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6)
 
    --
有关大般若法相总整理(3)


法相总整理(续)

十一八背舍者:

又称八解脱,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证得解脱者。八背舍者为:

  1. 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於外诸色修不净观。
  2. 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3. 净背舍身作证第叁背舍---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於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4. 色想灭背舍---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色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者。
  5. 空无边处定背舍---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者。
  6. 识无边处定背舍---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者。
  7. 无所有处定背舍---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而成就者。
  8. 想受灭处定背舍---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之灭尽定。

此中前二背舍者依初禅与二禅,皆修不净观,治显色之贪。第叁背舍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背舍依次以四无色定之定善为性,第八背舍依有顶地,以灭有缘心为性。

有关八背舍的论证,以《大智度论》中列举而述之。是二皆观不净。一者观内观外。二者不见内但见外,何以故。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爱多者着乐多缚在外诸结使行,见多者多着身见等行,为内结使缚。以是故爱多者观外色不净,见多者观自身不净坏败故,复次行者初心未细摄系心一处难,故内外观渐习调柔,能内坏色相但观外。

问曰:若无内色相谁当观外。答曰:是为得解道,非实道。行者念未来死及火烧虫 埋着土中皆磨灭,若现在观亦分别是身,乃至微尘皆无,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

问曰:二胜处见内外色,六胜处但见外色。一背舍见内外色二背舍但见外色,何以故但内有坏色相。外色不能坏。答曰:行者眼见是身有死相,取是未来死相以况今身。外四大不见灭相故,难可观无故,不说外色坏。复次离色界时,是时亦不见外色,净背舍身作证者,不净中净观。如八胜处说,前八一切处,观清净地水火风及青黄赤白,观青色如青莲华,如金精山,如优摩伽华,如真青婆罗捺衣,观黄赤白各随色亦复如是。总名净背舍。

问曰:若总是净背舍,不应说一切处。答曰:背舍是初行者,胜处是中行,一切处是久行。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不净观中二背舍四胜处,净观中一背舍四胜处,八一切处。

问曰:行者以不净为净名为颠倒,净背舍观云何不颠倒。答曰:女色不净妄见为净,是名颠倒,净背舍观,一切实青色广大故不颠倒。复次为调心故。净观以久习。不净观心厌。以是故习净观非颠倒。亦是中不着故。复次行者先观身不净。随身法所有内外不净系心观中。是时生厌 恚痴薄即自惊悟。我为无目此身如是。云何生着。摄心实观无令复错。心既调柔想身皮肉血髓不净除却。唯有白骨系心骨人。若外驰散摄之令还。深摄心故见白骨流光。如珂如贝能照内外诸物。是为净背舍初门。然後观骨人散灭。但见骨光取外净洁色相。复次若金刚真珠金银宝物。若清净地若净水。如无烟无薪净洁火。若清风无尘。诸青色如金精山。诸黄色如瞻卜花。诸赤色如赤莲华。诸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系心净观随是诸色。各有清净光曜。是时行者得受喜乐遍满身中。是名净背舍。缘净故名为净背舍。遍身受乐故名为身证。得是心乐背舍五欲不复喜乐。是名背舍。未漏尽故。中间或结使心生随着净色。复 精进断此着故。如是净观从心想生。譬如幻主观所幻物。知从己出心不生着能不随所缘。是时背舍变名胜处。於净观虽胜未能广大。是时行者还取净相。用背舍力及胜处力故。取是净地相。渐渐遍满十方虚空。水火风亦尔。取青相渐令广大亦遍十方虚空。黄赤白亦如是。是时胜处复变为一切处。是叁事一义转变有叁名。

问曰:是叁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是实观,是得解观。若实观,身有皮肉何以但见白骨。又叁十六物合为身法,何以分别散观。四大各自有相,何以灭叁大,但观一地大。四色非尽是青,何以都作青观。答曰。有实观亦有得解观,身相实是不净,是为实观。外法中有净相种种色相,是为实净观,净不净是为实观。以此少许净,广观一切皆是净。取是一水遍观一切皆是水,取是少许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等是为得解观非实,四无色背舍。如四无色定中观,欲得背舍先入无色定。无色定是背舍之初门,背舍色缘无量虚空处。

问曰:无色定亦尔有何等异。答曰:凡夫人得是无色定是为无色,圣人深心得无色定一向不回,是名背舍。馀残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名灭受想背舍。

问曰:无想定何以不名背舍?答曰:邪见者不审诸法过失,直入定中谓是涅盘,从定起时还生悔心堕在邪见,是故非背舍。灭受想患厌散乱心故,入定休息似涅盘法,着身中得故名身证。

 

十二、八胜处

又作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个阶段,所谓胜处者,系制胜烦恼以引起认识所应依之处。八胜处者即:

  1.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力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有色处之少分,制之而灭贪者。如想观外色多处,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初胜处。
  2. 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胜处---即观道力渐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 乃至十百千万等死 ,进而战胜色处之多分。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第二胜处。
  3.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观道力渐为胜妙,内心已不存有色想,更观色处之少分而制胜者。
  4.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即观道力更为胜妙,内心更能观色处之多分而制胜者。
  5. 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即观道力更为胜妙,更能观外色成青色分而制胜者。
  6. 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即观道力更为胜妙,更能观外色成黄色分而制胜者。
  7.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即观道力更为胜妙,更能观外色成赤色分而制胜者。
  8. 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即观道力更为胜妙,更能观外色成白色分而制胜者。

五胜处後因内心已无色想,更能观外色青、黄、赤、白等,并制胜之,以对治贪欲相。此八胜处者系以无贪善根心所为自性,渐次修行而成就,前四胜处者均依初禅与二禅观之,後四胜处者均依第四禅,不依第叁禅,因第叁禅天色乐多(气旺布身),心反迟钝故。且四禅行者心住一境性,心亦能转一切境,欲学一切神通变化亦能成就故,故心转外境成各种颜色,乃是容易之事。有关八胜处的论证,以《大智度论》中列举而述之。

《大智度论》云:内有色相外观色者,内身不坏见外缘少者,缘少故名少。观道未增长故观少因缘,观多畏难摄故。譬如鹿游未调不中远放,若好若丑者。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内身不净相、内身中不净相。观外诸色善业报故名好,不善业报故名丑。复次行者如从师所受观外缘种种不净,是名丑色。行者或时忆念忘故,生净相观净色是名好色。复次行者自身中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二种:一者能生 欲,二者能生 恚。能生 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 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於缘中自在胜知胜见。

行者於能生 欲端正色中不生 欲,於能生 恚恶色中不生 恚。但观色四大因缘和合生,如水沫不坚固,是名若好若丑。胜处者行者住是不净门中, 欲、 恚等诸结使来能不随是名胜处。胜是不净中净颠倒等诸烦恼贼故。

问曰:行者云何内色相外观色。答曰:是八胜处,深入定心调柔者可得。行者或时见内身不净,亦见外色不净。不净观有二种:一者叁十六物等种种不净,二者除内外皮肉五藏。但观白骨如珂如雪,叁十六物等观是名丑,如珂如雪观是名好。行者内外观时心散乱难入禅,除自身相但观外色,如阿 昙中说。行者以得解脱观见是身死,死已举出冢间,若火烧若虫 皆已灭尽。是时但见虫火不见身,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行者如教受观身是骨人,若心外散还摄骨人缘中。何以故,是人初习行。未能观细缘故,是名少色。行者观道转深增长,以此一骨人,遍观阎浮提皆是骨人,是名为多。还复摄念观一骨人,以是故名胜知胜见。复次随意五欲中,男女相净洁相,能胜故名为胜处。譬如健人乘马系贼,能破是名为胜。又能制御其马,是亦名胜。行者亦如是,能自於不净观中,少能多、多能少,是为胜处。亦能破五欲贼亦名胜处,内未能坏身外观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初第二胜处。内坏身无色相观外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第叁第四胜处。摄心深入定中坏内身,观外净缘青青色,黄、赤,白白色,是为後四胜处。

问曰:是後四胜处,十一切处中青等四处,有何等异。答曰:青一切处,能普缘一切令青是胜处若多若少随意观,不令异心夺,观胜是缘名为胜处。譬如转轮圣王,遍胜四天下,阎浮提王胜一天下而已。一切处普遍胜一切缘,胜处但观少色能胜,不能遍一切缘。如是等略说八胜处。

 

十叁十一切处者

又名十一切入、十遍入、十遍处定,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此十法为: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一切处,水遍一切处,,乃至识遍一切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背舍(解脱道)、八胜处後,於色等得净相後,於所观之中心转变各相自在,然未能周遍一切境,故修此定以圆满心遍一切的变化,成就一切处後,行者欲学一切神通变化,当下即能成就,如成就世间五神通者,随意而能办。

问曰:何以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名一切处。答曰:是得解之心。安隐快乐广大无量无边虚空处。是佛所说。一切处中皆有识。能疾缘一切法故。一切法中皆见有识。以是故二处立一切处。无所有中无物可广。亦不得快乐佛亦不说是无所有无边无量。非有想非无想处。心钝难得取相令广大。复次虚空处近色界。亦能缘色。识处能缘缘色。又识处起能超入第四禅。第四禅起超入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远无色因缘故非一切处。是叁种法皆行得胜处。一切处是有漏。初叁背舍第七第八背舍是有漏。馀残或有漏或无漏。初二背舍初四胜处。初禅二禅中摄。净背舍後四胜处八一切处。第四禅中摄。二一切处即名说空处。空处摄识处。识处摄前叁背舍八胜处八一切处。皆缘欲界。後四背舍缘无色界及无漏法诸妙功德。在根本中。若无色根本不缘下地故。灭受想定非心心数法故无缘。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但缘无色四阴及无漏法。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灭受想定。

问曰:馀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定。答曰:馀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於此功德心柔软善断法爱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或无漏禅。中间未到地不牢固。又是圣人所得。又此大功德不在边地。是故无次第。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声闻法中略说。

 

十四、佛法印

佛说未法时期,众善知识说法,不依「佛法印」而说者,即是魔说,若依「佛法印」而说法者,即是佛说。何者为「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叁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叁者寂灭涅盘。此叁者又称叁法印。

行者知叁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後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於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

问曰:何以故,但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答曰:不作法无因无缘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不名为无常。复次不作法中,不生心着颠倒,以是故不说是无常,可说言无我。有人说,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说一切法中无我。寂灭者是涅盘,叁毒、叁衰火灭故名寂灭印。

问曰: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说。答曰: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叁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盘。行者观作法无常,便生厌厌世苦,既知厌苦存着观主,谓能作是观,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无我,於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中,内外分别推求观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无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戏论,无所依止但归於灭,以是故说寂灭涅盘印。

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