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05.06. 第 16 讲(15-3)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五)如何依经文来修行(续)
3.「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上段世尊述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再次教导菩萨等不要执取一切法,修行过程间所用之法、所得之境、所现真如性用,皆要以般若波罗蜜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如此方是真得般若波罗蜜智。既然修行过程中的读诵、听闻、修持,都不能执取一法,那么如来前几品中所说的法,佛问须菩提尊者,如来有所说法吗?若须菩提尊者答是,如来有所说法,即无般若波罗蜜智,不了解世尊所说诸法之真实义,所幸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能体会般若真实义,因此回答世尊,如来实无所说,须菩提尊者亦无所闻,这是般若波罗蜜真实义。
自开讲《金刚经》迄今,释迦牟尼佛教了很多的法︰有誓度一切众生,最后要观无一众生可度;还要离四相,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布施,然而要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要怎么做到不住声相、色相布施,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要运用三段式的训练,先观实相,就是上一节所讲的般若波罗蜜,要观它非般若波罗蜜,这样才叫做般若波罗蜜。名相,无论它是一个实质的物相也好、一个法也好,它虽存在那里,但你要做到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等于观空,观空这个相后,它对你来讲就无所谓好恶,当你有这种修证时,这个名相才是原来的实相。
如来问须菩提尊者:「你说如来有没有在说法?」当然须菩提尊者回答:「如来无所说!」为什么?因为如来虽有所说,但我观无所说,这样才是如来有所说法,也才是在修空有不二的中道观,实相是这么去磨练出来的。「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你用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要修到空、无相观的,观这个法无所有不可得,而即使我正用般若波罗蜜智来观它,我也不能够去执着,有一个般若波罗蜜正为我所用,我是用般若波罗蜜智在观一切法空,如此方名为般若波罗蜜,才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讲到这里,释迦牟尼佛一直在问︰「我有所说法吗?」如果你认为释迦牟尼佛有所说法,那就是在谤佛,你不了解世尊所说的义理,释迦牟尼佛是这么讲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如此问?因为前面教你很多法,你听懂了吗?听了以后暂有执着也是无可厚非,但做到了,就放下,不要再执着了;或者你正一边在做,却没有我正依据世尊的教导在做什么的想法,此即不即不离的中道观,业已修证到《金刚经》之真正经义。
这里世尊讲的是等同大学程度的课程,在培养你对法的不执着。修行的第一阶段要学空,当然最原始的阶段、阿含道里所讲的,要断我们内在的不清净,要证得须陀洹果定要断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斯陀含果要淡薄贪瞋痴这三毒;阿那含果要断五下分结,五个相对而言比较粗的毛病,那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贪、瞋等五;而阿罗汉要断五上分结,五上是比五下还要微细的毛病,这五个微微细的毛病包括对色界的执着、对无色界的执着、我慢、掉举、根本无明。无明断了,心地就清清楚楚的,阿罗汉如果五上分结断尽后,就永断贪瞋痴三毒,就不会再轮回悟无生了,这些我们上一堂课已经讲过了。
而修菩萨境界的话,在内心差不多已清净时,你要学空观,但学到空观还不是究竟,你有了解脱的能力,要回过头来学空有不二的道理。什么是空有不二的道理?怎么学?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金刚经》的三段论,有这个法现前,但不把它观成是一个法,那这个法才是所谓的法,你才真正见到这个法的实相。《金刚经》一直在阐述这种道理,让你了解,学到空有不二的中道观,这样你才可以面对一切境,而不被一切境转。境自归境、你自归你,能够如此客观对待,你的佛性才会圆满,佛性空的如来藏性跟不空的如来藏性,这两头才能够圆融,你才有神通变化的心识;如果你只修到空观,不会有神变,有的只是解脱的能力。
《金刚经》是修习菩萨境界的中道,让培养菩萨境界的你,能够慢慢的敞开心胸。从前是修空,铜墙铁壁,绝对的关起门来,不应一切缘;现在定力够了,悟得空性,我有能力面对一切境的感召而不随境起妄,甚至于用我清净的空体,让众生能够得到好处,而我在众生得到好处的过程中,自己还是能够如如不动,要修得这种能力,就要练习三段论的修证,菩萨境界修到最后跟众生一体,与众生的心是同一个心,达到这个境界了以后,才有能力拔度一切众生。
我们上课一直在强调︰要得到最后如来的心地境界,就不可执取修行过程中的任何境界,这一路上不管看到什么,无论是粗陋若木石的逆境或珍贵如宝石的善境界,一概不得弯腰去捡拾,当然话说回来,粗鄙或珍贵也还是你自己的主观情见。总之,于一切法皆是无所有、不可得,不即不离,无论是所用之法、所得之境、所现之真如性用等都要能不执取。
「真如性用」于凡夫是六根、六尘、六识的功用;于天神,其善心发起也算是真如发起,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各天皆有其真如性用,你只要执着那个境,你就会受感召,出生到天界去,就没有办法回到清净的自性。而生天另一可虑之处是天界生活太随心自在了,容易迷失掉。天人有一种叫做「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的真如性用,受用身,和合(融合在一起),一味(一种味道),事智(事情的智慧),即是你修到空无的相、没有我执了,你可以与外面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诸佛菩萨是这么样来度化众生的,衪可以空无的心,跟每一个众生的心合一、众生的体合一;而忉利天的天神可以进入杂林,其心识与林木起了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树枝上就幻化出心中所思之物,如此享受自在,哪里还想修行?《五阴魔相解说》就是在讲这些,从色受想行识起一直叫你不要执着,这些都是你真如的功用而已,所以不要迷失在这些境界上,否则你会感召天报,未能回复到我们空性、清净的自性,也未能得到解脱智。
一真法界是清净法界,清净法界就可以遍入十方一切众生的心跟身;无色界的天神也有无色界的真如性用,但未悟解脱知见;罗汉证到解脱则有罗汉真如空的性用;菩萨有菩萨的心识神通变化;佛就更不得了了,一旦如来藏性开发出来,可以反射给众生,就如海水倒灌回江河般,让这一条条的江河都水量丰沛,得到利益,此即佛性的总归赋,大海就像我们的体性,原本所有的江河都是回流大海的,但佛性同时也可以分化给每一众生;另外若是以月亮来代表我们的佛性,月挂中天,遍照十方一切世界里的所有江河,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境界。
《佛地经》里讲到佛的成所作智,衪的语化、意化、身化,可以化导众生,跟众生的心合一;衪的光,大圆镜智的光普照一切众生,除非这个众生坏事做尽,无明盖障太重,他不去接受佛光,所以不能受益,不然一般人都可以接受到佛光的普照,滋润心身。我们祈祷时常常说希望佛光普照,其实佛光随时都在普照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心乱,感觉不到佛光的安详,以为佛光没有普照,所以于各个不同境界所发起的真如性用,都要以般若波罗蜜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不即不离,这样才不会错过修佛法的进境,才是真的得般若波罗蜜智。
这是复习上一堂课所说的,也是这一段的引言,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问须菩提尊者:「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果须菩提尊者说:「有!您现在正在说法。」那就是没有做到用般若波罗蜜智观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说如来有所说法,这样是在谤佛,因自性离言说,佛是悟自性之圣者,怎能说有言说,只是化众中随缘而说,实无所说也。修行中的读诵、听闻、修习,都要能不执取一切法,听了、懂了、就放下,不必记得,要用时自然会用;若是不会用,一被老板骂心里就不痛快,歹事一来心就慌乱,这就是听归听,没有懂得,所以要用时就忘了。
释迦牟尼佛从第二品开始讲「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教了很多的法,我们听懂了,不要执着,不要去住那个相。不只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许多圣人应世,比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从前的出家菩萨再来受生的,他们一生之中没有自己的执着,就是来应现当时的环境,教众生某个法。像孔子就讲儒家思想,教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打坐,可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从前道家和婆罗门教都可以修到无色界的境界,而道家的空无虽不究竟,但也没关系,最后你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你还是会往前走,殊途犹可同归。无论我们是自从前的哪一条路俓走到此,今生有幸听闻佛法,就要去印证,要去行善行,要打坐,从心里面去了解真如性的功用,有什么能力都不要执着,因为佛心本是无可限量,本有能力去观一切境,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或者是相信自己,但妄想习气过多,把它蒙闭了,它就现不起功用。
如果须菩提尊者不具足般若波罗蜜智慧,不了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实义,他可能说佛有所说法,但他是解空第一,当然知道一切法听了观成没有听、一切经读了观成没有读、一切事做了观成没有做、一切布施舍了观成没有施、一切心用功了观成没有用功,尊者了解这无上深义,所以答世尊说,如来实无所说,实无所说并非世尊没有说过,而是不执着、放下了以后,实际上说者等于没有说什么,而听者须菩提尊者亦无所闻,这是般若波罗蜜真实义。整部《金刚经》在讲空有不二的道理,让你慢慢熏习,有能力面对一切境,但不为一切境所迷,这一切境才是一切境。
佛尝言,诸法不可说、不可说,有因缘方可说。为什么不可说呢?在修证过程间,你了解法有空和不空两种,空是不生,不空是生,生是因缘产生的法,就是有法,生、不生可以有六种组合因缘的不可说,这以前我们讲过了。一个真悟道者,面对空,内心本来就无所执着;修到最后证到自性清净,因缘起法,自性观照一切法,生,产生有法也不执着,并不执着它为有,如此空、有都不执着,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修行中体会很多法,甚至于你一个念头成就了一件事,也不必去说。有所说,就代表你执着这个法,一有法执,就没有做到般若波罗蜜智。悟道的行者,因已得般若波罗蜜智,所以能离四相、能离一切文字相、能离一切法门,无论你用什么法门修行,回到空时,自然就不会去执着那个法门了。比如念佛法门,如果有一天开悟了,要回到空时,你的心自然就不想念佛,再念佛就像是头上安头,多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你以后都不会念佛了,只是在那个阶段、在回到空性时,你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善事、恶事、善念、恶念,对你而言什么都是多余的,你只是自然的守住空寂,住在那种寂灭为乐的境界。
若有一天你印证到空有不二的道理,你就能离一切修证相,不会去执着修证过程中的境界;也能离一切智慧相,包括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的智慧。《金刚经》在培养我们出出世间的智慧,即圆融空有不二的道理。有因缘来,提起即用,用完即休,有所用而无所住,即便是正用时亦无可用想,如此你就能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一切境,任法自起自灭,知道眼前的只是分别相而如如不动,万法终归无所有、不可得的。
这空有不二的圆融道理印证到了,无论身上有气与否,你都能心平气和,无有烦恼,这才是真定。初学者以气得定,甚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都与气机大有关系;而佛法所要修的定,是无关气机的真定、大定。你内心已经没有烦恼的种子、没有贪瞋痴慢疑的种子,原始的习气已断尽,这时有气没气于你已经无碍,你照样修行。一般人要死时气很虚弱,一口气不来就死了,所谓人命就在呼吸间;若你在临命终时能以般若智慧观一切法而不慌乱颠倒,你就有受生自在的能力。
既然诸法不可说,因有须菩提尊者请法,才有《金刚经》的出世因缘。我们后面会提到,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尊者为什么要涕泪悲泣?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智慧第一,但是这空有不二的道理,他前所未闻,是今生释迦牟尼佛在讲《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七卷时,他才听到这种大法,由空转入空有不二的道理,难怪他要痛哭流涕。
有人问快修证到成佛了,阿罗汉怎么还会哭呢?这是自然的佛性反应;并非五阴灭尽后,五阴就不能用它,你照样还是会有感情的作用,但是感情的作用作用完了,你不执着,不会迷失掉。哭就去哭,哭完放下等于没有哭。如果你执着须菩提尊者的哭,那是你没有放下,就像那个小和尚执着老和尚岂可与女子肌肤接触、背女子渡河的故事一样,老和尚背过了就没问题了,是小和尚有对境着境的问题,所以就放不下。
世尊依此因缘而说此《金刚经》甚深义理,虽有所说,但说法的人以般若波罗蜜观自己没有说,听法的人也要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之,说法的人无所说,一切法皆以般若波罗蜜智观之,说者无所说,听者亦无所闻,如是而已。一切世间相都是如此,佛理有多深,还要学那么多么。你要解脱、圆满解脱,佛性空有不二具足,如此而已。
我们在修持上,应学习般若波罗蜜智,般若指智能,这智慧有世间智慧、有出世间智慧(就是空,修证解脱的能力做到了)、有出出世间智慧(就是《金刚经》空有不二的中道观),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意喻「彼岸到了」,真正的意思是确实知其理念,并且如实做到,就所谓渡到彼岸了。修持的第一阶段要先了解,第二阶段要如实的做到,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之义。光说不练或做不到,就不能叫波罗蜜,譬如你说释迦牟尼佛叫你无住相布施,我知道无住相布施,但是,我每每布施完了,就罣碍我布施有没有功德?我布施了那么多,那功德应该不少吧?或者我布施那么多怎么还没有得到好处?怎么事事没顺利些?不要想这些,世尊告诉你不要住相布施、不要住色布施,但你还罣碍,这是道理懂了,但是做不到,还不行!
《金刚经》为什么不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为什么没有提到他们要如何修心?因为那在阿含期、方等期已经讲过了,现在是在讲般若期,第九分里看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些名相,你就应该了解他们如何修心、是什么境界。譬如讲到须陀洹,你就要想到要断掉身见、要断掉不当戒律的执着,包括非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还有要去除疑心病。很多人对佛法会怀疑,读到大乘经典讲,菩萨十方国土来去,真的能这样吗?这怀疑就是无知。如果一个人读诵《金刚经》而受到别人的轻贱,这是你过去世或今生所造的恶业,应该堕入三恶道,所幸现在有人来作贱你、轻辱你,你趁此机会修忍辱,今生便有可能悟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讲得很清楚,叫你要无住相布施、叫你要忍辱、叫你要用般若观一切相,你这三个般若波罗蜜做到了,今生就可以悟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要回想一下,这几年学佛下来,有没有进步一点?对事情有没有看开一点?对人的好坏执着有没有松动些?心胸有没有开扩些?像诸佛的心可以包容一切相,可以容纳一切染净,再清净一切,变成空。你有没有接近这样境界?没有,那要再努力,有进步的话,那代表《金刚经》所言不虚。你诵《金刚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是如实言、真实语、不诳语、不异语,问题是你听受读诵后,有没有如实做到?我们听经闻法,要能够提纲挈领,依据重点修证心地,跟着经典这么走一趟,你就真的觉得什么都不必讲,有请法的因缘,你才讲,没有请法的因缘,就不必讲什么经、写什么文章。修行顶糟的是未得谓得、未证夸证,还没有究竟,就好舞文弄墨,甚至好与人诤论佛法是非,毁谤他人、毁谤出家众、毁谤四众。
如此第一个守戒就没守到,坊间一堆佛法书籍,内容先毋须细究,我只看到有攻讦他人的言论,这样的作者你说他有修证?令人难以置信。修行人不要与人诤论,要爱语、软语,随喜功德赞叹。人家讲经说法,纵使不是讲得很好,也不需毁谤。佛法不见得讲得很高深就是好,佛法若是能够讲得很浅显,让听众一听就了解要怎么修行、怎么修心,那才是好的;反之,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但听了半天要怎么下手实修?不知道!这是好吗?
有人请法,有机会为人讲经说法,你就要讲,不要怕。讲经说法让你有机会把经典的理念和修持的境界,互相融合、印证,于己也有好处。讲经说法若光是解释名词,不免有些不足,最好是自己有修证,把你修行的心得、过程、感受讲出来,让人家受用。不要怕上台,佛法也没有是、也没有非,是依每人的根基而有适应的佛法。小乘的知见在《阿含经》,小乘毋须毁谤大乘,怀疑大乘经典的可靠性。大乘密教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入灭五百多年后才出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另一个时空以另一个应化身所讲的法,只有那些菩萨、阿罗汉才可以进入另一个时空听讲。譬如讲《华严经》的地点有忉利天、夜摩天、他化自在天,去不了的自然没有听到,但自己没听到不代表佛就没有说。
反之,人家修阿含道,你也不必批评好不好,其实法法无高下,都是相通的。你没有《阿含道》的修证,今天也不会来修《金刚经》;今生看到《金刚经》、《大般若经》,很欢喜,那是你以前修习小乘,得到解脱知见,今生再来行菩萨道,所以从大乘佛法开始,是没有什么冲突。如果你自认在修大乘佛法,但没有小乘行者的心地清净,轻慢小乘,那根本是没做到《阿含经》里最基本的修心,还说自己是什么菩萨?行菩萨道?假的啦!还不如这些小乘行者,小乘行者勇猛精进,今生还可能成就阿罗汉道。
真是菩萨,必定会有阿含道这些小乘行者的内心清净、包容、无碍。若有行者但有眼里看到的都不顺眼,耳朵听到的皆逆耳,般般件件都是别人的不是,表示此人五根都还住在六尘上,对外境的人事物,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所接触这些尘境都还很在意,这样要如何解脱?这最初步外境的解脱都没有做到,遑论内心对我的执着更深?对法的执着就更不用讲了!破不了!第六意识都摆不平了,怎么可以修到第七意识里面去?此行者根本无解脱智!
如果有解脱智慧,说的话语、写的文字都是导人向善,不会充斥攻击心或瞋心,惟因无得般若中道观智,没有正确的认知这个法,也使不上波罗蜜的力道,所以般若智不彰显,这样的人一不痛快就写文章点名批评人,毁谤他人修证兼自我肯定,此等人有无着魔,有待自己检讨、内省。
所以很多事情对机就好,佛法,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唯有因果真实,所以不需要与人诤辩攻讦。真要讲是非,是非落于何处?落在个人的行为、戒律上。守戒律是佛教徒第一个因果的道理,一定要守。你没守善戒,怎么会有好的因果呢!除非魔,他会修一些神通变化,但是不守戒律。因果建立在一切戒行上,我们说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有时要念天德,当然我们真正修佛法者不要念天德,我们可以恭敬天、神,但你不要想去生天,如果这样去生天,会错失很多当来下生的佛。下一次来的佛是弥勒佛,再五亿多年,你如果去他化自在天,天寿是九十三亿多年,会错失十八、九位佛的出世,甚至你自己会错过成佛的机会。
当然因缘不是绝对的,我们虽然可以这么计算,但如果你学了佛法、念了佛、种了佛缘,即使升到他化自在天那里,当弥勒菩萨要下生成佛时,衪会昭告十方虚空一切天界,想证得无生法忍、当生成佛、成阿罗汉的,就要跟我一起下生,若是你有这个善因缘,届时你也可以下来。无论是生天、生到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内院、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看你的因缘,看你要成佛的信念的强弱。
这里须菩提尊者能体会般若真实义,因此回答世尊,如来实无所说。我们要如须菩提尊者这样做到这空有不二、生不生都不执着的境界,就要得五分法身。法身无相,你证一分心清净,就有一分的解脱。五分是在讲什么呢?就是三学解脱---戒定慧!戒有一点解脱是一分,这还不圆满;定有了,再多一点解脱,但也还不圆满;慧,真正般若智慧得到了,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不惊、不怖、不畏,有了慧解脱,就证到三分清净;再来的解脱就是四分法身清净;最后「解脱知见」,观照我们的法身,自性清净,自性本来就清净,一切法因缘所生起的一切相,你有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觉了,觉这个是因缘法、是虚幻不实在的,可以不受它影响,你有这种证解的话,就得五分解脱圆满法身。学佛法就是要这么去用功,不要光听不做、光说不练,一分的用功,就得到一分的智慧,一分的解脱。
(2006.05.06.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