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22.   第 16 讲(15-2)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五)如何依经文来修行(续)

再者谈到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之差别相,(1)世间般若:系指诸菩萨惟依读诵、书写、听闻修学,初得般若智后,进而为他人演说三乘中道观之教,劝说正修行,以灭除自己烦恼惑业,因此非实相真实的般若智,乃为有见、有相之世间智,故有取、有着,是称为世间般若。(2)出世间般若:系指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实行般若波罗蜜智,为他人演说三乘般若正法,自己亦能证得心中犹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故无所取着,是为出世间般若。

谈到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之差别相,修行是有境界之别,般若智也有不同的层次:

(1)世间般若:系指诸菩萨惟依读诵、书写、听闻修学,初得般若智后,进而能够为他人演说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这三乘中道观之教,中道观即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之教理。自己能够听、能够写、能够读、能够思惟,也能够为他人演说,劝说正修行。很多人都说我在修,外面一些跟鬼神打交道的人也常劝人:要修、你要修,某某神或菩萨要你修!然而修什么?怎么修?语焉不详!要向人言说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让人知道修行原来是要断内在的习气,培养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的能力,这样就是在修行!这才是正修。

有的人对外境可以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这做得到,但是里面的垃圾、习气却没有清掉,那也不对!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内能够灭除自己的烦恼惑业,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烦恼、习气、毛病是无所有、不可得,不与之相应;对外于天界的境界或种种真如性所现起的光怪陆离的能力,也要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不要执着这些,越是执着,越是在强化你的这种能力,就走错路了,很多人喜欢玩弄异能,就迷糊在其中!

同样的读《金刚经》,为什么不能理解: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这四句话确实懂了,就前两句经义,你应该可以否定一切相,不去执着有为相,而要能否定外在的一切相,起码要能够断内心的执着,譬如贪爱的心。有神通的人可以一手拿下月亮,然而为什么要去把月亮拿下来呢?月亮好好的挂在那里!为什么要去动这个心念,去印证我有这种能力把它拿下来?是没有必要!这人显然内在还有一种贪神通的烦恼在,把贪爱的心拿掉,就不会生起去印证自己有什么能力的心念。修行本来就是平淡至极的一件事,如果你不甘寂寞,那就与修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背道而驰!

不要看到一个人、听到一件事,就一直执着在那上面,这是内心没有清净,又或者受到外境的引诱,不管发生的是好事、坏事,都去与它相应,这样怎么会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在一个人修般若波罗蜜智慧的过程中,什么事情都是很平淡的、没有甚么好罣碍的,因此这是非实相、真实之般若智;又因为是修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所以还不能做到实相般若的境界。什么是实相般若的境界?就是五根对六尘而不往心里去,眼前看到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我根本不起心动念去观她,她好不好看、气质好不好、身材好不好,这跟我都没关系,她是她、我是我,那就是实相般若的境界。

而在此阶段还没有做到实相真实的般若智,犹是有见、有相之世间智,还有一个可看进去、可听进去的这种知见在,还有一个相对的相在你的周围、在你的心中,这就不是出世间智,还是属世间智,故有取、有着,是为世间般若。

(2)出世间般若:系指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要磨练出世间的智慧,随力实行般若波罗蜜智,为他人演说三乘般若正法,自己亦能证得心中犹如虚空。心中犹如虚空就是习气毛病没有了,对善境界的真如性所产生的异能,也不去执着,不然可以看到光就执着光,可以看到天宫就执着天宫的美丽,发现起心动念可以成就一切事,就天天去玩这个,你怎么能心如虚空?没有办法!所以喜欢去玩这种心的能力的行者,就与般若智背道而驰!玩这些性用就没有办法证到心如虚空,所以要解脱除了一定要断掉内在的习气毛病外,也要破除你对外境与真如性所产生的神通变化能力的执着,这样才能心如虚空。

平等观一切法寂灭,寂是寂然的体空,灭是有那个境在那里,我不去执着它,就是对待的灭那个境,是离诸名相没有名相,我看到一个人、闻到一股味儿、尝了一样东西,我知道有一个人的影像在那儿、有股味儿传来、有食物入腹,至于这个人是谁?是男?是女?这股味儿是香?是臭?吃的是什么?好吃还是难吃?离诸名相!不加以分别,故无所取着,是为出世间般若;这是第一步的小乘解脱。

本段既然世尊言,要能以金刚般若智来正确认知(波罗蜜)一切法实相,所以纵使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亦要观成非般若波罗蜜,如此以客观心理观般若波罗蜜智,此般若波罗蜜智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若行者一听世尊讲般若波罗蜜,即执取名相、文字般若波罗蜜,则执取一法(般若波罗蜜)为有为法,就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这是世间智所引生的学一切有为法境,可以称为世间般若智。此世间般若有所谓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因未究竟显实相般若蜜智故,所以还是属于世间法范围。

在这一段经文中说世尊言,要能以金刚般若智来正确认知(波罗蜜)一切法实相,从一开始佛就讲要离四相,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要离四相,就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对吗?不对!不要有一个要离(四相)的心,没有那个执着四相的心,这样才是离四相,也才是认知四相;而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般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也逼样;四相即非离四相,是为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种说法意思为何?第一阶段有相在眼前,第二阶段我观这相不是一个相,我虽与之相对而无所住,如此方是第三阶段所言,此相方名为实相。培养般若般若蜜的智慧就是这样,可以知而不觉,可以觉而不住,这才是真正般若波罗蜜,所以即使是佛所说般若波罗蜜,也要观成非般若波罗蜜,要观它空,如此以客观心理观般若波罗蜜智,没有一个我在用无所有、不可得的佛法,在破一切相的这种念头,只是平实的去面对那个境,不起心动念,这样就是在行般若波罗蜜!

做得到这样,才是真正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般若波罗蜜,你不去执着它,此般若波罗蜜智,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一旦起心动念,起了烦恼了,你再提醒自己要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时你已经动了情见,就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这就不是第二阶段的非般若波罗蜜,你已失了先机,没有观它是空,所以这三阶段的训练,是在培养我们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能力,对待一切相都应是如此,包括后面要谈到的世界相、微尘相,你都要练习这种三段论,实相观它非实相,如此方名为实相的道理。

若行者一听到世尊讲般若波罗蜜,即执取名相、文字般若波罗蜜相,则执取一法(般若波罗蜜)为有为法,你把般若波罗蜜往心里去了,取为己用,一有拿起来用的想念,就把它变成了有为法;若是一个障碍来,觉知面对这个障碍如如不动,不与它相应,这障碍即非障碍,是为障碍,没有生起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的心,你就没有执着般若波罗蜜,这障碍就不是你的烦恼,是跟你没有关系的障碍,这样就不成为一个障碍,只是一个法(现象);若是这个法你很在意,就会变成一种烦恼法。

现在一个念头生起,不管是受考试或者潜意识里生起一个念头,明天会出车祸!比方说生起这种念头,出车祸就出车祸,不去想这是真还是假,不起第二念,就这么看着它!又或者明天没钱花了、欠人家一大笔债、明天要还了,也不去执着明天是否能还?不去在意它!这就是你不把这债务当成是一种债务、不把这灾祸当成是一种灾祸,这样债务也好、灾祸也好,跟你有什么关系?只是一个法在那边,跟我没有关系,明天到了再说。

于世间智所衍生的,去学一切有为法境,可以称为世间般若智;此世间般若有所谓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去观察世间里的一切相,才是用你的觉知来观照。你起码要有观照的能力,若是修到现在,连心里面的起心动念,它在为好?为坏?在烦恼什么?你都搞不清楚,那就太离谱了。刚开始观时,可以观照你还有什么习气?还有什么念头冒出来?譬如要生气时,那个瞋心就像水快烧开了似的一直冒泡,你可以去观它!

到后来习气淡薄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明显的好、恶,没有什么脾气可以发了,那你这个心会开始感召很多事情,所感召的都是周围众生的事,如果你任它自起自灭,不去观照它,你的心就常在那里晃,变成一种掉举!因为修到一个境界时,你的心与众生的心都是同一个心,众生在想什么?在罣碍什么?也许你常会感觉到,众生有所感你就起掉举,念头纷起纷灭,你若是任由它这么起灭,你自己也会散乱!要不要去断掉它?

阿罗汉要断五上分结,对于色界天境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都不与之感召,否则就会生到彼处;对于无色界的境界也要摆脱,所以这两个毛病一定要断;其次就是我慢,有一点修行功夫的,还不完全清净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境界高于别人,一走出来后面就跟了一大堆的信众,嘿!感觉轻飘飘的,我慢心就起来了!有我慢心就不能成就阿罗汉道。

从前四祖优婆崛多尊者的徒弟,有很多证到三禅、四禅的境界,有位徒弟没有证到阿罗汉,自诩是阿罗汉,尊者就出一个题目,考验他是否为阿罗汉?当时正在闹旱灾,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下雨了,大家都来求优婆崛多尊者:行行好、救救我们!请你祈求上天下雨!尊者加以婉拒,请他们去找这徒弟求雨。其实尊者也会求雨,他是故意推脱,信众真的去找这这人求雨,他答应帮忙,就施法、念咒,不久真的下雨了!过后大家都很佩服他:「请优婆崛多祈雨都没办法,而请这一位他做到了!」这人听到了心里面很高兴:「我比优婆崛多尊者行!」

犯了这种我慢心,微细吗?很微细!但是你已经不是阿罗汉了,所以阿罗汉没有证到我慢心灭,就没有阿罗汉果。阿罗汉是什么心地上的毛病都没有了,非常自在的!不要去讲很多习气,我慢心是第三个毛病。再来第四个是掉举心,你的心可以与众生之间的心感应时,是否就让它这么上上下下、起起落落?你感知了众生的心,虽然不会去烦恼,但是让它这么起落下去,掉举久了人会乱!不要让它去想下去,把这掉举心控制了!快到成阿罗汉时,因为他是感召十方虚空的一切心,不是他自己在动,是别人的心动、他也跟着动了,随着人动,自己久了也乱了,所以把这掉举心也要控制住。

到最后第五个,把根本无明灭了,五上分结一断,则阿罗汉成就了,所以自己要清楚自己迷糊在哪一点上,不管是烦恼、欲望、瞋心,还是不明了因果或者受困于人与人之间心的相互纠缠,把这因果的道理搞懂了,根本无明破了,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不再来人间受生了。

早期修行的观照,还是属于在世法里,因未究竟显实相般若波罗蜜智故,所以还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你会观但还做不到脱黏,初学者有的人可以做到观妄想习气的心,你的觉知与它对立起来,不要随之起舞,是要学这个。文字般若读《金刚经》懂了、听讲懂了,你在观时,用不即不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要这么去观,不要迷糊进去!

若行者以般若智,观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即能以般若智观一切法为非法、非相、非般若波罗蜜,所以就有证得非般若波罗蜜智慧,此是获得出世间般若波罗蜜智行者;此行者能以般若波罗蜜智证得境界般若波罗蜜(真如性用现起)而能不取其境,这行者系悟得小乘解脱知见。

若行者以般若智,观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你在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就是这个无所有、不可得的智慧,去观你的心对这个境时,不要起我要用无所有、不可得来对治这个法的念头,也就是不要骑马找马、头上安头!即能以般若智观一切法为非法、非相、非般若波罗蜜,就证得非般若波罗蜜智慧,我在用般若波罗蜜是很自然的用,是坦荡荡地面对这个境,无论是烦恼境或是善境界,都不去执着它!

是自然就可以做到这样,我没有提醒自己,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必这样!对这个性境、善境,我不去执着它,这样你是否把它观进去?并没有!没有观进去,就是真正把它观成非般若波罗蜜智,此是获得出世间般若波罗蜜智的行者;所以面对一切境不要起心动念,不必想用什么法,去对一切法,坦荡荡地面对这个心念、这个境界,它灭就灭,它起就起,这样就做到了观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这里在讲般若波罗蜜,观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

用无所有、不可得的智慧在观一切境时,不要有我在用般若波罗蜜想,那这三段论你就做到了,所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这样才是真正般若波罗蜜;若说我在用般若波罗蜜,在控制那个所看到的法,这样就没有做到般若波罗蜜。

此行者能以般若波罗蜜智,证得境界般若波罗蜜(真如性用现起),初禅有初禅的境界、二禅有二禅的境界,初禅是有觉有观,用觉知观内心的起灭,你都清清楚楚,你是否能够观?若观不起来,表示真心与妄心还没有脱黏,两者还狼狈为奸,绑在一起、不能相对待、分主宾,要怎么观?观不起来!初禅为未到地禅,初禅你就有这种能力,人家骂你一句话,心里不痛快时,这个瞋心就一直要冒起来,你不同它搅和,它没有根就伏下了,你要这么观!反之,人家送你一顶高帽,你就得意起来了,心里面高兴着,你就这么看着它高兴,高兴什么?你不搀和进去,这高兴心就下去了,没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样就是初禅的境界。

二禅境界,眼睛的见性慢慢可以发展出去,可以看到光,甚至看到天上的哪一天,这是境界不要把它看进去。有的人不知道佛法是在修什么?以为是修打坐、修外道,看到光亮,青色光说是青色菩萨,是坐落在兜率天,或许有兜率天天界的境界,你就可以看到青色光;黄色光自在菩萨,是住在欲界第五天的化乐天,化黄色光也许你就看到化乐天的天界;发红色光,你可能就看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界,因为经典有讲到,赤色观世音菩萨是住在他化自在天里面教化众生。如果你看到白色光,就像日光灯这种白色光、太阳光,那就是初禅以上的境界。

喜欢去看光,又执着这些光,那就出师未捷亡于此了,这是所谓的真如性用现起,每一个修行过程之间都会现这些境,因为无知贪恋这些光,你就生到该天去了,也许是欲界天,也许是色界天里的初禅天。若是师父今天打坐发黑光,弟子就全部都穿黑衣服,明天发了红光,弟子全部换穿红衣服,这就是所谓的见境着境,发什么光与解脱有何关系?没有关系!但是一执着,可能就感召生到那一天去,所以都不能去执着,该如何?就用般若波罗蜜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这是所谓的境界般若波罗蜜。

身体产生很多气,气充满了色身时,就有三禅的境界,如果天天在搞这个气,你会执着这个气,死了以后可能感召到三禅天去,这都不能去执着!修行过程间都有它的境界,若证到阿罗汉的解脱境界,就去执着阿罗汉的我空,岂不是死在阿罗汉里,不会回小向大要去行菩萨道?或执着神通变化,就死在识阴魔相里面,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很会变化,这些境界般若波罗蜜,除了修证果位的境界以外,还有禅定之间的一种境界,身、心真如所现的种种境界,都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因为你是要求解脱,不是去学这些能力!能不取其境,境界不黏了,这行者系悟得小乘解脱知见,如果黏了就要生天了。

若悟得境界般若波罗蜜智后,回心向大,除单修般若波罗蜜外,互修六度波罗蜜,也就是能以眷属般若波罗蜜智,单修或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最后悟得实相般若波罗蜜,这是菩萨的修证,也就能入出出世间般若波罗蜜智,得圆融的空有不二、中道观。

若悟得境界般若波罗蜜智后,回心向大,这是已经证到内心清净的阿罗汉、辟支佛,回心向大者除单修般若波罗蜜外,还要配合修持其它六度波罗蜜,此即谓眷属波罗蜜。眷属波罗蜜并非所有的眷属都来修波罗蜜,不是的!所谓眷属波罗蜜就是六波罗蜜里,布施与般若波罗蜜一起修,或布施、持戒、般若波罗蜜一起修,这么双修、三修或者六个全部一起修,是谓眷属波罗蜜,这是《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一对修、三个一组修、四个、五个、甚至六个一起修,这是所谓的修眷属波罗蜜。

若是单修布施,不搭配般若波罗蜜一起修,布施有布施的功德就有福报,那你果报会生欲界天去了。倘若修布施,然后用般若波罗蜜观它,我所布施的功德是无所有、不可得,也就解脱了!你不会去生天;持戒有持戒的善功德,也可以生天,用持戒与般若波罗蜜一起修,就观持戒功德是无所有、不可得,亦不会感召天界的果报。

修忍辱波罗蜜,你会忍得很痛苦,若是与般若波罗蜜一起修,就觉得忍辱忍得很心平气和,是谓安忍了,而不是遇境心里面很痛苦,说因为我要修行,只好强忍下这口气。若是用般若波罗蜜观来,遇到不如法的、侮辱你的,都能够自在、不去怪对方!没有一个可以忍的对象,没有一个可以忍的我,没有一个可以忍的法,三轮体空就是般若波罗蜜智。所以眷属波罗蜜,就是这六个波罗蜜互相搭配来修。

没有单一在修的,若是单一修般若波罗蜜,你会进入小乘的解脱,要进入大乘的出世间、完美的出出世间智,你就要六种波罗蜜共修,也就是能以眷属般若波罗蜜智,搭配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禅定也是一样的,在修打坐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现的真如境界,都以般若波罗蜜观它,不要执着那个境,一执着就死在那里了,感受到初禅天,就会生到初禅天,感受到二禅天就会生到二禅天,所以你用般若波罗蜜观它,不要执着真如所现的境界。

甚至于那一天的天神站到你身边,说:我迎接你到我的天上来!你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就是这么不理他;很多同学有这种经验,有一个心念起来,就跟他一问一答。有一位同学说他念阿弥陀佛,心里面起了一个声音叫他要念观世音菩萨,他心里说:我为什么要念观世音菩萨,我念阿弥陀佛还不是一样吗?这些都是多余的!所以行者为什么有时会被修理,因为你和它有应有答,并唱起反调来,你不听它的,它就修理你,你念阿弥陀佛,起了一个念头:你要念观世音菩萨!你完全不理睬,也不跟它一问一答,照样还是念阿弥陀佛,干什么要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就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功夫!

很多同学会很烦恼也就是如此,喜欢与这些鬼神、冤亲债主一问一答打交道,甚至有的没有因缘也要来找你:你帮我去写超度,或者帮我做什么!为什么我从来没有遇到来找我帮它写超度的?因为你就喜欢一问一答!我知道它在动什么念头,我都假装不知道!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你说帮它忙也算是做好事吧!这样真的好吗?你心空法了来影响它,对它好处更大,因为它也可以从你这儿学到无为法、空性。为什么不能用真正的空性去感召它,让它能转烦恼为菩提?烦恼没了还有什么可超度的?所以喜欢一问一答的人,是心不定,是没有办法装聋作哑!

有些同学被不晓得什么无聊的东西压床,因为你身上没有光,它当然可以压上来,修到一个境界,它要压床也压不上来,它靠不上您身来怎么办?就只能站在你的床边踢你一脚,这样它也高兴。你被碰了一下就翻个身,当作不知道,继续再睡,它不知道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若是你被碰了一下后马上反应:你干什么?那不是与它相应了吗?怎么是般若波罗蜜?什么蜜都没有!所以要装聋做哑,修般若波罗蜜就是这样修,要装傻!此即祖师大德常讲的:要如聋哑!如盲如哑一般,其实真不知道吗?清清楚楚的!

这里讲到眷属波罗蜜,最后能悟得实相般若波罗蜜,最重要的是你不管是什么法,都要得到实相,实相是有一个东西在那里,我不把它看进去、听进去,也就有实相,《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有一个法在那里,我不把它看进去、听进去或抓进来,这样才称为实相,如果一个实相,你抓来用、抓来烦恼、抓来妄想,这实相就不是相,是你的东西了,就不是原本的实相了!

这个东西是实相,如果我看进去了,这是黑色的,我讨厌黑色,这不是实相了,因为你讨厌的心起来,你看进去黑色;看这样子不好,这已经不是本来的样子了,是已经加上你的观念、情绪、好恶,掺和情见进去了,这怎么是实相?这不是实相!佛法就是这么简单!要如何做到面对一法不起喜怒哀乐想?就要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智能,这样才有办法悟得实相般若波罗蜜,这是菩萨的修证,也就能入出出世间般若波罗蜜智。

出出世间就是从出世间里面跳出来,空、有都能够圆融,世间智、出世间智都能圆融了,是为出出世间智;如果会世间智,有世才辩聪,没有解脱的智慧,你是有世间智,有世间智不去做坏事,去追求善的这一部份,善有善报也不行,坏事不做、善事多做,但是又以出世间的智慧观所做的善事,这样才能从世间法里面跳出来,进入解脱的知见,解脱知见又偏属于我相空的理念,这也没有办法圆融,所以还要从里面再跳出来,这是世间、出世间圆融,就是出出世间的般若波罗蜜智,你就可以自在的接受一切法,但不会受它们影响,也就能得圆融空、有不二的中道观。

这一段很重要,你听了这些要运用在生活上,培养你的般若波罗蜜智慧,怎么客观的去对待一切的人、事、物?《金刚经》都在讲这些道理!

(2006.04.2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