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16)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忍辱波罗蜜()

十忍(续)

2.  另依《宝云经》所载,十忍指菩萨之十种忍受行,分别为:

(1)内忍、(2)外忍、(3)法忍、(4)随佛教忍、(5)无方所忍、(6)修处处忍、(7)非所为忍、(8)不逼恼忍、(9)悲心忍、(10)誓愿忍。

另外菩萨十种忍受行,依《宝云经》里的记载则是﹕

(1)  内忍:内心对所起的一切心念都要能忍。我们修得如何,随时都在受考验,尤其是当诸佛菩萨给你一个念头时,你要能够保握得住,这就是内忍,要能在起了妄念时,不去当真。通常正受考时,状况都很多,层出不穷,让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如果定力不够的话,赶快打电话向人求救,这是内没有忍的功夫。当然这个内,不是你自己起的,也许是来自诸佛菩萨或是冤亲债主、过去世这些有因缘的众生,考验你对内心所起的念,有没有忍辱?忍法,除了忍辱,更包括不起心动念相应,这就是内忍。起第一个妄念了,你不要跟着起第二念、第三念相随,你可以看着它,不要有第二念、第三念去相应,这就是菩萨第一个要学的内忍功夫,实修的境界就是这么去忍,这样忍功就能与自性相应,证得理地平等法。

(2)  外忍: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这些人事物你能不能够忍得住?如果忍不住,你就会有所作为、会制造事端,所以要学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五根面对外境不起心动念,好坏都接受,不要有所执着,这是外忍,这跟证空一样的,先内空、再外空修证,意思是差不多。

(3)  法忍:一切法都能够不相应,才有解脱的知见,如果你对一切法,不能够以空相应的话,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念头,这就曝露了你自己的个性、习气,所以法忍学不到。若是地上菩萨在这里很容易就能做到,而地前菩萨隔了一个黑漆桶在修,是比较困难。如果你心眼稍微开了,有一点心的感应,能够这样去忍内外境、一切法的话,一方面可以安住自己,二方面遇到因缘可以转因缘,不会随因缘去受报。我们要修的就是法忍、无生法忍;无生,不是说不会感知,心有感知,但是不生起你一切的妄想习气跟它相应。

(4)  随佛教忍:一切的法,大概都是释迦牟尼佛或者过去的佛所教导的法在修,虽然我们不能够在世尊在时,跟着衪学习,但是,现在我们还有佛经,可以看佛经,所以要追随着佛所教导的,去学习这个忍法,因为世尊所教导我们的都是解脱道的法,不是世间禅定或世间福报,都是学解脱的,甚至于学空有不二菩萨道的法。

(5)  无方所忍:方,就是十方;所,就是各个地方,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菩萨的无方所忍。菩萨十方国土随衪来去,衪在各个地方,无论是净土或是秽土,都能够自在,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如果以娑婆世界来说,我们要修到,到了不好的环境也能够适应接受。台湾的环境目前来讲应该还不错,如果到了第三世界这些未开发国家,是不是能够尽量的随缘?很多人到了卫生差一些的餐馆就浑身不自在,这就是没有忍;菩萨衪是十方来十方去,衪有这种忍功,十方国土衪都可以去,衪化污秽为净土,没有什么干净、不干净想,这是要去学习。

(6)  修处处忍:五根对六尘、六识所起的、或真如性所现起的特殊功用,会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的境界。这里处处不是指地方,是指境界层次,你都要能够忍,不要去执着那个善境界。比方说你的五根现起异能,你去执着那种异能,你就没有办法超越,进入解脱境界。佛法,要懂得是要学什么,如果执着修行所现境界,你就会搁浅在那里。你要突破,要修你内心的种种执着,如果你能够隔见遥闻,那么,此见此闻也要突破,你要继续认真打坐,突破了五根对六尘境的执着以后,你就看不到、听不见了;如果你一直还是可以看到听到,这表示你没有进步,因为你还在用根的真如性功用,没有进到心的状态。处处,代表八背舍、九次第地定、十遍一切处,十遍一切处见一切光,各种光都可以见,这在修菩萨道、修禅定时,就是这样子。《大般若经》里也讲,十遍一切处,遍一切处所有的光明你都可以入,那种境界你要舍掉它,不要去执着它,用忍功夫去舍掉它。

(7)  非所为忍:有为法,尽量要去掉,你要内忍、外忍、法忍,修一切忍,不能用有为法,只能去转你的执着心,不要用有为去相应,一路走来,佛经都在告诉你要以无为法为目标。根基不够的人,从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尽无为,修证到真如无为;如果你是大根基、智慧高的,直接不用一切法,就进入真如无为的境界,当然这是已经快成佛的境界,一般人不太可能,像迦叶尊者,他修证到想受灭尽的定,没有感情、不起心动念,这种定,一入定,可出来、可不出来,永远不入灭、就这么定住的话,他可以定五亿多年等待弥勒菩萨下生;我们虽然做不到,但还是要朝无为法这个方向去做。

另外如果菩萨为了众生,该用有为法就用,用了也不要执着,这也是一种忍的功夫,无为法是目标。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产生有为之用,但不要去执着它为有为,用完即忘,如此亦是无为,并非修无为法,就不能用有为。就如密教所讲的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这些都是虚幻不实在的,既然虚幻不实在,你偶而用它也没什么不行,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用完即舍,如此用了等于没有用,这样也能自在。

这非所为忍,最好修无为法,实在需要时偶而用一下,你才懂得法是可以幻化、可以成就一切利益众生之事的微妙之处;法身缘起,无论是被动产生化身,或是主动生起意生身或应化身来利益众生,都是出于有为。要解脱一定要用无为,但并非修无为法就一定不能用有为,要利益众生,有为法可用可不用,视情况而定。比如这个众生主动跟你攀缘、忆想你,你才有机缘让法身缘起一切相去利益他,你不用有为法利益不到他。非所为忍,无为法是一个目标,但菩萨不是永远住在无为上,该有为时就有为,重点是不要挂罣。用了有为法,没有什么安或不安,反正你不是为自己,都是为了众生,用了以后也能够自在,不需要不自在甚至后悔。

(8)  不逼恼忍:就是不逼迫众生,不让众生起烦恼。我们要学习的很多,有时候不经心一句话,你会让这个众生起烦恼,这是无心之过,如果你是故意讲话去刺激他,那更不应该。菩萨不能让众生起烦恼,宁可众生来辱我、骂我,你都能自在,这是修内忍、外忍,菩萨是不去恼怒任何一个众生,不管对方有修行与否,都不去得罪他们。不逼恼忍,你有没有这种心?如果修到心空法了的人,不会动心,就较容易做到。菩萨要学习这种不逼迫别人、不恼怒别人的忍功。

(9)  悲心忍:他愚痴、没有智能、他是凡夫,他这么做是当然的,你用慈悲心来观对方的这些行为,就能够同情、接受,不会怪他。用同体大悲的悲心来观,他有这个毛病等于我有这个毛病,他有这种个性等于我有这种个性,他做这件不好的事等于我没有智能跟他一样,以同等心这么悲悯的去看他。众生的毛病说穿了就是这些,我们学菩萨道的,看在眼里知道众生的心态,如果他们能改那是最好,不能改的,我们尽量去满足他,皆大欢喜,这是悲心、同体大悲。

(10)  誓愿忍:在《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发誓愿忍,一般来讲菩萨到八地以上才能够发誓愿,前面这些我誓愿要断习气、要度众生、要怎么样、跟怎么样,这些都是小的誓愿;菩萨到八地愿波罗蜜,那是发大誓愿,比方说未来成佛时,你的国土要怎么样?或是你未来成佛后,只要参加你的一场法会,就能够证到无生法忍或是成佛等等。你可以像阿弥陀佛般,从初禅、二、三、四禅一直发愿利益众生,共发了四十八大愿。菩萨,到一个境界时,该发愿你就要发愿,还不到那个境界时,虽然立意是好,但轻率发愿,有时候障碍就会来。

发愿要量力而为,不要超出你自己的能力范围,你的烦恼没有断,解脱也没有得到,就乱发誓愿。菩萨!菩萨!为什么誓愿忍排在最后面?誓愿不是那么容易发的,摆在最后自然有它的道理。你发了愿以后,你要忍,碰到障碍你要忍,这些功夫都是成就你的心地,不可轻率发了愿后,面对障碍你后悔、不甘愿了,想逃避,既然发了愿,就要有硬着头皮也要做到的决心,这是忍。

菩萨发愿,要度众生或帮助众生,如果你没有这种抵抗逆境的意志与能力,你怎么忍?学不到忍功夫。你能够忍因为帮助众生而遭逢的障碍,这个忍功,才是你的,否则口头讲忍有什么用?忍、忍、忍,十个忍,后面最多还有三十二忍,都是从内心到外境、由自己到别人,你能够这么去帮助众生,忍下途中所碰到的障碍,才能成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与身心自在的能力,大家都是这么学来的。不要怕!不管亲友或周遭的同事有障碍,你接收了障碍,很苦,每个人都知道很苦,但你不去磨练,怎么能成长?你其实应该高兴,我有能力去接收别人的障碍,没有障碍,怎么修到这个忍?磨练这个忍功夫,才是真正在修行。

 

十四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依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后一忍分为上、下,合为十四忍。此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一部经是保护国家,不着魔乱,国泰民安,所要诵的一部经,每到七月份,斋僧大会一定要诵这一部。这部经里面也提到忍功,总共有十四种忍法,因为它分三个层次,依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后一忍分为上、下,合为十四忍,这是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面所谈到的十四个忍法。此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各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

 

(1)伏忍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烦恼未断,但能伏住烦恼令之不起。其中十住为下品,十行为中品,十回向为上品。

伏忍:调伏你内心不清净的烦恼。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十信不算菩萨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是地前菩萨,他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无漏智慧,烦恼未断,但能伏住烦恼令之不起,用石头来压住你的烦恼草,不让它立起,例如你打坐气旺压到脑细胞,你觉得起心动念不灵光,这就是以石压草,不究竟。大乘菩萨一定要把烦恼挖出来,连根拔掉,慢慢让自性恢复清净;一般的地前菩萨或小乘行者,都是拿石头压烦恼,根未除,春风吹又生,这不究竟,事关每个人的根基不同。其中十住为下品,十行为中品,十回向为上品,这样就有三个伏忍。

 

(2)信忍地上菩萨得无漏信,随顺不疑。其中初地为下品,二地为中品,三地为上品。

信忍:地上菩萨得无漏智信仰力,对佛法开始产生信心,初面对自心修忍法是在二地以后的地上菩萨。初地菩萨还不见得能产生信心忍,因为刚开悟的人,他对法身清净还不是很认识,加上心又有一些超能力不能适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分辨不清,说是真的业,你不动心的面对它,又变成没有;说是假的业,你心不清净,胡思乱想,又好似有个影儿,这个时候容易发生信心危机。

很多人说信、解、行、证,这个信,不是无始劫来所熏习的对佛的信吗?等到你心开发出一种灵通力时,反而疑神疑鬼,不信了;因为你说真,到最后却是假的,你说假,又止不住心慌意乱、胡思乱想,到底佛菩萨有没有在保佑?《金刚经》最后的赞偈语:「断疑生信,绝相超宗」,为什么要这么讲?信佛不是刚开始就要信的吗?不是应该一直相信下去吗?若走到此,不一定了!你很理智时、还没有神通力、没有心通力时,一切法真真假假。为什么假?因为你有定力,不随因缘起舞,因为你解脱了,它就成不了真,而这个不真,不是不真,是因为诸佛菩萨让你稍有定力,你能够不执着了,到最后它变成假的;同样,假,亦未非假,既是假,为什么会存在你脑筋里呢?因为过去的种子在里面,过去的种子在里面起现行,抓了一个影子就在那里胡思乱想,到最后有时候会成真。

信心,要在二地心稍微清净时,心神稍为安定时,你才能够相信佛永远没有舍弃你,永远都没有遗弃、永远都在你身边,只是你心慌意乱时感应不出,祂随时都在保佑你,除非你着魔了、犯戒了,不认真改进你内在的习气毛病,魔侵占你,那佛也没有办法。二地菩萨是离垢地,粗的污垢慢慢断掉,但细的污垢还在,这个时候生起了一些没有烦恼的这种信心,这叫做位不退转;再下来行不退转,位不退转是在十住位时,到了登地菩萨时,就是行不退转。一进入菩萨道,他的菩萨行之行为永远不退转,不会碰到障碍了,就说我不干了、不再修佛法,很多人没有到这个境界,所以他们碰到障碍,就转信基督教、天主教,这就是没有证到菩萨的境界,常常会退转。退转了以后,不定很久才能再来学佛法,像你到六欲高天天主那边去的话,九十三亿年的寿命,再下生下来,能够碰到佛法吗?不一定!要看自己的因缘。

地上菩萨他证得无漏信,这不是初地,要二、三地以后、能够行不退转时,才会随顺不疑。无漏信,不管看到了、听到了、发生了什么,对佛法的信心完全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加上这时候心也通了,随时随地都有菩萨、护法神在护持。其实只要你信佛,你就容易得到十方护法的护持,但是,你要人家护持,你也要展示你的忍功,你的忍修到哪一个阶段?慈悲忍,这个最重要。抱着一个慈悲心对众生的话,就感动十方虚空一切护法神都愿意来护持你。我们要随顺一切佛法、随顺一切诸佛菩萨,不要怀疑,这是在信忍时。

其中初地为下品,二地为中品,三地为上品。这是在讲开悟的初地,初地是偏地风光,最热闹,但却搞不清楚状况时,有法身又不认识它,素法身,有神通又不会用,业力又在那里搀和,那时候没有绝对的信心。慢慢心清净下来以后、慢慢学习原来法身是这样、慢慢看经典懂得许多了,就进入二地中品的信忍;欢喜地、离垢地,然后三地发光地(明地),心明就发光,发光一切的烦恼就左右不了你,到四地智慧照破一切的烦恼。所以信忍,到三地时,对佛法产生绝对的信心,从此再不疑。

 

(3)顺忍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其中四地为下品,五地为中品,六地为上品。

顺忍:菩萨顺着菩提道走。菩提道,就是过程之间,所用的方法、所证的境界、所遭遇的大小事,你都有菩提的智慧来对治它。什么叫菩提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菩萨,你要顺着这种不黏一切法的功夫,一直走下去,趣向无生之果,无论是善境界的天境,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甚至于小乘的四果,你都以无生法忍,以这种菩提智慧来面对它,你就可以证得顺忍。不必用一切法,没有叫你修一法,《金刚经》里讲的很清楚,没有一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用一法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法,你依次随顺,就会趣向无生之果,悟初步无生。

这里亦有三品,其中四地为下品,四地就是焰慧地,五地为中品,五地是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为上品。这三地就是用顺忍在舍内心的烦恼习气。顺忍,也可以讲方便忍,我随顺境缘,没有我自己主观的意念,我随各种因缘、随境去转,就不会受伤、就不会起烦恼,如果你一定要跟境缘逆势操作的话,你就会有烦恼生起。唯有顺着它,起心动念顺着这个缘去走,才能轻易的走过去,这是顺忍。

 

(4)无生忍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为下品,八地为中品,九地为上品。

无生忍:七地菩萨,无生忍是在修空、无相、无愿等三昧,菩萨妄惑已尽,虚幻不实的种种疑惑,已逐渐淡薄,甚至没有了,到七地菩萨修空观、无相观、无愿观,了知诸法悉皆本不生。一切法本来无生,生了又无常,可以观它无生,没有一切虚幻的法可以迷惑你,妄惑要把它断尽,让它没有根,还没断,它要起灭随它,你自了知诸法皆悉不生。修行,就是在观这个心地,不要把心地法当真,不要认为你有什么神通,这些都没有用,要能够断尽一切惑、框住一切的妄想,那才是解脱,这已经到七地。七地为下品,七地远行地,远行地就是证到三三昧,这空、无相、无愿三昧,于菩萨言是一个关卡,它并非如小乘的十八空初步都是思考的意解而已,对于法执性菩萨在这里是实证的功夫,再过去就到八地菩萨的不动地。

八地为中品,八地菩萨就是无生法忍,证到中品无生法忍,何谓不动?就是一切烦恼动不了你的根本业缘,起念都不会受它的影响。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一听到大悲咒,衪马上从初地直趋到八地,证得了无生法忍中品,一般的这种烦恼动不了衪。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了几十年了、几千、上万遍了,这个心性还是没有办法断?因为大悲咒念得不用心或者用了心也没有那种威力,关键在于你的心眼有没有打开了?如果心眼开了,自然也可以慢慢证得无生法忍,虽然不完美,也可以做到;如果没有,你用你那个习气毛病去念,当然成效不彰。你没有那个如如不动的心,你没有那种菩提智慧去舍一切法,修起来就比较累。能够修到妄惑断尽,了知诸法皆不生或者生了无所生,有这种认知与修证的话,起码是七地、八地的菩萨。九地为上品,十地是法云地;九地是善慧地,智慧无量可以破一切烦恼,九地菩萨才能真正的证得上品无生法忍。

 

(5)寂灭忍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其中十地为下品,佛为上品。

寂灭忍: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其中十地为下品,佛为上品。十地是法云地,再上去是如来地,这里只是讲佛,其实佛还有十个位阶,十个位阶大部份在学断去微细的习气,然后学神通变化无量。寂灭忍,就是寂寂然的体,面对一切境,能够不受一切法的影响,这种忍功夫有两个,一个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一个是佛地,这是上品。

诸惑断尽,见惑、思惑都断了,九十九种的烦恼都灭了,或者唯识里面讲的六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都灭了,你这时候清净无为、湛然寂灭。湛然,是我们自性清净的本来样子,寂寂然的体,面对一切境,你自然不受它的影响,叫做灭,不是打压它、把它灭掉,而是可以客观的面对这个境,不受它的干扰,是为湛然寂灭,这已经快要成为十地菩萨或佛地了。然而,这跟释迦牟尼佛还是有别,这只是寂灭忍而已,还没有修到神通变化无量、智慧无量、三明六通、四无所畏、四无碍辩才或十八不共法,这些都是如来佛的境界,虽然说佛是上品,但是,这个佛的境界,不等于是释迦牟尼佛这种果地佛,这个差别要了解一下。

 

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忍,加寂灭忍上下二品,合共十四品忍法。乃指三贤十圣之十三忍,另加正觉忍,则为十四忍。即:住、行、回向、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正觉忍。

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里面所讲这五忍。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忍,加上寂灭忍上下二品,合共十四品忍法。这部经里面阐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地上菩萨到佛地十四种忍法,你要自己去建立整个忍法的概念,比如伏忍,如果你还做不到或不知道怎么去调伏你内在的不清净心,那还在伏忍之前、十信位阿罗汉以前的境界,还不是菩萨。华严宗或唯识宗这些大乘菩萨,一定要从十住才承认他是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才是,十信位之前都还不算是菩萨。今天讲课的内容,主要是要让你们知道无生法忍是怎么修?跟果位之间又是何等关系?归根结底,法忍都是在处理心地,你要拿掉一切执着,才能证到这些法忍。这十四品的忍法,乃指三贤十圣之十三忍,另加正觉忍,则为十四忍。佛就是正等正觉的忍,即:住、行、回向、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正觉忍。这十四位无生法忍,层次各不同,你要确实认知,不是只有忍世间的一切不如意,还要忍你内心对一切善恶境界的执着,这么一直修上来,就是这十四忍。

(2006.09.03.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