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十二类众生成因(续3)
二
、众生颠倒迷相:(续)「本此无所住的圆明妙体,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众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无住的真体真心,从而生起虚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无自体的,亦无所依倚的,众生如此而真的沦坠。此时若要恢复其真,此真体空性已污染有法,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复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如此,本无所生灭的非生、本空体不住的无住、本无所心的非心、本是生灭法的非法,现因性迷而妄执展转发生其相,有相生成后力道发明,故渐熏以成业种性。如此各个众生造同业种而互为感招,此互为感召之业种,互相生而又灭,业缘一结,个个相感招而互为众生相,因故众生颠倒相随成矣!」
「本此无所住的圆明妙体,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众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无住的体性真心,从而生起虚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无自体的,亦无所依倚的,众生如此而真的沦坠。」
我们妙明的体,虽然可以映照一切相,不管是真实境,或者是超过你领域之间的一切相,它都可以映现,这些所幻起的虚妄之相,圣人是可以不执着这些相的虚实,但是凡夫都以所面对的这些相为真,如果我们听闻了那么多的佛法,了解一切妄相本来无自性、无自体、无所依,这些说起来简单,但是凡夫也知道是无自性、无自体、无所依,为什么还执着呢?这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所熏习的习气毛病,习气毛病不能控制的时候,道理虽然了解,但是却做不到,所以这是必须要有实修实证的工夫。
有人说我们修行要去思虑、要去思考,但是没有到一个境界的时候,去思考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个是着魔,魔知道你在用心
—要学什么的、希望什么的,他可能就乘虚而入;一个是本身用你凡夫的这种认知来思考,那是不正确的;所以起码要到四禅境界时,心眼稍开了,就能够很容易地来思考,脑筋也比较有智慧,这是禅修静虑时候的一个根本基础。经典对「禅那」解释有三个意义:
1、去恶:是初基行者的初步修学,把你自己本身的邪心、邪知见、恶习气等把它去掉。2、思惟修:第二个阶段是依照经典,或者是法师所讲的经或所说的佛法来思惟、来修行;去恶是在要求行为的正确,思惟修是修我们的心思妄执,修我们为什么与众生结缘?业缘都是我们的妄想执着,那怎么转呢?怎么改变呢?这就要去思惟而修来加以改正。3、静虑:到层次够了,你的心眼稍开了,智慧具足了,这时「禅那」就叫做静虑,此时来想,才能彻底认知佛法,才能够有比较真实的、正确的体会与现起正知见。没有到一个境界的时候,光坐在那里妄想,也想不出一个道理来,我们也应了解,到最后不想就更不会进步,尤其两部经典可做为代表,一部是《楞严经》,是在开悟以后的行者,他如何来认知自性?如何来度过种种的魔相?能够住在魔相之间,就表示你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些不可思议的能力都是心的用,在还没有清净以前,来用心是很容易出差错的,所以不能够去用此心。
想阴灭以前尽量不要去用此心,行阴区宇的时候,才可以用此心来思考、来思虑。所以每一部经典所说的,把它了解以后,也都是差不多的道理。心眼开了以后,你对一切法能够了解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体性清净以后,再来就是要去思惟,思惟的是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或不可能了解的,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去思惟。《法华经》是佛乘,是一乘佛法的佛乘,里面的一句话,就能够让你的心产生无量的神用。譬如在上供的时候,为什么一小撮的饭、一点点的东西,就能够化成无量无边的,如须弥山一样大、一样多的食物,以变食来供养法界众生,师父们怎么能够做得到的呢?这是心能够清净的时候,就有这些心的神用,这也是菩萨道行者要去修学的。
在《华严经》也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都是在讲这些菩萨境界,你要去行菩萨道,要认知佛乘的一乘佛法,要把那部经典所述说的法幻化成功,你做得到的才是真菩萨,做不到的还是凡夫。「三世一切佛」为什么能够成佛?有什么能力?要认知它,就要「应观法界性」,法界里面的一切相,是从空性之间而起的,能观法界性后,就能了知依法界之体
—空性,幻起一切有相,这就叫做「一切唯心造」。我们造业也是一切唯心造,行为依心识所驱使,去造作一切业因。《华严经》是对菩萨讲的,当然不是在讲凡夫造业的事,是在讲菩萨心能神变的原理。《法华经》是对菩萨要成佛的行者讲的。能够从《法华经》里面的一句话去思惟,你要有智慧、要不着魔,这个时候就能进入思惟的状态。所以一切唯心造,你可以从经典中去体会,怎么去现起神通变化?我们没有这些能力,都因为执着在妄想上面。这阶段是很重要的,若经典越看越多,更能够了解那一阶段以前不能够用心,想阴以前的魔相未破,不能够去用心。进入行阴区宇而行阴尚未灭以前,这个时候就可以去思虑、思考,在座的各位有的人,心怎么动,它就能现什么相,但这时候还是不能思考,因认知还不足,待你慢慢地能够了解法的实相,而且智慧具俱足了,也不胡思乱想了,才能够来用此心。照道理讲,想阴灭的时候,连做梦应该都没有,所以这个境界不是一般修行人能够达到的,而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不灭,也没有一个究竟,那更谈不上成佛与否了。
「此时若要恢复其真,
」我们佛性的本来,一个静态的功能,能够映照一切相,像一面镜子,我们心地里面清净的时候,没有一切的执着,没有一切的灰尘黏在上面的时候,它能够映照一切相,不管是众生相,或者是世界相,宇宙之间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够映照,这是佛清净的境界,这种映照是静态的。另外佛性也能够产生神变,这是动态的功能,这是在讲神变的部份。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的时候,不是只有七粒米,能够变化成像须弥山一样多的东西,来供养众生使用,你还可以从空性之间,变无量的这些神通变化,这是成佛以后的真实境界。
我们一念无明所生起的一切法,误认为真的时候,就会迷失掉,例如你眼睛瞪着虚空,瞪久发劳了以后,虚空中会幻起、产生一些的影像,你眼花以为看到金条了,一闪一闪的,然后生起贪婪的心,起心动念想取就造业了。诸佛菩萨们为什么不会迷失?因为它的自性空体能够映照一切相,不起幻觉幻知。
「此真体空性已污染有法,」
我们众生迷妄为真,所以要恢复其真的时候,此真体空性已污染有法,很多的法在这空性上面把它污染了,这个污染代表一切善、恶法,而「唯识」里面所说的五十一心所法,心与心所法,这包括善、恶、无记法,你吸取了那么多的善、恶,要恢复到原来的真,能够映照的真,要做到能够映照的真,先要能够做到不黏,你对一切境能够不被境所黏,那这个善、恶法才能够慢慢地去掉、不执着。佛法讲的道理是要去掉我执、法执,去掉以后,恢复到我们清净的体,此体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如果映照不出来,是这个心眼没有开,就映照不出来。
《楞严经》是阐释修行开悟的一部经典,故《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色阴魔相,色阴魔相中应该可以看、可以听,不是只有看到人、二度、三度空间,甚至于四度空间,你都可以看、听,或在华严境界时,一个世界里面夹杂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又夹杂另一个世界,一层层地进去的世界,那是几度空间?三度以上,四度空间,那层次才真是佛的境界。我们这里所讲的是要恢复到本真,不清净的先要让它清净,第一是对一切境不黏,把这些都恢复到原来,清净佛性现后,应该就能够照一切相,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污染法拿掉,让真如自性现出来。
「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复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
以经典而言,我们的体性总归是体性,永远是空,这是空性、空体,我们虽然是污染了很多,但是自性还是不增不减的,所谓不增是不因为你悟道了,而能够多一点;也不因为你污染了,而减少一点。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是说它的相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确实要照却是照不了,要神变也神变不了,这表示我们还是不清净的,因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污垢、有很多的不干净,这就是我们要去灭除的。你对自己的反省力量强不强?如果强的时候,很容易地把这些转了,但要配合你的身体气机,如果你修行,气进不到脑筋里面去,那都没有用的;要进到脑筋里面,第一个要有气感,打坐都要有气感,如果有气的时候,慢慢地气布满全身,就会跑到脑筋里面来,同时有两个现象:第一是能够映照,不清净也是可以映照,气如果是布满了,它就可以映照、可以看,等到下坐了,就没有了,因为下坐气已退回去、就没有了。第二是心清净了,不管气有没有,都可以映照,则是佛、菩萨的境界。
我们无始劫以来所熏习的习气毛病,对一切法还都很妄执,执着为有,不是要求你自性清净会现出来,而反过来是要把不干净的习气毛病去掉,如同刚刚所说的,你是否常常在反省?是否常处在思惟修的状态?要怎么断掉我内心的不清净呢?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气,有的爱漂亮、有的人爱面子、有的人是爱钱,每一个人的毛病都不一样,你的毛病最重的是哪一种?要对症下药去好好的转,这个贪还比较好断,瞋心也是一样比较好一点,你警觉的时候,对着事情该要发作的时候,警觉了,就可以转了。
我们会出生为人的根本欲望,是男女性的欲望最难断,这也是我们会出生为人的根本,如果欲望能够断掉,就清净了,其它的就是小事情,你就很容易的把它看开,能够转那个境界。你心欲望没有的时候,那还有什么修学不好的呢?自然佛性就越来越显露,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思虑一切,尤其是大乘经典所说的这些法,该怎么来做?我们在一起上课,有的已经十几年了,以前都走空掉自己的习气,空掉自己的觉知,让自已对一切法的执着淡薄一点,这是修行第一阶段应该这么做的。如果你认识不清楚,跳跃到后面阶段而修就会乱,等于说明前面阶段没有修好,而后面阶段要懂得多,没有定力,也没有智慧,就很容易出差错。
第一阶段的空,如果不能够悟到的时候,再下来就不用说了,所以要悟到空,不是只有用思想去了解的,定要身体起变化,让体性映照的功夫也能够现,现出来的体性,能够映照然后不黏,如此才有点「空」的样子。「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就是说我们能够映照的功能,都是依「空」而起的,你为什么现不出来?是有障碍才现不出来,气不通现不出来,气通有障碍来也现不出来,我们有的同学气很强,全身气通了,但是要观却观不起来,这就是内心的妄想执着很多,使气与心二个不能够搭配,这个佛的心镜现不出境像来,刚刚所说种种的习气毛病要灭除,而你气旺,借着气旺来消弭你的种种习气毛病,那心镜就清净了,你气通的时候无所不照,一切因缘都会现出来的。
「如此,本无所生灭的非生、本空体不住的无住。」
在空体之间应缘会起法,因缘所起的法是生灭法,经典上常常所说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灭法灭。」有生、有灭就是生灭法,这是无常的,我们的体性空,它是不生灭的,所以在空性不生灭间,它能起一切法,法归法,空性还是归空性,故说是「本无所生灭」。这空与不空、无生灭与生灭,这两个要认识清楚。刚刚我们说,这个心镜可以映照一切相,映照一切相就是生灭法,因生灭法无碍于佛性的空体,所以这里所说的:「本无所生灭的非生、本空体不住的无住。」
「体空性」能映照一切相,映现一切相后能够无住,也就是说映照了相以后,不在这个相上面起分别心,起执着时就有善恶、有好坏想,有住就还有善、恶、好、坏等等的分别,遂住在这个境上在作文章。我们佛性真如体不会这样子的,简单的讲,这又是谁在作怪?还是你的习气毛病,自性本来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但是你这个习气毛病不去掉,它会污染体性,不去除这些习气毛病,体性永远就是那么地不清净。
「本无所心的非心、本是生灭法的非法。」
非心、非法是在说佛性所缘诸法,都是非真心之心
(幻心),所现之法为生灭法之非法。圣人应认知佛性虽然可以映照一切相、可以起一切的法,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法,因缘法是不真实的,不要去执着它,它是没有真形象、无实性、无实相,所以它会自生自灭。你有一个能力,不管可以看到哪个境,或者是体会到哪个境,念头也好、影像也好,都能够无罣碍,那你就回到佛性的本来,照而不黏。佛性会映照、会现一切相,而不会去执着,若有所执着,就是你的习气,你做不到就要转,怎么转?上上智慧的人,对境不动心,不管是好事、坏事,好事不会欢喜,坏事也不会逃避,看到一尊庄严的佛像也不会心生欢喜,看到魔鬼相现在心中,也不必害怕想逃避,因为那个境跟你毫不相干,都是有因缘才会起一切法,这个因缘如果是以前所结的善恶缘,能够不在意那是最好的,这就是定力。
我们禅修的第一课,是在阐释什么是禅定?禅是不能说的,不落于语言文字相,但是可以体会,「禅」简单的说:禅是「心的动相」,心清净能够映照一切相,体知一切法,这是禅的境界,你心清净可以体会一切念头,或者周围之间众生的心念,或者能映照十方界,这是禅的境界,你用心去体会它,你能够体会、体知心的动相,就有一点境界了。禅境体知而后能够不乱,这就是定力,故有禅心也有定力,合称「禅定」。
如果心对一切的因缘没有产生心的动相,心的动相不是只有念头,包括一切影相,心的动相在这里所说的心,当然是真心所现的,真心是无形无相的,它产生另外一个心,就是念头,产生一个影相,这影相也是一个动相,这都是禅的境界。你若做不到这样,就根本没有入禅,没有进入那个境界,这是打坐初级班(先修班)第一个向各位初学者首先说明的。
有关打坐的再说明一次,什么是打坐?什么是禅修?打坐与禅修有什么不一样的?有这几个名词,老生常常在听,应该也会讲,打坐是打得念头死,坐见本来面目,这是对初机的讲。说起来是很简单,打得念头死坐见本来面目,什么时候做到?不知道,现在知道后,已经开始在学习了;之后,没有把心眼打开来,就没有禅的境界,你自性能够心眼开了,心与欲,一切缘都能够起动相,自己清清楚楚可以感知,这是有一点禅的境界了。
为什么要修?还没有对境得定以前就会散乱,会散乱所以要修。散乱起自于心有病,有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的毛病,看到不高兴的就想发脾气,体知哪一个人对你不是心向着你,心里就不舒服,我要整你、要修理你,心不清净就有这些念头起来,邪知、邪见是心有病,这也都是心不清净,因此必须要修,修得好定力就来了,不管是顺、逆、善、恶、
…,什么境界来都不起心动念、习气相应,或者我的体可以映照那个境,我都不动心念,不管是善境、恶境,对我来说都没有意义,我不相应,这是真的有禅、有定。如果没有做到有定,也就是行者所要修学的,故说是禅修。这几个名词就把修行所要做的,都已经概括出来了,所以这里所说的非生、无住、非心、非法,都是在讲清净与不清净之间对立的名词,而你与众生结缘也都离不开这些。「现因性迷而妄执展转发生其相,有相生成后力道发明,故渐熏以成业种性。」
你的佛性能够应一切相,若性迷而执着此境,才会执相展转成你自心之相,不然境归境,自性归自性,不妄执一切为真的时候,那么你就不会迷失。如果你对因缘产生的一切相,这有相现出来以后,你的禅定力能够慢慢地,越来越强的时候,你就可以不再去造业了。反之,现因性迷而妄执展转发生其相,有相生成后执妄的力道发明,这个不好习气毛病的妄执性,力道也越来越强了,所以会渐熏以成业种性。「业」者是可以熏习成业种性的,业造成以后,经过一次的熏习,可能不成为种子,无数次的熏习,可能就会慢慢形成种子。比如说,你对某人很生气,有瞋心起来,看了某甲不痛快,第一次听到他讲话、看他的行为,印象很差,第一次相认知以后,若你此不正常的心态,让它继续发作的时候,第二次再看到他,又熏习一次,每熏习一次,这个种子就强一次,所以看了他无数次以后,你对他讨厌的心越来越强了,有时候他不在你面前,但光想起他就会讨厌心生起,这就已经变成业种性,这个就会发芽成为一个种子,最后就有机会变成「果」。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女士们有公公、婆婆,大都婆婆比较啰唆,所以常常有婆媳之间的问题发生,不管她的讲话或是行为,妳认为对妳造成不公平,此心妄生,如果不能马上转化它,每生起这种念在心田里面:「婆婆对我不好!」然后怨恨、憎恨的心、
…,两次、三次的熏习,这个种子就越来越强;如果修行的人转而能坦然的接受,安抚着自己的心,认为这没有关系,忍耐,不要有瞋心,不要见怪,如此来转化自己的心意识,就不会渐熏以成业种性。因此有两条路:一个是熏习,一个是不熏习的两种方式,熏的时候种子就越来越强;不予熏习时,规范我们的心能脱黏,不去形成一个种子。现在开始修行,已经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以前不知道而迷糊,如今不能让你的心随便去发作,它爱怎么做,就顺着它去做、去想,这样子是不好的;当然做好事也可以顺着它去做,而对于不好的心态,都要马上转,不要让它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地熏习,会变成一个种子。所以对你婆婆的好坏观念,慢慢地会形成,也许这一世你没有办法,然而因缘错综复杂不可思议,投胎来、投胎去,在六道轮回来去时,下一世,或许哪一世,也可能她就变成你的媳妇,潜意识里面八识的种子,要虐待、报复她的心,就现出来了。这就是业的种子,哪一个人愿意一开始就虐待媳妇的,应该没有的,都是潜意识里面有一个因,如果是没有业缘种性的,应该是比较理智地,不会有争端。因此非生、无住、非心、非法,这些相不能让它渐渐地熏习形成业种性。
「如此各个众生造同业种而互为感招,」
如同刚刚所讲的婆媳之间的关系,互为感召,做一个比喻:两人前后都往生了,年龄虽然不一样,业力却能感召,也许不同时又出生在一个村庄、一个地方、一个家庭,如果你是放不下,业力的感召是很可怕的,此两人要相聚在一起的机会是很大的。如果有业缘的话,从世界各国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慢慢地聚在一起;我讲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台湾糖业公司前有位雷通明博士,早期移民到美国去了,其女公子雷久南博士,搞生化的,在癌中心研究,后来推展生机饮食的。有次她到印度或尼泊尔去潜修,在一个道场里,碰到两个从不同国家来的女孩子,某甲、某乙这两个女孩子,什么因缘二人却会凑合在同一个道场来修行?就是业力的牵引,业力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两个女孩子本来不认识的,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一见面,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业的种性就开始发作了,怎么发作呢?某甲这女孩子很怕某乙,且某乙一看到某甲,就恨不得要整她;你有没有这种经验?某个人根本不认识,但我看到这个人就很讨厌,你是不认识,但是脑里面的自性认识,如果业很深,你让它成为一个业种性的时候,不是只有表面的讨厌,而是很大的讨厌,如此一定是以前相处不好很久,造成一种讨厌的心,所以某甲很怕某乙,某乙很想整某甲。
对于这种事情,我们修佛法的人都知道因缘果报,一定有其因。这两位其中一位去请教雷久南博士,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了?我一看到就气她、想整她,例如两个人要过一道窄门,我就想故意要撞她,另一个被撞的也不敢讲话,这个显然是有什么因的?后来雷久南博士说:「我们这个道场里住了一位会观过去因缘的,不是神通、不是宿命通,只是会催眠,会让人知道过去的因缘,让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找他!」
好了!这两位被催眠的人,从催眠中看出她们的因缘,在梦境里从她们的脑筋中出现出古欧洲时代,有一位武士已有太太,他在未出征以前,又去结交了一名女孩子,古代武士都很受到倾慕的,很容易交到女孩子。如此这女孩子等于是侵占了人家老公,也是因为这种因缘,两个人结了怨。某乙是武士的太太,某甲是武士的情妇,如此就业熏成种性,造成甲、乙这两个女孩子的恩怨。喜欢整人的某乙是元配,被整又很怕她的某甲,是偷人家老公的,两位因为这种业种性,一见面就显现其业力。在那么遥远,不同国度的人,却为了要修佛法而两个人凑在一起了。
每个人天天都发生在这种事情之中,天天都在这六道里面一直在轮回,我们无明不知道,哪一个跟哪一个好,哪一个跟哪一个不好,都是生活在恩恩怨怨里,都是跟众生结了颠倒因。佛法所教导我们的就是这些,我们应该把它应用到周围之间的事情去,每天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如有不好的缘,你不要让它形成种子,所以业种性不让它成就,不要熏习成种子。
阿赖耶识是我们轮回的根本,它有一个可熏性,可以熏习成种子而储存,是所谓的「藏识」,所发生的事情都种在阿赖耶识里面,无所不藏的藏识,果报是它的种子结果,做很多事情都把它储藏起来的也是它。不好的习气毛病,不要让它熏习成妄性,好的要熏习,譬如念佛,用佛号来熏你的习气毛病,让它溃散掉,回到我们本来的清净佛性,佛性是可以映照,无所不照的。
你了解阿赖耶识的可熏性,熏成种子也不要害怕,可利用它的可熏性,我多念佛、多念咒,来消掉不好的这些业,而不好的众生因缘这些,不要让它熏习成种子。还有婆媳间不好的关系,也不要去熏习,有生之年,如果婆婆真的对你不好,回过来加倍地对她好,她也会受你感动与化解的,如果是你骂我,我就气你,两个人的业越结越重以后,哪一世两个人又会凑在一起,如果怨得很深、很深的,未来不是成为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最亲近了,然后天天的吵闹、打骂。修行是要从心地里面去转这些相,不要熏习以成一切业的种性,如此各个众生造成同业种子,就会互为感召的。
「如此各个众生造同业种而互为感召,」
《楞严经》所说的:「感召悬绝」,就是修行要修到感召悬绝,感召以后,把它悬空然后断绝掉。没有修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因为我们的补特伽罗,就是中阴身,它的敏感度,是我们潜意识的敏感度有九倍之多,所以非常的敏感,故业种互相的感召力很强,在人弥留的时候,中阴身再现出来时,感召力量的敏感度很强,你要有能力把它悬绝起来,才不会又去与人家送来的缘相应,又去受生了。
刚刚我们所说的心眼开了,进入禅境界的修行者,才能够感知一切因缘,你要能够不受它的影响。举个实际的例子,我不讲,大家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个能力,可以感知哪一个人在想我,不知道这个利害关系的时候,某甲说当我想起某某人,我拿起电话想打个电话问候他,但他就来电话了。因为你刚想到某某人,表示他也已经在想你了,可怕吗?心通的人就是这样,不知道的人以为:「我心里想到他!」不是的!是他先想到你,而你心有点灵通的时候,马上感应到了。
没有修行的人,照样也是有这个能力的,男女之间在谈恋爱,这个力量就更强,想到你的男朋友,他马上就打电话来了:「我刚想到你,怎么就打电话来了!」他们没有修行的人就有这种心通力,更何况修行的人。修行的人更能够感觉,某个人念头过来了,你就起想那个人的影像,马上知道是
”他在想我”,他在想你,你就不要相应,不要打电话给他,否则那不就相应了?这就是去应缘,轮回就是这么来的,你去应缘了,在有生之年,你有这种能力,要赶快把它断掉,感召了,要把它悬起来、要断绝掉。你能不去应缘,就不会去受生的,但知道却是做不到,照样就去受生了。色界天、无色界天等的天神,他们都有心通,他们都有能力很敏感,感召更强、更敏感,但是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不修佛法,佛法是在阐释一切都是虚妄不真实的,甚么不真实呢?我看到的明明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把诸法看成不真实的这种心态,每一种感应都认为是真的,如此就永远没有办法解脱,与一般的天神一样,他们也有这种感召的能力,有这种认知一切境界的能力,因为没有修学佛法,而断不了这种因缘。佛法与世间法,圣人与凡夫之差别就在此,天神即使寿命很长,但是没有办法脱离三界,以佛法而言,仍然是凡夫,凡夫才还有轮回。而修证到解脱道的行者,他是有感召的,但是能悬绝、断掉其缘的牵扯。
尤其修行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哪一个人的心在想什么?都要有能力警觉,尤其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更要警觉,当然现在也有同性恋的,今天广播也在讲,一个医生说,同性恋的也可以熏习,让同性恋变成异性恋,有的就赞同,有的就不赞同。
为什么会变成同性恋呢?很简单的就是以前的业缘在做怪,某甲与某乙两个人有非常的好业缘,前世或某世非常的好,也许本来是一男一女,缘很深的,今生两人又出生同样做人,但同样是出生做男或成女,但是潜意识里面,他们两人还是很相爱,如果理智观念很强的人,这两个会凑在一起吗?不会的。因理智薄弱,虽同性但也凑在一起的,男女都是一样。同样的道理,这就是我们脑筋里面的业种性,业的种子造成你有这种趋势,如果你懂得道德观念,就要超越这种男与男、女与女之间的爱欲关系,这样还会搞同性恋吗?连男女关系都不搞了,怎么还会有同性恋的事情发生呢?还有一种现象,不得不提一下!有些人前生是男性,今生出生为女性,但潜意识里,他还自认为是男性,所喜欢的都是女性,这种同恋者大多是杂交较多,没一固定的对象。反之,男生也是一样,前世是女性,今生出生为男生,但潜意识里还是有女性趋向,专要找男生,自己扮演女性的心态。
与每个人之间的缘深、缘浅,都可以自己去感觉,很实际的修到可以感觉某人对你有好印象时,就要有所警觉了,我是如如不动,而他是有一个花花心,常常乱动,你不能受他的影响,如果要花心,则有很多的心动,不修行的人常常会有这种心的。修行的人都要警觉,不知道这种轮回的可怕,你就会乱搞一通。
修佛法就是要知道超越我的习气毛病,以及要超越与众生之间的因缘牵扯,所以我要努力用功,管紧我的心念,我宁愿让人家说我是六亲不认等,也不要让人家说我是好好人,什么都好,否则这种缘就会越结越深了。要有足够的威仪,甚至于让人家不敢跟你讲话,要有这种魄力,但是你对他们要慈悲,不是摆出架子,不理他们,是要超越这种男女之间的感情,用慈悲心:「你在迷糊!而我怎么用佛法来让你也超脱!」这种慈悲心的情见,与男女之间的感情,以及朋友之间的感情都不一样的,所以修行是要真刀实枪地与你的心,与其它众生的心去战斗,与众生颠倒的这些观念,要把它转出来,不是听讲懂得道理,但是却做不到。
在佛法的戒律里,男女夫妻在还没有心清净以前,不得已可以正淫,与其它人或以其它方式都不行。没结婚的更是不行,不是孤家寡人的就可乱搞,都不能乱搞男女关系的,这才是在修行。有一天,夫妻之间的缘也能够超越,虽然有夫妻之名,但是没有夫妻之实,彼此照顾而已,没有那个欲望,如此你的身虽然在家,但是你心出家了。要做到像维摩诘居士这样,维摩诘居士已经要成佛的了,是妙喜世界的补处佛。
若是男女间关系都不能够分得很清楚,如何去修呢?感情要坚强一点,不要被一些感情、被一些人家给的小恩惠,就迷失掉了。你对我有恩,我还给你,马上还给你,不要以后或者下一世才再来还。我希望当生就有所成就,不希望与人家牵扯,这个观念很多人都有,你仔细观察他们也是很执着这些,有的人虽然不是经济很好、不是钱很多,他会去摘一些野菜送给你,这是我很诚心的去摘的野菜,比你给我很多钱、很多东西的诚意都还大,有来、有往,也都打消了这些恩恩怨怨的众生颠倒缘。
如果两个人都是修到无为观的,那个人虽然是有来有往,或者是独来独往,但都没有关系,反正我都空了,你对我好
—我空了,我对你好—我也空了,我给你什么东西?我什么东西也没给你!我没有这个观念,就是空了,我虽然接受很多你的东西,但是我没有”接受你的东西” 这个观念,这也是空了。故悟到「空」的时候,是不住相,《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相布施」,要成就佛道,也就是要无住相布施,不管是你给人家,或者是人家给你,都要无住相,这样才能够解脱,不然一个业会变成一个种子,以后相见的时候,又是再牵扯的缘。
听说有个人跟一个女孩子结婚,几年以后又离婚了,结果去给通灵的人算一算,为什么会与太太离婚呢?通灵的人一看后说:「你以前在修行,她曾供养你一碗饭,这碗饭你今生要还,所以你养她几年,故结婚了。刚好一碗饭的还债年限满,却因个性不合,缘尽就离婚了!」若彼此业缘很重的时候,即使打得半死,也都还是黏在一起,彼此是很相爱的,爱得要死不活。而怨恨很深的,打得半死,不离开就是不离开,因为缘还未尽。可怕啊!所以要修无相观、空观,就不会很在意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慈悲喜舍的观念
—四无量心,不要在这世间感情里面来来、往往,这样就能够脱离众生颠倒的这些关系。「此互为感召之业种,互相生而又灭,业缘一结,个个相感招而互为众生相,」
做不到脱离众生颠倒的这些因缘关系,今生有缘与这个人结为夫妻,下一世不见得与这个人,或许又跟别人结为夫妻,我们释迦牟尼佛也开示的:「众生尝为六亲」,不是互做父母、儿女与夫妻,或者伯叔,婆媳、远亲、近亲、
…,都有各种的关系,这一段是《楞伽经》里面说的,说不要吃众生肉,因为众生曾为你的六亲呀!故要舍不得吃众生的肉。而众生的因缘都是业缘,要了解这些,要怎么的来转它。「因故众生颠倒相随成矣!」
众生颠倒主要还是缘与缘之间的牵扯,第一个首先误认为一切法为真,无明的时候误认为一切心里面,所想的、所看的里面总有一个我,所以就当真,然后与众生结了无量的因缘,有善缘、恶缘,却又做不到不要受它感召。今生有幸听闻佛法,如果不更加用功、精进,下一世还是照样再轮回的,照样的感召后迷性相应,很多的应缘都牵扯不完。而众生颠倒的部分,就讲到这里,下一次,要讲世界颠倒!
有了众生颠倒,不管与人结缘,与畜牲结缘,与天神结缘,随后世界颠倒现时,在哪个时间,要出生到哪个空间。「世」是时间,「界」是空间,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三界九地,如欲界是五趣杂居地,然后色界是四禅天四地,无色界也是四地,总共有三界九地。心修行到与三界里面哪一界地相感召、相应,就会出生到哪里去!如懂得佛法的,要不要让它感召?要不要去呢?不去就要练习感召悬绝,如果不能做到感召悬绝,照样还是要去的,即使不要去天上,但是因缘俱足了,还是要出生到天上去!我们下一次再讲世界颠倒。
( 90 年 5 月 9 日 讲于 法尔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