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二种轮回根本(续1)


二、无始菩提涅盘

()、前言

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都是因为两种轮回的因:1.一个是众生颠倒因。2.一个是世界颠倒因。先有众生的结缘,结善缘、结恶缘,不管是六道里面的哪一道,哪一界地。我们修行大部分是在结天道的因缘,你懂得真正佛法以后,就是要求超出三界,所以要结菩提因缘。

外道或者是一些不知道修行次第的佛教徒,也许他不能够真正了解,佛法要修的是甚么?都把一般的世间禅定,当做你用功的对象,没有去培养你的智慧,照破一切的无明,虽然是修禅定,也有一些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感受,感召的寿命也很长,但是最后还是要轮回的,所以修佛法就是要认识真正的解脱道,以及我们要怎么来做?当然解脱是我们要做到的目标,但是盲修瞎练,一些名词也懂得很多,然而就是方法不对,也就没有办法证得解脱。

今天讲的第二段:无始菩提涅盘,这不是因为你修,它才有。古僧大德们常常开示,释迦牟尼佛在证悟的时候也开示:「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是不假修持的,你应该可以把佛性找回来,但是我们没有佛的智慧,所以还是要经过学习。所有的经典都在阐释,我们该如何来修持?尤其是大乘的经典,更是可以修得,让我们的菩提自性,越来越清楚,也让我们菩提自性,摆脱一切的习气毛病的牵扯,甚至于进入涅盘的境界。涅盘是寂静不二的空体,我们要找回这个佛性,它本来就具足这些无漏的功德,不是因为你修行它才有,本来就具足,只是我们不认识它。我们常以一切的妄想心、攀缘心,认为就是我自己,所以就随着你的妄想,造无量的业,没有办法证得解脱之道。

上一堂课讲到:无始生死的根本,都是以攀缘的心为自性,我们知道妄想心,就是攀缘的心,如果你这妄想心对诸境执着,对种种的现象放不开,你喜欢、讨厌的心,你把这个心认为就是你,就永远没有办法证得解脱,所以无始的生死根本就是这么来的。

上几堂课所说的,与众生结的善缘、恶缘,结了以后就是起颠倒,有因就有果,世界颠倒就成立。世界就是时空,「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三世在讲时间;「界」是空间,界有三界九地,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是欲界全部包括在内的五趣杂居地。这五趣就是五道,我们说六道,为什么现在变成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在天与人之间有一道是阿修罗道,一般都把阿修罗归在天道,因为阿修罗道者有天之福,但是没有天之德,也就是他专修福报,不去修这个心,德行还是有缺陷,最重要的毛病是瞋心很重、忌妒心很坚强。

圣人是德行更完美,天道的天神,如果是修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修这十种善行都可以升天,修福报也可以升天。但是我们佛法更需要修这个心,以德行为主,因此把阿修罗道归类在天道,就是成五道,是谓五趣杂居地。

五趣杂居地,为什么说「杂居」?杂居在那里?欲界是有淫欲与食欲的有情住所,上面有六欲天:1.四天王天,2.忉利天(三十三天),3.夜摩天,4.兜率天,5.乐变化天,6.他化自在天。中间有人界的四大部洲,就是须弥山周边有四大部洲,一者南瞻部洲,二者东胜身洲,三者西牛货洲,四者北瞿卢洲,下至无间地狱等。

这四大部洲是有人类的地方,须弥山的半山腰是四天王天,山顶是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人类居住的上面是天,须弥山周围有铁围山就是地狱。当然在我们南瞻部洲这里,还有畜生、饿鬼在我们周遭。很多修行人觉得很稀奇,有鬼神吗?动物你是看得到,而真的有鬼神吗?你修行就会感觉,众生都在周围之间,当然天上的天神,有时候也会下到人间来。

这五趣杂居是在欲界以下:一者南瞻部洲,二者东胜身洲,三者西牛货洲,四者北瞿卢洲,以外就是天道,六欲天在夜摩天以上,即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是依空而居的天神。

色界的天神更是依空而居,色界有18天。无色界本来没有固定的居所,因为无色界没有色身,只有一个心意念,这些心念要到哪里?随他的意愿要跑到地狱、要跑到人间、要跑到天上,他都可以去,只是没有一个色身形相。

九地是:1.五趣杂居地(欲界)、2.离生喜乐地(初禅)、3.定生喜乐地(二禅)、4.离苦妙乐地(三禅)、5.舍念清净地(四禅)、6.空无边处地、7.识无边处地、8.无所有处地、9.非想非非想处地(后四地属于无色界)。

欲界以下都是在五趣杂居地。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离什么生呢?离我们欲界的生死,所以产生一个欢喜、快乐的心,这是初禅的境界,初禅天是属于色界天。二禅天是定生喜乐地,行者开始产生禅定力。三禅是离苦妙乐地,行者能离开我们色身的痛苦,我们色身有什么痛苦?打坐脚会痛、肚子饿了没有力量,天气冷、热,身由不得。而打坐的时候,能够超越这些在心理上感觉不舒服、痛苦的色身感受,也就得以超脱了,主要是因气很旺造成的结果。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你要学神通变化就在这个时候,念头清净、对一切法平等,这个舍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舍去一切念,舍去一切念当然就入空相。

前天晚上到六龟去看悟本师,他去台南办事,晚点回来。昨天早上跟他一起吃饭,饭后闲聊,我们要办的事情请他联络一下。同时谈到这一次尼泊尔的国王被杀,事情发生前一个礼拜,悟本师就在哪里,打坐的时候进入空性,就观到这一件事情,他告诉其它同去的五、六人:「我们赶快回家,这里将有动乱!」大家都还有点不信,半信半疑的,后来还是提早回来,不久就真的发生这件事,这都是业力,不是谁跟谁的问题。

所以你能够舍去一切念,心眼开了,就能够看到很多未来的事件,可能会发生什么?我们俩就讨论到,为什么不能够转?修佛法就是要能够转一切业,以前我们常常提到的,在几年前台湾也常常有这些现象似要发生,能够体会国家因缘的就很担心,我们也有动乱的机会,但是到后来为什么都没有?换了另一党执政,我们也都无事地度过了,也许这就是大家有心、无心地在做很多的护国息灾法会功德。

尼泊尔,我还没有去过,他们修行人也是很多,但都是修印度法、修世间禅,世间禅只能够知道,但是不能够转命运。修佛禅,对你自己的业,要修到空才能够转那个业。对于国家的共业,大家要共修,祈求诸佛菩萨的加持来转那个业,才不会发生动乱。

悟本师说他也知道,但是要转必需在半年前或一年以前就转,当然我们到四禅的境界,可以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但是转不了业,就让它自然发生,或者大事化小,如同「九二一」一样,也是大事化小。

我们有一位网络的朋友,「九二一」那一年的一月份就感知了,然后他说:「我要替众生襩罪」,从这个心起,就天天的生病,生很重的病,菩萨心去承受这个业。也不管是真的、假的,不管她承受多少,到底还是造就了很多的伤亡,这个共业有时候是转不了的,但起码可以以大化小。如果修的是外道法,修的是婆罗门这些拜火教等的,就没有力量转,又没有请诸佛菩萨的加持来转,当然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地方在做护国法会,这就是在请诸佛、菩萨加持,转我们国家的共业,这边做、那边也做,大家都在做,不是做一场就解决了,要做很多场,所以有心之士,不见得他都会讲出来,但是他们能够知道要做,也许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是有一个心意念想做,这边做护国法会,那边也做护国法会,以此法会功德,愿能减轻台湾的天灾、人祸,保住政坛不要发生动乱,乱的时候,也要能够乱得有次序。

到四禅境界的时候,由于舍去一切念,自性清净就能够产生神变,到四禅境界时,要开发五神通,就可以出现五神通来了,一切佛事都在这个时候成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是要修证到四禅的境界,才能起世间的五神通。

再来四空处地:6.空无边处地、7.识无边处地、8.无所有处地、9.非想非非想处地。这三界九地,你如果是在众生无始根本之间,与这些天神或界地结缘,就会成四空处定的天神。界也就是空间,于是定在那里,就会出生到那里。譬如很喜欢打坐时有光,喜欢光明,也许就出生到二禅天去,端视你修持的过程之间,对现象的喜爱与执着。

虽然我们修佛法不去造就这无始无明的生死根本,那怕是天寿有多长?长到第九地的非想非非想处地有八万大劫的寿命,相当5,376 亿年的人间寿命,寿命尽的时候,照样轮回,所以这个还是不究竟的。

这三界九地,虽然我们不去修这个法,和不去跟它结缘,但是你要修入无始菩提涅盘,也要透过它,所以我们佛法里面所说法,都有概括世间的一切,不是因为这是世间法就不去修,在修行中还是要经过的。在达摩祖师尚未来东土以前,佛教很早就传入中国了,但大部分的出家人所修的,还是世间的禅定,是达摩祖师来了以后,把一乘佛法的真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法门传到东土来,就是要把无始菩提涅盘的佛性给找出来,这样才能够修学解脱道。我们看经文:

()、经文

《楞严经》曰:「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上一次讲到无始生死根本,那是以攀缘的心在应缘,我们不要去用攀缘的心。现在网络上讲到想阴灭了,粗的妄想没有了,「想阴」都是你攀缘的心在想,好不容易修到想阴灭,再来是行阴区宇,行阴区宇是幽隐的妄想,还是有妄想,没有妄想就能够进入很好的见地。但次妄想不太能够看得到,这些幽隐妄想是非常微细的妄想,没有发觉它时,却以为心清净了。你在舍念清净地的时候,也许认为我已经全部清净了,不见得!因为行阴微细,都是阿赖耶识所储存的种子,再透过禅观,可以观一切众生的因缘,所以四禅天在这个时候要修宿命通,有过去、未来八万劫,总共是十六万劫,过去八万劫、未来八万劫,众生的因缘果报他都能知道,在这个时候可以修证到这个境界。

世间禅者修宿命通与诸佛菩萨们所修证是不一样的,诸佛菩萨们修证的是宿命明,12类众生的因缘果报,从无始到无终,是没有起、没有了,宇宙本来就是没有开头、没有末了,世间的生成只是宇宙中的一暂时现象。佛、菩萨对所有一切众生,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众生,都能够观得清楚,这是修佛法,与修外道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已经要慢慢的认识这个:「无始菩提涅盘」,时间本来就是没有一个开始,没有一个结尾,如果我们这个地球灭了,还有另外一个地球生成,我们众生因为业力的感召,就又迁移到另一个星球或地球,虽然不见得在同一个地球,但是个个众生的个体不会消失,我们的世界要灭以前,还有1,996 位佛要出现,这个世界才会灭。有的说现在是世界末日了,实在是有点乱讲,世界还不会末日,还有很久的日子要过,但是人类会阶段性的灭亡的。

在虚空之间从哪一点开始,只有佛才知道,哪一个世界生成了?是人类或者是其它的众生要来居住,这些就在你有神通变化才能够去观。所以加上「无始」两个字,很难去臆测是从那一个时候开始,时间是没有办法用一般的智慧去理解,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理解。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菩提自性,菩提是觉悟的、是清净的,所以是元清净体,这是菩提的体。我们有菩提觉性,是具足无漏功德,原来是清净的空体,我们就是要认识这个清净的空体。我们常常说的,每一个人都应有一个清净的佛性,这个清净佛性,画个大圆圈来代表是大圆镜智,它的中间是空无,才能够现起映照、鉴照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的心性。虽然是空,但是可以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这是它的功能。

有因缘来了,佛性就能应缘。例如有一个人来,出现在我的范围里面,我这个心镜马上映照出来:「他是一个人!」我们的见性发挥功用,不是眼睛在看,是见性在看,这些理念我们要搞清楚,没有眼睛可不可以看?也可以看的,看到什么?看到的是一片的黑暗,那不是看见黑暗吗!你以为看见黑暗不算是看见,因为我们懂得太少,所以认为看见黑暗不算是看见,这是见性能看见明、暗的分别相。

六结使的动、静、根、觉、空、灭,这个六结使一定要走一趟,如果修行没有走一趟,就没有办法成就菩提、涅盘的境界。菩提是觉知,是我们的觉性,可以觉一切缘。这个「觉」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一边是客尘外境,一边是心灵的深处。大部分四禅以前的这些行者都是在修动、静、根、觉、空、灭这六个毛病。四禅以后的这些行者,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是在修心的觉知后的这一边。

九地中第五地的舍念清净地(四禅),与第六地的空无边处地,这二地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因为行者修入无色界,所以他没有色身,没有色身就是开悟了,把心眼打开了,法身才能说活起来了。

这边色界的行者,色身没有突破,还有一个色身,色尘包括五根、六尘,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属于色法。这里所修的还是属于修动、静、根、觉、空、灭等前三者的毛病。

现在再讲动、静,一切法在有时,就是动相,动相有了,相对的就有静相,这在禅修之间,你是可以去体会的,就像我睁开眼睛可以看到东西,那是动相,我闭着眼睛看不到东西吗?也有,那是看到黑暗,黑暗是属于静相。

你用耳朵去听,耳朵有声音来源时,那是动相,耳朵没有声音来,那是静相,但是有声音的时候,我来听一个没有声音的声音,那也是静相,这在禅修之间,你可以去体验的。

在禅修之间,大家在那么多的杂音中,我提起潜意识里面的闻性,那个耳朵的深深处去听一个静音,一下子,虽然是在吵杂音中,处在吵杂声音底下,好像那些杂音都不见了,或者同时在,没关系!我还是可以听闻到一个静音,万籁俱寂的静音。这在我们的禅修体验里,有一位同学就写下这一段经历,他可以在有相之间、有声音之间,去听一个静音,确实也是这样的。

这是我们在修观音法门时,我常常在讲这个观念,所以一切相,动、静不是对待的,动、静二相是同时存在的,不是二分法的:动就是动、静就是静。你在静中可以去观动相,你在动中可以去观静相,这些都是用五根来修的,所以就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六尘在里面搅和,修到这里还是在肉体上用功夫,这些色界天神都是在修这些。虽然他们也能现起一点觉知,但是没有再深入的去认识它。

修到无色界,突破了色身,有这四空处定,但是认识不了菩提,也不知道怎么进入涅盘?他只是有一点无漏的修证,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的修证,不能否认的,色界以上的每一地,都有开发出一点点的无漏功德心性,但是那对法的解脱不强,对业力没有办法摆脱,也就是会看命、算命,不会转命,没有用!

这四空处定突破了色身,只有一个心念时,照道理而言,这是一个关卡,是可以觉知、用心来感知一切缘。大家修佛法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如果哪一个人说:「某某人,你肚子里面长了一个瘤」,他可以用眼根看到你的色身,这种人都还是在着外境,都还是在动、静、根中琢磨,还没有办法进入心的状态,但是有的人看到这种人,就觉得非常的不得了,其实这只是有一点表面的功夫而已。

修证到「觉」的时候,用心可以映照很多的境,这是觉,用心去感,因心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可以遍十方虚空,应一切因缘,这个心,力量才大。再来就是佛禅的不同处,如果有觉知,没有转而修空观,空不了一切觉知,这就是属于世间禅定,不是佛禅,没有办法证得解脱。这是修行的最大分水岭,佛禅与世间禅有什么不同?就在这里,这是一个关卡。

《大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开悟以后见到这个心,可以灵知灵觉一切事物,但是没有把它空掉的时候,是转不了一切业,所以你就要修学空观,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是《大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要修证这三三昧。开悟以后,或者进入色身心眼开了以后,你就去修空、无相、无愿这三三昧,三个定,这是佛法所要走的。

在世间禅不管是色界、无色界,这些境界都不修空观,认为有就是有,怎么可能空了?有就是有,也就随业去流转,所以有宿命通有甚么用?仍然转不了业力,有神通、天眼通或者神足通,也转不了业力,寿命尽了,或者你杀谁?最后还是会被他杀了,一报还一报,这就是因果。譬如目犍连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神通第一。但是因以前杀了人,今生还是被人用石头把他给咂死了。所以神通有什么用?转不了业力,你知道了,躲避得了吗?躲避不了。只有请求诸佛菩萨加持,看可不可以转?不然你要靠自己转,自己就必须有所修证,怎么修证?就是修空,证空是最重要了!

什么叫做空?空就是把我们的元清净体,让它显露出来,元清净体显露出来,这个大圆镜智虽然能够现一切境,但是还能不黏,不会去黏一切境,它就是有这个无漏功德性。所以你要把元清净体开发出来,定要修空观,修一切法对我没有关联,我可以感知这个法,但是对我没有关系。故可以觉知,如果不能够觉知,这个佛性的觉知就死掉了,不可能的!我们都有一个觉知历历的心,觉知以后要空了,已修证到空以后,业力就卡不上你、转不了你的心。

无相与灭有一点相像,空修证到以后,原则上就有解脱的知见,不被业所牵扯,而我们生死根本是以攀缘的心,现在攀缘心被你空掉了,你就不去攀缘,业力就起不了作用了。

「空」是绝对的,「无相」是对待的、相对的,不是绝对,怎么相对呢?就是我可以看到这个相,可以体会这个相,因为已经修证到空观,不被它所黏。空是绝对的空,你说有、他说没有,为什么?因为他要断这业的牵扯,所以知道什么?看到什么?觉知一切相,他却能说没有。

《金刚经》就在讲这个「空」,也说要绝对的观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对所有相不能说。如果你认为:「我神通广大,我感觉这样!就是这样!」那你怎么能转呢?没有办法转你的业,而该怎么样,还是会怎么样的!所以《金刚经》阐释得很清楚,字句很简单,但是,就是要去做到!经文教导我们:第一步就是要修空观,就是要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这就是无相的境界,就是已经悟到空了,然后再回过来「若见诸相非相」,意即有相,但是不把它看成有相,知道但是能相对的来面对它。

我们用祖师大德们的一句话:「有法无主」来说明,我心地起这个念,但是我不是它的主人,若起不好的,我不会生气、也不逃避;起好的,我也不会喜欢,反正我就是看着境界不去相应,这就是无相三昧,也就是六结使里面的境界。

是对这个境界,能够不受它的影响,这就是的境界,总归一句话:「有感知,但是不受它的影响,有法无主。」要做得这样子,才能够解脱,所以简单的讲,六结使就是生灭法。如果生灭法不管它起灭如何,我能够如如不动,守住我空寂的体性,这样子你就解脱了,就是进入涅盘了。涅盘就是寂静不二,寂寂然的体是我们的空体,它是对一切境静止不动的。寂静不二就是涅盘的境界,涅盘不讲死亡,证到生死灭就是住涅盘境。

第二部分在阐释我们从无始以来的菩提涅盘,它本来就是清净之体,刚刚所说的,就是要让我们了解,为什么原来是为清净自体?因为它本来就是空相。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这一段在讲依他起性的功用,我们的佛性有两个功用:一个是依体,依这个空体而能够现一切因缘,能够映照一切相。识精元明,识就是心,这里所说的识,因为是清净体;而识有八识,唯识里面所说的八识,应当要认识一下:前五识、第八识是清净识,这两个不会造业,会造业是你的习气,跟它没有关系,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是佛法要修正的两个执着(我执、法执)根本,也是造业的因。

我的眼睛是眼识,认识眼前这个就是麦克风,这样我的眼睛看到麦克风,我会去造业吗?不会的。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根,所感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原则上不会造业。但是人死亡时这个五根也死了,就消逝了,这五识也就不见了,只剩第八意识就是阿赖耶识,一切业都是由它担负着走了,也就是去轮回了。我们所说佛性的心镜,就是在讲第八意识,它可以储存很多的种子,它也可以映照十方虚空,和一切众生的因缘,它都能够映照。

我们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要见这个第八意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这两个在业缘不净时,此两识都是不好的,所以要把业缘消弭,经过修行把它灭除。第六意识是对外境的,而这里所说的第六意识对外境太会执着了,故是会修不好的!第七意识是对内心,内心是六结使里面的「觉、空、灭」这一部分,它妄执八识所起法尘一切为真,里面有我。

识精就是心的精灵,本来是清明、能够发光,能生诸缘。若是有因缘来时,就依他起自性。如果修空观修得悟空后,还在执空时,就会堕入空亡,经一切境,亡失一切觉知。《金刚经》阐释得很清楚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却执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一路到底!一路走来都是始终如一,那就完了!会把你的佛性,能生诸缘的这佛性的觉知给淹埋了!

我们修空观修证到的时候,就要变成无相观,要做到「有法无主」,有法是我的心感心灵的感知,这样才有一点神通力吧!心灵感知以后,不要有烦恼。而心灵感知很多的相,在这个境界是很微妙的,一抛开色身以后,不是只有用看的,而是要用心感的,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感知众生的心怎么样?是好?是坏?

同是修行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好像没有一个东西阻碍你心的通达,很清净,我的心可以透过他的体,表示他的心也很清净。有的人不是这个样子,有的人脾气、毛病一大堆的,站在你面前,就像是一道墙,心要透却透不过去,这就是表示业力很重的,为非做歹一大堆的,或者讲的是修行,却是口是心非,你可以用心感,而眼睛看得到他的心病吗?看不到的,要用心感应。

当然突破色身以后,这灵知灵觉的心有很多的功用,这在色阴魔相、受阴魔相、想阴魔相里面,都在讲这个心有那么大的功用,在这个时候用觉知的心,就是识精元明,是它本来的功能,所以能生诸缘,依他起自性能够生一切境界。这跟前面用攀缘的心有什么不一样的?攀缘的心是你的妄习(妄想习气),因此才有根本的生死所在。

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他不用这清净的佛性去应一切缘,只会用攀缘的心去应缘;用攀缘的心对外境的是第六意识,对内心是第七意识,就是这两个心识在攀缘,就会进入根本的生死轮回里。现在我们的识精元明,它本来可以依他起自性,什么因缘来,它都可以以空相应,不是用攀缘的心去应一切缘,攀缘的心是你的习气,习气一大堆的,用你的习气去应一切缘,你就会生起喜怒哀乐等觉受。你要认识我们的无始以来菩提涅盘的自性,它原本是清净的,它会依他起性,然后应一切缘,应得恰到好处,不会起烦恼,才是用清净体去应。若不是用清净体去应缘,而是以妄想的心、攀缘的心去应缘,就会现一般人的习气去相应、造业,这也是众生永远在轮回中的根本原因。

「缘所遗者。」

现在我们的毛病是什么?清净体应一切缘以后,你去追逐这个应一切缘的境界,而没有反过来,去看你这个菩提自性,忘了菩提自性常清净不黏,而常常去追逐这个攀缘的心境、应一切缘的境界。有修行的人,刚刚所说的三界九地里面的行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是四空处定,他们还是了解依他起性,也知道我们的自性应一切缘,能照、能感,但却也执着、执取这些境为真,不能把它虚级化。

那凡夫呢?除用攀缘的心、用一切习气的心去相应,当然各方面都在造业。那些贤人或是天神,他是依识精元明,知道可以应一切缘,但是不去看这个菩提自性,却来观看这个取其境后的部分,执此境为真,所以你就遗失此菩提自性而不知。这个涅盘的体、精明清净体,不去认识它,因而缘所遗者,即是缘那剩下来妄想心之境界。你了解这个菩提自性是可以应一切缘,也要回光返照此自性是清净不黏,无漏功得圆满,不会起烦恼的。然而却去追逐应一切缘后的结果及境界,不去追逐能够应一切缘的体,所以你就遗失掉本真了,却去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因为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天道众生,或者是一般的人,遗此本明,即遗失掉识精元明本来,虽终日生活于其中,但却不能觉知是在错误的认知下在过活。畜生道当然是不用讲了,虽然有了了的觉知性,但是被牠的色身框住而没有办法认知,因无智慧力故。但人道众生虽有觉知心,但不知去认识本来妙明真心的功能,而去执取识精元明所照后之境,也继而执境为真,起喜怒哀乐想。

虽然我们天天以识精元明去应一切缘,去缘外境所感知的一切境,但不会去找你的识精元明这部分,返光自照,而去追逐境起的现象,甚至起习气相应而不自觉,没有办法自己觉知:「我这样子做对不对?这样修法对不对?」虽然能够有所修学,还是又再去轮回,这就是不认识无始菩提涅盘的这一面。

所以总结本段经文,我们要认识自己的识精元明,它能虚而照,应一切因缘,但不会黏一切照后的境。我们要常回光返照此菩提涅盘的清净自性,不要去执取我们「识精元明」照一切境,或应一切缘后的境界。前者是觉者的修证及境界,后者是凡夫所特有的轮回根本。

()、批注解释

「第二轮回根本是众生不认识此无始菩提自性,原是涅盘恒常不二,清净无染之体,本自空寂,无住不执一境。吾等此识精元明,能遇缘生起诸法,如镜遇物显其像,物灭终不留其像;然吾等众生遗此妙明真精不缘,而去缘其遇境所现之像,如此本末倒置是无明本。由于诸众生遗落此本来妙明真精,虽终日对缘应缘行诸法,但不去自觉吾人元清净体,不染一尘之宝明自性,故终枉然趣入六道中轮回去也。」

「第二轮回根本是众生不认识此无始菩提自性,原是涅盘恒常不二,清净无染之体。」

除前述无始生死根本,是以妄想攀缘心为自性者,现在讲第二个轮回的根本是,不回光返照自己无始菩提自性,因此不能明了菩提自性本是常处涅盘,清净恒常不二的,它是不增不减,清净无垢的空体。你要修佛法,就是要回光返照,反过来认识这个:无始菩提自性,它原是处涅盘境,空性恒常不二,清净无染之体,能照但对诸境能无住、无染。

「本自空寂,无住不执一境。」

我们菩提自性本来空寂、无住,不执着一切境界。这里说的空寂,空是它的体,空能生万法,空能照一切境。寂是菩提自性照后能寂寂不动,也就是对境有无住的功能。因此,我们修行有境界,能照一切境时,能映现一切因缘法时,就能体会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不着不黏。认识此识精元明,动静功能现起是它的原有功能。

凡夫或未出世间的世间禅者,他们错用心,不去守住此空寂的菩提自性,而以余习的攀缘心为自性,认为可感知何事,或可体知现在、未来、过去诸事端为真实,就会因认贼为父,得不到真涅盘的菩萨自性,而依旧迷失在六道轮回中。

「吾等此识精元明,能遇缘生起诸法,如镜遇物显其像,物灭终不留其像。」

我们要认知此识精元明本来的功能,这个精明遇缘会生起法应缘,这是我们佛性的一部分。佛性有「空、有」两部分,的部分是「心」,可以应缘生起一切法,就像我们拿一面镜子,镜遇到物像就会产生它的形相一样。

我们这面心镜(识精元明)也是一样,心地就如镜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现起来的时候,就是我们菩提自性应一切缘,鉴照一切缘的时候,过了不留下它的影像。正如《楞严经》所说的:「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一个开悟的行者,一定可以体会四度空间所有事,但对境能不黏、无住、不烦,且境缘过去后,却想不起事件的痕迹,这就是来无所黏,过无踪迹的写照。

识精元明能遇因缘起诸法,但行者用此元明照后,不要去太在意因缘,是什么样子?这样你才能够不去熏习很多新的种子,因为所有一切的种子若熏成,每一个种子都有其因缘果报的。

「然吾等众生遗此妙明真精不缘,而去缘其遇境所现之像。」

我们要回光返照,认识或抓住此菩提自性,要干什么呢?就是要看这个妙明真精的本来行相,不要去看它应一切缘以后,那些外在的因缘法相。我们在禅修过程之间,看着我的心,为什么他讲的这一句话,我一听,瞋心一直就要冒起来?

当然瞋心起来,因前所熏习的不好习气,而我能够觉知我的瞋心要起来,这个觉知就是我们的妙明真精,我要找的就是这个妙明真精,让我的妙明真精样子及功能越来越明显,就能够发挥它的定力,能不执着一切境界。不是反过来,去追逐我所感应而生起的相,即使你能够了知,三天、五天以后所要发生的事情,对你而言,要发生的事情不要去执着,你要反过来,看我这个菩提自性,它的体性所现出来的自在样,它面对这个要发生的事情,是不是空无?不执着?能够这个样子,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因为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无碍,业力来的时候,黏不上它,当然就都度过去了,这就是我们所要去找的。

若一般凡夫或世间无知禅者,他们菩提自性虽能映现三天以后要发生什么,但他不知去回光返照此无碍的菩提自性,而一直抓住体知的事情不放,甚致修法要使事情消失,或祈求菩萨来保佑,如此本末倒置,当然不能证得自我解脱的功夫。

「如此本末倒置是无明本。」

众生遗此妙明真精不缘,而去缘其遇境所现之形像,如此本末倒置是无明的根本。我们修佛法要修解脱,虽然有所感知,但是你不要去追逐其境为真,所感知的种种事情,你要回过来去追逐能够显现种种境界的那个识精元明,你能够偏向这个清净体的时候,你所感知的一切业,也不会成为一个业,因它本是清净无为体,无着、无黏,对诸境都会度过去的。

回到我们空无的体相,它就有能力去化解一切境界,简单的讲,你得到的解脱知见就是这么来的。若一个外道行者或世间禅定行者,虽识精元明能体知其境,但却都执境地在用心思,想办法去克服所体知的境,这不是本末倒置嘛?例如一个外道行者要施法害你,你心中现起他的形像或感知它所施的法,你都在他的形像上作文章,要让此像灭去。或对感知所施的法,引起色身的不舒服,引致心思的慌乱,就要想办法要去克服此障,而不去回光反照此妙明真精,它本是无碍不黏,本是如如无动,本自威严能摄受一切,本自无所不摧而灭却一切障碍因缘的。

「由于诸众生遗落此本来妙明真精,虽终日对缘应缘行诸法,但不去自觉吾人元清净体,不染一尘之宝明自性,故终枉然趣入六道中轮回去也。」

行者住世间禅色界四禅天,或是无色界的四空处定中,如果在这个时候,你不回头找你的圆明自性之清净体相,终日以妄想心、攀缘心去应缘,以为这就是自性本心,因认识不清,最后还是要再轮回的。这两段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攀缘的心不是只有凡夫有生死根本的攀缘心,而三界九地里面的天道众生也都是一样,以攀缘的心为自性。因为你修到四空处定的天神境界,虽有那么长的寿命,但寿尽照样坠落、照样轮回。

所以修佛法修到在这个时候,是另一个关卡,你能够觉知一切境的时候,在动、静、根诸根结灭时,当觉结使以后就要修空观,要修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这个时候还不能发大愿,还没有到发愿的时候,因为有愿就有求,有求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被缚,就会有烦恼生起。

这两段生死根本与菩提自性的认知,所讲的意思是对立得很清楚,境长老曾开示,我们如果要真正的修证到解脱道,对法要正的、反的两方面拿来对照,这才是完美的,正的就是顺着缘,你用攀缘的心,去执着一切外境,当然是去轮回。而反过来,去追逐我内心的这个清净自体,它虽然有觉、有知,但是我把它训练成能够空一切相,我能够知道,但是我不受它的影响,这就是无相三昧。

在《起信论》里说的:空有不二的道理,佛性是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能自在无碍,这就是中道观。无、空无的体是佛性的本来行相,能够面对一切境无碍,这一切境是你的感知,就是我们应一切缘的有相,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如如不动。以空无的体,面对应缘所起的一切相,能够无碍,这就是如如不动。而你找到的无始菩提涅盘,好好的训练它修空观,就能够认识它,就能够修证到真正的解脱。

《楞严经》中阐释自性与一切境界,主宾是非常的清楚的,要修行的人对《楞严经》经教一定要好好的看。要明心见性的,以及认识这个真的自性是哪一个?都要从此经中去认知。当菩提自性应一切缘的功夫,凡夫是什么样子?圣人又是什么样子。有境界的行者是什么样子?无境界的行者又是什么样子?凡夫都是以攀缘心为自性,认贼为父,那是没话说。而你好不容易修行打坐,打坐到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处定,已经在修这些了,你还去认为自性所缘的一切境,而去追逐那个外境,不回光返照过来,去寻找你那个妙明真精,当然还是要迷失掉。

难得的是世间禅境界,好不容易修到那个境界,却也是没有用的,不得当世证得解脱。为什么?白费力气,最后还是没有结果,就是因为不认识这个菩提自性,没有回光返照,来找寻你这个觉知历历,却又不会有烦恼生起的菩提自性。

今天讲到这里,后面是以两首颂来总结,心与妙明真精之间的关系。这个月的大型活动是八关斋戒,22日晚上报到,这是给我们种善因缘,一日一夜过出家人的生活、修行生活、守戒,希望抓住机会来种一点福德。

( 90 年  6 月 13 日 讲于 法尔讲堂 )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