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安那般那守意经》
                      -- 佛门正法数息观
(3)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三、数息法成就十六种殊胜境界详解(续1)

9.自知喘息欢心:

行者数息、随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缚,入心之觉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欢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第九个殊胜,自知喘息欢心,为什么从呼吸之间,就产生心的高兴,这境界只有二禅的境界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在心地上在呼吸时可以感觉心的欢喜,自知喘息能够诱发喜的感受,打坐的三要素,第一是打坐的姿势--七支坐法,第二是数息法--安那般那数息法,如果数息得定,就会有此殊胜的现象。

数息法:「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数息后你都能摄受你的念,你会觉得数一数二是多余的,不必数息了,只得改成随息。我的呼吸从鼻子到丹田,从丹田又回到鼻子,我的心随呼吸上上、下下,一口气吸满不用数一,一口气吐尽不用数二,这就是随息了。

再坐下去就有气感了,如果打坐没有气感,就修不了心了。有气的候时,经络一步一步的打开,最好能突破色身的束缚,法身真正活起来。法身能活起来,心就能出离了,那就有意生身。在《楞严经》讲意念一起,有一神我身(法身)就出去了,这现象有时你没感觉,并不代表它没有在做事。第九自知喘息欢心,行者开始观呼吸、喘息,就会感觉快乐,即进入心的状态,行者数息、随息已得定后,喜心会起,这是入二禅之境。有喜就有忧,因当喜丧失后,会懊恼,何时再能见喜心。

先修班上了几个礼拜了,可以控制你的粗心,不打妄想时,故数一数二已是多余的,所以这时候你要改变一个方法叫做随息法。第一阶段安那般那数息法,不要再控制粗心,呼吸已拉长,一口气吸满,一口气吐尽,这样在加长我们的呼吸,心已能够静止,息能够长的话,丹田就能成形。此时数一数二是累赘,不要再数了,心随息从鼻子到丹田,再从丹田到鼻子,安那般那随息时,不被一切外在境界所恼时,就是得到初步的定。

入心的觉受以后,因为息止,定生的缘故,所以心慢慢生起快乐的感觉。你去参加法会时,法会快结束时或中间就觉得法喜充满,法师常恭祝你法喜充满,愿你法喜充满;在修禅的人来讲,连法喜充满都不行,因为你执着善境界,所以有一天你觉得你的情绪一直高昂时要警觉,我在欢喜什么?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我们常常在讲平常心,「常」是永恒,那一个法是永恒?没有!祇有一个空境

快乐会永远快乐吗?痛苦会永远痛苦吗?障碍会永远障碍吗?都不会!它们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不是永恒,永恒只有一个空。我们的体性是空无,所以它是永恒,没有高低是平等的,没有那一下高潮、那一下低潮,从头到尾都很平坦,我们的佛性就是这样。

突破色身的束缚,身体限制我们的身体气脉,法身不能活起来,如果身体打开一点,宁可觉知我有好几个心,起码有个打妄想的心,还有个知道打妄想的心,后者才是真我的觉知心。进入心的觉受,对心来讲,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中的受蕴,会忧愁、会高兴是属于心的。对身体会觉得痛就有痛苦,全身充满气时觉得很快乐,心的忧喜与身体苦乐的感觉这些都没有的话,就是所谓舍念清净,舍念清净是平等法,把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相等的话,那舍弃快乐与痛苦,把忧愁与快乐舍弃,所以忧喜苦乐都是我们心的一种觉受;圣人没有忧喜苦乐觉受,圣人只有一个舍念清净或证到一切法平等,不会说我不喜欢生病,我常常要身体健康,生病与健康对圣人来讲都是一样。

生病只是身体不正常,但我心里很舒服就好了,生病无所谓!要超越不正常的感受,你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把它转回来的话,你生病也生得很高兴,你也认为不痛苦;如果感冒就觉得很累,没精神就很灰色、很沮丧,那表示你的心还不清净。释迦牟尼佛也会生病,成佛怎么还会生病,成佛业来时还是要面对,所以不把它当成很痛苦,就是修行的成就,这是要磨练的。

所以你要保持一个平常心,虽然没有什么好高兴的,但是你内心就有一股很高昂的感觉一直出来,这时候你就要警觉,要平常心。二禅境界心就会生起欢喜心,不能自止的欢喜,所以心生欢喜,这是喜受,有喜受就有忧受,你先断掉忧愁才会有快乐。断掉喜感才能突破入三禅,若常把持喜受就不会进步,故修行只能觉知境界,不要保持一定的境界,不然就不会往前进步。待你到息止以后快进入四禅境界,就有一境性的禅修功夫。每一个界地都有它的现象,如果你不突破禅境所发生的现象,你就没有办法进步往前走,这样就是认识不清楚。所以在禅修的书本,尤其是经典常常讲的,到初禅境界有觉有观,二禅是喜俱禅,指心地生欢喜,三禅是乐俱禅,指身充满气故觉快乐,四禅入世间最高禅定,得去喜乐之舍受,入一境性中,对诸境不恼。

如果打坐时,说我很静止,那根本还没有进入修行的境界,打坐到一个念头起的时候,另一个真正的我可以看到,你念头起来了,你在想什么,最起码要有两个心。我们总共有八个心,眼、耳、鼻、舌、身识等不去管它,现在注重内心所起的念,不管第六识对外境的分别或第七识的妄想、思量,有第八识真心在看着它,这些以后要慢慢去接触、体会。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是对外境的认知,因为眼、耳、鼻、舌、身诸根要接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接触以后,再加上第六识来分别,所以我可以看到这是白板,看到这是笔,第六意识分别,才能起念认知看到的是什么。第七识是内心妄执的心,妄执识所储存的种子。

八识虽然是真心,但是今生所发生的种子,大大小小都储存在八识心田中,它可以照又可以储存种子,第七识执着八识一切种子所现的为真,所以一直在轮回。若身体对气是有感觉,但心在妄想时,什么都不知道,这样是还没入门的。

修到第九个殊胜就有欢喜的觉受,但要以平常心待之,因为从禅的修行来讲,诸法本幻有。你觉知的现象当然会欢喜,有时候看到什么心念也没有,什么影像也没有,却自然生起欢喜,法喜充满。我没看到什么,但是真心却看得到了,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诸佛、菩萨修证到的境界有四智,六祖所说的一首偈:妙观察智见非功(第六识),平等性智心无病(第七识),大圆镜智性清净(第八识),成所作智同圆镜(前五识)。上面说的是八识的功用,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认知外尘境。第六识对外境透过眼、耳、鼻、舌、身五个根门头来分别,如果有分别心,一见就是执,看进去了,听进去了,那表示有执着。

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摆不开、放不下,一定要讲,甚至于骂,那就是还有执着的心,有这种心就表示还没有办法去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也就没有妙观察智,因为你执着你所看到的、听到的、碰到的种种,因为你还有对外界迷糊。所以你要修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尝而不知酸甜苦辣,你身体所接触到的柔、硬、坚、实都不会去分别。这样的话,你说都没感觉吗?不是!有感觉但我不去执着,见了没有它的作用,所以「见非功」是说所见即起不了其功用---妙观察智。如果无所执着,无所见就有功,就产生妙观察智,你看到这个人的脸就能知不太正常,着了客邪,你看就知道。你执着外境太多,没有超越你的分别心,就没有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基本上不一定要有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通,有时候看不到人的心灵去。

第一阶段修行要舍弃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的尘境,都能放弃,不起分别你就有妙观察智,你不必有什么神通,就有这个智慧。修佛法不是求什么神通,是要获得三身四智,佛法是在求法身清净,报身圆满,化身千百亿,能够证到法身清净,报身就圆满了,然后从法身清净空体化成千百亿化身,有人想你,你就化一个化身给他,常常在念佛(阿弥陀佛),就化一个阿弥陀佛给你,念观世音菩萨,牠就化一个观世音菩萨给你,那娑婆世界有千百亿人在念你,你就可化千百亿化身给他们,这是大菩萨或证到佛的境界就有这能力,你忆想他,他就会化一个化身给你,当然身是有为,化完了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四智中的平等性智,是指忧、喜、苦、乐一切法平等,这时候你就没有分别心了,不会分好人、坏人、佛教徒、非佛教徒、男的、女的在那儿分别,一切平等,这时心就没有病,你不喜欢快乐,不喜欢忧愁,对圣人讲忧愁、快乐两个都一样的,痛苦、快乐两个看起来没有分别,就好像禅七中熬了二小时,到最后都很痛,你能忍受这种痛,痛之后七天熬下来也没什么不快乐、不烦,这样也不错,所以心不会要好的,厌恶坏的,这样心就没什么毛病。

如果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破了妄执性了,你就有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第八意识真心的功能,跨越时间与空间,浩瀚无边,所有虚空都包含在内,大而全包容才是圆满!大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及众生,连众生都没遗漏,都包括在里面那才圆满。有此智这就不得了,连小虫、小毛虫,你都有智慧观察这一切的因缘果报,而且它们都现在心镜中,因这镜子无所不照,这是佛不可思议的境界,要证得自性清净,否则贪、瞋、痴、慢、疑等等毛病,怎能得大圆镜智。其实都是第六意识的妄执分别,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盖住真心,这两个意识灭去妄执的话,你就能证到性清净,性清净就有感通,就能证到第八意识的大圆境智的真心。

现在没有能力知道众生的因缘果报,只对自己内心起的念头有感觉,内心起一个妄想、起一个烦恼,对一个人的见解或对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清清楚楚,不受它的影响。如果它让你变成一种困扰、烦恼的话,那表示你习气毛病还有;若性清净的话,就不会受它左右。

为什么佛常常知道那个世界又发光了呢?那个世界的佛又在讲什么经?佛与佛之间都清清楚楚,释迦牟尼佛在说什么法,他方世界就派人来参见释迦牟尼佛,例如前来听闻《法华经》这个大法,共襄盛举,来聆听大法,因为他佛有大圆镜智,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一切及众生都清清楚楚,所以没有时空的间隔。时间讲现在、过去、未来,你不管多久以前及以后怎么样,时间没有开始、没有终了,一切因缘,一切众生果报他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最后一个是「成所作智同圆镜」,性清净的话,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识会起神通变化,你想什么就会现什么,化身是从这边化出来的,刚开始起修时,此五识先不去接触外缘,现在性清净了,再利用这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可以唤成自己的神通变化。故成所作智就是在讲神通变化,这是成佛以后,佛有那么多的神变,诸佛菩萨化身千万亿,这是八识性清净后,连带使前五识无染,清净间产生很多神通变化,所以修佛法是要修得三身四智。

现在第九殊胜是在定中产生欢喜心,虽然是好,但是你要把它看成诸法本幻有,不要被欢喜心迷惑你的自性。

10.自知喘息不欢心:

行者数息、随息得定,入心之觉受,因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诱发根本烦恼起故,心生不欢喜(忧受),行者自知之。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实,何烦恼之有。

第十个自知喘息不欢心,在数息得定后,进入心的状态,因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时,会扫到阿赖耶识的种子,会诱发根本烦恼起。妄想念起,会想我以前打坐心好像很清净,没有妄想,现在为什么会起烦恼法?刚打坐时,心乱七八糟,坐不下去,后用数息法把它控制了。

有同学打电话问,我在翻内心阿赖耶识的种子,翻出很多旧帐来,翻了一阵子以为没有了,没想到过一阵子又抛出很多,更深、更多!好几世以前的种子都出来,本以为这样就没有了,但它还是一层一层的进去,所以没有认真去体会,以为禅修只有在身上,只在气上用功夫,忘记进入心的深深处,而且一直往下深进去的话,才能把一切法尘翻完。

现在你的气扫到阿赖耶识,因阿赖耶识(八识)有很多的种子,它不会说好,不会说坏,不会烦恼,只是实实在在地存有种子。会有烦恼的都是第七意识认知它并妄执为真,好的就高兴,不好的就忧愁,内心控制不了,就一直出来,这样的话心能不忧愁?能不烦吗?所以心生不欢喜心。

行者知道过程之间应该有这么一段,烦恼从那里起,是因为你的执着,习气没办法排除,心的烦恼起,生不欢心。你要用佛法去观,心的烦恼是从那里起的,你要看你的觉受也是不真实的,那还有什么可以烦恼呢?

你习气在,还有烦恼,如果有一个不如意的心或影相,你就以为真,那当然会烦恼,不痛快的时候,消极低沈的时候,不要被它影响你。很多人修到这境界,都会感觉周围之间的心都是同一个心,如果你没有烦恼,周围之间的众生有烦恼,你也得不到清净。如果你清净了,周围旁边的众生心不清净,你可以影响他,使他们也清净。虽他们不能完全清净,当下你以空无的心,可以使他们没有烦恼,让他们不起烦恼心。

在禅修之间去体会,大家的体性是同一个的,当然大家的心不同,体性是空性,但空性之间你会体会众生的烦恼。如果你能体会众生的烦恼,不能空掉,你还没证得解脱,还是会受影响,这是真的修佛禅的境界。你在打坐之间,都是修世间禅,在打坐之间也有感受到周围之间众生的心,这是第十种殊胜自知喘息不欢心。

11.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

行者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禅宗谓黑漆桶),引发诸多妄念,谓自心现妄想之相,经真心实相鉴照,均非实有,行者自知之。

第十一种殊胜是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现在已开始讲内心,喘息欢心,喘息不欢心,到这阶段才是真正进入心灵的状态。现在进一步突破时,就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把它放在喘息上,当然开始都是呼吸引起色身变化,色身变化才能进入心的修证,现在是真刀实枪面对内心的妄念在战斗。

第八意识种子法尘无量,然因你还看不清楚它,第七意识会去执着它,执着它就会现妄想,有时你只看到妄想的心,不知它从那里起,其实那是感知第八识的种子法尘。譬如昨天与某人吵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吵架所说的话,一问一答,你骂我怎样,我回骂怎样,此等话语已经进到第八识心田去了,记得了。你放不开,因习气还在,习气还在种子不灭,种子随时会起现行,你愈挂碍它愈会现,现出来以后,对错的对话,第七识执着它,然后除了种子外,自己又现起妄想,这妄想包括伤心、生气,你还有什么心态,就会现什么样子,这些都是第七识的执着。我们常说修行要破第六意识对外境的执着,第六识摆平,就进入第七识妄执的修证,内心的执着要把它脱离掉。

以下说明:行者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就是禅宗行者讲的黑漆桶。黑漆桶要把它打破,心眼还没开时是一片漆黑,外面有光,你看内在头盖骨,一片黑暗;如果心眼有开,那边也就有光明,也就真的心眼开。所以呼吸之间愈走愈深,引发诸多妄念,妄念来自于气扫到第八识的种子以后现起,第七意识去抓执它为真实而起妄想,引发诸多妄念,谓自心现妄想之相,这是《楞伽经》里面的文句。经文在说你上夜、下夜都很努力、认真地在修行的时候,到很好境的时候,你就会自心现妄想之相,注意那个自心,你不想它而自己起来的念,才是自心现妄想之相。

普通能用自己意念来分别的心是第六意识,心要想不想、身要动不动是第六意识在主控。八识规矩颂里头说:「动身发语独为最。」是在讲第六意识,身体要不要动,要不要讲话,都是由第六意识所控制,它主导心意最强,这不破灭的话,修不到内心去的,它随时在动,想!想!想!有一个心在告诉我们想,没有一个心它还会想,因为第六意识还没脱离的话,就会认是我在想。你慢慢了知本来真心的话,你知道那不是我在想,真心觉知现出来,才能观谁在起妄想。打坐时寂静无碍,念头现出来时,你就知道你在想,打坐要修到我有两个心,才是基础,不然你没有两个心,你第六意识在想,你与它同流合污只有一个心,这是一般人不学打坐、禅修,或禅修没有境界的现象。

阿赖耶识所储存的种子是很奇怪的,对于我们脑筋所储存的东西,进一步来说明,不是只有今生才储存。一、二年前在电视常看那位美国大师做催眠的表演,很多艺人被催眠后胡言乱语的。某个艺人被催眠后就站起来聒聒乱叫,旁边的人都听不懂他在讲什么话,但有点像印地安话,也就是他被催眠回到那世当印地安人,他所学的印地安语的种子都还在,被催到那一世,无形中就现出来,那声音好像是在战斗之间叫嚣的话,那老美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这些影像你根本今生没看过。

12.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

行者内心自现妄念息而不生,末那意识审慎思量心不起,令内心脱黏内尘影事,无所复着,行者自知之。

第十二种殊胜是说: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内心现妄想相的妄念,像灰尘一样,这灰尘扬起来之后,飞走了,风吹走了,不吹走它也会落下来。第二个说法是说,本来我们第八识的种子,第七识执着它,才会执以为真,如果现在种子还在,不执着妄心,可以看到所现的一切境,不只有内心,可以看到十方虚空,看到外界,看到一切众生,看到佛性的真实,现在如果内心的妄念不实的认知突破了,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可住一境性的地步。

没事心不要乱想、攀缘,不随便攀缘就不会起妄想,攀缘的心强,就不能入无所复思的境界。修行人遇到一个人走过来,若你还会攀缘的话,就会看到这个人怎么样,虽只是错身而过,你就想这头发好长,眼睛很大,鼻子很漂亮,一直下来到脚,起了多少念头?也许一个没有开悟人的脑筋比较钝,才看到对方眉毛、鼻子,人已经走过去了;如果一个开悟的人,心很敏锐,看到心里边去,开悟的人只有心,这人是好人、是坏人,心地怎么样?若对方怀孕时,还可以知道肚子里的胎儿是男的或是女的。你那么会攀缘干什么?跟你没亲没故的,你起那么多念头干什么?

平时要修练住境不生心,不要随境界去起心动念,慢慢练!在禅修之间也这样,打破色身以后,要学习让心不随便乱动。如此即能在打坐中,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内心自现妄念,慢慢会安息下来。不复思想时,不是你攀缘的种子没有了,第八识永远不灭的,是第七识透过第六识,透过眼睛、鼻子,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觉,且末那意识审慎思量的心也能不起。

内心妄念不实,当然就可以看破慢慢修,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阿赖耶识审慎思量的心不起,内心脱黏,以前内心所留下来的前尘影事,这些影像也好,念头也好,都是仓库里的尘垢,这件事有,但是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还当真吗?

第七识修得很好,不再去执第八识的种子,心要脱黏,再现起什么心,我不被黏住。你说你以前跟谁吵架,吵很很厉害,打得要死,如果从内心再现起这个家伙,你可以坦荡荡去面对他,内心不去恨他、也不怨恨。贪、瞋、痴你都要灭,如果这样的话,内心的前尘影事所现的影相,不执着就脱黏了,不重复的去思考它,见归见,见无所复着,不会一次一次的去抓它,你不抓它,它不会一直冒。若你抓住它,刚刚想完放下,明天又扫到它,你又去抓住它,这样就没完没了。要练到它自起自灭,才能入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

现在生活之间,所现的境相你都还摆脱不开的话,别想要脱黏,看到这个人做这件事,内心不喜欢,就开骂说:「你怎么这么做?」对所接触的事相,还很执着的话,第六意识对外境,就透过眼、耳、鼻、舌、身等根,对外境还很执着不放,如此内心的境界就没办法去掉。所以为什么要先修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诸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这些尘境,都要把它们盖住、脱黏,脱黏以后才能进入修第七意识对八识种子的执着。所以内无所复思,就是能住境不生心,不会再抓境来想,就无所复思了。

在打坐禅修时,念头出来你觉知看着它、注意它,念头就不见了,你不注意它,念头又会冒出来。慢慢心清澄下来,就变成第十二种殊胜:「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你经过第十一殊胜--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再经过第十二个殊胜,看破它不烦恼,看破这些不随它转。本来第七意识末那是非常敏感的,练得能不去执着这些种子法尘,慢慢练到所有的妄想习气都应让它淡薄,若有法不当真,就能不去执这些妄念,就等于不动。(待续)


[ 《安那般那守意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