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经》
          十持心─修 觉地「心中心法」的戒行
(2)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上次言第一持心,在听课时也应该稍微背一下,佛与法、自己的心、对外是众生、还有一切色境,这五个心要怎么来安置,经文说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生慈、于色无着。那不是很简单吗?随时在打坐能默念一下,现在讲第二持心。

 

二、持戒不缺:常摄在定、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骄慢。

1.前言

修行离不开戒律而修,刚开始修行也要守戒,修到很好、有境界、有神通,还是要守戒,没有守戒,就是魔,为所欲为。所以你不持戒不缺,就不是在佛的这一边,而是在魔的那一边。有很多人说守不了戒,不敢去持戒。不敢去受戒,你受不受戒,一样的犯了戒行不良,并非是有受戒的犯戒了就重一等,没受戒的犯戒了就没有关系,都是一样的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果报应不是这样子,不守戒而犯戒就没事,这是自己没有智慧才这么想的。

去受戒,就代表你有那个水准,若还说:「我不敢去受戒!」就代表你的德行还差一截,要有这个观念。每人不是要去受戒就很简单,因缘不成熟,要去受戒也不行。因缘成熟了,虽有种种障碍,到时候都会化为没有障碍。一报名要受戒,到时候自然就能够去。若有障碍、因缘不成熟、道德智慧还不足的话,报了名,不见得能去成。报不报名、能不能去受戒,都跟你的德行很有关系,跟你的发心也有关系,有的发心要受戒,就代表很自然的能去受戒,你的德行也够了,不是受戒再来修。

我的体验是先用戒来判断这个人到底修到那里?你能受五戒,代表有五戒的功夫、德行,很自然就能去受五戒。你有菩萨戒的戒行,就很自然能去受菩萨戒。无论你修得有怪力乱神的什么通,若没有受佛的戒律,代表你不是佛教徒,不是佛的这一边,而是魔的那一边。所以德行愈高更要小心,一定要去受戒。有些鬼神之类,如果接触到修行的人,或做他的护法神,它就不让你去受戒。

有位早期的同学,若说她没有境界,倒有某些通灵,还受某位大法师很器重,后来碰到障碍、碰到瓶颈无法突破,因缘关系来到我家,我跟她讲了一下,她的心就突破了。当初我告诉她:「你要去受戒!」她说:「守心戒就好了,不必要正式受戒。」这都是魔在作怪,他接触的都是道家的鬼神。修行人不要有受鬼神左右的心态,它叫你不要去受戒,守心戒就好了。您要知道去诸佛菩萨的坛场受戒,与守心戒是不一样的,戒体也是不一样。所以,要找机会去受戒。七位先修班的同学,因缘成熟受了戒,点了戒疤,恭喜他们!没有受戒的,因家庭、工作的因素,以后也要找机会去受戒。受戒如同让诸佛菩萨灌顶,印证一下,你有无此德行?

持戒不缺:把心地弄好以后,再来就要规范行为,戒即针对行为。菩萨戒以心为主,起心动念不对就是犯了戒,看到蚂蚁,脚不能踩死牠,然而心里想杀牠,却已经是犯戒了。小乘行者持戒,只要行为不犯即可,但在家菩萨戒、出家具足戒以上的菩萨是守心戒,行为上不能犯,心地上更不能乱动,起心动念有邪心、邪念即破戒、犯戒,这个必须要分清楚。修小乘法主要是修戒律、是修戒行,行为不能去作,但心地可以打妄想,这样并不犯戒。菩萨戒是不一样,虽然行为不去作,但心起了邪心、邪念就是破戒、犯戒,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佛心经》讲怎样持戒呢?

 

2.经文解释

(1)常摄在定

修「心中心法」者,常常把心摄受在定中。只要你把第一持心持好,「于法无碍、于心平等、于色无着」,这三样即能把自心摄受在定中,若不能如此,你对佛的信心,有诸佛菩萨的加持,亦能把你的心勉强摄受在定中。要怎么得定呢?不要打妄想、不要有所听、有所闻、有所见而让你的心起妄想,这样就永远定不了。佛法常讲的第一义谛空,就是我所见的第一念,只能体会那个境,再来不要用心去想,无妄想相随,第一义谛空的意思就是这样,能觉而无住、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离开第一义谛空,遇境觉而就是动了第二心,起了第二念,就有第三念,就有无数的念,你就进入妄想中,要定也定不了。所以要常摄在定,第一不要胡思乱想、妄想,不要回想过去,不要想明天要作什么?要怎么做?多想这些都是多余的。若能把心安住,不胡思乱想,有所觉知而不动第二念,就有能力常摄在定。

(2)修不妄语

妄语是五戒里的第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是十戒。何谓不妄语?大的来讲,没有修到那个境界,说我修到那个境界;没有修到那个果位,说我修到那个果位,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修佛法应修到什么境界都不作境界想,修到什么现象而能不值得一提,一提就是执着那个境界,一提到果位就是妄语,因认识不清才会提到有什么果位?

一切法中没有菩萨,离开一切法也没有菩萨,异一切法也没有菩萨,菩萨法中没有一切法,那有什么可讲呢?所以有修、有证只在心中,不要说我修到阿罗汉、我修到几地菩萨,那都是吹牛的。若说有人修到菩萨八地,那还在这里作什么?八地菩萨就有神通无量,十方国土来去自如了,讲这些都是认识不清楚。还有人说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哥哥,好像是佛的哥哥是 比较行,就是世尊的父王也没成佛呢!那是胡说八道,都是着魔有份了。所以大妄语即是「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大妄语是要下无间地狱的。修行人尽管去修行,不要讲你修到那里,听到外面的人说修到哪里,可以肯定这个人定是着魔了。

第二点修不妄语戒,比较难的是,人家问你,因为好心你不能讲真话,所以胡说八道来搪塞,就犯了妄语戒。妄语戒是很难修,尤其是很喜欢避重就轻的人,更难修!喜欢讲白色谎话的,认为理所当然、自己是善心的,这样也持不了不妄语戒,要持好不妄语戒就是要讲真话。讲真话心很踏实,讲假话心则虚,心虚就不安,不安就无法常摄在定、也定不了。因此,宁愿让人责怪,或给长官骂,但要求得安心,这个安心很重要,若要常摄在定,须让心安,讲真话就能让心安,讲假话心就毛毛的、虚虚的,永远不安。所以,要讲就讲真话,你可以在人家问时,觉得讲出去会得罪某某人,或是得罪公司高层,监察院来查帐,要不要照实讲?若我在管会计,讲真话时部门要倒霉,不讲真话却犯了妄语戒,要怎么办?讲真话,监察委员说很好,长官说不好,你该死了!但是讲真话招长官骂,我心却很安,当然你的「头路」(职业)大概也要完蛋了,难也就难在这里!既然要修行,就要常摄在定,要让心安,就不能求什么,不然修行是修不好。简单的不妄语戒,我看很多同学都在犯,以为「有什么关系,这是白色谎言!」如果你真的修不妄语戒,你讲出来的话会成为事实,譬如你说怎么样,它就会变为怎么样,这是你修不妄语戒修得好的神力。

我举经典上有个很传神的例子,古代有一个梵志(外道修行人),他们也守不妄语戒,在深山里修行,长期间不修边幅,头发散乱且非常长,衣服破破烂烂。有一天,好不容易看到两个商人经过山林,他就出来向他们化缘。这两位商人,一看到蓬头垢面者,以为是坏人,很害怕!结果说:「我包袱里什么都没有,没办法给你什么东西。」因为这位是修行人,你讲什么,我就信你什么,就不为难他,也没有再进一步要他任何东西。两位商人高高兴兴的经商返家,为了小孩、太太买了很多有价值的宝贝东西,心想让家人欢喜,但是一打开包袱时,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对一位真正修不妄语戒的行者讲:「我包袱里面什么都没有。」讲话算数!回去打开包袱,里面的金银财宝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对外人而言。若你守不妄语戒持的好,别人对你讲的话也会成真,那怕他讲假的、讲真的,都会变成如您讲的这样。自己守不妄语戒,讲出来的话也会成真。有人守不妄语戒,大长官来敬酒,到底喝不喝呢?第五戒是不饮酒,长官敬酒怎么办?不喝,长官、总经理、董事长没面子,好罢!他就把酒端起来说:「以酒代茶敬你一杯!」喝下去,果真酒就变为茶,您说守清净戒好不好。

世间很多怪现象,都是从你修行的意志力成就一切的。修不妄语戒,不是不讲谎话就好,关系到你的心地有没有定?心地有定一切神通自然就来了,不是怪力乱神的通,是心灵的力量。故修不妄语戒很难,就看你要不要修?要是修的好,就能常摄在定,因为你不打妄语,没有说虚心的话,当然心就很笃定。

常摄在定、在心,第二个讲口,三业是身、口、意,虽然没有讲到身,修行人动到杀、盗、淫,犯杀戒、淫戒、偷盗,这是太离谱了,所犯的大都是口业与心业。以身、口、意三业,在如来地等经文中很少讲到杀、盗、淫,因为这种人连菩萨道都修不来,还能来修佛地、如来地吗?所以心要常摄在定,嘴巴要常修不妄语戒。

(3)好施众生

这里为什么突然冒出布施呢?因为修禅定,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修六度就不能够成就解脱道。所以第一个必须修布施波罗蜜,那就是好施众生。在心中心相貌中,佛心决定的第六相貌讲有毘那夜迦来时,会让你财富多多、会让你有所想成就事实。若你没有警觉的,譬如,一下子这个人要送你一个道场、一下子那个人要送你一个道场,某某人要捐一千万、某某人要送你几百万,这样会让你迷失掉。当您以后修行到一个境界,财源滚滚而来时就要小心,必须这边拿、那边丢。有钱人甘愿拿来,就丢给没有钱的、需要的人,这就是布施,可以破掉你内心的贪心,成为大施主,这样毘那夜迦就无法整你、破坏你的德行。

布施波罗蜜即好施众生,这是最简单就能做的,有钱布施给没有钱的,没有钱布施,用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心即是修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为什么檀波罗蜜排在六度的第一个,它最容易修,出钱、出力最简单。若叫你观心、修行、打坐两小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但是出钱、出力任何人都可以做,有大钱出大钱、有小钱出小钱,有大力出大力、有小力出小力,尽量去布施给众生。

(4)断除骄慢

布施以后要断除骄慢,为什么要断除骄慢?修佛地、如来地的人,都是有一点境界,就自以为了不起、走起路来有风,讲起话来很跨大,造成一种骄慢心,譬如阿罗汉有六通,有自我的解脱力量、又有神通,当然可得无诤三昧。有些未证阿罗汉果,说他已证得,他起不起骄慢?当然会起。天竺四祖优波多尊者是无相好佛,他不足佛的卅二种好相,但祂最善于印证弟子们果位,教导他们成就阿罗汉果,当弟子们未得谓得,自认为得阿罗汉果者,他马上会出考题来让他知道他们不是阿罗汉果位者。因为弟子无法破掉法的执着,所以无形中会产生傲慢心都不知道。下面举几例来说明,未证谓证之大妄语罪。

《阿育王传》卷六中云:「时罽宾国有一比丘名善见,获世俗四禅得五神通,若无雨时常能请得雨,起增上慢,自谓已获阿罗汉果。尊者毱多将欲度彼,化使十二年旱,诸人惊怖。诣尊者所而作是言,愿为我等请雨。尊者答言:我不能请雨,罽宾国有善见比丘极能请雨。于是国人即遣使往彼比丘所,善见比丘便受其请。以世俗五通力飞至摩突罗。摩突罗国中人民劝请言,阿阇梨!为我请雨。便为请雨,时乃大雨满阎浮提。一切人知生大欢喜,皆设供具而来供养。尔时善见大得利养,便起憍慢而作是言:优波 毱多所得供养不如于我。便自思惟,阿罗汉者无我慢,将知我今非是罗汉,即往诣尊者求教授法。尊者语言:汝不坚持佛法,云何教汝。佛不听比丘请雨,汝复生憍慢云,何自云:我得罗汉。即向尊者至心忏悔。尊者教授便得罗汉,使着筹窟中。」

又《阿育王传》卷六中云:「有一族姓子,诣尊者所出家学道。尊者教授获得四禅,自谓已得四沙门果。尊者 毱多知其未得,而作方便教使六日供养众僧。族姓比丘往摩突罗城见五百优婆塞,皆来礼拜语此比丘言:阿阇梨!欲作何等。答言:彼阿练若处课我六日供养众僧。优婆塞言:阿阇梨!莫愁此事,当为办之。尔时比丘即生慢心,自思惟言:我非罗汉,阿罗汉者已断慢心。诣和上所而作此言。唯愿和上,当见教授,我犹未得阿罗汉也。于是尊者为说法要得阿罗汉,即便掷筹着于窟中。」

上座部重要论典的《清净道论》中,为觉音大德所译作的。论中言有一位弟子已证得阿罗汉,而他的师父只证得三果而已,但师父自己以为已经证到四果,弟子觉得如果让师父就入涅盘很可惜,于是就想出一个方法来劝化师父。他对师父说:「师父,听说您会神通,您有没有办法幻出一只大象?」,师父说:「当然可以。」就变现出一只大象。徒弟又要求师父说:「你有没有办法让这只大象变成大野象?」师父就又让它变成大野象。徒弟又问:「可以让这只野象狂奔起来吗?」师父说:「没问题。」就现一只狂奔的大野象。徒弟再要求师父说:「好,现在让大野象朝向你狂奔过来!」师父也照着做,可是当他看到大野象向自己狂奔过来时,自己就吓了一跳,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还不是阿罗汉,因还有恐怖心故。

修菩萨地的人就是常摄在定,永远都在观心,心只要起了一个骄慢心、我慢心,马上警觉,怎么会犯呢?只要心起害人之心,马上警觉,怎会害人呢?似不大可能!小乗行者能够修五通,但对心的毛病不能察觉,修佛地、如来地的须避免这些毛病,修的有境界、德行不错了,其实不应有骄慢,有骄慢心生起,表示修的还不够,未得阿罗汉果。要断除骄慢,而有骄慢起来再断,勉强说只有70分,但对觉悟的行者或如来地追求者,就有一点太离谱了。所以常常要求你们,一进佛堂先礼佛,佛菩萨不见得喜欢你去拜祂,主要是让你断除骄慢心,不要自认为太伟大了:「我修的多好,我的气多旺,我的心通多强!」这都没有用!主要还是看心清净与否,才能有诸佛菩萨的智慧。修行人过程间难免会产生骄慢心,大家要注意!

这里没有从五戒、十善讲,很简单交代四句话,第一句话把心永远摄受在定中,其实就包括五戒、十善的善行,安住你的心,去掉你的贪、瞋、痴。因为你守了这五戒、十善,心自然也就能安定。这里特别提出来「不妄语戒」,就是怕你错乱境界,没有得到那个境界,说我得到那个境界;没有得到那个果位,说我是得什么果位。很多外面的人,常常给人印证:「你是三地菩萨、你是五地菩萨、你是八地菩萨、、。」或者是您是初果阿 罗汉、二、三、四果阿罗汉,这修行成菩萨、成罗汉好像太容易了,要看看他的习气,到底尽了多少?

得须陀洹果(预流果)者要能断三结,去除身见、戒取见、疑心病,当然断淫欲行为是必然的;那须陀洹果者境界有多高,在人间对色、声、香、味、触尘境都能无烦恼,此等人天上、人间还要来回七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斯陀含果(一来果)者能断上述三结外,还要让贪、恚、痴等要薄,所谓 薄者就是有妄念而无行为,不会起而行。那斯陀含果者又是什么境界,种种贪欲心没有了,五尘境欲不起,名、色、财、食、睡不犯,这是心净的层次像这样,死后升天当再来人间一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含果(不还果)者要能断五下分结,亦即是断身见、戒取见、疑心病、贪欲、瞋恚等微微细习气,这样内心已清净得差不多者,死后当生四禅天之上的五净居天中,利根者于天上证得阿罗汉果,钝根者当要再来人间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悟无生)者又是什么境界,贪瞋痴等三毒永断者,是为得阿罗汉果者。

一般来讲得阿那含果及阿罗汉果者都要有神通,前者应有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后者应俱足六通,五通外加一漏尽通,所以阿那含、阿罗汉除心净外还要有神通的证得,若没有神通或神通不俱足,都不能说已证得阿罗汉果。菩萨却不一定要有神通,菩萨是悟后起修,心不净哪有神通,菩萨要证得金刚道后入如来六地时,六神通才自然现起,所以菩萨重修智慧,神通是在心净以后才会现起的。

再来谈菩萨,菩萨是先开悟自心再来修心,开悟时是初地欢喜地,二地菩萨是离垢地,一切的污垢都没有了,才是二地,你看不起二地?二地菩萨的心清净了,但还有微细习气还要去尽。但是你有没有心清净呢?看他的语言、行为、毛病都一大堆,怎么会有二地菩萨的境界?

初地欢喜地是已开悟的行者、是地上菩萨,那也不简单了,你到底有没有真的开悟?还是鬼神附身错认为开悟?所以最好不要乱讲,不然又是大妄语!而小妄语、白色谎言最好少讲、嘴巴不要乱讲,心是意、嘴巴是语,身、语、意三业这里谈了两个,因为求佛地、如来地,不须要再从幼儿园讲五戒、十善,直接讲心不要胡思乱想,要摄受在定中,嘴巴不乱讲,大妄语戒不要犯、小妄语戒亦不犯、抱着好施众生的心、断除一切骄慢,这是第二个持心---持戒不缺

三、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

1. 修不杀戒

这里杀戒提出来了,这是恶,不是戒。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杀生是恶行,列入行恶里面,莫行恶第一个是修不杀戒,不仅在行为上不杀,在心地上也要不杀,有境界的人,不犯骄慢、不犯杀戒,有时候很难,起心动念有时可以杀一个人,而那个人也是很恶毒、也是很无理,且是冲着您来,您能够忍吗?您动个心,他就可能会死了!修行不究竟者常常会是咽不下这口气,你要让你的心真的都没有害心,很难的!没有功夫,嘴巴不管怎么讲,倒无所谓,修行到某个境界时,起心动念都可以害死人。虽然那个人不是好人,是来害我的人,我要不要杀他?只要起了害心,就犯了戒!

有许多无聊的人,常常为了测试人家行不行?而作法害人,这种人都不是修佛法的,虽然挂羊头但在卖狗肉,希望大家不要有这种心态,你修你自己的。元音老上师常说:「他是否开悟,还要你来测试吗?他有没有解脱能力,还要你来鉴定吗?」他的书常提到那些外道、或者学佛法的人,心不清净都在搞这一套!希望大家以后修「心中心法」有成就,若让人蹧蹋、侮辱都无所谓,那都是忍辱波罗蜜,不必跟人家一般见识, 用心法斗来斗去、杀来杀去,这都没有解脱的人在搞的。

既然要求佛道,莫行恶不只不杀蟑螂、蚂蚁,心地也不可起杀念。很多人写mail来问,蟑螂不杀很痛苦,在家里跑来跑去,不杀会带病菌来。我说现在卫生都很好,也没有以前那种厕所,都是用抽水马桶,蟑螂有多脏?顶多在垃圾堆滚一滚,病与蟑螂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就是蟑螂让你生病,那也是小病,不是很要命的病,所以杀不杀,自己心里有一把尺,您有没有害心?有没有要杀众生的心?若要修佛地、如来地,还要杀蟑螂、蚂蚁等心,不是用手去杀,心里还在想,或希望有人帮我作这个事情,我不能杀、我在修行、我在守戒:「老公!你来,这个事情你作!」或嘴巴不能讲,希望老公去作,叫他来看:「那是什么?」老公一看,马上踩死牠,你是帮助他造业,称作「见作随喜」,这也是犯戒、是共业。所以求佛地、如来地者,害心应好好管理它,一个是别人要害你时,有没有起心想要修理他?一个是卑微的众生在你面前时,有无起杀牠的心?有起心时就犯戒了,更不用谈去做了。

2. 勿食恶食

第二个是勿食恶食,什么是不好的食物?这范围很广,最重要的是不吃荤食。既然要修佛地、如来地,要求觉悟,怎么可以吃众生肉,所以众生肉一定不能吃。末法时期,有些师父方便,守五戒可以吃荤,受了菩萨戒后,荤的都是不能吃。因为吃众生肉蒙蔽你的慈悲心,求法是为了什么?要当菩萨,要解度众生,但是一边又在吃众生肉,一边要解救、一边又要吃人家,怎能起慈悲心呢?所以要戒掉荤食。刚开始打坐修行,还没有吃素无可厚非,打坐、修行时间久了,自然沾不了荤,一吃到荤就要吐,自然接近不了荤食的。

比较有争议的是无受精蛋,此蛋到底能不能吃?在超市买的都没有受精,但此蛋还是荤的,不过不吃蛋,以目前社会活动的形态,可能营养会不够,所以现在很多师父有时讲方便,因缘来的时候,蛋可以偷吃一点。所谓因缘来,就是人家帮你买便当,刚好里面有蛋,这就是因缘很足,你就吃,不是我叫他买的,是他买来的。

若要有菩萨护持,就不要沾荤、沾蛋,我常常讲大修行时,须要菩萨护持,所谓大修行就是开悟的人,那一段几乎都不吃、不睡,睡也睡不着,在这个时候,几个月、甚至几年之间都不要吃荤蛋的。第二个是要吃蛋,是可以偷吃!但是不要在六斋日吃,也不要早上吃,早上是识神在吃,所以不要用荤蛋来污染识神。中午可以吃吗?中午是人吃的,最好也不要。要偷吃蛋最好在晚上,晚上是鬼神吃的,你偷偷的吃,补充蛋白质营养。还有一个方便是生病时,因为食欲不好,想吃一些东西,那你就吃蛋,可以补充一点营养,让病早点好,生病一定有恶因缘,就让他因缘痛快,你吃蛋破戒了!然而你心安就好了。吃不吃蛋?蛋仍是恶食,不要吃的理所当然,我们有人吃了是方便的作法。

恶食严格讲还有很多,不该吃而吃的,时间、地点不该吃而你吃了,例如在丛林、道场是不应有荤食或蛋食。另外生病时吃冰,冰亦是恶食,这样讲起来太严格了!最主要还是上面所谈到的两个恶食,其它的自己去意会。

3. 慎莫自赞

很多外面的人常常犯了这个毛病,都还不知道!我们同学并不是就没有,对于喜欢秀一些他的境界、秀他有什么通,都是无形中犯了这个戒。昨天有什么境界就到处讲、炫耀自己!我有多你一点点,你佩服不佩服?言下即有此意。你修你的、有境界自己体会,境界有什么稀罕?修行没有境界,那真的是还没有入门,入门而有境界了是理所当然,问题是有境界你有没执着它?有执着就卡死掉了,就跟外道一样,不是在修佛法,在修心地法门,那些毘那夜迦就是要你执着一切境。

以《楞严经》所告诉我们的色蕴魔相、受蕴魔相、想蕴魔相都是神通异境界,但不能去执着,一执着就卡死了,不但不能证得菩提,反而走到外道、邪道或魔道去了!因此,不要有什么修证就讲。若你有境界,不了解而问说这是什么境界?到底要怎么克服?到底要怎么做?那是正面的,因为你还搞不清楚,不问的话,造成你心慌慌,到底走对了吗?有人跟你讲解了,就是这样把问题解决,你心安了。若是问了以后:「我看到菩萨发光!我看到自性发光!」讲这些做什么?

还有自己心不清净的,搞一些乱七八糟,自然界会产生厌恶你的心,你要它这样、它却那样,这表示你心不清净,不能克制不去玩法,玩法者都是外道,都不能回归到清净自性空,把境界到处讲,就是在标榜自我修证到什么!以修「心中心法」若没有境界,表示你还没有入门。修「心中心法」每一个人都有境界,境界不屑去讲,自己体会就好,若有疑问要问对路,问不对路,去问某某人:「这是什么问题?」你明明知道他不会答,那你不是在说我行、我有这个境界。你若来问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什么现象?要怎么处理?是好的?是坏的吗?坏的要怎么解决,好的就不要理它。不要找一个明明比你差的同学去问他,你不是在标榜自己行吗?无意中也犯了自我标榜。

俗语说:「满罐水无声响,半桶水哗啦响。」印证修行亦是如此,那一个人行,他默默的,他很谦虚,不会去讲什么,会显现在他的德行、语言、行为上。标榜自己行的不见得行,只是嘴巴行而已,行为、心地都不行,犯戒的都是他,这种人才会有自赞的问题。所以慎莫自赞,能够赞叹别人,应该是谦卑、好语、软语,赞叹自己也是太过分了,以修佛地、如来地而言,这是没有觉悟,觉悟的人是不会这样的。

4. 莫见他过

很多同学对这个毛病犯的最多,有时候不是过错,你也把他看的不顺眼,就以煮饭为例,他煮的咸一点,骂的要死,吃那么咸;他煮的根本不下盐巴,你说这个煮给谁吃,不如己意都是过错,我们应该要学习包容、容忍。但是香积组的同修,不要常认为盐巴吃了不好,没有吃盐会死人的,某些高山地区没盐巴吃,身体都不健康的。应该要懂得生理学、营养学,因为钾、钠两者须有一定比例,钾比较多,钠比较少,对身体是好。但是钾很多,钠都没有,也会出问题,身体无力、没有精神。生理学上的sodium pump(钠帮浦),是作用能量传输上,一般能量从低走到高,须要钠帮浦来把能量送到比较高的地方去,生理学上的有这种情形,如果没有钠或钠不足够怎么完成此工作?钠不是不好,只是吃太多了不好。

世间上所有的东西都一样,好的过量也会变为不好,坏的全部都没有也不好,还是要有一点点穿插就好,也不要自认为观念对就要怎么样,顺其自然。当然在行为上的过错,是真的过错,若犯了杀、盗、淫、妄、酒这些毛病时,你有办法度他就劝讲。如果你讲了,他讲的比你更大声,你就不要讲,因你度不了他,莫见他过便修自己。若有一天可以度他时,你就要讲了,甚至于可以打他、揍他,他还可以乖乖的跪在那里,你更进一步要讲,因为你一定是有成就了,他才听你的。不然,只修自己、不要讲,他行为那边错,我看了、我懂了,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不要被他污染,这是莫见他过。有的人看了以后,却是不讲不舒服,虽然不跟他直讲,还是去跟别人讲他怎样不对、说长论短,这是造了两舌的口业。

在《佛心经》里的第三持心是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等四种,而第二持心是持戒不缺:「常摄在定,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憍慢」这四种,是针对心与嘴巴方面讲的。(待续)

(2003.10.13讲于法尔)


[ 《佛心经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