,遇不顺己意时,先做到不起瞋恨心、不大小声、心不嘀咕、乃至不以为意。若能外忍一切境,内心不波,犹非忍辱最高境界,要如世尊般,将失身命亦不起悔恨心,才是真正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修忍辱由最基本的逆来顺受开始,我们怎么学习逆来顺受?逆来顺受讲起来简单,小逆你可以顺受,大逆可能就心慌意乱,做不到了。一般凡夫遇不顺己意时,立时起瞋恨心,这最糟糕;再者破口大骂,心中一口恶气吐了方快;比较温和的,表面不动声色,心里犹犯嘀咕;能不以为意,不当一回事了,才有逆来顺受的样子。这几个是逆来顺受的指标,境界来时,你是哪一种?你会怎么反应?自己可以参考一下。这都是修自己而已,自修和度众不同,修自己简单,度别人就比较麻烦了。你要去矫正他人的观点、行为、意念,你要矫正他就必须要跟他有互动,通常这互动,从表面上看起来都不是好的,过程不好没关系,结果是正面的就可以了。菩萨祂度众生,如果没有神通就比较累,比较难折服众生,所以心更要自在。像公案里禅宗师父在度众就是如此,该骂就骂,有时棍棒抡起便打,还是一心自在。这些师父修到实相观的,他们就像一面镜子,随缘在应众,他对着你生气,是你本身有嗔心,他照到你,现这个相,他现生气状,无非是要度你。

修得好不好,要境界来考,如果你身处逆境,被鞭打杀伐,你都没有什么瞋心,这差不多没有四相了;能够做到不如意时,不怨天尤人、不心生不平,你这四相,不是说没有,但大概比较淡薄了。若能外忍一切境,内心不生波,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外尘境时,你内心不起一念相应,就是如如不动,这还不是最高的忍辱境界。真正的忍行,要如世尊做忍辱仙人时,被割截身体而没有瞋恨心,又如世尊做提太子刮肉奉亲、做忍辱太子剜目出髓为父治病时,将失身命而无悔念,这才是真正没有四相,真正圆满忍行了。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四相是我们用功的目标,做得到、做不到、能做到多少,要境界来磨才知道。我们没有修到释迦牟尼佛那么高的境界,磨练的都是不痛不痒的小考验,顶多是冤亲债主来捣乱,让你心不宁、身体生病这些事境,小考验小成就,大考验大成就。我们等到哪个时候,才能有像耶稣被钉十字架、忍辱仙人割截身体这种大考验?大考验这种因果,也不是要有就有的,成佛有成佛的因。世尊累劫修行,发愿要舍一千次身命布施,因为祂潜意识里有这种愿力,这是衪过去世所种的因,所以有成就忍行的大考验。发愿,你们如果想早一点成佛,求快一点成佛,你们就要发大愿。

 

5.「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释迦牟尼佛修五百世的忍辱仙人,从修行上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忍辱最后的目标。下面这一段,世尊又再提另外一个观念,离四相以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该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讲应生无所住心,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义一样。

要修离四相,第一阶段,还是要从五尘境做起,修这个心面尘不要动,不让它起心动念,而离四相是最后的目标。这段讲,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要求无上菩提,要先发菩提心,而菩提心以次第言有五种:发心菩提、明心菩提、伏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发心菩提,十信菩萨于无量劫生死,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个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阶菩萨,于诸烦恼调伏其心,行诸波罗蜜多;明心菩提,登地菩萨观察诸法,了悟诸法实相而行般若波罗蜜多;再来出到菩提,八地至十地法云三位阶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得无生法忍而出三界,直到一切智;最后无上菩提,菩萨于如来地中,断微微细烦恼,得三身、四智、五眼、六神通,最后证得一切智、道相智和一切相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之觉智,是为第五无上菩提。

这里世尊对须菩提尊者说,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要开始修第二阶段的伏心菩提,调伏你的心。要怎么调伏这个心?这里告诉你,不应住色生心,光这句话,你做得到,伏心菩提就成就了,就入明心菩提。世尊说你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要离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要先从外境开始。我们常讲修行都要从外境开始,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的外尘境色声香味触,内心不起一切心相应,这个法也不住,那个法也不住,所以就六根清净了,然而六根清净还没有完,还有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未了,要再接着一个心、一个心修进去。

你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要离一切相,不是先离内在的相,要先离外在的相。修行有次第,你心眼还没有开,修不到内心去,都要从外境开始先修。眼睛看了,不要看进去,看进去就住色生心;耳朵听了,不要听进去,听进去就是住声生心;闻到香味、舌头接触到酸甜苦辣味、身体接触到软硬坚实,你都不能起心动念去相应,不生心就是不要动心,讲起来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大家修这么久了,还是做不到?一个人的习气毛病如果不去转它,那这六尘境看起来是很困难,每个人都有主观情见,都有善恶、对错、好坏分别心,要尽量把这些念头打死。跟你无关的事情当然不必强出头,跟你有关的,要尽量看成没有关系,不起心动念去相应,坦然承受就好。你愈不动心,它就愈没有办法黏上来,你愈罣碍、愈欢喜或是愈想逃避它,它就愈如影随形,当然你的心就会乱。

《金刚经》里的每一句、每一段你做到了,就代表你达到某个修行成果。当然法有先后次第,离六根入六尘的执着是发心后的第一阶段。你要学习看到什么都好、听到什么都无所谓,如果你不想被业力主导,你就要这么做;如果你去执着六尘境,放任业力随波逐流,这样无所谓,那这样跟不修行的人有什么两样?所以修行次第懂了,听归听,要去做!你对于这个五根,天天对着六尘境,不要太有分别。每天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有没有住境生心?有则警惕,天天稍微这么盯一下自己,日久功深,总是会进步。为什么古僧大德,他听一句偈语就悟道了!我们讲《金刚经》讲了两年多,进步却有限?为什么不能如阿罗汉显现五神通、六神通?因为道理虽懂了,菩提心也发了,却总是因循苟且,没有痛切下手打扫。

虽说菩萨不能去成就阿罗汉道,成就阿罗汉就走到小乘去了,菩萨要带一点微细毛病,但你这毛病也不能太大。菩萨带一点毛病做什么?再来受生,如果菩萨完全清净了,就不来了,不能来了。菩萨不求尽净,但大毛病不会有,菩萨就是这样,累劫修智慧,一世又一世,无量阿僧祇劫都是这么在行菩萨道。不管是菩萨也好、阿罗汉也好,发了菩提心,目标订了,你这个五尘境要先断,不能执着生心。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别多事,什么都无所谓,这是去掉你的分别心;该自己负责的事,就以世间法的道理去做,做对了是应该,别人称赞你不须要喜形于色,这是住荣宠境生欢喜心;做不对了,遭人责骂更要自在,因为人家骂的有道理,做得到这样,就是不住色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同样的意思。道理懂了,希望赶快去做,让心一天比一天平、一年比一年长进。菩萨应离一切相,不要住在任何一个相上,没有一个相可得。一发现自己在意生心了,功夫好些时,一观即离,初基初修的,赶紧大声呸它一声,把念头踩死。菩萨要离一切相,这样发的才是真正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待续)

 (2006.10.29.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