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经》
心中心相貌--佛心决定(8)(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八、第八种心中心相貌
佛心经云:「八者於八圣道中常无厌足,常生十信、存十善行,不说非人过,不自赞,不毁他。无想施,不望报,常行施。誓持法无疲厌,如愿教行,不失本心,是名第八心。」
「八者於八圣道中常无厌足」
第八个佛心决定的心中心相貌,即是卅七道品中的八圣道,又称作八正道、八支、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等,我们能常学习八圣道而不觉有厌烦或满足的感觉。这八圣道是卅七道品中最後者,也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
卅七道品者即是具足四念处、四正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求得此八圣道乃依前七个菩提支而来。我们上面谈过叁十七道品是声闻、辟支佛道重要的用功法门,也是依它而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世尊转法轮时,提出离乐欲或修苦行,均是走极端落二边,若能依七菩提分来修此八圣道,依正智而修八圣道,即能趣向涅盘城。
八圣道是什麽?依《八正道经》来看内容,经云:「何等为邪道,不谛见、不谛念、不谛语、不谛治、不谛求、不谛行、不谛意、不谛定,是为道八邪行。何等为道八正行,一者谛见,谛见为何等?信布施、信礼、信祠、信善恶,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谛行、信谛受,今世、後世自黠得证自成,便相告说是为谛见。第二谛念为何等?所意弃欲、弃家、不 恚、怒不相侵,是为谛念。第叁谛语为何等?不两舌、不传语、不恶骂、不妄语,是为谛语。第四谛行为何等?不杀、盗、 ,是为谛行。第五谛受为何等?是闻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饭食、床卧、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为谛受。第六谛治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进行,出力因缘行,乃精进不厌意持,是为谛治。第七谛意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为谛意。第八谛定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护已,止聚止,不可为,不作所有罪,不堕中庭,是名为谛定。」
要如何来做呢?佛陀说:「所有道弟子,当受是八种行谛道,如说行可得道八行觉?(1)谛见者,信布施後世得具福,信礼者见沙门道人作礼福,信祠者悬缯、烧香、散花、然灯;信所行十善是为自然得福,信父母者信孝顺,信天下道人者喜受经,信求道者为行道,信谛行者断恶意,信谛受者不犯戒,今世、後世自黠为得黠,能教人得证,自成者能成人,能成他人便相告说,是名为谛见知,如是便自脱亦脱他人。第二谛念,所意起者为失意,欲弃家者为念道,不 恚怒者为忍辱,不相侵者当正意。第叁谛语者,不恶骂、不犯口四过,但说至诚道品谛要。第四谛行者,不杀盗 而行诚信。第五谛不堕贪者,但求一衣一食为贱医。第六谛治者,为向叁十七品经。第七谛意者,日增叁十七品经不离意。第八谛止者,不忘因缘,止者常还意护,止者一切无所犯,聚止者得福道。」
若依现代话来演译佛陀所言,八圣道者即(1)正见、(2)正念、(3)正语、(4)正行、(5)正命、(6)正法(治)、(7)正念、(8)正定等八。八圣道之对称者为八邪行,即(1)邪见、(2)邪念、(3)邪语、(4)邪行、(5)邪命、(6)邪法(治)、(7)邪意、(8)邪定等八。
八圣道大意为(1)正见---又称为谛见,见苦是苦,见集是集,见灭是灭,见道是道。行者有菩提智慧,见苦不会说是乐,故不会行世间乐欲(五欲)以为是在行乐,反而有正见知所行乐欲均是苦也。反之,当然是邪见者。另正见者定当认知因果,有善恶业报,修行能往至善处,於此生能或他生能成就菩提道者,是为正见。反之,所有错误的认知就是邪见。
(2)正念---又称谛念,平时不能动意,一动意即失意,故可称正念无念。若有出家的念者为念道,对 恚怒者不起念是为忍辱,并不相侵到别人或众生者是为正意。反之,则为邪念。
(3)正语---又称谛语,有所说话都是好话,不口出恶言、骂语、不犯妄语、两舌、恶口、不绮语等四过,但能说至诚的修道品谛要。反之,则为邪语。
(4)正行---又称谛行,不犯杀、盗、 等之行为,具有诚信之言行。反之,则为邪行。
(5)正命---又称谛受或称谛求,闻有善知识求法不可用非法心,饭食、床卧、病痛等求治,不可有非法行,是为谛受。也可说不为忧喜、苦乐而造业使命受报,如堕贪欲,求一衣一食为贱医,不以咒术为求生活之工具。反之,即为邪命。
(6)正法---又称谛治或谛法,常念生死事大而所精进修行,在十二因缘观行中尽力为之,乃精进没有厌烦心意,为修向叁十七品经,而努力不懈,是为谛治。反之,则为邪法(治)。
(7)正意---又称谛意,用心正意於修卅七道,使日日增加叁十七品经深入意念中,时时不离道意。又於生死行中合向意念,意念中不起妄想心等,是名为谛意。反之,则为邪意。
(8)正定---又称谛定或谛止,不忘修十二因缘法,能止诸妄想念,而「还」意入「净」意中,此是「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法门工程。止者一切无所犯,聚集诸止者,则能得福道。若不常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使意能合念止行。如此,相止相护,则止聚止,不可做所有罪,可不堕世间禅定中途,而能得涅盘城,是名为谛定。
佛陀常说:「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现在我们是求佛心决定,故世尊告诉我们要勤求八圣道中常无厌足。上言勤求七菩提分,今言八圣道中常无厌足。勤求七菩提分,才能满足八圣道,为何八正道要常无厌足,因心病总是有粗、细、微细、极微细之毛病,少火亦火,星星之火能成大火燎原,故修八圣道要能不厌足,除非已成佛地的如来,心地真清净故。七菩提分偏向於禅修,八圣道则在生活、起居间练心。一个是止中磨刀,一个是动中练心,两者是成道的要角,不能偏废独谈也。
「常生十信,存十善行。」
已成就佛心决定行者,其心中心相貌中应常生有十信之心,何等为十心?若以《菩萨璎珞经》言,十心为(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定心、(5)慧心、(6)戒心、(7)回向心、(8)护心、(9)舍心、(10)愿心等十心。而以《仁王经》言,十心为(1)信心、(2)精进心、(3)念心、(4) 慧心、(5) 定心、(6)施心、(7)戒心、(8)护心、(9)愿心、(10)回向心等十心。若以《梵网经》中说,十心为(1)舍心、(2)戒心、(3)忍心、(4)进心、(5)定心、(6)慧心、(7)愿心、(8)护心、(9)喜心、(10)顶心等十心。
由上得之,佛陀所谓的十心,大略是相同的,有时 是次序不同而已,现依《菩萨璎珞经》来说明一下。
信心---一心决定,成佛道有成。
念心---起正念思维,不杂妄想。
精进心---身心用功,随时随地无所不做修行工夫。
定心---常摄在定,不为境所迷惑。
慧心---入空守寂,引发智慧眼,智行无碍。
戒心---持戒清净,行戒、心戒皆要谨慎受持。
回向心---所有功德,回向法界,回向菩提觉道。
护心---护教如己命,护众生生命,护自己慧命,努力不懈。
舍心---舍念清净,於法平等,永离烦恼法。
愿心---於己发愿进修,於众发四弘誓愿,深得佛心。
佛陀次言还须信守十善,十善者乃是身、口、意叁业成道之基石,能远离(1)杀生、(2)偷盗、(3)淫欲、(4)妄语、(5)两舌、(6)恶口、(7)绮语、(8)贪欲、(9) 恚、(10)邪见等十。前叁为身业,中四为口业,後叁为意业。
为何佛陀在《佛心经》还再重提十心、十善,得十心时行者能入十信位,断叁界之见、思二惑,得六根清净,能不退转於菩提道,而迈进十住位阶,可说是最基础的道行而已;而十善业清净身、口、意业,也是六欲天道的果报而已,为何佛陀又重提此初基的道行与基石。
修行人最忌讳的是得高忘低,得後忘前。高处楼房由基石起,後得境界有前种之善行因。基石若塌陷,善因若毁灭,所得将不真或有走入魔道之可能。故古僧大德云:「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後的就是最初的。」修行路上不要忘记最初的行为、善因,才能永保「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不会落入邪魔外道而不自知,不然还真以为自己神通无量,有不可思议的神变似已成佛作祖了。
故十种善行也就是十戒,必须要坚守,不要以为它只是天道法,天道法是没有错,但是你没有天道法为基础,现在所修的法就是空中楼阁,到最後都会走入邪道,故守戒要严格理由就是在於此,守戒是要求自己的身心,两者要严格地去做好。
「不说非人过,不自赞,不毁他。」
佛心决定者其心中心相貌已成第八心,有上述的八圣道及七菩提分修证,当然就能对一切外境的人、事、物能脱黏、无碍,对於自己好坏清清楚楚,已去我、法二执,当然不会去自己赞叹自己。也因六根清净,故不会看清楚别人的境界或错误,而加以毁谤、批评。
对於任何众生都不要加以毁谤,有什麽过错都不要去评论。也不自赞自己有多好、多行。别人有错,不要毁谤他人,看在眼 就好了,哪一个人没有毛病?每一个人都有,大毛病、小毛病的差别而已,就是表面上看不到毛病,内心里面毛病还是一大堆的。得心中心相貌者,一切看在心里就好了,不要这边讲、那边讲,这样就会犯了两舌,十善行 面口业你就又犯了。
佛心决定者并非眼睛、耳朵不能看、不能听,而是看听後而无住。很多人对於自身的烦恼无觉知,本来是没有事情的, 为了煮饭,有的要煮这样、有的要煮那样,也会有事情、有争执,要煮多、要煮少,也会有事情。同样都是在修学,能讲就跟他提醒一下,不能讲就不要讲,没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一个道场遇到外缘来时会乱,就是那些心地不清净的人先受影响而在乱。
「无想施,不望报,常行施。」
佛心决定者,其心中心相貌更表现能施,更愿意施,更常常施,而施後能无想。为什麽会如此,因道业成自然喜施,常坚吝不舍,定是 那夜迦在作怪,让您不想施,或施後反悔,故前经云当要以布施波罗蜜多来对治。现在要讨论的问题在於施後不会去想,无想施就是无法的执着,不是施後不去想是好的行为,而是对於所做、所为,都能随缘而做,做後无着,这就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为眼目的布施,因行般若波罗蜜多意为不可得、无所有故。
无想施不是叫你不要去布施,不要把文句搞错了。无想施也就是无住相布施的意思,布施了以後不要常常去想,然後也不要去望人家的回报。
「誓持法无疲厌,如愿教行,不失本心,是名第八心。」
佛心决定者对佛法新的修证,不能厌倦疲惫;对基本的道行、善行能誓言持受不忘,尤其对心中心修法前发愿的十持心,要能如愿奉教而行,不要证後失前,基石稳固,道行不失,如此才叫做不失本心,若能做到如此境地,才能说是第八种佛心中心相貌。若行者能於八圣道常不断要求自己成就不厌,不忘记最初的布施波罗蜜多,不忘记十信行,不忘记十善行,等等的佛陀基本教行,都能依教奉行而无疲倦,就是第八种心中心相貌,也是得第八种佛心决定相,始能说得名第八心。
本部份对已有境界的人很重要,常要记住当初修行初发心时及所修的善业是什麽,行者到有所成就时,也是能不忘佛陀基本教言,不然成道无望,可能还会沦落入叁苦途中,或甚至入魔道中,故修心中心法者不能不知,有境界者更要认知清楚。若不能如愿教行,不失本心,就不能说修得佛心中心法的第八种心中心相貌,也没有佛心决定相。(待续)
(91.03.10 讲於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