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经》
             心中心相貌--佛心决定
(9)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九、第九种心中心相貌

佛心经云:「九者,不欺众、不嫌法,不我慢、不增上,不执着、不诳他,常行质直。所修行愿一一记持,佛及僧宝接足承事,所礼尊像不轻慢礼,一一如法,是名第九心。」

「九者,不欺众、不嫌法。」

第九个心中心相貌者是不能欺骗众生,不能嫌弃一切佛法。一般人在环境顺遂时大多能守住自心,不会去做些违背良心的事来。但是当处在困境中时,一切偷鸡摸狗的事,可能就相继为之。同样的,修行人也可能如此,故修佛道者,随时随地都应能掌控自心,不要因为环境变迁,不利於自己,处在困境中时,就做一些欺瞒众生的事情出来。虽能欺瞒众生於一时,但对於自心却不能让它安宁,此心是骗不了它的,当逆境来时,当要往生、圆寂之时,它会再现,当此行为再现於心地中时,会造成您心地的慌乱,最後不能往生善趣,有时还有堕落恶趣的现象发生。因为您心有所亏欠,此种子有一天就会成熟,果报即时会现起。故常言道:「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不要说做些别人不知的事不要紧,反正没有人知道,其实您的心最知道,种入八识心田中,就是一将来要发芽的种子,故修行人要不欺暗室,越没人知的事,越要做得让自心安宁,不然果报照样历历不爽。

不嫌法者对一切佛法良贱,莫要讥嫌。法就是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法,教内、教外的法都是佛法, 是自己无知而强加分别。法无高低,一切法当机则利,不当机也要能懂其诀窍,往後行菩萨道利益众生时,才能因材施教。对上根机者诸法皆能得利,对中下根机者,要用所谓的圆通法门,让他们能得利。有些人修外道法,我们也要能体验一下,该法有何优劣,存优汰劣,也就能成为一帮助修行的法门。最重要者是心地要正,心地一正,学任何法门都不会让您走入邪途。因之,要圆满第九个心中心相貌,诸法皆要学习,要能懂得其利弊处,增加自己的知见。

「不我慢、不增上。」

要成就第九个心中心相貌,对自己的慢心要调理,不要我慢、不要有增上慢。慢者轻蔑他人而自恃心高之意,再说慢者有自法高标, 慢不请他法,依上述讲就有嫌法之过。故慢心能障道,不能去除我执,亦不能去除法执,譬如说世尊要开演《法华经》时,五千慢心比丘自行顶礼离去,不得闻听法华玄义,此是慢心障道之实例。道俗菩萨有四十八轻戒,其中之一为 慢不请法戒,又称慢人轻法戒,都是依慢心而起,故慢心要能守住不让其发起。

此处经文讲不我慢、不增上,这只是概括而言,谈到慢心大略有七慢,名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但因其中我慢是所有慢中的「根本慢」,故世尊给予列出;另增上慢者是未得谓得而生慢心,此等人不警觉悔改,将会入无间地狱,故世尊不得不提出来,让修行人警惕,不得有增上慢。

现在来说明一下这些慢的意思:(1)慢者别人真劣於自己而认为自己胜过他而生慢心者谓之,(2)过慢者对同等境界者硬认为我胜过他人而生慢心者谓之。(3)慢过慢者对已胜过自己者,反倒认为自己胜过他而生慢心者谓之。(4)我慢者於五蕴四大假合之身,执着有个「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心者谓之。这是七慢中的「根本慢」,因内心执有一我,则以我为中心,一切都当不如我者。外执有我所(习气等),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为高。(5)增上慢者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未得殊胜之德行,自己认为我已经证得而生慢心者谓之。(6)卑慢者对於极优胜者却认为自己稍低一点而已,或承认他是优胜於我,却不肯虚心求教於他,此乃明显现出卑慢心者谓之。(7)邪慢者自己无德却反自认为有德而生慢心者谓之。

一般人刚修行时都会虚心受教於人,对别人也很尊敬。但当他修行有点境界时,或有点异能时,就会无形中产生慢心而不自知。我们修心中心法者或修禅定者,随时随地都在观此心,当有妄想心起时都能清楚地察觉,何况稍有异常心生起如七慢心等,当此慢心生起时更应能即时警觉而扑灭之,怎麽会让它形成慢心而不自知?另外,为要防止慢心的生起,随时随地见佛像都要顶礼,见出家师父时若环境许可也要顶礼,如此您就较不会有我慢等心养成或让其现起。

进而修行人对修证境界上的果位绝口不提,像《金刚经》中所说,行者证得须陀洹(不入流 不入六尘之流)、斯陀含(一返果)、阿那含(不返果)、阿罗汉(无生果)等都无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想,抱着如此心态就不会犯着增上慢。观看很多外道行者,动不动就是几地菩萨或已成佛作祖,这些人不是无知错认境界,就是着了魑魅、魍魉或着魔,不然就是增上慢人。

「不执着、不诳他,常行质直。」

得第九心中心相貌者,应有对一切法不执着的修证,因我执灭,则能不与众人比高低,也能不求名闻利养,随缘而度化众生;也因法执灭,则对一切因缘所生诸法能住境而不生心,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缘时,却能如如不动。行者内心初得清净,对世间、出世间事都能无执着,初步解脱知见即得,脱离一切烦恼法。

得第九心中心相貌者,还要能不诳他,诳者欺诈之意,是唯识学心所法名相之一,不诳他者即要能不以种种手段,包括语言、心力等,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得心中心相貌者应能知心中心之心用,此心中心是用来协助他人离苦得乐,若他真处於苦难中,以心中心摄受,让他能脱离苦难,给予无畏施,让他能得安祥。反之,有些心地不清净的行者,无事找事,乱以种种手段,迷惑、扰乱他人的心境,让他们产生精神上的不安宁,或是造成他心里的苦恼,这就是所谓的诳他,骗财、骗色者都是属於这些人。六祖云:「心不清净,学法无益。」若一个心地不清净的人,学得一些佛法心用,常会用在诳他之上,纵使他不去害人,也会为求财而用,求名闻利养而用。这种人不可能会得心中心相貌,更无有佛心决定相。

「常行质直」是对法能不执着,对人能不诳他,就能「常行质直」。质直者系指正直之心地,修行的人在悟得诸法实相,悟得空时即能质直,对内无烦恼之心境,对外之人事物无欺罔之心,能恒常以空无的心来济世,则行为坦荡无欺,质地清净无瑕,是谓质直无谄。质直心是修行人必备的心行之一,如《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中亦有言:「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他日您们要行菩萨道时,也要能常行质直,不要以谄媚、诳他之心,用来招揽信众,有缘则来,无缘不用强求,如此自得自在。

一个人本性质地要正直是对,但如果是为了要人行善,讲话也要柔软,因为同修之间有时候讲话太率直,人家听了不高兴,不会不高兴的,那就已经超你的程度了。你会讲他,表示你不行,有时候不是痛快讲一讲就好了,痛快讲了而人家不在意那就很好,表示他的境界比你高,你怎麽在讲我,我自己都清清楚楚的,都无所谓,如此保持一个正直的心。不要去产生歪曲、不正等等的心态,这样都不好,要人家改善或者怎麽样地,也都要保有一个正直的心,没有为自己,都是为别人、为道场,这种心态都是好的。

「所修行愿一一记持,佛及僧宝接足承事,所礼尊像不轻慢礼,一一如法,是名第九心。」

行愿者系指修行与誓愿,有时也讲说愿行。行与愿如一车之两轮,缺一不能行得。有愿而无行,则像是说一人要渡到彼岸,但却不预备船筏一样,怎能渡得。菩萨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所谓四行者意即菩提、福德、智慧、羯磨(即谓业---karman)等是,行者能从四行的羯磨业中,用修行法门来超出羯磨业的牵扯,修得智慧、福德、菩提等,才可说四行圆满。

修其他的法或心中心法常会有些修持上的体验,这些行法都要能记起来,不要发生或经过後就忘记了。有所发愿,所发之愿行要常能一一记得,还要能去执持做到。

「佛及僧宝接足承事」

得佛心中心相貌者,能於叁宝中恭敬承事,佛宝、僧宝常行接足礼趋承服事,表示对佛宝及僧宝的尊敬。接足承事是头面着地接足之礼,接足礼是印度最高的礼节,就像中国的叁跪九叩一样的大礼。行接足礼时行者要稽首、弯背曲躬、双手前後分别按地、头面着地、以双手翻手掌心向上伸向被礼拜者。现在佛已不在人间,我等顶礼佛像时,当观双手掌心承接佛足。僧宝要像尊敬诸佛、菩萨一样,见面要顶礼叁拜,若是师父说一拜,那就顶礼一拜;对於僧宝要能见面时顶礼外,还要能做四事供养,四事是什麽?即指衣服、饮食、卧具(或房舍)、医药等,修心中心法得佛心决定者,若未出家都要能对僧宝加以承事供养。

另叁宝中的法宝在前已提出,是指修行中所使用的法门,上述世尊一直在提示我们,不嫌法、不轻一法,当然这也是尊重法宝。现在又提出佛宝、僧宝亦要以接足礼承事服侍。

「所礼尊像不轻慢礼」

当然,你要认真的去供养、奉侍僧宝,但对於佛宝,现佛陀已入灭,我们 能顶礼佛像来表示尊敬。在顶礼佛像时不要有轻慢心,随便一礼,并无庄严的样子。我们道场所薰习出同学,应该每一位都很不错,不会有贡高我慢心,见佛宝、僧宝不顶礼者。但在顶礼佛宝时,因有禅修的底子,顶礼拜佛中都有一禅定的样子,拜起佛来就会慢慢地,显现出庄严隆重的样子了。

「一一如法,是名第九心。」

得佛心中心相貌者,对於自己无我慢、无增上慢心,对於他人不诳欺、戏弄信众或他人,所行愿行无不圆满,心地质直,对於佛、法、僧叁宝都能尊重承事,对佛宝、僧宝顶礼接足,以最恭敬心来顶礼。对法宝不轻一法、不嫌一法,法法皆是佛法,高低良贱,皆有其用。故得心中心相貌者应能体会诸法的行相,不管好坏、良贱,都能不加以轻慢、讥嫌。如此,行者对於自己、他人、行愿及佛、法、僧叁宝,都能一一如法尊重行持者,即是得第九佛心中心相貌,也才有得佛心决定之相,这就是名为第九个佛心中心相貌。(待续)


[ 《佛心经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