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十二类众生成因(续2)


二、众生颠倒迷相(续)

五月份的第一个礼拜-五月六日礼拜天,上午是高级班的营养课,这次要讲大家常常搞不清楚的肾虚、肾功能、肾分泌、肾阳虚等关系,如果肾阳虚,你就很容易有一些慢性病,鼻子过敏或者身体过敏,或者是容易发生痛风,风湿关节炎等等的,这些都是肾脏的问题,所以这一次要讲:「认识肾阳虚、阴虚与肾脏功能的真实」。

下午我们邀请回来省亲的美国悉昙信息网刘钟穗老师,请她教我们「楞严咒心」。「楞严咒」太长了,紧急要用的时候,大概会背不起来,当然她是背起来了,以前在宣化上人那里的人,都要把《楞严经》背起来;她也把「楞严咒」翻成梵文古音。下午一点半开始,我们请她来教我们楞严咒心。「楞严咒」对于修行人是很重要的,碰到障碍、碰到魔障时要多诵持,就可以把那些障碍化解,不必要这边找人,那边找人帮忙,你念得很虔诚、很熟稔的时候,无形中就可以把这些障碍化解了。有几个重要的咒,如「大悲咒」是大家最熟悉的,还有「六字大明咒」,再来就是我们现在修的「心中心咒」,还有最近本师父所教导我们的「秽迹金刚咒」。如果你认为咒语太多,反而复杂,你可以选择一、两个比较相应的,深入的把它背熟,背熟后才能用;不然,紧急的时候,你都念不出来,嘴巴是在念,但是没有心的力量,这是没有念到心里面去,体性未空就不能够发挥它的威力,碰到障碍,还是没有办法化解。这个「楞严咒」,如果有看《楞严经》的人就可以知道,它是可对抗梵天咒语的,更何况是些魔类或恶心修行人之障碍,故碰到障碍都可以把它化解掉的。

五月十三日礼拜天,有三昧水忏法会,由行法师主法的,要消灾拜忏,尤其刚开始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拜忏,业障不去除,没有办法成就。修行第一阶段都是要守戒、拜忏,这给大家机会,如果你修行还有障碍的时候,要多参加这些忏会。

五月二十日,本来要去参访在阳明山竹仔湖光泉寺的度法师,因他要到西藏去,故我们工作人员改安排到埔里参访中道学苑华长老,顺便可能请他带我们到中台禅寺参观,来回大概只有一天,不像上一次花了两天的时间到六龟,所以看看各位有没有兴趣!

因为华长老那边有一位中科院的退休同学,准备依长老出家,现在是在见习,还没有正式圆顶,住在那里一阵子了,可能于八月八日圆顶出家,所以透过他,我们也比较能亲近长老。像我们上一次到六龟,本师父那么亲切地招待我们,好像有如回到自己的家一样,什么好东西都掏出来让我们品尝了,更是不吝法的教导,修行人的真挚流露,令人感动。

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六上午九点开始,到星期日下午五点是禅二,是每个月的两天避谷(断食)禅修,如果你是初学的,不断食也可以来参加,可以来学习怎么打坐?学习打坐时间怎么加长?你只要事先声明不断食,我们可以准备一些东西吃,这是有关于这个月(五月)的活动,在这里先宣布一下,如果你要详细的数据,可以到网站上面去查询。

我们回过来再看讲义。上一次讲到经文的「众生颠倒」,我们常常在说人家颠倒,你知道什么叫做颠倒?其实每个人都在颠倒,以前有一位老菩萨,吃素吃了几十年,直到要往生的前几天,突然起了大颠倒,说要吃猪脚,一生吃素突然在快弥留的时候,起了大颠倒,那就是业障、冤亲债主在作怪,她信以为真,她想要吃猪脚,家里的人没有办法,只好准备给她吃,这个当然可以笑话来看,但是我们反躬自省,我们是不是也在颠倒呢?我们都是在做些众生颠倒的事而不知。

现在再说明一下,众生颠倒包括很多层次的: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所以不是只有人、畜生或者是饿鬼道,甚至于天道等。但地狱道大概是我们没办法跟它结怨,除非是你的亲戚、家人,因为堕落地狱道,你心跟他相感应、相牵引,会感受到地狱道的状况,不然与地狱道众生起颠倒的大概比较少。如果你在梦中,常常梦到地狱相可怕的情形,也许就是你的祖先堕落到地狱道,你心才能感应。

而我们一直要了解的,我们的心其实跟众生的心都是一体的,这个缘越深,你跟它互相感应的力量就越强。有祖先堕落到地狱道,他的感受会反射回来到你的梦境来,你碰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要赶快多多帮他超度,多做法会帮他超度。

就像婆罗门女(地藏菩萨前身),他的母亲不信佛法,毁谤佛法,死的时候,堕落到地狱道,但是因为婆罗门女很孝顺,把他母亲所遗留下来的财产,全部变卖,然后斋僧、供佛,起坛做法会,都把钱花光了。然后因为她思念母亲的心很强,所以就一直对着佛像发心忆念,请诸佛菩萨告诉她母亲目前生处在哪里?后来承佛的威德力,让她到地狱去,鬼王即告诉她,令母因妳斋僧功德得生天上了。这是《地藏王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故只要你有虔诚的心做法会,都可以把地狱道的亲人,帮他超脱转生到天上,所以婆罗门女(地藏菩萨)因为这个孝心,把他的母亲超度到天上。

我们天天接触到是人、畜牲,有些人可以接触到鬼神,有一些人可以在禅修之间,接触到天宫、天道,完全看你的心态,要不要向着它,如果向着它就结善缘,以后有可能是到那里去的,跟谁结善缘,就互相的亲近、爱慕、相连;而结恶缘,就互相的仇恨、残杀等等。所以,我们一生之间,要碰到多少这些众生,对他们所造的业,以后都有果报的,不是有谁在鉴定你的善、恶、好、坏的,都是你的心,及与你结善缘、结恶缘的这些众生之间的互相搅和,因此第一个颠倒的是众生颠倒,经文上一堂课也大略讲完了,我们再把下一段的解说,也说明一下:

「要瞭知众生颠倒,先要了解心性之关系,」

什么叫做「心」?什么叫做「性」?心当然是有相,我们常常讲性空缘起,缘起就是心的相,性空是本体,而为甚么会缘起?一定是这个性空有因缘来,然后相应就会缘起,亦以现出心的样子。所以要了解这个缘起法,有一个本体空,因有因缘,空性就会起法,起了以后有三种样子,一个是我们的佛性,在唯识里讲「圆成佛性」,也就是「圆成实性」,「实性」就是空性,「实」就是虚、就是空。不要认为「实」就是有实际的东西,佛法所讲的「实」是不一样的,讲的「实」正是虚,虚就是空,空是没有,没有才会应缘,然后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我们的性空,是佛性的本体,它有一个功能,现在是讲功能,功能就是依他起自性,这个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因缘,依他起自性。

譬如:一个声音来,我依着声音来反应,这声音是因缘,我起了一个自性,自性有好几种,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六种。第一个是见性,对色尘而言;第二个闻性,对声音而言;第三个是嗅性,对香、臭味而言;第四个是味性,这对我们的酸、甜、苦、辣的味性;第五个是触觉性,是对我们身体的神经所感知的、感觉的触觉;第六个意根是心,就是我们的法性。所以见、闻、嗅、味、触、心,对色、身、香、味、触、法这六尘,就是依个个的尘境,自性所现的功用,这是我们凡夫才有的六个。凡夫六根对六性是分开的,而圣人是一即六,六即一。为什么圣人不用这些根来对外?圣人是用佛性来对外,佛性有六种功用,这六个功用都依在佛性上面,都依在我们的本体上,六根只是一个门口,它其实没有功用的,学习佛法,对这些理念大家要了解、要搞清楚,我的眼睛只是一个照相机对外的镜头,它没有功用的,它只是让镜头对准物相,有功用的是在照后的底片,或者是那个带动的闪门,闪门也可以归在根门里面,真正留下影像的、有功用的是底片,底片可以说是我们的佛性,能照后留影的处所。

我们的佛性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圣人都有这些的功用,但也有不透过六根,他透过佛性(佛性讲起来,就是第八意识),用第八意识直接看,故你打坐修得好的时候,不一定张开眼睛看,闭着眼睛照样可以看,例如有次在净缘讲堂禅一时,我们有一位同学,她闭着眼睛打坐,体性见我坐在她的前面,她问我:「老师!我闭着眼睛为什么可以看见你?」本来就不必用眼睛去看的,要看太空、看天宫、看地狱,用眼睛怎么去看?是用我们的见性去看,眼睛它是有距离的限制,有光源的限制;而圣人是透过我们的自性,里面就包含有见性,可以看而且看很远、很远的。

这位同学现在是某佛学院毕业了,前几天在台北某道场看到她,我问她:「好不容易的读了五、六年的佛学院,也都已经毕业了,为什么不出家呢?」她说:「我不是出家的料子!」我想以前的工夫大概也没有了,好可惜。

在法尔网站的文章,关于《楞严经》色阴魔相部分,你有读的话就可以了解,在色阴魔相时就有能力看到,只要心想某人就可以看见他,也能清楚地了知他的状况,这就是我们的佛性,超越了六根的功用。但是这些都还做不到,怎么办?没有关系!但要懂得这些,以后才不会自己吓自己:「我怎么会是这样子!」直到有一天也做到的时候,才会了解佛经所讲的,真的是自性与十方虚空是同一体的,没有时空的距离,怎么在那么远的地方都看得到?那么远的天宫都看得到?

开发出你的自性出来以后,自性就有这六种的功能,不经过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佛性能够圆融的时候,它照样可以有着这六种功能,也就是说「六即一」,「一」即是佛性,「一」就可以有六种根性的功能。以前药山禅师与云岩禅师在互相讨论神通时,药山禅师问:「听说您会玩弄狮子?」云岩禅师说:「是!」药山禅师再问:「弄得几出?」云岩禅师说:「弄得六出。」药山禅师即说:「我亦弄得。」云岩禅师反问:「和尚弄得几出?」药山禅师说:「我弄得一出。」云岩禅师即说:「一即六,六即一也!」

狮子是代表六根,这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玩弄几个?云岩禅师回答说:「我玩弄六头狮子!」药山禅师答说:「您玩弄六头狮子,我玩一头狮子!」一头狮子是什么?就是以体性为主,不透过其它这些根能,以体性我可以感觉、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嗅、可以味、可以触、能够心感,都能够有这些能力。这二位禅师都是有境界的,云岩禅师说:「一即是六!六即是一!」两者的功夫都是一样的,一个是永远的依佛性在对世间的一切相去观照它,一个是以佛性透过六根门头去做事情,这是比较符合凡夫的境界,但也是因为证到佛性以后才回到凡夫相,因此佛法怎么去修证呢?只要圆通的话,你应该都可以了解的。

这里说明「依他起性」,就是依种种的这些尘境,来起它的自性。到这时,佛性空(圆成实性)具足依他起性的功能,圣人的佛性只有「圆成实性」、「依他起性」这两个性;而凡夫与圣人的分别,就在第三个性,是什么呢?是「遍计所执性」。你心里面有不清净的一切习气毛病时,自性已经应缘了,这些缘包括声音、人、事、物,还有包括这些人、畜牲、饿鬼、天道等等的,你跟它相应了,跟它相应以后,你很执着为真,放不下,并起烦恼,这就是凡夫的境界。

圣人呢?他以空性应缘以后,鉴照一切因缘,他懂了,也可以读遍一切境界,但是没有执着,不遍计所执,所以圣人可以看得很多,可以对一切境界,但是不会有烦恼,而不烦恼不是用言说的,还要实际地去证得,才能得到的。

我们两、三天前在断食,有两、三位大德,被境界所转了,对一位同学连劝带骂的,这就是一个「遍计所执」。感应了这种不清净的心,然后就讲话了,被讲的同学随就哭哭啼啼的,没有圣境就是迷糊,就是「遍计所执」的标准模式。如果讲的人能够当下警觉、打住,知缘而能觉知止,这样才对。而被骂的人不甘心,也很伤心:「妳们大家都不了解我!」了解妳有什么用吗?要自己了解自己,别人了解妳有用吗?别人不会同情妳的,修行没有同情的!修行要妳修得好,有智慧转一切境界,转后,别人也会称赞妳,被骂都还无所谓的,还会向骂妳的人顶礼:「骂得好!」随时随地一不小心,就会入「遍计所执」的。

我们要学习圣人,圣人是体性空,有应一切缘的能力,但是不执着;我都听到你骂我了,你骂你的,我如如不动,我没有那个生气的习气,我没有那个要受人同情的心,我很笃定,这就是圣人,做不到就是凡夫,那怕你能够上天宫,下地狱,若见境不能离,都还是凡夫的,不要看有些神通、有怪力乱神力量的人,你骂他一句,他承受不了,动辄要报复,要做法整你,这就是「遍计所执」,还是凡夫一个。

佛法的理论很多、名相很多,讲来一大堆,都做不到,有什么用呢?你的心要管得很紧,只要起心动念,只要有不对的心,甚至对的心、同情的心、什么心都不对的,要依他起性以后,能够不执着一切法。

佛法讲来很简单,要空了,才是真佛法。什么空了?我空、法空,能不能够做到我空、法空这两个空?能够做到就是圣人,空有不二;做不到这个,还有「遍计所执」的毛病。所以「我空」、「法空」这两个心性,可以说得好多的佛理。

「性」是我们的体,「心」是应缘所现的一切相,这样还要不要神通?只要是心能够产生这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去读你的心,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问题就是有没有遍计所执?如果有遍计所执,这个空所现的一切相,它就被转化了,转化就不真了,所以都不能够太相信它。

昨天我们还在讲,某同学常常动不动就说他有神通。在去年三一八选举完了后,就说会大乱,为什么会大乱?没有选上的不甘愿,会引发大乱。还打电话给人,这边通知,那边通知,说要准备粮食。真是可笑!果真大乱了没?这就是心不清净,胡思乱想,没有那个样子,偏偏就要找出个样子来。若你真有宿命通,你观得很清楚:「一定会发生」,到最后却是没有发生,为什么?因为因缘会转,为什么会转?在这里三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就可以讲得很清楚了。圣人不被境转,凡夫随境而转,圣人还可以转境呢!何况这位同学满心都是妄想,还说什么神通?如果不彻底忏悔,多修无为法,总会走不出自我魔境来。

我们的圆成实性是空,它是不黏的,可以映照一切因缘,然后让你观到依他起性,这有相让你观出来了,最后,众生的福德不错,或者是诸佛菩萨的庇佑,而又不去执着的时候,这个有相起不了作用,境归境,到最后幻灭了,该发生的没有发生,这就是我们要修佛法的一个重点。不要常常说你所观的就发生,所要发生的,或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不要去执着它,但也必须知道如何去转它。好的发生当然是没有关系,如果好的都不会发生,那煮熟的鸭子不都飞了?那也是福德不够,或者是有障碍。而不好的、坏的让它发生了,表示还没有修证到空,你还会去执着它,谁在执着呢?我们七识妄执阿赖耶识根深蒂固的,它很执着的,它为什么会执着呢?它对法的执着很重,而我们虽然看得很清楚,但是对于有些还没有发生,或者是未来的因缘,它也很清楚,只是我们不知道,但是它很清楚的,它清楚却是执着为真,就随缘流转,就真的发生呢!

之所以说修佛法虽是很难,但是你懂得道理,要怎么去修?要断掉你执着的心,这个好吗?好也不能说好;这个不好吗?不好更不能说不好,要保持一个平常心,管它好不好的,事情总是事情的。修证到一个境界以后,而证到圆成实性,或只有这样的因缘就完了吗?不是的,还有更进一步的功夫,我们现在网站上的文章,你有没有读?现在已经说明到「想阴尽」了。想阴的魔相,若修得不错,十个魔相都不犯,天魔对你也没有办法,则想阴尽了。想阴尽的时候,我们在色阴、受阴这两个魔相,也都能够控制的时候,就不会受这些魔的干扰,这个时候还不能够修神通,只能够修什么?舍字诀,修佛法要慢慢地去认识这个过程。

到色、受、想这三个魔相时,只有一个修行的方法,就是舍一切法,舍字诀,也就是不能够去玩法,那怕有什么超能力也不能够去玩法,就是舍字诀。到色阴、受阴这二项清净的时候,这个魔就不能够来干扰你,魑魅魍魉等等的这些都不能够来干扰你。

到进入想阴区宇的时候,魔不能够来干扰,因为你的感情作用已经清净了,这个五根、六尘的怪异乱神的现象,也不执着,所以清净了,剩下这个想阴,你会用想心去探讨心的功用,在这个时候,天魔或是魑魅魍魉、海神、河神等等,纷纷的都要来插一脚,都会来干扰你。

如果想阴还没有清净时,不能够用心来用功,因为还有魔来干扰,他怎么干扰呢?有时候是间接的干扰,是透过另外一个比较没有智慧的,然后给他超能力,这个人就来到修行人这里,现一些神通给你看,因为你在玩心,玩心有什么用?是要知道心的功能,或者是有神通的功用等,魔知道你喜欢神通,或者是喜欢寿命,永远的寿命、、、或者是喜欢什么的?他就透过第三者,给他超能力,然后来现给你看,你正中下怀说:「喔!这是我所追求的!」如此你就迷失了,以后都是听他的,听了他后,他却不会告诉你好好的修行,却是教导你一些破戒、坏律仪、行淫欲、等事,或「只要心自在,其它的戒不戒,也都无所谓!」等等,这些不正确的知见,就把你给毁掉了。

所以色、受、想、行、识五阴,到第三个想阴区宇的时候,都不能够去修心行,只能够用舍字诀,这在《大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就是要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如果能够修证到想阴灭的时候,大概就已经达到了圆成实性及依他起性的功用了,遍计所执没有了,到这时候才可以来到行阴区宇,进入行阴时也才可以来玩味这个心,观我们这个心还有什么功用?玩味起来就不得了,从你的心观照下去,就可以知道众生的因果关系,这一类众生他上一世是怎么样?下一世又如何?再下一世又如何?可以观到八万劫那么长时间内,众生的因缘果报都能够清楚。因此要玩味心,要知道心的功能,要到行阴区宇的时候才能够玩味,这已经是甚么境界?是阿罗汉的境界,所以行阴非常的微细,但是你都可以去观,在想阴以前的这种修行,是不能够去玩味,玩了就很容易着魔,这是给你们一个完整的概念。

首先为了要解心、性的关系,因此也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在解释心、性之间的关系。

「性本空因缘而起心,心若不妄杂妄想,则性明澄而圆,」

「明」是有光,所以它就无所不照,无所不照就遍无量的虚空都可以照,因此能够圆,「圆」包括一切众生都能够照,包括一切世界都能够照,无所不遍就圆,无所不照,境无所不现。我们修佛法,刚刚讲的这些理念,大家都应该清楚了,一个是照的功能,只会照还是不行的,所以就谈到此四个智慧,我们佛法要修「三身四智」,要修法身现出来、报身清净、化身千万亿的法、报、化三身,如果修不到这里,就不是有所得的佛法。法身要开悟以后才有法身,佛性清净时报身圆满清净,然后化身无量。

四智是:(1)妙观察智:因为要说明无所不照,所以从这里说明起,这是第六意识灭了,六识妄执灭了,才有妙观察智的功用,第六意识妄心灭了,就是没有第六意识的遍计所执,所以就有妙观察智。(2)平等性智:这是第七意识的无所不执着的法执灭了,就有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属于有毛病的心灭,而我们修就是在修这两个妄执心。

另外两个:成所作智、大圆镜智,这两个属于只是状态,没有毛病;(3)大圆镜智是第八意识,第八意识是不能灭,说能灭就变成外道,所以第八意识不灭,若第八意识被灭了,宿命通是怎么来的?因此第八意识是永远不灭,死了也是一样的,它以后再去轮回,第八意识是不灭的。(4)成所作智:是前五识清净的神用,前五识是人死了时才灭,而圣人在尚未入灭以前,就用这前五识,产生神通变化,刚刚我们说要「观」众生因缘,就是以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来观,再加上这个清净的心来加以分别。

妙观察智不起的时候是有分别心,好的时候是「了知」,这几个的形象、境界不同,所表示的也都不同;了知是它的功能,分别就是你遍计所执的分别。我喜欢的人,对他好一点,好处我多分一点给他;不喜欢的,这是外道的,我就骂他,这就是你的分别心。如果第六意识妄执灭的时候,你就只利用第六意识的「分别」,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男生?是女生?只有了知的功能,没有好、不好的这些分别,了知与分别是不一样的,分别变成是一种执着,了知只是了知其境,所以前五识加上了知,就会产生无量的神变,神通变化就是这么来的。

第八意识是能映照一切相,画一个大圆圈代表我们的空性,代表大圆镜智,空性可以鉴照一切相,相包括一切境界、一切众生、世界,所以佛不需要用眼睛看的,佛用大圆镜智能遍观十方世界,更不必观,十方世界皆在他心中,这就是「鉴照」。这是镜子心镜(用大圆圈代表),这是静态的,由于是鉴照的,所以只能够是静态的、被动的照,这样子还不能构成佛性的本来,佛性的本来可以再加上前五识,再加上第六意识起动态的变化。所以,以我们大圆镜智的空体,再配合我们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再加上第六意识就产生神通变化无量,这样子才是你真正成佛的境界,如果你做不到这样,只能够鉴照,起不了这种神通变化,只有这种鉴照的功用,鉴照也只是某一些你所想的,这就与佛的境界不一样了。

所想的才现,这都是阿罗汉的境界,或者是外道的境界,若不管想不想都可以让境现在你的心中、可以照,那是佛的境界,天眼通与天眼明的分别与差异就在这里,天眼通是用你的见性去看的,天眼明是以你的佛性去看。可以了解的是起心动念才现的境界,那是阿罗汉的境界,或是外道四禅的境界;如果是佛的境界,不管是想、不想,一切境界都在心内中,这是鉴照的功用,只要没有遍计所执、没有我执、没有法执,这些都没有的时候,而加以气脉通顺,你就可以鉴照,哪一个现在你的心中,你都可以照,有的是外道众生、你的亲戚、朋友、往生的亲人、,都可以现在你的心中,确实也是这个样子,如果还做不到这样,是你这前五识还不清净,系因第六、七意识还不清净,而这个正是我们所要去修学的。

「无所不照,境无所不现。」

这里所讲的「无所不照,境无所不现。」无所不照,是圆而发光就可以照,照十方世界,小世界里面起码可以照到天上、人间、地狱都可以照。境无所不现有因缘、有境来了它就现,没有因缘、没有境来它也不现,它不会去乱攀缘,不会去妄想。

「圣人因心无所心,故性因而发明。」

「心无所心」意思就是说应缘的时候,不遍计所执,不去执着,第二个是刚刚我们所说到的行阴区宇的时候,才能够去玩味这个心,去探讨这个心,而这又有两种层次了,一个是我们的心缘外境,这是有因缘的;另外的心缘内心也可以生法;当然缘外境有因缘它也生法,这两个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你还没有修证到大圆镜智的境界时,我们的空性缘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你可以产生心里面的觉受,这是有因缘的,而有因缘是我们的自然性所相应的,这些也要搞清楚,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自然体性所相应的,是有因缘的时候,如果没有因缘呢?没有因缘它也起法,这是缘内心,缘内心是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种子法尘,而第八意识的种子,因为也还没有修证到第七意识清净,随看到种子映现,七识就开始起一切法相应,这是没有实因缘的法,这叫做非因缘、非自然性。

在《楞严经》里面举一最明显的例子是:没有吃到梅干,一讲到梅干你就流口水,这就是想阴的毛病,是非因缘、非自然性。流口水是没有实际上的因缘,因为我没有把梅干塞到嘴巴里面去,所以没有这个因缘,但是我用想的,想到这个梅干就流口水,流口水是谁在相应呢?不是自然性的体性去相应,是非自然性去相应,这非自然性相应又是什么?就是你的习气毛病在相应,我们凡夫就天天生活在这种境界之中。

譬如:吵架已经吵完了,那个吵架有没有因缘?有啊!但是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今天却越想越气,想到他打我,我也打他哪里,然后就越想越气,瞋心就一直、一直起来,这就是非因缘、非自然性,我们天天就生活在这种苦哈哈、很痛苦的日子里面。而圣人是没有这些的,我们要慢慢地把这些妄执拿掉,直到真的有因缘来,境来,我照境;声音来,我听声音,听了!懂了!就放下来,不执着;有执着就是你还有习气毛病,有习气就是第六、七意识不净,第八意识就不能圆、不能空,所以圣人因心无所心,有感知了,一定是有因缘来,心现而圣人不遍计所执,圣人性清净,故性因而发明。

「若性为妄所惑,则妄见之情由是生焉,」

我们的空性,被这些不真实的,缘内心的种子所迷惑的时候,则妄见之情,由是生焉。就像刚刚所举的例子,你跟人家吵了一架,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我就是越想越气,想的都是没有因缘的,都是你的习气毛病,而吵架已经变成第八意识里面的一个种子,如果不甘愿,以后还会再吵一架的,下一世还会再吵一架,因果就是这么一直下去的,了解这些就不会去跟人家结善缘、结恶缘,结了一大堆的都跑不掉。

「故性空不着一法的自性空体,」

性空本来是可以应缘,而产生一切相的,但是产生以后不执着一切相,还是空,还是归于空,所以要把空的定义搞清楚,在起初所讲的性空缘起,性空是它的体性,虽然是因缘而产生的一切法,但没有破坏它的这个空相。我们这个麦克风,虽然在这里站着,看来好像在虚空而占到了虚空,其实空还是存在这有相里面,麦克风并没有破坏虚空,故经云:色空不异。所以这里就谈到佛法的基本观念,生灭法与不生灭法,修证到行阴区宇的时候,才能够好好地去想,在想阴区宇以前,都不能够去想,想就很容易着魔,不能够去玩味心的,刚刚已经讲过了。

生灭法与不生灭法,这是什么境界?不生灭法就是我们的体空、性空,它不因为一切法的起,而破坏它的空,刚刚我已经讲了,在虚空之间有一个麦克风在这里,虚空之间不因为麦克风站在这里,而破坏它的空性,它的空性还是永远空的,在这麦克风里面也有空,虽然表面看见的麦克风有一个相在这里,我们的心也是像这样子的。

在一面镜子的空之间,你可以映照一切相,这个相现在镜子里面,譬如:镜子照一个人,这个人有没有破坏镜子的空?这镜子里面的人是一个相,而这个相是什么?是幻化的,有没有一个真的相在里面?没有!假设这个人在外面,映现到我的心境里面来,这实体在外面的,而镜子里面看的也是一个相,这个相是幻化的,这个真吗?也不是真的,是影像而已,这叫做「空花水月」。实体的相映现出来的也是空花水月,你内心里面第八意识的种子,如同那个镜子产生的幻相,而所现起来的也是空花水月,所以若你要抓内心里面的种子,是抓不出来!都没有的!

达摩祖师东来中土,二祖为了求法,把手臂割下来,搞得心神不宁。达摩祖师同意接纳他,收他做徒弟,二祖舍臂求法,一方面欢喜、一方面很痛苦,他百感交集心不安时,求师父说:「我心不安!请求师父教导我一个安心法!」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心。这一下,二祖愣住了,刚刚很乱,心有所心,现在师父要我把心拿出来,要帮我安心,等到想要抓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都不见了!这怎么抓呢?都抓不到的,这都是幻化的心法。

凡在心地里面所有的相,都是幻化的,所以你以前杀了人,在禅修之间,所现出来那可怕的样子,不知道这些现象的人一定都很害怕的!一如五百阿罗汉,修到四禅境界的时候,他知道过去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杀了一大堆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可以观八万劫以内的因缘,以前做过甚么坏事,他都很清楚,怎么会不害怕呢?释迦牟尼佛教导他们那么长的时间,也修证到这些神通,却没有办法解脱,因此就怪世尊没有把真正的佛法告诉他们,才有后来的释迦牟尼佛透过神通力,与文殊师利菩萨演一出戏文殊师利菩萨手拿智慧剑要犯上、杀佛的闹剧。到后来,世尊才解说:「刚刚您看到文殊师利拿刀子要来杀我,这是犯上的,也是杀佛的罪行,但是现在还存在吗?已经是过去了!」

过去的事情虽然是有种子、有影像,想还可以想起来,但是都已经没有意义的事情,你不要受它欺骗,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知道的人执着它,就变成业力的因,一直牵扯下去,懂的人看着它而心不动, 哪怕我犯了什么错,《华严经》所说的「罪、福本是空」,福也是空,罪也是空,而凭借什么讲这句话的?你也要有能力,领悟到心境起一切相的时候,这个相来自于第八意识的种子,以前跟人家结的无量无边的众生因缘的时候,当善、恶因缘搅和的时候,现在我心中里面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实在的,都是空花水月,不能够执着为真。能够做到不执着为真,如此你就解脱了,不被境界所迷;如果你执着它真,它就会越来越真,而你对于这个境界只是看了,也不说真、也不说假,反正看了也不起心动念相应,那个境界也没有那个耐力,慢慢的就衰微了,没有依托的力量。你执着它,它就有力量也越来越强,真的就现在这里;你都不动心,它就下去了!所以佛法这么去印证的时候,你就可以了解佛法不是讲得很空虚的、摸不着边的,是从你心地里面去了解,怎么跟你的心去战斗?怎么脱离那种业力的牵扯?

「将从毕竟无有境,而转化成究竟有之妄境。」

如果你的性为妄所迷惑的时候,就有这些现象,这是凡夫。

「此处所说的所有相,本是不该有的,」

因为相都是虚幻不实在的,故是不该执为有的。

「因其一切妄执成有相,」

有相也是因为你执着它才有,譬如,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路上,兄弟两个人走过去,一个人看了以后就不动心,一个人看了以后很在意。假如事情已经过去了,回到家了,在意的人还一直在讲这件事情,那不在意的人,心早就灭了。就像大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一样,有一天大和尚带领徒弟小和尚,走到一个河边要渡河,刚好有一位姑娘也要渡河,却又很害怕河水,因此请求大和尚背她过去,这位大师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背她过河去,小和尚却心犯嘀咕,认为师父犯戒,男女授受不亲,不应该有肌肤之亲,黯然起妄想,心里很不舒服。过了河,师父把姑娘放下就走了,小和尚跟在后面,虽有意见又不敢讲。如此过了两、三个月,小和尚他仍然无法释怀,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向大和尚发露,重提往事。大和尚就骂他:「虽然我是背了她,但过了河早就放下了,你却一直背着她背到现在还不放下!」

这就是我们圣人与凡夫境界的差异,同样的面对境界,事情处理完了,就放下不要再去想,一般人做不到,都在枝节上做功夫。当然这跟戒律里面解释的不一样,大乘佛法所说的是心不被黏,你就解脱了,小乘的这些圣人,就用戒律来修正自已的行为不去犯错,而且是注重行为就好,如此境界也就不同,到底是小和尚才开始修行嘛。

「非真有其所因,只是性不空心不明而住所现的虚妄之相,其实了无根本可言。」

这就是在禅修之间,所要去思考的部分,假设你可以去思考,我刚刚已经讲了好几次了,怕你们误会我的意思,叫你去思考,什么叫做禅修?什么叫做禅(禅那),禅那有三个意义,代表三个修行阶段:(1)去恶:是初基的行者,为什么你要打坐?是要去掉内心种种的不清净。(2)思惟修:第二个阶段是思惟修,凡接触到、听闻到的佛法,都要思惟它的道理,然后用在自己的身上,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思惟修。(3)静虑: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禅那,就是静虑,而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可以静虑,是在行阴的时候,色、受、想这三个魔相都度过了,不受魔的干扰了,要有这个能力的时候,才可以静虑,静虑就心清净了,身体状况不错,智慧也都够了,随从静虑之间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真正的禅那就是静虑这个阶段,静虑的阶段也只是静虑而已,是静态的映照,静态的思考,对内心、对外在的境界,还没有到神变的阶段,后者那是佛的境界。今天就讲到这里!

( 90 年 5 月 2 日 讲于 法尔讲堂 )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