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经》
     十持心─修觉地「心中心法」的戒行
(4)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前言

现在开始讲第六持心,未讲前我们先从头再来复习一下:(1)第一持心: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生慈,于色无着。(2)持戒不缺:常摄在定(这是在讲心),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骄慢。(3)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4) 对诸法: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佛教,遮护过恶,于师僧中如父母想。(5) 对行愿: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

第三持心中不恶食,受了菩萨戒以后,就不能吃荤食,有的受五戒在不杀生戒里面,也是要去守这个清净戒,不食众生肉,有的还是做不到,也只能行方便法。但是在受了菩萨戒以后,就不能荤食。荤食很容易着魔,因为一切魑魅魍魉这些鬼神,他们都是荤食的,就与他们臭味相投,常常就会被他们卡到,搞不好在气很旺的时候,很容易会变成鬼通,还误认为是什么神通的,也就很容易着魔了。

第四持心中,上次花了很多时间在讲这一个,让你们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都是在我们修行之间会碰到的,修行也会碰到障碍、出轨,没有智能就会做一些违犯佛教戒律的事情,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了,不要去揭露人家的疮疤,要爱护佛教。于师僧中如父母想:对出家的师父们、老师们,都要当作父母一般的看待,师父、老师们,为了纠正我们的缺点,常常会讲一些比较重的话,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常常要骂人的,骂归骂,当晚辈的从小被骂到大也都无所谓,习惯了,这个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有的人被骂了,就不甘心了,起了瞋心,甚至于起了恨意,这些都不是我们修行人所应该有的心态,也就是毛病太多了,习气还是很重,这点要特别注意,人家要骂你,你还要高兴的。反之,人家对你很恭敬,都不敢讲你,这下子你就得好好的反省了,为什么?人家客客气气的对待你,或者是机缘未到、境界尚未达到,讲了也是白讲、没有用,有时候境界到了,或是行为太离谱了,也就会被骂、被纠正了,不管怎么样都要逆来顺受,当然尊敬、恭敬,从心里面就知道,不需要在嘴巴上,也不一定在这行为上。

第五持心对行愿: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在修行时所必须要用到的,上一次我们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说明这一方面的。

今天我们从第六点开始讲起:

六、对求法:于佛句偈,常须警察:所修诸法,必须遍持:有所乞求,应心即施,慎莫观察上中下根。

对求法:于佛句偈,常须警察:

从经典上或者是从古僧大德所提出的一些话语,要常常认真的去思考、认真的去观察,因为这些经典都是佛所宣说的,当然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就怕我们不能去了解其真实义,这样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的、常常的去思考,于佛的句偈要尽量去求理解,再依之自净其心。我们读经典,虽然当下不能够了解得很透彻,过了一、两年或三、五年,只要不停的去探讨、修学,总是会理解的。或者是初机的、有了一点境界,再回过来体会,也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见地,以前因为是意会,用意念、意识去了解这一句话,似乎也以为我懂了,但其实对于佛的真实义还不能理解。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外道或歪道,对于世尊所讲的经典内容,一听好像都懂了,也大肆地再宣染。

其实我们都不能抱有这种心态,即使你现在懂了,过了明年再来重读或重听听这句话,好像又有了心的、不同的体会,因为以前都是意会,用意念、意识去了解,而现在您有点境界了,更能用境界来印证佛所说的道理。譬如讲到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但经典对于「空理」,是有好几个层次的道理的。在《大般若经》里面讲到十八种空,我们修行的第一个阶段,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不能够受它的左右,这是第一层次的空证,也是最浅显的空理;接着上去,还有很多层次的空理,到了讲「自性空」才是真正有了一点真空的样子。因此对于一句话,我们当下了解的,不要就认为满意了、我懂了,过些时候,还是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你没有到那个境界,跟你讲,好像你懂了,其实都是比量意识,都是推测、计度的,您并不是真的体会我所讲的那个意思,元音老上师常常在讲的,我们修心中心法有三个层次与境界:

1.口念耳闻:嘴巴念耳朵听嘴巴念咒(或佛号)的声音,这是第六意识驱使嘴巴在念。

2.心念耳闻:嘴巴念不起来了,气堵住了延脑的脑细胞时,我们的嘴巴动不了,所以就要用改用心念,这个时候的念,虽还是第六意识在念,是不动嘴巴而用默念,可以起心动念的念,当心默念时,还是用耳朵来听心的默念。

3.心念心闻:是用心在念,但还是用心来看或闻,因为这时真的用耳朵听不到心声,都是用心来闻的。

有一些人看到老上师讲了这三个层次,就写mail来说他懂了,但看他所讲的又不是真的懂了「心念心闻」的境界。说我懂了,是要对于这种境界有认知,也要在修证上有体会,您要问是否也做到、体验到了,是「知」与「证」真的是一致了吗?若说「心念心闻」您是懂了,但真的体会了吗?讲到「心念心闻」的体验,特说明如下。当熏习咒语入八识心田后,心眼开者或稍开者,即能做到「心念心闻」的境界。「心念」到底那个心在「念」?「心闻」到底那个心在「闻」?要能懂得这些,当要知道唯识学的六、七、八意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且要有实际的体会,才能知道「心念心闻」的状况。

「心念心闻」实际状况是怎样?当您打坐、结印,并熏习咒语入八识心田后,心眼开者或稍开者,不知何时自心会自己念起咒语或佛号来,此是八识心田熏习的咒语、佛号起现行,经第七意识执取而现在脑中或说「心地」中,所以说「心念」其实是第八意识(本心)在「心念」。那是何意识在「心闻」呢?是第六意识在用心听闻。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刚开始念佛时,是第六意识叫嘴巴在念咒、念佛,并用第六意识驱使耳根来听闻,所以说是「口念耳闻」。现在第八意识在不经意中,会念起咒语或佛号,透过第七意识现起,并让第六意识来「心闻」。何以知道是第六意识在听闻「心念」?若您已有上述之能力,可以试试用第六意识来将自心正念的咒语改成佛号,或将自心正念的佛号改成咒语,这样改变后,照样还是能达到「心念心闻」的目的,只是咒语、佛号以改变了,所以知道第六意识与八识中角色,依修行境界不同,会有所改变的。

依「心念心闻」还可以体会自性是否在应缘、做事所诱发的「心念」,或是无所事事地做「心念心闻」的念咒、念佛。前者一般咒语、佛号都会较急促、大声,后者咒语、佛号是安祥、小声。从此种状况,您就能知悉现在是在办事,还是在修心养性。还有顺便一提的是,念佛、念佛两个名词,到底是那个对?依传统,「念佛」是不加口边旁,不是「念佛」,但其实两者是不一样了,初习念佛者,都是用嘴巴在念佛,所以无「心念」,要强加分别,是可以用「念佛」来表示他祇能用嘴巴念佛。

回到经文,我们要常常去思考,不要因为现在懂了经文,就好像什么都懂了。再举《金刚经》来说,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也有好几个层次的体验,从本体、从体相、从法相来分辨,从修证上来印证这一句话,是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对于求法上要细心、要虚心,不要贡高我慢,不要一接触到一句话以为懂了,就说是真的都懂了,不是的!就像是开悟的人,开始所看的经文,跟你十年后所看的同样经文,体会又都不一样了。所以为什么开悟的时候,修行者最好不要讲话、不要写书,因为你还认识还不清楚,所以不要随便动不动的就要出书,因为现在出书太简单了,只要准备十万块,就可以印上两、三千本书,但这是利益众生还是在戕害众生慧命,这都有因缘果报的。

出书是很简单,但一出书却将半生不熟概念,把它有意、无意间散播出去了,有时候你没有功劳,还要招来业报,所以还不到一个真正的究竟时,请大家不要随便写书、出书。不要自认为都搞懂了,开悟以后起码要十五年的行善根基,像六祖开悟后潜修十五年以后,才敢出来弘法,也就是开悟以后对于自心、佛性,其它种种佛法,不是马上就能够完全彻底了解,要您去体悟、验证。

此处讲到:「于佛句偈,常须警察。」我们对于求法,要随时能够警察其义,要警觉、要观察这些经句是义,或者是古僧大德们所讲的话,是做何道理。同时也要体会过了一年、两年以后,再来看同样经文,都有不同的感受与不同的体验,所以过程中多体会、少讲话。

所修诸法,必须遍持:

诸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人或一个道场主持人,当他真的通达后,他不会只弘扬一个法门,应该所有法门都能体会其真髓,且没有分别心地加以随缘弘扬各种法门。那觉地行者,要弘扬一切法门,就要徧持一切法门,修持一切法门,各个法门是依各个不同层次要用到的。不用修净土有所得后,就以净土法门为弘扬对象,其它法门不弘扬还没关系,有时还加要以毁谤。或者修密法的人,只会修密法,不会净土法门,或不会讲经说法,说些无上甚深佛理;而禅修者只会打坐,不屑去学念佛、修密法等。这样的人都是还不究竟的人,因他不能入觉地,所以也没能力去顾及、徧持各种法门。

以前有位同学到外面去,有人常问:「你们法尔弘扬的是什么法?」他说:「是十锦面啦!什么都有!」确实也是这样,一法搞通了,每个法门都应该会通达的。以「心中心法」而言,我坐了一佰多座而已,为什么没有再继续坐下去?一方面是时间的问题,二方面是以前所用的法通达了,现在修「心中心法」是体会了一下其道理,体会一下经络就好了。所以你们要问什么问题,我就可以回答你们,我修「心中心法」没有修满,是还不想去学些什么神通之类的。修「心中心法」只是调理我的身体,十几年前腰椎受伤,都一直不好了,也是用这个「心中心法」把身体打通了,打通以后就没有专心地去修这个法,只要有碰到障碍、只要碰到要为众生做法,我才会用「心中心法」来为某些人解难。

另观某个道场只弘扬一个法门,譬如说祇弘扬「观音法门」、「净土法门」、「南传内观」或者密法的「准提法门」,其实这样是不好的,不应该只限制在一种法门。如果行者真的是通达了,只要拿某个法来体验一下,你就知道它的重点在哪里?甚至于还可以调整改进它。就像讲义上的《达摩易筋经》,虽是外道法,但当你身体气通了,照着去做它的动作,你就会体会出,重点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怎么去改进?本来书中说明不清楚的,怎么再把它加注上去?有兴趣的可以去对照《达摩易筋经》原文,即讲义上有修改过的地方。修行者身体一通,一举手一投足,气是怎么走?哪里不对?角度哪里不对?您应马上可以体会出来。

色身有成就了,应该是什么方法拿来,你就可以知道它的好、坏,优点、缺点之处。譬如念佛,一般念佛或者是五会念佛,也都可以体会出优劣点,把劣点加以补强。再以师父的赞佛法门,这些宝你们新同学都不会去发现它,那是禅净双修的赞佛法门,是观世音菩萨示现教上传下畅师父的,此法一边念佛号,一边可以把气灌到身体下盘去。你们不知道其效用,就不知道爱惜、也不知道去拿来用。以后我们找一个机会,可以练一练这个法门,将其重点传授给你们,念观世音的时候,有不同的舌头动作,舌头伸出去,然后卷进来,然后再将气往丹田处压下去,若你能够体会那个动作与发音,就可以掌握这个法门的重点。

当然,有的人是说要一门深入就可以了,不需要学那么多,那是没有错的,因您是初学者,不能学得太杂乱而无所适从。但一个修如来地行者,是要行菩萨道的,不能只持一种法门。更重要是不能执着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有时候是要方便。你所修的种种法门,必须要能够遍持,因为可以互相辅助,譬如有的同学气机比较缓慢的,老是诱发不起来,就用断食、斋戒、甚至于可以持六字大明咒,这个法也已经教你们了,就由佛、菩萨来给你们加持、灌顶,来帮助你们成就气机。

在初期的这些方便法门,都要能懂得它的好处,譬如有的碰到了障碍,知道气不通了,头就痛,如果有外来的东西跑到身体里面来,它一定是先障碍你的胃,因为胃是我们所有气的中间站(中焦),要上行、要下达都要通过中焦,中焦就是胃、脾,胃被塞住就完了,所以过几天气就会不通了,气不通、人就倒下去了。你若懂得这道理,只要勤于拜佛,五体投地的每天五百拜,这不通的身体马上就会通了。所以懂得各种法门,要怎么去遍持,就是碰到要用哪一个法门,你就要知道能够去运用,身体不通了要如何让它通,你要学习当菩萨,所以要懂得各种法门,首先来保护自己,也才能够利益别人。

若行者懂得身体有障碍,离不开让气通,气要通用动功是最好了,或者是简单的跳一下元极舞也是很好的、或者是去游泳,不要局限于好像只有佛法才能够用,外道法也可以用,太极拳也可以打。懂得佛法了:「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没有什么内道、外道之分的,一切法只要对你所要的目的能够达到,清净身体,清净心灵,这些都是佛法。当你有一天超越了这些分别,不要有什么样道家的神祇、佛家的神祇等等的分别心,大概你就已经悟道了。

修行法门、心地法门你都要学习、都要听、都要懂,然后按照你所需要的当下遍持,这个很重要,不要学了半天,身体有障碍了,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有的一通电话打来就解决了,也知道该怎么去做,以后要有成就,要从经验里面去培养哪个时候,要用什么法?而且要知道怎么去用?这样子你才是学到了,不要学了半吊子,这个没有兴趣、这个听了跟我好像没有关系,有时候人家一句话您能够体会了,你也许减少一年或十年的用功,或者是网络上面的文章那些小参,你每一期都要看一看,尤其是关于修证、关于身体上的问题,碰到障碍怎么化解?要去懂,不要以为都跟你没有关系,现在没有关系,以后就有关系,除非你永远都是佛法的门外汉、没有入门。没有入门对你讲什么也都无所谓、因为我也没有那个概念,没有那个境界,所以也用不上,只要有点境界,心地、身体、甚至于怎么利益众生的法,都是从你心地上、身体上去做文章,所以都要看、都要记起来,不要光是有兴趣的才去做。

有所乞求,应心即施,慎莫观察上中下根。

「于佛句偈,常须警察」这两句是对于佛法自我修习,「所修诸法,必须遍持」,是自己有所成就,有所成就才能够教导人,不能只会教一法。再下来别人来求了,有所乞求,他求什么法,你都要教导他,不要有所吝惜、吝啬,要能应心即施。

在《楞严经》里面,谈到廿五菩萨述说悟道法门,有一位记忆力很差的尊者,叫周利盘特伽尊者,一般佛制对刚出家者,要先学伽陀(gatha)四句颂:「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句偈言明出家人要专修三业入清净,莫恼扰众生,从心地法门中观心离诸欲习,更不学外道法,也不空修无益之苦行。

世尊教导周利盘特伽尊者修行,要念此偈语,他念了前面,就忘记了后面,念了第一句第一个字、第二个字,就忘记下面几个字,永远没有办法连贯起来;我们看他是否很笨?他为什么会笨?这是他的果报,什么果报?就是他某世值迦叶佛时,他是一「三藏沙门」,并有五百弟子,但此沙门吝惜经义,所知所学不肯教给他人,因此业力感召愚钝之果报。一般师父会的东西不全部教导人,就像中国的武功一样的,师父要保留一套,提防他徒弟比他高强,唯恐被徒弟叛变杀了师父,所以师父要保留致命一招。然而学觉地佛法,你要抱持一个对众生有求必应的心,除非你不懂才不教;但是开悟的人也不能说不懂,遇到不懂就要去多看《大藏经》,然后您就会懂,因还没看过所以不懂,看了后自然您就会了解。有关身体方面的变化,因为你是最清楚了,亲身的体验,气脉怎么走动?怎么转?障碍怎么克服?这些都是你碰到过那些情形,所以都能懂得。不懂的要去学习,学习后马上就能懂得,懂了以后才能够教导人,这是关于身体方面的。

关于佛法方面的,要慢慢的累积智慧,只要你发菩提心能够出来讲经说法,有些人我看他是可以学习讲一讲,但是他很害怕,怕智慧不够,就怕讲错一句话,五百世狐狸身这种果报。这是没有智慧的人的看法,我讲错了一句话,但是我讲对了一万句呢?一万句话也有一万句话的功德果报,对不对?讲错一句有什么关系?如果讲错一句话,要受五百世的狐狸身,那也无所谓,我以后还有近万句的善因,当然也有其善报的。有的人就是不敢讲,不敢讲你就没有办法成就舌根圆通,对于佛法没有办法得到彻底的了解。

其实一个开悟的行者一上台,一定也会有菩萨在护持着,哪一个该讲?哪一个不该讲,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你看有些人他上台来都在乱讲,骂这个、骂那个,骂出家师父、上师,骂那个在家居士,这表示他着魔了,因为没有正护法神在守护他,看他的行动也就知道了,他无菩萨在护持着,听他讲一句离谱的话就知道了,他是已着魔了,这是很玄的,是不是!只要你很认真、精进的修行,菩萨不会让你行为出差错的,因为有这些菩萨在护持着,所以讲经说法,句句不离经义,更不会在说法中犯戒律,犯毁谤四众罪。除非你的行为不端正,才会碰到魑魅、魍魉、鬼神等与你为伍,毘那夜迦来作你的伴侣,所以才会在说法中搞得天翻地覆,让您知道您是着魔了。

行为不对、兴趣不良,才会出差错,在言语讲话上犯了口业,只要你真正心地清净、持戒清净,诸佛、菩萨永远都在旁边的,你要讲这句错误、有违因果的话,有时候会让你讲不出来的,为什么?你才刚动了念头,未经第六意识驱使嘴巴讲出前,祂就知道这句话讲出来是不行的,祂会把你压住不让你讲,你就知道这句话是不能讲的。很简单的,说法时只要顺着你的觉性,就不会把不该讲的也讲出来。行者初期弘法都是有菩萨在保护你的,不会让你乱讲话,这样子讲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你也把经文搞通了,原来佛法是这样子的。之后,哪一部经拿来你就会讲,哪一部经里面哪一句跟另一部经的某经文都是互通的,文句翻译的人不同,讲的意思同、不同,其实你都能了解,所以一个人怕讲,就没有办法融会贯通,没有办法进步。

你要讲,上面这些条件,「所修诸法,必须遍持」都要能做到,对于一切的经句,要常常的思惟、要常常的去探讨出真正的道理,所修的一切法,不管是身体的、不管是心地的,也都要能够去试一下,你不去试怎么会知道?试了以后就是你的东西。

我们还没有对你们这一班做「行禅」,有时候太为你们着想了,要让你们多休息一下。以前我们禅一时,十二点吃饭,一点就起来操兵了,起来做「行禅」,利用刚刚吃下去的饭,让你一边走一边听开示,一边定下来站在那边听法,那是另一种小乘行者的「经行禅修法门」,那是很好的方法,这是有一位同学到东南亚短期出家所学到的,回来跟我讨论这件事,我就试了一下、真的还不错。

吃过了饭可以利用世间的营卫,那个时候我们的血气旺一点,然后在立定中用开示的,南传经行法是没有开示的,开示是后来我自己加进去的,藉此可以修「观音法门」,用你的耳朵光听不去意会,这样子有的人境界好的就可以入空观。所以什么法门都要试一下,当然你没有一个基础,试起来你不能体会它的重点,但已修佛地者应有此能力;以后你修到「心中心法」有成就时,再来体会这些种种法门,都应该能了解,了解以后当众生有所乞求的,别人来乞求时,你要应心即施,不要考虑、不要保留,这个很重要,不然以后您会得到愚痴的果报。

慎莫观察上中下根。

在行觉地修证中,他祈求什么?他愿意什么?就要教导他,只要对他有用的、他喜欢学的,都要教他。譬如「心中心法」好像是佛地的法门,或者是比较有境界的人来修的,但是这个人来时,境界、心地还不是很好的状况,他要求修此法,你就必须要告诉他,要怎么修?要从哪里开始?就像元音老上师一样,只要你要求灌顶,就满你的愿为您灌顶,灌顶完了以后,他看你是初机的,他会教你先修六字大明咒,先修一年或者是两年,以后再来进一步的教导,这也都是要看他的根基。

不能因为他的根基太差而拒绝,知道他的根基粗深,都是摆在心里面,不能当面的拒绝、挑嫌,要接受、教导他,或者是用变通的方法,给他功课去做。有的人一看到《佛心经》经典就觉得这个好,但是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打坐过,也没有甚么佛法基础概念,那他要修什么法?我们看到任何一个人来求法时,要懂得他是上根基的?中根基的?下根基的?然后摆在心里面,再教导他阶段性的方便法,要怎么修?如果有智慧,上根基的来,几句话就可以让他受用。

对于求法虽然是分四段,主要是对佛说的经典,要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去思考,对于一切佛法、非佛法、色身法、心地法,都要去遍持、要多学习,起码不求佛地你也是个菩萨,所以要多学习。然后,对于众生有所乞求而来时,应心即施。应心这两个字是很微妙的,是当下你不经过思考,是很特别的,这在禅宗的人就可以体会应心的意思,是率性而出。我们心清净以后,或者是打开了色身,法身活起来时,这个人问你什么问题,你不见得要懂,因为懂的是你里面那个自性佛,他都知道,然后他一问,你就马上可以回答,有时候所答问出来的,你还会觉得莫名其妙,我怎么会懂这个?我怎么会讲这一句话?那就是应心而出,而且事实就是这样,好像铁口直断一样,讲出来的事情就是这样;讲出来的法门,刚好是他所需要的;讲出来的话,刚好可以解决他内心里面的问题;他所疙瘩、所嘀咕的问题都能满足。所以就怕你心没灵感,就怕你心没有打开,打开时即能应心即施,也就是他要的是甚么?该给他甚么?他问的是甚么?也就能够一下子讲出来,讲出后就是那个样子,应心即施是不假思索的意思。

关于钱财方面的,有的比较势利眼的,我要看看你将来有什么发展?有发展我才要投资,虽然这里没有讲到钱财的布施,如果有在看网站上的文章:「心中心相貌」,是上一次修第二阶段的这些同学,先为他们讲的:「心中心的相貌」,现在网站上面也登载到第六:「毘那夜迦」,这里面有时候会让你贪财,不能贪财是很重要的,金钱从哪里得到,有所得也要把它有所转出去、布施出去,有人有所乞求,也要尽量的满足他的意愿,修这个布施法门释迦牟尼佛是第一的,从钱财、妻子、城池、肉体、、、,祂都慨然布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也要尽量的学习祂的布施精神。

檀波罗蜜多,檀就是布施,檀波罗蜜多是摆在六度的第一关,你要修学菩提道的佛法,有六种最基本到彼岸的法,都要能用得上。刚好这六种可以对治毘那夜迦在作怪障碍,修行人可以把毘那夜迦当做魔一样的,让我们起心魔、起不清净的心,这样用六度波罗蜜来摄受这些不正常的心念,你就可以度到彼岸,有六种毘那夜迦,最后又加了一种毘那夜迦名为断修,这一期是登载到断修,它来的时候,你的头尽是惛惛欲睡了,或者是身体不舒服、常常想睡觉。

没有计算机的同学,尽量想办法请同学帮你download下来,好好的去看,这个也是在修行时,都会遇到的障碍,要多看一点,在修行过程之间,对你都会有所帮助的;如果是没有境界那也就算了,愈是有境界时,愈要去懂这些。时间也快到了,再讲下去也是讲不完,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待续)

(2002.10.22.讲于法尔)


[ 《佛心经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