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禅宗十牛图解说(103)
             --第三图 见牛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言

序三曰:「从声得入,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贬上眉毛,非是他物。」

如果能够见到我们自性的一点样子,虽然没有完全看到,但总是有一点牛的踪迹,第二图为循着脚印,到草丛山林之间去追寻,找了好久却总算有看到一点踪迹,现在我们来探讨第三图:见牛。

先说序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只要选择一根来修行都会有所成就,《楞严经》上所言: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总共有25个修行法门,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演变成八万四千法门,因为每一个法门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所以就演变无量无边的法门。

尘是外面的境界,识是心比较难去理解的,刚开始总是还不认识它。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等,此六根之中有圆通与不圆通,耳、舌、意(2、4、6)等三根为圆通法门有一千二百功德,而眼、鼻、身(1、3、5)等三根为不圆通法门,只有八百功德。圆通与不圆通本来是无所谓,圆通法门是不管智慧高不高、根基深不深的人去修都能够有所成就,而比较不圆通的法门则必须要有智慧去体悟,才能进入状况。

「从声得入,见处逢源。」

当然要找牛的踪迹,从声音入门也可以,声音是与我们的耳根相应,所以用耳根圆通法门是所谓的观音法门。如果是从声得入,见处逢源,眼根看到牛的踪迹、以及各个地方,也更能够让我们找到所要的根源。

「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

而耳根、眼根等两根只是代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其实六根门都能着着无差,动用中根门头都能头头显露。不管见到佛性与否,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照样都在起功用,可以见、闻、嗅、味、触等一切外面的尘境,心中可以感知、可以思想、思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随时都在动用之中。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是因为在动用之间,再加上本身种种的习气、毛病去相应而已。

在第一个阶段虽然没有悟出自性,但能够视而不见,眼睛看到种种的人、事、物,没有生起本身的习气、毛病去相应,虽然看了却没有看进去,听而不闻,有听却没有听进去,、、、等等,这就是初步的解脱功夫。但是一般人连这一点却没有办法做到,更是遑论见性了。如果能够初步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舔而不知酸甜苦辣,闻而不知香臭,触而不知软硬坚实,、、、等等,六根对着六尘而没有习气毛病去相应,其实这就是有点看到牛的踪迹,看到牛的样子。我们的体性本来就没有罣碍,不会罣碍什么的,也不会烦恼,而罣碍与烦恼都是习气毛病,对于见闻觉知都是以习气毛病去相应,这就是凡夫的境界。

为什么「六根门着着无差」呢?见、闻、嗅、味、触以及心的体知等功能不会有差错而且能照样运转,在这动用之中佛性随时、随处,根根门头放光运用---头头显露出来,可以清楚地看到种种的尘境。而一般人只是多了一些罣碍与烦恼,没有办法脱黏。

对于以上所说的:依经解义,阅教知踪地去修行,慢慢地看到牛的踪迹,看到牛的脚印,在打坐或者是生活起居之间,六根对着六尘而没有习气毛病去相应,虽然没有抓到它,却已经有一点见到牛的样子了。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过程之间「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水中里面摆上盐巴,或者是没有颜色的白糖放在水里面溶解在一起,因此光看是没有用的,表面上看不出水中有什么东西,而水中含有盐巴的盐味或糖的甜味,却是必须透过尝试方能够知晓。种种的颜色里面有青色、红色、白色、、、等等,在有色之间又浑沌了,又将自身的习气毛病搅和在一起,等于是让有色去污染了。水可以是代表自性清净,却掺杂了盐巴、或者是外来的东西,水仍然是水,盐巴还是盐巴,这两者说一也是一,是盐水,说二而它里面有水与盐巴。这与我们的体性相同,体性本来是空,如果空中有我们的习气,空可以说是水,习气可以说是盐巴,这两者看起来可以是一个或者是两个,表面上是白白的,其实内中含有盐巴的味道。

习气毛病很多,各种颜色当然是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种种的分辨能力,有不同的颜色就有不同的功用。如果水再加上颜色,更幻化出无量无边的色彩,胶青可以代表是很多种的颜色,譬如黑色与白色混合在一起这是灰色、红色与黑色混合在一起就是青色、…等种种的颜色不同,再加上水去混合就更产生种种不同的境界。这所言为何呢?体性清净的空而其中当然含有很多的“有相”,有相如何的去变化,端视如何去调配,而现在要认识这一头牛,在种种的颜色之中要去寻找出一个空白无色的,在无色之间又要去寻找出其中所含的---譬如盐巴、白糖、调味料等等,端视自身如何去认识它。

「贬上眉毛,非是他物。」

眼睛上面的眉毛眨来眨去、看来看去、寻找来寻找去,其实也都是它的功用,并非有另外一个东西去操作它,是自性的反应动作。总而言之,要寻找牛的踪迹,不是往外去追寻,不管是从眼、耳、鼻、舌、身、意之间,六根之中任何一根门进入,怎么地去用功都能够显露出本来的面目。问题是如何去分辨它---自性,这就需要慢慢的去学习、慢慢的去认知,才能看见牛是什么样子。

 

二、颂词

cow2.gif (8905 bytes)

颂曰:
「黄鹂枝上一声声,
   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
   森森头角画难成?

       第三图   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前面两句是描述自然的景观,黄鹂是一种鸟类,在树枝上一声一声地啼叫,也就是从声尘进入(从声得入),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岸边的杨柳青青随风飘扬。其所比喻的一切是那么自然,在寻牛的过程之间,并非高不可攀。如果是找到这一头牛,其实也都是在日用应缘之间,与我们很贴切,要仔细地去见它,要从自然的环境之间去认识它,不是在「空」之间去认识它,当然「空」是修解脱的过程所绝对必须经过的,但是要认识佛性,这一头牛离不开人世间一切平凡的境界之中去认知它,大自然的境界虽然很复杂,却都能够清楚地掌握,不管是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鸟的啼叫声、…等等都能够掌控得很清楚,再进一步去追寻牛的踪迹。

「只此更无回避处」

已经有一点掌握到它的样子的时候,就不会被外在的一些现象所迷惑,慢慢的也就能够抓住它了。譬如,我们的习气常常应缘而起,如果能够掌握清楚,六根所面对的境界有所了知以后,如同前两句所描述的,能够很平常的住在那个境界中,而不管境界好与否,如果起了心中的分别,加上喜、怒、哀、乐的感觉,如此相应的结果也就没有办法找到它。譬如听到一句不舒服的话,心中一直冒出瞋恨心,如果能够很清楚地看着它,瞋恨心起时警觉的看着它,它就会慢慢的消失下去。处在这种境界也就有点能够分辨:听到这句话是佛性的功能,瞋恨心起是多余的,也就不能让它生起。而看到一只黄鹂鸟在树枝上啼叫,只是清楚地看着:有鸟、有鸟叫声、有树枝、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青青的杨柳在岸边飘荡、…等等的境界尽入我们的眼根、耳根、身根(身体对于天气、太阳的感觉),代表着六根对种种的境界,都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而不起心动念、不起觉受去相应,此时能够很清楚的分辨:能听的、能看的、能嗅的、能感觉的,感觉完以后再也没有习气生起,如此慢慢的去体会,就有一点见到牛的样子。「只此更无回避处」,此时此刻它也就没有办法回避,跑也跑不掉,因为已经知道我们的自性有种种六根的功能,有面对六尘境的功用,可以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的体知种种境界,所以要见牛就必须初步掌控这些消息。

「森森头角画难成。」

虽然初步的已经有点看到牛的样子,也可以体会我们的体性清净,但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功能,可以产生六识。森森就是很深邃、深不可测,没有办法了解,如果要真正的画出它的头角,或是它全部的样子,却是因为还没有抓住它,还没有看到自性,很难描述也就没有办法画出它的头角。譬如空有不二的道理,只能够凭理念去揣测,要真正能画出牛的样子却做不到,因此森森头角画难成,不知道牛的头角是向上呢?向下呢?是长呢?是短呢?画不出来,也就是有点见牛的样子,而还没有真的得到牛,因此不能够全盘的了知。

 

三、解说

「行者藉种种修行法门,从六根下手,皆可入道,惟以观音法门,普被诸根器。」

从六根中选择任何一根下手修行都不会有差错,皆可入道,而声音是与我们的耳根相应,所以用耳根圆通法门---所谓的观音法门,是最圆通法门的法门,所以上、中、下根基的人用它来修行皆可以相应,都能够有所成就。

行者观声得力后,突破色身时,虽已见知牛踪,惟初识本性,内识外缘纷陈,住散位不定中。纵睹牛迹,未能清晰。」

用种种的修行法门,只要是专注在一种修行的法门上面时,气机能够慢慢的发动,色身能够突破。在此处所说的是观音法门,更能够受用,行者观声得力后,可以突破色身,可以见知牛踪。一个刚开悟的人,虽然见知牛踪,却似乎迷惑于无法认知它。如果再加上内识的妄想心,以及外缘纷陈,一连串的念头与思想一直呈现出来,因为我们的心灵原本就是非常的敏感。其实开悟更同于「中阴身」现出来一样的,本来死亡的人才有「中阴身」,开悟的人就是把「中阴身」在未死亡以前把它开发而现出来。所谓的「中阴身」敏感度很强,元音老上师说有一般人敏感的九倍之多,如果没有修行,迟迟钝钝的没有感觉,有修行的人已很敏感,可以感知很多的事情,更何况开悟的人能够体知更多的事情,增加有九倍之多的敏感度。也因为很敏感,可以感召有缘众生的心,而随业流转就是这个「中阴身」。

开悟就是先行把中阴身开发出来,以六根面对六尘境,因为心灵尚未安定下来,由于敏感动念很快,而这也是必然的现象。此时要修「空」观,空观就是要学习脱黏,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要学习脱黏,为什么不能脱黏呢?因为有很多的习气毛病在执着,看见东西总是动心的去想、去分析,一连串的念头与思想一直呈现出来,这是属于一般凡人。而到了一个境界的人,心灵很敏感,并非只有表面上的,还可以看到更深一层的,譬如这个人的心态、心清净与否、有什么障碍、有什么灾祸,、、等等都可以感觉,然而如果把这些能力认为是一种神通,就永远无法脱黏,也是因为习气使然,所以就必须修「空」观,「空」并非我们想象所认知「空」的样子,佛法所说的都必须要实证、实修,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把它打开以后,每一根都很灵通的,不是只有我们一般凡夫的境界,不单是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境界,但是不同境界的感知都必须放下。

内识外缘纷陈,纷陈的时候无法掌控,也就是住散位不定中,相应很敏锐,胡思乱想很多,禅宗所谓的散位不定,心灵不能够笃定,看了不能够不动心、听了不能够不起心相应,、、、等等的,加上习气去相应,譬如多愁善感的习气尚未灭除,看到了境界就会起种种的魔相,觉受之间的魔相都会有。因此虽然看到了牛,知道它有一个特殊的功用,可以看透每一个人的心,而且也可以感觉,处在敏感而又放不下时,又有法的执着,对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不能够有所洒脱,因而神经兮兮的,当然就陷入乱七八糟的状况之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因此对于感知都必须放下,不要有所执着。

菩提自性是灵知灵觉的,由于习气毛病所带来的烦恼而造成散位不定,且很辛苦的面对内心的妄想习气,此时就必须要慢慢的调修,禅宗所谓的任运,不自在的要让它自在,看到或者是感觉好的当然无所谓,但是常常就是感觉不好的,有的或者想逃避,或者像鸵鸟一样遇境就把头埋在沙里,当没看到就算了,其实这都是不正常的心态,既然面对种种的境界,要练习坦荡荡的不去相应以外,还要能够看得开,这样才能慢慢的认识你的这一头牛为何?究竟什么样子?所以在任运之间,有时候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久。

「此时应加紧去除现业流识、颠倒妄想执着,则牛将无所遁形矣。」

加紧用功、时时刻刻警觉,去除现业流识、颠倒妄想执着,则牛将无所遁形,慢慢的就能逮到这一头牛了。

 

四、和颂

曰:「耳观动尘静中声,蓦地相见白也青!纵然回避似无路,欲睹面目却难成。」

如果我们用观音法门以耳朵来听声音,声音有两种,有动尘和静尘,每一种相都有动、静二相,物相也有有相和无相两种,声音也有有声和无声等等的六尘境界,都有空、无两种相。我在讲话你所听到的是声音,我不讲话你以为没有声音,而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在虚空之间,没有声音之间,还有一个静声,如果用观音法门仔细的去听可以听出来,即使有很多的声音照样的一齐来,但是耳朵的深深处,只要提起一念观静声,啪一下!那个静声就出现了,那怕周围之间有音乐、有吵杂音,确实可以听到静音,不要以为没有声音就是静音,确实有那个静音的存在。

有相和无相两种也都是同时存在的,所看到的有相虽然是静的,但是其本质内部之中的电子、质子、分子还是不停地在动,每个物相里面都在动,这就代表静中有动,所以不管任何尘境都有动、静二相。

以业识而论,业识来时是动相,业识不来时是静相,观世音菩萨示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然是清清楚楚的,不生心去相应,对于动尘和静尘二相不加以检择。譬如在打坐时不喜欢人家吵杂,喜欢静相,就是对境界产生喜爱心,这也是不对的。所以不管是动尘或者是静尘,都必须保持一个平常心,不生起好、恶,以及好坏的分别想,种种的境界都必须去磨练。

现在如果以耳根入门,有声一样,无声也一样,都能够不生心去相应,这样慢慢的去磨练,而此处所举例的是观音法门:耳观动尘静中声,静中有声,万籁俱寂仍然是有声音,我们在乡野之间可以听到青蛙的叫声,蟋蟀或者其它小动物的叫声,当他们都不叫的时候,或者是在叫声之间要听一个静尘,用耳朵的深处提起闻性,可以听到静尘。如果打坐没有境界的话,讲到这些可能很难去体会,等到身体有气机了,然后六根能够有不同的感受时,可以去试试看。

「蓦地相见白也青!」

突然间气机通畅了,看到了牛的样子,这个牛是白色的,白牛是清净圣牛,圣牛大部分都是白色的,白色代表菩提自性的显露,有其它颜色的出现,表示有习气毛病的搅和。

「纵然回避似无路,欲睹面目却难成。」

当要去抓这一头牛时,纵然回避似无路,却似乎无路也跑不掉了,欲睹面目却难成,由于没有真正的体会,以及验知它是什么样子,没有办法去认知这一头牛本来是什么样子,也就是没有办法去认知自性本来是什么样子,没有到最后总是无法对于所看到的样子下得了定论。

灵知灵觉的心,或者是对于六根所面对的境都能够自在,也都必须要透过这些根器,但是根器在死后也都消失于无形,没有了,因此用功的时候六根可以当作手段。

我们的色身突破时,五根六尘就不相应,六根可以有种种的功用时,这还是属于初步的功夫,譬如可以用眼睛看到某人内脏有病兆,这还是属于根的功用而已,因为所看到的色身是属于尘境,是属于色相。如果进一步能够突破,在无色界的天神境界时只有一个心,地上菩萨当然是开悟了,也是只有一个心而身体没有了,身体没有也就能心感一切境,心起心灭,因此这一头牛不清净时,心起心灭之间,还有习气毛病相应,也就看不清楚了,这是妄识所支配故,当习气毛病没有而慢慢地清净了,一真皆真,起心动念都是真实的,不是妄想了,不是用思考的那种想法,对于事情只要自问它就显现出来,这个念头就是真的,而在这个境界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修行到最后就是这个样子,任何三不等的问题,只要心清净下来,自问自答,起心动念之间答案就出来了,假使不对就是习气毛病还覆盖了它,因此起不了功用,如果每一次都应验,那就是体性清净,没甚么习气毛病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有甚么神通吗?有位祖师大德嵩岳元珪禅师称言:「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即明显表示:如果我了解释迦牟尼佛,他应该没有神通,他只是有个法尔的现象。法尔的现象就是依空起心用的现象而已,只要心念一起都是真实的,宣说出来的就是真理。

修行的过程之间很热闹,根已经发通、业识流窜,而要抓住这一头牛实在是不简单,只是有一点看得到却抓不到,即使抓到却是很野,必须要训练,因此第四个图在说明得牛,看到牛的踪迹却抓不到,因此要想办法抓住它,先捆绑住然后再加以好好地鞭策、训练,才能顺服也。

( 90 4 13 日 讲于 慧炬念佛禅修班 )  (待续)


[ 禅宗十牛图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