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二种轮回根本(续2)
一、两种轮回根本颂注
「根本不觉迷执妄,背觉合尘计法我。
业种为因生死果,惑业苦果恶叉聚。
生灭意识乱修习,小乘外道魔眷属。
攀缘之心误为性,是为无始生死本。」「无始菩提与涅盘,元本清净自然性。
识精元明生诸缘,偏偏遗漏缘本源。
遗此本明诸众生,终日劳营不自觉。
眼色耳声攀六尘,随业枉生趣六道。」
二、第一颂解释
「根本不觉迷执妄,背觉合尘计法我。」
我们在上一次讲过,无始菩提涅盘这一部分,你如果能够回光返照自性,你就可以感觉有一个了了的觉知,这个觉知可以观照你的妄想,所以修行没有进到这个境界的时候,觉知与妄想心搅和在一起时,你根本看不到,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妄?只要你能够现起真心出来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觉知的心,来观照你的起心动念,或者是你面对所有的人、事、物,你的妄习对它起了什么心意念?你就可以清楚地观照它。然而根本不能去觉时,你就迷糊了,去执着这个妄为我、为真,一般人都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是打坐修行的人真、妄不能分,你就是背觉合尘计法我,你就背离了我们这个觉知的心:「认贼为父」,以这个妄想心为我,或者是你面对一切人、事、物,所起的不正当的心意念以为是我,这些妄执都是所谓的「合尘」,包括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因为你没有一个觉知的心,就以你心里面所现的一切心意念为我,这些妄想心、不真实的心,都是你习气相应所发起的心念,不知者当作心中里面有一个我、有一个法,所以说:「背觉合尘计法我」,这是一般人所具有的现象是这个样子,因此两种轮回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不能知觉自己的真心何在?
「业种为因生死果,惑业苦果恶叉聚。」
我们「背觉合尘」以后,所造的一切业,不管是善业或恶业,都是一个业种,为其真正轮回的起因,有业种就有分段的生死果报,不管你是六道里面的哪一道,都是有生就有死,这样就永远在六道里面轮回不止。
恶叉
(aksa)是一种果实名,其果实是三粒同一蒂,且奇妙的是落地后多聚集在一处,故称为恶叉聚。用于譬喻惑、业、苦三者间的互相关连。也意示出生在畜生、饿鬼、地狱道等三恶道中,这种果实代表不好的一种恶业所感召的,当然业种不完全包括是坏的,好的也有,譬如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但是这些还是六道里面在轮回,没有超越三界。「生灭意识乱修习,小乘外道魔眷属。」
我们常常在说的生灭法,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依照着生灭法在感召一切境界,所谓的生灭法就是:「动」生的时候,你可以感知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如果你修得好一点,对动相不去执着时,那是动相灭,动相灭,静相就生。我们修行人会偏执于喜欢静的一面,如果你超越了静,连静也不执着,那时就静相灭,静灭则根生,进而根灭而觉生,觉灭而空生,空灭而灭生,如此生灭灭已,佛性就现前。动、静、根、觉、空、灭这六结使是生灭法的根本,一般的外道都以六根为主在修习,例如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在行阴区宇的时候,可以观到八万劫以内众生的因缘果报,这种能力都是以这个眼根来观,然而眼根不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只有八百功德,三份功德有其二,所以算是不圆通的法门,虽然能够观大约
13亿多年内的众生因果,但是还是不如佛以佛性来观的全功能,能观到无始无终的时空。要达到如诸佛菩萨,能够了知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就要用佛性的见性去观,时间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一切众生、十方世界,都能够观得到,这才是真正的菩提自性开发出来了,能够看到我们一切众生轮回的根本缘由,为什么会轮回在这里?在那里?前前后后的因缘果报都很清楚。如果修行人不执着五根,根灭的时候,也就是觉知心会生,「动、静、根、觉」的「觉」是我们的心,而刚刚所说的「根」是用根觉,不是心的觉知。现在觉如果生了,还是会迷糊的,是说你有一个觉知的心,你知道这个是我的真心,可以知道一切过去、未来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够把它空掉,就是没有证到解脱。所以「动、静、根、觉」是已经进入心灵的心通状态了。「动、静、根」等三,算是尘境,如果进入心灵的状态就有觉知,有觉而没有空,也没有办法证得解脱知见。
佛法讲来讲去离不开这些「动、静、根、觉、空、灭」六结使,如果根本的觉知开发出来的时候,你不去玩味这个心的一些神通异能
(灵觉),你把它空掉了一切的觉知,才能够得解脱。解脱以后,再回过来住无相、不执、无黏。修空时是以绝对的空来否定一切相,也就是说不承认一切法为真,这样子才能够证得解脱。有解脱的知见,才能够以相对的空,也就是说「有法无主」这种空,来面对一切境,这种修证是更上层楼的。此时觉知的心,还有没有?还是有觉知心的,而能够住空且无住相,这就是所谓相对的空。是要能够翻过这山头,空了以后,才能够知道事情是有,但是不为事情所转,这就是入「灭」的境界。「觉、空、灭」是进入心灵感知状态,觉灭时空就生,悟到了空,你不能完全一直执着空,所以再把
”空”也空掉,而”空空”就是修行时的心态。第一个”空”是动词,第二个”空”是名词,把”空”也空掉了,这就进入”灭”的境界,也就是进入对待的”空”—「有法无主」,或者是「有法无住」,这样此六根所具有的生灭法,到这个时候才完全破灭,到这个时候,你才证得真正圆融的佛性,除了解脱以外,再进一步的,如诸佛菩萨去学习神通变化,因而产生四种智能:1.妙观察智,2.平等性智,3.大圆镜智,4.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是修佛法的行者,要去修证到的,有妙观察智的时候,可以妙观察一切众生的因缘,知法的真实。平等性智修证到了,就脱离了这些我执、法执,一切法没有什么顺、逆、善、恶、合理、不合理的分别,都是一样的,一切法只是一个名相,你不会去执着它的好、坏、顺、逆、善、恶,这个时候你内心里面才能够完全解脱。
前面两个智能:「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修证到的时候,就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妄执性破灭了,亦即超越了第六意识的不清净,超越了第七意识的烦恼执,就有「大圆镜智」。我们刚刚所说的,有大圆镜智的佛菩萨,就可以观十二类众生的因缘,可以观十方世界,或者哪一个世界是如何,这种智慧必须心清净、没有微尘,才能够做到。
「成所作智」是依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来产生一切神通变化,这是佛的境界,四智越往后面越是不简单。如果是没有认识清楚,把这生灭意识心当真,乱去修学,该空不空;不要去玩味的,偏偏去玩味,就进不了「大圆镜智」,能观又不会去观,如此没有一个修证阶段,如何能够做到四智?
「小乘外道魔眷属。」
即使你能够了解生灭法,能够修学空观,如果没有完全的正知见,好一点的可以修到小乘的解脱道,但是却停顿在偏空这里,而应该修证到生灭法的六结使灭,还要去学习「大圆镜智」,还要去学习「成所作智」,这才是大乘菩萨或诸佛的真实境界。
修学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只修证到停顿在偏空,是小乘行者的自我解脱,但是起码也修证到解脱了。而走外道路的不能得解脱,外道法虽然可以得很长的天寿,去追逐一切根或觉的境界,这些都是有为法。若停顿在偏空里,这无为是绝对的无为,修证到生灭法的结使灭,才是相对的真如无为境界。
有世间禅定的这些境界,是有一点点的禅定力量,但是不真实,因为真正要解脱,一定要以般若的智慧去得解脱,到最后佛法都在讲般若智,不是用禅定度到彼岸,禅定虽然可以得到短暂、肤浅的无漏智慧,但是不究竟,虽然可以获得天上的天寿很长,寿尽还是要去轮回的。
如果行者没有境界那当然是没话说,若有一些境界,但是没有断掉种种的欲望,就落入魔道成魔眷属。像我们一般的人修行没有境界的,是初基的、或者是修学在半途上的,虽然是有欲望、有淫欲心,但起码没有这些神通异能、怪力乱神的事情,因此也不会自认是成佛作祖了。就怕修行到有某些境界的时候,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五根,都能够产生种种魔相,魔相不是神通,可以说是一种异能,若把异能当作是神通,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根本就不对!
譬如:眼睛可以看到住在远方的父母亲在干什么?这个与天眼通是不一样的,天眼通是可以看十方世界、可以看天上的皇宫、可以看地狱,你的眼睛虽然稍微可以看到比较远一点距离的,但是那不是神通,是一种魔相,魔相也是一种善境界。你修行修至此一门坎的时候,就有这些现象,而如果没有这些现象,就是没有境界,也许只还在这里打坐、还在对外境很执着、或者是对外境不执着,并没有比一般人多出来一些境界,那还无所谓,就怕进入根的功用时,或者进入心的境界以后有觉知心,而你在这个当口,没有将种种的淫欲心把它灭了,就很容易落到魔眷属里面去,所以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到最后,觉得修到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时候,要尽量的断掉种种的欲望,或者是出家修行,这样才不会落到魔眷属的行列。
「攀缘之心误为性,是为无始生死本。」
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了,第一个生死根本,是以攀缘的心为我的心,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人、事、物,如果不以真心来觉照,或回光返照自觉心,而是以你的习气毛病相应心,用攀缘的心去应缘的时候,以为这就是我。攀缘之心误为自性,认为是你的自性,那就是无法解脱的修行路。我们的自性本来是能觉知一切境界,但它不会有善、恶、好、坏、喜欢、不喜欢等情见,这些不正当的习气与因缘起相应,才会有烦恼,这都是你攀缘的心来应缘。我们必须要以觉知心来觉照,不要起情见、烦恼,当下虽然做不到,但是你要警觉,做不到是必然的,如果当下做到,你就是菩萨了!其实哪里有那么简单的。然而我做不到,我却知道以觉知心察照妄想心。譬如说我还有瞋心种子,这个瞋心起来时,我能够用真觉观照它,能够让它慢慢地降伏下去,这就是攀缘的心起来时,我知道它是因攀缘而起心念。攀缘的心从何而起?来自我内心的瞋心种子,所以你自己修行时,就是要这么去用真觉来观照妄心或妄习所起的心念。一个觉知的心面对种种人、事、物时,你起什么心态?此心态就是你以攀缘的心去应缘而起的。
不要把攀缘的心,当作你的自性
—「我这样应缘很对!」、「我这样应缘可以解决很多的事情!」、…,这样就是「认贼为父」。而是要回光返照过来寻找您觉知的心,能观照妄心的真心,观照时,慢慢地攀缘的心就没有了。当一切的因缘射过来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它抓住了、不会被它黏住了,那个真觉就是我们要找的自性,可以觉知一切境界,可以坦荡荡的面对一切境界,但都不会去黏,这样子才有办法修证到解脱。「是为无始生死本。」
如果以攀缘的心,误认为是你的自性,去应一切因缘的时候,是为无始生死本,一般的芸芸众生都是这样子,所以永远脱离不了三界。哪一个时候开始轮回的?时间是非常的久远。我们常常讲无始无终,这虚空宇宙之间,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世界生,那个世界灭,永远都是在变动,这中间很难去发觉什么是开始,结尾在哪里?在那么浩瀚的宇宙观里面,众生无明是无法知悉的,但佛的智慧是可以观察到,而我们有限的智慧是看不到的。而小乘的行者、或者是外道,修证到天眼通的时候,也是只知道八万劫以内众生的因缘果报,其它也看不到,所以无始的这个生死,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这是一切轮回的根本。
三、第二颂解释
「无始菩提与涅盘,元本清净自然性。
识精元明生诸缘,偏偏遗漏缘本源。
遗此本明诸众生,终日劳营不自觉,
眼色耳声攀六尘,随业枉生趣六道。」第二段要讲如何来分别,以及找回我们的自性。你还没有迷失以前,久远久远以前,你清清楚楚有一个菩提觉性。菩提是觉悟,是觉悟一切,而有法、无法应该都是空的,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是有法无主。你觉悟一切因缘法,当因缘法来时虽然能够应缘,但你不迷失,不以攀缘的心去应缘,就有永恒不变的空性面对,永恒不变的空性就是涅盘的境界,涅盘是寂静,寂寂然的空性,面对一切因缘的时候,有觉悟、有寂静,所以不被一切境界所迷。
因为有菩提的觉知性,也有一个寂然不动的空性,这原本是清净的,自然性就是依你的体性(佛性)去应缘,是自然去应缘,才说是自然性。如果不是依我们的自性去应缘的时候,那就是非自然性。自然性一定有因缘才会应缘,非自然性是妄习去应缘,这是二者的分别。非自然性是你的习气相应,自然性是我们的佛性相应,有真正的因缘来才相应。
譬如一个人来,你看到了,用见性看到了,看是看了,而这个人的好、不好跟我没有关系,我没有善恶心,好人、坏人的分别心,只是一个简单的佛性去认知这个人:「就是一个人,我看到了!」至于他是可爱、不可爱,对我没有什么心意念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佛性自然的反应。而我们一般人不是这样,都是以一个喜好、厌恶心来看这个人
—「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这就是你非自然性的反应,佛性它是可以了知一切境界,但是它没有这些喜、怒、哀、乐的习性去面对一切境界。这中间包含两个层次,每一个人都有佛性,而面对真正的因缘来的时候,某甲这个人,圣人看到了某甲,看完就看完了,不起喜、怒、哀、乐想。而凡夫呢?他也有佛性、也有见性,他也看到这个人,这是因缘法
—「这个人我讨厌、这个人我喜欢」,这就是我们凡夫,同样都有一个佛性,但是面对一切的因缘法时,就有不同层次反应的情形。再谈另一种非自然性的反应是圣人所没有,而我们凡夫才有的。什么是非自然性?就是没有因缘的因缘,就是自己在打妄想去制造因缘,非自然性应缘的缘是内心的妄缘。《楞严经》说明得很清楚,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一说到酸梅,依我们的经验,梅干是酸的,我们熏习已久的习气,一谈到酸梅,酸酸的口水就会流出来,我们有没有吃到梅干?根本都没有吃到梅干!但是只要一说到梅干,就流口水,这不是你的佛性自然性相应,这是你的妄习所熏习的一种习气在相应。所以一谈到梅干,你就流口水。没有吃到梅干,只有用讲的而已,你就会流口水,这是不真实的因缘,就没有真实的自然性会去相应,所以是说非自然性相应,是你的习气毛病去相应,故经云: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凡夫就天天生活在这种境界里,你想到一个不如意的境界,而那个境界已经是几天前、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是你就会钻牛角尖,在这不如意的境界里面烦恼,这妄缘让我们只是生活在烦恼之中。
圣人他没有妄因缘,他不会起这种妄缘,他不去动那个念头,有真正因缘才会以自性去面对这个因缘,该照就照、该知就知。觉知以后、照了以后,没有内心所熏习的习气毛病去相应。这是很简单的一个修佛法的窍门,境界就是这样子,所以你还没有迷失以前,每一个人都有无始的菩提与涅盘的佛性,原本是清净的、原本是自然的佛性,去应一切因缘的,所以说「元本清净自然性」。
「识精元明生诸缘,偏偏遗漏缘本源。」
元明可以说是菩提涅盘这个自性,但是它是假借这个识,「识」简单的讲是「心」,唯识讲有八个心,眼、耳、鼻、舌、身识是前五个心,五根所具有的产生五识,然后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这前五识不会造业,眼睛会造业吗?眼睛本来不会造业,譬如你看到好的东西,认为是漂亮的宝贝,但是第六意识(分别)认为「是好的东西,我要取!」当这个「取」的心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去造业,所以五识刚开始是帮助我们造业,五识所面对的一切色、声、香、味、触等五尘,是五根对外境所产生的。
要修第六意识的第一阶段,要先修五识对外境界,色、声、香、味、触五尘能不受它的干扰,不受干扰就是稍微要控制第六意识习气,然后让它也能够慢慢的有因缘来时,不起妄习相应。譬如听到声音、看到人,有因缘的时候,不起善、恶心的意念想,学习用我们的佛性去相对,用佛性去应对,自然的佛性去应对。所以《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五蕴诸法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句话是很重要的,这是讲五蕴不真的时候,都是以这一句话来说明,五蕴非真,刚刚提到的梅干,一谈到梅干就想流口水,这是想阴的一种反射,为什么讲这个例子?因为这个例子很直接、很清楚,我们没有吃到梅干就流口水,这不是妄想吗?所以非自然性去相应的缘。
修行的第一阶段是以「舍识用根」来修,不用我们的五识,我只用眼、耳、鼻、舌、身根去面对色、声、香、味、触等这些境界,而不起善、恶心想,这是修行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五识能够稳住阵脚了,那五识就没有什么造业与否的问题。再来就是修第六意识的妄执分别心,不要有我的执着,如果你没有我执的时候,就不会与人家对立,也慢慢地能消弭了第六意识的分别心。
第六意识的分别功能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分别」,一个是「了别」。所谓「分别」就是把好人、坏人、善、恶、顺、逆、男人、女人,这些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我们凡夫这个心很重,超越了分别心,就回到第六意识的本来,本来的功能是「了别」,了别这是人、这是声音、
…,它只是用来了别一切境相而已,它不是用来分别,分别就加入自己的意识、习气—好人我喜欢、坏人我讨厌、…,这就是第六意识的大毛病。超越了这个第六意识以后,就进入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是修内心的妄执,刚刚我们说的「动、静、根、觉、空、灭」,第六意识与前五识都在讲「动、静、根」的境界,「觉、空、灭」就在讲内心的境界。
修行是要有层次的,先控制前五识、再灭第六意识分别性,再灭除第七意识的妄执性,这些都控制以后,第八意识就是我们的本心,也就是本识,这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我们要修也是修这个,我们要开发出内心的种子、了知众生因缘、或者能够观照十二类众生,也是这个第八意识,第八意识除含藏无量种子外,还是具有一大圆镜智,可以观十方世界及一切众生因缘。
十方世界有多大?有
3x109 的世界,故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世界是很多了。而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这三个都清净的时候,我们第八意识的佛性,可以鉴照十方世界,还可以再看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我们今生做不到这境界,就是没有真正的修证到佛法,故不要打妄语。大圆镜智现起来的时候,那才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有些人得一些神通异能都是假的、不真实,虽然是善境界,是一种魔相,然而真正修到前述境界的时候,才是成果位的菩萨。第八意识开发出来,大圆镜智可以鉴照十方世界及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可以共入毘卢性海,什么是「毘卢性海」?每一众生都具有第八意识,你的第八意识、我的第八意识,如果突破的时候,大家共有一个第八意识,共有的第八意识是什么?就是「毘卢性海」,你可以观十方世界,我可以观十方世界,你可以观照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无始无终的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我也可以观,这是佛的境界,也才是毘卢性海。并非是我看到的毘卢性海,与你看到的毘卢性海有所不同,大家通通一样,而真正的融入毘卢性海里面,是诸佛菩萨所共有的一个境界,所以经文说要「共入毘卢性海」。
如果修证不到第八意识本心现,怎么进入毘卢性海呢?虽然我们做不到,今生是做不到,但是我们要了解诸佛、菩萨们在讲什么?要懂得,有一天打开了心眼,看你自己的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妄执,开发出第八意识的本心出来以后,也可以观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不是只有我的因缘果报,所有众生的因缘果报,都在你的心中。
在你的心中与在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而这等于是成佛了吗?还没有!也只是在行阴区宇境界的时候,到识阴都还没有灭除时,就有这个可以观十方世界、可以观照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只是能观的时间比佛较短浅而已。佛的大圆镜智可以鉴照十方世界、可以鉴照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且是无始无终,这是静态的神通。修行再回过来,刚开始修行时前五识不用它,现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清净了,第八意识现起来了,再回过来用这前五识现神通妙用。
成佛者具有三身四智,四智已经讲完了,四智是:
1.妙观察智,2.平等性智,3.大圆镜智,4.成所作智。三身是法身(是最根本的)、报身、化身,法身现起就有报身,报身圆满、法身清净,以后就有化身,所以诸佛菩萨都有千万亿的化身,化身并非自己玩弄的,是众生的心念意想佛,佛就从法身中化一个化身出去,法身是清净、是空无、是无形、无相。若同时有三个众生在意想佛,佛就可以应缘化三个化身出去,而宇宙是有千万亿的众生,若都意念哪一位佛菩萨,佛菩萨就会化千万亿个化身,不是本人去,是化身去,也不必以报身去应缘。我们佛法要修的是这三身四智,三身四智修证到,就有无量的神通变化,三身第一个最难的就是法身,法身要开发出来,如同禅宗的开悟或者是色身破才有法身,《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色身破、法身现起」,法身清净要突破色身,不突破色身,法身就现不起来;法身虽然现起来了,但是修行过程之间,动、静、根、觉、空、灭这六结使,你如果修得不清净,这个法身还是不能用,刚开悟的人,这个法身现起但还不能起用。讲这些是要让你们了解的,就是你融会贯通以后,第八意识现起时,能够鉴照,这是在行阴区宇的时候。
再来就是要讲「识」,识阴区宇的时候,就利用这五识,为什么你这五识起不了神变?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十方世界来来去去?也可以现出一个人在你面前给你看?其实那是幻化的,为什么幻化得那么真实?也有体温,肉体那么的真实,一下子却灭了,又化为乌有,这都是因为五识所感。五识开始要能够真地利用它的时候,这是要到第八意识开发出来以后,然后回过头来再利用这五识。成所作智是利用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你想什么就变什么!想什么就现什么!是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同圆镜,你如果没有大圆镜智,这些成所作智就起不来。所以大圆镜智是静态的神通,因为它只能够鉴照,鉴照十方世界,鉴照
12类众生的因缘果报、现象。诸佛菩萨还有一个神通变化,就是这个成所作智,因此诸佛菩萨无所不能。「识精元明生诸缘,偏偏遗漏缘本源。」
如果你不清净,因缘现起时会加上你的习气毛病去应缘。圣人是有识精元明,以此元明应一切因缘。但是凡夫应缘时偏偏遗漏此妙明本源,而反而去追逐境后妄习所生的情境。上面已经讲过了,我们不回光返照,去以觉知心觉知一切境,而是以攀缘心去妄执一切境,故会入烦恼及业流中。诸佛菩萨们没有习气毛病,应缘而不起妄心,自然性应一切因缘,那是很自然的,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应缘完就完了,如同诸佛菩萨的大圆镜智一样,鉴照是鉴照了,汉来汉现,我这个手指在我的心中,现一个手指头,手指头拿掉就没有了,它不留下这个手指头是大?是小?是黄色?是白色?都不去分别这些,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他们就是这个样子。
而我们为什么偏偏遗漏了本源?不去在意这觉知的心、可以鉴照的心,然后应该应缘完就完了,不以我的喜、怒、哀、乐去应一切缘;或者不是真的因缘,是你内心的妄想,或者是过去的事情,你把它抓来,然后不是以真正的佛性去应缘,是依你的习气去应缘、去打妄想与烦恼,这就是偏偏遗漏了妙明真心,遗漏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涅盘的心。
「遗此本明诸众生,终日劳营不自觉。」
如果遗漏我们自己觉知的佛性,而去执着习气去应缘所生起的情见,这种攀缘的心生起,那就遗失了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或者是空性涅盘的体。若讲白一点,就是您不能以觉知心来控制您的妄习或个性,就是「遗此本明」,就是遗失此一能觉知虚妄因缘的这个「本明」。古僧大德云,开悟者要「执杖牧牛」。真修行者是在执杖牧牛,能执杖的心是觉知心,是我们的菩提自性,所牧的是我们妄心、习气的野性之牛。如此的众生,每一天生活都是很热闹,但是都是在造业,非常的辛苦的,自己却不觉得。
「眼色耳声攀六尘,随业枉生趣六道。」
迷失本元妙明的众生,都是追逐着六尘而活的。眼色、耳声这是两个代表,眼睛对着色相,耳朵对着声尘,以后是鼻子对着香、臭味,舌头对着酸、甜、苦、辣,身体对着软硬坚实的一切外境,你会去攀种种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因缘。圣人是接触了色相(物质形相),或者是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本来是听就听,一下子过了,或有看没有见,所以我们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嗅而不觉,有反应、有觉知,但不听进去。譬如,这个人做得好、坏,都不去做好坏的分别想。有的人不是这个样子,心里有一大堆的执着,这件事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子做,你看了会不舒服,不舒服就要讲,讲了就矫正人家,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都是这样。
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常常在这六尘中追逐,没有回过来看我们自己的佛性,它本来也有看,看是看了,但是你做得好不好?与我没有关系,做得对不对?与我也没有关系,能够这样子回光返照,去揣摩你的菩提觉知,这个没有烦恼的空体,它会应,但它是不会起烦恼,能够这样子就能够慢慢的修出一条路来。一般人不是这个样子,所以眼、耳、鼻、舌、身随着这色、声、香、味、触再加上内心的法尘等六个,或说七个心,随业枉生趣六道中。
「随业枉生趣六道。」
你有什么习气,就跟它相应,相应就有众生颠倒的因,众生颠倒包括六道里面有天道,不管你修善法就有天道的因,打坐也是一样,可生色界、无色界,但都属于天道;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些,都跟他们结缘;你有修打坐、又见光,就跟天道的结缘;养小鬼就跟这些鬼道的结缘,死的时候就类以相聚。这六道里面你跟谁结缘?你跟地狱道结缘,你做五逆、十恶的罪,就跟地狱道的结缘,其它的跟天道的天神结缘、跟人结缘、跟畜生道结缘,结善、恶缘,都是缘。
你跟众生结颠倒的因缘,时间成熟了,世界颠倒的因成立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哪一个时间?你生在三界九地的哪一个界地里?先跟众生结颠倒的因缘,执着一切因缘果报为有,时间、地点成熟的时候,开始就在六道里面轮回,所以随业枉生趣六道。
要懂得如何从这六道里面走出来,你要先认识你的自性,如果你觉知的自性不认识的时候,是修不起来的。而你现在知道了,知道不是用讲的,知道要去做得到,做得到就是你要打坐,你如果不打坐,没有气修不了心,有气才能够把你的觉知的心开发出来,而法身开始现出来的时候,但也不可能一开悟马上就成佛,只有释迦牟尼佛的果地佛,开悟就是证悟,开悟与证悟是不一样的。
我们这些凡夫,或者是贤人,贤人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等还没有开悟以前的44位贤人,可以称为贤人,不能称为圣人,圣人是有解脱了。这44位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是贤位菩萨,再来就是登地菩萨,有十地,第一地是欢喜地,欢喜地就是开悟了该欢喜,但开悟也祇是第二阶段的修行开始。第一阶段的修行从十信开始修行,到四加行心是要发一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一不可数的时间。进入菩萨地就是开悟,第一地开悟到第八地不动地的时候,又是第二个阿僧祇劫的修证。
很多人,动不动就自称是几地的菩萨,不懂、无知的时候就会自我肯定。菩萨开悟的时候,法身现起来,法身现起来有什么用?他的习气毛病还是一大堆,虽然有法身也还有习气毛病一大堆的心,因此还不能用,心不清净,大圆镜智要照也照不起来,因为习气毛病一大堆的。
第二地的菩萨是离垢地,离开污垢没有污垢了,污垢代表很多,贪、瞋、痴、慢、疑等等一切的污垢。假设你开悟了是二地菩萨,你要鉴定自己还有没有污垢?污垢都没有了,还有一个习气,当然习气是经过一回、两回、三回的熏习,成为一种习惯,那是一种毛病,这个也会障碍大圆镜智起不来。证到阿罗汉还是有微习,如来二地也还有微习,而大圆镜智不能够成为大圆镜智,就是因为微习障碍了它现不起来。
佛是可以无始无终的了知12类众生的因缘果报,如同这个桌子,为什么会轮回为一桌子?罄是无情众生,为什么会变成罄?佛都可以说出其因缘果报的。但是阿罗汉或者是外道,修到四禅境界的时候,有天眼通、宿命通,他看到八万劫以内的因缘果报,这差在哪里?差在阿罗汉或者是外道,都还有微习,障碍了他的智慧,还是观不到那么完全。
我们自己还有多少的习气毛病?自己是最清楚了,习气毛病没有断除的时候,虽然你有一个觉知的心、有一个超能力,能够知道未来、过去,这都有什么用呢?因为连二地菩萨都还达不到,更不用说八地菩萨、十地菩萨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只要你登地,登地就是欢喜地,就是如来针对十地菩萨所被机,如来能直接来教化此等菩萨的。
网络上现在在讲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他受用身、自受用身,自受用身是诸佛菩萨清净了,住在清净国土;他受用身就是我们意想佛菩萨,祂就化一个化身给予你,然后我们可以接触到佛菩萨的教化,这是十地菩萨。直到你内心清净、第七意识清净的时候,你就可以接收到诸佛菩萨的教导,所以不会走错路。而哪一个人开悟的时候,他走的路一定是规规矩矩的路子,没有什么神通、没有怪力乱神的事情,没有什么乱批评、乱骂人的事情,因为他的内心与诸佛菩萨的心是一起的。这样会比较好修行,没有烦恼,因为你一个烦恼心起,另外一个心(佛的心念)就会叫你放下,烦恼心也就没有了,也就不会修得那么辛苦。
有一些怪力乱神的人,他不讲内心的清净,都在讲一些神通、算命、、、这都会着魔,有的是这些魑魅魍魉与鬼怪,或者是这些种种的畜生精类的来控制你,才会搞成这样子。所以我们修佛法,要有正心、正知见,在修行过程之间也没有什么好执取的,也都是一直在舍掉:动、静、根、觉、空、灭诸境,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热闹,其实是不真实的东西,要回到我们清净的菩提心、清净的觉知性。
这一面镜子第一步要先能够鉴照,这初步静态的功夫能够做到时,就已不简单了,至于十方世界、12类众生的因缘都可以鉴照,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我们把这个众生颠倒的因、世界颠倒的因说明了要有觉知的自性就要靠打坐、练气功,然后你就能找到你觉知的心,可以观照我的妄想心。譬如听见人家讲这一句话不舒服,内心一直要冒气出来、要与他强辩,但是你也不要强辩,用真心看着它,此意念就会萎缩下去了,如此这般慢慢地去修学、磨练。
如果你不去发觉此本来觉知的真心,而专门在枝枝节节的神通、怪力乱神,在那里执着,是会走不出来的。你这污垢永远都在,因为你没有发觉清净的自性,没有反省我还有什么污垢,贪、瞋、痴、慢、疑,贪欲的心、贪睡的心、爱吃的心、爱漂亮的心,还有什么心?一大堆的!怎么修得出来呢?觉知的心是可以有,但是要对我们实际修证有利益,所以动、静、根、觉、空、灭的「觉」,要真正的舍去,要把它空掉。
在《大般若经》里面所说的: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要修证这三昧,修这三昧等于是要把一切法都否认掉了,先否定以后再重生,如果没有否定一切,你就没有解脱的知见,那怎么走下去呢?你的心就与世间禅里面的这些外道一样,可以知道一切缘,但是没有办法转你自己的命运。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所以佛法讲来讲去都是同一回事儿,不管哪一部经典所说的,只要真正懂了,你就能够把它融会贯通。
( 90 年 6 月 6 日 讲于 法尔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