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安那般那守意经》
                      -- 佛门正法数息观(7)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释安般功用行(续)

(一)、内外意妄想来源

1.释数单双数所起妄想过失

经云:「数息乱者当识因缘所从起,当知是内意,一息(数单时)乱者,是外意过,息从外入故。二息(数双时)乱者,是内意过,息从中出故。三五七九属外意,四六八十属内意,嫉、瞋恚、疑是三意在内,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七意,及余事属外也。」

2.解释

行者在打坐中数息时,若当入气数单数时乱意起,可知此乱意起自外来干扰,也可说是第六意识攀缘外境起分别意的妄想。反之,当行者数息数双数,也是吐气时乱意起,行者可判定此乱意应起自内缘或第七意识缘第八意识的种子起妄想。

何谓外意?何谓内意?经云: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七意,都会对直接造过的业起思虑,也就是对外境造业而生起妄想念,故属于外意,大概发生在吸气的时候较多。而嫉、瞋恚、疑等三都是因造业过后,思虑心起,加上您的习气有嫉、瞋恚、疑的种子,故会诱发出此等妄想,行者在禅坐中有此三意者是内意生时,大概是发生在吐气的时间较多。

(二)、长息得息相,短息得定相

经又云:「数息不得,有三因缘,一者罪到,二者行不工(方法不对),三者不精进也。入息短,出息长,无所从念为道意。有所念为罪,罪恶在外不在内也。数息时,有离意,为喘息(呼吸)长;得息为喘息短(呼吸似有若无);不安行息为长;定为短(入似有若无息相);念万物为长息;无所念为短息。(数息)未至十息(因妄想而断)坏,复更数为长息(因心乱故重数而不定)。得十息为短息(入空无、止呼吸),得息为短,何以故?止不复数故(呼吸似有若无);得息(相)亦为长,何以故?息不休(息绵绵不断),故为长也,喘息(呼吸),长自知,喘息短自知,谓意所在为自知长短,意觉长短为自知,意不觉长短为不自知。」

2.解释

若行者修数息法门时,数息方法不能做得好,是有三个原因,一者是罪业发起,二者是方法不对,三者是精进心没有。若行者数息时,数未满十息即乱意起,不能再数息,这是攀缘心强,不能顺利完成数息。此种行者最好改成禅坐中念佛,以消其业障,待后再行数息法。

真正打坐禅修,要做到入息短,而出息长,且心无所从念,这样才叫做禅修,才符合道意。若所有起心动念,其罪恶是在外意之因缘,而不在内缘也。若行者在做数息法时,其心念能离意不起,那行者的呼吸就会显得长而绵绵不绝样,此谓得息相。得息相后气灌满色身,呼吸会转为短,甚或入似有若无呼吸状,此状虽未真禅定空相中,但已得道意。若处此状况身心又起不安时,息又会变长,显示前气用尽,故又要长息来补气。故由上述所述,行者当知,所谓禅定应要有息短或呼吸似有若无之境界。若行者心又攀缘念起世间万物,呼吸又会变为长息,进入息相中。若在长息的境界后,气又盛旺遍布全身,在气不能勉强入身后,即再入短息或呼吸似有若无的境界。

行者若数息未至十息时,是谓息坏了,亦即心念跑掉去思念其它的杂事了。若行者能警觉把心摄受回来,专心于数息,即能又进入长息的境界,但因长息故还不能进入定中的境界。反之,若行者在做数息法时,能一功行中数满十息而心不他移,心空无所思,仅心观着息不放,即能得短息,即呼吸短或似有若无,行者此时因呼吸快止而不能数,故会现出短息之相。另外,当行者得息相时,其呼吸会形成细而长的呼吸相,为什么?息不止,息绵绵不断地进出,故说呼吸异常地长也。

行者在打坐禅修中,当体会呼吸的长短,呼吸变长,绵绵不绝,细而长时,自己要能知道。若呼吸因身体内气布满,呼吸慢慢变短时亦要能体会,甚至于息止不呼吸时,也要能知道。如此,心意所在能自己知道呼吸的长短,意念亦要能觉知呼吸的长短。若行者于打坐禅修中,意念不能体会呼吸的长短变化,那就是修行不能自我掌控,自我了解修行的境界,这样是不好的。

 

五、安般守意法门─调入出息

《杂阿含经》云:「释尊一时于祇园精舍,语弟子:『诸弟子,修习出息、入息之念,如此,身不疲,眼不患,观乐住,能觉,不被恶乐所染,如修出息、入息法时,可得大成果、大福利,如深入禅定,能得慈悲心,断迷入正。』」

由上段经文得知,要能身不疲,眼不幻化诸异事,心能安祥,也能随时警觉,不被禅定中不正当的娱乐所迷惑,定要在打坐禅修中,从出入息上下功夫。如此就能得大成就、得大果位,也能入甚深禅定,对诸境不惑。最后能发慈悲心,引导众生入不迷之途。至于世尊所说出入息如何来调?我们再回到《安般守意经》来看出入息如何调控。

1.息的四相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云:「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

2.解释

一般而言,息可分成四种相,刚初学打坐的人,因丹田没有培养起来,当然没有深长的呼吸,此时的息仅有风出入鼻孔,故称为风相。当行者的丹田似有点成形后,吸入空气的风相就会转变成气相,气相即是空气较能被行者控制而成有点能量的态势,不像风相时的空气只像风鼓打风样的进出而已。息相发生于行者丹田成形后,气可绵延不绝的进出丹田,不是只在肺部进出而已,此时的息相是深而长的气,称为息相。若息相久现后,气灌满色身经络,要再灌入时就不可能,如上述会成为息短或息止。在息止长久后,内气耗尽时,丹田契机会转弱,此时内气不足,造成气中断连结不上,会使行者出现喘气的样子,此种情形称为喘相。呼吸进出有声可闻者是为风相;若进出无声者是为气相;气出入喉咙、丹田间无滞者是为息相;气出入喉咙、丹田间,吸未满即吐,吐未尽即再吸,是谓气出入不尽,此种情形是为喘相也。故行者当喘相发生即一口气未吸满即吐又吸,此乃内气不具足,

遇此境行者宜立刻吸口气后闭气数十秒,当可再诱发丹田内力,即可恢复息相。故行者遇此喘相时,宜吸口气后闭气,以宝瓶气方法再诱发丹田的契机,即能再进入息相,呼吸增强且长而有力。

另举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息调凡有四相:一者风,二者喘,三者气,四者息。前三者不调相,后一者为调相。风相者,坐时鼻中息,出入觉有声。喘相者,坐时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气相者,坐时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息相者,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

智者大师说明中指出,风、喘、气三相为不调相,第四息为气调相。进一步指出风相者,在打坐禅修中,呼吸时出入有声可闻。喘相者坐中呼吸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此点与世尊所说明者似有不同,世尊把喘相放在息相之后,即短息时间长后,会造成内气不具足现象,内气不足时,即会发生喘息相,提出供读者参考。所谓气相者,坐时虽无声亦不结滞,但气出入不细也不绵延不绝。息相者坐中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不绝,若存若亡,似有若无,此时行者资神安稳,但此境界也祇是初禅境界而已。

智者大师亦言,习禅者,若守风者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惟守息者,则有待渐进修习而得之。初习禅者,每为妄念纷飞,思绪不止所苦,故初习禅者,宜先由安般守意法门开始,以控制粗心,并促使小腹气源成形,始能早日获得息相,打坐才有进境。(待续)


[ 《安那般那守意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