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安那般那守意经》
                      -- 佛门正法数息观
(2)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三、数息法成就十六种殊胜境界详解:

1.自知喘息(呼吸)长:

初学打坐的人因心缘息,心不会再胡思乱想。修行打坐最主要的是要诱发丹田的契机,当契机未形成时,喘息(呼吸)会很短。打坐日久,呼吸由短而慢慢增长,久而久之,丹田会成形,行者自己觉得似有一管,由喉头直接伸入小腹中,连结入丹田,此境若成,呼吸会愈来愈长,此种境界行者可要自己体会知道。

2.自知喘息短:

待行者因丹田气弥漫小腹周围,但尚未入他经络时,前行无路,此时行者呼吸会变短,只因丹田似球一样,球快灌满气时,再进气就有困难,故呼吸会变为渐短,此种境界行者可要自己体会知道。

3.自知喘息动身:

因行者小腹丹田拙火升起,内气转入奇经之脉,或正经十二脉时,其脉之穴道不通,待要通之际,脉络中的动能内气,大过穴道阻塞的静止能时,气就会通过此穴道,以致造成身体会震动,行者可要自己知道。另有一种状况是意动之相,此种状况是发生在行者内气强,但静止不通的穴道不通,会引发身体的微动,若行者以意念助其身动,则会变成意动不止的现象,就像你坐着时有抖动脚的习惯,某脚一发动抖动,就成惯性的意动不止。此时行者宜放松自己色身,告诫自己勿助其动,调整或缓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自知喘息微:

因行者部分经脉已通,内气前行似无阻碍,呼吸绵绵可进入微细似有若无之境界,此时打坐似已入优质的情境中,行者应自己知道。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地、水、火、风这四大,最主要还是在风大,「风」如果是灌得太大也不好,到底要多大呢?调得非常适当的话,呼吸就会慢,然后气就顺,再来就要闷气或闭气,空气进到丹田,它就会化成真气,当然在化成真气之间,火大、风大都不能太大,火大会口干舌躁,水大会往上蒸发,就会流口水。主要还是在风大,吸进来的气,在打坐之间要闷气、闭气,会有意想不到的气机,脚也不会痛,除非你是初学的,初学的丹田没有成形。

丹田如果不成形,不能够长期承受打坐,脚会一直痛,所以我们花八个礼拜的时间,每次花三个小时来讲丹田如何培养起来,主要是你以后打坐才能用得上。打坐吸一点气,然后闭气,这样叫做「宝瓶气」。「宝瓶气」是吸一口气以后可以闷很久,像瑜珈师可以闭上好几个小时,甚至于好几天,他跟本不借嘴巴或鼻子来呼吸,这种现象要丹田成形才能够发挥内在的真气绵长。

5.自知喘息快:

当呼吸入微时,气随循经脉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经穴,尤以心轮为甚,因内聚气不足,气壅不前,当引发快喘息以示其现象,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这里讲到如果喘息快的时候,你不要在那里急速呼吸---哈!哈!哈!做急促的呼吸,那是没有用的!应该要意守丹田,其实意守丹田是道家或世间禅的修行法门,把我们的心下降,气守在丹田,好处是气酝酿在丹田里,你的仙骨处。我们背部肾脏部位下有一个仙骨,整片骨经络密布,这牵涉到脚的脉,及臀部环跳下面,如果这边的气不通,就会脚酸、腿麻。

如果你意想丹田,风大调得很好,不要很大,只有十分之一的吸气或五十分之一的吸气,然后意守丹田闷着气,丹田的气机就会愈来愈大,影响到仙骨部位的经络,脚就不痛。禅宗修法的是在三个丹田处,下丹田、中丹田(膻中穴)及上丹田(眉间),主要还是我们的眉尖轮,脑筋里面,甚至是明点,这些都是念咒、念佛的人,气都会往上冲,因为他要求开悟,打开黑漆桶,所以气当然尽量要往上冲,很多人都会觉得头胀、头痛,要尽量把黑漆桶打开,这是禅宗的修法。

世间禅的修法也好,道家的修法也好,大概都是意守丹田,这样可以坐很久,脚也不会痛,一点点呼吸,如果你不再呼吸就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第一个现象就呼吸要停止,心住一定境,也就是心不随境转,看到什么,对境不起心动念,境与你的自性合一了,就不会起心动念打妄想,心里很清楚。所以,你要学五通到此都可以成就,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成就。

  但是诱发五通也没有用,还是脱离不了三界,所以修佛法第一个要修漏尽通,不要先证五通,先把没有烦恼的神通力证到,这才是最重要的,你证得五通不见得有解脱的知见,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佛法。你在应付第五点喘息快的时候,除了吸一口气入丹田后闭气以外,全身要放松,不要紧张,丹田真气就会再补上,补上后就不会喘气了。一般人在急喘的时候,不知道理都会紧张。你能闭气四十秒、五十秒,你会觉得整个丹田的气重新开发出来,在呼吸能够恢复顺畅以后微闭,即可突破穴道,哪个地方不通,就可以再往前突破,随着呼吸,进入正常速度。快了叫做喘息快了,了解修行过程间有这种现象,一般每次打坐只打一柱香,而一柱香也只有一个小时,因此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通常此喘息快的现象大都发生在禅七。

  同学中范大德就常有此喘息快的现象,每次在新店净缘讲堂的禅一课程中,他都会出现急喘现象,有次还真倒在地上喘,经教他闭气以诱发丹田不实的气机才化解。净缘讲堂是度法师的道场,我们以前每月借用一次做禅修场所。范大德是修密宗的,气就在中脉里冲,老是走那条路,有一次就倒下来,我叫他不要喘,把气闭住,这个境界就过去了,过不去是丹田的力量不足过不去,才有这种现象,这样处理后呼吸就会慢慢正常。

6.自知喘息不快:

行者因内气不足会造成呼吸快,逢喘息快时,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暂闭气数十秒,放松色身,待呼吸能恢复顺畅后,微闭息即可突破穴道或心轮,随着呼吸又进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自知喘息止:

行者数息得定后,全身充满内气,再引入丝微外气,即可转成无量内气,短暂间不须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第七点自知喘息止,到四禅的境界,如果你修世间禅的话,初禅时鼻子跟舌头不用,有时对打坐之间的现象要了解一下,看我到那个层次。初禅还在欲界里,初禅主要鼻、舌识不起功用,二禅时再加上眼、耳、身三识不起功用,眼睛没什么功用,耳朵听不到声音,身体也没有感觉了。或意识控制不了身体,打坐时身体出不来,第六意识指挥不了它,别人已经下座了,他却出不来。二禅境界身体不能控制,你叫他动,他动不了,你叫他下座,他下不来,因为他眼、耳、身三个识不起功用。三禅的话,不起功用的识更多,眼、耳、鼻、舌、身、意共六识中,只有意识能动。初禅、二禅是喜俱禅,修到二禅境界心常常法喜充满,尤其是念佛、打坐,觉得非常高兴,心很愉快是喜俱禅。到三禅是乐俱禅,喜俱禅是心,乐俱禅是身,所以身体充满了气,每个细胞等于一个世界一样,在这时候只有一个意念,当然这意念还有感觉快乐,这中间也有痛苦,身体痛、脚痛,熬过这个痛,气通了就快乐,这是世间禅。

  到了四禅时,还是只剩下一个意识,这个意没有痛苦、快乐的感觉,舍念清净,舍一切念,好的、坏的、顺的、逆的都没有,只有一个意念在,四禅境就是一境性。初禅是未到地禅,二禅是喜俱禅,三禅是乐俱禅,四禅是一境性,四禅时息要停止,不呼吸了,才能入一境性中。

行者不呼吸时会怎么样?就是舌头会卷一圈,塞住你的喉咙,喉咙塞住了怎么呼吸?塞住了就不呼吸了,这时把息断了,即入四禅境界。一到四禅是色界天最高的禅定。色界总共有四禅天,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加佛教小乘圣人的五净居天,再加外道的无想天,四禅天总共有九天。

学禅的观念要搞清楚,有的人色身没有破,它就不让念头起,一直压它,有的人是打坐气压到脑筋里面,念头不起,他认为已经证到空了,有的人认为念头不好,一直要摆脱它、躲避它,所以常常进入那个不想的境界,这些是外道,认识不清楚才会修到这样,这与四禅最高广果天寿等齐,无想天的天寿与广果天的天寿相当,佛教的五净居天是在四禅后得解脱智慧的境界。声闻、缘觉就在这里,声闻缘觉是圣人,证得我空理,所以他不来受生,解脱了!小乘的须陀含果,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才证到阿罗汉果;斯陀含果修到四禅天入五净居天,天上、人间再来一次就不来了,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含果叫不还果,不再来人间了,不再来最后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真正解脱,这是四果里面最高,相当于菩萨八地。菩萨要不要住在那一天呢?不要!菩萨是在人间一世再一世,马胎来驴胎去,一直在人间一边分段生死,一边渡化众生,在六道里转来转去,他都无所谓,这就是菩萨的风范。

如果证到四禅境界,呼吸就能停止,断掉空气的进出,行者数息得定后,全身充满了内气,再引入丝微的外气,即可转成无量的内气,短暂间不须要呼吸,故入喘息止,这是对修佛法的人来讲。

修世间禅的人不是这样,他真断掉了呼吸,这里没讲全部断掉,这里讲只是一个阶层,因为修佛法不一定是要入定,修佛禅是你面对每天的人、事、物,你的心面对这些境界有没有在定中,能不能如如不动,你要练习这种功夫,所以说行、住、坐、卧都是在禅定之间。

在禅修课中开宗明义讲什么是禅?禅的境界是你有所感知一切因缘,你对感知的因缘能够如如不动,那就是有禅定。所以修佛禅不一定像世间禅一样一定要入定,一入定就是几年、几十年、百年、上千年。

但是不可否认在打坐之间一柱香也好,好几柱香接下来也好,有一段时间你呼吸会停止,也许几分钟、也许更长,你不需要呼吸,丹田气机非常旺盛,所以你根本不须要呼吸。有的是吸气进来,没有吐出去,一点气进来在丹田之间酝酿,然后不见了,根本没有吐出;呼吸有的呼长吸短;有的吸短吐长;有的人吸进多少,就吐出多少 ,这些都随打坐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如果将身体看作一个气球的话,那呼吸进气就好像打气一样,一直打!愈打愈密,密到打不进去,所以它当然呼吸要停止,打坐呼吸最后一段时间不呼吸,不必再注意呼吸,不必去看心有没有在妄想,这样会进入息意安稳的境界,心住静安详和。

打坐之间有一段时间呼吸会停止,不要害怕,在禅七时开示,尽量呼吸然后慢慢用控制风大的大小,慢慢的把气吸足了,当呼吸停止时,不要害怕、不要惊吓、不会死掉,一定有丹田的作用,所以就有一个了了清楚的我在那里,身体也没有了,痛也好像与我没有关,就这样没有知觉的走下去。

如果说身体正经十二条,奇经有八条,不是一下子要打通了吗?走到某几条经络满了,呼吸的气就进去填满空隙,然后又开发出一些穴道与穴道之间的空隙,你又要走到这里来,丹田的气补充这一段,所以又恢复了呼吸,喘息不止,呼吸又开始不停止。我们加气往前走,又开始呼吸,虽然色身的气无常,不可能永远都有,有所定就有所不定。

修世间禅是没有用的,没有解脱,所以为什么佛法要面对人、事、物这样的去磨练,如如不动没有挂碍,然后你心中能感知一切因缘,你可以自在,什么事让你心烦,让你生病,你心里也要自在,练到这个功夫,不是这么永远入定,要呼吸不呼吸,过程中就有这些现象。

8.自知喘息不止:

待有新经穴、脉络开引,内气形成不具足,当再诱发呼吸以补其气,故又有了呼吸,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息止是气涨满了,不必呼吸;如果经络又开了一部份,又要呼吸一点气,时间长短不一,行者自己要知道这些现象。

  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在讲呼吸、讲色身,初禅-未到地禅,它有前面的现象;二禅就是在讲欢喜心,以下是进入心的反应现象。(待续)


[ 《安那般那守意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