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唯识学(一)《八识规矩颂》
             --第七意识(44)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颂文

1.原文

颂一曰:「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颂二曰:「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颂三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2.断句

颂一曰:「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颂二曰:「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颂三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二、第七意识的体相业用

1.体相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见分恒以第八意识相分为自我,沉迷于其间而日夜颠倒妄执。末那识属于有覆无记性,不会去做善、恶事,常常保持一中庸无记的态式,但所执的善恶种子覆盖自性,被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根本惑及八大随烦恼中的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随烦恼所缠裹,因而把真实的法相覆盖起来,故末那识对于法尘境界的认识,无法明晰的辨别清楚,因俱生法执的行相,总幻起妄持为自我的毛病。

2.业用

依四根本惑及八大随烦恼而造诸烦恼业,因行者证得第六意识清净后,以能觉照的第六意识加上其作意缘,依二观空智,以转我、法二执成空观智,障碍此第七意识无始无明,初使我执不生。行者至此境界,第八意识无覆无记性现起,但第七意识执八识法尘之习气犹恒,当第六意识作意观照一切法尘染、净二相,也能分别自性无执本空,亦能分别七识妄执法尘境之真实,如此用心观照修运,即能转俱生法执之根本,依此妙观察智之智用,在证得根本法执去时,一切法平等性智即现前。故待用能觉之心照破我、法二执后,此第七意识我、法二执永不起,平等性智方现前。

3.转依

第七识为第六识之根,第六识为第七识所发之识,在见道位前的资粮位、加行位上,以第六识的闻、思、修三慧,修习我、法二空的观智,对于第六识分别起的我法二执,尽力伏灭。到初地入心,始契合二空,见道证理,这时分别起的我法二执已灭,证得妙观察智。而第七识亦借着第六识断执的力用,来阻碍自心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第七识无分别起的我法二执),以此生起无漏的体性,转为下品的平等性智。但这只是第一番转,此后仍须藉第六识的推动力,续作二空观。而俱生我执非常顽强,由初地到七地所修的观行,不是「任运而转」,而仍属于有功用行。也就是行者入观时,无漏智现前,使俱生我执受到压制,但初观后无漏智不能相续,我执又生。必须至第八不动地,其时观行任运而转,自然发生作用,无漏的我空观智,即恒时无间断现行,俱生我执永伏不起,即「无功用行我恒摧」,此际就转为中品的平等性智,也就是第二番转。在此以后,仍须借着第六识的绵密观察,再来伏灭俱生法执,进而断所知障。一直到证得佛果的究竟位,烦恼、所知二障,种子、现行俱尽,这时平等性智转为上品,才算圆满。

4.观行

第七意识本身无力断惑,应借着第六意(思量)、识(了别)修观而断惑与执。行者若在修法中,一边念佛或念咒,第七意识尚执第八识相分而飘浮妄想念。此时若提高念佛、念咒声,则以第六意识心断第七意识的妄想。如此慢慢修习,待第七意识清净,则可为第六意识所依止。

第七意识习气灭,就有四智中的平等性智,因为第七意识主要为思惑。一切法的平等建立以后,即平等性智心无病,不以感情作用去取舍境界,对于世间的一切人、事、物,能够坦然接受,而不执好、执坏,对于善、恶、顺、逆、喜、厌等等的法相,以平等对待之,即谓心无病。第七意识渐转入内心自我解脱的境界,渐伏且摆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根本烦恼及八大随烦恼。

若末那识去除了污染法,由染法中脱困而出,则末那识清净,影响前六转识亦清净。如此六转识依染法或净法,全依末那识清净与否,故六转识呼叫第七末那识为染净依缘。

末那识具有恒与审二义,亦即恒审思量的功能者只有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造业无边,渐修证到第七意识,尚有十八烦恼法相随而不得清净,相对的第六意识亦是,至于十八烦恼法以及四根本烦恼灭除了,第七意识得以清净,第六意识亦得以清净。

5.断惑转智

(1)极喜地初心转得

菩萨欢喜地入道位后,即再任运自心,得地地前进至四地见道位--焰慧地时,有智慧观转染法,转熏成净法,得俱生我、法二执初伏,初与般若智心相应,摧毁第七意识对法的偏执。第七意识渐转入内心自我解脱的境界,获得对诸法平等观念的初心,然俱生我执犹不时现起。如此继续用功至认知一切法的真实后,已证入无功用行菩萨八地后,以观空智摧毁了我执,且能让其永伏不起。

(2)不动地(无功用道)

至认识法真实后,不再妄执第八阿赖耶识相分法尘为我,得俱生我执断。八地是不动地,对法不动以及对内心、习气亦灭,是为无学位。有学是内心尚不清净,对于一些法并不很清楚。七地以前是为有学位,仍然必须学习,以断除烦恼、习气、毛病。

(3)金刚道后

待俱生法执断后,对法的顺逆能一如对待,则平等性智果现前。第七意识调伏以后平等性现起,本性即得清净与本来的(根本)智慧一体。八地菩萨是不动地,譬如七地远行地、六地现前地尚具有神通变化,至八地不动地神通变化更大,虽然断了烦恼,仍然有很多的佛法要学。

6.智力

是末那识在修行阶位中,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的情形。先由第六意识初转为下品的妙观察智,而末那识亦由此际转为下品的平等性智。此即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六、七二识在登入初地菩萨位阶已开始转识成智,而五、八二识必须到十地圆满菩提心,金刚喻定或无间道之后,才转为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末那识在修行位次中有三个位次,一为生我见相应位,二为法我见相应位,三为平等性智相应位。

(1)生我见相应位

又称人我见相应位,凡夫、二乘有学、或七地以前菩萨,以有漏的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所生之相分执持为我,此时称生我见相应位。

(2)法我见相应位

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的菩萨,在法空智未现前时,末那识见分缘第八异熟识,法我执尚未断除,此时称法我见相应位。

(3)平等性智相应位

修行菩萨于登地后的见道位、修道位上,法空智果现前时,平等性智生起,称平等性智相应位,以至于证得佛果,亦为此位所摄。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后一位是无漏。有漏位中,第一位是染污位,第二位是无染位。

7.果德

此「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二句,是指平等性智的妙用。菩萨证得平等性智,了解自他不二,为大悲心所驱使,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度化众生。进而随顺所应度化的机宜,示现各种不同的身相和国土,为十地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如来体性所现起他受用身(应化身),八地菩萨有受此教化之基础,使此行者证入十地菩萨机遇。故如来专为十地菩萨所示现,故惟有十地菩萨所能见。

以如来的体性现出种种教化的技巧,包括身化(以身示现教化)、语化(以清净的体感知众生的心意,而以话语教化,且有摄受的力量)、意化(以心意来转化修行者的心意)。身化、语化、意化三化为成所作智所成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所现的灵通妙用,随类应化之,教化众生永息苦轮。十地佛与十地菩萨,其差异在十地佛的心量、神通、智能是地地增长,八地菩萨是在善恶业果位断除烦恼,因为对法的起灭清楚,以对法的认知而去行神通变化,度化众生。

如来指证觉的佛陀,如来所示现的身相,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三种。自性身又名法身,为一切诸法自性的本体,真常不变,无生无灭,而为受用、变化二身之所依止。


[ 《八识规矩颂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