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05.20.   第 16 讲(15-5)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五)如何依经文来修行(续)

6.「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里讲两件事,一个是有形的身命布施;一个是增长慧命,受持四句偈,自己懂了《金刚经》或四句偈后,再为他人解说,也增长别人的慧命,这个福德相当的多。在《金刚经》里,这个说法、这种观念,前后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为什么一直重复?因为太重要了。大菩萨讲一次就懂了,初学者或根基还未成熟的,要一再叮咛提醒,这样才能够一次比一次的更了解、更注意。
 

修菩萨道行者,当以布施为主要行法,但纵以恒河沙等身命行布施,其功德虽多,仍不如以读此《金刚经》,并能确实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等,或懂得经义后,发心为他人解说其甚深道理之功德来得多。

「道」,要搞清楚,是一条通达哪里的道路?修菩萨道行者,要走菩萨法门。又譬如阿含道,就是一条修无上心法,能够自我解脱的道路,中间有很多修行的过程都是要让心清净,你做到了,就得到阿罗汉果,得小乘的四果位。所以「道」只是一条让你行走的路径,你要了解该怎么走?过程有哪些阶段?

而菩萨道是要求得如来菩提者,是要证到佛果位的路径。修大乘菩萨者,第一个当以布施为主要行法,但纵以恒河沙等身命来行布施,或是以前所讲的以恒河沙等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供养诸佛菩萨或其它众生,如此所得的功德,还是不如读《金刚经》,确实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等,或懂得义理后,发心为他人解说此甚深道理的功德来得多。

讲经说法,法布施本来就很殊胜、福德多,要修阿含道,讲《方等经》跨大小二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讲《阿弥陀经》,都是讲经说法,为什么讲《金刚经》、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又能更多呢?因为《金刚经》是真正让你成就菩萨道的最基本的德行,学习到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学习到如来的实相观,这功德才殊胜。何以殊胜?因一个悟道菩萨就能利益众生,可以使他们也一样悟道,然后再更多人行菩萨道,这样壹灯点千万灯,当然功德是无量无边。

下面这一节所要讲的,是什么叫实相?前面很多法门都跟你讲了,而这些实相,就是把「结果」告诉你们,实相若修到时是什么境界、状况!

 

既然要以《般若波罗蜜经》称呼此经,就要以此经的无上义理来修持。此经的重点在于无执一切善法,所以菩萨度无量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想,能离四相、离色布施相、离声香味触法布施相、离身相,离福德相、离四果位相、离世界相、离微尘相、离卅二相,甚至于离一切有为法,始能悟入清净法界,成就无量三昧与总持门,得自性身、法身、受用身,变化差别转。 

既然释迦牟尼佛以「般若波罗蜜」来称呼此经,就要以此经的无上义理来修持。无上义理,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而此经的重点在说无执一切善法,恶法当然是不要去做。听《金刚经》的人,已经超越阿含道,阿含道是在修内心的不清净、执着,无论是你今生养成的或过去世熏习的。其实大家都是累劫修下来的,从一个人今生的毛病就可以看出过去修得好不好?譬如一个人今生脾气好,不会乱发脾气或是与世无争,这是累世修出来的,因为他看多了,比较放得下,这不是今生马上就能够做到;二方面我们难免今生又熏习一些毛病,譬如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父母钟爱、溺爱,养成你一些毛病,分别熏习的毛病比较容易断,那种与生俱来、还没有断尽的毛病才难断,修行就是要拿掉这些心病。 

既然在修行,难免都会有体会,会有什么现象、境界,还没有就是未得个入处。这时也是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照之,不执一切善法,所以菩萨度无量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想,能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最主要讲的能离四相,能够做到离四相,就没有我,能无我,就能做到离四相完整,就能够住实相。当然刚开始还没有做到离四相以前,你要先能离色布施相、离声香味触法布施相,做了什么善行而不要执着;离一切有身见的相;离一切功德、福德相,成就很多功德而不去执着它;离声闻乘四果位想;你还要能离世界相,扩大视野能够观我们这个世界或他世界而能无执;离微尘相,不要去玩这个微细相,将大化成微尘相之执;能够观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也不要去执着,始能离卅二相完美相;总结一句话,要离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相,在修解脱的过程中都要能远离无住,是则名为实相观。 

佛法是在学什么?你叫我什么都要舍,舍到最后还有什么?得到什么好处?什么都没有吗?离,舍掉一切法,没有执着,就能恢复到清净如来自性时,你这个自性,可以从自受用身感召一切功德相,他受用身可以生起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的智慧,这不是我主观的要去与众生和合,是被动的利生,如果我主动和合就是有为法摄受;众生如果是忆想如来、菩萨,那祂清净的法身,会被动的与其融为一体,这是修到心清净后的能力,之所以诸佛菩萨可以化身千万亿的原因。你在修行过程之间不执取一切相,就回复到法界如来的自性、法界清净一体,众生忆想你,你就可以与之相通、融和在一起,就是和合一味事智。还要什么有为法要用?不必要!你只要保持一个心清净,某甲忆念你的话,你就可以跟他心相应,某乙忆念你,你也能以他受用心相应,功夫高的话,不用起座,同时有千万亿人忆想你,你也可以有千万亿的化身或清净体性与之相应,利益他们。 

《金刚经》还在讲这些离相,离了相以后有什么好处?就在建立清净法身这里。你要学这种最后的佛地,衪的心境,不用有为相,从无为、空之间,来利益众生。即使有千万亿人想你,你也可以跟他们相应,你的心清净,与他们和合了,对他们烦恼也好、解脱也好,自然就水到渠成。初学者当然刚开始可能脚步站不太稳,身体有点不适应,自性说能定,又有点受影响,说不定,倒也还能安住,就在这过程中这么磨练。为什么自心能够安住?以前学习的定,慢慢能够稳住阵脚;为什么不定?因为扛众,如果一个人忆念你,那还简单,好应付,如果同时有十个、二十个人在忆念你,超过你的忍受范围、超过身心能控制的极限。然而极限可以突破,就这么练,练到同时可以应付五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能力愈来愈强,小菩萨慢慢变成中菩萨、大菩萨,即使千万亿众生同时忆想,你也可以自在的化现,种种的无量三昧就现出来了。 

我们学《金刚经》只是在建立这个基础而已,没有这个基础,怎么去学诸佛菩萨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这种智慧显不出来,你也没有机会体验到。要到这个境界,你才能体会到为什么诸佛菩萨有那么大的能力?因为衪已离四相、离一切相,才能遍应所求,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如来更不得了哩。你要学习这个实相观,就是要回复到自己心清净,一切过程之间所修的境界,都要把它放下,要远离一切法、远离一切有为法。真正佛法,没有在讲有为法的,不讲有为法,到最后怎么能利益众生?清净自性和合众生心,他们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受用,心可以去掉烦恼、身可以慢慢恢复健康,当然过程中难免要医生治疗、难免要吃药,但慢慢就可以恢复身体的健康。你在修证这样的境界,才能体会诸佛菩萨的舍,为什么要舍?舍了又得到什么?法界清净时,衪有什么能力?道理懂了就要去做,实修后始能悟入清净法界,遍应众生祈求,你自在的清净法界或一真法界,或者真如法性,自然就会应一切缘,成就无量三昧与总持法门。 

真正佛法,就在学这个,离这个非佛说!《金刚经》讲离相,就是要培养你最后去学如来地的那种神通变化、心能应化的基础。你有种种定后,种种真言、法门都会现起,为什么诸佛最后都能说咒语,咒语是恒河沙诸佛所说,根据经典记载八地以上菩萨就会有自己感应的咒语,这个咒语代表你修证的一种心力,心的能力,众生念你这个咒,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马上现,你就跟众生合一,利益他们。你如果成佛,应该也会说这些咒语。修行到最后要利益众生就要用咒语,为什么用咒语?因为根基浅薄的众生,没有办法自己解脱,没有办法自己读诵、受持《金刚经》,求得自我解脱,他们有烦恼或者身体不舒服,就教他们一点咒语,每一个咒语都是诸佛菩萨的心力,你真心的念就有用、有效,就能跟诸佛的清净自性相应。 

咒语太多了,不是我们现在学几个咒,就说这是在学密教,不是的。这总持法门,境界愈高,心通虚空,就可以接受诸佛说过的咒语。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实在太高不可攀了,可以悟千万亿总持门,你要修到菩萨境界或者如来境界,你自己就会宣说咒语。刚开始当然不是你自己会讲,是诸佛如来为你加持、授给你,你才能够从虚空之间接受到,记得下来;你接受多了,修到如来境界,就自己也会讲了。你看经典常常提到,佛在过去世在哪一个世界,或是哪一尊佛宣说什么咒,佛祂听了以后都不会忘记,他自己也都能讲述,这就是总持法门。没有无量的三昧定,你就进不了总持门,总持门就是要心清净者始能入,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记很多咒。这个众生是什么根基、适合修什么法比较好?你就教他那个法。所谓上师,都要能观众生根基,懂很多咒,分别给予众生指导。 

成就总持门,最后得自性身、清净无相的法身、受用身,随缘应机而变化差别转。受用身,分自受身与他受用身,诸如来或诸菩萨,修到心清净以后,法身现起,衪会有自受用身感召衪的佛净土、感召衪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现起,这层次不是声闻乘、天道众生可以观察到的,就连菩萨也不清楚佛的清净佛剎土到底是什么样子;另外一个他受用身也叫应化身,是给十方一切众生、苦难众生用的,他们忆想佛如来,如来法身就应化一个身给他,众生他们可以利用这个身来得到好处。 

这是《金刚经》修得不错了、离了一切相以后,所要学习经历的境界。有的人打妄想,学佛要干什么?解脱!解脱要干什么?寂灭为乐,无所事事很快乐?不是的。其实修到如来境界就愈忙,因为衪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衪在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而又没有在度。为什么?因为法身清净,入虚空,一切有相、无相中,众生有需要、忆想衪,衪就化一个应化身给他们,如来的境界就是这样。如来,为什么如来?要如实的悟道以后,衪就以衪的本愿力去度一切的众生。变化差别转,随众生因缘,要应化什么就随时变,要化身就化、要语意教化他,就变化语发出,随因缘去救度,这是《金刚经》之后的方向与境界,让各位稍有一点概念。

(2006.05.2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