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7)
 
    --
有关大般若法相总整理(4)


法相总整理(续)

十五、 四静虑(禅):初静虑、二静虑、叁静虑、四静虑(色界四禅天)

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又称色天或色行天。此界众生因有净妙色质之器世界(天宫),且有色妙之色身,但因不能突破色束缚,故受色界系。此界众生在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中,已除鼻、舌二识与香、味二尘之惑,故仅馀十四界所生诸法之执着;另在二十二根中色界众生所界系者,除上述之鼻、舌二根不起作用外,再除叁无漏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人根(男、女二性别根)及受蕴之忧、苦等四根外,尚受十叁根所起诸法所惑。十叁根者即谓眼、耳、身、意等四色根,喜、乐、舍、命等四受根,信、勤、念、定、慧等五善根。

此色界众生成就十种功德,谓入智功德、起通功德、大无量功德、十利益功德、五事报果成就功德、心自在功德、修习对治功德、对治成就功德、修习正道功德、正道成就功德等十。

世间禅行者入灭之中(阴)有,形色鲜白,不若人天之中阴为金光色;无色界天众,以无色之故,故无中有。

 

(一).初静虑(初禅天)

此天又称离生喜乐地,乃因行者能远离欲界之恶法,修证至初禅境界,而生起喜、乐感受者。修禅定得初禅境界行者命终所生之处,即谓初禅天。

此地行者得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心体等持)等五支,即得身中所生八触(动触、 触、轻触、重触、冷触、暖触、涩触、滑触)感受,并得十种功德(精进、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叁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故心能寂静审虑,远离欲界诸恶法而得禅定力也。

然此地众生因尚具有觉有观之心理活动,以此觉观寻伺可对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散乱等五种修道之障碍。此禅定行者因有寻伺等心理活动,故能起见、闻、触等意念,且因之能起诸语业。因有寻、伺,君臣谄诳,内火所逼,故受劫末火灾劫。

1. 内心染净境界

欲证入初禅境界行者,其对治支为觉观,断一切欲界中欲法,且出离忧根。故《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举禅经禅义偈曰:

「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离生得喜乐,是人入初禅。

   已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定,如人大热闷,入冷池则乐。

   如贫得宝藏,大喜觉动心,分别则为观,入初禅亦然。」

2. 有觉有观

初禅境界谓未到地禅,有觉有观禅定,亦谓有寻有伺禅定,入心一境性,心与体性等持无二,得有觉有观之禅定。《瑜伽师地论》曰:「第一静虑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初静虑中,寻、伺为其缘,叁摩地为彼所依,喜为受境界,乐为除 重。」

《瑜伽师地论》曰:「此欲界及色界初净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即净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从第二净虑,馀有色及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於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净虑,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境故,不由分别现行故。」

3. 得初禅境界

初禅境界行者,以寻、伺二支来对治一切恶法,所得为喜、乐二利益支,并得心一境性之自性支,此谓初禅五支。但初禅行者虽得利益支为喜、乐觉受,但其觉、观乃有粗细二等之分相,尚须加以对治。

(1)入清凉地:

未到初禅时,因不得善法功德故,心大惊悟,常为欲火所烧。行者持戒清净,闲居独处,守摄诸根,初夜後夜专精思惟,弃舍外乐,以禅自娱,离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得四种禅相:一味相应,二净,叁无漏,四初禅所摄,如入清凉地。

(2)初禅境界:

有觉(寻)有观(伺),离欲界生死得喜乐入初禅。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後声细微,名为观。行者觉时,有一自觉之心,可 照妄想之念,且不用太费力。若行者体性觉念不能与妄念分离,则觉之功用使不上力。若妄念微细,则以觉知观其微细妄念,而能不昧。此觉观境界若得之,可住入初禅境界。惟心不能住清净地,不能得无漏,纵有觉观,亦未入清凉地。

(3)定境中觉观互用相:

初禅以上,不需分断食,故无鼻、舌二识相应。唯对眼、耳、身、意等四识有喜受,尚与意识相应,有乐受与叁识相应。且有觉、有观,觉、观虽在一心,二相不俱,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譬如日出,众星不现。觉观娆动禅心,犹如清水波 ,则无所见,故以种种因缘呵觉观。

(4)心一境性

初禅行者依於觉观,得内心清净,系心一处,定生喜乐,得心一境性,心性等持。惟初禅行者所得之心一境性,系藉由觉观,以审虑得一定境。行者当知其非,灭觉观之过,入无觉无观,始可入二禅。

4. 得初禅果报

此天天众依修行境界不同,而依果报分住叁天,曰梵众天、梵辅天及大梵天,总称为梵天。梵者意为离诸淫欲,入清净地、寂静心一境性等。其中大梵天王统御着梵众天天众之人民,并以梵辅天众为其辅弼臣。此初禅天众在七识住中,属於身异想一识住生,因梵众天天众想其为大梵王所生,而大梵王亦认为梵众为其所生,故其想为一;但梵天叁天众身却不同,大梵王除身最高外,容貌、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於梵众,故曰身异。

(1)梵众天:

梵众天者又坐梵身天,乃色界初禅第一天。诸天众已离欲界淫欲,去除饮食、睡眠等欲,入清凉地。其乃系大梵天所有、所化、所领之天众所住者,故叫梵众天。此天之天众身长半由旬(二十里),寿命半中劫。

(2)梵辅天:

梵辅天者又作梵富楼天或梵前益天,乃色界初禅第二天。以在梵前恒思梵天利益,因以得名。梵辅天众均为大梵天之辅弼臣,因是名梵辅天。此天之天众身长一由旬(四十里),寿命一中劫。

(3)大梵天:

大梵天者又称梵天、梵王、世主天、娑婆世界主,乃色界初禅天第叁天。此天众得无觉有观禅定,於中欲求作梵天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故感生此天。大梵天身长为一由旬半(六十里),寿量为一中劫半。大梵天王深信佛法,常与帝释天主做佛教护法神,助佛教化众生,大梵天王每值佛出世,必先来请佛转法轮。

 

(二)二静虑(色界二禅天)

此天又称定生喜乐地,乃因行者去觉观二过,修证至内等清净二禅境界,而生起喜、乐感受者,并证入二禅心一境性。修禅定得二禅境界行者命终所生之处,即谓二禅天。

此地行者得二禅天禅定四支,行者呵责觉观後,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形成信根,即证得内等净支。行者得内等净支,即得喜、乐二受利益支,前者因得免觉观之患,而获胜定,证得喜无量;後者谓证得喜支後,随灭喜踊之情,而得怡然静虑,受怡悦之乐。最後行者灭喜、乐受,可得心一境性,则心与定一,澄 不动。此地众生住火灾顶(初禅天之上),惟受劫末水灾之变。

1. 喜俱禅

《瑜伽师地论》曰:「第二静虑有四支,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第二静虑中,喜为受境界,乐为除 重,第二静虑中,内等净为取所缘,叁摩地为彼所依。」

欲证入二禅境界行者,应观寻、伺二法是为过,能断一切初禅诸行法,始能出离苦根。故《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举禅经禅义偈曰:

「知二法乱心,虽善而应离,如大水澄静,波荡亦无见。

   譬如人大极,安稳睡卧时,若有唤呼声,其心大恼乱。

   摄心入禅时,以觉观为恼,是故除觉观,得入一识处。

   内心清净故,定生得喜乐,得入此二禅,喜勇心大悦。」

2. 起五盖相

行者欲证二禅与诸禅定时,略生五种盖障。何者为五?一者贪欲盖,二者 恚盖,叁者 沉睡眠盖,四者掉举恶作盖,五者疑盖。

(1)贪欲盖:

谓於妙五欲(色、声、香、味、触),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前所领受,寻伺追恋。

(2) 恚盖:

谓或因同修梵行等,举其所犯,心生 怒。或因忆念往昔所经历不饶益事,於当时所作 恚之相,多所寻伺後,心生恚怒。

(3) 沉睡眠盖:

沉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戒行)等,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 昧,无堪任性。

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名睡眠。由此 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馀近缘如睡眠者,诸馀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 昧,睡眠必定皆起。 沉无堪任性,名 沉; 昧心即略性,名睡眠,故此二合说一盖。

(4)掉举恶作盖: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往昔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喧动腾跃之性。

恶作者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别离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於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往昔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於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

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

(5)疑盖:

谓於师、於法、於学、於诲及於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断、寂静。又於去来今及苦(集、灭、道)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者。

3. 五盖所依止

行者证入二禅境界,心所恼者为贪欲、 恚、 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所覆,或贪爱、慢、邪见、疑等诸障尚存。行者得尽力於诸盖之去除,以利突破染污心,得清净智慧。

(1)贪欲盖:

问贪欲以何为食?答有净妙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若能於此远离染心,於馀下劣亦得离染。如制强力,於劣自伏。此复云何?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由此八处,女人缚於男。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故名为食。

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答不有净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此复云何?谓青瘀等。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於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故,名非食。由於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习故,生已能断。前黑品中,由於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习故,倍更增广。

(2) 恚盖:

问 恚盖以何为食?答有 恚性、有 恚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依於种种不饶益事,心生恼害,名 恚性。不饶益事,名 恚相。於九恼事(亦言佛九难事),不正作意,名不思惟。如是等事,皆名为食。

问此 恚盖谁为非食?答有仁慈贤善,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修力所摄。由思择所摄作意,调伏九恼。以能断除 恚盖故,经中惟说此为非食。

(3) 沉睡眠盖:

问 沉睡眠盖以何为食?答有黑暗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明有叁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叁依身光明。

i. 治暗光明又分叁种,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叁在俱分,谓火珠等。行者当知初明治叁种暗,一者夜暗,二者云暗,叁者障暗,谓窟宅等是。

ii. 法光明者即,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或复修习随念佛等。法明亦能治叁种黑暗,一者由不如实知法故,二者於去来今多生疑惑,叁者於佛法等亦复如是。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证观察,能治 沉睡眠黑暗,以能显了诸法性故。

iii. 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有情依报之身能自然发光明者。

(4)掉举恶作盖:

问掉举恶作以何为食?答於亲属等,所有寻思,於曾所经戏笑等念,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亲属寻思者,谓因亲属或盛或衰,或离或合,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国土寻思者,谓因国土盛衰等相。不死寻思者,谓因少年及衰老位诸有所作或利他事,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其他诸如戏论、欢娱欣乐或行相执持,或相摩触,或作馀事等。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奢摩他,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奢摩他者,谓九种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谓於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

(5)疑盖:

问疑盖以何为食?答有去来今,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谓我於过去,为有为无,广说如上。不正思惟者,谓不可思处所摄思惟。不可思议处者,谓有情思惟,世间思惟。若於自处,依世差别,思惟我相,名我思惟。若於他处,名有情思惟。若於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处,名世间思惟。谓世间常,或谓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缘缘起,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由彼观见,唯有於法及唯法因,唯有於苦及唯苦因故,所有一切不正思惟为缘,无明於叁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能断。若不如理而强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总说此二,名不正思惟。若於是中应合道理,应知是处,名为如理。谓於 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於馀处所,亦有所馀如理作意。

4. 得二禅境界

(1)断一法得阿那含果:

佛曰:「断一法,我证汝得阿那含果。」佛所谓一法者即谓悭贪。实应说五下分结(贪欲、 恚、有身见、戒禁取见、疑)尽,行者即得阿那含果。云何言但断一法?以是人悭贪偏多,诸馀结使皆从此而生,是故行者若令悭贪尽,则馀结当亦断。觉观相随时所得受名,如喜、乐二受等,亦复如是。若行者能断觉观二法,则由觉观所得之禅定乐受,随之亦灭,此行者始可入二禅。

(2)离觉观心法

行者当知觉观虽是善法,制服诸迁流业识後,得知觉观反而娆乱定心。心欲离二法故,呵是觉观,行者应作是念:觉观娆动禅心,譬如清水波 ,则无所见。又如疲极之人,得息欲睡,傍人却起唤呼,徒生种种恼乱,故行者宜摄心内定。觉观娆动,亦复如是。如此等种种因缘,行者应呵觉观。若觉观二法灭,内清净系心一处,行者得无觉无观,由心定而生喜乐入二禅。

(3)定生喜乐:

行者知觉观过罪,故灭觉观而得内清净,入甚深禅定,得二禅。得二禅中未曾所得无比喜乐。始信舍初禅觉观所得利重所失甚少,所获大多,系心一缘故,名内清净。行者因定生起喜乐觉受,又因觉、观、语言灭故,又名无觉、无观叁昧。

(4)当知喜乐过

二禅以上,无眼、耳、身等叁识相应,仅馀一为意识。因之,唯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已无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相应,然意识之怡悦粗大,故有喜受而非乐受相应。

行者舍弃初禅觉观後,得喜乐受。惟行者得喜乐後,心生多喜故,有喜则有忧。行者若此喜有所失,则心境转喜为忧。故落入忧喜苦境,是故当舍离此喜乐,始能入叁禅。

5. 得二禅果报

此天天众依上述而如法修行,得果报分住叁天,曰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总称为色界二禅叁天。此天天众虽离寻伺之初动,能免劫末之大火灾,然以其心犹有喜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灾。此二禅天众在七识住中属於身一想异识住生,如极光净天天众,身相容貌无异,但乐与非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1)少光天:

少光天者又作光耀天、少梵天、水行天,为色界二禅天中之第一天,此天於二禅天中光明最少者,故曰:少光天。七识住中,摄於第叁身想异识住。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得无觉无观叁昧,入第二禅。此天众乃由二禅下品之业相应,禅定力不深故,命终得生少光天中,火灾不到,寿命二大劫,身二由旬(八十里)。

(2)无量光天:

无量光天者又作妙光天、无量光音天、无量水天、水无量天,系二禅天中第二天。此天天众之光明,比其前诸天光明,更为殊胜,故称无量光天。此天众说话时,口中能显照出无量光明。因此天众光明增胜,无有限量,人中天上修习禅定,得第二禅定力,命终得生此天,寿命四大劫,身四由旬(百六十里)。

(3)、光音天:

光音天者又作极光净天、极光天、水无量天,为二禅天中之第叁天。此天众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代替语言传达彼此心意,故称光音天。人中天上众生得上品二禅天之业相应,入甚深第二禅定力,并兼修四无量心者,命终得生此天,寿命八大劫,身高八由旬(叁百二十里),此天天众以喜悦为食,住於安乐,自然光明,具有神通,可乘空而行。

经云:劫初之时,光音天子至此世间食地肥所生之物,食少者,其体不重,且不失其神足,故尚能於虚空飞行;然食多者,其体遂重,终失神足,而致不能重还天上。

 

(叁)、叁静虑(色界叁禅天)

行者因观所得喜之过,犹如初禅觉、观二过,去除第二禅之喜,更生净妙之乐,得叁禅定,又称离喜妙乐地。

《瑜伽师地论》曰:「第叁静虑有五支,舍、念、正知(慧)、乐、心一境性。第叁静虑,舍念正知为其所缘,叁摩地为彼所依。」

叁禅天定有五支,行者欲入叁禅时,呵责二禅之喜,喜既灭却,则发叁禅之乐,故能舍二禅之喜,是谓舍支。行者既发叁禅乐,则乐由内生,爱念将息,则乐始能增长,是为念支。行者得叁禅乐,此乐微妙,难能增长,依善巧分别智,得令乐将养成长,是谓慧支。行者入叁禅时,能依舍、念、慧叁支,令获此叁禅乐,则乐将遍满全身,是谓乐支。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合一,可得心一境性,则心与定一,澄 不动。此地众生住水灾顶(二禅天之上),惟受劫末风灾之变。

1. 乐俱禅

行者在二禅中,因贪喜故,有喜则当喜失时,心转为忧。是故行者当舍离此喜,行者能舍喜,依念、智得受身乐,将入第叁禅定。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举禅经禅义偈曰:

「摄心第一定,寂然无所念,患喜欲弃之,亦如舍觉观。

   由受故有喜,失喜则生忧,离喜乐身受,舍念及方便。」

故知第叁禅定具五支,舍、念、正知叁支,而得乐、心一境性等叁摩地。

2. 得叁禅境界

叁禅亦仅有一意识与乐、舍二受相应,此地天众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

第叁禅定中,行者因内气布满全身且毛孔充满内气,得受身乐。此受身乐系属遍身皆受,此乐世间第一,让能行者生起执着心不弃,以是故佛说:行慈果报遍净地中第一。故此乐凡夫少能舍者,但圣人应能得能舍,不然,即不能得佛法根本禅─第四禅定之境界。

3. 舍弃乐受

此天系离喜妙乐地,行者因观所得喜之过,犹如初禅觉、观二过,随所生喜处境,心常生多喜多忧,如贫人得宝欢喜无量,一旦失之,其忧亦深,喜即转而成为忧。故第叁禅境界行者,应观乐之失,亦如观喜,知心不动处,最为第一,若有动处,即为有苦,行者以第叁禅乐动故,求心不动处,以要断苦乐,必先以前灭忧喜心为之,故能得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定。

4. 得叁禅果报

此天天众依修行、果报分住叁天,曰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总称为色界叁禅叁天。此天天众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为净天。此天天众在七识住中属於身一想一识住生,此叁禅天天众,身相无异,其唯有乐想,故属身一想一识住。此天天众属於无寻无伺禅,能免劫末之大水灾,然以其心犹有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风灾。

(1)少净天:

少净天者又称约净天,乃叁禅第一天。在叁禅净妙乐禅定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曰少净天。此天众由下品叁禅相应之业所感,而生在此天。此天众身量十六由旬(六百四十里),寿量十六大劫。

(2)无量净天:

无量净天者又称无量净果天、无量善天,乃叁禅第二天。在叁禅净妙乐禅定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胜於少净天众,亦因意地之乐受,於此转增,难以测量,故称无量净天。此天众由中品叁禅相应之业所感,而生在此天。此天众身量叁十二由旬(千二百八十里),寿量叁十二大劫。

(3)遍净天:

遍净天者又称广善天、净难逮天、无量净天,乃叁禅最上位天。在叁禅此天中,天众所受乐遍满,故称遍净天。此天众由上品叁禅相应之业所感,而生在此天。此天众身量六十四由旬(二千五百六十里),寿量六十四大劫。

 

(四)、四静虑(色界四禅天)

《瑜伽师地论》曰:「第四静虑有四支,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第四静虑,舍净、念净为其所缘,叁摩地为彼所依。」

行者欲入第四禅时,呵责於乐,乐受灭却,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是谓不苦不乐支。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第叁禅难舍之乐,故谓舍支。行者证得第四禅定,当念四禅下地诸过,复念禅定功德,方便将养,令其不退转,进入胜境界,得念清净,是谓念清净支。行者既得四禅之定,用舍、念二支将养,则心入无所依,泯然寂静,一心定於一境性,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寂照,万象映现,是谓一心支。此地众生住风灾顶(叁禅天之上),风既不坏四禅,故说四禅为风灾顶。

1. 舍俱禅

行者证入第叁禅中,因乐动故说苦,求入不动处。以要断苦乐,故先灭忧喜,於第四禅中说已断苦乐,得无苦无乐禅定,住不动智慧地,故曰舍念清净地。故《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举禅经禅义偈曰:

「圣人得能舍,馀人舍为难,若能知乐患,见不动大安。

   忧喜先已除,苦乐今亦断,舍念清净心,入第四禅中。

   第叁禅中乐,无常动故苦,欲界中断忧,初二禅除喜。

   是故佛世尊,第四禅中说,先已断忧喜,今得除苦乐。」

2. 用练禅法得无漏智

行者在一切四禅中依练禅法,来成就无漏解脱慧,即以无漏练有漏故,得四禅心自在。诸圣人乐无漏定,而不乐有漏之定。故行者至第四禅生起时,应修练禅法,离欲时之净有漏法,不应乐着。故今欲去除滓秽故,以无漏禅练之。譬如炼金去其秽,无漏练有漏,亦复如是。行者从无漏禅起入净禅,如是数数,均名为练禅。

3. 求清净圆满境界

行者为求四禅境界,修习四净胜。净者谓所得、所证、所引、所戒等,若圆满、若摄受,是名为净。胜者谓发勤精进,未满令满,是名为胜。在十二因缘法中,无明与行两支为能引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支为所引之业,此七支总称为牵引业。

(1)正见圆满:

叁摩地圆满者系指行者所得叁摩地,後时清净,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乃至广说圆满境界,即指闻他音,及如理作意故,正见得生。由此正见,虽能知苦,乃至知道,若未如实,犹不得名为正见圆满。若能於彼,如实了知,尔时方能名正见圆满。

(2)解脱圆满:

见摄受者系指行者所得叁摩地,後时诸漏永尽,乃至广说,云何解脱圆满?谓若由有学智见,解脱贪着等,未名圆满。由无学智见,得解脱者,名圆满。

(3)解脱摄受:

解脱摄受者谓若行若住,常不退失现法乐住,如是名为解脱摄受。

4. 得四禅境界

四禅亦仅有一意识,唯此意识仅与舍受相应。行者舍叁禅之妙乐,称舍清净,唯念修行功德,谓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受,而得心一境性。

(1)入不动定:

四禅境界以前行者因受八灾患(寻、伺、喜、苦、乐、出息、入息)之扰,动乱禅定境界。今四禅行者已能去八灾患之扰,而入不动定。

(2)息止断境界:

行者达四禅境界时,在禅定中,藉由舌头卷缚,塞住喉咙,即可自行断出入息。以息断故,得清净微妙禅定,而自现庄严。

(3)定中境界:

行者心不依善、不附恶,无所依倚,心如明镜不动,如静水无波,绝诸虑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是故名世间真实禅定。行者入四禅後,已得无动智慧,无觉无观叁昧,故亦言此为圣默然定。

(4)佛法以四禅为根本:

行者於四禅种智中,心定一性故,念常清净,故名不动智慧。行者於此禅定中,若欲转缘,学一切事,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莫不从此定出。而修佛禅欲得道及入涅盘者,亦皆依此四禅定法而成之,故佛说一切法,在四禅中说。

5. 得四禅果报

此天天众依修行、果报分住八天,曰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等八天,若连无想天计入,可称为四禅九天。此天天众意识与舍受相应,故能入圣默然定。此天天众在七识住中,不属於任一识住而生。此天天众因得大安稳,定中空明寂静,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故可免除劫末之大风灾变。

(1)无云天:

无云天者又称无阴天、无 碍天、无阴行天,为第四禅天之第一天。在四禅天以前诸禅天均依云而居,入四禅天众均离云居住,故此天以上曰无云地。因此天系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天。此天天众果报微妙,宫殿随身,无忧、喜、苦、乐等四受,仅与舍受相应,亦有因此而称无云者。此天众生寿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五千里)。

(2)福生天:

福生天者又称生福天、受福天、无量密身天、广妙天等,为色界四禅第二天。生此天众生受用智、念、舍等相应之生福,又因修胜福者往生之所,故称福生。此天众生因修中品四禅相应业所感而生此天,其寿命为二百五十大劫,身量为二百五十由旬(一万里)。

(3)广果天:

广果天者又称果实天、严饰果实天、密果天、大果天、广天极妙天等,为色界第四禅天之第叁天。据《阿含经》卷二十一所载,劫末风灾劫起时,世间人修第四禅定,身坏命终後得生广果天;地狱以至遍众天等众生,亦来生人间,皆修第四禅定,至身坏命终时,亦生广果天,而後起风灾,世界於是坏尽。此天众生寿命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两万里)。

6. 声闻五净居天

四禅八天中,後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为五净居天,为证得小乘声闻第叁果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故又称五不还天、五那含天。行者由杂修五品净虑,以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次第增上,以无漏势力熏修有漏诸障,而能感生五净居天。

(1)无烦天:

无烦天者又称无大求天、无繁天、无广天、无诳天、无所触天、无希望天,为色界四禅之第四天。因此天众不求趣入无色界,故曰无求。又此天中,无有繁杂纷乱之事物或现象,故称无繁天。行者修四禅下品净虑,得生此天。行者初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後复起多念无漏,如此旋还渐次减至二念有漏,二念无漏,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名为根本成满。再以用无漏,夹重有漏,色定转明,至法忍、法智、类智或曰无生智现前,果报转胜,得下品四禅净虑,居无烦天。此天众生寿命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四万里)。

(2)无热天:

无热天者又称不热天、无恼天、无熟天、无烧天等,是色界四禅中第五天。此天已伏除杂修净虑之中品诸障,意乐调柔,故名无热天。此天众生寿命二千大劫,身长二千由旬(八万里)。

(3)善见天:

善见天者又称善好见天、善观天、快见天、妙见天等,为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六天。此天众由因定、慧殊胜,而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更无尘象及一切沉垢等。行者修四禅上品杂觉净虑,以果德彰现,感生此天。此天众生寿命四千大劫,身长四千由旬(十六万里)。

(4)善现天:

善现天者又称无比天、假使天、妙见天等,为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七天。此天众因修上胜品杂修净虑,证得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此天众生寿命八千大劫,身长八千由旬(叁十二万里)。

(5)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者又称有顶天、碍究竟天、一究竟天、无结爱天、无小天,为色界四禅第八天,亦为有形世界最高天。此天众因修上极品杂修净虑,诸尘几断,研穷究竟,惟色缚之过不予灭故。此天众生寿命一万六千大劫,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六十四万里)。

 

(五)、外道无想定

1.外道无想定

行者若於定中心想不起,乃心、心所灭尽之定,属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故行者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之禅定。故异生凡夫不明正法,压抑心念做出离想,依此而修感异熟之果报,称无想果、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此无想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盘处,此类行者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

2.非佛弟子应修习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有诸外道,深厌有为,及心识生灭,却求涅盘,寂静常乐。既无智慧,不知真实。得四禅时,不见细色之过错,但觉心识生灭虚诳,则厌患其心。既不知破色,断色系缚。直以邪智灭却其心,邪法相应,心无忆想,谓证涅盘。既未断色系缚,若舍命时,即生无想天中,犹是色界生死,不得解脱,亦名客天。」

欲证入涅盘境界之佛子,应知无想定,即是邪法,非佛子所应修。清净体性本自清净,不受一尘染,诸法本无实性,因缘而生诸法,缘灭法还灭。如是知即正知,如是见即正见。面对诸法能不动,是谓如如。

3.无想天报

无想天者又称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生此无想天者全无想念之状态,或称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证得无想果者,故称无想天。此天天众寿命与广果天齐,有与广果天并列一起者,惟果报有异。此天寿命为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两万里),临寿命尽时,无想心灭退,再生念想,而堕欲界。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