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10)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7.忍辱波罗蜜(续)
又依《唯识论》,三忍亦有如下之说:(1)耐怨害忍,即忍他人之怨憎恼害。即受他人之怨憎恼害亦加以忍耐 (2) 安受苦忍,即为疾病、天灾所逼亦加以忍受。(3) 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谛察诸法不生不灭之真理,心无妄动。三者中,谛察法忍为前二者之所据,此三忍各以无瞋、精进、审慧为体。
另外《唯识论》里也提到了三忍,都是可以度到彼岸去的忍辱法:
(1)耐怨害忍:心眼有点开的人比较好忍,因为觉知心强,佛性、空性有点现出来,虽然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瞋心、邪心,但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境,如如不动。心眼还没有开的人,就要用一个忍辱的心,有耐心的去忍受他人的怨憎、恼害,我要忍、要忍,即使为人所加害也可以把不平压下来,希望能够慢慢进步入安忍。
(2)安受苦忍:即使为饥、渴、寒、热、疾病、天灾人祸所迫,亦能忍受。用一种很安然、平静的心,去接受来自自身和外境种种不如意的境界。疾病,小病当然无所谓,大病就要忍,譬如癌症这种大病,身体上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心理上要尽量摆脱病魔的缠缚,你越不在意这个疾病,它就越有可能不去如实的进展。当然这对于心眼还没开、定力不够的人来说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能够观这个疾病没有,慢慢的让你的阿赖耶识不去执着这个病症的话,它就能够自己去转境,这个过程之间要忍受,不要心慌意乱,豁达一点,做最坏的打算,如果真的要舍报,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就来了,如果真的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少活几年,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也很好啊!换个角度想,你就比较能够安忍。
天灾人祸
的迫害,像九二一大地震,台中、南投地区很多人受到惊吓,不知是掉了魂魄还是怎么地,有些人到现在还没有恢复正常,变成能够通鬼神,招惹一些麻烦。像这种天灾人祸,发生总在一瞬间,多半没有太多时间让你去思维要怎么去反应?因此未雨时节便要绸缪,平日里就要建立一个观念,哪一天真让自己碰上了什么天灾人祸,这也是大家的共业,既然转不动、逃不开,也只有坦然受之,就算舍报了,也是勾销一条大笔的,平日里这么把最坏的状况都打算过,真的事到临头时,就不会惊慌异常,才有可能安受苦忍。
(3)谛察法忍:谛,就是见、用你的心去看、去体会、去察觉,开悟的人,可以用直心道场去应对一切因缘,他不学忍就自然可以水到渠成有忍功,当你心眼还没有开时,这个法忍要怎么做到?之前讲的身口意忍也好,天灾人祸之忍也好,是谁要忍?如果没有我,还有加诸于我的这些不平、不安之事境吗?有不把它看成有,你自然法忍就做到。从理地上去观、去思考,又作观察法忍,是怎么一回事,即谛察诸法不生不灭之真理,你说法是有生有灭,那是因缘,你从理地这一边来观它,没有一个我,哪里有一个生灭?你要超越现实的苦痛试练,从空性、真理这一头观一切的因缘,法都不生灭,如此心无妄动,心不妄动,就自然能忍。
此三者中,谛察法忍为前二者之所据,懂得这些道理,无论是事前的心理建设或事发当下,把这个外境所发生的因缘,不看成是一个生灭法,这都是谛察法忍。去仔细观察法忍的意义以后,再来面对怨害、饥、渴、寒、热、疾病、天灾人祸的
迫害,就自然能够做到安忍。
此三忍各以无瞋、精进、
审慧为体。要做到这三忍,先要无瞋,如果你不能伏瞋,犹有怨怒,安能行忍?你懂了义理后,什么义理?解脱的义理,就是要做到法忍、做到空无,才能解脱。这解脱的道理懂了,也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你就要精进的开步前行,如果光懂得道理,对境时不精进的去付诸行动,那也是枉然。刚开始叫你不要生气,不要不平,你还有一个种子在,不生气难,这时就要用智慧去转它,你用智慧去思考审度,法忍要怎么做?三轮体空,没有一个我相、没有一个人相,当然就没有人我之间那个生灭法,你用智慧这么去思考,就能够安忍,因此无瞋、精进、审慧是三忍的根本。
五忍:
依《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指出,菩萨证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阶位有五忍,五忍为:
(1)伏忍 (2)信忍 (3)顺忍 (4)无生忍 (5)寂灭忍
五忍的范围更大,好坏都要忍,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里讲到十四忍。《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主要在讲忍法成就波罗蜜,诵这部经可以得到很多菩萨、天神的守护,国家就会化解灾厄。国有国的共业,如果有些事情注定要发生,我们做法会诵这部经,自然就有诸佛菩萨去转这些大人物的想法,不会心起散乱、挑起战乱,或是发生天灾人祸。这部经里面提到十四种忍,大略分为五个层次,菩萨证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阶位有五忍,同样是忍功,层次不同,五忍分别为:
(1)伏忍,(2)信忍,(3)顺忍,(4)无生忍,(5)寂灭忍。
(1)伏忍:即已制伏烦恼,然尚未断灭。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伏,隐伏之义;忍,安忍、忍可之义。即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证果,但修习观解,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称为伏忍。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十住位。先起十信,超过二乘地,而起少分化地之事;中品,十行位;上品,十回向位,近菩萨位。
伏忍:伏,你可以从字意上去了解,调伏、制伏你的烦恼,这表示还有烦恼,要用智慧来调伏它,让它不起烦恼。第一阶段的修行都要用伏忍,即已制伏烦恼,然尚未断灭,就像你拿石头去压草一样,并没有将之连根拔除,春风吹又生,是不究竟的;但是没有开悟的人,叫他直接把这个烦恼杂草拿掉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常告诉有心要修行的人,不管怎么样,先要把身体打通,身体不通的话,再怎么修行,顶多是制伏、压伏这个烦恼而已,没有办法自在的面对加诸在你身上的顺逆境,是用一个有为心在控制、忍耐,这样要成就比较难,也不能究竟。
哪个层次需要用伏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地前三贤位的人都要用到它,因为他们没开悟,真正开悟的地上菩萨,祂自然可以用如如自性去面对内心不清净的那一部份,若再有外缘搭进来,污辱、呵责、打骂他,他都能够坦荡荡去面对那个境,有种子,但不是很重,可以很自在的不动而调伏它。现在伏忍位的行者,要用很大的智慧力量去转,告诉自己不要在意、不理它、随它去,种种方便法,随时都在用,为什么?因不究竟,没办法,每个人的因缘是如此,勉强不得。
伏,隐伏之义;忍,安忍、忍可之义,忍可的意思是,我可以自在的认可加诸在我身上的种种不痛快。认可,表示自己没有瞋心,这种叫做伏忍。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没有证果。修菩萨道三贤位,没有果位,如果修阿罗汉、声闻乘的话,反而可以得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菩萨道不是果位,修菩萨道是要求如来果位的,在还没有证到无漏智以前没有果位,但修习观解,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这有漏的胜智是从禅修之间慢慢培养,色界禅跟无色界禅,都是从有漏智修无漏智,他不用世间的那种智慧来制伏烦恼,也不是用大乘各种般若智慧,即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他心眼没有开,没有这种智慧。要有般若智,心眼要开,才能够自在的观一切法的生灭,自在的去调伏它。地前三贤之人是以有漏之胜智,殊胜的智慧来制伏所面对的烦恼,称为伏忍。
这伏忍之间,又分为上、中、下三品,此三品中又各分为十位,因为十住里面有十位、十行里面有十位、十回向有十位,是有卅位:
(a)下品:十住位。先起十信,十信处在三贤之前,《楞严经》五阴魔相里面讲的,你证到阿罗汉就是十信位满位,十位,还没有跨入菩萨境界,从十信起信,尔后超过二乘地,第九位是阿罗汉,第十位是辟支佛,超过这声闻二乘,然后起少分化地之事,有一点能够化解你的烦恼,这是下品,虽然他有一点菩提智慧,但不强。
(b)中品:十行位。行十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十种波罗蜜,轮流修证,在这十个方法之间观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要这么去对治这四种不净。诸法离不开四谛,苦、空、无常、无我,你要观一切不净法里面,都是痛苦的,然而,痛苦也好、愉快也好,都是无常。能够观到无常,你就已经去掉我相,我相去不了的话,什么苦空无常,都做不到。为什么一切法都要拿掉我相?因为有我,才有这一切法,如果无我,就没有一切法。
灵山会上五百比丘,依世尊教导,证四禅境界,生五神通,然而得通未得忍,他们以宿命智,各自见到自己过去杀父害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诸逆罪,心内惶恐不已,遂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和世尊连手演了一场好戏给五百比丘看。文殊菩萨仗剑逼佛,文殊师利菩萨为什么要在五百比丘面前假装弒佛?因为弒佛之罪,虽未出佛身血,庶几可与杀父害母等重罪相提并论。文殊师利菩萨非常入戏,世尊看演得差不多了,赶紧叫祂停手。文殊师利菩萨本来修证到无人相、无我相,心清净,为了要演这出戏给五百比丘看,祂就进入我相,有我相才可以起瞋心,而人相则是释迦牟尼佛,进入人我分别心,起瞋恨心欲杀之。佛曰:「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
世尊便向五百比丘开示,你们为什么证到宿命通,犹不能圆通自在?就是因为有我相、有人相,如果你们空掉我相,就不会执着见到那个被杀的人是你们过去世的父母,没有这种观念,那你杀了人是人相吗?没有。一切轮回的根本,就在于我们根深蒂固有一个我的观念,我之外还有一个相对的对象。你们的宿命通为什么让你们有罪恶感?因为你们没有超越我相,还有这个我,还要这些以前我所做的坏事、所杀的人;圣人为什么有法忍?祂已经去除我相,没有我相,就没有人相,更没有什么众生相,既然没有一个我,哪里还有什么父母可被杀?也没有一个去杀父母的人,这都是身处人我相的情境中错误的认知,就像文殊师利菩萨进入人我相要杀我,看起来这么真实,但现在这件事情还在不在?不在,过去了,一旦没有我相、人相的观念,面对所有过去你们所做的好事、坏事现在眼前,这和看一场文殊仗剑逼佛的戏码有何不同?能够这么如如不动的看着,好像不是自己做的,能这样你们就解脱了,这道理不是很简单吗?五百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当下证到无生法忍,得到法忍智。
伏,无常、无我,以对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而生起施、慈、慧三善根。贪、瞋、痴是三毒,一切罪恶的根本、一切我执着的根本、我相的根本。你要破解三毒,用布施心破解贪;用慈爱心去破解爱发脾气的瞋心,我们一般人的讲法是,虽然他无明,设身处地想一想,你就不会怪他了,用慈悲心来看待;不懂因果是愚痴,没有智慧,善观因果,一般人都是种这个因,所以得到那个果,而圣人是这个因虽已种了,我不要等未来的果发生,我现在怎么破解它?刚刚讲的五百比丘的公案,去掉了我相,就没有人相,没有人我相,以前所造的这些业都┘看成不存在、不真实,不存在、不真实就不会发生果报,阿罗汉是这么证解脱的,祂并不是该还的都还完了才能解脱,祂不用还就能解脱,祂的人、我都空了,还有什么果报?永远没有发生的一天。
证解脱,就是这么证的,这就是智慧,你学佛法要懂得因果就是要有智慧,要破解因果也要有智慧。《金刚经》开始就讲离四相,就是在阐述这个智慧。另观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得过去因忍,过去我种的无明、不好的因已经种下去了,你要有忍功,面对它不起罪恶感,如果像五百比丘那样害怕,就证不了无生法忍。
最近社会上常看到儿子弒父、弒母的新闻,在《无量寿经》里也有位太子要弒父王,弒父是他愿意杀的吗?也不是,这牵涉到过去的因果,他弒父,不只是一个果,这以前还有一个因,导致他今生要弒父,这是过去世的关系,因就是果,果又变为因,你如果不懂这些道理,要修行、要解脱,有一天宿命通也好、禅定也好,知道了过去种的种种不善因时,你要忍!忍什么?忍这些过去因果,都观它们无所有、不可得,无我就能够做到,没有一个去杀人的我,也没有一个被杀的父母,这个忍功就成立了。
初学的人要多忏悔,忏悔是很好,但学到现在,面对你内心的景象也好、念头也好,今生感知了过去世所造的业,要有过去因果忍,不要看到过去因就害怕,果都还没来,你害怕什么?这是得过去因果忍。
得现在因果忍,现在有冤亲债主来捉弄你、来让你生病、来破坏你的家庭、破坏夫妻感情,这个时候你要忍,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果报在发展,你要忍,调整心态就像前面讲的,忍天灾、人祸、疾病,忍人家呵斥、打骂。非人修理你,你只有挨打的份,因为它有神通,它让你夫妻吵架、让你生病、让你心烦、睡不觉睡、亢奋、神经衰弱,你要怎么去面对?要忍,要得到忍功,就是要以施、慈、慧这些善根,去得到现在的因果忍。
未来因果忍,未来因果比较好忍,顺应一般人的鸵鸟心态,反正还没有来,怕什么?但重点是,今生不要再犯,过去,你已经造了,但是未来的果,不要去种那个未来的因,这就要靠守戒,要认真的去守戒,不要造这个恶因。未来因果忍,我不要再去种这个因,这是今生要做的未来果忍;不是去忍未来的果,是今生要忍,今生不要去造那个未来的因,不要去种那个因,你能够这样观三世因果的话,得到这个三世的法忍,你就能够广利众生,这是中品。
(c)上品:十回向位,快靠近菩萨位的地前菩萨。此位得十忍,即: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解脱知见忍。你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来修忍法,色是色身五根,受、想、行、识是心,色法跟心法这两个部份,用戒来得到忍功。初学佛的人,用行为来规范自己,得戒忍;守戒,不要去犯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的毛病,这种忍功,你要去做,守戒守得好,忍功做得好,你就有定功,这就是定忍,用定来忍一切法。这是世间禅定里的法,修世间禅,他是有气、有定,也可以忍一部份的境,但还不是究竟;佛法,是要用慧忍,用智慧把道理都融通了,然后轻易的去化解不好的逆境,这种忍功要去做到;戒定慧三学得到了以后,你就有解脱的忍功;解脱的忍功证到了,有了解脱的知见,你又要把它破掉,不要执着这种解脱知见,那就是解脱知见忍。佛法,是得到什么,就破解什么,如果你执着解脱很好,牢牢的抓住解脱,那你的知见,反而变成一种障碍,那不是学佛法的根本。解脱知见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忍?为什么要把它空掉呢?因为一执着它,你就不能得到后面的菩萨境界,是以修行之间的种种善境界,你都不能将之据为己有,都要用忍功把它忍掉,而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这里。
观三界因果,得空忍、无相忍、无愿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恶果暂且不提,就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种世间禅定的善果报,学佛法者不该去得。为什么不该得?因为升天会迷失掉,况且天寿虽久远,仍有尽时,天寿尽了,你还是要轮回。所以真正学佛法,尤其学大乘菩萨法的,不能去走入天道。当然修小乘的或是一些菩萨方便法,要念戒、念定、念慧、念天,念天不是很好,天之德是不错,但是如果他没有修证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果位,去做了许多善事、帮助别人,有善根就升天,几千万亿年以后,天寿尽了,他还要去轮回。
你们要修正一些正确的概念,与其要升天,我宁愿劝人家去弥勒净土,不如把他送到弥勒净土,跟弥勒菩萨在一起,衪下生,你还有希望一同下到人间来,龙华三会,证得无生法忍。我希望我们真正学佛法的人,要观三世因果,不要去三界,欲界当然不能去,色界禅天也不要去,无色界的寿命可以到八万大劫,五百三十七兆多年,不得了的寿命,但是定力退失后,照样轮回,却与弥勒菩萨失之交臂,那还不如往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听经闻法,以后一起下生人间,证无生法忍。观三界因果,要用空忍、无相忍、无愿忍,这是菩萨修的三三昧,切莫落于天界的果报。
观二谛之诸法无常,得无常忍。观一切法无常,有障碍来时,你忍一下就过去了;病痛来也是一样,几天、几个礼拜就好了;逆境来了,当下难受,却也不是永远,总有事过境迁时;夫妻之间吵闹、同侪间冲突、父母之间口角,忍一口气就过了,你不肯忍当然愈吵愈烈,事态严重;你要观一切法,无常忍,提醒自己:我忍一下子,几天就过去了;我现在忍住少骂一句,马上就没事了。忍身、忍心、忍口、忍意,不要去讲,愈讲口舌是非愈多,忍一时气,风平浪静,一切法无常。今天不痛快,不会今年都不痛快,今年不痛快,不会今生都不痛快,这么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好事,也不用太高兴,一切法无常,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当你得意到了头,随时有可能不好的事就来了,要用无常观看待二谛,无常忍,顺逆都要忍。
观一切法空,得无生忍。从理地上去观一切法好坏,都没有关系,就像没有发生一样。无生忍,虽有生灭法,但我观空,等于是没有生灭法,这叫无生忍、无生法忍。这样十信以外,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个忍,合称卅忍,这是在伏忍里面。伏忍,你这么忍忍忍,为的什么?伏忍养圣胎,我们常听人讲,长养圣胎,什么圣胎?就是长养你这个空无的心、清净自性,这才是圣胎。圣,就是无生法忍,你要培养无生法忍的胎儿,不要执着一切法,就是所谓长养圣胎。身体不要去犯身业、嘴巴不要去造口业、不起恶意歹念造意业,控制这三业清净的话,就是长养圣胎,圣人的胚胎开始发育,因为再来就是菩萨的境界,用此清净自性
(圣胎),依如来之陀罗尼门,进入不可思议境界。
(2)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
即已得无漏信之初、二、三地菩萨,这个时候无漏已得到了,产生信心。开悟的人他有能力,很轻易的把一切有为之法、重大的打击、不如意,看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种无漏的智慧开始发起,你初尝这种甜果,就会产生信心。之前都是用忍功在忍,等到你长养圣胎,有一天真悟自性以后,进入初地菩萨,那种觉知心起来,面对着种种不如意的外境,你很容易就能够掌控,四两拨千斤,不用一切有为法就可以把它化解掉,一回生、二回熟,这无漏的信心就益发坚强。
为什么初地菩萨有这种能力?因为他的体性现起来、空性现起来,面对一切逆境时,心很自然的能够脱黏,所以能够轻松化解。这样慢慢进入二地、三地菩萨,都是得到这种无漏信的境界。二地菩萨是离诸垢,毛病慢慢的离掉,离诸垢初得无漏信忍。开悟的菩萨还有微细的习气要断,等到这种空无的心、自在无碍的空性更具足了,面对逆境,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容易把那些微习去掉,得到无漏信忍。二地菩萨离诸垢,已经没有这些污垢,微习还是有,但不是大毛病,不称为污垢,只是微习。
(3)
顺忍:于四、五、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顺一切法无逆,得顺忍一切法。
顺忍:已然没有污垢了,这个心没有坏心眼,但仍有一些无关痛痒的微习,譬如爱吃甜食,这就是习气,是比较微细的毛病,但还是要断。你心要彻底清净,什么东西都要断,并不是这个习气没有危害到别人,与人不相干,只是我个人的一个习惯,就无伤大雅可以留着。微细的习气还是要拿掉,四、五、六地菩萨就是在修这些不是毛病的毛病。有的阿罗汉,他已经证到解脱,一听到音乐声,他的脚还是忍不住要打起拍子来,虽说打拍子也没有伤害到别人,这种习气也是要断。
你要进入顺忍的话,顺理而趣向无生果之四、五、六地。你已经修证到无漏信忍,顺理走,顺着这菩提道走下去,就能进一步的趋向无生法忍这种境界,往四、五、六地去修证。在这个阶段,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你都会随顺一切法,顺境无喜,逆境不恼,该这样就这样吧!不会迷失自己,顺一切法无逆,得顺忍一切法。这时候,有没有一个我在?根本没有一个我相,事情这么做也好、那么办也行,只要不影响全局的大方向,什么都好,别人要怎么做皆无不可,反正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如此不同结局而已。四、五、六地菩萨没有执着我相,可以顺一切法而不逆,趋向无生法忍的境界。
(4)无生忍:即悟入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七、八、九地,证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得无生法忍。
到七、八、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不是只有顺而已,即悟入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于七、八、九地。很多开悟的人,一定都能感知别人的事情、未来的事情,若修好久还能感知未来事,这些都还未入七、八、九地之位阶,因为他还有一个感知的心。佛法这一点要分辨清楚,不要看到、听到某某人能够预知未来,就觉得他境界很高。刚开悟的菩萨,这个心灵知灵觉,可以知过去、知未来,这时你如果不把它空掉,那与外道有何不同?外道就是在练这个功夫,愈强愈好,知了以后,就要到处去宣扬,如果你不能空掉这个懂太多、知太多的毛病,就没有办法继续进步,走到信忍、顺忍、无生法忍。
试问,诸佛菩萨为什么可以住虚空之间,不受一切众生的影响、也不受天灾人祸的影响?为什么衪都能够不去感召?因为衪有无生法忍!佛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深入经藏,不要得少为足。你理念懂了以后,知道这是过程,知道神通无量也是过程,你懂太多、体会太多也是过程,皆非究竟,你要练到悟入诸法不生灭,都没有动到你的体性,让你产生一个法相应,这无生法忍始证得。证到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的行者就是如此,第一个空,是根本都不去知道;第二个无相,是我知道了,我不住在这相上;第三个无愿,我根本不起心动念去相应,是为无作,这三三昧是佛法菩萨道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这证得以后,就可以去学陀罗尼门,用陀罗尼去利益众生,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不必用你的心法,土法炼钢那么辛苦的去利益众生了。当然此诸地菩萨,心净后、圣胎一得,即能现起神变,但还是要依如来垂迹加持身加持,变化无量,唯只因要利益众生而已。
(5)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盘寂灭之位。即心安住于其理而不动摇,得如如不动心,得寂灭忍。
寂灭忍其实跟无相忍有点相似,即断诸惑,断不好的这些见思二惑,而寂静安住之第十地法云地菩萨,或者如来地及佛果十地如来,得如如不动心,得寂灭忍。如果没有因缘的话,佛不会想去利益众生、解救众生,否则芸芸众生,无量无边,这个世界度完了,还有其它世界,无量微尘数的世界,怎么去度?到这个寂灭忍的境界,你就能够如如不动,依因缘去度化众生,所谓不动,是指在度化众生之间心不动,没有因缘衪也不动,有因缘才用法去度之,过程之间有所作为也是不动,只有如来.才有这种能力,这也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面讲的五忍。
此处讲用忍辱波罗蜜来度到彼岸,这是一切法的根本,因为修行要去掉我执,我相不去除,修行不会有进境,我相要去除,就要以忍法来成就。《金刚经》里面讲无我得成于忍,你能够证到无我相,你就没有人相、众生相,然而如果你没有忍功夫,也许你会得到寿者相,寿者相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这种境界;更糟糕的是,没有忍的功夫,也许会执着偏空,堕入小乘修为,犹是有漏。这些忍法都是属于众生忍和外境忍,我们也把三贤,三十种忍位,大略说明了一下。从初发心到十回向,总共有四十位阶,你要能够地地往上走,就要用忍来修一切法,我们下一次讲法忍,去掉法执的忍。
(2006.07.09.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