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圆觉经》- 随顺觉性(1)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
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 经文:

(一)发愿住佛圆觉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提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二)地前随顺觉性

「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三)地上随顺觉性

「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四)明随顺觉性相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二、释解:

(一)前言

所谓「觉者」能破色身束缚者,即有能觉之心,此心能觉即了然洞知一切境相,然有所知所觉不能无碍,均是宿世所熏之妄习作祟。行者欲证入真如无为,当求圆觉。何谓圆觉?有觉而不圆满,是无空之实证;有空之证悟而不能圆融,是谓偏空理地,佛性不具足。若能空、有均不住,则自性能遍照虚空,而无虚空之量;自性能了知一切相,却无世间一切相觉,此自在无碍是为圆觉。然自在无碍是依次第圆觉修证而得,首当发愿,住佛圆满觉性。发愿后,次当去除觉碍。觉碍者心通诸法,而妄习不灭,终致烦恼法起。如此不依声闻、缘觉二乘道,当入地上菩萨境地。地上菩萨能断其所觉而无碍,即证得地上随顺觉性;如何修证,若也能明随顺觉性相,行者当能依之修习,而圆满菩提,终得圆觉。


(二) 释圆觉

一开悟初地菩萨修行人,要如何分辨圆觉次地,如何让觉知能圆满而成就?亦即如何能入「圆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大乘的经典,在你心能现觉知诸事后,如何来"圆满"此觉,也就是说要如何来随顺你的自性,而不是随顺你的习气,也不是随顺你的妄想心去做事,要随顺我们自然体性的清净心,如此方能摆脱一切业障,不要去执着一切境缘。

要随顺自然的体性,切忌枉用心法,这个时候要求圆觉,不是用有为心法的时候,而是要舍弃一切法。若你灵知灵觉很多,但是都能不把它当真,舍去对那个缘的执着,才是修入圆觉的正途;业力有时候很强,但要如何超越,尤其是在情爱方面,爱得至死不渝,今生又相遇的话,那怎么办?无法摆脱,则必须又入轮回。要从泥沼里面抽身出来,真的不简单。

要怎么去断这个缘牵,就要去修心、去转心。我们人一有情感,才会有恩爱、淫欲心,但圣人就超越这些。所以在紧要关头,要随顺我们觉知的体性,不要去用一切有为诸法来修行。当然刚开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不用心法,以无为境界来让心清净下来,如果妄想多或面对一切困境没办法化解,那就要念佛、念咒,不要去感受那个境。

或改以转移目标方法,它要让你心乱,你就是不心乱,找个佛号来念一念,不要常常想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在网上,成大萧同学问说:他常警觉自己的个性不好,对哪种毛病不行,但他不知道怎么修,只能提醒自己以后会变好一点,这样对吗?我回答说:也不是说对不对,只要你觉得当下会「心安理得」,以后真的不会再这样,那就好了。八万四千法门不能说绝对的好或不好,是以你当下能得到自在、能得到短暂的解脱,这种方法就是最好的。

不然,心能当下「如如不动」不是最好吗?但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初悟菩萨也还要求圆觉。为什么会被境转?心念不起他做不到,这种无上心法—当下即能如如—有什么用?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此的。

既然知道你有很多的习气,现在也断不了它,那只有鼓励自己以后会做到,一个月不行、二个月不行,一年下来总是会把它改掉。这样你就心安,当下也不会慌,这是那时候你需要这种法,就是最好的。所以,法只要恰如其本份,能够产生功用,就是最好的法。不然,跟你讲无为法,要如如不动,你做不到有什么用?还没到那个境界。

既然,我现在不能随顺我的自在本性,我还有烦恼放不开,那就念佛嘛!我有很多觉心不宁,好像有很多事要发生,却不知道什么事,那就认真的念佛,借着佛号来把心安住;能够安住,你就有对付逆境的能力。以前有很多人也有这种感受,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几天不吃饭,不吃饭就表示要进入战斗位置,要了解不吃饭不是不好的事情,那是要让你的身体气脉通顺,来应付未来几天要发生的事情,你不会警觉事情要发生,但你的阿赖耶识它知道,它早就在准备了,你会觉得奇怪—怎么现在我不想吃饭,不想吃饭也无所谓,但不要连喝水都不想。其实,在准备应战时是不想吃,过几天真的事情来了,怎么会这样?那是你自在的觉知,你要跟它相应,要配合它去做。如果觉得心不安,有事情要发生,然后就心慌意乱,不知所措,那就要用第二层次的法门-求佛来安住你的心,不管境界怎么样?都会诱发出你的狂心,因为刚刚境风来了,水起浪了,这些都是因缘感召而来的。

所以心很敏感,会起狂妄之心,自性本来不狂,因你心不净应缘才会狂,所以变得心很乱,狂性让它歇止下来,也就是对一切境不再敏感的去相应,能这样的话,你菩提自性就现出来。菩提是觉悟,你就看透这个法的不真实,你不要说我所预知的都是对的,那完蛋了。若所预知的都不对,没有一次实现,那是心已能转其境缘,这样你自性能主宰一切,所以你要超越这种妄觉。

几十年来,我所打的妄想没有一次对的,只有一次做梦后对一半,梦到我的车子倒退压死了一个人,本来做梦我都不当一回事,因为做梦不管真假都不能当真,当真它就会成就,就像你所体会的心一样,体会到未来会地震,那你越执着就越会发生地震,你说它没这回事,也许它就不会发生;后来第二天晚上去头份慈光讲堂上课,经过夜市场时车开过头了,倒车时,后视镜看不到,有个冒失老人骑着摩托车突然间撞过来,只擦到一点点,却没有把他撞死,也没事。

所以不要把一切的感知、梦境当真,当真你就是凡夫,不是说你感知很准就是好,算命很准没有用,要能够解命(解运)才是正理。佛法就是用来解命(解运),不要随你的命运这样子走。人家说你那一天会死,到时候你偏偏就不会死;说你那一天会怎么样,到时候你就是要不会怎么样,这是摆脱你业缘的牵扯。你要摆脱业缘的牵扯,就要把你的狂性歇止下来,不要去应缘,要让你的菩提自性能够充分来主导一切,来闪避这些业缘,不要让它成就业障。下面就是几个不同的层次的体证,要让你悟后的心如何证入圆觉。


(三)发愿住佛圆觉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提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这是因地菩萨发的愿,有愿才能成就菩萨道,为何现在还没有消息?你要以大乘的心去发愿,有这个愿力,诸佛菩萨就在观察你发愿后有没有用功,真的是所做所为都是朝着你发的愿在进展?等到因缘成熟,他自然会给你加持,使你能成就,不要只发愿说:「我只要修小乘法,只要求自我解脱,自我清净就好了。」这样只有靠你自己修,这太简单了。

你要发愿住佛圆觉,就要发大心。经云:「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在末法时期,世尊灭后一千五百年都是属于末法时期,到未来佛(弥勒佛)出世,还有五亿多年才下生成佛,这中间末世众生,若有一个人他对佛道大圆觉境界非常祈求能够进入,就要起增上心,不是只有一般的守守戒、念念佛…。要发愿,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每一位要做菩萨以前都要发愿,而且这个愿是清净的,不是我未来要大福大贵,而是为了自我解脱以外,还要利益众生,所以去受戒时,戒师都会说:以后吃饭时除供养外,先默念三句话:「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常常这样念,就提醒自己:一切恶要断,一切善要修,断恶修善成就以后,就要能够去帮助别人、度众生,这就是菩萨清净大愿,要学清净菩萨发愿。

怎么发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希望我现在修到这个境界,往后能住在佛的觉知境界里面,当然佛的圆觉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去体会到底怎么样?他的智慧、神通无量,我们现在只要求得自在,让我认知这个体性真实,这样初步的觉悟,希望我能住在觉知无碍境界上。为了要住佛圆觉,所以我要求善知识来开导,来得到真正解脱的智慧。希望在我成就佛道以前,莫值外道,不要去遇到那些外道法,外道法是从心外去追求的法,是有为诸法。佛教是追求内心的解脱。外道追求心外之法,只要有一法,就无法修到真正的圆觉。上次讲到《金刚经论》里面的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时,第四层就是把法空掉,经典上所讲的空法(包括在修行过程之间所用的佛法),不管一句话、一首偈、一个法门,这都是经典教你的,到这时候都要放下,你把法空掉,回到你的自性本来清净的样子。在求佛圆觉之间,如果碰到一个认识不清楚的人追求外道法(不是佛教徒里面就没有外道法,也不是只有教外才有外道法),我们看看哪一个师父用那一个法门,有一些还是属于外道法,如果说因为还没有进入开悟的境界,你用这些法,也是无可厚非,就像密法。

问题是进入(开悟)以后,这里讲的要发愿住佛圆觉,假设已经开悟,要住在佛的圆觉境界上,所以才要发这个愿—「莫值外道」,除外道有为法不去求以外,另连二乘(声闻、缘觉乘)的法也不去求。声闻是闻思修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缘觉是依因缘而开悟,但是这二乘都是求自我解脱的人,不会像菩萨一样为了利益众生而求法,所以我们既然要住佛圆觉,求得真正的知识或求得善知识来指导,不要去遇到修外道的法或修外道的人,也不要去向二乘圣众学习。

依前面发的愿来修行,不要去向二乘行者修小乘法;有的人前世修的可能是二乘法,像吴大德同学就有小乘行者的种子,他很喜欢南传佛教,喜欢看看《阿含经》,喜欢守戒律,依戒而修的,喜欢自我成就,这都是有小乘思想。当然世尊在世时,是从没有根基的众生开始教导,都以小乘经典为主,让他们把根基打好;戒律不守好,如何去面对一切境界的觉知?怎么摆脱觉知后的纠缠?打好基础后,再把他们引入大乘;接着,跟他们讲一乘佛法。世尊最后讲的《妙法莲华经》就是在讲一乘佛法。

现在已经修到这个阶段,要求圆觉就要入佛的知见,这样依愿去修行,渐渐的就能够断掉所有遇到的障碍。怎么修行会有那么多的障碍?没有障碍就不像在修行,没障碍怎么成就?不求大圆觉,就没有一个障碍来让你圆觉,故无所修。不要像一些小乘行者,每天只求菩萨保佑,让我今生过得很顺利,心地安祥而没有障碍;那是因为他智慧力不够又不求佛圆觉,所以才怕障碍,只要守住自己就不错了。

其实定力是从障碍里面去磨练出来的,你愈怕障碍愈不会有成就,所以修大乘佛法的人不求佛菩萨的保佑,都是求佛菩萨给我智慧,如何让我直接来面对困境,如何让我直接来突破这困境,顶多请佛菩萨在背后当我的后盾,我不需要佛菩萨到前面去赶走我的障碍,我希望在背后支持我,由我面对障碍去战斗,因为我只要有实战的经验,多痛苦的事,我都要从里面走出来,那才是自己的。没有经过这样的磨练,怎么能成就无上的解脱智慧?所以修行愈痛苦,境界愈多,应该愈好。

如果是高官显贵这种人怎么修?每一个人都要阿谀奉承,他高高在上,怎么修?没有一个人敢骂他。要修就要做一个最卑贱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踩你一脚,每一个人都可吐你口水,这样才好修行。你又不能显现神通力,要装的很可怜,什么都没有,然后每一个人对你都不清楚。你在公司机关上班,长官天天修理你,你内心还是如如不动,他这么来你都接受,他那么来你也都好,把他弄得没有皮条,你也逍遥自在,反正我也不求升官发财。在公司机关不能求升官,不能要求没有障碍,这样就没有进入战斗位置,那还是在修福报,这跟大圆觉没有办法相应。

在大修行时,障碍特别多,冤亲债主不断的来,有天感觉好像没事了,但不要落入无事匣子里,现在很安祥,偶而休息一下,倒无可厚非,但不能长久都是这样。你这菩萨怎么当的,都没事做?要天天都有事,身体有病但心不能乱,顶多能让我生病,不能让我心乱,有病吃药就好了,要练成金刚身,永远病不倒。世尊都会生病,我们怎么不会生病?只要调养一下就好了,吃吃药就复元了。

一个人天天无所事事的话,怎么能当菩萨?一定有很多事让你的心永远都在战斗、在做事中。还在修时,障碍会一个一个来,该还的就要还,所以要慢慢的断掉种种的障碍,我们基本的障碍有两种:(1)烦恼障(2)所知障。一切的不如意都包括在烦恼内,烦恼容易控制,所知难断,无始劫来我们养成的一种观念,没有办法让我们突破。譬如说墙壁,人可以穿过去,以一般人的观点想,一定不可能,这就是所知障碍。经典上讲的很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么我的身体穿不过去?我们根深柢固的观念不打破的话,永远都是障碍。

以前有一个2~3岁的小孩跟祖母到寺庙去拜佛,自己跑到外面去玩,看到一个很大的钟,以为是帽子,就把它带在头上,他祖母看到跑过来说你怎么把这么重的钟带在头上,这是钟不是帽子。此分别心一起,帽子变成钟,就很重了,身体受不了。当初因为小孩子没有分别心,什么事都是可能的,长大后慢慢学习,分别心愈重,无形中的所知障,就让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变成一种障碍,没有办法起神通,你要破掉所知障,破掉你所学习这些根深柢固的观念,那才能起神通变化。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讲一讲,你真的要修,好好出家去修,烦恼障也都是来自冤亲债主,不是病痛就是心烦,如果突破这两个障碍,还有什么受不了的,烦恼障、所知障都能突破的话,当然就自在了,障尽愿满,前面所发的愿要住佛圆觉,会满你的愿。

你们修行到一个境界,要出去讲课、度众,不要怕讲不好,讲不好顶多五百年狐狸身,犯了因果报应就去受,不要怕。祖师大德为什么说:「驴胎来马胎去」,有机会到畜生道中轮回,也无所谓。为什么?因为你一个菩萨念永远不会灭,那怕堕落到畜生道去,有什么关系?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如果我五百年堕落到野狐身,以后还是菩萨,因为以前种的因,还在那里不会灭,要有这种正知见,不要看到五百年狐狸身,就怕去当狐狸,世尊除了当五百世仙人,其它不知有多少世出生当动物的。所以智慧就在这里,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看法会不一样,有的人一看到五百年狐狸身,马上就说不行,我一讲错的话就完了;有的人就无所谓,五百年后我还是个菩萨,这种气魄、正知见要建立。

像我的皈依师觉禅师,他说看到一大坏蛋要杀人,他会先把这坏蛋干掉,你说:菩萨怎么可以杀人?因为不能让他去杀很多人,所以先把他杀掉;然因为我杀他,以后还他一命,我为了慈悲心,不愿他去杀很多人,受一千年的冤死业报而杀他,这种菩萨精神是一种大觉悟,所以我们思维要转一转,这就是我们的智慧,不要常常看了什么就怕,顶多我也如此而已,这样不就自在了。

黄大德同学怕地震怕死了,妳怎么不求地震把妳给震死了,这不就解脱成菩萨去了,为什么那么怕死?真的死了,一了百了,上天到佛祖的旁边去了,有什么不好?不要一看到地震就怕,该死就死嘛!要有这种气魄,还怕什么?舍不得这个身体,怕死,才有很多怪里怪气的思想会出来。妳如果不怕堕入畜生道,像祖师大德讲的:「马胎来驴胎去」,多自在啊!所以菩萨不住涅盘、不爱涅盘、也不厌涅盘,就是随缘。如果因缘果报该出生做动物,你若福德够也是出生做动物王,像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也出生做大象王,他还是做菩萨行,有一段经文在讲他怎么行菩萨道:有一次森林失火了,动物逃到河边,河水很深不知道怎么过去,此时象王就行菩萨道走到河中间,让其它动物跳到他背上再跳到对岸去,但动物实在太多了,后来他背部皮开肉绽,接近气绝死亡,最后还来一只动物说:「等一等,我还没跳过去。」让最后一只动物跳完后,他才沉下去入灭了,所以做动物也可以行菩萨道。

我常常讲:历史都在重演,有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确实是如此。刚刚讲的最后一只动物,也就是未来的一位菩萨,他常常动作慢半拍,既然跟象王有缘,以后就做他的徒弟。世尊前世度的那些动物,到释迦牟尼佛成佛那一世,还是都做他的徒弟。当世尊要入涅盘时,有一个尊者最慢到,说:我还有问题请问世尊。大家认为世尊要入灭了,不让他问,世尊就说:你们不要阻止他,让他安心的把事情问完。然后他就提出问题,世尊回答完后,没人有问题后,世尊就入灭去了。而最后提问题的须拔陀罗尊者,就是以前那一世森林大火时,最后逃出来的那一只动物。时空改变、个体改变,历史一直在轮回不会变,所以你会学习历史的话,都是以前的人、事、物等,以不同但相似的模式一直在上演。

回过来讲,把所有障碍都度过去,以后你就成就「住佛圆觉」的愿力,「便登解脱清净法殿」,心清净了,一切的障碍、一切的业力,世间的一切对你来讲都无碍了,如果你没有去面对这些障碍,不用一法去对治,让你的心默默的去承受,也不求二乘自在逍遥的法门,直接赤裸裸去面对一切境界来承受,这样才能证入清净解脱的境界。不是碰到一点困难就持咒来消灾,碰到一点障碍就请佛菩萨来帮你,而是要靠你自己去面对,你所面对的种种障碍之间,诸佛菩萨于无形中都在帮忙加持,到最后你就可以证到「大圆觉妙庄严域」,不是只有圆觉,而是大圆觉,非常殊胜、庄严的境界。此境界包括三身、四智、三明六通等神通妙用。若没有上述这些境界,并没得「大圆觉妙庄严域」。

所以修禅或修密等大乘佛法,你要有发愿的心,不要问「我行不行?」不行,只是走得更远、更久一点而已,要有这种愿力-住佛圆觉,我不求外道法,不求二乘法,我要求菩萨觉悟的这种解脱知见,我要行菩萨道,度化众生,这样发起愿力,就可去面对种种障碍,求得无上菩提。


(四)地前随顺觉性

「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发了愿以后,我虽然还没有开悟,但是我有觉知的心,可以知道我心起的妄想,这是用一个觉知心来面对一切境,是谓地前随顺觉性。还没开悟以前的因地菩萨,应如何来认识自性?大部份同学都在这个境界,心还没打开,但是我的了了知觉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很多修心中心法的同学报告交来了,说有什么成就,一个了了的知觉,知道我的心在想什么?打什么妄想?清清楚楚。

我要学菩萨觉悟的解脱知见,我要行菩萨道去度化众生,发起愿力就可以慢慢的面对种种的障碍,随时观照我的心,很多刚来修心中心法以前,像一张白纸,色身上什么脉动都没有,但他们也有这种觉知心的境界,只是心眼没全打开,这是地前菩萨,地前菩萨要学习其随顺觉性。

「一切菩萨,见解为碍。」你对外界的人、事、物,都有自己以前熏习的见解,不是只有眼睛看,六根、六识所产生的分别见,再加上习气,它会变成一种障碍,如果像诸佛菩萨圆觉就没有什么障碍。看了,是否不舒服?没有!听了,是否不想听这句话?不会;但是我们一般人内心里,还有喜欢看或不喜欢看的念头;喜欢听拍马屁的话,不喜欢听规劝、讽刺的话,因为还没有觉悟故。

用内心习气来对一切的人、事、物,产生喜、怒、哀、乐诸相,而未圆觉菩萨都有其内心习气的个性,所以看一切外境,就会产生喜、怒、哀、乐的心跟它相应,这种会障碍你圆觉,所以「见解为碍」。这个「解」是你受教育来的,教你那个对、那个合理。修解脱法里,没有什么叫对、错,一切世间里只有因缘果报关系,我们受教育熏习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见,继续修后,把我内心的习气毛病、自以为是的种种心要去除掉。

「见」是眼、耳、鼻、舌、身对外境的感知,要自在就要看得开,不要看到这个人怎么样就要讲,内心的觉知感知一些事情,憋不住也要讲,这就是看不开,这是「见解有碍」。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第一阶段要求自在,就要断外尘缘,本来外尘缘都是外面存在的,为什么要断?要断的是你内心的觉受。不是外尘缘都没有,外尘缘怎么可能没有呢?因缘果报时时、刻刻、天天都在发生,那怎么能断外尘缘?有的人想断外尘缘,自己跑到深山找个清净的地方,闭关念佛算是断外尘缘吗?错了!这是二乘思想的修法。

我们应该从天天起居生活中的人、事、物里,去断我内心对这件事的喜好、厌恶,这种心要把它断掉。断外在对你心里面境界的影响,境归境,它还是这个样子,只有转你自己,我常讲:「不要要求别人变好,要求你自己要超越所知所见。」现在很多同学来道场,看到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不顺眼要转你的心,不是叫人来做得让你顺眼。把你对境讨厌的心拿回来,喜爱的心拿回来,世间的事情是讲不通的。

所以,修行的「见」是面对外在的人、事、物;「解」是我内心的种种习气毛病养成的,凑在一起就变成你的特质,就变成你修解脱道、圆觉的一种障碍,所以「见解为碍」。现在慢慢修,把「见」以后的「解」弄掉,断外尘缘,修内心无执、自在。

第二层次是「虽断解碍,犹住见解。」这是断掉外尘缘所产生的见解,把它解套了,我们的心到这时候才有点消息;真心(一个了了的觉知),这时候就现起,外境左右不了我的心,起不了烦恼,因为我解套了。以前内心很执着对、错、善、恶、美、丑的种种分别心都灭了,现在回到你的另一种「见解」,这个「见解」以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来讲,已经到觉知的地位了,动静根等三是色尘,现在进入觉知的心了。

「虽断解碍,犹住见解」:我们了了觉知的心就现出来了,你就可以观妄想,很多同学都修到不管起心动念,都能觉知:我在挂碍什么?烦恼什么?这种觉知起来,也是一种烦恼。虽是觉知心起,却是未悟入空理之境。

「觉碍为碍」:以前是不觉不知,都是以你内心的习气毛病去对一切境界,现在那个没有了,但是却有一个了了的觉知,这种觉知未得解脱,故说是「觉碍为碍」。这个「觉碍」会觉过去、觉未来的心,此时你的心通就来了,以前的事情,未来的事情,目前的人、事、物都有觉,觉了以后沈不住气要讲,就变成一种障碍,这是法的执着。

「见解为碍」可以当作我执的反射,现在回过来,现在「觉碍为碍」,有觉知变成是一种执着,把执着法(这是用心地去感受的法),用你的了了知觉去觉知,却变成一种烦恼、障碍,所以说「觉碍为碍」。我知道这个人对我不好,然后就内心起烦恼,不是他讲话骂我,是我用我的心去感觉他对我不好,如何让他转这个心念,对我好一点呢?管他么那多干嘛?你自己要内心能自在。

内心还有微细的习气,表面上见碍已经灭了,内心里还有微细的种子在,还不能自在,没有因缘不要强求别人怎么样?因为他的因缘也许要去外面绕一下或先入外道、魔道,看在你眼里,这个人不行,难道你要时时在旁边督促他?每个人要怎么绕都有他的因缘,不必太强求。世尊也到外道去绕了一大圈,所以很多同学比较热心,不管别人因缘如何,就要去强求来修行,他不知道别人因缘还没成熟,根本听不进去。要学习等待,让他去搞得头破血流,绕了一大圈才能回心转意,那时候才会成长。

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是在这里听一听,你就成长了,不然你看原先二十几位同学来上高级班的课,现在剩下十几位,其余那些人就是要到外面去参访、碰撞。当然有几位比较死心眼的,什么叫死心眼呢?就是别的道场都不去,那也许碰到的障碍会比较少。你要出去参学,有时候会碰到一些障碍,这样才会长大,才会成长,成长到可以再回来受教的时候,他才会再回来。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去捉来上课,那不是累死人了?

所以,心有觉知的时候,会变成一种法的执着,如果不通过这关,怎么解脱?所以要学着看得透彻、学着开朗,鸡婆的心不能有,一切都是随缘。一般比较能够心感且定力不够的人,最近发生的事情,会使他心慌意乱而不自在,也不必这样见解为碍,为它担心,总要让他去外面碰一碰,碰到最后他就觉悟了;没有去外面碰的话,他是不会觉悟的。你告诉他说这里水很深,不要跳,他说这里水不深、很清澈;他看不清这是假相,他不听,你就让他跳跳看!虽然水很浅,也会死人的!我们第二阶段要修的是要看得开,你没办法看到这个境界,只看到表面,不要着急,也不要有见解为碍这种毛病,看是看了,觉是觉了,让因缘果报怎么去转,很多话我是不方便讲,让因缘果报自己去转,你要求的是自在,不要去应缘、去起哄,若你有智慧也跟着起哄,那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你有觉有知而会烦恼,那跟无觉无知、可能还不会烦恼的人,有什么不同?他还自认为做得都对。你要超越自我烦恼,第一阶段要能克服这种烦恼,克服不了,要练功到觉碍(知道很多事,变成你一种挂碍)不会成为你的障碍。

「觉碍为碍」修行很现实,为什么?讲这个经文,用一个实际的例子给你们知道,让你们确切了解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你有觉有知很好,有见解但不要成为你的障碍,难得装胡涂,不是真胡涂,如果要把难得装的「装」字拿掉,根本就是无觉无知,不会变成一种挂碍,所以郑板桥居士那个「难得装胡涂」的「装」还是不完美,佛法讲的是自在解脱,不必装,我能自己无碍才是正途。

「见解为碍」、「觉碍为碍」这是两个层次的不同,所谓有「觉」如果变成「觉碍」,就会障碍你证到诸佛圆觉的境界,现在修到「觉碍」当然还会不自在,他的境界是什么?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你修到可觉知人、事、物的境界,但是还有挂碍、法执,那就是地前菩萨的随顺觉性,这样很清楚了吧!还没有完全自在,也就是六结使里面,光有觉知的心,没有空的「悟」,没有悟到「空」。很多人都到这个境界,可以用心感去了知很多事情,但是每一次都要急得跳脚,这就是未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待续)

( 88 12 月 19 日 讲于 法尔 )


[ 圆觉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