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禅宗十牛图解说(105)
             --第五图 牧牛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前言

第四图得牛,也就是开悟以后要再开始修行,也是真正实修的时候。为什么开悟以后,才真正在修行呢?因为打开阿赖耶识的这一扇门以后,潜意识里面的一切种子会现出来;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色身破,灵知灵觉的心非常的敏感、敏锐,所以常常一住境就生心,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行者得牛的阶段,有点像一般人要往生的时候,也就是中阴身现起时的状况。

开悟的人心尚未清净以前,色、受、想、行、识五阴都会现起妄用,都是不真实境界一直的现出来,也因为打开这个心扉,所以修行起来就会比较得力,也就是有一个灵知灵觉的心,此菩提自性可以观照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时,您起什么心量的反应,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时候,一方面觉知的心很强,二方面敏感、感应力量很强,所以常常对境生心,不要一、两秒钟也许就有几十个念头出现,因为这个心非常的敏锐,当然也还有一些魔相,或者是一些超能力,不是看到二度空间、或者是看到三度空间、四度空间,都有这种可能,还可看到人的心里面去,所以这种能力就使您产生习气反应,如果再加上很多的习气毛病,一定会不自主地反应出来,在这个时候才更应该修行,才知道自己有无始劫以来所熏习的习气。虽然还没有悟入以前,觉得自己修得还不错,对于什么事情也都还看得开,也与世无争,也都无所谓。直到进入以后,由于有点心通力,这个时候都有神通力,有一种心力、念力、又有智慧,而又面对种种人、事、物的因缘,当然有的人对您很不好,有的人对您好,正是一种米养百种人,这些人对您以前的所有恩恩怨怨,这一世的、上一世的、或者是哪一世的都扯不清楚,所以心中是非常的热闹,这个时候也正是修行的好时节。

对于善因缘也不能够以善对待,如果以善对待的,那也还是凡夫,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还是凡夫一个,所以要保持一个平常心、平等性;恶因缘也不能够去恨他,以不恶对待他。要调伏我们的恶心、恶性,在顺、逆之间,怎么去让您的体性显露出来?对于种种的因缘,都能够一体以观之,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别,如此一直地推翻内在的习气,对于一切善、恶境界的执着,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种种分别,这样次第、继续地往上修正,这种功夫就是在「牧牛」。

这一头牛的野性太野了,而这种野性,对于开悟的人是能够控制的,但还是觉得内心的不清净,也不能够与一般的凡夫比较,因为一般凡夫是蛮不讲理的野牛,是会控制不了、是随业流转的。当修到这个开悟境界,已经是登地菩萨,这头牛的习气虽野,但是控制得了,不会让它随业流转,也因为有智慧,当然也有善因缘、诸佛菩萨的暗中护持,让您不会走错路。除非是着魔了,着魔时是不修心!不去断您的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毛病,却会搞一些怪力乱神,现一些什么鬼通的,因为那些通也不是您的,在自心尚未清净以前,哪里有什么通!都是一种魔相!当然魔相不是永远都不好的,魔相有时是代表色身的一种境界,如同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心很敏感,他可以读透每一个人的心意念,而这种心通在两个都开悟的人,起心动念彼此都可以了知对方在想什么,因为大家同一个体性,因此一方面是自己不清净,二方面是又可感召外在不清净的心,所以心中很热闹,而此时也是好修行的时候,所以要牧牛。

这十个图中每一个图都很传神,都有它的境界表示,不是表面的文章,如果不懂,会看成为只是一般的、叙述似的修行,其实都是祖师大德们,他们自身的体验所写出来的,虽很简短每一段都是只有几十个字而已,但都是诸大德的修行结晶。

 

序言

序五曰:「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前思才起,后念相随。」

这简单几个字,就把开悟后的境界都给讲出来了,所以作序人所写的有时比作颂的人所写的更传神,譬如第一、二句:前思才起,后念相随。开悟后的这个心更会因境起念,五根处六尘境时都是霹雳啪啦地不停地反应。普通人眼睛看到一个人,或者是不在意,不会去注意他。偏偏一个开悟的人,心念转得特快,且什么都很执着,对这个人从头看到脚,而且是很快地,霹雳啪啦地转了几十个念头,这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面对的一切尘境,会产生一连串心的反应。如果我们从「唯识学」的角度而言,五根面对六尘,会产生六识,而前面的五识它是没有功用的,只是了知其境,第六意识就有分别,譬如眼睛看到一个人,如果眼识只说他是一个人,第六意识加进去后,就马上分别出是男人或者是女人,男人长得怎么样?女人长得怎么样?从头到脚扫过去,就有好多个的念头出来,这都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毛病,分别心很强,妄分别,所以我们说修行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去断除第六意识的妄分别,在唯识学的五位百法中,有五十一个心所法,善、恶心所法,扣掉五遍行,这五遍行是每一识都有的,它不会灭的,如此剩下还有四十六个善、恶心所法,不管是善,不管是恶,都必须要修、要去断除,而要解脱除为善,必须学习三轮体空,学习诸法入无相。

一个开悟的人,对于一切人所做的事情,没有善、恶的分别,都是以自然而发的慈悲心去做,做了就忘记了,而一般人为善却是常常有所求;登地菩萨是随缘而做,见到就去做,做了也就忘记了,坏事更不去做,有时好事甚至不想做,如此心才能够自在,把第六意识摧毁了;第六意识有外境与内心这两个层次,由于先看外境,再起内心的妄想习气相应,所以烦恼无量,能够把它控制好,最后要修第七意识让它清净,但还剩下十八个心所法,其中再扣掉五个遍行(作意、触、受、思、想)它是不会灭的,不管修得多好,它都永远不会灭,其它即剩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四根本烦恼法(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别境一(慧)。(参考基础篇p.310)

学习佛法其实也不用学太多,如果能够把「唯识」或者是「八识规矩颂」搞懂的话,彻底了解了,就知道怎么去修行,即使您修不好、做不到,那又另当别论,也不用怪佛法有多深奥,其实也没什么深奥,只是所说的做不到、修不来。

「前思才起,后念相随。」一个开悟的人心态很敏感的,不管眼晴、耳朵、鼻子、舌头接触到哪一个境界,他都有一大堆的妄想,这个还是可以控制的,而可控制的还是在第六意识的妄执妄分别。

另有一个法尘,是开悟的人所控制不了的,而那法尘是从八识种子出来的,第八意识的种子无量无边,要说有却看不到,说没有呢?当气扫到了它就现出来了,我们无始劫以来熏习了很多的习气毛病,也有很多的影像,不要说在以前,就说这一生,从出生以来所接触的人、事、物,都会记忆到脑筋里面去,然后内在的气旺,开悟的人一定气旺才会开悟,因为色身破了,而气旺会扫到种子,种子就会起现行,还有时候不是只扫一个,同时会扫了好多个种子,因此念头不会完全,是断续的片段,这是不能够自主的念头,因为它是法尘,不是意念思维心。

第六意识是可以思、可以想的,而有一个主观意念我要想,要说话一定会想,想后才能说话。如果这个法尘起来,当然我们有一个觉知的心看着它,而不加第六意识进去起哄的话,很清楚地看着它,妄念起来的几个字,这一段还没完,又接着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因为法法总是相随的,且不可能后者超越前者,譬如第一个字起,第二个字才起来,第二个字不可能超越第一个字的,如同浪潮一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推到前浪,浪浪往前推,我们的念头也是一样的,譬如起一个「我今晚」这个念头,「我」先起,「今」才起,接着「晚」才起来,法的根本都是这样,不能逾越,但是「我今晚」到这里,接着怎没下文呢?法尘扫到种子就现,第二个念头再起,也就是这个念头还没想完,另外无关的第二个念头再起,这个与我们能思、能想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境界,所以很多修行的人,假如没有大智慧的话,会被这些法尘所欺骗。

在《解深密经》里面讲这种境界讲得很清楚,世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没有去看到它,怎么知道它如瀑流?一定有看到它,才知道它如瀑流,这个境界,修到行阴区宇的时候,就知道了—如瀑流!如流水般绵延不断!但一开悟的行者,当时其心识也如暴流似地。

「阿赖耶识」是一般的通称,翻成中文叫做「藏识」,也叫做「阿陀那识,」这名称就是无所不藏里面的佛性本来。而所储存的法尘,若无习气与之相应,就是圣人的境界。譬如认识一百个人,而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形相,这些法尘相,若能不对某甲有什么喜爱或厌恶,对某乙、某丙都没有任何喜、厌的分别,反正这些都充塞其中,这法尘就仅是法尘而已。如果法尘再加上习气的话,喜欢某甲,厌恶某乙等种种的分别,有这些的话,就不是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储存了很多的种子,习气这部分没有。习气是第六、第七意识的毛病,如果讲这个房子里面所储存的东西,它就是阿陀那识,它非常的深远广大,而且非常的微细,鸡毛蒜皮的事情,只要任何的经历都把它储存起来,非常的深细,如果把它打开,一切的种子不碰它,当然就没事,如碰它,一切种子就如瀑流,法尘一直在飞扬,这种情况何时才能静止下来?好久好久,或有的好几年,甚至有的几十年。

「我于凡愚不开演」:对于愚痴、没有智慧的人,不宣讲这种法,不开演这种大法,为什么?「恐彼分别执为我」,因为一般凡夫分不清内心所起的念头,都会认为这是我在想的,而喜欢、讨厌的心,这都是您的习气,如果种了很多的种子,再加上习气毛病,会把所有的念头、所有的影像,都认为是里面有个我,譬如某甲我讨厌他,那是前世的事情,以前结了怨,今生相遇在一起,而现在现出来的时候,还是有怨恨的心,这表示内心还是没有清净,所以就必须要牧牛,牧牛就是修这些。没有智慧或者是冤亲债主在牵扯的时候,搞不清楚因缘法,只要一想到某甲,瞋恨心就一直冒起来,从潜意识里面一直冒出来,因有时智慧不足,也不知道去观心,把瞋恨的心压下去,却只记得恨,不知道要牧牛,来把此念压下去。因此,对于凡愚,不能够讲到阿陀那识的法相,而必须随着根器去度化他们,有的还是没办法教导他们从心地上去修行,从心地上去解脱出来。

前思才起,后念相随,这个境界,就已经相当的棘手了,心地非常敏感以外,这里还尚未提到法尘生起,否则更是热闹滚滚。

「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

开悟的时候,大略讲有两颗心,一个是菩提自性,它觉知一切境界,不是只有生活起居的事情知道而已,对于十方虚空一切因缘,而也都能够感知,冤亲债主、善、恶因缘,他都知道,知道而能够不烦脑,不随着您的习气去转,这就是在求超越、在求解脱,所以第一个开发出来的,就是菩提自性的觉知历历不爽的心。开悟的人心一真皆真,如果把它当真,那也就会乱的,譬如说您的冤亲债主某某人来了,如果信以为真,而自己还没有工夫去应对,有这种心态时,如何能够解脱?有时虽然觉知,您看了、感觉了,还是必须把它放下,不要当真,但这有时是很难的。其实在这个阶段,虽然教我们不要当真,意思就是说放下,不要理它,不管它有没有这回事情,反正就是不去罣碍,不理它,当然就自在。

由于您的一念觉,就很清楚是业力?是习气?是障碍?您就会分得很清楚,是不是我的妄想?所以一念觉,那就错不了。我们常常就是一念觉以后,接着下来的第二念、第三念,就变成妄,为什么变成虚妄?因为又加上自身的习气毛病,譬如刚刚所比喻的某甲与他有缘,彼此有善因缘的关系,因此就觉得他很不错,一见面就很投缘,而「觉」是一回事情,如果产生好感的心,那就是「习气」的部份了,这个心念起,就表示动了凡情,动了凡情就会迷失了,就会对他特别好一点,或者其它的心态也出来,譬如在派菜、派饭的时候,喜欢他就多给他一点,希望他多吃一些,如此就动了凡情。其实,有时这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修行人到这个阶段,却不能有这种心念头,不能有妄的习气加进去,所以觉知一切境后,却不能随一切境去流转,您看这有多难!这个样子就是六亲不认、不通商量,有时在这个阶段,当然自己会觉得很自在,但是也会产生诸多的误会,会有很多冤枉您的事情,但是却不能够去说明,也还不能够去解释,只得默默地承受;默默地承受以外,还得不在意,也得放下,也还得自在,所以这种修行是真刀实枪地在磨练。

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心很笃定,就是别人见怪了,他还是很自在,要耐得住寂寞,要耐得住别人的冤枉,但是日久见人心。我们修行者最怕的就是,在紧要关头的时候,有一丝一毫的微尘,那就永远修不出来的,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误会、怎么见怪,都要承受,一直等到走出来为止。什么叫做走出来?就是以前因为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所以非常地一板一眼地守住这个心,等到定力够了,看的也多了,有能力能够控制自己心了,此时就需回凡,入「空有不二」境界。所以,心就会圆融、缓和一些,不会让事情产生别扭。您还没有真正修出来所用的忍辱法,要忍一切境界,能使心不乱而得自在。若以一般人的想法,事情好像要能面面俱到,那您又会越修越乱,世间人没有让您能够面面俱到的,顾了这个,就会顾不了那个,顾了这件事,就顾不了那些事,九十九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就是只有一件事处理得不好,为了这一件事情,他还是会唠叨不停,甚至恨您一辈子,所以在修行—牧牛—的这一阶段,不能讲这一些,要六亲不认,一概不予理会,而守住我的内心,这是正在牧牛修行的时候。

讲这些实际上的例子,实在有时觉得满无奈的,以后对他特别好的话,他或许也会知道的,但是当时就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心动,自己都没习气去相应,若相应就会乱分寸的,做是做了,却不会圆满,即使圆满了心,还是不能够解脱,所以觉是一回事情,觉了以后有没有习气搅和?如果没有搅和进去,就是真的觉,不会迷失,但是往往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会「在迷故而为妄」。

「在迷故而为妄。」

为什么会是妄想呢?因为我常说,觉知心第一个念头都是真的,是谓「第一义谛空」,第一个念头的感觉是对的、真的,接下来都是习气毛病去相应,所产生的一切妄想念头。所以刚开始在想的时候,就必须马上制止,境界过了,也就会没有事的。如果您面对这境界,过了却让它起了第二念、第三念,而抓住那几个念头去感觉,以为自已的感觉都是真的,那就会乱了,因为习气不清净,其实也没那么简单的,因此都会迷失掉的。所以只要有念头,能够不在意,不随着它去转,过几分钟也就会没有事了,而我们常常有念头时,就去抓着那个念头来思考,其实有时候这些念头,是在考验我们的定力。譬如:离得开最亲近的人吗?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最亲近的人怎么啦?生病了吗?以前都认为自己的感觉都是真的,当然这一次的感觉也是对的,接着就胡思乱想的,甚至沉不住气,打一通电话问一问,真的还是假的?这都是妄想,变成迷思,如果抱持一个心,不管是真的或是假的,一概不予理会、不执着,也就不会进入烦恼的境界。

修得不好,当然就有冤亲债主常常在牵扯不清;修得好,随时也都要接受考验的。若认识却不清楚,也就会迷故而为妄,如果是觉了,就会没有事,这是有关于心念方面的。

当然对事情的感知,心也会有灵知灵觉,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但也不是代表这些事情,就永远是这个样子,因为还有时间的重要因素。心很清净的时候,您用觉知去感觉一件事情时,那是代表当下的情况,必须要有这种的认知,不要到隔天,还在想这件事是这样,不要认为过去的觉知,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因为时间是会过去,空间也在改变,因缘也在转,好的可能变成没有事,坏的也可能变成没有事,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的觉知都是真的。譬如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长官会提报我升官,自己有机会升官了,但后来又被小人打小报告去中伤,因此升官不成,这个情况也不能够说当初的感觉是错误的,只是时空、因缘都在转,所以很喜欢用心去感觉事情是不好的,感觉后也不要太在意真的、假的,反正也都要无所谓,当下觉知一下而已,不要太肯定一定是会怎样的结果,事情尚未走到真正明朗化以前,因缘怎么转,都还不知道,而修行人更要有这种体会,一切因缘法都是一直在转,好的可能变成没有,坏的也可能转变成没事,所以觉是一回事情,也不要太肯定永远是真,真只是在当下,不要看到这一句「由觉故以成真」,真只是代表当下的那个时段,如果再加上习气毛病,因此「在迷故而为妄」,为什么会迷呢?不由境有,惟自心生。

「不由境有,惟自心生。」

会迷是因为眼、耳、鼻、舌、身,面对色、声、香、味、触等外尘境的时候,产生自心里面的习气毛病与之相应,所以才会迷失了,这一切也都是「惟自心生」,都是自己的心里所生起来的,也完全掌握在我们的心是否「动」!于境却没有直接关系的,境归境,所以祖师大德们常常提示我们:「万法本闲,庸人自扰之!」您看到这个人做这件事情,本来与您有什么关系?他这么做,是他的事情,与您何干?但是你却看得很不爽快,如此就是所谓的看进去了,看进去,且不如你意,所以就会受不了。一切的迷失,不是因为境而让您迷失,都是因为您的习气毛病,对那个境产生不正当的、自以为是的种种的思想,才会造成您迷失掉了。

第五图的序言中,前面两句在讲一个开悟的修行者,心的敏感、念头的敏锐、超觉,第三、四句在讲,有了觉知一切境、因缘的能力,但是觉了以后,不要再加上妄习去感应,否则就会迷失掉了。随后在讲,如果你是迷失了,不是因为境而迷失,只因为你内心的不清净,自心「迷」失掉了,那该怎么修行呢?最后这两句告诉我们怎么修行: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好不容易得到这一头牛,所以在鼻子上绑了一个绳索,牢牢地牵住牠,当然绑太长了,它还是会跑远的,最好就在鼻子,鼻孔的旁边,紧紧抓住它,绳子短牠就跑不了,牠转来转去,还是在我的周围。所以「执杖牧牛」,必须要近身才能管束它,如果是绳子太长,让牠跑得太远呢?虽然看得到,但是却打不到,它可以左右晃来晃去的,你拿牠没办法。最好绑在近身,要在周围旁边抓紧绳索看着它,不容拟议—就是不通商量,不通商量的手段来对付牠。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所养成的习气,突然要约束它,当然它就会受不了,而平时的习气让它太自在了,一下子要管严就难了。譬如喜欢讲话的人,已经养成习惯了,现在要他不要讲话,当然就会受不了,嘴巴不讲话,心里还定不下来呢!若以一个觉知的心去看着它,不能乱动心念,那它更会受不了,所以会非常的痛苦,以至心也会生病,甚至会产生身体的不适。牧牛时不管顺、违的任何境界,它在起什么心念,都不能够让它得逞,才能够压死它,也不能够让它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们通常都是对自己比对别人好,那都太宽容自己了,禅修到真正在对治内心的时候,而有这种观念时,都是会修不好的。

我们有位同学,刚开始他要自己不随意说话,起初的时候是很痛苦的,逼心逼得太久了,真的人也就会生病了。但是熬了几年以后,真的它也就听话了,慢慢地也就没有爱说话的余习,要它这样,它就会乖乖地,教它不要动心念,它就不会动心念,所以在牧牛阶段之间,要狠得住心、要择善固执,什么都不能动转!

这短短的序言,提示出:为什么要牧牛?牧牛要怎么去牧?而它真真假假,要怎么去分别?该怎么做?最后这两句话,就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接下来我们先看颂:

 

三、颂词

cow4.gif (5905 bytes)

颂曰:
「鞭索时时不离身,
   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
   羁锁无抑自逐人

       第五图   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

在牧牛的阶段,鞭子和绳索,随时都不能够离开身体,随时都要绑住这头野牛。如果您觉得它蛮乖的、蛮听话的,把鞭子和绳索都收起来了,结果一下子功夫,它的习气毛病又发了、又犯了!

「恐伊纵步入埃尘」

修行若无境界来磨,是不能了知心真的清净吗?好像练的不错了,但面对尘境时,一下子功夫又迷失在色、声、香、味、触等的尘境之中了,一下子又迷失了,又陷落进去了。如果鞭子和绳索时时不离身,有问题就打它、罚它、骂它,这样子一天天地过去、一年年地过去,它的习气毛病会越来越少,懂得的也越来越多,而所懂的事情增加心意念的力量以外,知道习气毛病离您越来越远、脱离了,哪一个习气以前很重,现在很淡薄了,到最后好像不痛不痒,您就知道哪一个已经断了,哪一个却没有断。

「相将牧得纯和也」

不管怎么样,在战斗之间,或者是互相惺忪相惜之间,慢慢地可以把这一头牛牧得很纯净、很祥和。但在牧牛之间,善、恶都不能去执着,有时也会因为善而让我们迷失了,要守得住像石头一样没有罅隙,不管善、恶、顺、逆都无碍,反正就守住一个念头,最后才能逼得它非常的听话、清净无碍,牧牛牧得很纯和以后,亦是相将牧得纯和也。

「羁锁无抑自逐人。」

给牛上的枷锁、绳索都不必再用了,因它已是顺服了。虽然羁锁都不用了,但是它还是乖乖地不敢乱跑,亦步亦趋地跟着您走,因为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荣华富贵,看成空花雪月,这些都不留恋了,也没有什么兴趣了。前面的境界讲它还在留恋芳丛,现在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要跳舞、要看电影也都没有兴趣了,所有书有如糟糠,都也看不下去了,真正到了那个境界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是没有意义,喜欢看的就是只有佛经、思惟佛道,也可以从中得到印证自己的境界、自己的修证,懂得的也越来越多,这才是自己真正受用的;其它的如报纸、杂志,讲了一大堆,有什么意思?随着时间天天在改变,我们也都受到媒体的搅和,也受到污染,有时候觉得蛮可怜的,天天受这些媒体的摆布,一下子碰到这个事件,本来是没有事情的,却是惹得乌烟瘴气,每一天说法都在改变,永远都在制造问题,鸡毛蒜皮的事也都在宣染。

行者至此,反过来会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情、慈悲的心,那是很自然的,也就会去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那是到一个阶段时,自然而现起的慈悲心,尚未到那个阶段,您现不出来。有的人也有了那个慈悲心,但是他尚未进入状况,所做的事情却是一般的,讲得比较粗俗点的,沾一下边只是帮帮忙、打打杂而已,真正解决不了人家的问题,因自已身心尚有问题,也都没办法帮人家解决。

 

四、解说

「行者处此境界,执杖牧牛,让邪念不得增长,小心翼翼地调御着牛,惟恐稍不注意牛即背离。盖前尘影事、妄想心炽,行者处于散位不定中,一切种子如暴流,前念才起,后念相随,唯以种种功用行,随机任运。若心也大死一番,绝无商量余地,境风起真心不随缘转,契入清净体性,了悟空性,证得无所有相。行者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动一言语即不快,起一妄念即失真。故行者沉默寡言,一切以行动示于道中。面临妄念、真心觉知,均能辨别,无有偏差。终究不用羁锁来束缚,抑是追随着清净心境,而不再去造业也。和曰:「功用种种有学身,时时提意离凡尘。干戈已罢军鼓收,敌我兵将归无人。」

「行者处此境界,执杖牧牛,让邪念不得增长。」

刚刚我们所说的这个心,只是思想很敏锐,有一觉知种种因缘的功夫而已,没有讲这个心只要起心动念都能够成就,如此它很可怕的!您想怎么样,有念力,它就会成就,所以这个心力,让修行的人觉得很可怕,如果您心不清净所起的念,是邪念、是害人家的念头,一方面您这样一直下去会沦堕的,二方面这个心力很强,您想做什么,它就成就什么,就要善自保任。

既然在执杖牧牛,怎么可以让它邪念生起呢?不能够的!什么叫做邪念,要人家的钱,或者是骗财、骗色、咒骂人,或者是要升官、发财,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都想要成就;自己讨厌的人,就不希望他有所成就,本来对方有因缘可以受一些福报的,却被您念头一起,也就泡汤啦!这是很可怕的!如果您的心打不开的话,就没有这种力量,如果是心打开了,想什么也就会成就什么,美梦成真,但是那不是梦,那是心的念力。

在唯识里面所讲的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里就有一个念,以及有定与慧,这些都是修行者才有的,在四禅境界的时候也有这种念力,但是四禅要入定以后,心入一境性时,如起心动念才会显出那种力量,所以打坐到四禅境界的时候,要身体浮起来,有念力,身体就能够浮起来,就能成就神足通。除此以外,您想做什么,都能够有所成就,但是练就了这些,与我们修解脱道却是背道而驰的。当有了想去体会什么的心态,那就代表有着贪、瞋、痴、慢、疑等的毛病仍然夹杂着,才会动了心念想去成就、去练就某些能耐。

如果什么都无所谓,我只是在牧这头牛,不去罣碍事情的好、坏,好、坏我都看开了,能够这样子,就是在修行,执杖牧牛。然而因心还不清净,有时这种佛性觉知中,还夹杂着妄习的部分,这习气不是一下子就能清净的,所以它还是会因缘而起的;有时候也不是五根面对五尘才会起的,因为有这个觉知的心,有很多的因缘,您看不到、不知道的,但它却是知道,所以它可以去应缘,但应缘的时候,心就起念,起念时你才感知,感知以后,也许习气就去相应呢!感知是一回事,感知是对境界而言,习气去相应是妄习,所以这个时候您要看着它:又再动念了!又再动妄想了!又再起什么贪心了!又再起瞋心了!

「小心翼翼地调御着牛」

在执杖牧牛的时候,妄想起了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时候就要警觉,要看着它,或压住它,不要让它增长,要警觉自己还有这个邪念、这个心态,小心翼翼地调驭这一头牛。这个修行比初禅的觉观境界还要踏实,初禅的境界是有觉、有观,如果您打坐修行修不到初禅的境界时,没有一个觉知的心,也不知道要观妄想的念,因初禅有一个觉知的心起,然后真、妄就能够分清楚。那开悟的人更不用说了,开悟的人是超越时空去感知因缘,所感知的因缘,并不须要在面前,是应十方虚空一切因缘。

所谓的「大圆镜智」,并不是只有感知的,大圆镜智它是可以看到的,就像是一面镜子,这正是我的心镜,所有十方虚空世界,及一切众生皆现在心镜里面。为什么如今我们现不起来?因为我们还有所知障,这所知是什么?是知道一切境界,能知一切境是大圆镜智,它无所不知、无所不照,但是为什么还会障碍呢?就是第七识还有五遍行、八大随烦恼、四根本烦恼、一别境等十八个心所法的习气,因此没有办法像诸佛菩萨一样,能够遍照一切境,一切众生皆在心中现,这个也是由于所知障之障碍故。

我们应该有大圆镜智,有能够了知一切境界的能力,为什么被障碍呢?也是由于习气毛病还没有清净,所以开悟时感知种种的因缘、境界,会起不正当的邪念头都要警觉,要小心翼翼地,调伏、调驭这一头尚野的牛。

「惟恐稍不注意牛即背离」

如果警觉心不够,让妄想一直下去,也代表已经是背离的本体,到这个境界的行者,他不是只有这样人身,他还有一个神我可以脱离肉体出去,到底有几个神我还搞不清楚呢!我们听说有三魂六魄,魂魄有很多,肺也是一个、心也有,肝、脾、肾也有,甚而到现在还是搞不清楚这些现象,我明明在这里,但是又有一个神我跑出去了!如果您气很旺盛,气通了,可以感知它跑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当然做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果是比较迟钝或者身体比较劳累,或者是气比较不通时,知道它不见了,却不知道它跑到哪里去?但是心可以感觉。如果碰到困难的时候,您会有所感觉,身也会受不了的,它碰到障碍时,您会感觉心慌或者气不通,或者有点邪邪的、毛毛的,因为它跟你肉体是同一体的。所以碰到这样时,表示后援部队应该支持,寻求方法来增加你的定力,譬如念经、持咒、打坐等,这就是禅定力量的战斗,讲起来很玄妙,而应该怎么做?只能够本身增加定力以外,气要让它保持通顺,那神我就有定力了,如果搞得心慌意乱的,它在前面敌方奋斗时,就会被打得乱七八糟的,这个您应都可以感觉得到。

讲到这里,这些都是实际的状况,没有这些体会,也就没有真正的开悟,并非能够如何来去就是最后,还早得很,到最后第十图的时候,就必须把它关起来,一定要关起来,神我就不再出离,心净后才能够「柴门独掩,千圣不知」,跟凡夫一样没有什么不得了、没什么光彩了!

越有怪力乱神,越不能走入人群,否则就还没有进入,诸佛菩萨们是已经走出来的,跟众生没有两样,生活起居在一起,讲话在一起。有的人搞一些怪力乱神,但却是见不得很多人的,就是没办法跟大众接触的,也就没办法影响很多人,某大师每次一演讲,都是几万人在听,他不必要用神通力,只要讲佛法,就有很多人归顺他。

用心通力度人,大不了十个、百个、千个,总是用心力在用功,这也还是有限的,那个功夫好?菩萨们是用智慧度众生的,外道或者还没有成就的人,觉得是用心力好。当然能够讲是最好的,能够做、能够行、能够讲,样样都行,那是大菩萨的作为,如果能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幻化,千万亿化身那更是不得了的,讲得太远哪!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在执杖牧牛的时候,小心地看着您的心意念,只要有顺、逆、不甘愿的心都要注意它。

「盖前尘影事、妄想心炽,行者处于散位不定中」

一个开悟的行者,由于前尘影事,阿赖耶识中法尘尚未完全的清净或不黏,而且敏感的心意念常常住境生心,有这种妄想的心念非常的炽盛、非常的多。

还没有办法控制这个心让它清净,还没有办法面对人、事、物都能够自在无碍,不能够清清楚楚地看着人、事、物而不动心,而往往都把您的习气毛病、您的思想搅和进去,因此产生一大堆的妄想接着而来,因为还没有完全能够控制心意念,还看不清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所以当然心就会乱七八糟,这就是在散位不定之中,还没有办法定下来。

「一切种子如暴流,前念才起,后念相随,唯以种种功用行,随机任运。」

一切种子如暴流,刚刚已经讲过了,这是引用《解深密经》里面的,而前念才起,后念相随,是由于思想非常的敏锐。开悟的时候是初地欢喜地,是入道位,然后一直地地修证:第二地离垢地、第三地明地(发光地)、第四地焰慧地,到第四地焰慧地时,才能看清楚原来修行是这样子的,有智慧能够破解一切烦恼,所以叫做焰慧地,因为智慧像火焰一样光亮,能够照破烦恼;一直再往上修证:第五地难胜地、第六地现前地、第七地远行地。到远行地时如《大般若经》里面讲的,就是在修学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这是三解脱门,是在修空观。空观如果修证到了,就能够进入不动地,八地菩萨入不动地,不动地就是无学位不必再学了,因为已经什么都搞懂了。无学位是断烦恼的无学位,但尚有要学的就是如何起神通变化,其实还是有必要学的,不是这样子就完结了,因为尚未成就佛道,到这里第八地不动地相当于大阿罗汉果,有神通及漏尽通,但是没有诸佛菩萨的三明六通。所以七地以前都是有学位,还要学习断烦恼、学习心法、神通变化等等的都要学习,所要学的法就叫做功用行,对您本身真正有好处,非常锐利的。

随机任运,机会来的时候,修修您的心,有境界才能修,没有境界只是打妄想而已,所以随机是随时都有事情发生,面对境界才能够修行,譬如说今天有一个人骂您,正是给您修行的好机会,因为他骂您,可以观我的内心,还有一个不甘愿的瞋心一直要冒起,要生气、要气他,然后看着它、压它,那不甘愿的心慢慢地没有了,这样子任运您的心,让它回复到本真,住境不生心、住境不动心。

「若心也大死一番,绝无商量余地」

要让心大死一番,那才是真的能解脱了,顺、逆、善、恶境界也都无所谓了,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作用跟它相应,不管是正、逆的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好像与我无关,即使是家里的事情也好像无关,就是父母亲生病往生了,也没事的一样,这样子是否也太无情了?但是并非不好,为了要解脱,对于大、小事情也就让心死了,但是不可能永远心死的,这是在修内心境界的时候死掉的,等到已经差不多懂了,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后,那就是回凡的时候,您的心又跟大家的心没有两样了,祇是多了一种解脱知见的能力。

菩萨是觉悟的有情,菩萨是觉了原来是这回事,但还有众生觉性以外的那种感情作用,因为那感情作用,才会想去度他们,如果连这一点要度他们的感情作用都没有,那就成佛了,所以菩萨唯一的毛病就是罣碍众生,觉是觉了,但是还有一个习气,就是放不下众生,要度他们。心要大死一番,必须要不通商量,这是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去做的。

「境风起真心不随缘转,契入清净体性,了悟空性」

有业就有风,有风就有境,有境起而真心可以如如不动,不随因缘去转,不管是顺、逆境界,顺境界当然是比较好,但是也有迷失在顺境里的,另逆境可能比较会有警觉性,处逆境界而不觉得是逆境,能自在就可契入清净的体性中,体性本来就是不会罣碍,不会烦恼,不会有好、坏之别,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是因缘搅和之故,所以才发生法,因此不要去产生分别心想,才能够进入清净的体性而了悟空性,到这个阶段才能够真正悟到空性。

空性不是去理解的、用讲的,是要用修证的,如果很执着神通,执着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但是那都没有用的。要真正达到悟空那个境界,如此所有的一切因缘来都黏不住您。以前在网络上也提示过,如果悟到空性的人,一走到哪里,事情也都不会发生,您去看病人,那个病人可能就转好了,而本来要往生的,你一去看病,他可能就不会往生呢!因为您已经悟到空,自性空了,别人碰到您时,业力也会转空。如果您很执着神通变化,很执着可知道很多的事情,那都是没有用的力量,转不了业力的。

一个悟到空的人并不是什么都空了,当然对于一切因缘也都不去执着,但是周围之间的,也应该都一样的会受到影响,因为由于您的空性感染周围的人,周遭人的业也会转,所以像这样,禅宗的祖师大德要不要用心法呢?光一个空悟到以后,就受用无尽,是不必要用什么心法的,也不需要特别的加持或持咒了,或者甚么的,他住在空里,您有事情只要找他、看看他,也都会化解了,所以了悟空性,真正是有很不可思议的一种实际的好处。

「证得无所有相」

了悟空相是悟达绝对的空,证得无所有相是因缘感召以后,所生起的一切法相能没有罣碍,这才是无所有相,也就是有法无主,有一切境在,但是不为一切境所转,也不需要把境界灭掉,可以看着这个境界而没有罣碍,这个层次比较起来更高了。不是悟空性最高,空性只是解脱不黏的一种境界,不让因缘起来,无所有相是让因缘感召起来了,但是却可以看着这因缘,了知境界而没有烦恼,不会因为知道不好的事情而烦恼,知道好的事情就很高兴,什么都不去相应的,好、坏事从我心地起来以后,知道了也不在意,这就是证得无所有相,佛性空有不二的境界就是如此。

「行者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在悟空的时候因为心死掉了,所以行者不太想讲话了,这是禅宗所常常提起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嘴巴不讲话,我们知道第六意识是动身发语独为最,现在第六意识修心后控制了,当然也就不想讲话了,心行处灭是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的种子,觉知心不与法尘搅和的时候,诸法都没有了,这就更不简单哪!就是心行处灭,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已经证到第四个,行阴区宇的时候,这个宿命通等等的神通都将有了。但是禅宗讲这两句话,主要是在修行,在说明它的境界,不想讲话以外的心行处灭。

把第二句「心行处灭」讲清楚一点,心本来就有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识与心本来是不一样,「识」是可以觉知的,「心」是内在阿赖耶识里面的,有时,心是直接讲第八意识。「行」是行阴,是「色、受、想、行、识」的「行」,行阴微细就像我们站在冰河上面,地下的水在流动,一般人不知道,而开悟的人或者是证到行阴区宇的人,他就知道了微细的、种种的念头,每一个念头代表一个法,也是因为这样,就可以观微细的念头,知道很多众生的因缘果报,十二类众生因缘皆知,所以宿命通是这么来的,如果不执着这些或超越了,也就是「行」灭了。「处」可以讲是十八处,也可以讲十八界,六根住六尘,产生六识,这个就是说十八界或十八处,根、尘、识三和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切境界,就可以说是「处」。而这些都把它灭除了,心不去相应就是「心行处灭」。

「动一言语即不快,起一妄念即失真。」

因为在任运之间,心已经大死一番,回到了本真后,而不想讲话,讲话很不痛快,最好是一直住空这样子,一讲话也就很痛苦的,他在那里很安祥,不想讲话的时候,您偏偏问他,他也不想讲,讲话就很痛苦,不像我们一般人不讲话会很痛苦,到这个境界的行者,他动一念就不痛快,起一个妄念就离开本真,就背觉而失真,这是因为妄念起来了的原故,破坏真空而住妄,当然是失真了。

「故行者沉默寡言,一切以行动示于道中。」

执杖牧牛之间,因为要回到本真,清净无为境界的时候,不能修有为法,有为法更是走不到无为心空的境界,所以开悟行者走到这里,不想讲话,甚至对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兴趣,有所要表示的,都以行动来示知,在这个时候可以分辨哪一个是真我?哪一个是妄我?舍弃妄我时,也就沉默寡言,一切以行动来表示。

以后到哪一个道场或什么场所遇上这样子的人,也不要怪他跩什么的,他是住无心中,不要有怪人家这种念头。每一个人都在修行,他不理您、不打招呼,你也不要去怪人家。很多人修到这个境界时,六亲不认,要知道境界,要知道修行人修到什么境界?看他的行为就可知道端倪。反而对于一些喜欢讲话的,您还会嫌他们太啰嗦了,怎么这个人的心意念这么散乱!一直讲不完。

「面临妄念、真心觉知,均能辨别,无有偏差。」

妄想念来自于内、外,自己的心可以起妄念,或去感知以后,由于习气尚未清净,就会起妄念,还可感召周围之间的非人、鬼神,甚至诸佛、菩萨的心念,那不是您的念,那是外在他们的念,所以行者至此内、外、主、宾要分得清楚,是我自己起的念?还是我周围之间的非人,或者是众生的念?或者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人的念?如果他心开了,他起心动念您也可以感觉,可以心传心,不用动嘴巴。到这个时候,到底是我的念头?还是别人的念头?都要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表示您的心未开。悟后行者任运时,至心清净,心静止不动,就能辨别我心他心,无有偏差。

「终究不用羁锁来束缚,抑是追随着清净心境,而不再去造业也。」

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因为已经确实认知,真心原来是这样,妄心是怎么样子,妄想、习气也渐渐地除灭,如果妄心没有了,这绑牛的绳索还有什么用呢?不必绑它了,它也不会去做坏事了,也不会去打妄想了,也不会又看到什么就执迷境界,到这时候终究不用了,不用羁锁来束缚它了。永远守住觉知清净的心,不会再去造业了,有念头起都是造白业、清净的业,没有各种黑业、不好的念头,什么都没有了,也不再去造业也。

 

伍、和颂解释

「功用种种有学身,时时提意离凡尘。干戈已罢军鼓收,敌我兵将归无人。」

「功用种种有学身,时时提意离凡尘。」

因为初悟时心还不清净,所以要用种种的功用行来修行,刚才所说的七地以前的菩萨都还是有学位,要学习断烦恼,学习一些心法。

因为心尚未清净,虽然有觉知的心,也还有习气毛病的心,所以随时随地应缘的心,常常感召很多的习气相应,因此要时时刻刻地提起您的真心,告诉自己要离开不清净的念头,要离凡尘之苦。

修行先从克服邪心邪念起,学习不去起心动意害人家,避免再造恶因缘。之后学习心习气的清净,断我执、法执等烦恼法,对诸事要学习看得开,离凡尘一切境不染。

「干戈已罢军鼓收,敌我兵将归无人。」

在初悟行者开始牧牛的这一阶段,都与它大动干戈、短兵相接、真枪实弹地战斗。心清净后,在这个时候却不必了,因为已经清净了,没有粗的习气会让您起烦恼,去造不好的业,因此不必再敲锣打鼓,大动干戈,消耗战斗力量,所以军鼓都可收起来了。

因有我的观念才有互相对立的敌人,如果您的心都没有了,一切妄想习气的心也没有了,我执没有,法执都没有,您还有什么对立的人呢?没有,所以将也好、兵也好,都不见了。以前要战斗,都是因为您的习气毛病,或者是冤亲债主,现在这些都摆平了,所以就没有一个敌人,及没有一个自己,而所谓人当然是有凡情,代表有我见、法见之凡情,到第八图的时候图中就是一片空白,那才是人我两忘。在这个时候,人没有而已,而法还有一些执着,我是没有了,但是还有法的执着,还不清净,凡情清净而已,只是第六意识没有那么坚强,而是淡薄了些。今天就讲到这一段为止!

( 90 3 16 日 讲于 慧炬讲堂 )  (待续)


[ 禅宗十牛图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