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守意经》
-- 佛门正法数息观(8)(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六、安般守意法要说明
(一)、正确的数息法
1.经文
经云:「数息莫过十数、莫减十数,问何等为莫过十数、莫减十数?报息已尽未数是为过,息未尽便数是为减。失数亦恶不及亦恶,是为两恶。至二息乱为短息,至九息乱为长息,得十息为快息。」
2.解释
行者修数息法时,数数字不要超过十息之数,也不能少于十息之数字。若问说什么叫莫过十数、莫减十数?行者在心报知息已数尽十时,即又再数是为过,若息数还不尽十时,即不再数,此种情况即称为减。行者当知为何数息以数到十为基数,不以一百、一千为基数?当然十是智慧完美的指标,我们人类一手有五指,两手共为十,脚趾也是如此,表示十是事物完美之相。世尊智慧完美,每一个法相皆能以十来解释宣说,法相中的法相亦再能以十来解释宣说,如此重重而说的法相中的法相,因皆以「十」完美的智慧相来印证,故十是完美具足的数字,请看《华严经》里的十数之智慧相说。同时十也是最易能掌控的数字,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故行者行数息法时,数到十就要从头再数起。数息时也不要短于十息,若短于十息是因无心之过,就成为恶相,即未数到十息,心即跑掉,此称为失数,是两恶之一。此种现象只要发生,就表示心还不能定,也即是未到初禅的境界。若不失数字,但数息故意不数达「十」之境,亦属恶之一。再说行者至数息仅数到二息,乱意即起是为短息;若行者能用数息数到九息才发生乱意起,此即称为长息;若行者能从数息中,心勿放逸,能得十息之相,且能以十息为基楚,数到数十次或数百次,或整个打坐中都能依十息往返而数,此现象能达到,即称为快息。所谓快息者,不是呼吸很快,而是行者在数息禅修打坐中,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已过了一小时、两小时,甚或一、两天等。一个人在定中、道意中,时间会觉得飞快地过去,故古僧大德云,一念万年,即是在说,世间禅定行者,处禅定中不起心动念,但只要起一心念,一万年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生活体知中,也能知心与时间的相对论,当一个人心愉悦时,时间过得真快,当他处于痛苦的时候,心境简直是度日如年。
(1)入出息各计一息
行者在修数息法时,各道场教法不一,但经典告诉我们,数息要入出息各计一息。有的人教入息、出息各数一数,此非世尊所教的。请看《坐禅三昧经》云:「入息至竟数一,出息至竟数二。若未竟而数为非数,若数二至九而误,更从一数起。」故行者当注意吸气吸满之时才数一,呼吸开始或中间不得数;呼气时当至气呼尽时才数二,开始呼出或中间,不得数二也。在数息法中意念被旁事拉走时,一警觉回来后,得从头由「一」开始数起。
(2)正精进
《安般守意经》云:「坐禅法,一不数二,二不数一。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是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从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当分别所属。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便随精进也。」
经文中云: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若一数二者,为过精进(即入出两息才数一)。若二数一者,为不及精进(即入或出息一息当二息在数)。过精进当引发闷气,终而诱发喘相而伤身;若不及精进者,当呼吸不力,进境缓慢或数十年无进步,只常住轻安境界。
(3)数息要数整息
若数息时,息已尽,未数者,是为过。息未尽,即数者,是为减。若行者正精进,当一口气有多长,吸满后才数单数,吐尽后才数双数,是为法行,正精进。
(二)、安般守意威神力
安般守意主要在于,控制粗心,正确适当地培养呼吸,要而言之,其方法如下:
(1)行者数息时当以自然渐进为要。
(2)意随息从鼻起,还转至咽喉,气管、胸,逐至脐中。
(3)吸尽时,呼吸短暂停数秒后,再起呼气,意随息,将息从脐还转至鼻,当省察知,出息有异,入息不同,令意随息,顺而出入,使心不乱。因是数息,志定获寂,于是中间永无他想。
(4)注意呼吸,体会一口气有多长,应吸满后始数一,随后一口气呼尽时才数二,呼或吸,数息数得太早或太晚,均不如法。
(5)入出息时,心识紧随着进气与出气,气息长短,量自身纳吐气量,任其自然,不可着力,以免揠苗助长,反受其害。
(6)若打坐经年者,小腹契机已成形,再试着采用此法,您当倍觉功力突增数倍。故知安般守意法门,真不可思议也。
(7)若数息不得要领,行者用功日久,未有进境,徒浪费时日,遑论突破色身束缚,进而要修道有成,不可得也。
(三)、数息法门因缘观
1.修数息法门之四因缘
一者欲不痛故:初机行者色身粗硬,双腿盘坐时会疼痛,欲破此境界,得从数息起,诱发丹田生内气,克服此痛。
二者因避乱意故:行者定未生起,意随外尘起妄想,欲去乱意得由数息法门入。
三者因闭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行者终究要求得解脱道故,诸识妄想不真实故。
四者因欲得泥洹道故:行者欲证入涅盘境界,当观阿赖耶识真实,观生灭与不生灭法,得寂静无碍,证空有不二故。
2.得数息相之境界
(1)当观万物及诸好色,三意(善、恶、不善不恶)等境界,心不复著者,是为得息相。
(2)能觉息出入,觉息长短者,是为得息相。
(3)恶来不受,闭口数息,随气出入。知气发何所,灭何所者,是为得息相。
3.不能数息之四因缘
一者因念生死校计故:坐而数息,忽念他事,坐失息意者。
二者因饮食多故:骨节尽痛,神智昏沉,不想坐或不能久坐,是为食多相。
三者因疲极故:身重意瞪瞢,打坐时但欲睡眠,是为疲极相。
四者因坐不得更罪地故:行者徒面坐而不得一息,是为罪地相。以知罪故,当经行后再坐。
4.不得数息相之原因
(1)行者意有所念,不得数息也,意常牵挂他缘故。
(2)行者息有迟疾、大小,不得数也,色身尚不调故,耳闻声乱,亦不得数也,住境着境未得脱黏故。
5.数息法不得息相,当行念佛法门
初习禅者,意志不能集中,呼吸进出,时常乱意起。或时有心外逸情事发生,并不为过,行久能熟练,始可控制粗心,若数息法无利,或前已用其它法门,而不适应数息法门者,可改用念佛法门以控制其妄心。
(四)、数息定不定意之罪福
1.数息不定之罪
(1)坐禅数息不得定意,是为今罪。行者刚上坐而不得数息定相,即今生业不净之故。
(2)遂不安稳,乱意起,是为当来罪。行者上坐已有段时间,得数息定相后,又生起数息不定相,此即未来当受不净业报故。
(3)坐禅益久,遂不安定,是为过去罪也。行者坐禅很久或用功时日多,如佛七、禅七等,现不安定散乱相,此即过去所造诸恶业也。不定相灭,则久坐定一如。
2.数息定之福
(1)坐禅数息,实时定意,是为今福。行者刚上坐时,数息即得息相,即今生业清净之故。
(2)遂安稳不乱,是为当来福。行者上坐已有段时间,得数息定相更久些,此即未来当受清净业故。
(3)坐禅益久,续复安定,是为过去福也。行者打坐很久或用功时日多,其数息定相犹在,即过去所造诸善业,未来当有善报也。(待续)
[ 《安那般那守意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