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体认三界火宅(5)
五、无色界火宅
1.前言
行者色身破时,法身会活起来,当然这个阿赖耶识里的法尘会升起来,所以里面的妄想法尘就很多了。我们讲诸根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时,这动、静、根是对于五根六尘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都是在色界现象。譬如说: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以眼根来讲,你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可以看到鬼神之类,耳朵可以听到另一类众生的心等等的,这些都属于五根六尘的现象,这还是色界的修证。
如果开悟以后,突破色身时,就只有一个心,心是用觉知的,不是用看的,用心感的,心感比你用眼睛看,看得还要清础,你眼睛是看到这个人的形相,心看不只是看到这个人的形相,还看到这个人的心地里面去,此人心地好不好?这个人现在生起瞋心,这个人现在抱着什么心态?甚至于这个人现在的起心动念,你都可以感觉,这时都是用心来觉知一切的,这就是无色界的境界。用心来觉,所以念头有很多,有过去、现在、未来,如果有觉而不能够空掉,那就是属于无色界的四空处定,修证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定。
此时修证空无边处行者,可以感知虚空无量、空无边,空无边是一千大千世界都可以感觉,当然不能像世尊能遍知三千大千世界。识无边处就是心能泛缘过去、现在、未来,因为它是心识,心可以知想过去、知想现在、知想未来,也可以感觉过去、感觉现在、感觉未来。无所有处修证,不像识无边处的修证行者会执着这个心起念头,故其觉知心能入无所有,因它不执着妄心,亦即我们常常讲的「有法无主」现象。非想非非想处是世间禅里的有顶天,是最高的、最后的境界,心无事不想故说非想,有事时会感知而起想,因有微细念故说非非想,这些都是在讲心。
2.佛禅解脱道与世间禅的不同
在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定中,如果不修空,或者修无相、无愿等三三昧,纵然有非常久远的寿命,定退寿尽当再轮回。若一个开悟的行者能修学三三昧,当能证得解脱知见。三三昧就是三个正定,正定就是三昧,一个是空、一个是无相、一个是无愿等三三昧。
尚未修证到空的时候,你有觉知甚至懂得很多,这些都是神通,但就是没有办法把它空掉,没有空掉就没有解脱,修佛法的分野就在这里。在世间禅这边,它一样有心的灵通力,但是不修空观,就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我们修学佛法,有没有神通是次要的,第一要先证得漏尽通,漏尽就是要学习到空、无相、无愿这三三昧。
动、静、根、觉、空、灭这六结使是生灭法,一动一静这都是生灭法中的生灭,我们的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是空,具有无相、不黏的功能。生灭法是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故知此生灭就是生灭法。
我们修灭六结使,是逐一把每一结使破掉.,生灭灭已的时候,我们寂灭的体就现起来了,寂灭的体就是我们的佛性,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时候你心就可以像有大圆镜智,这个镜子它可以照外境,不是只有照我们的人,还可以照其它的世界、十方世界,还可以照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这就是大圆镜智,但这是佛的境界才有这样的能力。
现在在讲世间禅定,突破色身以后,就是在六结使的
’觉’位,此时行者就变成无色界天神,无色界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空处定天,最高的就是这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佛法的最高天是以第三的无所有处天为有顶天,为什么呢?因无所有处的心境,与佛法的离念灵知一样,亦即有法无主,即得解脱知见。但两者差异在何处?若以禅定境界言,其心的觉知与离念是一样的,但佛法却能再以卅七道品、四无量心、六度等佛法,锻炼此心志,使我们的心得生灭灭已,也才能让寂灭现前,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能解脱的时候。世间禅定里面,是靠什么来得到这个定?它是靠体性不起心动念,而佛法呢?是要靠般若智慧来得定,最大的分别就在这里。用般若智慧得到无所有处定,世间禅同样是有无所有处定,但世间禅的无所有处定还不够,还要修六度,尤其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用来培养你的觉受与观感,譬如: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看不清楚、会迷糊,有的人一看就清楚其毛病在何处了。像现在最热门的陈某和林某之诤言,你们有没有关心国事?喜欢陈某的就说:「陈某对!」支持林某的就说:「林某骂得好!」你有智慧的话,什么叫做好或不好?都是因缘果报。如果陈某不要天天在电视台乱骂人家,从上层骂到乡下老太婆,她今天也不会被人家骂,一切都是因缘果报,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偏向于哪方,说哪个对?哪个不对?两个都要打50大板。
这个智慧不是你一下子学就会了,但是你就是要慢慢的熏习,慢慢的修学到能知而后空之,能够修证到空的时候就有智慧了。如果不空,还有很多的习气毛病,当两边在争吵时,你还有偏向于哪一边的时候,当然就不客观了。不客观就没有空,没有空、就没有智慧,所以这空观修证上是最重要的。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常常讲在修行过程之间,空的修证是有阶段性的,第一阶段要用绝对的空,空掉一切法,才能得解脱。在这里以这个心的觉知而言,很多人认为自己有心通,自己猜测的事情都猜的很对,即使很对,有什么用?没有修证到空,是没有用的!譬如说:以前有一位同学跟我讲:「老师!我感觉我们的道场要搬了!」你感觉要搬,我就不让它搬,最后也没有搬。有自己的房子当道场要搬,当然最好,但如果还没有,居住哪里都一样,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每一位同学好像都有预知的神通,我都不让她的神通实现。还有像连同学说有神通者说:「她今年会换工作!」我就不让她换工作,教她待人接物的道理,使人不要来逼迫她,现在她又待了两年多了,也没有换工作。
以这种心的觉知,或者人家帮你看出来的命运,你没有办法去转,就是没有修证到空,这样学佛有什么用?修行到一个境界的时候,潜意识里面都有这种觉知,这不一定要开悟才会有。开悟的时候这个觉知更厉害了,但是你有觉知、没有空,却不会摆脱种种的因缘。因此第一阶段,就是一定要推翻你一切心里面的觉知,把它空掉。真的、假的、妄想,本来是很难去分辨的,因为你还不清净,不知道哪一个对?哪一个错?什么都不管就是入空了。等到你已经慢慢的修练成熟了,得观空智后,这时要进入「灭」的境界,灭的境界就是空、无相、无愿这三三昧的总称。
佛法中修这三三昧是很重要的,这是《大般若经》里所讲的,上悟下本师父常常鼓励我们要看《大般若经》,由此经得知开悟的时候,你一定要修空观、修无相观、修无愿观这三三昧。这三个三昧修证到的时候也是满七地菩萨,而入八地菩萨位。还没有修证到时,只有「默默修!」,也都还在前面的初地、二地、三地、、、,因心都还搞不清净故。
什么叫无相?这个观念很重要,无相就是灭,灭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有对待的境,但是不执着为境。这就是我们刚刚所讲的「有法无主」,心里面有灵觉、心里面可以映照一切相,但不受它所左右。
「空」是绝对的空,绝对的空是真、假我都把它看成空,不理它。有时候常常会受到考验,你有没有办法修学到绝对的空?如果可以做到绝对的空,你心里会很安详。譬如:你起了一个念头,这念头都不是好的,似家里失火了,结果你就动心了,赶快打电话问一问!这就是动了心,不管是什么念?真的、假的都不理它,才能入绝对的空,也不必打电话、也不必理它,烧就让它烧吧!有没有这种魄力?行者常常受考验的,就是在考这些心的妄执。
诸佛菩萨、护法神、冤亲债主,所出的题目就是离不开你最害怕的,你有一丝一毫的这种微尘、怀疑、动心,你就糟糕了,没有办法解脱!解脱那么难修?是真的很难修!但是只要放下一切,不管是什么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你都不理它,绝对的把它空掉,你才能够慢慢修证到观空智。修证到以后,你心自然可以清净、可以映照一切相,或者起心动念可以感知很多事情,心能通诸事,但是都能够无碍,即是有法无主,无碍不执着就是「灭」的境界。灭的境界一得到,那佛性的「空」、「有」两面都起来了!
我们虽然在讲世间禅的境界,但是你要了解佛禅和世间禅的分野在哪里?「觉」位证得后,对于灵知心的境界就要能以「空」、「灭」来度过,「空」、「灭」这两个境界要修证的。
3.成圣、入无色界之分水岭
世间四禅境界的行者,没有因缘修学佛法,又是很厌恶此身的累赘,因而发奋用功,得破色身而入无色界四空处定的修证。虽然无色界天神寿命也是久远,但定力衰退时,即是寿命尽的时候,还得又堕落而轮回,故说无色界四空处定也是火宅一样,不好居住。
上次讲到四禅五净居天之圣人,已得不还天的小圣三果果位
—阿那含,他们的天寿久远,但寿命是会尽的,那最后又当如何呢?在此期间他们心的舍受功夫更纯熟,发明智慧智光,获得圆通,便会成就阿罗汉道,入菩萨乘中。正如《楞严经》所云:「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4.无色界四空处定
(1)空无边处定
《楞严经》云:「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四禅境界行者舍受独存,舍弃忧喜受(二禅)、苦乐受(三禅),仅余有舍受平等觉受相应,若在舍心之中得清净,舍弃诸心对外境觉受,故无心病可除。在此状态下,行者忽觉色身有碍,不能随形自在无碍,故想尽办法,销灭此色身质碍,而一味入色空之境。如是一类行者,当离色碍,证得空无边处定。
此空无边处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定,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虚空为无限大,入空无边之相。行者于第四禅中,断一切苦乐,但却体认一切阻碍禅定上进之过错,即在一切色相,不念别相。若能灭有对待之色相,即可得入无边虚空处。行者欲突破色身束缚时,应作是念:吾若无此色身,则无饥渴寒热之苦。观此色身本粗重弊恶,虚诳非实,乃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种种苦恼之所住处。行者欲得免此身患,当观此身,身中虚空,常观身空,如笼如甑(瓶),常念不舍,则得度色,不复见身。行者观身内如虚空无有一物,外色亦尔。得此观已,是时能观无量无边空。得此观已,此时无苦无乐,其观身空心转增,如鸟闭于瓶中,瓶破得出,是名空无边处定。行者证得空无边处定,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如。行者依受想行识四蕴,翱游于无量空处。此处地天众得寿二万大劫,因空无边处有无边行相,亦有余行相。故空无边处行相招万劫寿,余行相亦招另万劫寿,共为二万大劫寿命。此天众因已无色身,故不言身长几何,以下亦同。
(2)识无边处定
《楞严经》云:「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行者内外质碍既销亡,已不依于外境色相及内身相,而依前定空无边处所修证,得无质碍无色身,当然同时也断第六意识所依之身根、色尘境等。但行者识心不灭,仅留一真心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中有过去、未来、现在诸种子,均是七识妄执心所依缘之法尘。阿赖耶识法尘当诱起第七不净识之执着,好在识无边处行者,因无色根故第六意识心已灭除,现在仅留有第七末那识染净诸法执都还全在,但末那识粗习妄执依第六意识缘外色境而起用者,现因内外色境已灭,故无有所依。致使第七末那识具有半分功能,却还能依缘于第八阿赖耶识,对赖耶中种子还有妄执性,此功能仅具有微细污染法的执着而已。如是一类行者,当去空执而入识心,缘识以为真,证得识无边处定。
此识无边处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则证入识无边之相。行者观虚空时,以识缘之,缘多则将破于定。行者观虚空,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则有,非是实也。如是念已,舍虚空缘。行者舍虚空缘,但转而缘识。云何而缘?行者现前识,缘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识。是识住无量无边处,如虚空无量无边,是名识无边处定,又名识处定。行者处缘识无边处,以识缘之,识缘多则散,能破于识无边处定。行者观是缘识,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则有,非是实也。如是观已,则破识相。盖以心缘心入定者,此定依三世心生,终非究竟。是故呵识处,赞无所有处。行者证得识无边处定,此定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识半分微细,安定清净寂静。行者依受想行识四蕴,翱游于无量识处。此处地天众得寿四万大劫,因识无边处有无边行相,亦有余行相。故识无边处行相招二万大劫寿,余行相亦招另二万大劫寿,共为四万大劫寿命,得寿四万大劫。
(3)无所有处定
《楞严经》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行者初入无色界天时,首当灭色证空得定,再而厌空,次依识而定。然依识而定,因缘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事缘,缘多坏定,故而行者再控制此心,不让它乱动想,因而能对十方世事时,既无色缘及执空诸境,故当觉心应照世界诸物时,因已离识想,故能使心寂然不动,回然并无所执,而住无所住中。如是一类行者,当去识心后,面对境界时无所依缘,因而证得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定,又称不用处定。此定因厌患而超识无边处,舍一切法入无所有处,故能超越识无边处。观所缘皆无所得,行者思惟一切法无所有之相,因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相而安住之,行者依此行力所生之处。一切习气者包括我、我所等诸法,行者在诸地中,均在去除我、我所等一切法,何以至此地始名无所有处?因其它诸地所修之去我执及我所执,无有此地来得真确,彻底使其势力薄劣不生作用故。此地无有真实常恒不变易法,损伏常见胜诸余地,故此独名无所有处。复次,此地无有所趣、所归屋舍、室宅能为救护,摧伏憍慢、懈怠、放逸胜诸余地,故此独名无所有处。复次,此地中,无无边行相,初舍彼相,故此独名无所有处。行者证至无所有处时,于此定中,无能让所摄行相转故。如说非我有处,有时有所属物,亦无处时,物属我者,故此独名无所有处。具足住者,谓获得成就无所有处善四蕴,于获得成就说具足住生,是故名无所有处。行者破诸识相,系心在无所有中,是名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如是思惟,则破识相。行者破识相已,呵识处后,系心在无所有中,舍离一切我、法执等,是名无所有处定。行者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得名,又名不用处定。前缘空入定为外定,后缘识入定,名内定,而依内依外,均非寂静。无所有处定与其余之空无边处等,同为所系无覆无记之受、想、行、识四蕴为体,惟行者证得无所有处,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即证得无所有定相。行者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此处众生天寿六万大劫,为何此处地天众寿不如色界诸禅天寿倍增?只因异熟因有尔所力,故还受尔所异熟果故。因此处地天众已没有无边行相,唯有余行相,故无所有处天众寿命不倍增。故无所有处天众已离下二无色地染,招四万大劫寿,并本余行相所感得受二万大劫,共六万大劫寿。
(4)非想非非想处定
《楞严经》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行者于无所有处定中,认知识心已不动,空性本然无所动,在识心与空性不动中,以客观心理观如来藏性中之心意念,有时现心意,有时现物相,现心意者是有想念,现物相者都无想念。如此以体空面境不黏的「灭」结使,来无穷尽的研究探讨如来藏识中一切事物。于阿赖耶藏识无尽流中,让所藏者尽量宣泄,尽如来藏性中之所藏。然因无所有处定中,心识被逼迫入无住、无想境,故已成习性而住如来藏诸境时,本能意识心现其实境心念,却不能现起,若现起也是似有还灭,成若存、不存的心识活动样,此种现象可说非想境。又行者面对如来藏识中迁业流识,因已不用其心识意想,故如来藏中所现随缘而现,因而藏识种子似尽而不尽地出现,此种现象可说是非非想之境,此境有若尽非尽之结果。如是一类行者,因不用心故心不想
(非想),在不用心处,如来藏识中自现业流不灭,似成非非想之有境,此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定,又称有顶天。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因此定无有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契经》说超越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是名非想非非想处。此地中行者无明了想相,亦无无想相,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无明了想相者,非如七地有想定故。亦无无想相者,非如无想及灭尽定故。因为此地想闇钝赢劣,不明了不决定,故名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谓获得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善四蕴,于获得成就说具足住声,是故名为非想非非想处。行者观无所有处,均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有,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如是思惟,无想处如痈,有想处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故不住有想,亦不住无想。行者依非有想非无想处,缘有受想行识,云何言非有想非无想?是中有想者,但微细难觉故,故谓非有想。另有想故云非无想。又可言依于识处,是为有想。依于不用处,是为无想。此地天众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故证得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天众,已离下三无色地染,招六万大劫寿,并本地异熟报得寿二万大劫,共为八万大劫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