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21)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12.诳语、异语

诳语梵语 026hya,欺诈之意,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据《成唯识论》载,「诳」即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能障不诳,以邪命为业。俱舍宗以之属小烦恼地法之一,为实有之法;唯识宗则以之属二十随烦恼之一,谓诳以贪、痴之部分为体,系由贪、痴之一分而假立者,离此二者即别无诳之相用。

诳是欺诳,诳语,讲的话让人相信,其实是骗你的。语,026hya0a6haya组成,欺诈之意,欺诈是一种烦恼法,心所法之一。在《俱舍论》里面的七十五法之一或者唯识百法之一,不管百法、七十五法之一,都把所有一切万法概括在五位百法之间的心法、心所法、心王、心所、不相应法,然后再包括不定法、无为法等等,这是唯识里面的名相,唯识把种种心病跟世间名相都列出来,所有名相都离不开唯识。

诳语,就是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让你的心不灵、让你的心起迷惑,然后相信有所得,这就是欺诳;真正讲佛法的人,一定是破而不立,破解你对一个境界、一个法门甚至于对一切事情的执着,而密教教你念咒语,念咒语遂求满愿,那是有为法的境界,但有为中又有阿字义,故还是不能执着;而《金刚经》则是在破你的一切执着,讲一切空,越过有为法的境界。

这里讲如来语有这五种善法,我们要向衪学习效法,不去欺诳别人。欺诳别人,就是跟别人讲一些背离解脱道的话,你若依言而修,就算能够得到一些能力,成就名闻利养,也只是造有漏业而已,没有解脱。修佛法,修到最后空,什么都没有了,由刚始的有带入没有,没有做得到了,再带你回凡、带回到有,这个有是真有,有别于刚开始的有,是要你不要有断灭相。

进一步的,据《成唯识论》所载,「诳」即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为了要得到人家的供养,你投其所好,利诱人家,讲一些怪力乱神的理论去吸引人,如果你真的能够让人家得到好处,解除人家的烦恼,纵使出发点是为了一己之利,倒也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你根本没有什么能力、境界,却为了利养而欺诳他人,那根本就是在骗钱。你有点能力、境界,为了成就名闻利养而表现出来,不是为了利益众生,即便有德,亦是矫德,是伪饰、矫情,不是正确的现象。

以诡诈为性,诡诈,吊诡、欺诈,讲不实的话。这自性本来没有,有的话是真如性,是从空性而起的,但因为你累世去熏这个诡诈,你喜欢去讲欺诳的话、欺骗人家的话,一次、两次、无数次的这么熏习它,它变成一种邪真如性,邪真如性它会发作,你慢慢这么去熏它,熏得本来空无的、没有习气的这种空性,变成一种诡诈的依附习气,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小孩子动不动就喜欢骗人,也未必是有什么图想,这是习气使然。

你如果让你的空性去熏习这种邪真如的话,能障不诳。不诳,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言语诚实平直,是谓不诳。这诡诈的邪真如会障碍不诳这个善法。以邪命为业,一个吊诡欺诈的人,自然是以不正当的职业去谋求生活所需。正命,是不违背正法的职业,而邪命,当然就是有违正法的行业,譬如杀生有关的行业,饲养、捕捉、贩卖、杀害飞禽走兽,或者开赌场,让人家陷入赌博的恶习,你来抽头,这都是不正当的职业,都是以邪命为业。你喜欢欺诳别人,以诡诈为性,自然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会去从事不正当的职业。

俱舍宗以之属小烦恼地法之一,为实有之法。这里的有,是针对烦恼法来讲是实际有,修行人看它不是实有;唯识宗则以之属二十随烦恼之一。诳是二十个烦恼法之一,谓诳以贪、痴之部分为体,你为什么会说起诳言,让人家心起烦恼?有时是因为贪。你贪图他的什么东西,才要欺骗他;又或者痴,不明因果、不怕因果,你才会用诳语去欺骗人家,这是以三毒里面的贪、痴为体,系由贪、痴之一分而假立者,不是全部,是一分。离此二者即别无诳之相用,如果你明了因果,你不会起欺诳的心,如果你没有贪念,你就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讲一些诡诈的话,让人布畏害怕,所以离贪、离痴没有诳语。

释迦牟尼佛衪讲的都是真的,衪说你念《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你念了以后受人轻贱,或者有的人看了这部经后,怀疑不信或心乱不安,这是因为你的业力,过去造的业要堕到三恶道,你诵这部经,不好的反应出来了,你要有信心,继续念下去就可以克服了。《金刚经》威神的很,为什么你念得不神?不神,是你业力的关系。每一部经都是佛讲的,衪也讲了读这部经有什么好处,你觉得没有好处,你要想到前因,譬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讲,如果你记忆力不好,你就依衪里面所讲的法去做,智慧眼就开了。有的人起了怀疑心,有这种可能吗?有的人很相信,坚定不移去做。

你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是不诳语者,你一直念《金刚经》,几个月、几年以后,慢慢顺了,业力还光了,这智慧就开始突飞猛进,读起经来也会别有领会。《大般若经》都在对大菩萨讲的,释迦牟尼佛衪讲前面这一段,你就要懂结论是什么,譬如「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为第一波罗蜜」,何以故?你就要想,实相观证得的话,用第一波罗蜜来转你的心或者修菩萨行,但我们不要执着第一波罗蜜,这样就是第一波罗蜜。实相观,这里面隐藏很多意义,你讲到这表面的文字,你就慢慢想到衪在讲什么,这种智慧,你慢慢开发出来以后,你才可以解脱出偏空、偏有的执着,才可以回到大乘佛法的实相观。从前叫你离四相,慢慢进入中道、实相观,不一定要离四相,四相看着它,不要执着它也可以,然后,慢慢空有不二的境界就修到了,懂了这些,你就知道释迦牟尼佛从不欺诳我们,只要你有信心。佛,衪所讲的话都是真、实、如语,不诳、不异语,你要懂得这个道理。

 

异语者佛陀所说过的话,不因对象、时间、空间(地点)而改变,所答应的话,决无二言,是为不异语者。

异语者佛陀所说过的话,不因对象、时间、空间(地点)而改变,所答应的话,决无二言,是为不异语者。我刚刚已经讲过登地的菩萨,讲出来的话,譬如我们常常说古代和尚,不打诳语,讲话算数,讲出来一定做得到,这个是不异语者,这个在讲做人的道理;如果以佛法来讲,不异语者,这个真语就是永远都是一样的,到哪一个地方讲,天道还是人道,都是这个道理。比方你要解脱,要解脱一定要修佛法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你要修菩萨道,要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这些话永远都不会变。很多经典叙述的义理,当然比较着重某个地方就讲详尽一点,不是当时说法的层次所在,就简略一点,但其实讲起来,不会差异太大,更不会互相抵触。这是有关于佛,衪所讲出来的话,有五种真语不变的,你要相信衪,看经典,不要起怀疑心。

 

13.无实

谓虚妄不真或不辨别真实之意义,即指名实不符之错误见解。盖「名」为能诠表事物之名言语句,「实」为所诠表之真实事相或道理;「能诠」与「所诠」本为诸法之表与里,既不可截然而分,视为不相干涉之两端,亦不可混淆真假,堕入名实颠倒或名实皆妄之荒诞见解中。如瓶体无实,乃成实宗用以比喻诸法无我之语。谓五蕴之诸法皆为假和合之体,而非如凡夫所思惟之有实体者。

无实,谓虚妄不真或不辨别真实之意义。跟一般的世间法的解释,虚的当然没有,或者起心动念所起的妄想念,包括过去你所种下的种子在起现行时,你也不能当它真,当真,你就会再去轮回。第一阶段你要修一切法没有实际的,你过去杀了父母、杀了阿罗汉,或定中或梦中现起那个境界,你不必害怕,要观过去的种子所现是不真,过去已经过去了,是虚妄、不真,就算是真的来,我也要把它看成假的,何况是我们脑筋里面所种的种子?那种妄想,更是虚妄之最、更是不真。我刚刚讲所谓真的来,譬如我过去杀了这个人,今生他出生做鬼神,他要来要我的命,那是真的来,真的来有这件事情,我为了求解脱,我也必须观它不是真的,我不能去看它为真,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要让你有解脱的能力。你不要说真,如果执着真,那你就是没有办法解脱这个烦恼,如果执着因缘,你心里面起的这个念头是真,那你就会依此去轮回,修行就是这个样子,境界要观虚妄不实在。

即指名实不符之错误见解,这是在讲世间人的知见,讲到《金刚经》其实不应该再讲这些,但是,我们离不开文字相,离不开一般人的解释。我刚刚讲的是是心地里面的境界、实修上的境界,有这个名相跟实际不相符合的这种见解。譬如你的脑筋里面现起杀人的种子,有实情吗?实情是发生在几百或几千年前,即使近一点,可能是上一世,但上一世也是过去了,于此际而言它不是真实的。你心里面所起的这种法相、影像,它是一个名,你去观它,可以从中知道好像有一个人有杀人的行为,但这跟我实际的理解不同,因为现在我脑筋清楚,心情平和,既不是观到的那个人,也没有害心,所现起的都是妄想,因为名实不符。它是你心里面所有的种子,你不要把它当真,第一个阶段的解脱就要这么去学。所有的法相都可以安在一个名相上,这个名相只是诠释事物的语言文字而已,要修解脱道,就要观所现起的境界或种子,名实不符。

盖「名」为能诠表事物之名言语句,这语言文字,它实际有吗?当然没有﹗这个物相,譬如这个三脚架,你说有啊!这是一个名在这里。实际是有吗?如果你从色即是空、从因缘法去思考的话,为什么会凑成一个架子?把它解体以后,它还是一个架子吗?不过是几根铁条罢了,如此还能称为三脚架吗?甚至再于把它分解到质子、中子、电子的状态,还是三脚架吗?

这是小乘者的思考方法;大乘,根本不理你什么架子不架子,反正我看等于没有看,我不去思惟这个问题。小乘修行人,因为智慧比较低一点,难免有罣碍,所以要这么去思维。一切事物只是一个名,你安它,它就有一个名相,这个名相是不真实的,就像我这个肉体,大家叫我张某某,如果死掉的话,这个肉体,还叫张某某吗?这个不是真正的我,只是一个对象,不真实的、假合而成的一个身体,小乘要这么去思惟,他才有办法解脱;大乘菩萨,他直接观,不需要去思惟这些。

「实」为所诠表之真实事相或道理,事实上,实在哪里?不管能诠、所诠都是在讲表跟里。里,实,到最后还是空;名相无实,有实最后还是空,也是无实,是以对待表相,妄想或者种子,牵涉到我们轮回根本的这些种子,你都不要观它为实际有一个相。你不执着,它就成不了一个种子,如果你执着它有,实际有一个种子在那里,你就没有办法解脱,用观空智,观它一切都空的话,就看它无实。

但是,名跟实,表与理,在世间相里面是分不开,不是说绝对没有关系,但应该被视为不相干涉之两端。哪个时候该视为虚、哪个时候该视为实?只我要修解脱的,在还没有修成得到以前,我观一切的人、事、物是不实在的,不管它有一个实际法相、有一个名相,这些都是无实;另一方面,当你该要思惟它无虚时,表明有一个名,里面有一个实体,这究竟还是空,但是如果你已经有解脱知见了,你何妨去观它一下、思惟它无虚?甚至你要从神通变化着手,你要无中生有的话,总是要有一个能量在那里,不然你发不起来。

譬如你能观佛像,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你看得太熟悉了,有一天你观这个佛,这个佛像跟你的心合一,然后就送到某某人的面前,他看到的就是这个佛像,他不会看到你本人,这是你化的一个佛像,这是真还是假?你说无虚,对他来说,佛像现在他面前,所以是无虚;你心灭了,这个佛像也没有了,这又是无实。对于真、假,你不要太在意,看是看了,不要太在意,谁知道它是谁化的?佛,衪不会现有相给你看,佛都在教导你无为、如如、空。有一些因缘让你现有相,你看到,不必太执着。

讲一些世间的名相,亦不可混淆真假,堕入名实颠倒,如果,你把所有的物相、影像,都安一个名在那里,说实际有一个法,就会堕入名实颠倒,你可以客观的看着它,但是不执着真,说它一定有,反正客观的看着它,不加以分辨是真还是假,像方才讲的有一个佛的化身到你面前,你看了,不要去想它的真假,不要感动,也不要排斥它,反正静静的看着它,如此不堕入这种名实的纠缠分别,你就能够自在。

另外你也不要堕入名实颠倒或名实皆妄之荒诞见解中。名实颠倒,就是你执着它,实际有一个名、实际有一个实体,然后在那里打妄想。名实皆妄,这是去否定它。这件事情有名或者有一个实际的相在那里,你一直要把它说成假的假的,因为你修无为法,你害怕,排斥名相、法相,两者都是不必要的,会陷入荒诞见解中。执着有也不对、不执着有也不对,最上策就是都不要讲,心坦荡荡面对那个境,因缘灭它就灭,真的假的都好。

如瓶体无实,用以比喻诸法无我之语。瓶体无实是成实宗(小乘空宗)用来比喻诸法无我所举的例子。这瓶子是因色声香味触和合而有,它和三角架一样,把它分解下去,就成了玻璃片,甚至可研为粉末,对着这粉末,你还能称它是瓶子吗?它自身并没有决定的体性,瓶不过是一个假名,然而因为诸蕴和合的不同,所现的分别相太多了,所以我们在这些分别相上各安立假名,有叫瓶子的,有叫车子的,有叫人的,有叫狗的,因其皆无决定的体性,只有名字、只有忆念、只有用,所以称作假名。

谓五蕴之诸法皆为假和合之体,而非如凡夫所思惟之有实体者。从瓶子、从肉体、从世间所有能安上名相的一切分别相去思惟,有名,就有一个体,这个体层层分析下去后,这个名就改变了,三角架变为铁条、瓶子变为玻璃片、某某人变成骨骸,原来那些名还在吗?这个思维主要是要破诸法为实有之说,所以说诸法但有名字而已,唯其存在之意,故立名相,有名相就有分别、比较、忆念、执着,你要练习看一切法无实,就不要心里去安名相,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有好坏分别想,如此,你可以破解世间的一切表相,否则,你修大乘佛法,有时候比较难做到实相观。

 

14.无虚

有名无实是为虚,因有名故曰无虚,此谓世间之法唯有假名而无实体,然凡夫因痴迷而视其为实有,故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于世法上设立假名,此称为有名无实谛。又作世间世俗谛。盖佛教主张因缘法,而反对世间有常恒不变之实体存在,故谓一切有为之法,皆为因缘和合假成,例如我、瓶、车等,皆系唯有其名而无恒常之实体者,可称为无虚。据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三载,有名无实者,虚有假名,故说无虚,即如我、众生乃至旋火之轮及名句等诸种世法,皆属此类有名无实之世俗谛。

有名无实是为虚,一个心法、一个名相,你起了分别心,就有名,名就是一种法的代表,表相,但是,这个名不会永远存在,是你起分别,才有名。譬如,有一个人走进来,我看到这个人,看到,是因为分别心起,分别心起了后,我不要再进一步打妄想,止于心住不动之间,待因缘尽了,它就没有了;从理地观之,这个名相、事件、色相、人事物等等的境界,虽有名,但乃因缘和合而成之法,到最后因缘尽了,都会灭掉。从这个观点来看,有名无实是为虚,观它虚。

因有名故曰无虚。有名相在,有这个法在眼前,你安了一个名相分别心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又可以说是无虚。此谓世间之法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世间一切相,我们最容易分别的就是色相,因为色相有真实的个体可见,但这也是因缘合和而成的一个个体,以后因缘尽了,也许时间要很久,但终究这个个体也会散失掉,一切有为法,都无常,一切无常法都不实在,因为它没有决定不变的体性,都是因缘和合才产生的假相,所以不能观它为有。真正有体的是空性,空性又本来没有,如果你觉得听起来很复杂,懒得去思考这些的话,也可以,反正你就抱着如如不动的心面对一切境,自然可以做到无实无虚。

然凡夫因痴迷而视其为实有,圣人跟凡夫的差别就在于:圣人起了分别心有了名相以后就打住,不再第二、第三念加以分别下去;而凡夫,执着这个心,对所起的法或所住的境界,执着为真。坐中出现了佛像,有的人就说我看到了什么,另一个人也同样看到了,但他就是不讲,为什么?他看做无实无虚,不必去讲,这是心态的不同。后者有法起,他看因缘法,真也好、假也好,跟我没有关系,若是你执着它为有,就有凡夫的心态。要求解脱,不是去否定一切事物不是真、不是去说它假,反正事情要发生都是因缘和合,发生时,凡夫执着为真,实际有那回事;圣人,发生过了,真正发生过,他也不在意真的发生过,要有这种心态,是为无实无虚的境界。

故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于世法上设立假名,假名要成立是你去分别它,才有假名,如果你不起心动念,不加以分别的话,连假名都成立不了,我常常讲菩萨跟小乘行者的境界差别就在这里。小乘人,因为他实际执着有一个法,一个东西出现,他一定要安一个名相,这是人、这是瓶、这是什么,但是接下来他不去想,他没有一系列的妄想相随,因为他解脱了;菩萨是有法起,祂根本当没有,不去起分别。连想它是什么东西,都不必想,这还是有修行程度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假名?一定是你动了心念,起了分别,否则不然怎么会有假名?

此称为有名无实谛。我们一般修行或者以声闻乘的见解来看的话,一定起分别,安一个假名,但是,这种假名,要实际去分析它的话,因缘和合而现、因缘灭了它又没有了,虽有假名,但无常恒不变的实体,从这个角度来说,便称它为有名无实谛,又作世间世俗谛,俗谛,有别于真谛,第一义谛。盖佛教主张因缘法,而反对世间有常恒不变之实体存在,学佛法要懂得一切法因缘起,小乘阿罗汉道,他修证这个缘起观,自我的自性缘起,然后慢慢磨练缘起时,你不要去烦恼,我知道缘起、我知道名相,但我止于此,不再一系列的烦恼妄想相随下去,这样慢慢练习,就可以解脱。你要这么去观的话,若真正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应该不灭,不灭的,是我们的空性,才算是实体,但若要你拿一个空性给我看,你也拿不出来,因为它是恒常不变永不灭,又没有个相,我们这个清净法身是无形无相的。

既然我们说世间诸法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存在,故谓一切有为之法,皆为因缘和合假成,这个成是假成,不是真的,真成的话,要永远不灭,才是真成,是假成,因缘灭的话,法就灭。例如我们刚刚说过的例子,我、瓶、车等,好像有一个实体,但是,只有一个表相,没有一个实法,车子不会永远都是车子、瓶子也是、我也是,因缘灭的话,这个车子坏灭了,不过是腐绣的废铁;瓶子,如果你把它摔成碎片,就算碎片存在,过个几百年,也是风化掉了,时间久远,不代表它会永远存在,有形有相都会灭掉,没有恒常的一个实体,我们学佛法,就在学这种观念。

皆系唯有其名而无恒常之实体者,可称为无虚。从真谛的角度来说,它说没有一个实体会永远会存在,所以称之为无实;但从俗谛的观点观之,现在短暂因缘起法,现这个我相、车子相、瓶子相,而各有其假名,不能否定此刻有这些分别相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可称它是无虚。重点在于,不管是实、是虚,是真、是假,我的心都没有负担、烦恼。谈佛法,你说无实无虚,如果你要求解脱自在,连无实无虚这等话都不必说,《金刚经》讲完了,世尊说:「我有说法吗?」没有,讲这道理给你听,你听了,懂了就好了,不要留住,不要再抓著名相不放,我们心能够观一切因缘起法,不起心动念去执着它,实相观一切境。

据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三载,有名无实者,虚有假名,这个假名也是虚的,故说无虚,因为有一个名在,你不能说它没有,你说它实有吗?也没有。因为它假是因缘而起的,会幻灭的,不能说有一个实体。从世间法里面来讲,一定要安一个假名,大家才能够沟通,但是,以修行来讲,不能被这个假相所迷惑,要观它没有实际的体,这样你才不会在世间相里钻牛角尖。

即如我、众生乃至旋火之轮及名句等诸种世法,皆属此类有名无实之世俗谛。就像我们众生、乃至火轮,火轮在转时,好像有一个轮状,其实是我们的错觉,它中间是有空隙的;亦如同名句,根本就没有实际的意思在其中,我们中国字比较不同,很多是由象形衍化而来,有些字形本身约略可看出其形象,如果像英文或者其它西欧国家的文字,都是用几个字母以元音组合在一起,拆开来除字根、语根外就没有意思了,这时,你爱怎么叫它都可以,约定成俗,大家几百、几千年来叫着叫着就成了现今的名句,就像有些人的名字是菜市名,你在大街上大喊一声,也许就有几个人回过头来看你,名句只是表相,类似这些世法,都是所谓有名无实,只有假名,没有恒常实体的世俗谛。

我们今天解释了无实,也解释了无虚,无实无虚,对一切法来讲,要观到实相观的话,要观一切法无实无虚。你执着实有,那就是有为法里面的,你永远没有办法解脱。无虚,就是你所有的心,产生有为法时,你不要执着它没有,或者你所感知的事情,不要绝对的否定它没有,抱着一个平常心、中道观去观一切法,不要去执着有或没有。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解脱的意义,你认知这个因缘法里面,有什么事在发展,但是你要解脱,过去什么事情我都不管了,我要解脱,所以我不去懂得什么事情;另一个层次是有一天你证到,什么事情都能够照单全收,既然好坏都无所谓了,这个时候,你为什么不能懂得一些事情呢?你懂了、知道一些事情,你不会烦恼,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坦荡荡去面对,这样不是真自在了吗?

你从小乘的基本一直修上来要解脱,到菩萨境界时,需要转型,从否定一切因缘得到解脱,到现在要建立中道观,用你的心力去感知很多事情。然而,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到不烦恼,如果你知道了不好的事情就心慌意乱,天天睡不着觉,那你不必来学这个无实无虚的道理,你还是乖乖的回去学解脱,观什么事情、什么法都没有,第一阶段是先求解脱。

法也是有次第,《金刚经》从第九品的证四果以后,这四果就是离四相、不住色布施、离色身香味触法布施,然后慢慢带到现在这里,跟你讲实相观。你要先得解脱,再来告诉你实相。实相,就是你的心可以了解、感知很多事情,但是因为你已经有能力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就能够自在,好事不欣不迎,坏事不畏不拒。现在从法相、名相上去了解,我们今天讲无实无虚,是为了要让你了解你的心,对一切因缘所产生的法,哪个时候、哪个阶段该观它没有、观它无实?哪个时候、哪个阶段又该观它是实有、观它无虚?法相不是没有这回事情,但要知道它是因缘和合,缘起法起,缘灭法灭,你要观它,最好是中道观,不管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反正我观到了什么,不起分别心,不去执着罣碍它,让因缘自然去发展,能够做到这种无实无虚的境界,解脱知见自然就会成立。

(2006.09.1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