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5.11.05.   第 16 讲(1)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一、 前言

在进入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之前,我们把前十二分的重点再做一次回顾。《金刚经》由菩萨要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这个问题开始,世尊在前十二分里提及几个重要的理念:一者发愿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可度想。二者破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三者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量,菩萨应如所教住。五者不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的开讲因缘,是由须菩提尊者所请问世尊的一个问题而起:「善男子、善女人、菩萨摩诃萨如何降伏其心?要如何安住其心?」我们回想一下,从第三分开始,世尊所讲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

一者,发愿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可度想。

首先提出的是,菩萨摩诃萨要度无量无边众生,为何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菩萨要成就如来菩提,成为如来佛,先决条件是要有大慈大悲的心与能力,菩萨在未得到具一切智智能度尽一切众生能力前,要先有此发心的愿力,如此才有目标与行动力。当学习度众生中,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想,亦即做了好事、度了哪一个众生后,不要再去想它;或度不了某些众生,或所度的众生又退转了,也不要烦恼罣碍。度众有几种情况,一是众生被你度到无余依涅盘,这是最好的,像释迦牟尼佛把十二类众生全部度入无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即是没有一个身,只有一个心遍虚空而住,这种应该都不会再退转。

若是有形众生,证到有余依涅盘后,有时候还是会退转,即「心不退转」之下的「行不退转」(登地菩萨),若只是到达「位不退转」(十住位中七住),就更有机会因故而迷失退转。众生本来不增不减,为何总是载浮载沉?因为还未到一个究竟涅盘,所以便会是如此。因此度了无量众生,到底度成了还是后来又迷失了?不要再去罣碍、起烦恼。于是释迦牟尼佛首先提出: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可度想。

二者,破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第二个提出破四相,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最重要的修行指标,度众是一个目标,然而未能破四相,要度众生是很难的。你自己没有先成就,怎么去度众生呢?立定目标后,自己开始修行,首先要破掉我相,我相不破,执有一个肉体,以自我为主,执着自心的喜、怒、哀、乐,如此有我相就便有人相、众生相的对立,所作所为也都离不开与众生结善恶缘,因此我相不破,善、恶业都与众生夹杂牵扯不清;寿者相也要破掉,寿者相不破,就有可能感召高天的果报,生到天上,天寿久远,未来有佛下生时,你若没有因缘下来,可能就没有办法悟道解脱。

三者,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量,菩萨应如所教住。

第三个提到要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修行的资粮来自两处,一者布施、供养,二者度众生,初学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是以布施为主。布施可舍弃悭贪,因为一切恶法的根本在于贪,而能够广行布施,才能够与大众结善缘。除了无住相布施外,也勿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布施不是只在有形有相的钱财、物质、汤药、房舍等物,声、香、味、触、法也都可以行布施。

不住色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然一旦执着有福报而去行布施,这福德就受到限制,变得很小或受天报;若不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福德便不具福德性。福德性空,此福德方是不可思量,菩萨应这样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行无住相布施。

四者,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其功德较以无量珠宝布施之功德为大。

用有形的物质来供养佛、菩萨、布施给一切众生,这功德虽无量无边,但还远不如有人不拘时地,随因缘讲解《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教导他人了解经义、偈语的功德来得大。四句偈,就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身可以得须陀洹果,空心可以得斯陀含果,空性可以得阿那含果,空法可以得阿罗汉果。依据这四句偈,世尊所讲的法,去讲解给别人听,四种圣人的修证见地为何?为人指出一条修证的道路,此功德更是无量无边!

增加众生慧命,使他人能够解脱的功德,是比用有形的无量珠宝去布施的功德还要大得多,因为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从这一部经典所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音阿奴达拉、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修佛法的目标,处于无为法中,无少法可得,即是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者,不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五是不要以身相见如来,因为如来真正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修小乘法或是一般的初学者,衪也许会现报身给你看;若是有人修无为法,衪不会现给你看,一般修无为法的行者,是看不到佛的,所以不要以身相见如来。再者,你所看到的如来身,也不见得是真的如来,因为诸魔、魑魅、魍魉也可以化成佛的形貌,故勿要执着有相。

再进一步观凡所有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甚至是虚幻不实在的;就是有因有缘所现的一切法也不去执着它,这样才是真正的见如来,亦即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是执着有一个相、有一个法,就没有办法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究不能见如来。这里所讲的如来,不是要去看有一如来佛、释迦牟尼佛,而是找出自性如来。对一切法、一切相在心中的生生灭灭,你不去执着它,才能够看到我们的自性如来。我们的自性空,可面对一切境起因缘法,你知道自性在应缘,因缘来了起法相,你不去执着这个法相,因缘灭了,法也灭了,那你就看到了自性如来、体会了自性如来。

继而世尊谈到如何修证上述各点,一者,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诸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更是要舍。二者,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所说诸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三者,如实修持远较以无量珠宝布施功德为大,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四者,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五者,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四句偈修行,获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无有得声闻四果位想。六者,菩萨庄严佛土者即清净自性,行者行庄严佛土事,无有庄严佛土想,同理行者能断身见、戒禁取、疑、贪、瞋、痴等毛病,即能得四果位,当得果位者亦无有果位想。

理是如此,我们懂了,那么事呢?要如何去修证?世尊继而谈到如何修证这些理念:

一者,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诸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更是要舍。

一者,不取法相,什么是法相?法相是一切法的形相,例如意念、感觉、影像,而影像包括人相、物相、世间相。各种法相生起时,你不执取它;那么什么是非法相呢?非法相就是空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亦即不执取有为法的法相,也不去坚持无为法的空相,在空、有之间要抱着不即不离的心,来面对一切境界,无论是所用的法门、所体验的境界、所修证到心的解脱境界,都一样不取相、不取非法相。

我们还没有成佛以前,地地往上升都是过程,哪一个时间用哪一个法,用了以后得到了好处,从心里面解脱出来后,就要把所学到的法放下,把所体悟的境界放下,这样才能再继续往前走。每一个法就像一艘船、一只竹筏,是让我们渡到彼岸的工具,渡过河后就要把它舍掉。我们学一些法用在利益众生上,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法?不知道!当下随心应化,做完就放下,用法舍法、有境舍境,就是这么去修无上正等正觉。一切法都要舍掉,更何况在修行过程间,有时候我们所学到的一些不是正法的法,对于这些不是正法的非法就更是要舍了,方便法偶一为之,但不应常用,尤其是违反戒律的法,更不要常用,用多了就又熏习上了。

竟然可以用违反戒律的法?这是因人、因时、因地、因缘制宜的!譬如表相的生气,古僧大德度众有时佯装发怒,以苛责、辱骂甚至施棒来教导学人,但这担着一个风险,駡多了可能就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性,本来修空无、不执着了,为了度众,骂得多了舍掉的习气又回来了,所以常用非法也不好;或是以欲钩之,用一些利益去吸引众生来学佛,用多了,众生只看到利益才来学佛,一旦无利可图时就不来了;甚至智慧低的、因缘差的还毁谤道人、毁谤道场、毁谤佛法,原是接引众生所用的方便法,却生出反效果,所以非法并不是指空,非法是指非正法、不应该用的法。大菩萨正法、非法都可以用,但我们不是大菩萨,用了后也许又变成另一种习气黏住了,不可不慎!我们修行的正法都要舍掉了,更何况是非法,当然更要舍掉。

二者,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所说诸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无有定法,没有一个法可称之。要学无上正等正觉、第一无上希有的法,就是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在修行过程中不能执取一法,学法、用法、舍法、不黏境,如此一路走下去,才能够证到无上正等正觉;并不是在过程间学了个有为法、甚至无为法,就认为这是佛法,不是的!这是一种过渡的方便法而已。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是针对众生毛病所做的方便开示,但不要把这些法,当做是世尊有所说、有所讲,那就误会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不执着有、也不执着空,有因缘起法观它空,不去执取这个境,不受它影响,没有因缘不打妄想,缘灭、法也灭了,这功夫当下就可以证到无上,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法;正等就是不偏有、不偏空;正觉就是我们真正觉悟的境界。

世尊所说诸法不可取、不可说,不可取并非是绝对不能取,譬如心对某个境界放不下,就取某一个法来用用,用了以后就忘记它、放弃它;亦不可说,因为用是因缘使然,用了也不必去说。我们前面所讲的有六种不可说(1.生、不生不可说。2.不生、生不可说。3.生不可说。4.不生不可说。5.生、生不可说。6.不生、不生不可说。)只能体会不必去讲出来,有些同学有很多的体会,如果不是为了要给其它的同学做参考,其实也都是不可说。有可说是还有所执着,心中若无纤毫点滴之事,如何想到要说?不可说是自在了,经历了就放下,这是真正修佛法的人,所应抱持的一种心态!

非法、非非法,同样是「非法」,这句的非法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非法」意义又不同。这里的非法是指空,非非法则是有(不是空就是有了),这是在讲空、有不二的境界。世尊告诉我们观一切法不是法(空),亦不是非法(有),不去执着有、也不去执着没有。有法起时是因缘合成,让心产生念头、产生影像,感觉有外缘来,这是有一个法,虽然有一个法生起,你用自性去应缘,不随之流转,如此不执着非法,亦不执着非非法,就能够自在。

在不可说、不可取非法、非非法的过程中磨练,就是在学习无为法。智慧、根基比较浅薄的,先学有为法,世尊有所说、方便说,你都可拿来用;智慧高一点的或者累劫修上来的、修得有点境界的,便朝无为法的路上走。例如用经文来断掉内心的习气毛病,就还是有为法;直接用体性来观照调伏内心的妄想习气则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个必须的法,是很重要的法门!要如何做到无为法?就是用这里所说的观一切法非法、非非法。用了就舍、会了就舍、境界体悟了也要舍,经历了无量无边的人、事、物,却没有一个执着,这样你就可以学到无为法。当然无为法是佛教的圣人所具足的一个法门,我们在还达不到无为法的境界前,难免要用一些有为法,以去除内心的执着、妄想、烦恼。

学了那么多的法到此,你是有学位,可能得到贤人的境界。用有为法还在贤人的境界,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还是属于有为法的范畴。真正证到阿罗汉或阿罗汉之上的登地菩萨,都是以无为法做为修证的目标。一个人究竟是贤是圣,就以无为法来判别。圣人位中的菩萨虽然没有断尽烦恼,但是可以用觉知来观照内心,烦恼法起时,简单地观照它,不让它有所作为的机会,虽然还未能真正做到真如无为,但在达到真如无为前,经历其它五种无为的方便修:虚空如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尽无为,便能渐次地导入圣位;最后若有一世能够成佛,当然就悟得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的真如无为境界。

学无为法,得无学位,就可以得到圣人的境界,究竟是贤?是圣?其分野就在于无为法。修习《金刚经》当然是要修无为法,无为法成就来自于忍辱波罗蜜,能够修忍辱法才能够成就无为法,忍辱就只有一个忍字,不用任何一法来对抗。

三者,如实修较无量珠宝布施功德为大,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

三者,如实去修前述所说的法,比用无量无边的珠宝去布施,其功德为大!亦即世尊所讲的不取法、不取非法,视所学的一切法皆如渡河的竹筏,该舍就舍,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可说、不可得,非法、非非法,当然要由有为法朝向无为法迈进。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甚至于用所有虚空无量佛剎土的无量珍宝来布施、供养的功德,是百千万亿分不及他修无为法,能以心地法门来增加慧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因为他这么修下来,有一天就可以成佛,增加慧命、成就一切的智慧,最后就可以与佛一样证到无上正等正觉,而一切佛之所以会成佛,都是从《金刚经》这一部经典里得到教导的。

四者,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

四者,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这是《金刚经》里常出现的三段论。何谓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包括很多世间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善法、邪法、你所分别的善、恶法,其实都是属于佛法。问题是你怎么去用它?它若对你有用,用了它,它就是一个法,就是佛法;若是无用,或是用完了、不需要用了,放下,即非佛法。比方生病了,吃医生开的药是一个法,病好了,再吃药就没意义了,这药对你而言就不再是一个法;同理,我们遇到境界,用一个法让我解除烦恼,用完了就放下!用它是一个法,用完不执着即非佛法,要有这种心态才是真正在用佛法、在学习佛法。

《金刚经》的这种三段论,就是有一个实际的相、实际的法,但是你用超然、客观的心去看着它、甚至去用它,不即不离,这样它就是一个实相、不是一个法,而能够做得到这样,它才是所谓的实相。实相者非相也,亦即我们以空的体性,面对不空的境界时,我可以有觉有知的观照它,但不会去执着它,有相也等于没有这个相,这就是所谓的实相。而修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成就我们的实相观。

我们自性都有一个能力,譬如今天有些不太对,内心想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可能就有事情要发生。当然安祥时也会想念佛,但念佛时的境界就很安祥,不念而念;如果念得有点心浮气躁,就可能是碰到逆缘、烦恼法,你的自性在应缘,要念佛是要增强它的定力,把境界摆平。要念多久呢?不一定!让自性去决定,念到自然不想念时就放下不念,放下后亦不再去想,这就是修面对境界的实相观。修行要懂得自性与觉知之间的主客观系?学佛法若是用你的主观意念来引导你的自性去应缘,这是反客为主,应该是要用我觉知性,无妄想习气或比较淡薄的觉知性,来观照我的自性如何应缘。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一切佛法要用时就是佛法,不用时就不把它视为是佛法,如此才不会执着那个法,这就是所谓佛法。要这样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不即不离地去观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讲的一切佛法,并且广泛运用在各方面:所谓布施者,即非布施,是为布施;你以如同一个佛剎土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珠宝来布施,却没有一个布施想,即非布施,这就是所谓的布施。不去执着布施的福德,这种功德最大;同样的,若有人駡你,所谓駡人的话,即非駡人的话,是谓駡人的话。你駡你的,我心中不动,把这駡人的话当作一句不相干的话;又或看到一个喜欢的人,把对方看成不是一个我喜欢的人,就只是个有五官四肢的一个人,不把喜、怒、哀、乐的感情作用心,加诸在所看到的实相上,这样就是在学无上心法;住境,可以了知这个境,但不生心,不把感情领纳作用搅和进去,如此再去体会那个境,这样不就自在觉悟了吗?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金刚经》一直在阐释空、有不二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在告诉你如何成佛,《金刚经》的无上义,就在于此。

五者,乃至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四句偈修行,获得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罗汉果,亦无有得声闻四果位想。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四句偈在讲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每一句衪都有解说。能依世尊所讲的经句来修行,就可以得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在第一个阶段要先空身,把身空掉,无论病痛都不受它的影响,这是真的空身!能够打坐到失去身觉,那最好!脚痛不认为是痛,生病不把它当做生病,可是这种境界,不是口头说说就能达到的:我这个身体是假的、四大假合!话虽如此,真痛起来还是爱惜得紧,一生起病来照样放不开!当然要修行、要行菩萨道都要利用这个色身,东西用久了总是会出毛病,何况平时若不维修,能够闭关修行、调养是最理想的,若客观条件不许可,方便地调理身体、将就的用,不要被身体的病痛所障碍,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要把身空掉。

身空掉还要配合心地,并非只有身空掉就好了,像世间禅的行者,一入二禅也空了身,是不是入二禅的行者就得到须陀洹果?并没有!心地不清净即便有世间禅的境界,也没有果位。有的人以为证到初禅是得初果、二禅是二果、三禅是三果、四禅是四果,这是错误的观念,两者之间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有的人身体见性,可以超能力的看外境,为什么不能印证到他得须陀洹果?因为他心不清净,种种的欲望、心病都还在,怎么有果位?

得到四果,也没有得四果想,若有须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罗汉果想,就没有做到非法、非非法,没有观一切法不是一个法。同样的,在行菩萨道时,也不要想我在行菩萨道,很直心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完了也不要去想我做了什么事?是菩萨的德行?还是声闻乘的自我成就?都不要有这些观念!不要去说:我修得多好或多不好,某人修得多好或多不好,不要去罣碍这些,一切法都无所得,都没这回事了,哪还有什么修得好不好?

世尊讲:断一瞋,许汝证须陀洹果位。我们有同学个性好,被我駡了从来不觉得委曲,看似有一点须陀洹果的样子,却也不能自许我有须陀洹向、我得须陀洹果,一有这种心态,你就执着须陀洹,那就不是须陀洹。得到果位的人不能有得到果位想,为什么?一执着得到了果位,就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犯了执着四相的毛病,还能怎么进步?不能!你没有做到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就没有办法再往前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迈进。修行的方法是该舍就舍、该变就变,得到的境界,不要去执着我得到了什么境界,得到了果位,也不要有我得什么果位想。

六者,菩萨庄严佛土者,即清净自性,不同程度自性清净,即能得须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行者做庄严佛土事,无有庄严佛土想。

菩萨庄严佛土者,菩萨所作所为都在庄严佛土,菩萨在做什么?与声闻行者一样,也都在清净内心,即是所谓庄严佛土。真正的佛土无形无相,无形无相怎么庄严呢?把内心的贪、瞋、痴、慢、疑所有毛病都断了,那就是在庄严佛土。有一天真的成佛了,那佛土真是清净庄严,若内心还有汚垢、还有微细的习气毛病,这佛土清净不起来。

菩萨要庄严佛土,就是要清净自性,自性本来清净,又因为自性之外,附着了很多的邪真如性于自性上,于是清净自性有时候显现功用后,你的邪真如性又发动,所以要控制邪真如性,甚至于把邪真如都完全摧毁,清净自性自然就显露,那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菩萨在庄严佛土之间,是在清净内心的习气毛病,清净几许?你就有什么果位!

不同程度的自性清净,就得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因为《金刚经》以这四果为基础,大家要知道并非行菩萨行、行无上正等正觉的功法,就可以放弃基本的声闻四果位的内涵,不可以!根基不扎实,小心在行菩萨道时着魔有份!《大般若经》常讲,没有一位菩萨不是从声闻四果位这么修上来的,意为内心不清净,自称是菩萨,无有是处,非真菩萨!还未真正究竟的菩萨,是不能放弃小乘四果内涵的修行,一切菩萨都是由声闻四果位,进而成就大菩萨的境界。又行者在清净内心时,亦不要有庄严佛土想。

要成就佛道当从心地法门来修,以行者能断身见、戒禁取、疑、贪、瞋、痴等毛病,即能得四果位,当得果位者无有果位想。行者破身见后得身空,并初断疑心病,不着有身见,亦不持守不正当的禁戒,此人当得须陀洹果,得须陀洹果者,后生不堕三恶道。

要成就佛道当从心地法门来修,声闻四果的内涵,是以行者能断身见、能断戒禁取见、能断疑心病,这三者都做到了,就有须陀洹陀果位。有身见,有萨迦亚邪见,萨(sat是有)迦亚(k a长音,kaya是身),包括执着这个肉体、执着有一个我、执着有一个神我身。神我身和化身不同,神我身是一般所谓的灵魂,身体里面有一个神我身,形相和我们一样,只是没有质量,可以由肉体出离。刚开悟的人之心还不净,还不能有化身,有些人刚得到法身时,神我身跑出去,就痴痴呆呆、双眼无神。民间有分灵一说,妈祖可以分灵,可以分一个灵到北港或新港,湄洲妈祖分灵而出,大概有这种意味。

功夫愈高,愈可以化好多的化身,观世音菩萨早期在念大悲咒时,衪可以同时化成二十五个化身,每一化身具有四十双手、四十只眼,成为千手千眼,对衪本身来讲是千手千眼,对衪化出去的每位菩萨只有四十只手、四十只眼。大菩萨也是一样的,本尊不动可以化成很多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就更不必说,一尊佛像雕刻起来,以正常的仪式安位的话,佛就化一个法身、应化身到这尊佛像入位,这是衪的化身,是从空无的心性所化出去的。我们在修行之间有一个肉身是很麻烦的,要破掉它,知见上的破,从理念上看破、从实际修行上看破,它病了不要很在意,处理当然要处理,但是不会因为病而障碍我要做的事。

当破身见后得身空。很多人说「破色身」这个名词是我创立的,他看了怪可怕,其实我说的破色身就是禅宗祖师大德所讲的打破黑漆桶。破色身就是全身经络通了,法身活洛起来。色身突破了,才可以得身空,身能够突破才可以修心,而修心首要在去除疑心病。

疑心病,疑东疑西,疑神疑鬼,心中心法的十持心里有一法要「于佛生信」,修得境界愈高,愈要相信佛。大家说我很相信啊!平时是很信,但逆境接连来了,能不动摇吗?还能很安然的去信衪吗?譬如失了财、出了灾祸,是否会懊恼的想:怎么会这样?我信佛信得那么虔诚,怎么还会有不好的事发生?怎么佛菩萨没保佑我呢?如果会这么怀疑,那就是没有做到于佛生信。不应该为这个失财或祸事而生疑,你应该这么想:我信佛信得那么虔诚,佛菩萨还是让我遭祸失财,一定有其意义,你就想:我这个财或是该失,财去人安乐,又或者我这个灾殃说不定已是大化小了。其实人生一饮一啄皆有定数,得失之际莫非因缘,你就彻信祂到底,你笃信衪,自然不会对不好的际遇太在意,就能自在!也许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你才会明白为什么当初会如此这般,原来诸法逆境中成就。

于佛生信,听来简单,你体会了吗?这是十持心里的第一条,也就是你既然信了佛、入了佛门,无论顺、逆境界,都要笔直向前走去,不可退转!这是对佛的信心!如果走得坎坷,诸事不如意,那是你的业力本当如此,你要于佛生信,以坚忍心毫无怨尤的走下去,五年、十年、二十年,你走过来了、走出来了,回首来时路,也许就明白很多当初不明白的事情。我们凡夫看不到宿命、看不清因果业缘,便唯有相信佛,横竖衪不会害你的;没有智能的人,一碰到障碍就退转了,甚至转而投入其它非正法的宗教。修行是要求心的超越、解脱,不是要找棵大树挡风遮雨;换另一个角度来看,你要真怕吹风淋雨,就现在快快坚定信心,无论顺逆境,都心平气和的随顺因缘走下去,自有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未来。

戒禁取见是不要去守那种对成佛没有意义的戒。守戒,是在规范心的毛病,去守一个对心的改善没有帮助的戒,譬如不吃油、不吃盐、不吃糖、不吃什么的,如果不吃这些可以成佛,那你去守这个戒,岂不简单了?这与心的清净有什么关系?这并非是释迦牟尼佛所设的戒律,对规范你的心没有帮助,就不要去守。五戒规范你不能杀、盗、淫、妄、饮酒;现在南传的把不喝酒改成不吸大麻,因应现在的社会,古时候酒大概是唯一能乱性的东西,现在毒品的影响比酒大,便把这个喝酒戒改成不吸食毒品。

能够真正去掉疑心病了,也断了身见、戒禁取见,是谓断三结,才有须陀洹的果位,须陀洹是天上、人间还要来回七次。欲界天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有九十三亿年的寿命,去二禅天就更不得了了,有几百亿年,五亿多年有一佛下生弘法,几百亿年就错失二十佛的机会,你都碰不到佛,怎么学解脱?所以以求解脱道的观点而言,生天是不好的。何况你受了菩萨戒,生生世世永远都要行菩萨道,生到天界做天神不是去行菩萨道,做天主才是行菩萨道,讲经说法,教化该天的天众。

真的有大菩萨要下生成佛时,都会昭告所有的天界,让诸天所有与该佛有因缘的天神都赶快下来,因此一佛下生、几十亿的天神也都跟着下来。你生了天,若是与佛有善因缘,也可以从天上下来人间,但怕的是你在天上享受惯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天宫琼楼玉宇、金碧辉煌,求解脱做什么?就怕你一念无明,不想下来了,就失去证得脱离三界的机会。

若是得了须陀洹果的,断了疑心病、身见,甚至于断了瞋心、戒禁取,没有守不当的禁戒,则再生时不堕三恶道,不会出生至畜牲、饿鬼、地狱道。但也不要证到须陀洹果就了事,虽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天上、人间还得来回七次,才能证到阿罗汉果;而来人间是依你的果报,你的果报不一定都是好的,不好的照样受报。还记得我们从前讲过身体生疮的须陀洹的故事吗?穷得没饭吃亦是有可能的。

若有人能淡薄贪、瞋、痴等三毒,妄想起即警觉、止住妄想,或是虽有妄想而无行动,如此当得斯陀含果。

再往上是斯陀含,斯陀含是要去贪、瞋、痴三毒,还不是能够永远断,只是去淡薄贪、瞋、痴。所谓淡薄是有妄想而无行动,去做了就是习气还很重,只是起一个念头马上伏下,没有去采取行动就是淡薄了。这一次乐透摃龟了,奖金又累积上亿,心有没有生了想去签赌一下的念头?有但是没有去做,是还有贪心,但比较淡薄了;去做就是很重的贪心。

贪有很多种欲望,举凡满足心理、身体的一切想望都是贪:贪图口欲,要吃得好;沉耽于男女间的性欲,这是轮回的根本;贪睡,会没有智慧、堕落到畜牲道;贪名,因缘杂乱,盛名多累,功夫不到家会被拖垮,所有的菩萨都是自在的独来独往、不结党派;贪财,就是一个贪字,古僧大德常讲的:「用的不多,要的特别多!」一天一百块就可以吃得饱了,却要一亿,需求的比实际需要用的多,这就是贪!要反省自己,贪在哪里?要把它淡薄!

瞋心,瞋心常是因为种种的贪所引发出来的。贪什么?有人贪名利、贪威权、贪虚荣、贪面子、甚至贪心安也是一样的。一旦有人所言所行不顺你的意,抵触了你所贪之物,你可能就大发脾气了。贪是最根本的毛病,瞋心是它所引发出的另一个毛病,因此这两个毛病何者为大?当然是贪心大!有部《菩萨善戒经》是讲解菩萨的戒律,其中很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与一般五戒、十善、在家二十八戒大不同。真正菩萨之戒在于不舍众生,如果一位菩萨舍了众生,其罪业就大了。什么是舍却众生?唉!我能力不够、此人我大概度不了,算了!若觉得因缘不具足,可以等待,但在未去善导善诱之前就打退堂鼓,菩萨如此就犯戒了。

贪与瞋二者,若菩萨不舍众生,犯了贪心和犯了瞋心相较,何者犯的戒重呢?瞋心重!依《菩萨善戒经》所言,瞋心因为容易断而未能断,所以犯的戒更大,亦即容易做到的不去做,所犯的戒,比犯了贪的这种根本戒还更严重,因为贪爱心是最根本的,是根本所以不易断,只要不舍众生,犯了贪还情有可原、犹可忏悔;但犯了瞋心,虽然是个小毛病,却是教严重的。

痴不是痴心或愚笨,痴是不谙因果。我们还没有修到阿那含的境界,没有宿命通,但是可以从经典里学习到,一个人短命多病,皆是先世杀业太重;活到百岁的人瑞,定是前世爱护生命、救护生命;今生一见某人便没来由地欢喜投缘,必有过去的善因缘。我们没有神通也可以观察这些,这就是相信因果的道理,能够这样就不愚痴了,面对祸福休咎,了知都与前世因果有关系。

今世为何贫?经典里讲到,要富有的先决条件,不是认真去赚钱,而是要去布施。认真去布施了以后,所赚的钱才是你自己享用得到的;如果没有那种福报,都是过路财神的人,大多是从前布施了以后又后悔了。这种人今生可能钱很多,但舍不得花钱,过得比一般人还要俭省苛刻。这是过去世有布施,但做了后常反悔,突然间善因缘来时,心一发捐献出去了,事后又后悔:我为什么要捐献那么多?或是为了面子、名誉、褒奖,捐献了一大笔,之后又后悔的,诸如此类得财的果报当然是有,但就没有实际去享受的果报,所以钱多得不得了,但三餐稀饭配酱菜的,就是这类人。

我们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再去思维、印证因果的运作,便知道因果都是一再重复的!很多今世的遭遇作为,其实都是历史的重演,但无奈的是,我们活在这种循环之中挣脱不出。为何如此?因为自己和他人的习气积习难改!有个释迦牟尼佛的小故事,世尊某一世与堂弟调达为一女子结怨,调达没有抢到那名女子而心生怨恨,因此每一世都去障碍释迦牟尼佛,与之没完没了。调达一念无明,一直在钻牛角尖,所以永远都有敌人,世尊是很清净自在的。我们没有世尊的智慧神通,但碰到恶因缘时,至少可以由因果的角度出发,以无所有、不可得观之,尽量去转,若转得动,不但利益自己,更是拔度对方出瞋怒火海。

若行者能断身见、戒禁取、疑、贪、瞋等五下分结,当生即得阿那含果,定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入灭后当生居五净居天。

阿那含果就不得了了。现在末法时期大概是看不到阿那含果了。阿那含果要断去身见、戒禁取、疑、贪、瞋等五下分结。这五个结使上分是粗重的,下分是比较微细的。所谓淡薄五下分结是很微细、留点尾巴、欲断不断的是谓淡薄。你说他没有贪瞋痴,是很少、很少了,贪欲虽还没有断掉,但剩下的是很微细的,不再挑剔要吃山珍海味,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好吃。若是真断去了五下分结,就是阿那含果。

这五下分结能够断掉,心已经有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的清净了,自然也就有五神通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现起来。心清净才会现神通,四禅天的天神心不是完全清净,为什么有的也有五神通?是特意练出来的!若是修学佛法的声闻乘阿那含果位的,这五下分结已经断掉了,即便不想要神通都会现起五神通,是自然现起的。

当生能断五下分结,当生即得阿那含果,入灭后当生居五净居天,是在四禅天之上的五净居天,因为他的毛病都没有了,他的天界非常的微细。《楞严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五净居天是连四禅天的天主都看不到的。四禅天的天主有天眼通,但并不是天眼通就可以看得到五净居天,这表示此天极为微细,不是一般神通可以看得到的。五净居天里亦分下面的无烦天、无热天两天,这两天的五下分结是断得较不利落的,这两天的阿那含,可能还要来人间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无烦天、无热天之上有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三天是智慧比较锐利的,很可能不需要再来人间,可直接在上面证得阿罗汉果。

若行者当生能心地清净,永断贪、瞋、痴等三毒,则能得六神通(加漏尽通),证无生法忍,永脱离三界轮回。

若行者当生能心地清净,永断贪、瞋、痴等三毒,则能得六神通,是五神通加上漏尽通,漏尽通是烦恼没有了、心地清净了,什么都无所谓了,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无论面对什么境界,心都不起意念相应,是谓法无生。法无生的这种忍功夫,不是用心去忍,是很自然的对那个境不起一念去相应,有了这种不忍而忍的心自在,这时候才是真正证得阿罗汉果,能够永远脱离三界轮回。

那么阿那含为什么没有漏尽通呢?关键在最后的痴上。阿那含虽有宿命通,但不知道宿命的因缘枢纽在哪里?控制不了它!这要到阿罗汉的境界,才有办法破掉因果轮回、众生因缘牵扯的这个因,或是天界之间的世界颠倒因,了解这种种的习气毛病。到阿罗汉境界才彻底观到一切轮回的根本种子,到那时候才能把它压死、断掉了,也才能真正的脱离三界轮回,所以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才永断贪、瞋、痴三毒,三毒完全灭了,不是暂伏,是永灭!这四果位讲起来是真枪实弹的在修你的心,如果看到有人心不清净但有什么神通,那多半是着魔了,可要远离一点!

(2005.11.05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