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禅宗十牛图解说(102)
             --第二图 见迹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言

序二曰:「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辩,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费劲寻觅牛踪,一但心静止下来,反而觉性历历,更让人能够感觉周遭的人、事、物,但闻枫树晚蝉吟,自然景观就是佛的境界,还有什么可以寻找的呢?开悟者最后所体悟的境界也是这样,只是没有烦恼、分别的意境。

依经解义,阅教知踪。牛到底是怎么样?妄想心是怎么样?要怎么去做?依经解义,每一部经典都有它特殊的因缘与对象而加以开示,所接触到的经典是什么类别,也正反映出所修证的层次与境界。譬如《大般若经》所开示的,每一个人从初发心开始到成佛这一阶段,在这一条路上,走到哪里?修行到哪里?如果喜欢做善事修善行,也就是有天道的种子,喜欢看小乘阿含经典,可能仍然在追寻自我解脱这一条路上。喜欢看大乘经典的心地法门,喜利益众生事,可能就是走到菩萨道上。

从初发心开始到成佛之间的某一点,就代表今生所修证的阶段,而这一点并不代表没有前面的过程,还是有的,前面不知有多少阿僧祇劫的修证,才反映出今生所修证的层次与阶段,因此才有喜欢大乘、小乘的分别。其实当世要成佛时,都是必须从基本禅修境地一直修证,每一阶层都必须要修证,证到佛地境界为止。关于这个见地,必需要有正确的观念与了解,才不会再排斥他人是佛教徒与否,是大乘、小乘,或者有其它不正确的分别。寻牛的阶段也就是走在解脱道上,就必须要依大乘的经典,了解它的意义,不要在文字上执着。

「依经解义,阅教知踪。」

有很多的教派具有很多的理念、理论,譬如空性为何?如果以思考的模式去理解应是什么都没有,而为何又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祖师大德们告诉我们一些踪迹:不起心动念就是有一点空的样子?恰如有人在打坐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不起,那似乎是空的样子吗?是有那个样子,但这却不是真的空,真正的空一定要把所有的垃圾(习气毛病)都能摆脱掉,对事都能没有罣碍,如此慢慢能面对因缘时能觉知而不起心动念的状态下,才是有空的样子;如果空里有很多的灰尘在里面,即使不起心动念,空里包了很多的垃圾,这怎么能够说是空呢?如果有一个因缘来了,这个习气毛病就发挥作用而与之相应,很明显地空就是空不了,真正的空是让这些垃圾飞扬起来,而能够调伏、断灭习气毛病,不让垃圾落谢下来,真正的空悟到时进而能灵通显现,可以感觉外在的因缘,却没有习气毛病与之相应,这才是真正清净空体的样子。

菩萨的空又不一样,可以从空中化成有相,正是真空妙有的境界,也是更深一层的了悟,悟到空以后,从空之间产生神通变化。阿弥陀佛修证到的佛境界后,即能化成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没有烦恼众生,是一个清净的世界,这世界是从空中以心意识的力量所化成的,但它不会消失而却能永远地存在虚空中。而我们众生阿赖耶识的共业等产生了器世界,形成了这个地球后,地球慢慢冷却以后,无情众生建立,接着有情众生的孕育而居住其间。

「明众器为一金,体与万物为自己。」

从经典中慢慢的去了解,在讲佛性与习气间,就如众器与其原金属一样。所有器具原来都有金属的体性,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一种金属可以打造成千万不同的器具,器具与原金属,两者却是同一个体性。将众器熔解以后,还是同一种金属。所以一个东西可以演化成很多种类,但还是具有同一个体性,这就是从一演化成无量。一者就是空,从空性之间化成有相(万物),因此体与万物都是自己,难以分别我与万物。所以会神通变化的菩萨们,修证到空以后,成所作智可以变化很多,眼、耳、鼻、舌、身五识应化成不同的事事物物。从经典中慢慢的可以了解,众器本来是一金,体与万物原本还是自己心中之物。

修证到第六、七意识执着破灭后,第八意识清净后,此识本来就已有映照一切境的功用,所以我们的心可以映照十方一切虚空界,这就是佛的境界。如同一面镜子可照十方国土、一切众生,甚至可以了知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这是第八阿赖耶识性清净的境界,是大圆镜智的智慧所示现,所有十方一切虚空的众生也都是自己,因大家都同一体性故。这些理念都是因为依经解义,阅教知踪,从而了知的。

「正邪不辩,真伪奚分?」

何者是正知正见?何者属邪知邪见?修行境界无量,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出世间禅定,外道无想定等诸法门境界,何者是解脱正知见,何者是权宜的化城之境,如果没有能力去分别、去辩驳,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无慧众生怎知真实,总会因无知而陷入迷惘。因此也就必须依经解义,阅教知踪后,慢慢就有了能力去分别正邪、真伪之境界,所修佛法是正法还是三乘方便法。这些都有待真正悟后的行者,来加以辩证真伪、实权等境界。

「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尚未真正入门,尚未了解前面所说的那些境界,所以权宜说法,以见到牛的踪迹示知。之后可以根据牛的踪迹去寻觅,为什么深入经藏能智慧如海,因佛的知见非我们所能及,以佛亲口所说,来建立我们的知见。当然有的经藏不见得看得懂,还没有真正了解以前,甚至会产生一百个人看了,会有两百个的不同意思,为什么会变成两百个意思呢?因为我们本身不成熟的知见也在改变,每次看经典所了解的意思也会不一样,这是还没有真正认知以前的事实,知见都在改变,这是未真悟道者的必然情况。就是在开悟以后,还是会不断的修正自己当下很多不真实了悟的一面。素法身起诸法相尚不完全了解,经过一、二十年以后,修证到清净了才能了知诸法的真实。不然在还没有开悟以前随时都在改变,开悟以后慢慢了解体性的功能,了解空性为何?此时就不会再改变了,到最后见牛了,却是见无所见,就是第八图的一个圆圈圈,里面什么也没有。

二、颂词

cow2.gif (8905 bytes)

颂曰:
「水边林下迹偏多,
   芳章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
   辽天鼻孔怎藏他?

       第二图   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章离披见也么?」

在水边林下寻牛者可以看到牛走过所遗留下来的踪迹,如用功的方法对,慢慢的就可以找到它的踪迹,而野外的芳草杂陈,披离杂草之后,不就可以看到牛迹了吗?行者刚开始修学,虽然闻教知踪,但有时会把「指」当做是「月」,指者是语言文字,比量意识,用此去认知佛性本来,有时反而会迷失掉,故禅宗祖师大德,不让未开悟学人有阅读经教的机会,原因只怕错认踪迹,反而找不到牛也。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纵然是费力的在水边林下寻找牛的踪迹,不间断的在深山更深处寻觅,在广阔的天边找不着,也许有可能正藏在鼻孔近处。也许我们以为见不到牛踪,只因深山更深处,广阔如天际,这怎么找得到?但不知行者往往舍近求远,有时越近的地方,越容易忽略,也越没有警觉性。故有时人言: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是以在广阔的天边或者是近在眼前牛的踪迹,如果阅教知踪,怎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怎藏得住它呢?

远、近、阔、窄都必须去追寻,一定可以找到他,问题在于有没有披离杂草(去掉妄习、执着),若有披离杂草才能够找到牛的踪迹,而现在最起码已经见到牛的踪迹了,一山又一山的去追踪寻找,慢慢的总是可以找得到的。

三、解说

「行者依经解义,闻教知踪,由意解而略识本性,似可见牛踪迹,故更急忙地发心修行,并同时对断续不止犹如芳草彰而益显之妄想心,加以分离披开,如此已可见牛吗?非!非!但行者要对佛法有信心,相信深山森林铲平后,辽阔天地一览无遗,牛又何以为藏?和曰:『止观摄受迹现多,妄想暂伏觉非么?根深蒂固若松动,日久功深逮到他。』」

本性是空、无碍的、不执着、无黏,由经典而意解、略识本性,方知牛的踪迹。对牛的样子有点认知的时候就易发心修行,才能够依其踪迹而寻觅到牛。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要断除却阻止不了的妄想心会一直涌现出来,越是理会、压它,越是会冒出来,妄想心如芳草,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妄想心如芳草一般的多,要回复到自性本空,而法尘漫无止境,有时候越修妄想心越多,岂不是越来越退步了么?不是的,那是因为以前没有拨到微尘,微尘没有飞扬起来,如果能将其扫除不落谢下来,慢慢的没有微尘飞扬,那时候才能够真正看到自性本空的样子。所以没有经过灰尘飞扬后的空不是真空,是色身微细不认识它,色身框住自性没有把它打开,所以很多无想定的修行者,当到四禅天时,突破色身时入无色界,才有打开色身。所以四禅上品禅定,能得到广果天的果报,又怕心虚诳不真实,不让它起心动念,却又没有把色身打破,灰尘也就不会飞扬而起,而此时自认为已经达到了空的境界,其实那不是真正的空境。因此修佛法要达到心有灰尘飞扬起,继而能扫除、调伏它,直到没有灰尘的踪迹相应,才是真正有空的样子。所以学佛法要懂得道理,尤其是学打坐的,要有灰尘起来(翻种子),跑掉或不黏了,最后静止下来,过程之间有时候也要相当的长时间。妄想纷飞时也正是有点消息,不用功的时候又会闭塞,这是属于小悟的境界,所谓的小悟千百回,只是稍微看到一点曙光。而真正的大彻大悟只有一回,开就开了,开后灰尘一直出来,这就是禅宗所谓的大彻大悟。智慧具足了,因缘时节到来,不会被妄想习气所搅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能够不被其左右,而能够以观空智观一切法空。

如果一下子开了,一下子又关闭了,这又有其必然性,因为是根机比较浅薄的,不能够平白的、突然的开悟,不能一下子接受妄想如泉涌、感知历历,如果能够清清楚楚读人家的心,但却又放不开,只会钻牛角尖,这岂非反而是一种祸害?因此总是要经过阿僧祇劫的修证,智慧是累世修的,并非一世就能够成就,智慧足够的话,一句话就做得到。因此要见性,这些枝节都必须要打开,加以分离披开。

修行是要把妄想心拿掉,但有时越要断掉妄想,妄想念却越来越多,灰尘飞扬起来的时候,扫除、调伏它,祇能顺势来修,不能够强制的压迫令它不起。

行者要对佛法有信心,相信深山森林铲平后,起心动念的妄想、住境生心、容易敏感的心等等都能够调伏它,辽阔的天地也就一览无遗,清清楚楚地没有障碍,牛又如何可以藏得住身?找不到牛都是因为被我们妄想习气的草丛所掩盖起来,所以要慢慢彻底断除心意念,并且加以调伏它,而非压迫制止,草丛铲平后,牛又何以为藏?

「止观摄受迹现多」

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现在已经知道牛的踪迹而开始寻觅了。以止观摄受,止是有一个觉知的心,妄想念起来的时候止住它不起,自然妄心就会停止,其实这也是一种执着,不过却是能够淡泊它。有时却是止也止不住妄想,想不开放不下,这个时候就只有用观的,用觉知的自性观照不灭的妄想。所以能够止即用止,不能够止就用观的;观也要有智慧,要有觉知的心观得清清楚楚,以客观的心体去观,观察自己的习气毛病究竟还有多少,境界来不要一头栽进去而迷失掉;所以止观都要有一个觉知的心摄受妄想的心。

不摄受妄想而听任它发展,就如放牛吃草,觉知它的动相,知道后看着它,也不怕它会去糟蹋人家的秧苗,听任它胡思乱想,也可以不放任它并摄受回来,这也是一种修心的法门。反之,不让它胡思乱想,摄受回来一念住空,这更是管理得紧的法门,也是很好的方法。要用何种法,依情况端视当下你抱着什么心态去做。所以止观、摄受等种种方法行之,妄想的心与体性清净的心渐次分明,牛的踪迹会越来越明显,一回生两回熟,也就能够迹现多,素法身慢慢的能够认识并且不会背觉而行。

「妄想暂伏觉非么?」

妄想的心是依内在第八意识的种子而起,第七意识执着为真,有时候是外境所造成第七意识执着,而产生种种的妄想,这些妄想暂时不想时却误以为清净,这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尚未见到牛的踪迹。止观摄受并未达到见性的境界,如见性的时候,止也止不住,观也观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微尘非常复杂、非常快速,一个句子、每个影相之间不完整而且没有连贯性,如同在放幻灯片一样,啪!啪!飘一下闪一下,隐约清楚,又不知所言为何?所以行阴微细一个剎那有九百多个念头,这是经典所说的,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一个剎那只有零点一三秒或零点一八秒而已,怎么可能有九百多个念头呢?但是行阴微细就是这么微细,确实就是这样,到了那个境界才有一点见性,才能研究此心入宿命智通,得知众生因缘。如果现在只能够用止、观,心就没有真正打开并没有开悟,所以尚未见到牛的踪迹,只有点迹象而已。因此不要以为妄想暂时调伏,就认为已经没有妄想了,并没有那么快的,这也并不是真正的境界,故曰妄想暂伏觉非么?

「根深蒂固若松动,日久功深逮到他。」

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的法尘种子,或者第六意识执着第七意识的一切法为分别相,这是根深蒂固的习气,如果没有把它打破,也就是色身没有突破,它没有办法让你能够抓住、拔掉,因此根深蒂固的习气若松动,日久功深逮到他。没有松动就没有办法抓住他(自性),所以根深蒂固的习气、妄想、窠臼,一定要让它松动,持续的用功,日久功夫深厚时,就能够逮到这一头野牛了。

( 90 3 19 日 讲于 慧炬念佛禅修班 )  (待续)


[ 禅宗十牛图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