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1)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前言

现在佛陀讲一个真正的实相观念,「离相寂灭」就是一个实相的概念,实相一个目标,刚刚我们所讲的那些如来的境界,无量三昧、自性身、法身、受用身或一切的总持法门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实相。其中讲空、讲不执着的部份是相对空,《金刚经》的每一分除了连贯前后的义理外,已经慢慢的把真正修行的解脱境界讲出来。如来的境界,这一部经里虽然没有讲到,但讲到衪离相的这一部份,而唯识的《解深密经》就是再进一步的说如来境界。你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可以观绝对空、相对空,对一切法都不起心动念相应,这样做无作空、无愿空,这样空到底了以后,要再进一步要去学的经典就是唯识,唯识的代表经典就是《解深密经》,告诉你如何衍生神通变化,我们讲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就起自唯识的经典。唯识怎么起法?就建立在遍计所执相、依他起性的相上,以及圆成实相上,这三个分别性是凡夫境界、圣人境界、如来境界。这三个性相,依三个性起来,了解它无性性后,再来玩这个自性,这就是成所作智的神通变化起。

为什么我要讲《解深密经》?在把你们带入解脱的境界后,还要再进一步的去认识诸佛怎么起神通变化,而《解深密经》里最重要的第八品就是在讲诸佛的成所作智,衪怎么起神变、怎么起一切差别相与众生怎么忆想衪,祂怎么用他受用身去与之和合,令证解脱。其实在修行过程之间,你懂得这些道理后也可以去试试,不执着一切相,对于身体病痛、心的烦恼,你都可以轻易地排除掉。有时候我们的疾病,是有其因、有其缘,如果你没有能力觉知,你就用观想,观佛的光,化解你身体哪里的毛病,最重要是不要执着,不要天天想我有病,住在这病上,这样就是等于没有病,不然你天天想,也会想出病来;如果你灵力比较高一点,可以观因缘,我为什么会生病?是别人作法让我发病呢?还是冤亲债主?可以观照最好,如果观照不起来,没有关系,你知道怎么去化解,仰仗佛力,观想诸佛菩萨放光,清净自身、清净自心,清净后身体要发病也就发不起来;你心有病、执着那个病,身体怎么会好?当然会病。对身体没有副作用的种种法门都可以用,辅助食疗都可以去试试,但佛法是最好的、最高段的,不用钱,只用心。

现在正式讲第十四分,离相寂灭分。离相,就是离四相、离一切法相,然后心住寂灭,这是昭明太子为《金刚经》所加的题目。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前十三中除第一外,世尊教了我们些什么?一开始须菩提尊者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心要安住在哪里?我这个烦恼心?习气毛病的心要怎么调伏它?祂问这两件事。

世尊即提出一连串的法门来达此修行目的。其中提到的第一点:应有度十二类众生之心,十二类众生有情、无情都要度。我们一般只有一个要度人的心,修得好些的可以度到畜牲或非人之类的众生;无情类就没办法,只有佛才可以做到。衪可以度化出生为金属、草木的人,一般菩萨不行,只有佛才可以做到。我们虽做不到,但要发菩提心,还是要有这个愿,希望能够度这十二类众生。现在做不到没关系,以后总是能做到。发了愿要度无量众生后,不要说我在度众生,不要有度众生想。随缘,有缘就度,无缘,你能度最好,那些能度无缘的都是大菩萨,什么是大菩萨?所谓大就是能力够,这是大菩萨,你的功夫要够,不然泥菩萨过江,有时候搞得身体透支,自身不保。

为什么有些以前大家都很尊敬崇拜的大修行人,到最后他不度众生了?跑到一旁纳凉,没有学菩萨精神、没有去练习这种无量的三昧、没有去修忍辱?忍辱就是要训练身体的抗病、心里烦恼的控制,不经这么千锤百练,练成金刚身、金刚心,是没有办法度众生的。一般人在修行过程之间,打开身体自性心以后,有一些神通力,甚至也可以了解少许因果,如果停在这个阶段,老是在消费这种能力,等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过去了,真正佛法没有再学到,这时不隐退能怎么办?因为你没有能力再续继接受外来的因缘,外来的因缘都是有障碍的,没有障碍怎么会找上来?有病才会来求你。要成就大菩萨,有缘无缘都要能度,也实在不容易,有时候一天没有一个众生来、有时候一来就来好几位,就是要去学这些能力,就要修忍辱波罗蜜。

对我们初学的菩萨说,众生要度,有没有度到、度够了没有?都不要去想它,反正心力做到就好了。没有一个众生是度一次就好了,你这次度了以后,过一阵子他又迷失了;或者现在他有病、有障碍,你度他、帮他,他很积极用功,等到病好了、生活顺利了,他又忘记要用功了,这样你有没有度到他?没有。凡事做了就好了,不必太在意结果,你究竟帮到他没有?不要去想这些,最重要是随缘。初学的菩萨有度化的心就不错了,也不要常常说我在度众生,不要有信徒的分别想,平等以对,要信只有信佛没有你的信徒,你来这边听听法,不是我的信徒,是释迦牟尼佛的信徒,我只是代衪宣说而已,这是衪的东西也不是我的修证。有时候我们角色定位会错乱,把自己当主角,自我膨胀,这样就不好。

要达到降伏其心的目的,要怎么做?当然要能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在第三分就提出来了,然后世尊告诉我们要广行布施,布施是广结善缘,一个人如果做很多的善事,就转你的因缘果报之善因。每一个要修行的人,过去所造的业无量无边,有时你说我忏悔法会参加了好几遍,为什么都没有效?你怎么知道过去无量亿劫,你到底造了多少的业?你光参加这几次法会就要有全效?最近看了《五千五百佛名经》,世尊就特别把某一些佛列出来,你礼拜、称念这些佛,可以消掉不等劫的业,有的几十劫、几百劫、甚至一千万劫的业。你参加几次法会,消了不到几百劫的业,你就说应该够了,还没有呢!你不知道几千万微尘数的劫,所造的都是这些业耶!到底要拜多少佛?拜到你要成佛那一世还差不多!因为我们业实在无量无边,如果业不是无量无边的话,我们怎么会那么没有智慧、怎么习气毛病总是断不了?法,入经典以后,找到好的法就拿来用。譬如忏悔,不是势力眼,有时真的要用效果比较好的法来用功,天天就念这几尊佛的佛号,礼拜衪们,快速消我们的业障。

离四相,如果你不能离四相,就非真菩萨。我相离不了,人相、众生相也就离不了,寿者相,更甭提了。目标是离四相,但是,先结善缘,结善缘,就是广行布施,这是第一关,第一波罗蜜。但要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有相布施。不管是用任何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去布施,财物珍宝也好、上等供香也好、饮食卧具、讲经说法、乃至以赞诵的梵乐去布施给众生都好,都不要执着,确实做到应无所住而布施。离四相后告诉我们不能以身相见如来,不要见世界相,为世界相;不要见微尘相,为微尘相;不要见三十二相,为三十二相,一般的身相,就是佛的肉身,对着如来的报身三十二相,都不能去执着,不能以身相见如来,离一切相,如此开始修学实相观。

这一分就是要讲实相观,观如来身相即非身相,是为身相,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为波罗蜜,这就是实相观。确有此物,你可以观它或者不观它,不观它是以空来看待,观它是我有这个定力,我可以观它,不受它的影响,有这种能力的话,就是波罗蜜。你观这个相,不是一个相,这就是一个相,也就是实相观。这里包涵两个意义,一个是空、一个是不空。实相,即是非相,不能看做真有相,你没有离相,所以才看成是真的有其相。这一分出现最重要的名词,即是修大乘佛法的法印,大乘佛法的法印就是实相观、一相实相法印;小乘行者的法印是什么?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等三个目标,前二者是修行的方法,后面那个是得到的心与它处的境界。大乘佛法的法印,就是要实相,观一切相,而无有一切相可观想,这样就是所谓的一切相。

为什么观如来身相,即非身相呢?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缘假合而成的相,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内心里回想过去的往事,这也是虚妄不实在的,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所造的业,从内心再现起时,根本没有一个因缘,所以是虚妄不实在的;也没有一个法比我们刚刚看到那个如来的身相更虚渺,因为有一个实相在那里,那个相是因缘假合而成的相,那是虚妄不实在的。你要见的是自性如来,不是要见我们印象中的释迦如来,是要见你自己的自性如来,自性有如其本来的那种如如样子。何谓如实?如实空的体性,如实不空的因缘,应缘所起的一切法,然后你能如实的不去执着那个境,我们真的自性如来就具足这些功用,你要见自性如来,当离诸有相,这是初步的解脱阶段修证。

修习离四相是有次地的,先学观其非法相,然后再学观其非非法相。你要先学观空,增强免疫力,学习不执着,待到心眼打开时,你心有灵通力,可以感召因缘起灭,你如果认它为真,就会起烦恼、陷入迷糊境,要习惯性的观一切法都是假的,修行人如果不观空的话,会像神精病一样,你想的一些有的没的,都是人家不会犯的毛病,你说没有境界,又有点境界,若有点境界,心又控制不了,就是你真的感召到什么,也不能当真,你要先观其非法相。观空是训练你的解脱能力、培养你的定力,摆脱心的烦恼就要这么观、摆脱身体的烦恼也是要这么观。

先学观非法相,一回生、二回熟,用佛法千锤百练以后,胆子大了,这时候再学非非法相,亦即有这个法相,虽然我们可以从这个法相去观它是怎么回事?观了以后确实有这件事,你也不会去执着它,能够马上放下,如此你不会执着法相,也不会执着非法相,两头都不执着。佛法愈不执着灵力愈强,因缘这么转啊转的,很奇怪就可以化解很多事情,这不是你用有为法可以体会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用有为法的层次低,你用无为法,去面对一切法,你的能力愈来愈高,体会佛法的层次也愈来愈深,最后就能得不即不离的中道观境界。

观空、观一切有相,不执着,你就得到中道观,空有不偏。其实修习中道观就是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不偏于空,空是本来空,由空因缘产生一切法,不偏于有,也是不执着于有,有因缘就结,无因缘则灭,结时、灭时都不去执着它,这就是真正的正等正觉。然而这是等觉位,菩萨而已,还没有到妙觉,因为还有一点点尘垢,还没有完全清净,不然你就真成佛了,就要有诸佛菩萨的一切智慧、一切神变能力,所以无为法是得正等觉之要法。很多喜欢修密法的或以前学了很多有为法的同学,现在就要开始学无为法,不要再去搞那些了,那是过去的习气因缘,既然今生接触到无为法,你就要学正法,无为法就是正法、解脱法,除了能解脱外,到最后也只有无为法才可以建立起那种清净法界,如如不动的佛性,届时你就可以体会成就无量三昧与总持门,得自性身、法身、受用身,变化差别转等诸境界。学佛要了解为什么要修无为法?佛法一直舍、舍、舍,我到底能学到什么?你愈舍就愈能得,后面那个自我解脱的能力和教化众生的体验,才愈来愈广博,尽量用无为法,不要执着一切真,证到真如无为境界是最好的。

学习无为法当以声闻四果的心地断结为修行的要法,能断三结、淡薄三毒、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永断三毒,为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的心地法门。若懂此成圣人果位的四句偈,或懂《金刚经》的义理,自己修持奉行,然后为他人说,其福德亘是无量无边。

声闻四果的修证在心地上,应断结为修行的要法,除了再来的大菩萨能幻化的人,祂没有迷糊掉。我们只要是来受生的,多少今生都会熏习一些习气,可以先从内心里面去断种种的毛病。知道自己的毛病还好,但知道不去断有什么用?有的人不知道那更离谱,枉费自诩是在学佛法,所以先断三结,身见、禁戒取见、疑心病。身见要断,这个肉体都断不了、超越不了,怎么进入须陀洹的境界?禁戒取见,不去守对你的心、行为控制没有用的戒,因为从佛法来讲,你守那些戒,并不能断你那些心的根本毛病;疑心病也要超越,今天某某人看到我没打招呼,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回去想了三天三夜还搞不清楚,其实人家只是跟另一半吵架,那天没心情与他人打招呼,像这些疑神疑鬼的心性都要断,不然你连须陀洹的境界都没有。淡薄三毒,贪瞋痴三毒让我们轮回,要阶段性的将其淡薄。去年在美国讲四句偈,有一位同学问:「什么是淡薄三毒?」虽有那个邪心念,不受它左右,不会真的去做,这就是比较淡薄一点;如果想了,又做了,这就一点也不淡薄。你习气毛病起来,你受它趋策去加以实现,就淡薄不起来。它可以起妄,但不要真的去做,尤其是坏的、不好的习气。

四果位怎么证?这些在第九分已经讲过了,阿那含要断五下分结,就是前面的六个里面的前五个,去掉身见、去掉禁戒取戒见、去掉疑心病、去掉贪、去掉瞋、淡薄痴,这是五下分结,这五个基本的习气。跟五上分结比较的话,那还是比较不好的、比较粗的。愈往上愈淡薄,你最后要断五上分结,就是比较更微细的,微细的里面那种盖住你自性的毛病,都要能断掉。五上分结是什么?色界天的境界(色界缚)、无色界的境界(无色界缚)、掉举、我慢、无明。这些色无色界境界是好但还是都要舍,不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你有无色界的境界,心可以通虚空,心可以通过去、现在、未来,心可住无所有相,或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这四空处定,你都要能超越,你若不超越,就落入世间三界果报,受天报去了。

掉举是什么?心通的人,自己不起妄想,但感召了虚空很多众生因缘,有时候你摄受他不住的话,会胡思乱想,心就吊在半空中,举在半空中。《佛地经》里面讲二障清净相,一切法真如,只有两种障碍到它,当然有的讲二障,有的讲所知障、烦恼障,这里二障其实概括一句话两个名词---就是自想与他想,自想是我自己内心的烦恼、自己内心感应的一种迷糊相;而他想,是你心通虚空了,别人的想念、别人的感情作用、别人的忧苦,你都可以感受到,感受到了以后你有没有受到影响?你有没有进入掉举?有,是为他而想,为他而想的心念会障碍到我们的自性,这是你定力不够。

犯他想,情有可原,但自想还定不了,自己内心控制不了,那当然就更离谱了。别人的胡思乱想、别人的心病,你感知后,照道理来讲,你自己有定,你感召他心,你自己也要有定,菩萨烦恼就在这里,自己怎么个样都没关系,但受别人影响,菩萨会罣碍。如果自称菩萨,自己还在罣碍自己,那根本没有离四相,那怎么是菩萨?非真菩萨!菩萨罣碍别人,罣碍别人也不对,他有那个心,你感受到,不应该随他一同起舞,就用清净自性和合受用一味事智,给他一点空性,让他转那个业缘,自己更不要进入那种为他想的掉举心境中。诸佛菩萨为什么坐在宝座上如如不动?衪不知吗?衪知。但是,衪为什么可以不动?因为衪证到清净无罣,自、他二障没有了,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自、他二障,你要断这个掉举心后,再来第四个要去我慢心,修行到阿那含、阿罗汉境界,现起神通了,自以为离佛不远了,其实知见上、神通上都与佛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无知者就是会生起我慢心,有此心就不清净,还有什么好比的?阿罗汉境界都没有慢心,阿那含的境界,就会有这个大毛病。只要你自诩证到什么果,就是我慢心已生起来了,那怕只是须陀洹的境界,都不能自我认可,讲自己证得须陀洹果,说我是须陀洹,你只要起这个念,就不是须陀洹,第九分就在讲这个道理。世尊讲我慢心是什么意思?你证到什么境界、证到什么果位你讲出来,那就是我慢心作祟,你其实就是没有那个境界。

最后是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断,你当然就永断三毒,这是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的心地法门。心地,你这块心的田地里,垃圾一大堆,还舍不得挖掉,拿它当宝贝,情见很重,舍不得人世间的亲情或荣华富贵,这块心地不净的,不好的贪瞋痴的毛病,你都要拿掉,修《金刚经》连所谓好的东西都要拿掉:你有的境界、你有的修持、你有的真如性都要放弃,更何况是不好的?若懂得此成为圣人果位的四句偈,懂得《金刚经》的义理,然后自己修持奉行,再为他人说,其福德就是无量无边。

行者证到什么境界、什么果位,都不能有执取其境界或果位想,若是执取就已违犯世尊所说之无上法,已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无上法门相违背。所以行者于一切法无证、无得,观一切身相、微尘相、世界相、佛卅二相等,都能观其为非相、无执,这样就是客观地观一切相、一切法,不即不离,才能直趋菩提道果,得自性清净相,证得初步解脱烦恼之境地。

 

在十四分中,须菩提尊者赞叹世尊所说,连得慧眼第一的尊者,以前都未曾听闻。世尊再重复说明离一切相的重要性,阐述实相者即是非相,是为实相之道理。若有人不执取有为,听闻此法不惊不怖不畏,是甚为稀有之人。世尊提示要修实相观时,则要配合布施波罗蜜,广积福德,再用忍辱波罗蜜法门来证得无我观。无我观证得后,始能得离四相,世尊累劫修忍辱法而证离四相。对于外境,对于己身都能观诸相即是非相,如此才能得实相。当然观一切众生非众生,才能于布施、济度中而无有众生想。世尊所教的此等法门,此法无实无虚,不住一切法、一切相,即能得离四相,证得实相观即是如来。

刚才是复习过去所学的,现在讲本十四分,在此分中,须菩提尊者赞叹世尊所说,连得慧眼第一的尊者都前所未闻的法。慧眼,就是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观一切法实相空的,有这种智慧的眼,就是慧眼,这跟我们一般讲的慧眼识英雄的慧眼不一样。佛法五眼的慧眼.就是观空智,一切法不执着,如果用这种慧眼观你,哪里还有英雄可以识?狗雄、英雄等二无别,与我没关系。须菩提尊者不知道修多久了,都还没有听过《金刚经》这么殊胜的道理。世尊再重复说明离一切相的重要性,阐述实相者即是非相,有一个真正的东西在那里,你能够看它不是一个东西,就是看它非相,这样就是实相;如果看进去了,就不是一个实相,那是你心里面的相,因为这个相添加了你心里面的喜怒哀乐种种情见在内,它已经不是实相了。

实相者,即是非相,你以客观的心,观它为空,能够跟它不相应,这样才叫做实相,《金刚经》就是在培养你这种能力。你学佛法就要不执取一切有为相,因为有为法,让你不能够回到清净自性,让你不能够跟如来法身一体,你就没有办法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若有人不执取有为,听闻此法不惊不怖不畏,这个法叫我看到什么不要讲、听到什么不要讲,不起心动念,心空时,不要慌乱,找我在哪里?《金刚经》在告诉你这种无上的心法,你听到了不惊恐、不怖畏,原来你已亲近了千万亿佛;如果你惊恐、怖畏,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法,一般的初学者,看到《金刚经》才会狐疑惊恐,那我在哪里?你叫我这个不要执着、那个不要执着,那我活在世上到底要做什么?什么都不做,你可以知而不觉,觉而不住,如果真的不惊、不怖、不畏,这种人是甚为稀有之人、少见的族群。

世尊提示要修实相观时,则要配合布施波罗蜜,广积福德。《金刚经》里头讲有三个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布施,广积福德,供养诸佛菩萨,往上得智慧,普供养一切众生,跟他们结善缘,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度他们,你要多做善事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一个心祥和的人,一是因为布施、供养多,二方面是后天去掉了内心的习气毛病。我看到有的人,是生病了,因生病而脱胎换骨,观念都改了;不生病,他不会转观念,那生病到底好不好?一得一失很难讲,到最后你才能盖棺论定。也许你没有进入困境时,你觉得什么都好,今生非常知足、圆满,这样于修行上不求上进;逆境来时,痛下心来检讨自己,贪瞋痴慢疑种种毛病,始能发心,好好狠下心来,一个个把它割掉,割完以后,什么都能放下,这样还有什么可以影响到你的心、你的身?佛教徒,心中有佛,逆境、顺境都有它的必然性,不要太在意,比赛看结果,要看最后的状况。

有时候同学说我气只通这半边,另外半边都不通,结果来个大感冒,结果感冒好了,有气的身体这边没气了,换没气的身体那边有气了,这样到底生病好不好?因为你气不够、智慧不够,不能让你一下子很多气布满整个身体,让你大开悟,只有分段来实行,菩萨真的是顺逆都安排得很好,逆境时,就让你去转你的心,你会去反省我为什么得这个病?还是很执着哪一些事情没有做好?《金刚经》说,要舍一切法,我舍了没有?计较这个、计较那个,太执着没完没了。当然最重要是忍辱波罗蜜,要成就菩萨道、要成就无为法,都需要这个忍辱波罗蜜,让你懂得忍辱的意义,懂得意义以后还要做到,那才叫忍辱波罗蜜。别是心平气和时、身体健康时,我任何事都可以忍,你怎么侮辱我都没关系;等到身体生病时,你稍微骂我一下,我就受不了,我就要生气了,顺逆境都要能够忍,逆境那个功夫,更能成就;顺境时反正心一高兴,不知道怎么去忍高兴,当然心里面也不能一直high起来,要把它压下去。要用忍辱波罗蜜法门来证得无我观。你用忍辱在证无我观,并不是说有一个有为的我在这里忍、忍、忍,这样是没有证到忍功,你证到无我观时,其实你就已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你没有寿命相,不爱去追求几千万亿兆年的天寿,不惧生死、不爱涅盘,无我观破的话,其它三相就好破了。

无我观证得后,哪一天因缘尽了,你就走了、潇洒走了,没有我了。修真正佛法的、尤其是出家人,生死都很自在,为什么?他已证无我观。我观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没有了。我们看最重的、根深蒂固的就是「我」,无我观证得后,便能离四相。世尊累劫修忍辱法而证离四相,歌利王割截祂的身体,从耳朵割起,痛不痛?不痛,再割,身体一块块这么割,衪都没有瞋心,歌利王怀疑,你真的没有瞋恨心吗?衪说没有!怎么证明?如果我在被你割解时,有瞋恨心的话,是我修得不好,如果我真的没有瞋恨心,那些被割解的身体,马上恢复原状。讲完以后,被割解的身体马上恢复,衪修忍辱法修到这种境界。

对于外境,对于己身都能观诸相即是非相,自己的身体、自己内心的妄想,都不要当真,对外境所看到的人事物,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接触的六尘境,第一阶段要观它非相,有观等于没有观、有看等于没有见、有听等于没有闻,这样是修非相,如果证到空以后,可以修非非相。现在你们大部份同学来讲,都在修非相,这样才能得实相。当然观一切众生非众生,才能于布施、济度中而无有众生想。

世尊所教的此等法门,说实不实、说虚不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此法无实无虚。实时,你要虚之相待;虚时,你要实之以对,不受其左右。观空时,你不能一直空到底,你要回观有;观有时,你会迷失掉,所以要返观空,空到底有、还是空?有是有、还是空?要看你当时修证的境界。这个法,该看它真还是假、实还是虚?都依你不同的境界去认知。不住一切法、一切相,即能离四相,证得实相观,证得实相的人,即是如来。这如来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果地的如来,而是我们有如其本来的那种如来心。如是什么意思?有一个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有一个如如的体,看着它等于没有看到,该怎么就现什么相,这就是如。如如、如来,你对境不受它影响,有一个如如的自性,你就如实的让它存在在那里,佛性就有了。很难做到吗?其实不难,难是因为执着外境太多、执着内心的妄想太多,所以如来看起来就那么遥远,你自己有的自性如来,自己都不认识祂。

如来教导的此等无上心法,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重要法门,如来所说之教,是真语、实语、如语,是不诳语、不异语,所以我们依教奉行,最后即能得无上正等正觉。这真语、实语、如语,只有佛的境界才可以做到,不讲欺诳、不讲变异的话,有的经典是对小乘讲的、有的经典是对大小根基讲的、有的经典是对大乘菩萨讲的、有的经典是对如来境界讲的,不同的只是对象、层次的不同,义理不会互相矛盾,根本的道理都是一样,这是不异语。大概了解这一分在讲什么,上面所讲的是方法,现在要把这些方法用在哪里?用在建立实相的观念上,确立了一个目标,就是要修实相观。实相观要怎么做?前面已经讲很多了,就是观「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苦波罗蜜」、观「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这就是实相观,这些法,离四相也好、三段论也好,就是要建立实相的这种功夫。

(2006.05.2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