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卷叁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1)
--以方便法门学观空有二相
一、学习观等觉一切法--平等法
为什麽《般若经》刚开始就在讲「如何观?」、「观甚麽?」,般若经此处所要观的是什麽?这不是在观「有相」,而是在观「空相」。
经文:「尔时世尊知诸世界,若天魔梵,若诸沙门,若波罗门,若 达缚,若阿素洛,若诸龙神,若诸菩萨摩诃萨众,住最後身绍尊位者,若馀一切法有缘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梵者是梵天,亦即小世界中的世界主,如梵天王者,馀有梵辅天众及梵众天众等。天魔者守护欲界众生,不让其超脱叁界者。沙门是指出家人,波罗门是指印度教内拜火教的行者,阿素洛就是阿修罗, 达缚、阿修罗是八部中的两个代表,我们知道天龙八部,这里只是选其中两者来代表之,所以八部都包括在这里面,龙神也包括在这里面,虽没有全部列出来,但是天龙八部都是护法,他们都会在。加上大菩萨们,甚至於是已至极地菩萨位者,其他还有人众及非人等,非人是指鬼神之类。等等这些大众都到般若会上来,聚集在一起。
「便告具寿舍利子言。」
具寿者乃世尊对佛弟子或阿罗汉之称,有译成慧命,当非肉身之命。佛便告慧命舍利子说。(我们讨论《般若经》主要在注意「了义」部份,今天讲的「空性」、「解脱」都是在讲「了义」;「不了义」的部份那些支节的名相,要自己去探讨一下。)
「若菩萨摩诃萨,欲於一切法等觉一切相。」
如果大菩萨们欲於一切法具有能力证得平等法,不落偏空亦不落偏有,等觉一切有为之相,应该如何来做呢?今天要讲的主题就在「等觉一切相」。刚刚我们讲到「痛」、「不痛」是不是平等?「合理」、「不合理」是不是平等?是因为你有分别心才会有「合理」、「不合理」,才会有「对」、「错」这些分别的道理,世间的一切现象,对菩萨来讲,都不能有这些分别心,它只有一个「等觉」,等觉甚麽?等觉一切相,都把它化为一,意即可认知顺逆善恶一切相,但不要执为己法,生心相应。
因为是相等的,所以我说「痛」和「不痛」是一样的;心情「苦闷」和「不苦闷」是一样。为什麽是一样?你要说一个道理来,若行者心地没有超越分别心念想,要讲出这个道理,是有困难的,但让我告诉你:「痛」、「不痛」、「苦闷」、「不苦闷」为什麽大菩萨会认为是一样?主要是体性显露行者,其体是赤裸裸地,无漏智现起,不会觉知「痛」、「不痛」、「苦闷」、「不苦闷」等有何不同,亦即是他的习气灭後,对「痛」、「不痛」、「苦闷」、「不苦闷」虽也可觉知,但不会有烦恼法与它相应了。
你也要修证到任何顺、逆境界都一样,虽目前还做不到,因此你要慢慢去修证。有的同学在过程之间,为什麽会喜欢善境界、不喜欢逆境界?喜欢好事、不喜欢坏事?我常常讲,愈不好的境界愈能让你成长,愈大的障碍愈能让你成就。如果处在温室里面,成天处在天花乱坠的禅观中,没有逆境来障碍你,最後你还是没有解脱的力量。虽然你可以观过去、观未来,但你却不能面对一切业障时,有力量来转这一切境。既然,佛法是要讲解脱的,你就要彻底的去观一切法平等,不要选好吃的吃,不好吃的就不吃;不要去选择喜欢的善境界,逆境界就要逃避,这些要让它善、恶通通不起,这些喜、恶心生起都是不对的。所以,若要用智慧去证到解脱,就要等觉观一切相,所有相都是一样的,既然一样,接下来要如何来修证?以下的《般若经》都是在讲要如何来「观」,得解脱知见。
「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因地菩萨修证过程有六度,既然证入了以後,登地菩萨就有十度,以十度证得菩萨最後身绍尊位者。「六度」
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地前菩萨在修的,而地上菩萨在这里要修「十度」,十度者─前六度再加七方便波罗蜜、八愿波罗蜜、九力波罗蜜、十智波罗蜜等,古德云:「福慧双修」,福者是谓前五度,慧者是後五度。第七度就是讲「方便」,登地菩萨以後,既然开悟了,就要修「无为」菩萨法,而修的方法无他,主要为方便法门。通常你可以接触到的,都是在「六度」内,譬如你常常修打坐,这是在修「禅定」之间,「禅定」对真解脱是没有大用的,只留有世间的禅定境界而已,没有对障碍业力可以解脱的证悟。故世间禅定学人一到凡间,进入生活起居中,还是看不开,这是没有大用的禅定力。
所以修菩萨法就要用般若智慧来化解一切的不顺、不自在,也只有智慧才能够胜过世间的禅定,但是智慧从哪里来?是靠修禅练定来培养的;如果没有禅定,就没办法有般若智慧生起。
我常讲般若智慧有叁种: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你要学甚麽就能像甚麽,不在乎有多艰难,只要你有心,都可以学得很好。「出世间智慧」就是在讲「空观」,空一切相,像以前所述《金刚经》的那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都是要让你证到「我空智」、「法空智」的法门。然後,既然是证到「空」了,就要舍弃空,回凡再入世间,所以从「出世间」里面能再跳出来,就有「出出世间」的智慧。不要证到「空」以後都不出来,不出来就住「顽空」,就是没有证得圆融。若「空」证到以後再回凡入世,那你会觉得「痛苦」、「不痛苦」是不相等吗?不会的,一定是相等的,故经云:「等觉一切相」。世间的一切,你看起来都一样,为什麽?因为你修证到「空观」以後,「平等性」当然就会建立了。建立平等法以後再入世间,「好」、「坏」对你来讲都是一样,只是因果报应的一种业力呈现而已。
般若智慧就包括以上叁项,缺一不可。你说你很聪明,但没有解脱的智慧,那就是没有正式地开悟,为什麽六祖讲了这句话:「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潘同学看了一部出家师父所解释的《金刚经》,着者他解释说:「只要把目标放在见性上,不要去求禅定、去求解脱。」潘同学看了,就怀疑自问这样是对吗?我说你看书要看是谁写的,以你的境界,直接看经文就好了,为什麽要看人家解释的呢?她说:「我也觉得奇怪,这样讲应不对,六祖怎麽会说不要去修禅,也不要去求解脱?」我说六祖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六祖的意思是说你只要目标放在见性上,而且做到的话,那你禅定的力量就有,你解脱的知见就成立了,不是叫你不要去学禅定,不要去修解脱道。
譬如说,你从台北要到高雄,如果高雄到了,那你有没有经过台中、台南呢?当然有经过台中、台南。可以这样讲,先到台中是指「禅定」,而台南是指「解脱」,最後的「见性」则是到达高雄。而六祖讲「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跳过去了,把最远的目标讲出来,过程之间都是支节。为甚麽要「禅定」?心不定,才要修禅、修定,见到自性,哪还有不清净的心?当然这种「等觉一切相」证到了以後,你要不要去修禅、修定,都是自然形成,解脱知见也自然成就。所以,这就是六祖为什麽提到:不要在支节上搅和来搅和去,赶快来见性最重要。
如果叁种般若智慧中,欠缺一种智慧,表示你没见性,若连最基本的世间智慧也没有,那是否有开悟,尚有得商榷的馀地。拥有世间的聪明才智,那是世才辩聪;你可以搞电脑、上太空、搞生化、医学,但就是和家里的人搞不好,跟太太闹离婚,这就是没有空掉你一切业力的纠缠,未证得出世间智。所以,你要练得能够转业,不要被业黏着;无黏,就成就了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证得,再从出世间中跳出来,不是跳到哪里,而其实是跳回世间来,这就是学得「中道观」智见。
「中道」是甚麽?是「空有不二」,也就是我们常常在讲的,以如实空的体性,面对如实不空的因缘果报境界时,都能无碍、自在。这样的话,才是「中道」观,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这些般若智慧,若还没有做到,就要慢慢的去做、去薰习。怎麽薰习?就是学习下面经文所讲的这些方法,此是学习菩萨道的必要过程。
「云何菩萨摩诃萨,欲於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大菩萨要等觉一切法相,只有学习「般若波罗蜜多」一途,别无他法,为什麽?因禅定偏向以性定於一境中,而般若是以智慧观照境,性与境於动中两无碍,而要证得此境界,就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度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只有修「般若」,不见得能「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指「渡到彼岸」,若直译时是「彼岸到」的意思。如果般若智慧是有,但仅是世间的智慧或出世间的智慧,这还是没有真的渡到彼岸的,渡到彼岸应该是「空有不二」,未有「空有不二」的修证,表示还没有证到彼岸。若真的具足这叁种智慧,才能真谓渡到彼岸。因此,「般若智」虽有一点样子,但还是没有渡到彼岸,表示还没有完全成就,还在河海的中间,你就要学习下面这些法门。
二、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住为方便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无住」者是何义?在《金刚经》里看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文句,意云对世间一切的有相,不要用妄想心住在这相上,此当下有一觉而不住境、不黏的觉知在,那才是真心的了知,知後能不黏、无碍,这就是我们要生起的真心。若我现在证不到「无住」的境界,不能生起超越有相的佛心,那就要用第二法门---「方便」。甚麽叫「方便」?就是当下该怎麽做,就怎麽做是为方便,不勉强,能阶段做到、分段做到者,是谓方便。
不要看到甚麽,你的主观意念就先出来,执着也跟着出来。果如此,你不这样做方便修也不行,不要凡事一定要那样做才对,这都是你的执着。所以,要打破自己本身对一切法的执着,就以无住而为方便,来安住你的心,不能一下子入不住,就要以无数种的方便智证得。
无住是佛性的本来,叫你无住,但做不到,为什麽做不到无住?因习气、妄执太重故。做不到就要用方便法,慢慢做到无住,能以方便就可以随时安住你在般若慧中而做到波罗蜜多。
譬如说,我现在叫你去受五戒、受菩萨戒,戒条里有一条是「不杀生」,不杀生还要不能吃众生肉,你说:「我现在家里不方便,不方便又要去受戒,受了戒又不能吃素。」如此状况,你心里一直在战斗,在互相的煎熬,受了戒,但不能守戒,那怎麽办?请教师父说我该怎麽办。师父若不能方便就会说:「不行,你一定要吃素!」但家里反对吃素,就会闹家庭革命,所以你是菩萨的话,自己对徒众就要有方便法,不要看到戒律是这样,你不守就不应该。如果师父他说:「好!你看着办!」这「看着办」就是方便,他也没有告诉你说,你可以不吃素,你自己看着办。「看着办」可安你的心,也可安师父他的心,他没讲错话,因一切法都要负因果的。
菩萨要有智慧,众生业力很大,法不是绝对的,故要学方便、等待。有的人,叫他吃素,他可以吃;但这一家不行,他的父母、先生或太太反对,为了学佛,闹起家庭革命,那该怎麽办才好?就让时间去解决,所以说:你看着办;若不行,你暂时就不会去做。像这种菩萨「方便」法门,是慈悲,不是「随便」。「方便」只是等待机缘,时空慢慢在改变,有一天你家里的人会欢喜,说你吃素吃得不错,脸色红光满面,而且身体很健康,我们也来学你吃素,最後会是这样的。菩萨一超越六度,开悟後第一个就要讲方便法门。不要执着前面这个例子,什麽是对、错,
要学「无住方便」来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现在要破解你对法的执着,以上例吃素不吃素而言,能吃素、不能吃素均不可得。「为什麽一定要住」以及「为什麽一定要住的那个法」,这两个有什麽问题、对错?均是不可得,一切法均是不可得。守戒、破戒均是不可得,这在《圆觉经》里讲的很清楚,一个开悟的行者,他要解脱心里的束缚时,「守戒亦不爱,破戒亦不憎。」为什麽?因为一切法平等不可得。既然证到菩萨的境界,你是要求自我解脱,就不能说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可以不可以均是执着。
你可以守戒当然很好,如果障碍很多而破了戒,破戒也没什麽关系,心忏悔就好了。这样牵扯、牵扯,到最後你心清净,连破戒的心自然都没了,也不会去破戒了。到最後,如果不是为众生,是不会去破戒的,为了度化众生,有时你会破戒,那是为度人而破戒的,菩萨超越的话,所住、能住均不可得,就是所谓的「守戒亦不爱,破戒亦不憎」。
菩萨求「圆觉」,也就是要朝「等觉一切相」的目标走,但我也一直告诉你们,不要以这两句话去跟初学的人讲。说不必守戒啊!《圆觉经》里不是讲破戒也无所谓,守戒也不是那麽可爱啊!你不要把初学者拿来和菩萨同样的讲,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讲《圆觉经》的对象是地上菩萨,是要他们求得心里的解脱,所以当然要这样讲。
初学者为什麽守戒很重要呢?因为他常会犯错,所以戒律对他来讲,就是随时在身旁的老师,他还分辨不清法的真实,怎麽可以随便犯戒呢?因此我们要把经典所要讲的对象、境界搞清楚,乱解释经文是在造业也。
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能住」是我们的心主观的意念要安住那里,「所住」是我们要安住的一个地方、场所、对象。这些所住也好、能住也好,都是虚幻不实的法,是谓不可得,一切能住的心及所住的境都是不可得。菩萨要朝这个目标
「等觉一切相」去做。「所住」的法也好,「能住」的心也好,都要把这些放下。你懂得第一句法门,以後每一句都是在讲这个道理。
叁、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以无舍为方便「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第二要用方便法的就是以无舍为方便法
不必舍去自有的,无能舍或无所舍等法皆没关系,要以方便平等法观之。若能舍就舍,舍後无能施的人、所施的物及所施的对象。我们不是说修一切法无执,都要舍一切相、舍一切法吗?不是都在讲「空」吗?现在为什麽又叫我们执着方便有相无舍呢?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中道」,「中道」就是「空有不二」,所以你不能说有相就是不对、不好,有相有什麽不好?当证到空以後,为了更进一步认识佛法,就要慢慢学习接受世间的一切相,所以无舍是说诸法也不一定要舍,我可以布施---舍,也可以无舍---不施。谈到大菩萨要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应以无舍而为方便。以因果言,行者若布施很多时,未来世还要来受报吗?若你对这些都能不怕,那就不必舍布施此法门。但若大菩萨想以布施渡到彼岸,而当不布施时不会觉得不自在,也不必挂碍,菩萨也不要有挂碍想,因能施的人,所施的物及所施的对象等诸法都不可得故。
很多出家人刚开始学佛未究竟时,很怕人家来供养他,为什麽?因为受供养,他就跟你结缘,修行的功德要分给你还没关系,怕以後下一生,可能又要跟你因缘搅和在一起,因此他就会说:「不!不!不!你不要供养我,我不受人供养。」这就是只懂一半,等到他觉悟诸法不可得後,你供养我,我好像没有接受众生供养的心。
菩萨要做到能布施的心、所布施的物及所布施的对象都入空不可得,这就是所谓的叁轮体空,都没有了法。如果,行者还有执着一个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对象及用来布施的物时,就是不能超越诸法相。没办法超越一切法,你就会再来受生、要来享受荣华富贵,这也就是你没办法做到《金刚经》里所讲的「无相」布施。既然要做到「无相布施」的话,你就要懂得叁轮体空
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象及所布施的东西,这叁个法相都要把它空掉,这就是「无住」,这样就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四、圆满净戒波罗蜜多
---以无护为方便「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大菩萨们要圆满净戒渡到彼岸,应该以不守护诸根为方便,要证得犯、无犯相不可得,而证到彼岸。上面曾讲到「守戒亦不爱,毁戒亦不憎。」这里在讲,你要如何来圆满净戒波罗蜜多。菩萨要得戒清净,不是护着诸根说这个不能犯、那个也不能犯。这样去守护诸根不去犯戒,此种做法是不究竟的,为什麽?因你守护之时,可能就不会犯了,但不守护时就会犯,这就是不真实的圆满净戒波罗蜜多。
这里说不要去保护你的心,让它管制你行为,说这个不能犯、那个也不能犯。你应让你心去自由发挥,自由自在地去面对一切相,而内心没有要犯戒的业种力量,如此自然就不会去犯戒,这才是所谓的戒清净。
不要有一个心好像你要我成就道业故要守戒,如此就像你又拿一个东西来绑着你的心。这样你怎能成就道业呢?要成就道业,本来就是要空空如如的、没有挂碍。不要说因为你戒杀,不能杀生,但是当你看到蟑螂、蚂蚁爬来爬去,会说:「我受不了,但我不能杀它,最好有人来杀它。」你有这个心境就是不清净,你要练到不必去保护我的杀心,自然让我心不杀,它们在那里,我都能无所谓、无碍。若能这样的话,你要不要去护心守戒
要不要守护你的心,避免去犯戒呢?如果不能去除保护我心之下,让它不犯戒的话,就不能证得清净戒的境界。若能坦荡荡的去面对那个境,而不会去犯戒,那是已证得一切相空,才不会去犯杀、盗、淫、妄,甚至其他口业及叁毒意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如果你不守护此心,撤开 篱,你心偶而会犯戒,或许也没有犯戒。没有犯戒当然最好,但若是不守护心时,犯了你最不能去除的净戒,那也不要挂碍,因犯、无犯等相均是不可得故,要待时间来磨,有朝一日,可不守护心念而不犯戒,以如此方便法修证,才能以清净戒渡到彼岸的。
譬如说对一个犯人,你画一个圆圈,你叫他在这里面不能出去。如果他为了度众生而犯戒,此时圆圈的外面,刚好有一个众生要吃掉另一个众生。他看到了不忍心,就跨出画的圆圈外,去把他们俩个分开,让其中之一不会被吃掉。这是救生啊!这种行为对不对?表面上讲是犯戒,但是实质上,他是为了完成菩萨愿,救众生而犯戒,这样你要怪自己吗?如果没智慧的话,就会一直耿耿於怀说:「我破戒了!我破戒了!」有智慧的人就会说:「我虽然犯戒,但是我做了好事。」这样你会不如意吗?不会,你会自在。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菩萨的知见,不要被你该守戒或破戒等,在那里搅来搅去。要怎麽去破解这种犯、无犯的执着呢?就是要「等觉一切相」,犯、无犯都不可得,有相、无相都不可得。犯了也不可得,不犯也没什麽好处,也不可得,这样去突破你心理的障碍,让你无护念戒下,度到彼岸,不会犯戒。
五、圆满安忍波罗蜜多
---以无取为方便「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
大菩萨要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应该以无取一切法,无取忍、不忍诸法而为方便,始能度到彼岸。当不能忍而取一法也不要紧,是为暂时方便。因一切心动、不动相均是不可得故。
我们说忍辱波罗蜜多,是对一般地前菩萨在讲的,大菩萨不能译为忍辱,对菩萨要说安忍。忍辱法就是心里还有一个我,有心在忍,心上有一把刀,所以你很痛苦在忍受,那还是凡夫境。大菩萨境界不是这样,而是很安祥的在忍受一切境,且都没有烦恼,这叫「安忍」。安是无心,没有一个能忍的心,心自在在忍,那不是空了吗?菩萨应该空一切逆境相,才有这种知见。
这里讲的是要用安忍,要用无取,不必去取一法来对治心内能忍、不能忍的现象,心能忍当然会舍一切法,心能自在如如不动。若心不能自在忍,会取一法来忍,那麽时也无所谓,不要一直自责我犯 戒,从理地观之,心取不取法、心动不动相,均是不可得。
一切法都因「取」、「舍」而生,体空面对境时,这两个不同时现的法,起个法来时,你妄心叫你取,未清净时,取就取,要取时觉知在。你既然可以证到空相中现起法相时,到底心要不要取一个法?前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一个有为法,要让你悟入无为法的境界,因为你的功夫还不到,所以你要用它来解脱,用它来对治冤亲债主的纠缠,用它来对治你业力的牵扯,这是方便法。
如果你证到空、无生法忍的话,这个法还要不要用?当一切冤亲债主来时,我心能坦荡荡的,我不必做什麽,我心安祥去忍受目前的一切境,而且不是它所谓的逆境。什麽叫逆境、不逆境?对我来讲,诸法平等,那有所谓逆不逆、顺不顺?都一样的法,所以要用无取来达到圆满安忍波罗蜜。
如果不行时,你就要变通、要方便,不要直说无取,偶而也要取一下法来用,为什麽?因为你还没有证到究竟,所以你偶而也要念念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来破解你目前所遭遇的困境。这样方便、方便,方便到最後,你就可以证到圆满安忍波罗蜜,不动而忍一切法。《般若经》里都是在告诉我们,怎麽证到彼岸的方法。接下来,它在阐述为什麽以取、无取为方便呢?「动不动相不可得故。」
你心对境有动,所以要取一个法来取代、安住你的心。你心有害怕,或心对这个境很不以为然,所以心会动,心会动就想用一句佛号、一句佛法来对治那个境界。这样一次、二次、叁次,本来以前人家要揍你的时候,你说我穿厚一点的衣服来给你打,屁股安铁片来给你打。现在练得一身功夫的话,纵使你打我,我不必藉靠这些了。在还没有证到安忍以前,虽说无取是一个最好的目标,是一个高段的人证到的一个境界。但今我还不行,不要说无取,所以它告诉你偶而取一下法用,也没关系。等到有一天,我可以做到的话,我是以无取为方便,有取也是方便,这样一步一步可修到安忍的境界。所以,从理地观之,心动、不动相都不可得,这样目标是以平等一切觉、一切法为目标,但是中间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你要朝这个目标去做,记得以有取为方便,证入无取为目标。
六、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以无勤为方便「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诸大菩萨应以不勤於用功为方便,不管身勤、心勤及身怠或心怠,都是方便法,身心勤怠诸法皆不可得。如此能让身心无勤来证入精进波罗蜜到彼岸者,是诸大菩萨所应修证者。
你说一天要念几部经、打几次坐,像有位同学上次打八小时一座以後,昨天又打八小时一座,这样就算精进用功吗?达到精进了吗?这里告诉你,以无勤为方便,在无勤中你能不放逸,随时观照己心即是精进。若是身勤心怠,就是不算精进,若是身殆心勤是精进法。故大菩萨不必要那麽用功色身,其实天天吃饭、睡觉、拉屎,能照顾好念头,就是在精进用功啊!
无论你用什麽法,只要让心清净下来,就是解脱了。这里告诉你正精进,正精进当然天天用功,但也不必说一定要那麽用功地冲过头了,就是这里讲的无勤为方便。
现在讲到我们修行时都有障碍,这个业
(冤亲债主)来的时候,它会解除你的内气,把你的丹田弄跨了。或者让你感冒了,你就没气感,没气怎麽打坐?心烦就不想打坐啊!不打坐也可以,叫我不打坐,不打坐我就不打坐,但是我能保持一个心住安祥,这样可不可以?也可以!我来忍受这个逆境,这样是不是在修行?也在修!如果说,我觉得这个逆境不行,我身体丹田气功破了,我要把它练起来,我要精进用功,我除每天做的功课要完成,也可以利用宝瓶气复活丹田!用宝瓶气时,心观想丹田一小时、二小时,观想中闭气,一定有办法再开发丹田气机出来,只要用心去做就可以。
你叫我无勤,无勤也可以,平时很勤去做也可以,战时无勤也可以,这种方便法是你自己去取舍的。所以很多同学都问我,到底要怎麽去用功?其实怎麽做都可以,就看你当下的心态是怎麽样。如果你现在碰到很大的障碍,大家都很为你着急,你却说无所谓,生病就生病,你认为你不必化解这生病的业缘,那是你要走入另条路,以无勤为方便法,也对。
行者要修入空观、修入平等性、修入痛苦和不痛苦都一般情,那何必要去化除这个逆境?这是大魄力的修行者。如果你笑他没有很精进在用功,但你仔细想一想,说他这样有没有在精进呢?菩萨应该有这样的觉悟
要等觉一切相,自己去体会这个病生得多重,然後身体也不行、气也没了、喉咙也发痛…,什麽都不行,要不要去对治?不要。我就这样忍受着、忍受着,而且很安祥的去忍受,这是要以无勤为方便来成就大道业的。如果你说:「不行!我受不了,我一定要把气机诱找回来,我要去看医生吃药,然後我才可以好好念经、打坐。」这样也可以,没有一个绝对的法,都是方便法。哪一个法才对?都对,这就叫做方便,当下你要用什麽方法都可以,就尽管去做。所以,勤当然很好,但勤也不要冲过头。有时候你们也要善观因缘,这些冤亲债主看你没破绽可下手,它看你这麽精进,就会弄一个使你更精进的念头,本来一天修八小时,它让你发大勇猛心,一天修十八小时,甚至於二十四小时都不睡觉。你认为我突然发勇猛心,这样用功很好,其实这麽长时间用功,到最後体力会透支,甚至跨掉,它用这种方法来整跨你。你既然是中它的计,也无所谓,就顺它的计,都不睡觉而用功到体力透支,最後它高兴了吧!我还有另一套,其实我已求得等觉一切相。这样冲过头,然後身体不好,我也觉得无所谓,若这样它也没有办法。
所以太精进、不精进,你说好不好?以菩萨来讲都是随缘方便,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要有这样的知见去体会。那你要采取哪一种心态,就是要学哪一种特殊法门,没有所谓绝对的对错。为什麽这麽讲呢?
「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你身体以前用功的打坐也不可得,你心里很用心的摆脱外在的烦恼,或冤亲债主的纠缠也不可得,你什麽法都不用,不用功也不会怎麽样,就是懒洋洋的吃饭睡觉,也一样不可得。此用功、不用功有什麽不一样,都是方便,可以对治一切不同的情境,都可以渡到彼岸去。你到底抱着什麽心态都没有关系,你要看着办,以方便法门去灵活运用,总是朝度到彼岸为目标。
七、圆满静虑波罗蜜多
---以无思为方便「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
诸大菩萨应以无思、无念为方便法,因有禅味、无禅味皆不可得故,菩萨应如此修证,即可圆满静虑波罗蜜而渡到彼岸。
我们说禅修本有修证的叁阶段:第一阶段的禅那是做弃恶修
因刚开始修行时,心有一大堆的粗毛病要去除,所以叫做弃恶。弃恶修到已经没有粗恶可弃了,就进入第二阶段禅修即思惟修 开始想一些佛法来修断内心的烦恼。有点心能清净时,行者就可以进入第叁阶段禅修即静虑 你有什麽问题,心现起哪个相,你就可以从静虑间去得到很多的讯息。现在经文讲的对象是菩萨,所以应该有这个静虑的功夫。那静虑要不要时常用心去想?或者不用心去想?这些都要放下,以无思而为方便。你一直在静虑、思索那一件事应该怎麽样?那一个人怎麽样?那一件事会怎麽样?都是在禅修间去问你自己心地,自然就能从你的体性间,现起种种的欲知法相。
那我不思想,可不可以?不想更自在,因为你要修入「等觉一切相」的无为法境。「无为」是修空观的最高段境界,因为你做不到无为
不想,故暂时随缘想也可以,以此种想为方便也可以,慢慢证得体空法解脱。这中间到底想不想?要不要探究某一件事怎麽来、怎麽去?怎麽会这样?你有探究的心也好,如果不探究最好,可自在无碍。反正你怎麽来,我在当下一念之间就怎麽去,这样会有烦恼吗?菩萨应没有烦恼法。所以你问他
(自性),他才答,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他(本心)不会去想昨天、不会去想未来,这是觉悟者的修证,觉者的心态。如果你做不到无想无思,那就偶尔想一想,可以吧!偶尔知道一些消息也可以吧!你要怎麽样都可以,为什麽?
「有味无味不可得故。」
你在静虑之间所得到法味,或者没有什麽法味可得
自在清净,这两个都属没有挂碍。所以禅宗祖师大德,从来就没有心存什麽,甚至於连神通什麽的都不去现,但是当下他要知道什麽,他就可以随心应化、随心现,这就是所谓法尔的现象。
八、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以无着为方便「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刚开头讲菩萨要以无住为方便,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修证中。现在要圆满般若波罗蜜多,现历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波罗蜜多,最後就是要以无执无着为方便,证得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因菩萨要以无着为方便,要能悟知诸法的法相与法性皆不可得故。
无着就是不要去执着一切性、不要去执着一切法。上面所讲的静虑是在修禅定,禅定之间你如果能够用智慧去化解它,或者不用智慧去想而能渡到彼岸,这两种样子好不好?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方便法的修证。不执着是修法最高的目标,若你犯执着,一执着就不行,要用智慧去照破它,但知道执着不行,却做不到不执,在经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多修证时,做不到也可以方便执着一下,这是过程间的方便法。为什麽?
「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因为大菩萨证到如实空体的话,回到性空的理地境,而一切法相追根究底来讲是空的。但是在现象界里面的法相都是随因缘而现起的,不能否认它。因此修禅也好,或是悟到体性的菩萨,他就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所以你心地所现的影像也好、心念也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对这此阶段修行的菩萨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了解它,就了解一下,不想去了解它,就摆在一边,也不会怎麽样!这样是最彻底的用智慧去照破一切的执着。
你对那一件事还会执着,对那一个人还会执着,执着、不执着之间,你怎麽办?随方便法去看着办。如果还会执着,就要用智慧,此智慧是出世间的智慧,就是观空智,照破你执着的心。如果你是可以不执着了,可以让一切法归到原始点
空性,那就无所谓,那是高位的菩萨,悟得解脱知见了。有执着,要用观空智来方便化解,要怎麽用?看着办。如果真的用不起来,那念佛也可以,用念佛来摆脱你烦恼心的纠缠,摆脱你对这件事的挂碍。譬如说,你今天感觉到你最亲近的人,几天以後会发生什麽事情,然後你就一直挂碍
我要不要帮他,要如何化解他这个困境。你愈执着,这个境愈不会改变。你真正心地化空了,之後你要怎麽样就能怎麽样,其实你心地愈化空,他的坏事就愈不会发生。这又回到原点
我们讲你的心有没有执着,阿赖耶识为什麽会执着?外缘为什麽会来访遇你?因他的业和你的业有因缘在,就是因你还有执着的心。若你当下能够观空,这一切业都变为不真实的,一切法相都是非真实故。你这样心一转的话,就不会执着那个业缘,不执时,那个业缘也就不会现在你的身上,马上能把他放下了。若菩萨做不到这境界,就要用方便法门去做,用智慧去观也好,用念佛来排除也好,或可用其它的法门来破解一切相也行。这是《大般若经》一开头讲,以第七方便波罗蜜来圆满菩萨六波罗蜜法。以後都是在讲如何来观,此《学观品》教你如何来观。你要成为大菩萨,就要用方便法来破解六度里还没有做到的修证境界,这样才能圆满六波罗蜜法门。
(待续)( 89 年 1 月 16 日 讲於 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