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经》卷叁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4)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


   1. 经文

    「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叁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叁解脱门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静虑无量及无色定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解脱胜处等至遍处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九想,谓膨胀想、脓烂想、异赤想、青瘀想、啄 想、离散想、骸骨想、焚烧想、一切世间不可保想,如是诸想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十随念,谓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入出息随念、厌随念、死随念、身随念,是诸随念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十想,谓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厌食想、断想、离想、灭想,如是诸想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十一智,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说智,如是诸智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有寻有伺叁摩地、无寻唯伺叁摩地、无寻无伺叁摩地,是叁等持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诸根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不净处观、遍满处观、一切智智、及奢摩他、 钵舍那,如是五种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摄事、四胜住、叁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如是六种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七圣财、八大士觉、九有情居智、陀罗尼门、叁摩地门,如是五种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乐,如是四种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如是六种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无忘失法、 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如是六法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馀无量无边佛法,如是诸法不可得故。」

2. 统略解释

前经文说到要安住在以智慧渡到彼岸,一定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卅七菩提分法,应圆满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修证到卅七菩提分法,及空、无相、无愿叁解脱门,总归是不可得,这就是佛法高深的地方,从修证到有所得的境界,再推翻掉所得而悟入无所得,才能步步高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悟法而不住法,才是菩萨、觉有情者。

而修证到色界初禅、甚至四禅,或四无量心及修证到四空处定,都不要有这些修证到何境地的念头,即使修证到的境界也要推翻掉,才能继续前进。如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释尊问曰「你是阿罗汉否?」答曰:「未曾有此念也!因为如果我有阿罗汉果位的心,就不是真阿罗汉。」因此悟入空的人,如果沈迷在空、言空、想空,无形中已经落入执空相了,如何是真悟入空的人,有所言说即不空。所以学一法、证一法,到最後都必须放下、灭除,灭除并非它就没有,非也,乃是悟到空对於业力的解脱,对於业力牵扯不黏的能力自然产生。不必标榜悟到空与否,更不必有个空的主见或者有化解业力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证入无所得,一方面圆满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上。

圆满叁解脱门亦不可得故,不可得故,故修得後都必须放下、灭除、放弃,并非圆满某一解脱门以後就无所事事,必须一关、一关、一地、一地渐进,这才是真正的大般若大智慧。所以不管是空、是有,最後都是无所得,般若经是以智慧渡到彼岸的,智慧包括空、无相,空就是出世间的智慧,无相就是出出世间的智慧,圆满此两种智慧。佛经中的一名相虽然有时不太一样,但其实意义是同样的;空或出世间智都是讲同样的。

再来的经文,均是圆满修证後,再以不可得的般若慧观,舍弃一切法。此包括四静虑、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九想、十随念、十想,十一智,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等叁摩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不净处观、遍满处观、一切智智,奢摩他、 钵舍那,四摄事、四胜住、叁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七圣财、八大士觉、九有情居智、陀罗尼门、叁摩地门,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无忘失法、 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馀无量无边佛法等。

由上段经文观之,已将修行者所要经历的境界皆加以列出,不管禅定的境界,或者小乘圣人的智慧,或者是大乘圣人解脱的智慧,以及佛的神通心智等均必需修证过,有所证後再加以舍弃不执,才能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中。因其名相太多,往後由同学做一整理,把所提到的境界内涵找资料说明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个要成佛的人,如世尊当世要成佛之一生中,必须有如此地修证一趟,才真的能成果地佛。而我们今生不会成佛,所以每个人今生修到那里,就代表你的层次在那里。有的人喜欢世间禅定,包括四禅、八定,有的人喜欢小乘佛法,有的人喜欢大乘佛法,等等都是走在成佛道路的半途中。但对於成佛的总途径,都应该有一个了解,才不会迷头认影,自我肯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岂不成大妄语者。

虽然我们讲《大般若经》讲得很慢,没有什麽关系,只希望各位能够听懂一点一滴就好,一招半式就能走江湖,不要寄望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全部都能够听懂、看懂,相信很多都是意义差不多,只是加以演译而已。《大智度论》把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演化成一大本,当然不了义部份,可以从《大智度论》中去了解,譬如叁十七道品在《大智度论》中说明得很清楚,不了义部份在《阿含经》中也有,然而《阿含经》也不一定会看得懂,最起码《大智度论》是般若经的演译本,关於一些名相会加以解释清楚,但实证方面大概都一样,实证的功夫经典上也不会讲得很清楚。牵涉到实证方面,最好能够有过来人指导并且加以体会,空解脱门的境界为何?面对的业障如何去解脱?要真正去体会空的真实道理等。

讲空无的心如同握拳头,拳头一握不容易被沾黏、缠绕。而习气、毛病一大堆就如同张开的五只手指头,容易被沾染、缠绕、卡住,因为有贪、 、痴、慢、疑等种种的毛病,会随业力而流转。行者必须要修证到无所得、无为,业力才抓不到你,这就是空无的心。

关於空无的心光讲是简单,而如何去转业力?贪、 、痴、慢、疑等种种的毛病如何去灭除?如何去空掉一切法?这就是我们必须去实修实证的。如何灭除第七意识的妄想,第六意识的执着外内境,要从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之间去转它,并非从打坐几小时去转。打坐几小时只是在熬腿痛,痛过以後就不痛了,并没有真正的去转心的习气,而是在忍耐痛苦,痛久了以後气通就不痛,这是属於身体方面的成就而已,与心没有关系。对於别人的诋毁有没有不痛快、无所谓,那是很现实、很真实的,要真正的面对境界去转,不要对於所听到、所看到的虚妄不实在的境界而起心动念去烦恼、去造业。

( 89 年 1 月 30 日 讲於 法尔 )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