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经》
             心中心相貌--佛心决定
(11)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第十一心中心相貌

《佛心经》云:「第十一心者,於诸法中,一切言论义辨,慎勿自赞。不赞己善,不近豪贵,不舍众善。深观菩萨如在目前,一切怖惧渐自降摄,障碍佛菩萨自然除尽,是名第十一心。」

 

「第十一心者,於诸法中,一切言论义辨,慎勿自赞。」

得第十一心中心相貌者,应能於诸法中生起无碍辨别,解释其无量深邃义理,在一切言论义辨中,虽能有无碍义辨,但却要慎重自持,不要有自我赞赏之言,不然即是犯有法的执着,一有所执即将失去空观之理证,故当会失去智慧眼,可能又会产生无明种性,故得心中心相貌者,应能有此佛心决定样子---善义辨、勿自赞。

当一真开悟行者,色身某一条经络会直达脑部智慧之处,这是修一般世间禅或外道法者,无所能得的境界。此智慧眼一通达,自然能生起无量义辨,对正邪、逆顺、善恶诸法,都能一睹而生正念义解,洞察一切法因缘,故其行为无有偏差,更不会引起无谓纷争、诤辩。对世间事能做、不能做,亦能了了觉知,不为世间事忧烦。对出世间法更能善知善用,对空、无相、无愿法门,在诸佛、菩萨的叁化(语化、意化、身化)下,都能轻易学习而成就,进而习得中道观义理。因有实证功夫,更能依体验演译诸法无量深义。虽能有此言论义辨,得心中心相貌者,当能谨慎自持,不会自我夸赞,或损他人而突显自己义辨之能力,如果犯这种行为,都是违背修行上的禁忌,更没得心中心相貌。

你或许以後於诸法中,会讲得很好、讲得很有道理,但是不要自赞、认为自己很不错,如果有这种觉知,放在内心里面就好,不要讲出来,在内心里面一刹那、晃一下就好了,不要讲,一讲出来就是犯有法执,你感觉逆的、感觉顺的,都不要去讲。我为了要让你们了解实际状况,有时候会透露出一些消息给你们,如某老师的事情本来不该讲,因为修这个法,要有正统的知见,再讲下去还有更劲爆的事,但更不能讲,一讲太多就是造口业了,所讲出来的只是百分之一、二而已,还有很多的事,你们不该知道的,也不要知道最好。

 

「不赞己善,不近豪贵,不舍众善。」

「不赞己善。」

得心中心相貌者,当能知悉行无量众善,修自己得进境,且能尽量做利益众生事。但做完以後就忘记了,境界遇到後又忘记了,更因平时少讲话,不会对别人提起所做、所遇之事,故能得佛心决定相。若对上述诸法有所提即是 碍,即犯已有法执,怎能得解脱自在。故得心中心相貌者,已有佛心决定相,是故能不自赞己善。

所谓善者是包括行为的善、境界的善、心通的善、灵知的善、智慧的善、解经义的善、解义理的善、信佛菩萨的善、无碍智的善、解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的善等等,这些善虽已自得,但不值得去为人挂齿,是谓不自赞己善。在不自赞己善中,更不去批判、毁谤别人,若如此也是不能离我、法二执的窠臼,也成不了心中心相貌,更无有佛心决定者。

「不近豪贵。」

得心中心相貌的修行人,都要能不亲近达官显贵,这是以前禅宗祖师常常会有的行为,这是遵照佛陀的指示。得佛心决定者也要一样,能不依附权贵。为何不能依附权贵?一般有权有势、高官显要者,大多是自尊心强、我慢心重,若与他们相交往,若他们无善根,无有修行的心地,定不能忍受修行者的自在无碍行为。当初,也许您想要度他们,或许反而引来无谓的纷扰。

另一层的考虑是您所得心中心相貌是有,但道心还没有坚定,还没得佛心决定相,故与此等高官显要交往,未能度他们,反而学习到他们的习气、毛病,这样不是又退转了吗?其实一个佛心决定者,应能悟到解脱知见,但还没到佛的无上正等正觉,还没有神通变化的能力,还不能利用神通力来折服他们,如此一来,一但与他们交往,定不能改正其习气,故有时反而会被他们所反感化。若不然,也会搞得大家都不痛快,心里有疙瘩,造成他们不护持佛法,有时反而会毁谤您,或者是毁谤佛法。

另外来讲,禅宗行者不依附权贵,有些达官贵人有的是无情、无义,大多是踩着别人的头,才能往上爬的,也就是踏着别人的身子才升上去的,这都是离不开你争我夺,争权夺利、争风吃醋、权谋策略,以取得高位者的宠爱,这种人你跟他们搞在一起,岂不是也会感染这种心理?故依附权贵的心,要能自在地避开,这样才有心中心相貌,也才有佛心决定相。

更要记得有修证的行者,大多能潜默将养,不喜欢暴露自己,默默地修去自己内心的习气、毛病,因而无有名声之累,在这种情况下会有达官显要来参问您吗?有些修行人故意显露些神通异能,才会引来大众注意,大多是这样把名声搞大了,才有这些高官名人,想与您结交朋友,以抬高其声望、地位,这样不是您被利用,就是您他互相利用,如果这样您就不是一个真修行人。得心中心相貌者,更不要有此种行为,要能自甘寂寞,才能说是得佛心决定相者。

「不舍众善。」

得心中心相貌者,不舍一切善行,善行有为他、为自等别。先说为自善行,菩萨有九种善行,一者生死善行,谓得佛心中心相貌者能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於生死海中,而不为生死所染着,如禅宗行者指马胎来、驴胎去,均能无碍於生死。二者自心善行,谓得心中心相貌者当能调伏自心,破除一切烦恼障,增长菩提,认识自性。叁者欲尘善行,得心中心相貌者虽处欲尘中但能不染着,精修梵行,增长法财。四者叁业善行,得心中心相貌者能精修於身、口、意叁业,思惟策励,皆令心得清净。五者不恼众生善行,得心中心相貌者当能自持,不恼犯众生身心,造成众生苦恼;或众生恼怒我等,亦能不加以为意,对众生起怜悯心,而能不生 心。六者修习善行,谓得心中心相貌者,虽有佛踪,但未成佛,故应还有很多当学习者,在菩提道上,发勇猛心,精进无间断。七者守戒善行,得心中心相貌者,当守一切心意清净戒,不是以行戒为满足,起心动念中均能与戒律相应。八者叁昧善行,得心中心相貌者,当勤修学各种叁昧耶,使自己能得百千叁昧、千万叁昧,使行证功德增长。九者般若善行,得心中心相貌者,要能以般若智观一切佛法、境界、层次等等为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才能直趋入菩提自性,得清净智、一切道智,得後当即放下而不黏着。十者发愿善行,得心中心相貌者,佛心决定相已起,故前修证空之过程中所持的无愿叁昧,即可改成愿波罗蜜多,能即心发广大愿,为未来世成佛之道粮储备,如普贤菩萨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等。

当然得心中心相貌者,不能舍离一切众生,故还是要对一切众生起摄护善行,谓得佛心决定者於诸众生当起四无量心,以大慈心给众生无量法喜,以大悲心对有病苦众生,常行救济不懈怠。进而因对众生济苦、与乐,故自心能得喜静、安稳。当对一切众生时不起分别想,一律平等对待,使他们能得快乐。故得佛心决定者定能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 要有利益众生事者,当能全力以赴地去做善行,为众生解除苦难,给众生欢喜心,且能以平等、无分别心对待一切众生,不管是有钱、无钱,不管是职位高低,都要能一体平等地去利益他们,这样就是不舍众善。

 

「深观菩萨如在目前,一切怖惧渐自降摄,障碍佛菩萨自然除尽,是名第十一心。」

「深观菩萨如在目前,」

得心中心相貌者,当能深深体会一切菩萨有如在眼前,不管有没有影像在你面前都没有关系,其实他随时都在您身边,您的心清净就能跟他的心相应了,不一定要菩萨显现一个像在你眼前,你那无形的心若能入空无,得无心之心、清净之心、安详之心,当你有了这些境界,就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了,你要去体会感应,不要说有一个菩萨的影像现出来了,你才放心说菩萨真的有来了。上面所述的是心开的人,是心中心相貌已得者,他们是见不到有相的,若体净当然能映现出来一切相。

不一定在梦中、或者在定中,你只要心能安住、详和,你就能与菩萨的心相应、与佛心相应,你要相信他们随时都在你身边,他们的法身是遍虚空、尽法界,无所不在的。

「一切怖惧渐自降摄,障碍佛菩萨自然除尽,」

此句原藏经是「一切怖惧渐自降,摄章佛菩萨自然除尽。」由此段可能断句有问题,这个「章」也应该是障碍的障,故稍加改成如上文,好加以阐述。

得心中心相貌者,其修行过程间难免有诸多魔扰,或冤亲债主逼迫, 那夜迦等的骚扰,或者是魑魅、魍魉、鬼神等的迷惑,当初因道眼未具,定力不强,智慧眼未开,心法不能从自性真如起,故都难免会惊吓、怖畏、恐惧等迷乱情形发生。得心中心相貌後,都能在诸佛、菩萨的荫护下,以决定心面对一切怖惧,自己调伏这些怖惧,如此一切大小恶事渐渐会降伏下来。

一开悟的行者是从无数的魔扰中,学习得到智慧、定力、心法,这些都是从真如性起,不由外学得, 要能深入经藏,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以无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智眼,破一切修行境界的执取,再以无上菩提证得心中心相貌,观一切法无有可得,一切怖畏当然也起不了作用,如此行者就自然能渐渐降服各种恐惧等心障。

但行者在学习般若波罗蜜多中,都要有诸佛、菩萨摄护,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地受种种的考验。若真遇到大障难,自有诸佛、菩萨垂加护,到最後当能除尽一切障难。

 

「是名第十一心。」

若一开悟行者能於诸法中,一切言论义辨,能不自赞。在不赞叹己善中,又能不近豪贵,也能不舍众善,都能如实地奉行众善。之後,能体知随时都有菩萨犹如在目前一样,对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怖惧、惊恐事都能渐自降摄,一切魔障、阻碍,诸佛、菩萨都能自然地於无形中帮我们除尽,又使我们能得心中心相貌,得佛心决定相。

以上都能够做得,这样就是佛心中心的第十一种心,果如是者名得第十一心的心中心相貌,当然有佛心决定相。(待续)


[ 《佛心经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