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3)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3.实相
实相指真实无二之理,即真如、法性;以其无二无别,离诸虚妄,故称一实相。实相者无相、非相,指宇宙万象之真实相,乃离于相对差别之相,而为真实绝对者。此为凡夫迷妄所无法窥透之法界妙理。《无量义经》说法品云:「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所谓实相是指真实无二之理,它是绝对的、不能比较的、非经验法则的、超越主体与客体的相对性,所谓的妙高峰顶,不通商量。实相对境来讲不是一个境,对我们真如而言,是借那个相、不去执着它是一个相,自性能了知实相,但仅止于了知,不去分别,实相的法性存在实际的相,相自归相,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能够得到慧眼,证到空观智,你就能够观实相,一个得实相之人就不好言谈、不好执着,没有善恶、是非、对错等种种观念,所以你们如果见到一个人口头常讲实相观、实相念佛、无相念佛,但著书立说时又诸多批评,这是没有慧眼,没有证到空,所知所见所行犹是虚幻、不实的妄想相,一执就是没有实相观。
实相者,以其无二无别,离诸虚妄,故称一实相。不管是不是真有实法,实因缘有法之间,它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相,你不去观着它,即是一个实际的相,如此你所面对的这个实相,不会勾起你内心的好坏分别想;无二,为什么没有二?你的空体跟所现起的那个相的空体是一致的。这种观念,没有证到时可能比较难体会出来。你跟佛的空性相应,你就可以接受到佛的空性,这时你感觉到的是心平气和、一切无碍,这就是我们感应到佛衪的他受用心,得到佛衪受用身的好处。同样的,即使你还没有完全清净,但如果你修到了一个境界,你也可以用你的心,去让别人受用一下,这样帮助别人,也可以去除烦恼,多美妙呀。
有时你周围的亲友有人生病、心烦,身心不健康,由于你的体性本来与之无二无别。如果你没有实相观的话,你会起烦恼,甚至头痛、身体不舒服,感召一些异状,因为你还没有成佛,没有那种如如不动的功夫,你虽然体会了与众生无二、无别、跟十方一切实相无二、无别的境界,但定力又还不够,所以这时要多用功,打坐、结印、念咒都好,一切法无常,这些异状微恙,也许三天就过去了,这要慢慢去磨练心志。
若用实相去观心念或外境,从空性这边来讲,你都跟它无二;如果你执着有相,这法它是一个实相,我的肉体也是实相,我的心也是一个实念,也是一个实相,那要怎么无二呢?这是有二、有别之境,所以从有为法来讲是说不通的!无二,一定是要讲空,实相里它有空相,我们的佛性里面也有空性,这两者才是无二。实相,若是外境,我心、我身是自己,二者没有分别,这是性容虚空一切相,也可以说无二无别;如果有分别,那就是面对这个相,你看进去了,你的情见运作起来,生了相对应的妄心,你要超越一切法、超越相对的境界、超越你的妄想执着,我执、法执,自心的实相跟外境的实相才能够合在一起,如此你才能住境不生心、住一切顺逆、善恶境界不生心,才能观到实相、证到绝对境界;做不到的话,你所产生的一切法,便都是你内心的执着,罣碍这个人、这件事,执着身体的大小病痛,这些都是虚妄之法,而虚妄正来自于你的妄想执着情见习气。一个悟空的人,没有这些好坏分别想,离诸妄想,这样就真正做到实相观,得到实相境。
实相者无相、非相,乃宇宙万象之真实相,亦即宇宙一切有为法,都有它真正的相在,实相乃因缘和合而成,离于相对差别之相,而为真实绝对者,这短短两三行就显示出实相的道理或者《金刚经》主要的义理。实相是绝对的、非相对差别。得实相者,能观其无相,观它不是一个相,非相,这代表你内心已经没有执着,清净了,这样才能讲实相。前面许多品佛一直告诉你要修的法门,而这里则提出要得到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这中间还有很多方便法,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是之前所讲的无住相布施没有做好、离四相也没有做好,教你不要执着这个相、不要观一切有声之相也没做好,教你不要颠倒妄想你偏偏要去分别,这样当然做不到实相。
前几分里世尊所教的一切法,我们要去做,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都要从内心里去超越一切不正当的心念执着,这些都做好了,实相观就现起来了,就可以观一切相为无相。另外怎么做到无相?不是只有当下无相,事过境迁后也要能无相。譬如说当下看到一件事,不想去分别,也不想落于言诠,那是真正无相;若事后又翻出来分别怀想或道与人听,那是当下是悟了实相,后来又迷了,不能说悟得实相观。若证实相,就要永远维持一个实相观的能力,不要去观那个境的真假,这些都要在心地上好好地磨练。
世尊在世时有些圣者,一首偈语就可以成就阿罗汉道,我们上了两年的《金刚经》,你悟道了没?闻而不思不修,亦是枉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我执很重,总认为自己的意见看法才是对的,不愿意参考配合别人的意见而做调整;如果你没有我执的话,为什么不能顺缘做些改变?既可让对方高兴,又可去我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在与人互动间,就可以看出你是往正面的成就佛道走,还是仍在执着自己的情见?后者是智慧不够,不能做到实相观的。
此为凡夫迷妄所无法窥透之法界妙理。你迷失了,无论是自心的念想或外境缘所起的相,你执着那个法相,你观它时渗入了感情作用以及主观意识,就无法彻底了解实相的微妙精义,这样就是迷妄。每一个法都有它因缘果报形成的必然性,如果你不能客观的去思考:为什么有这件事、为什么有这个因缘?那就是凡夫!就有执着。
把这个实相再进一步提出来解释说明,《无量义经》是快成佛的人适合看的一部经,《无量义经》说法品云:「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既然是法,怎么无相?不是否定这个法的存在,认知有这个法,但不去执着它是有,也不去否定它、认它为空,如此便是无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如果你能够做此无相观的话,那么事事物物于你而言,不过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如实映照罢了,又岂会在意它的生灭、有无呢?「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而了去我法二执后所起客观看待的法,才是真正的实相,此时空不碍有,有不碍空,法法无碍。若要举例说明的话,就说感冒吧!感冒是一个法,你不要把它看成是有一个生病的相,如常上班做事,虽然有感冒这个法,但没有一颗烦恼焦躁的心,如此身不扰心,心亦不碍身,便是真正的无相观,是为实相,你如果能够时时刻刻都保持这种心态去修的话,不用修太久,就可以悟得无生法忍。
《涅盘经》卷十四记载:帝释天化现罗剎向雪山童子言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童子听了心生欢喜,宁舍身命求下半偈,终得闻:「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后二句,祂听完后,悟道了,连生死都不在意了,便履行承诺纵身一跃舍身。诸法无常,既知无常,就不要执着它,看成无相;如果你最后能做到无相不相,不相无相,生灭灭已,生灭的心已经没有了,就不用经过动、静、根、觉、空、灭等这六结使的法,不需要次第去相应,你就直接能观无相、实相,跳到寂灭为乐这最末句。
人家一首偈语,就可以悟到无生法忍,我们听了多少年经文?修了多少年了?为什么还是没什么长进?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言以蔽之,心有长物!你心里但还有个东西在,这个实相就现不出来。这心里的长物还分大小轻重,要境来磨才知道你到底解脱了多少?考你不罣碍的、不看重的,或许可以考一百分,考到在乎的、看不开的,大多不及格。为什么不能效法雪山童子舍命求法的决心?如果死前马上悟道,观实相,观无相不相,不相无相,这种道理懂了,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已」,活着就是想悟道,悟了道以后,死不死还不都一样?不死,就是为众生,要度众生才留下来;入灭去的是没有菩萨心,不能再上一层楼。
实相观不是最终的,实相观以后还要去学很多神通妙用,还有很多陀罗尼门、很多智慧要学,不是悟到实相等正觉就好了,要得妙觉,因为《般若经》在讲实相观、讲解脱,不能说《般若经》搞懂了就好了,好像佛法就学成了;没有!只学一半,要神通妙用,用自性产生神通变化、产生法身化成千万亿无量化身,这些都还是要学,但是实相未得,后面根本就不用讲了。
实相梵语 dharmat2是指法的本质,根本法理等,原义为本体、法体、真相、本性、法尔、法如、正法等义;实相又有bh9ta-tath2t2之意,bh9ta-tath2t2 有真如、实真如、实性真如之义。bh9ta者真实之意,实存在之意;tath2是如此、这样、那样,tath2t2者为如、真如、如如、如实、真理。tathat2与tath2t2义同。
实相梵语 dharmat2是指法的本质,(dharma是法、达摩),根本法理等,如果是衍生出来的道理,那还不是最根本。原义为本体、法体、真相、本性、法尔、法如、正法等义。dharmat2里面含有无量义,把它翻成中文,本体有空也有不空,两个都是本体,最根本的本体就是空,由空产生不空的法,而法也有它的本体,法的本体还是空,空还是本来空。产生一切法的就是本体,本体又产生一切法,就变成法体,法体产生一个相,就变成有一个真实相,回归来讲本性跟本体一样,等于又倒过来讲,本体就是本性,本性有空、有不空,然后产生法尔,法尔就是产生法的一种动力,法尔就是产生了法以后,它如其法的在那里,法归法,跟你没有直接的关系,你如实的见、如实的知,不起个人忧喜苦乐觉受,这就是实相。
实相怎么修?从内心里把垃圾倒掉,倒掉我的执着、法的执着,你就得实相。正法,让你朝解脱的路上走的一切佛法是正法;实相,是正法的正法,能将你导入解脱之路、让你学到真正实相的法就是正法。dharmat2梵文实相,就引申这些法的本体、法的缘起,这法,你对它不执着,它存留在那里,最终当然法会灭,这过程之间你都没有执着,这就是实相;实相又有bh9ta-tath2t2之意。大悲咒里也出现bh9ta,义就是真实的,就是我们祈请了很多观世音菩萨的名相,最后我说我所念的、所做的如实的法、如实的名句,如实的念到观世音菩萨的名相、名号,请帮我成就、加持。tath2t2,是如此、这样的、那样的,法的本质,如、真如、如如、如实、真理。我们在讲佛,就是tath2t2gata,如如、如实、真如的来,就是如来。bh9ta-tath2t2 有真如、实真如、实性真如之义。bh9ta者真实之意,实存在之意;tath2是如此、这样、那样,tath2t2者为如、真如、如如、如实、真理。tathat2与tath2t2义同。
故实相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义理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盘、无为、无相、光明、一相、法尔等,皆为实相之异名。因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大般涅盘经》云,一切诸法之各别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都会变化破坏;相对于此,圣者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诸虚妄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皆悉不可得、无所有。
是故实相引申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你说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金刚经》前面所讲的,你不能解脱时,要观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现在又叫你回到实相观,实相引申出来,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体是空,相是有;真实的理法,理是空,法是有,不变的是空,它是理,如实的现缘起的法,那就是真如。有时候,我们讲空的真如,它也是以空的形相现在那里,空,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这不空的境,是因缘产生的法,它也如实的现在那里,不管是空或是因缘产生的法,你对着它不相应,那你就做到了实相;你要了解这个法性,了解法的空性是如此、法的不空性是这般,问题在于你执着、不执着它,你一执着、看进去了,就没有办法超越这个相,就做不到实相。为什么圣人可以解脱?他就是有觉有知的观一切相、观一切法,都跟我们一样,但是,他内心有一种清净,观而不应,这不相应,不是我们主观的意念,想不相应,就能不相应,而是很自然的可以面对这个境能不相应。
某一期的《慈云杂志》有篇文章,探讨圣人修行过程之间,对相的脱黏,这个过程是些什么现象?如果你做不到大乘的这种面对境,自然佛性现起,很自在的不去执着,那就去把那篇文章找出来看一看,它分述了不同的阶段,一开始是有觉有知,开始觉得痛苦后,进入有在意又不是很在意的阶段,到最后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它就是它,我就是我,根本都是脱黏了,整个身体很舒适的对那个境没有感觉了,这是一般人磨练的过程;但开悟的人就容易多了,只要观心,你的心想要去相应了,你看着它,它就伏下不相应了。你的心光如果没有打开的话,你的心眼都是先看到自己的习气,习气很强,去执取那个境,生起忧喜苦乐等觉受,你超越不了这些觉受的话,就迷糊掉了,你忘记用你的佛性,你做不到实相观。
此系佛陀觉悟之义理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盘、无为、无相、光明、一相、法尔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万法真实不虚的体性、理法是这个样子。你能做到实相观,这些名相每句话,都是它的一种德行状态。譬如一如,你观「空」和「有」都是一如的,为什么要观成空、有二相,以相对相的二如?空,你要让它归空,如果对于法产生的相,你还要看成有,这就把空、有看成两边,没有办法做到实相观。实相,看空、看有都是一样的,把有看成是空或是有看没有进,有听没有到,这样就是一如;实性,如实的它本来的性:是空性;如实的它本来不空所产生的法:是法性,因缘生你让它径自生,因缘灭让它径自灭,而不以一己的情见、觉受、习气、毛病去随它搅和。
实际是实相的异名之一,际,有过去、未来、现在三际,这个法于三际如实的现,过去所发生的、现在的或未来的。未来的,你修得好可以知道未来,诸佛、大菩萨衪们那种心通,知道你现在要讲什么,知道你过去讲过什么,也知道你未来哪个时候要讲什么话。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未来我的心还没动、话还没有讲,衪怎么已知道!这就是他心通;如果没有到这个境界,什么叫他心通?现在一般所讲的他心通,不过是能感知他人的心起、心灭,这只是很皮毛的他心通;诸佛菩萨尽三际如实的知道,你要说什么!为什么?因为衪有宿命通,知道过去的因,所以也知道一定未来你哪个时候会讲什么话。相对于诸佛如来的神力,我们的境界实在太低、懂得实在太少,所以愈是无知的人愈会犯贡高我慢、批评他人的毛病。你们已经上了两年的《金刚经》,有没有悟道?实相做到,就悟道了。修佛法不讲世智辩聪,世间智是与解脱道背道而驰的,唯有实相观才能引领我们走向解脱道。
真性、真如性、一如;真如性,你从空性里产生一切境界之间的真如性用,你有善根的话,善真如,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之间的真如性用,或者四空处定、无想定真如,又或其它种种陀罗尼现起真如。讲到陀罗尼,我们学一个咒语要花时间去考证其咒义、音准及正确性,我们不能像诸佛菩萨或八地以上菩萨般,心通十方一切如来心,接收到虚空之间付与的一切咒语,然后便自然会念,这是陀罗尼的真如性。
真如性,涅盘,一切法生起,因缘而生,你自性空,对境不执,便是涅盘境界;涅盘是自性的涅盘,不是从此就永远没有感知了,是知道有一个相在那儿,不受它影响,有相而不执着,这就是涅盘的境界。无为、涅盘无为、无相,无相是一相,一相无相,这些都是实相的异名。简单来讲,涅盘是偏向于自性的清净、不执着;无为,是我对一切法,不生内心的念去跟它相应。我们修解脱,都是在修无为,有从咒语进去、有从诵经进去,持咒、拜佛都是有为法,如果真开悟了,你还要回到无为的境界,因为无为才能够得解脱,才能够脱黏一切境。这无为的境界还有深浅之别,待你在其中训练到能够做到绝对的空一切相时,再进一步观无相,无相就是实相,有相而不立,心空无住,如此慢慢熏习空有不二的实相观。
无相观、实相观,光明,如果你心可以发光,见性可以见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它代表一种心清净,修行过程中偶尔所现的心光,是表示你修行的境界,不是寂灭、清净就是有相,所以这光明也是有相;一相没有二相,如果一个相在这里,我看它就是一个相,我没有生起我的二心、三心,那这个相只有一相,是我跟它共一相,如果我看进去了,生起差别相对之心,那这个心就是二相,就不是仅一相了。
譬如这里有个摄影机,我不在意它的镜头向着谁、对着什么角度?我做我的事,摄影机拍它的,那是我跟它一相;如果我因为有个摄影机在这里,讲话时就特别留意要口齿清晰,还要不时看着镜头,这样就是有两个心,是二相。真心,是不管这个法对我有没有直接影响,我的心没有分别,不在意它的存在,一相如常。法尔,你要有客观的心体,产生的这种因缘所起的一些念(法尔),就是一相,你要观法尔一相,亦即念起感知一些事,你不执着它的真假好坏,这就是一相,是有相,法尔的相。
名相虽有不同,但都代表实相的一种现象,就像我们讲佛,成佛的人有十种功德相,佛就是佛,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讲十种名相?每一种不同的名相,代表一种衪证得的德行,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之后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世尊是世界里面最尊贵的,世尊在时,彼时的人称衪为世尊,我们也延用到现在,其实佛的十号只到佛,因为称呼惯了,后面再加一个世尊。每一位佛,世尊讲的这个佛是十号具足,那表示衪是证得妙觉位的佛,这十种德行衪都做到了。
涅盘的境界,如果光讲涅盘是解脱了,无相、又或者无为、光明、一相、法尔,你不否认它的有,当它不相关、实相观这些法,这才是真正的圆满实相观;如果用绝对空,绝对的空一切境,虽然也有解脱境界,但这还不是实相,因为你还有要把它空掉、排斥这个有、否定它存在的心态;如果你真正不执着了,很自然的相归相,你归你,相起,你完全不生心,没有喜欢或不喜欢的想法,也没有任何空的念头,缘灭,它下去,自然下去,这就是实相观。以上皆为实相之异名,但其中是在讲空、有或空有不二的道理,你要了解。
因世俗所认知的一切现象均是假相,其实相就是那个相,然而在你还没有见到真实相以前,于你而言,它可以是假相、可以是空相。这其实也是修行过程间一个难以避免的阶段,因为当下做不到实相观,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先观假相、空一切相;如果当下可以一相观之,不起心动念,观一切法实相,又何必绕这个弯呢?唯有摆脱世俗的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方称为实相。你不去分辨它的真假、不去说它有、不去道它无,反正法就是这样,这是大乘种性。
小乘修行人则需要先立一个名相,然后用修行的方法来破解它,先假设有一物,然后再用我的心,把它攻破,好似这样才是在修行,大乘菩萨哪有这些葛藤?像密教的生起次第,先观一个境生起,或佛或光或梵字不一定,观起来以后再把它化空。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因为世人执着有,所以开始修行时配合世人的习气,由有入手,从有入空。这些都是修行的过程,不同的法门配合不同根器种性的众生,智慧锐利的、开悟的人直接观实相,自性对境不生分别执着;做不到的,就先观假相,然后再观空性,最后再观实相,分三阶段这么去修。
如果你能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空理的话,实相就证到了。《大般涅盘经》云,一切诸法之各别相皆为虚妄,如果你把它细分下去,一切法,一一皆可破、可坏,因为它们无常。因缘无常,你破解因缘它也会坏,你不去破解因缘,最终它也会势尽;再观空性,你在面对困境时,不一定要去转那个困境,你只要沉得住气,那个困境就自然形成不是困境了,这是最高段的无为法。说起来容易,但不能自在时、做不到时怎么办?那只好退一步打坐或者念佛,把心摄受下来,用些有为法让气通一点,最终事情都会过去,因为它无常,它会坏灭。
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都会变化破坏,在变化过程之间就是走向坏灭。明明有为法冲着你来时,开始力道很强,觉得这边不舒服、那边也不舒服,变化过程之间就是在衰败,你吃一些药下去,慢慢地鼻涕就不流了,鼻子也通了,四肢血气也顺了,那你这个障碍,就不成为一个障碍,不必以心法相斗。众生无明,有时候业力感召,障碍你,你也要能自在。在这种一切性之间,它因为因缘的关系,都会再转变,转变的过程就走向衰败,最终坏灭。
相对于此,圣者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诸虚妄相而平等一如,已经证到没有心病的人,他就观一切法的实相观,实相观,远离这些不实在的一切相,好坏都平等观它一如,一如就是一样。譬如身体因感召而不适,你心净的话,事情很微妙慢慢就会转,你愈在意它、愈是感情作用,哭哭啼啼,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因为你迷失自己,你不如赶快入定、赶快修法、赶快心空,也许这样可以转一切境。讲是简单,你叫我不要迷糊、要平等观一切法,顺逆境平等、好坏平等、病不病平等,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用方便法对治,吃药、看医生、运动,练什么都可以。证得无漏智的人,根本不需要用方便,所以最终你们还是要有这种无漏的智慧。无漏智慧,是要舍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相,要舍掉一切执着、拿掉那些心地里面的执着,所谓的心地法门。
在妄情之中,实相皆悉不可得、无所有。在你妄想执着一切境,把感情领纳作用投射进去,而产生了种种的烦恼时,你这实相就没做到,如果用实相来观一切境,都是无所有、不可得,有什么烦恼?有什么病痛?好境界有什么可得?但有可得,就不是实相。不好的,观它无所有;好的,观它不可得!不要得!要得什么?你有实相观的话,就有般若波罗蜜智,就能观一切法,包括顺逆境界,都是无所有、不可得。
在鸠摩罗什尊者所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之意义。龙树菩萨以来,强调实相为佛教真谛之内容。而「诸法实相」之说,为大乘佛教之法印─实相法印。法印盖指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在鸠摩罗什尊者的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跟「不空」,如果没有一个法,你观什么?观空,空也是实相,那无空可观,无法即无空性,有法空性始对待地发起,这是才能用上实相观。什么叫实相?不起心动念就是空了吗?现在讲实相,有一个实际的法产生,不管是对象还是形相在那边,这是真的有法,有法是怎么来的?是从空产生出来的。你不要光看一个空、或光看一个有,看实相就忘记空、看空就忘记实相,如果偏执哪一头就是做一半。这个有实相,它是从空之间因缘产生的一个实相,我若以空来观它,那就可以做到实相。鸠摩罗什尊者在翻译《金刚经》的实相一词中,义包含空、有两种意义,并非如字面上所说的,我有什么法相就是实相,而是我可以用不执着的心观它,这才是实相,其中已包含空的意义在。不执着是什么?是用我的空跟它的空相应,所以你那个空所产生的有相,等同是无相一样的。
大乘佛法是龙树菩萨发扬而起的,自龙树菩萨以来,强调实相为佛教真谛之内容,只有大乘佛法才讲中道、实相观,小乘则观一切法都虚妄不实在的。实相观,观它有什么好处?你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而不去罣碍就不会影响你的心,这是大乘佛法,可以讲世界县起,圣人可以让一切因缘所产生的相存在那边而不罣碍,这就是大乘佛法所强调的实相、佛教的真谛。而「诸法实相」之说,为大乘佛教之法印:实相法印。什么是法印?法印盖指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实相理地是修行人一定要经历到达的目标。释迦牟尼佛说,说法者或修行人一定要用三法印来印证,说法的人不依此而说即非正法,如果说法的人没有常常提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这三法印,那就是邪法,因为这三法印是走向解脱道的标印;我们反过来思维,现在很多修天道的,不求寂灭为乐,岂不是违背三法印?既然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还要升天干什么?因为有些人的根机不够、智慧不够,他的福德就在天道那里。我们是已经供养过千万亿佛,才有办法在这里讨论大乘佛法、金刚经义等。
实相法印,就是大乘法印,这观念要记起来。我要修菩萨道,我就是要认知一切相存在那里,体会可以但我不能动心,实相地观物物事事、观任一个法相。学大乘佛法的,末法时期不要问道于盲,总是要以这三法印来印证,以免错认境界。如果你的心还有什么通,可以知道很多事,不是自己的事也能感知,那你还在「觉」的结使上,根本「空」都没有悟得;「空」悟得以后,你再进入「灭」的境界,把这「空」证再空去,那实相法印才会修证得到。动、静、根、觉、空、灭这六结使,住「觉」开发出来时,心灵的神通力很大,这时知道很多、感应很强,你如果不能空掉的话,那你「空」没有悟到,如何得根本解脱?是没办法解脱!空悟到了,你自然不会去感召,因缘来了才处理,禅宗祖师大德行止就是如此,古井不波,你不问他不答,你问了他就答,待你丢一个问题下去,它才起一些涟漪回答你,回答完了,井面仍是平静无波,修实相观就是如此。
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你如果证到实相观时,外道法它不能渗透到你心里来让你烦恼,它就是控制你的身,你调理一下,它也左右不了你。没有证到实相观、修得不究竟的,如果又悲心比较重,难免面对干扰时,无法做到「外道不能杂」。天魔不欲人修行超越三界,他希望你不清净,制造种种魔境来考你,却不能破掉你这个实相观,所以实相的法印是要经得起考验的,要磨练到外道作法害你、天魔要来破坏你的德行,你都能够自在无碍,不让他破掉你的实相法印。
若有实相法印,则观一切法起、法住、法坏、法灭,非相、无相,此即佛所说的大乘法印,若无实相法印说,即非佛说,而是魔说。魔说,魔是在说什么?就是讲神变、心力,不涉及解脱知见。不是讲实相观的就是魔说,讲神通变化真如性用,怎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都是魔说。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因缘而生,法在那里,无论好坏境界你都不要去跟它相应,好境界不执着,你就不会得到天报,自然就可以自在的学到大乘佛法的解脱智慧。我们真正的大乘佛法要修得实相观,小乘佛法求得自我解脱学空观,这都跟天道的善法不同。起点也许可以说是一样的,开始时大家都修善行,然而天道修善是要去第一阶段的欲界天,我修善是要走禅修、走声闻、缘觉的自我解脱、然后要走到菩萨的实相观、空有不二的中道观,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佛。
此实相印亦即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大乘佛教所立者称为实相印。一切诸法之真实相状,称为诸法实相,其内容虽依各宗而异,然自其各宗之立场判断,凡被视为最后而究竟者,俱以此「实相」语表示之。
此实相印亦即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大乘实相印,小乘三法印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这是世尊在《阿含经》里讲的,佛说:如果背离这三法印,就不是我讲的解脱法,是魔说的不出世法。为什么世尊说法总在建立一个法后,又把它推翻掉?因为不要你执着,要你知道诸法无常,一切法都是阶段性的,你懂得这个道理的话,没有绝对法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有少法可得称之,连一法都不可得,才是我们要修的无上正等正觉。
小乘是三法印,那大乘佛教所立者称为实相印。大乘印就是实相印,在提出实相观这个观念时,才正式告诉你《般若经》要修的是什么目标。修到这里,一切诸法之真实相状,称为诸法实相,其内容依各宗之立场而判别,凡被视为最后而究竟者,俱以此「实相」语表示之。法,只有一个释迦法。为什么后来会有三论宗、有相宗、华严宗、唯识宗、…、等等各宗?因为舍利佛(大迦叶尊者)在世尊入灭后,集结一些人来讨论,未究竟的佛真髓者,就像瞎子摸象一般,每一个人就自己所研究的经典,或所修证到的境界,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佛法,所以才有各宗各部之建立。好啊!你们各自去用功,用功到了最后,目标到了就离不开这个实相观。说起来因果就注定要是这样子,末法时期有谁能于一生中尽通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个法门?没有!不管你修的是哪一宗、哪一部,走的是曹溪之路也好、生西之路也罢,最后一定离不开大乘的实相法印。
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能以言语或心推测之。在此一立场发展之下,至天台宗,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现,谓之诸法实相,亦即泯除本质(理)与现实(事)之差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之精神。禅宗以为诸法实相乃佛祖之现成或本来面目;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实相法;密宗则有声字实相之说。
此实相之相状,言语道断,心行处绝,一般认为不能以言语或心推测之。空,当然是如此;而实相,多了一个可以让你认知的相,还是不能落于言诠,一讲,就不是实相。真正修到佛法实相的人,没有言说、没有臆测,不落语言文字,如果不是要弘法,根本懒得去讲这些。在此一立场发展之下,至天台宗,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现,谓之诸法实相。到底什么是最彻底、最完全的自我发现呢?就在个「即」字!天台思想的枢纽就在这个「即」字上;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心「即」佛。天台以「即」字泯除本质(理)和现实(事)之间的差别,直见实相。
实相观一得本就没有差别,如果还有对待相,那还有差别,就不是实相。天台「即」一切法,这个「即」字是动词,就是划上等号、让理、事融合,即事即理。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就是理事不二,就是实相观。再细分下去,本质,空来讲,是一切法不生,跟我空性一样,然后因缘起的一切相、一切法,你可以跟它们的空相相应,而不跟它们的法相相应;如果你的心不空,让自己跟这个法相相应的话,就没有办法调和你自己的空性(理)、跟法相(事)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不能够圆融调和,就不得实相观。
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实相以修而显,但不以修而得,所以即心即佛,若要讲得更白话些,你也可以说凡夫即佛,但无论说什么,皆为止小儿啼哭,实相就是实相。天台的智者大师以「六即」来解释成佛的六个次第: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由迷妄之凡夫开始修行,先后经过六个次第,这六个次第境界虽不一,但在这六个层次当中,都是佛。
修行先去感觉一个佛,佛是觉,有觉还不对,还要无相、实相观,这是所设施的目标。你有一个佛性可以觉一切境,你要去追寻那个佛性,在这过程之间可以表现出种种现象,这是实在的,心感知一切境,它是实在的,但是,你要从境界里超越出来,才能摆脱这些现象差别,你慢慢慢摆脱出来之后就是一如,就是实相。我们之所以会有种种差别相,就是心的平等性智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是天台宗的语言,从理入手,历经种种修证的差别相,摆平这些差别相,最后回到实相观。
禅宗更简单了,连这个「即」字都不必用,不必去做这个划上等号的动作,诸法实相乃佛祖之现成,本来就是如此,本来面目就是这样。慧明大德要抢六祖衣钵时,拿不动,这是六祖的心力,慧明就不要衣钵了,自称为法而来。好,你既是为法而来,你现在澄心竭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对这个法不即不离,就是彻底的实相观。这个实相,就是有善来我不思善,有恶来我不思恶,我不去执着善恶,也不执着所现的善境界、恶境界,我很坦然的去面对它,你本来的面目就是这个样子,你的佛性本来就是这样子,所有的佛跟祖师,他们也是这些现成的心地,这是实相观的实际现象。这是要累劫修的,所以这些圣贤智慧皆高人一等,听到一首偈语就可以悟道,见到本来面目,做到这种实相观。
你们也不要一直说要忏悔、要忏悔,不思善、不思恶,恶心起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实相观,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实相法,我在念,念中没有念,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嘴巴在念、心在念,念一个佛号,好像也没有在念,可以观着它念,刚开始你可以观着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最后连看也不看,反正它要念就去念,一句佛号可以入实相,这你们可以去揣摩;密宗则有梵字形、梵字义、梵字音,从形声音里面去找出它的实相之说。一切法从「阿」字起,「阿」就是没有(无),阿狣字---诸法本不生,如果没有「阿」这个基本韵母,你加什么进来也产生不了一切法、产生不了一切声的变化,所以说「阿」是最根本的音。华严四十二个字母,每个字母代表法界一个意义,你若观那个字,就可以进入那个境界,这实相观可以做到,每一个变化你都不要去执着它,每一个派别都有它殊胜的地方,最终皆能悉证诸法实相。
(2006.06.03.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