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10.15.   第 15 讲(7)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五)、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

1.「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若有菩萨随处、随缘、随意而说《金刚经》,或是仅解说成佛道四句偈等,此功德远大于以十方佛剎土中恒河沙等无量珠宝布施。若有出家菩萨、居士依佛陀之威德力讲述《金刚经》或四句偈,众生应知有《金刚经》处即有佛住,是故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众,皆应发心供养,犹如供养佛塔庙般,见经典更如见佛法身,当恭敬礼拜、虔诚供养。更何况有人受持、读诵此《金刚经》,可知此人已有菩提种性,未来当得成佛。

在讲《金刚经》的场所,所有与会者,无论是讲经说法者或听经闻法的大众,都有机缘未来会成就佛道,因为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有佛透过这讲经说法的人来宣说《金刚经》的经义,所以因缘成就一切法、成就讲《金刚经》的场所及所有与会大众。其实佛的法身无所不在,一般人认为有佛像才有佛在,然而修大乘佛法的人佛在体性、佛在心中,能够感应虚空之间诸佛菩萨心,乃知十方虚空遍满一切佛,既然是从空中化有、因缘际会,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对此场所都应该发起虔诚的心作供养。

若有菩萨随处、随缘、随意而说《金刚经》,甚至于只是解说成佛最基本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偈,这功德就无量无边,大于你用十方佛剎土恒河沙的无量珠宝做布施,因为有形的布施都是福报,不能得解脱。而讲《金刚经》、讲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依义修行可以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成就自己的道业后,再回小向大,开始行菩萨道,哪未来某一世就会得到如来菩提,也就是成果地佛想。

修行在修心,然而能够修心以前还是要积福德。《金刚经》里一直在提醒我们要行无住相布施,并非教你不要布施,因为不布施就没有种善行,没有种善行的因,是不能成就未来佛道。要修一切善法,偏修一切善法后又不能执着,一执着就有人、天的福报,这样会迷失生于天界,忘记了要脱离三界的轮回。

有形的布施是在积福,福德够了才有办法修心,有一天你也可以讲《金刚经》或者是《大般若经》里的四句偈,这是续人慧命,让人能够理解佛理而从六道中解脱出来,远比你用有形的珠宝去布施的功德要大得多。讲经说法者,或出家菩萨、或在家居士,只要是有修有证,诸佛都会透过衪的威德力,让这些人自悟以后能够有深度的去阐述《金刚经》或者四句偈的内涵。

讲《金刚经》之前,自己要先从内心去体证一番,若从心地去了解《金刚经》,再依经文去阐述四句偈的意义,这样是最恰当!修行一定是与身、心都有关系,要把身心与《金刚经》的经义和合,落实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应缘之际,利用《金刚经》来修心,进而能够得到声闻四果位。有《金刚经》在的地方,一定有佛住世,既然是讲《金刚经》的地方有佛在,一切世间的善趣众生,即天界天神、人、阿修罗道的众生等,都应该发心供养。

我们在道场讲《金刚经》,虽然不是真的寺庙,但总还是个道场;有的人是在教室或哪个方便的场所讲《金刚经》,不管什么地方,有人在讲《金刚经》就表示这里有佛在,要虔诚的去供养。诸佛其实不摄食人间的物品,你的供花、供香、供果只是表示你的虔诚敬意,内心起虔诚的心,把讲《金刚经》的地方布置得非常庄严,这也是一种诚心的供养。

讲经或听经的人,用内心去感受讲《金刚经》的场地,心会觉得安祥,甚至于体会到诸佛法身的空、无相,令与会大众法喜充满,这是由心地去体会佛的法身清净、无相、安祥。世间天、人、阿修罗这三道众生,对于讲《金刚经》的地方应该恭敬礼拜、虔诚供养。我们并非只听经,我们还要读诵《金刚经》,光是读诵也还不够,还要受持,也就是随时随地将《金刚经》的经义应用于生活起居上,观照心与外境的互动所产生的好、恶习气,用《金刚经》义理来调伏它,这是所谓的受持。

很多人说诵《金刚经》要愈快愈好,二十分钟诵一部,我们每次诵一部要花一小时,有的同学说诵得那么慢会打妄想,就是因为你功夫不够才会打妄想。诵得慢还不会打妄想,这样才是真功夫!因为诵得慢是第六意识以外,更深层的第七意识心,甚至于本心的第八意识在专心的持诵,第八意识不去攀外缘,就没有第七意识的妄想念现起,让第六意识专注在《金刚经》的每一字义上面,这是考验!每一次诵经的反应可以知道今天心清净吗?常出差错就是在打妄想造成。

假如每个礼拜上课你都有来,我们已经诵了一百一十部《金刚经》。一部《金刚经》念一小时,每个字都能够念得很清楚,心里没有罣碍的事,这读诵《金刚经》就功德圆满;但是读诵了后你有没有随时受持?每一天面对外境的人、事、物生起什么样的心?能够用经文去对治这些心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只是学了一半。

受持,智慧高的,听了自然就去做,智慧差些的,人家教他要怎么做,他也能做到。最糟糕的是听也听了,但面对境界时,不会用《金刚经》的经文来调伏妄心,照样让你的习气毛病去发作,发作完了才来后悔,这就是当下没有受持《金刚经》。面对有人给你逆境,当下不动是最好,不动以后回家又打妄想,进入烦恼境界,你要马上想起《金刚经》的句义:「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起心动念也是心起相,事情已经过去了,当然都是虚幻不实在的,为什么你还要拿起来回想、倒生烦恼?或者碰到无形的冤亲债主骚扰你的身心,要记取「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观无常化解你的烦恼。

上等智慧者面境如如不动,可以感觉到冤亲债主在作法,怎么知道它在作法?可以感觉出我已不烦的心,但是在起烦恼,是被动的在起烦恼,不是自己主动进入烦恼境,这就知道我们与众生之间的某一个因缘正在进展;你心有点浮躁,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的自性在应缘,感觉有事情在进展,自性在调理由外而来的种种障碍。这时能够面境如如不动,那是上等智慧者;第二等人知道有境界来了,但把持不住,心会烦、身体会不舒服,那就赶快受持《金刚经》,把《金刚经》里用得上的句子拿起来用,默念几句,若烦恼很重的可以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么一直念,让外境的烦恼因侵透不进来,这样就是在受持。

虽然无法如如不动的面对境界,但要能警觉到有因缘在干扰我的身、我的心,用《金刚经》里的有为偈语来帮助面对这个境,如实的去受持《金刚经》。话说回来,有境界也不是不好,没有境界你怎么去受持?境界来了,纵然当下不能做到世尊说的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只要忆起《金刚经》里世尊说:「一切菩萨摩诃萨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为何眼下有一个我正受到外境的干扰?又为何外在有与我对立的众生?要如何化去我的执着?放弃人我相对的观念,不把对方视为干扰我的众生,这样就破解你与他之间的对立,这也是受持。

受持非仅行于口,是要真正落实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以《金刚经》中得力的句子,来对治所面对的诸境界,无论这境界是来自于人事物,或来自非人、鬼神、甚至于诸佛菩萨,都可以用《金刚经》的某一句话来应缘,不让菩提种性迷失。菩提是智慧,什么智慧?就是《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又在讲什么?要观一切境界、一切人、一切有为法、一切相,都是无所有、不可得,这就是菩提种性的智慧;学菩萨法、学如来种性,就是在培养这种能力,要有能力这么自在的去观外境,一切法都无所有、不可得,这就是真正在受持《金刚经》。

而在能够受持《金刚经》以前要先读诵,读诵熟了才能够通晓其义,彻底了解《金刚经》以后,会发现它的结构绵密严谨,段落与段落之间层层相扣,也才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其智慧真是无量无边!何况每一次的读诵往往都有新的、不同的、更深层的体会,三百六十五天诵了三百六十五部,每一天都应该有新的认知,这样才能算是读诵!能读诵、受持《金刚经》的人,是已经种了菩提种性,未来的哪一世定会成佛。至于成佛的快慢与每个人的发愿、道心又有关系,比较积极的、好似明天一口气就不来的人就快些;有些悠哉悠哉,一副反正学佛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似的就会做得慢些,不同的心态,在成就菩提道的时间上,会显现出不同的因果!自己扪心自问是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于积极用功的人我们要赞叹;如果自己是属于消极被动的,要有所警愓,听了经、诵了经就要去受持,这样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面对书写在壁上或纸上的金刚经文,存放处就代表有佛的法身住此,众生应一心恭谨、礼拜、供养。当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众,都应供养,并要确实修习《金刚经》经义,如此今生能悟空观、无相观,再行菩萨道,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未来哪世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到面对书写在壁上或纸上的《金刚经》经文,虽然只是一个文字相,但是经文中的意义无量无边,有经文的地方,就代表有佛的法身住于该处,那么没有佛像、经文的地方呢?虽然无形也是有佛在。有的道场、寺庙虽然毁坏了,还是有佛的法身、报身在里面。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另外的世界,认为过去了就是历史,其实有形的砖瓦会毁坏,但无形的圣人仍以不同的形式住在那里,所以有的祖师大德入定,可以观到灵山会上诸圣众仍然聚集在那里。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里讲到,某间寺庙虽毁坏了,但有佛的法身、报身还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可以看到、体会到,于是祂对这个废墟顶礼,里面的佛就出声赞叹释迦牟尼佛,只有佛才能体会佛的法身、报身在。我们去瞻仰古迹废墟,唏嘘感叹一番外,其实高僧大德的德行不错,还是可以感觉出曲终人未散,一切都还在进展着,我们即使看不到一切佛菩萨,也要谦卑地面对有形有相,由内产生恭敬心,礼拜、供养,当我们这么做时,其实诸圣衪们都知道。

我们道场初建时,在佛像的背后安立了一部完整的《金刚经》经文,会想这么做总是有因缘,什么事情要成就时,你的自性就会去相应,去起那个念头,这就是因缘。学佛要学能善观因缘,不是用思考的心,很自然的当灵光一闪就是了!为什么想立一部《金刚经》在这里,而不是别的经?因为《金刚经》是在讲空有不二、讲解脱、圆融的道理,要先修到这个境界才能够谈其它。

《大般若经》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都代表心地要成就空有不二的修证。空可以悟得空三昧,空有不二可以悟得无相三昧,内心清净无所求,可以悟得无愿三昧,这三三昧是让你成就,下证解脱定力,上求更深一层的神通变化。我常讲《金刚经》是大学课程,读完大学,心地成熟才可以进入陀罗尼门学真言,一切神通变化都以诸佛菩萨的真言来成就度生之事业。

《金刚经》只是让你了解佛法,让你心地成熟了,有资格再学其它的法而已,并不是读懂《金刚经》就满足了,那今生又虚耗时间,读经能悟到空观、无相观,再进一步行菩萨道,聚智慧始能上求佛果。悟得空、无相观,是证得内心的解脱,可以得到出到菩提的境界,但不应以此为满足,要继续往如来菩提前进。想要上求佛果,不是光想就能得到,要有那个因,而那个因就是要下化众生,发愿起大慈大悲心想度尽一切众生,所以成佛是从要度众生、能度众生而得来的,诸佛都是在人间成道的,要发起度化众生的心,而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你会学到很多的智慧,也才能用很多智慧来度众生。

佛之为佛乃因智慧无量,又复神通变化无量。我们纵然学不到神通变化,但若世世常行菩萨道累积智慧,未来哪一世定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无上的正等正觉,同样是正等正觉,为什么要加个「无上」?正等正觉还有分层次,菩萨每一地中都有三藐三菩提的修证,但要说是无上,那就只有如来佛所成就的菩提;菩萨有十位阶,如来地又有十个位阶,每一个位阶所得到的三藐三菩提都会不一样的。

有的人小事可以三藐三菩提,看得开、做得到观其无所有、不可得,大事情就迷糊抓瞎了,平时练的功夫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一切中要害,就钻起牛角尖,什么正等正觉都不见了。我们看二十七贤圣位,为什么有的会退转?他们也曾经悟过正等正觉,因为悟得不牢靠才会退转,悟得不够深切才会退转!

要怎么样才能让所悟的能深切?譬如空观,观一切法,内心所感应的,不论真假都观它为空,那到底要空多久?空到哪个时候?有人空了三、五天、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于一年、两年,到底证空了没有?什么时候该转弯,修空、有不二的无相观?空观修愈久的人愈有定力,要观所有的起心动念、一切的感应不真实,要这么去磨练,管它真的、假的,一概不睬﹗这么样几年修下来,会形成一种习惯,什么习惯?因缘来了,内心虽起法相应,但心起心灭的剎那,你还是在观空,当该法灭了后也就忘了,就像内心起了某个人、某件事,不必去分辨真假,过一会儿就忘了,刚刚那个念头是什么?因为无所住,所以不会去在意。当下应了,过了就忘了,不会再去钻牛角尖,去分析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该要怎么做?这样才是在修空观。

空不是念兹在兹要空掉、空掉,若还有要空掉的心,表示心还不自在才要去空它,要练到有因缘起法,自心现起那个法相,你不去抓它,因缘灭了它就息下了,方才起什么念?不知道、忘记了!那个念是在告诉你什么讯息?你当下知道了,过一下子就忘记了!为什么?因为你不在意,管它真的、假的,一概不执。这样慢慢的练,自然不会去罣碍任何事情,久了自性就清净,对因缘所起的一切法都能够坦然以对,好事、坏事都自在地能平等视之,不至于坏事一闪就很着急,怎么会有这事情?真的会这样吗?好事来也动了欢喜心,这样在修空观上都是不对的。

既然能够正等正觉就要平等观一切法,善恶、美丑、好坏都一视平等,心无好恶去与境相应,要这么去实修空观,而不是纸上谈兵,口口道空,步步行有,这就不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正等是对法还有执着,只要还有欣善畏恶的分别心,就没有办法观法正等。法无好坏,唯是因果,有这个因才现果,这果无所谓好坏,既然来了就坦荡的面对它,不要有逃避或要找另一法来破解的念头,这些都是没有正觉。

我们做供养,有身、心两种层次的供养,身(事)供养以花、香、果、烛甚或珠宝、玛瑙等,心(理)供养者依经义如实修行,勤拭心垢,断除贪瞋痴三毒,心垢尽则清净、庄严,心净则成就佛土净。供养从外供养开始成就善因,当身空能转修心时,即开始要成就心供养,要能做到心地无瞋真供养,地地上升得法眼净,是为出世间真实供养

我们学到有佛在的地方要恭敬、供养。供养在解释名词已经讲过,有身、心两种层次的供养。身(事)供养以香花、水果、蜡烛,甚至珠宝、玛瑙、水晶等珍宝,都可以供养。其实供养只是表达你内心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诸佛菩萨不见得稀罕你的珠宝,衪真要的话自己会幻化,所有的供养都是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敬意。

在心(理)供养上,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实依经义去修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修行,修得对吗?修行是要拭去你的心垢;很多人认为一天诵一、两部经,或是一天打坐一、两座就是在修行,不是!这仅是在炼刀、磨刀,不是在用刀!提刀上阵战斗是在每日面对外境的人、事、物时,你还能不能保持清净心去相应?别人讲一句话听了不痛快,冒起不以为然的心,这就是心病发作,这时才知道自己还有这个心病!

这心病的污垢,到底污浊到什么程度?要测试才知道!如何测试?对境时!面对这个境,念头瞬起瞬灭,起灭之际只有零点几秒、甚至于一剎那(一剎那是七十五分之一秒),不痛快还不到一秒钟,但菩萨有妙观察智,你动了心衪就知道你不痛快,你的脸上闪出瞬间的不快,菩萨就知道了,或是直接映照到你的心地,不快的能量释放出来了,也知道你不痛快,这就是妙观察智。

若自己还不能警觉,我这心垢到底有多重,让这不痛快的心,延长了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这牛角尖也钻得太厉害了!修行就要有智慧去转习气,不让它去发作、钻牛角尖、刮风起浪。要有一个心去拉回来,事情已经过去,为什么还要去想这些?这是智慧!受持《金刚经》就要去学习这种智慧,这不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吗?教你不要去执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愉快或不快,都要观它无所有。你面上无瞋,每个人见了你都法喜充满,这是最佳的供养。我们用《金刚经》来转内在的习气,能够断除贪、瞋、痴三毒了,就达阿罗汉的境界,永断就可以脱离三界。

有些人会犯大妄语,说自己的贪、瞋、痴都没有了,既然贪、瞋、痴都没有了,理应可以现起六神通,但事实上叫他现一通也现不起来,却自称是阿罗汉?其实不要讲阿罗汉了,阿那含就有五神通。心净才能现神通,心净如镜,就有静态的灵通力,依此再用心去神变,才会有其它的神通。末法时期别好高骛远奢谈神通,光修断除内在的贪、瞋、痴就够人忙的了,今生也许没有办法断尽。对于习气要自己去测试,某个习气、毛病,一段时间后到底清净了几许?去年此时一件事要生气个三天,今年能缩减成一天、甚至几小时吗?到了哪一天在该生气时,不到几秒的时间就能念起念灭,把它化解掉,这智慧、清净就来了!要能够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才能有这种进步,才是在修行!

能够真正清净内心时,是对诸佛菩萨的真供养,亦即庄严佛土。我们从前讲解过庄严,什么是庄严?内心清净则佛土庄严;内心不清净,即使道场装饰得再殊胜,表相的庄严不是真庄严。真清净的道场即使布置简单,一进去就让人肃然起敬,很自然的就有无形的摄受力。心清净则十方虚空都清净,自然就成就佛土清净;心不清净,十方虚空的佛土本来清净,被你的心染污了,如果你能从内心去体会,就知道不清净的心是佛土的一种负面影响。

心即佛土,每个人若都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灵性、提高心的清净度,烦恼法越来越少,这佛土自然越来越清净、吉祥,靠近的有形、无形都可以获得利益,你的心清净了,得到好处的不是只有你自己,还会影响到周围的非人、众生,他们吸收到你的清净气氛,也能够慢慢的转清净,自利无形中还能利他,你断去贪、瞋、痴,同样也可以影响到别人断掉贪、瞋、痴,因为你建立了一个清净的佛净土,无形中会影响到有形、无形的众生。

一个心清净者,当有人在大发脾气,你可以感受得到,也似乎要生起想发脾气的心,但这是被动的。别人发脾气跟我有什么关系?很有关系!因菩萨与众生同一体,当瞋心一起是遍入十方虚空,大家共一个心,众生都能感受到,菩萨的心如如不动,不会受到影响,但有些心地还不清净的鬼神,会接收到此瞋怒心,它们也会心乱了。众生同一体性,大家共一个心,你若能心空,可以吸收这些不清净的心,把它化解掉。一个已经到了读诵《金刚经》的程度者,在心地上要能有这些体会,不是只在文字上做功夫,若是还不能够用心地去感受十方虚空一切众生心,学《金刚经》就会流于表面。

要能真实体验众生是同一心、同一体性,佛心清净,众生心清净;我们心不清净,凭借佛心清净,可以暂时得到一个安祥,但污垢不尽,得到的安祥终究是有为的、是短暂的,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去断自己内在的不清净心,不能总是依靠诸佛菩萨给你的空、无相的清净。烦恼也是一样,进入烦恼境了,自己无力对治,寻求诸佛菩萨的加持,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空以后,可以暂时喘一口气、转移一下烦恼,但是这烦恼仍然会去而复返,终究还是要去断对此事的执着,要淡薄它,念起能立时警觉不随之流转,放不下的心要强迫它放下,罣碍的心转成无碍的心,这样就是在修行。

当然要能做到心供养之前要从外做起,由外表的供养成就善因,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去修心?因为福德因缘不具足!若是再来的菩萨当然可以从修心开始,而初浅的菩萨要去多种善因。要有因缘来练身空,身体能够放得下,不执着它的痛,一盘腿就痛了、一生病就烦恼,若不能空掉身见,怎么能够进入修心的境界?不懂修行的人,一谈到气、谈到身体的空,就说这是外道,佛法也是由外道来的,佛法是外道法加一个解脱的知见,就成为佛法。佛法并非排除所有的外道,四禅八定是不是佛法?也是要经过那种境界了,但这是外道禅,再加上心地法门,除拭诸心垢,断除贪、瞋、痴,这样就成为佛教正法轮了。一切的因缘果报是来自于心地的不清净,而非四禅八定的真如性的反应、真如性的神通,有总总的真如性用亦是无用,因为你还有习气未断,这些微细习气才是根,轮回的根本,佛法与外道法之别就在此,所以要断掉内心的微习才是真佛法。

要成就心供养,就要先由外供养来成就善因,我们供养花果灯烛是代表我们的虔诚,诸佛菩萨很欢喜地领受你的心意,但并非供养物越多祂越欢喜,不是的!我们由外供养开始,善因具足时才能够修心。当身空时能转修心,空掉身体之见,妄心、觉性就会现,现的这个心不是一般的心,是无时空的、有灵通力的真心。它可以感知一切事,感知了又无有好恶。法起,对境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在修心,至此才是真正在做法供养。

我们修心要做到心地无瞋才是真供养,不拘环境的顺、逆,你的瞋心都不会起,这是对诸佛菩萨的真供养。随时随地抱持一个平和的心,能法喜充满更好,诸佛菩萨喜欢看到你这样,也才能地地上升得法眼净。什么是法眼净?外境法的五根面对六尘境能够清净,内在的妄想境、烦恼境、因缘法,也都能自在,不去执之而起烦恼,这就是法眼净。法的眼睛看清楚了一切法,却能不去黏它、能够摆脱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清净;你看着它、知道它、不被它黏,能剎那间就放下,这是法眼净。要自己检讨多久才能放下?一剎那?还是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甚至在烦恼的框框里钻不出来?随时随地要去观照反省!

其实修行说简单也很简单,一切不离方寸间,都在这心地里面,不必四处奔走。上上智慧的人,心地就是道场,管住每个起心动念,好、坏法起都不受它的影响,修行像这样不是很简单吗?一开始做不到的人就要闻、思、修,先闻法,听闻了以后去思考,思惟后要去修、去实践;闻而不思修、或闻思而不修,亦是徒劳!不能落实在自己的烦恼上,当下不能转,闻再多法、听再多的开示也是枉然!听到别人开出一条路径、指出方法、境界后,要思考如何依法运用在所遇到的困境上,这烦恼要怎么去转?转得动吗?转时力道如何?迟速又如何?如此脚踏实地步步观照,日久功深必有成。

出世间法是证得解脱,所谓的世间是还有轮回,要摆脱烦恼、摆脱业力,才能跳出世间。世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能留,从世间里面跳出来。无论是在天界的哪一天,天寿尽了照样再去轮回,想不轮回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心清净。即便已经是四禅境界的天神,真如性练到可以产生四禅天的境界了,心的灵变能力是有了,但内心不清净,亦是无法摆脱轮回。譬如眼睛可以隔空遥视某人,能看见他要做什么坏事、做什么好事,但能够看到别人并不代表你自己内心清净了,你不去断除内心的贪、瞋、痴,能够隔见遥闻有什么用?身体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的色阴魔相,但是你放不开,知而不去断,攀缘心不去,怎么可能出世间?虽然一切法都是佛法,欲界的善法、世间禅定的善法、甚至于无色界的四空处定善法,若不加上佛法去除内心的种种习气,是没有办法真正断尽内心的烦恼结使,所以能够做到出世间,才是真实供养。

2.「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有人能做身、心供养,受持读诵此《金刚经》,继而成就破四相、行无相布施,福德不执。不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同时要能度一切众生,度后又无有一众生可度想,如此世尊即说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妙法。《金刚经》是要求觉行圆满之经典,是已发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依据修持之经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来菩提之经典,所以若是有《金刚经》经典所在之处,即有佛在,精典所在之处,为如来所加被,为众善神所护持。

讲《金刚经》的地方就像有佛塔庙一样,而已经可以受持、读诵《金刚经》者,未来一定可以得到最上、第一、稀有之法:「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是三个形容词,能够读诵、能够受持《金刚经》,如何受持?要从内心去断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等根本烦恼,你就可以成就最上,是最高的,无有更高者;以排列而言是排第一的;世间三界的所有一切法,无出其上,没有比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更稀有的了,能够受持、读诵此《金刚经》,就可以成就如是之法。

成就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从内心里去做起,读诵几遍,重点抓住了就可以尝试去受持,开始受持了以后,有时境缘来了,又有些疑惑时,就又要再去读诵。当你每一次读诵《金刚经》,读到某句话时心中一动,对它特别有感觉,这就是佛菩萨在教导你,你此刻的困境、逆境,就要以这一句话来对治,又或是过几天考试题目来了,就是要用这一句话来应对!

修行是很奇妙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随时都是在接受考试。考试就可以现出你的心病,心病现出来了,刚好可以用《金刚经》的偈语或经文来对治,一次、两次,对治几次后,慢慢的习气就淡薄了,这是真修行,要这么磨练、练到最后就可以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面解释已经讲过了,有经典在、就有佛在,佛弟子尊重佛、尊重经典是应该的,一切天、人、阿修罗亦复如是。弟子是指真正出家、跟随佛陀学法的,称为弟子,我们这些后末世的,算是佛子、佛孙,称为子;真正能称为弟子的,只有世尊住世时跟随祂的入门弟子,才是真正的弟子,而我们虽不是弟子,却也要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一样这么尊重经典,虽然佛已经入灭了两千五百四十九年,我们的恭敬心与过去的佛弟子一样,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怠慢。

若有人能做到身、心供养,受持读诵此《金刚经》,就可以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首先要破四相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破四相,那你就是大菩萨了!要破我相要先行无住相布施,不执着福德,福德性空、本来就没有福德性,不要去执着有一个福德,善事要做,但不以追求福德而做,你不去追求福德,这福德才够大!一执着福德,这福德就变得很小很小,修《金刚经》的人,做完了善事就忘了,不在意做了什么善事!什么好事!

不以身相见如来,看到如来的雕像画像:「噢!如来在此!」看到一尊化佛:「有佛来了!」不要以这些有相来看如来,如来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法身也是无形无相,所以不要以色相见如来、不要以音声来求如来,若这样就是在行邪道,修《金刚经》是要在今生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不能用有为法,身相归身相,有见而不在意,不是没见!一个人的灵性层次,决定你会看到什么!不会看到什么!若是高层次的《金刚经》修持者,什么都看不到,佛不会化什么像给你看,因为祂知道你在修无为、修空观,祂不必要让你相信世间还有佛在,而还刻意化一个相给你看!

若是因缘际会,譬如在做法会,法会上佛菩萨一定会化一个身来,常是观世音菩萨化一个身代表佛,现在佛入灭了,大多的法会是观世音菩萨示现。《法华经》里《普门品》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末法时期观世音菩萨处处示现。我们求大悲水法会,祂示现好像是应该的,但现的也未必是祂本来的形象,祂可以化阿罗汉相、或者化哪一种应化身,不一定!所以我们不要看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魔都可以化成佛,当然也可以化成菩萨,或师长、亲人,所以不要以身相见如来,如来体性本空,要这样悟入。

不管是影像或心念,修《金刚经》要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在讲的是最上、第一、稀有之法,就要这样去观一切相。你的层次在哪里,看到的就是什么!心眼开少许、但层次不够高的人,看的都是鬼神,甚至是断脚、断手、断头、血淋淋的那种众生;修佛法正法的人,很少会看到这些,体性中现起佛菩萨的相也不能当真,看是看了不特别当一回事,也不必去讲,讲是提起别人的兴趣,但讲太多,就太过于执着有形,哪一天把魔、魑魅、魍魉所化的菩萨、佛的像当真,那就糟了!所以修《金刚经》境界的行者,不要去执着一切相,心里越是不住一相的,是修无为法、修空观的最好材料。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是《金刚经》里很重要的一句话,能够做到这一句话就可以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妙法,不把看到的相都当真,有相去相、有法破法,减之又减、损之更损,破到不能再破之际,你自己的如来自性就会现起。自性的现起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佛性,你铲除了内心所有的一切执着,当然就可以开发出自性如来,但先决条件要观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看到一切相不执着它为相,无论是看到佛像、菩萨像,鬼神像,什么像都好,看了就放下、不必去讲,一讲就有法的执着,时时无有个落脚处,这样慢慢磨练,就可以现出我们的自性如来。

同时还要能度众,度一切众生后又要有一个观念:无有一众生可度想。大菩萨可以做到,不想就不想!初学者帮助了一个人,会想:到底有没有成功?到底帮成了没有?去检讨这些也是烦恼,既然应缘去做了,就不要太在意成功与否,不成功是定力、智慧与神通力都还不够;成功了也不必太高兴,本就无有一法、无一众生可度。不要执着什么,成败顺其自然,成是此人有福报,不成是他业力太重,转不了,也不必觉得抱歉,不要后悔、自责!要自在!

我们不是大菩萨,即便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每一个众生都救度,这个人善根够吗?福德够吗?教他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他也不念,也不要他花钱,连念佛号都没有这个心,善念不种,怎会有果?每一佛菩萨都是自性清净无碍住空中,你要去种因缘,让祂感受到这个因缘结得重,因缘深、熏习得重、自然容易相应,有难就能劳驾祂老人家出来,祂本尊不会出来,祂会化一个应化身给你。你可以去体验、去观因缘,有些人有厄,临时抱佛脚似乎也没能排解掉困境,足见这些人所种的善因还不具足,因缘不是一厢情愿的。

一切佛法的成就与否,都建立在因果上,在众生所种的善因上,不管是对自己、对佛教或是对诸佛菩萨,都尽心尽力地付出。有些人修行的因缘很好,善知识对他们竭尽所能地付出,这因果就种在他们那里,大家竭力要成就他,这时我们自己就要反躬自省:为什么我没有这种好际遇?因为你所种的善因不够深广,因果是不能违犯的,你有神通力也要观因果,不然会破坏因果。因果一颠倒,世间一切相也会乱了,我们度众虽不能去破坏因果,但可以让人去制造善因,来转目前的困境。

我们从前提过的天竺四祖优婆多尊者,祂是最会制造善因的无相好佛,尊者虽不若释迦牟尼佛俱足三十二好相,但是尊者教化众生的智慧也非常高超。祂先观这人有什么毛病?由最大的毛病下手,教人去种植破除此毛病的善因,继而去除这毛病,除病是果。例如你很爱财、一毛不拔,祂有宿命通,观出你是他前世的父母、兄长、儿女,但也不能平白的度你,祂要让你去种善因,让你拿出所贪爱的钱财去布施,化解你的悭贪,行布施后所种的善因,已经破去对钱财的执着,这样再下手度你,让你成就佛道。佛法讲来讲去都是因果,要度化众生,从因果去理解比较快,体会佛法也能比较深入。

要这么如实去修,无论依《金刚经》里的哪一句,是要离四相?是无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度尽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可度等,世尊在前几分所说的一切法,道理其实是互相融通的,你去落实它、受持它,自然就会成就,如此世尊即说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妙法,无一法可用,却可以做到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观破一切相就可以做到这样,《金刚经》的高妙处即在此。

《金刚经》是要求觉行圆满之经典,智慧与你的行为、戒律都能够圆满,而觉行圆满就产生菩提智慧。当然要先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依据《金刚经》之经义来修持,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来菩提之依据。大菩萨往上自然是成就佛道的境界,小菩萨向上是成就大菩萨的境界,声闻、缘觉的小乘行者依这些经典来修持,也可以转悟到菩萨的境界,而初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依据《金刚经》之经义来修持,则可以成就小乘声闻乘的解脱定力。

只要依据这一部经典,不遗弃小乘而修大乘,大、小乘都要修,不要任意去毁谤大乘法或小乘法,小乘法是最根本的基础,要断尽贪、瞋、痴三毒,才能去学菩萨摩诃萨的法,连贪、瞋、痴这三毒都断不了,却说是在行菩萨道,有智慧没有定力、没有戒律,怎么成就佛道?弄不好变成一种魔,魔也会讲经说法,魔与佛怎么分辨?决定于戒律上!不是看一个人能讲经讲得多好、书写得多少本,要视其行为是否端正?有没有犯戒律?魔就是不守戒律的代名词,毁戒、坏行,讲经说法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

以《金刚经》这一部经典来说,从善男子、善女人到菩萨摩诃萨,依之修持莫不成就,然而重点在于你要去读诵、去受持,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首重于行,悟了以后就要去行,所有的一切法是教你断掉内在的习气毛病,如果你不去断掉这些习气毛病,听再多佛法也没有用,有智慧的人听一句就够了,念头起就把它打死,这么简单的佛法你做得到吗?念起你看着它,不要去跟它搅和,更不要一头钻进去,与之狼狈为奸,烦恼了好几天,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怎么成就《金刚经》甚深密义?你若不能做到观它无所有、不可得,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打死它。这里说的是烦恼的境界,不是教你断灭念头,狠下心肠打死它就好了!

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是空观修得不够。空观是打死一切善、恶,对、错,真、假念头的最好方法,一起心动念就打死它,不要去追看后面起的是些什么念头!禅宗为什么有这么多成就的人?他们执杖牧牛做得太透彻了,那种灵通的心起时,不去看感召什么?一律打死!打死了再讲,打死了就没有什么可讲的,没有第二个念头,就很自在了,你若起一个灵通:未来哪一件事情要怎么样!还没成形就打死掉,管它会怎么样,我不必预知、不必好奇想知道,只要念动就打死它,这是很好用的!永远不会有什么烦恼牵扯。

修佛法说难是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即使遍读三藏十二部经,不会用也是枉然。有人在背大慧菩萨的咒语,修持七、八月后,每一天可以背诵一千偈语,背那么多如若不会用,也很可惜。学佛法不是在学记忆力,若是讲经说法背越多当然越好,学佛法是要有智慧去转烦恼!如果能够转烦恼又能加强记忆力是最好了的,无论大小事项都能记得,又不会被它所烦恼;但如果你没有解脱的能力,事情知道的越多、记得越清楚,不是自找麻烦吗?不如早早打死它算了!

一念觉即菩提,一念迷起烦恼,祖师大德讲得很多了,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一念觉要怎么觉?若是没有定力,可了了分明地看着它,知其虚妄、无所有、不可得,还不如一早便打死它!一念迷,烦恼来了你要觉,要早一点觉,待陷下去再要爬出来就难了!明天没有饭吃了明天再说,为什么现在就要烦恼?今天到明天还有好多个小时,因缘要怎么转还不知道哩!也许明天就有很多人送吃的来了。世尊说的,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会饿死的,就怕你不是真正的在修行。认真修行的人,自然有人、天来供养你,是不会饿死的。

若是有《金刚经》经典所在之处,即是有佛在,所以经典所在之处,为如来所加被,为众善神所护持。讲《金刚经》的地方都有善神、护法神、天神所护持。有的人眼睛可以看到外界的众生,包括护法神,正法当然不讲怪力乱神,但无形中讲《金刚经》的道场,自然就有护法神在守护。

行者分别心去除后,已断第六意识心,能讲金刚经或四句偈者,此人应受尊重,即便是居士身亦应如出家佛弟子般受到尊重,无疏忽、怠慢之处。于此金刚道场听经闻法者,将来亦要成就佛道,是故讲经说法者亦不得轻慢闻经、听法者,如此互相尊重、恭敬,平等显示金刚经义。

行者去除分别心后,修行第一个要去掉分别心,没有建立法的平等就有很多的烦恼,六根面对六尘境起一切名相分别,会诱发起烦恼的根本来,若再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你就会进入烦恼境,所以分别心断,六根入六尘产生六识,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味而不知香臭、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触而不知软硬坚实,像这样还有什么烦恼?不会有烦恼了!因已断第六意识分别心。

能讲《金刚经》或四句偈者,此人应受尊重,为什么?他未来一定会成佛。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一种是出家,我们所看到的四大菩萨,有三位在家,一位现出家相,地藏王菩萨现出家相,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留发,示现居士身。不管是出家师父或是居士,能够讲《金刚经》都应该像出家的佛弟子一样受到尊重,无有疏忽、怠慢之处。

于此金刚道场听经闻法者,将来亦当要成就佛道。所以我们在礼拜时要怎么礼拜?第一拜心念起: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第二拜心念起: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为什么还要加一个三世?过去已经成菩萨的、现在已经成菩萨的,当然要礼拜,未来要成菩萨的你也要礼拜,怎么知道未来要成菩萨的,会比你快或慢成佛呢?难说!你今生也许跑在前面,下一生也许懒惰、无明坠落了,人家跑到你前面去了,所以未来佛、未来菩萨也要礼敬。

第三拜心念起: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贤人还没有成圣人,也要顶礼一拜;楞严咒的第一部份就是在礼拜诸佛、圣人、天神、甚至于仙人都要礼拜,有的人分别心太强,看到这里:原来楞严咒也是在拜鬼神,他不念了,这就很奇怪!修佛法修到分别心越来越强?修佛法理应要将此分别心让它越来越淡,没有什么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分别,唯一要分别的只是正法、邪法,正法守戒律、不犯戒;邪者虽有一套教理,说归说,却到处去杀人放火,就像时下一些狂热极端的宗教份子,分明是阿修罗道!

真正佛教徒或真正天界的宗教,都是仁民爱物的,怎么可以一个不顺眼,就放炸弹杀害人,你从这里去分辨宗教,也还不能够真正分别出来好坏,有些宗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也有真正在修行的,但有些小团体激进邪门,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所以我们要从戒律去分辨一个人修得好不好?不要迷惑于他的法相、口才、甚至行销手法等表相,要看其人行为的正、邪。

听闻《金刚经》的人未来会成就佛道,讲经说法者亦不得怠慢于听经、闻法者,未来哪一世说不定你跑到他前头去了,所以一个人越有修证就越谦卑。有一回有位法师来道场,我们在家众顶礼出家众是应该的,我向他顶礼,他竟也向我顶礼,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更生尊敬之心,有这种出家众!以前还有一位师父我要顶礼他,他都把脸、身体都撇开不让我顶礼,这些真正悟道的人就是这么谦下啊!一个人修得好不在于满腹经纶、口才便给,这些都是次要的,而是在于他的德行,心里的执着、贡高我慢心有没有放到最低,甚至于没有!

越是谦卑越是修得好,越是不好出风头、不求名闻利养、与世无争,这才是真正佛弟子,因为他已经悟到了金刚经义中所显示的恭敬心、平等心。《金刚经》是在讲无相,什么是无相?平等就是无相,无相不是否定相的存在,而是有或没有都是一个心,有等同没有就是无相,这些相对你内心起不了涟漪、起不了烦恼,能把有相看成没有相你就悟道了。

总结来说,内心不清净,就用《金刚经》来断内心的习气,内心清净了,要观一切法是无所有、不可得,顺、逆,善、恶,合理、不合理,世间一切相都是因缘,看了世间相也不用在意,保持心平气和,能够度他一把就度,不能度就等待。

到第十二分已经学了很多法了,后面讲来讲去还是在重复这几个道理: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你若能够提纲挈领去了解《金刚经》的经义,然后彻底去执行断尽内心的习气毛病,有朝一日能断尽了,是阿罗汉的境界。若是不把目标放这么高,至少在今生面对周围的人、事、物时,要确实去把持你的心性,淡薄习气毛病,不执一切相,无论有何果位,又无有果位想,能够如此,或能入须陀洹流或斯陀含向,那倒也差强人意了。

(2005.10.2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