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4)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3.实相(续)

以实相观一切法即金刚经之精神,所以实相观是指理观,即观察实相之行法;反之,观察因缘所生之差别事相,称为唯识观,是为事观。实相观与唯识观乃《占察经》卷下所说,天台宗以此二观为事、理二观。在密教,实相观有金刚界与胎藏界之别,金刚界之实相观即月轮观,胎藏界之实相观即五大观。五大观是指:(1)观地,作白色观。(2)观水,作绿色观。(3)观火,作黄赤色观。(4)观风,作黑色观。(5)观空,作青色观(尊胜仪轨)

以实相观一切法,《般若经》是导向实相法印,实相也就在学习诸法缘起观,缘起是《般若经》的一个种性,唯识是讲缘生。缘生跟缘起有什么不同?缘起有点被动,你要学实相观,学观一个相起,存在那里与你没有关系,你的心不执着它的有无,这个相是因缘所起的法,你不跟它相应,被动的去感觉诸法缘起;缘起里面,有一种是内心的种子起现行的缘起,这是没有意义的,是你的妄想,并不能视为真正的缘起观;真正的缘起法,是外面有一个境、有一个人,甚至有一件事对着你来时,你的自性应这个缘,能够认知这个境,但不去加以接受或排斥,这样你才能解脱,从这里面你可以去观因缘,也承认一切相,自在的任实相存在那边,即是所谓的缘起观。 

唯识所讲的实相观是注重在心方面,它不是被动的缘起,是主动可以再生一切法用。证得空、无相、无愿三昧以后,你有基础的定力、智慧,你再用你的心意念,可以让一切法从无中现有,这就是所谓的缘生,我藉此因缘,让无中的法,再生起一个法,这是行菩萨道的人所用。唯识或《解深密经》后面的内容,就与此有关。功夫练就了,你就可以学这个缘生,缘生之间可以产生一切法用,用来利益众生。 

缘起观、缘生观,你要加以分别清楚,在还没有正式解脱以前,除了学空观、学《金刚经》里面的智慧、慧眼以外,你要学实相观,有看没有到、有听没有进,学这种装聋作哑的功夫。《金刚经》的精神,就是在教导我们实相观,所以实相观是指理观,理观是从空里面去观这个相,它是有这个相,但我有观不观进去,这样你一方面能够解脱,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那个相,而不受它的影响,这就是《大般若经》的精神,观察实相之行法,用初步的空解脱,进到无相里面的实相观时,就要这么去做。 

实相观证得了,就要进一步进入唯识,唯识是缘生,无中生有,假藉你的心力,从空性中生起一个心意念、一个观相,或由佛、菩萨的一个咒语、一个手印,就可以进入识观。菩萨道就是要这么去生起一切心用,如果你做不到,一来可能是心眼还没有开,再者慈悲心不够、或者智能比较差一些,当然不能够随缘化起。禅宗也好、大乘佛法也好,所讲的妙用,妙用就一定要从空中化起,你既然能化起,就能够成就一切佛事,做完了、放下,大小事项最后都能够承办,当然这些事情都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 

观察因缘所生之差别事相,称为唯识观。心或识,就是真正的心,你不用心,回到空、无相观或者实相观,利用因缘去产生差别相,起心动念去做一些观想,这样就进入唯识,唯遮事情,识遮偏空理。要清楚《般若经》的理念去修解脱,解脱有小乘的解脱跟大乘的解脱,小乘的解脱是空观、慧眼;大乘的解脱,空有不二、实相观。实相观以后你要进一步的学唯识观,不是只有观事情,是要能够产生差别相,这差别相是你心里面去创造的,要有这种能力,这样才能够成为菩萨。 

《占察经》是观因果现象的一部经,实相观与唯识观乃《占察经》所说,实相是缘起观,唯识观是缘生观。天台宗以此二观为事、理二观,理是观空、观自性空;事则是观差别相,或者从心中、空中化起一切差别相。理观要先学,学好了再来学事观,空做不到,则心力有限,你要玩神通心用也玩不起来,这是天台宗所说;密教有金刚界与胎藏界二部曼荼罗也在说理、事界,金刚界曼荼罗是智得,又称「果曼荼罗」、「智曼荼罗」,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宝石之坚固,不为外物所坏,故金刚界具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智差别,这智就对应了天台宗所谓的事;胎藏界则是理,之外胎藏界还具有因、本觉、化他等诸义,胎藏界又称为「因曼荼罗」、「理曼荼罗」,理理平等,是如如不动的体,也就是定,来表众生本具的如来体性。胎是胎儿,有孕育、产生之意,从体性空中才能得一切定、生一切法。所以金刚界配以五智,即分为佛、金刚、宝生、莲华、羯磨等五部;胎藏界为导他之教,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则分为佛、莲华、金刚等三部。 

不同宗派,学的经典不一,使用的名词也不一样,但内容大同小异。理事是天台宗的理、事二观,它与密教胎藏界、金刚界二部理智不二的修证一样。金刚界之实相观,行者作阿字月轮观,观月轮上有个梵字“”,“”是个根本元音,从这元音上再去加子音,就发展出很多的字母,由四十二个字母增加到五十一个字母,《华严经》里讲的是四十二个字母,所以”“是最根本的宇宙音,其后产生世界一切法,每一个梵字、悉昙都代表一个意义。 

胎藏界之实相观则是五大观,这五大分别为地、水、火、风、空。五大观,依识起用,分别是(1)观地,黄色,地大作黄色观,这五大对应五脏,黄色主脾。(2)观水,白色,水大作白色观,白色主肺。(3)观火,赤色,作赤色观,主心。(4)观风,黑色,风大作黑色观,对应的是肾。(5)观空,四大次第观成了以后再观空,作青色观,于人身对应的是肝。空大也有经典讲是无色,无色随缘化成一切色,其色不一。识大表智,五大表理,以智观理,以理显智,如此理智不二,理智合一,即为大日如来的显现 

另外,五大是表五佛,佛本无大小,唯依五部主任务,于佛、于位次、于智慧、于心识又有不同之意涵。意涵如下:地大东方,主阿鞞佛(ak=obhya),乃发心之位、身呈黄金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下垂触地,表大圆镜智、为第八识;水大西方,主阿弥陀佛(amit2bha),乃成果之位、表妙观察智、为第七识;火大南方,主宝生佛(ratna-sa3bhava),乃修行之位、表平等性智、为第六识;风大北方,主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乃涅盘之位、表成所作智、为前五识;空大表中央,主大日如来(vairocana),乃究竟之位、表法界体性智、为第九识。 

无论是观月轮,观地、水、火、风,观起来以后,最后还是要观空;等于是禅宗开悟以后,慢慢去掉内在的妄想、微细习气,让心清净下来,所现不执着的空体,这时候不管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就可以做到实相观。密教跟念佛都是一个有为法,用有为法去修,能够打开心眼以后,最后还是要回到空观。所以诸法门教理都是大同小异,只有不究竟的人才会一直在强调自己这宗好、他宗不好,懂得的话,其实都是一样的好。不管天台宗、密教都是离不开事、理,天台宗打坐、禅修,开始也是要先化掉内在的妄想习气,这也是事相的一部份,然后回到空性,获得理观,到最后阶段,还要能够依唯识来观缘生。修行不要停滞在证空,我们学法还要学到后面的依空起用,如果能够学到大乘菩萨的境界神通变化无量、化身千万亿那是最好的。

 

4.功德

功德梵语gu5a,音译作惧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即谓行善所将获得之果报。惟功德与福德不同,福德是布施、助人善法,感召升欲界天果报,是虚伪功德;而功德者将成就道业,而就解脱的智慧、知见,这是真实功德。《大乘义章》云:「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所以梁武帝问于菩提达摩尊者:「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以所谓真功德者,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 

功德以前经文出现过,福德即非福德性,但稍微有点不同,大同小异。上一次没有讲到福德、功德怎么去培养?功德梵语gu5a,音译作惧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有福德的功能,福德是累积福报的因,要产生功能的果报就有它的功用,有福德因,才能产生后来果报的功能,你不种一些福德,就没有什么功能会发挥,行善所将获得之果报,也就是功德,有功德有执着,就有果报。 

惟功德与福德不同,怎么不同法?福德着重在行善的累积上;功德偏重在道业的成就上,比如你持戒就偏于成就道业,如果福德,你就是布施济贫、跟大众结缘、供养诸佛菩萨,这样就是福报、人间福报。福德是布施、助人善法,感召升欲界天果报,严格说来是虚伪功德,是一般人的功德,不是学佛法者的功德。学佛法,如果不是朝着解脱的道路上走,那就是没有正知见,走向求得荣华富贵的果报去,以这种心态去布施、去帮助别人,那就是不真实的功德。 

当年达摩祖师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梁武帝召见祂,询之,朕供僧、建庙无数,如此功德如何?达摩祖师言没有功德,就算有,也是虚伪功德。梁武帝碰到达摩祖师讲修行解脱、心地庄严的道理,两个人格格不入。达摩祖师告诉梁武帝,连一点功德都没有,这指的是实质上的功德,修行解脱、心地庄严的功德,于是梁武帝又问达摩祖师::「你看到的我,是什么?」达摩祖师回答:「廓然无圣」,在虚空广大之间,没有所谓圣人不圣人,你当皇帝,在达摩祖师看来也跟凡夫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人、天的国王、天子是他的福报,跟成就解脱道是不相关的。这两个人实在是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就离开了。 

真正的功德是什么?累积成就道业,解脱的智慧、知见,这是真实功德。你供僧、建庙,还是不能把你的内心扫除干净、达到庄严你内心,得到真正的功德,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得到阿罗汉、辟支佛或者行菩萨道,这样才有真的功德。如果你没有这种解脱的智慧,对佛法没有正知、正见,把天道看成是你最后的目标,那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功德,即使你把修行导入世间禅,色界、无色界,也还不算是正知、正见,只能说是有知见,然而这个知见不是真的正知见。所谓的正知见就是导入解脱、导入佛法的最高阶段,那才是正知、正见。 

智慧是空,有空就有解脱的能力,所以知见应该摆在智慧的前面,你要见道、要知道什么叫做道?就是建立起解脱的道路,把它规划出来,懂了道路怎么走,就是见道。见道以后要去悟道,不要光说不练,要去修内心,空身见、空疑心病,不要去执着邪戒,空掉贪、瞋、痴等等心不净法。你知道正知、正见后,做到了、空掉了,你就有智慧,这种智慧,是空的智慧,就可以解脱,如此才是真实的功德。你不要去做虚伪人间福报的功德,《金刚经》里面讲了很多的功德、福德,一直要训练你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训练你证得慧眼、得实相观;但话说回来,如果你功力不够,一时还不能修内心清净,那就还不能偏废,福德、功德还是要做,知见导正,认知对了,就按步就班的去做。 

《大乘义章》云:「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资,就是帮助,你的福德能够发挥它的果报,这种能力、功力就是善,这样叫做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善于用在修行上,做自己内在德行的清净,这是家德,不是外德,不是外面的福报,是你内心的庄严,内心庄严,自然清净,这种才是真正的功德,有之言谓,然后得到真正清净自心,这才叫做真的功德。」所以梁武帝问于菩提达摩尊者:「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不真。你升天,果报天寿久一点,到最后内心不净,还是照样轮回,没有真实的功德。 

是以所谓真功德者,乃净智妙圆,内心清净产生智慧。智慧有四种: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没有净,就没有这四种智慧,有了这四种智慧,尤其大圆镜智,是静态的观一切境,这是妙有,有了成所作智,就会去产生无量的神变,这也是空中产生妙有,得三三昧者,始能入陀罗尼门,就有机会产生妙有。圆满,自性清净圆满、神通变化圆满,镜智妙圆,不管有为法、无为法,体自空寂,刚才讲的唯识,是从空中化一切境,化中你是观空不执着,我们讲空,无相、无作、无愿观,无作、无愿同义,这个愿,不是指发愿的愿,是对什么事都没有一个要求好坏的心,这样你心放得下,无愿了,就能无作,感召什么顺逆因缘,都无作意相应,这样就是观空的这一边。 

若不是观空这一头,或者你随因缘起心作意去产生一些心用,在心用中或者心用以后,回到空寂,体是空寂。初开始修行,求解脱,不去用有为法,等到证得实相观,你会用这个心,去产生一切心通妙用,在心起妙用之间,你要执着我在用法,那就不是守住空寂的心,应于做完了心法,本来就虚幻不实在,不要在意,体自空寂,不要在静态的字面上去解释,修到净智妙圆,一定有他的心通妙用,随缘感召而起神通变化,在神通变化之间又能住空寂,空是寂寂然的本体,本体之外,产生有为之用时,可以不执着,那就是寂,也就是对境有实相观的能力或者对法有不黏的能力。寂不是灭、不是什么都没有,寂是我用空性的体,面对一切境用,不执着它的好、坏,有为、无为,在起心作意之间也是空寂,你利益众生但不求于世,不去求世间这些功德、福报,如果有所求就没有出三界,这是解释一下功德的意义。
 

胜鬘宝窟》云:「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gu5a-s2gara),其贵重如宝而谓功德宝(gu5a-ratna),其它尚有功德藏(gu5a-garbha)、功德聚(gu5a sa3graha)、功德庄严(gu5a vy9hqla3k2ra)、功德林(gu5a vana)等多种名称。

 功德从何而来?《金刚经》告诉我们要布施、度众生。《胜鬘宝窟》里所说的则不同,《胜鬘宝窟》云:「恶尽曰功」,你心地不好的习气毛病断尽了,这才是功;「善满称德」,做了种种的善行、圆满善根,就可以称为德;先去内在的妄想、习气、毛病,然后再做种种的善事,内外兼修,就是所谓功德。又德者,得也。何谓德?就跟我们说有所得的「得」一样的,你有功德,就有得到什么东西,我们比较在意的是修功所得,修行的功德,你要的是实际的功德,不要去求那种虚伪人天果报的功德,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每部经对功德的解释是有些不同。 

功德造了很多,累积成海,譬喻功德深、广大就像海一样,称为功德海(gu5a-s2gara),海的面积是大于陆地,以我们这娑婆世界,海占了四分之三左右,陆地只占四分之一,海代表无量无边的广大;功德海(gu5a功德-s2gara海),其贵重如宝,如果你做了一些简单的功德,那是没有所谓的贵重,是得到人天果报而已,如果你去成就阿罗汉道、辟支佛道,甚至于菩萨道,这是正知、正见的修行,这样才是贵重,可谓为宝,是为功德宝(gu5a-ratna宝),集众功德宝成藏,你做了很多真正的解脱功德,就像有无量的宝藏来成就道业,所以也可以称为功德藏。藏,意为蕴藏了很多的金银铜铁珠宝,代表你这个德行无量无边的多,由此挖掘出来的都是功德,叫做功德藏(gu5a-garbha) 

悉昙梵字,如果你懂得它的意思,比较能够去思考原文的意涵。以前我看功德藏,就没有用这个行为之境况去观察功德藏的含义,懂了garbha,你就可以观想到更深一层的意思,刚才讲的胎藏界,密教的garbha这就是胎藏界的界,可以有胎儿产生出来,可以联想到空中生万法,由体性空中蕴育出很多新法、可以蕴育你的德行,让它清净。这里有几个名词,功德聚(gu5a sa3grahasa3有一种聚集在一起之意,graha拿之意);功德庄严(gu5a vy9hqla3k2ra庄严,vyuha庄严,ala3k2ra庄严,两个组合一起,更形容他的庄严相,其实这个字可以当做庄严讲);功德林(gu5a vana),功德林,就像一个树林一样,一颗树是一件功德,一大片树林表示你功德做得很多,但这个多还没有功德海那么大,森林最怕大火,最怕你瞋心一起,火烧功德林,全都烧掉了。瞋心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要尽量的去克服,不然一怒可能就烧掉所造之功德林;贪欲这个罪虽较重大,由于它难断,你一时断不了,是可以理解;反之,比较淡薄的这种意业的罪,像我们的瞋心,比较容易去断它,你不去做或者做不到,这个过错就比断贪欲来得大。我们平时布施、护持道场,建立很多功德,不要一发怒,全部把它烧掉,尽量不要发脾气。

 

一切真实功德从功德田中出,何谓功德田?即一切善法从佛、法、僧三宝田中生。三宝具有无上功德,能成就众生,使生一切功德;又众生供养之,则生无量福报,故称功德田。《无量义经》中云:「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萌。」所以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故称功德福田。而无上功德田者是专指供养佛陀,诸福德田中,以佛为最上,故称无上功德田。 

功德林如何去栽种?怎么去产生你的功德?如果以世间法来讲,我们要现实些,以投资报酬率来讲,同样一百块去布施给乞丐,跟你用这一百块去供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圣人,那所得功德是差了十万八千倍,当然我们不去计较这些功德的大小,我们说布施,当然要无住相布施,所以布施也要随缘,我先看到乞丐我就掏出一百块给他,后面再看到修行人,我没有一百块就算了,这是随缘;如果听了我讲的投资报酬率的比喻,就会罣碍这些,有钱定要供养有德者,那是心不净。我看到这个眼前乞丐我不给,我要剩下一百块拿去供养须陀洹、斯陀含果者,这样你还有一个分别心。然而,理论上我们还是要去了解一下,功德田要怎么有效益地去栽种,让它能够产生真正的实际功德? 

我所布施的、行善的,就像一颗颗的种子,希望它们能够成就一种真实的功德,这个时候你要慎选功德田去栽种,一切真实功德从功德田中出。何谓功德田?即一切善法从佛、法、僧三宝田中生。你要栽种善的种子,你要栽种在这三宝田里,像刚刚你这一百块给了乞丐或者三餐不济的人,那是你跟他结缘,下一世他顶多还你几百块;你拿这一百块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你可以产生未来世的解脱功德,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甚至于成就菩萨道。同样栽种一颗种子,栽种在不同的田里产生不同的功德,因为这田的土壤肥沃贫脊有别,栽种东西有异。 

这里讲到一个观念,一切善法之功德,从佛法僧里去栽种比较好。你对佛诚心供养、礼拜,这善法,你知道佛的福德多大,衪给你智慧、给你安详、衪引导你成就佛道,你今生资粮够的话,勇往直前,一天天过去、一月月过去、一年年过去,有时候回想起来,最近比较有智慧,又学了好多知识,放下好多的烦恼,这是你的功德种在三宝田上。此时佛法可以自己看经典就懂,从前看不懂,现在看得懂了,以前一部经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现在可以看了、可以认真的读了,还能有所体会,这就是你的功德种在真功德田上。 

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十方一切如来;法,是指释迦牟尼所说解脱道的法,当然包括善道、善行、戒律等,这些都可以生一切善法。对于僧宝,出家人代表释迦牟尼佛,能够离家修道,出家去的这些修行人,未来就会成就佛道。经典里面常常讲,一个人没有出离心,成就不了佛道,意思是说,你哪一世如果不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因缘,出家去修行的话,要成就佛道是很难的。所以佛不在世时,僧宝就代表释迦牟尼佛,我们供养出家众,他们也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可以摄受、照顾我们一切众生。所以这三宝田是最肥沃,你要把你的功德栽种在这上面。不是势力眼,做了以后没有什么分别心,那是最好,你要布施给乞丐就随缘,先看到的先给,如果钱够的话,乞丐也给、三宝田也种,那是最好的,有因缘就去种。 

三宝具有无上功德,佛法,你可能会很恭敬,但你对僧众可能会看不起,有的人还要批评僧众,那是在造业,不管你修得多好,你会去谩骂、毁谤出家众,你就不是佛弟子。其实不要说毁谤出家众,连毁谤居士都不行,因为戒律讲不能够毁谤四众,四众者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哪种人都不要去批评,你没有去看经典,不知毁谤四众这些罪业的可怕,那是地狱的因。不要逞一时之快,话讲得兴起、书写得痛快,而去种此等地狱因,因为毁谤三宝,也会有盲聋闇哑的果报。 

反之,謢持三宝会产生无量的功德,你如果毁谤三宝,这个罪业很重,要下地狱、还要再受盲聋哑这些果报,毁谤大乘佛法也一样。我们学佛法,反正《般若经》里所讲的,不要执着一切相,学习实相观,你就不会去批评小乘、大乘,小乘、大乘,此宗、彼宗,这样都是不好的。这里讲到产生无上功德的是这三宝,你要忏悔业障也好、要求未来的解脱智慧也好、要成佛也好,佛法僧这三宝一定要诚心供养,你供养祂,祂可以让你成就道业,因为祂可以使你成就一切的功德;又众生供养之,则生无量福报,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势力眼去做,只是要你们懂得其中的差别。 

经典讲,你去饭(指供养,给他饭吃)一个凡夫,不如你去饭一个善根人,饭百善根人不如饭一须陀洹;你供养一百个须陀洹果的道人,不如你去供养一个斯陀含果的行者;你供养一百个斯陀含果的道人,不如你去供养一个阿那含的行者;你供养一百个阿那含果的道人,不如你去供养一个得阿罗汉果的行者。只有一个阿罗汉,从须陀洹到阿那含,抵得上一百万个的道人,你供养大菩萨、佛,那更不得了了,因为衪可以给你无量的福报,衣食无虑以外,还可以得到智慧、得到解脱知见,超越三界轮回,您说这个功德田多好!我们懂了这个福田,尽量有机缘就要去供养这三宝,从这块田地里可以产生真实的功德,所谓真实的功德,就是你最后得到解脱,这是实际的功德,不是虚伪的功德,故称功德田。 

《无量义经》是法华、唯识等较后期的经典,本经之义趣,系基于有情之烦恼无量,故佛陀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此一法即无相。它把佛法的义理用无量的意义来表达出来,它里面说:「布善种子,遍功德田」,在功德田里遍布了很多善种子,去供养、去栽种善种子,于功德田上,无所不在的去种这个善因,普令一切善种子发萌菩提芽,你自己会发起菩提心,然后菩提的种子会萌芽,善种子会变成种在功德田上,会发起觉悟的这种修证。如果你把这善种子栽种、布施给一般凡夫,只是结下你跟他之间的善因缘;你把它栽种在功德田上,你却可以得到解脱的智慧。要解脱,你当然要有般若智观,不会去刻意拣选我所栽种的种子跟栽种的福田,但无形中菩提种子会萌芽。所以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无量的功德是指真实的功德,亦能获其福报。

真正修行的人,你福田种了、佛法僧三宝供养了,就不要怕没有饭吃,不能够拥有能让你呼风唤雨的财力,但总会够你用,这是福报。福报不在多,在于要用就有,那是最好;财太多并不好,太多,欲望会被刺激挑起,你的心就会乱、就会去造业。福报你随时要用就有,不觉得拮据窘迫这样子最好,这就是间接的能够获得解脱智慧以外,还可以得到一些好的福报,这样才是真正的称为功德福田。功德是要求解脱,福田是衣食不余匮乏,太多没有、但也不会短少,让你不必为基本的食衣住行奔波烦恼,这是最好的功德福田。 

而无上功德田者,是专指供养佛陀,这个名词要注意一下,称为「无上」的,只有在讲佛陀;另外大师,真正以出家众来讲,这个大师还不能随便用的,根据佛教的名词,「大师」也只能称释迦牟尼佛为大师。理由是你能大到哪里去?你再大也还是有相,有形有相就不叫大,无形无相那才是大,那就只有释迦牟尼佛。无上的功德田,就是专指我们虔诚的供养诸如来。诸福德田中,即使是在佛法僧里来比较,这福田的大小,也还是以供养佛最大、以供养佛为最上。你供养僧是以衪为楷模,向衪学法,受衪的摄受、指导;你供养佛、供养法,你可以得到福报、得到智慧、得到解脱;然而为什么法还不如佛大?你供养法,虽然可以得到解脱知见,让你去除烦恼,而你供养佛,衪除了给你安祥、解脱的智能之外,还照顾你食衣住行、加上福报,所以这三宝里面,是以佛的供养是最上,故称无上功德田。 

这是有关功德方面的说明,几个概念,一个就是同样是做善事,你要去做这个能让你解脱的、得真实的果报,不要去做些人天的福报,那个不是真功德;另外,透过供养,能够得到福报、又能够得到解脱智慧,那就是供养佛,如果你智慧不具足,你要有一个现世的导师,那你要供养僧,因为起码出家众代表佛,可以当你的楷模。人究竟不是完美的,不是每一个出家众都很完美的,在修持上也有高低之别,你要看好的那块、学习他好的地方,不要去看他不好的一面。我们人的分别心都很重,都会特别注意人家的缺点,有些密教的上师在戒律上比较随便,你要向他学法,你要去看他的强项、他的优点,真看到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当做负面教材,提醒自己不要去犯,因为密教注重法,它的戒律和显教颇为不相同。 

密教里面的四加行法,他强调是你有没有失掉菩提心、你有没有舍去众生,这个是真正的戒,不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大罪,不是。金刚乘是以度众生为主,你不能舍离众生,舍离一个众生你就犯戒,当然到金刚乘他学一些咒语、学一些诸佛的善巧方便,他应该可以利益一切众生;而显教的行者,心清净,但能力还是有限,还没有到修持陀罗尼门,学不到咒语,还不熟悉如何运用诸佛菩萨的密咒跟手印,来让众生离苦得乐,满足所愿、解除他们身体的病痛跟心里的烦恼。

对于出家师父,你不要太执着他的不足处,人家只要头发能够剃掉,总是比我们要好得多。叫你出离,你都没有那个心,有的人还没有出家以前,也许你认得,在你眼中他修得不怎么好、心地也不是太好,现在好不容易他出家了,你的头还是低不下去,不想向他顶礼,他虽然修得不好,他一旦现出家相,你就要赞叹、供养他,出家如果容易,你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福德不够呀!你以为出家那么简单?我们刚讲的福田,三宝的福田最大,可以让我们了解功德的现象跟怎么去培养这功德田。

(2006.06.1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