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识阴魔相
--结语(2)(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经文
《楞严经》:「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盘,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二、解释(续前)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一个修行人先破除色、受、想、行阴魔相后,最后识阴魔相若也能除尽,不受诸天、外道、仙道众感召,亦不落入小乘等声闻、辟支佛道中。果如此,识阴尽者则你自性本真现前,此真如的自性再与诸根(眼、耳、鼻、舌、身、意)互用通邻,或是诸根间互用替待皆能随顺自在。因六根依附于本真如中,识精圆明后,六根亦属圆融,故六根互用就不会再有阻碍隔绝。
行者在识精圆明后,诸根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已灭,在体性清净、真如现起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六根互用,学习到一根可具足另五根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根都能互用随顺自在。若行者能得此六根互用随顺后,就不再停留于声闻、辟支佛道的我执灭、法执不去的涅盘道中,而转入能善用六根的菩萨位阶中。
因刚入菩萨位阶,偏向于执善而去恶,未能得完全自在,故仅能得菩萨第一地的金刚干慧。干慧地者梵语 cukla-vidarc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之第一地,此地有 少定而慧亦不具足,故称干慧地,又作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定,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
又因此时行者智慧干涩,无有真正定力,不能像菩萨摩诃萨一样,智慧润泽无碍,不执于常、无常,善、恶,涅盘、生死,我、无我,乐、苦,净、不净,空、不空,有相、无相,有愿、无愿,寂静、不寂静,远离、不远离,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生、灭,有罪、无罪,有烦恼、无烦恼,世间、出世间,杂染、清净,生死、涅盘,在内、在外、在两间,可得、不可得等诸法中,故说是干慧地。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色、受、想、行阴灭后,连识阴也尽的行者,于识精圆明中,已学习到六根互用随顺时,此识精元明于圆明之心,能发化无量心通力,廓周法界,遍知十方。此时行者心精已成圆明,圆明中晶莹剔透,有如清净琉璃宝珠,内含有宝月一样。
一个修行者修到识阴尽时,心不随意随境来转,遇境能不黏境也不离境,空有能不二,此当已获得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此种智慧具足时,当能圆明识心,使它能随缘而发化,于心似清净如琉璃,让诸法现于其中,有如净琉璃心中含有宝月一样发化而现。在空无、不着的心识中,能让诸相显示于其心识中,自在无碍智生起,这是修习菩萨道的根本境界,也由此才能继续修行,历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而入真正菩萨金刚十地。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当行者获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识精圆明之心,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进入菩萨行之金刚十地了。在大乘始教(大乘初门之意)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为资粮位;得须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然后才能入菩萨道金刚十地之位阶。
1.十信:
有得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住位。十信者为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信心;此十种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十信者为(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道业。(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3)精进心,闻思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4)定心,能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6)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业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2.十住: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行位。十住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十心住即:(1)初发心住,谓有善根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于空性之位。(2)持地住,谓常随空心,从八万四千法门中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持履为地,故称之。(3)修行住,谓发心、持地二住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4)生贵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5)方便具足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6)正心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智,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智同。(7)不退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处,心常行空、无相、无愿三昧,身心和合,日日增长。(8)童真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9)法王子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10)灌顶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十住中灌顶住菩萨所成就十智为(1)随心回转---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智,(2)晖光照觉---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智,(3)愿等住持---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智,(4)自在普入---悉能遍游无量世界智,(5)至处皆严---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智,(6)知心---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智,(7)知心所行之境----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智,(8)知根海---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智,(9)授法之智---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智,(10)灭惑成德---悉能调伏无量众生智。
3.十行: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行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回向位。十行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十行为(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3)无瞋恨行,修忍辱,离瞋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4)无尽行(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盘而无松懈。(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6)善现行,知无有法,身口意三业寂灭,无缚无着,而亦不舍教化众生。(7)无着行,历诸尘剎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法无所著。(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9)善法行,得四无碍智、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4.十回向: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回向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四加行位。十回向者系指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系指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十回向者为:(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事(随顺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3)等三世一切佛所作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5)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8)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9)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5.四加行心: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时,即能入菩萨金刚十地位。加行梵语 prayoga,旧译方便,即方便加行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再进而修四加行心,增加功力进修之位,此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得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后,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此四加行心是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
暖位或称暖法
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圣谛及修十六观行,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十六观行者即四圣谛苦、集、灭、道各有四种行相,合成十六行相。如观苦圣谛有四相,(1)非常,待缘而成故,缘灭法灭。(2)苦,逼迫性故,令受生苦。(3)空,违我所见故,能空则无碍。(4)非我,违我见故,诸法无我。集圣谛亦有四相,(1)因,其理如种子,有因必有果。(2)集,同于显现之理,无明所集。(3)生,能令续起,执取妄缘。(4)缘,能令成办,缘生业报。灭圣谛亦有四相,(1)灭,诸蕴尽故,自然性应缘。(2)静,三火息故,诸法不执。(3)妙,众患无故,空不黏着。(4)离,脱众灾故,远离生灭法。道圣谛亦有四相,(1)道,通行义故,无有烦忧。(2)如,契正理故,真性如如。(3)行,正趣向故,真如应缘。(4)出,能永超故,出三界。
顶位或称顶法
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圣谛、十六行相,得入顶位。修至此位,即使退堕至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忍位或称忍法
为确认四圣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1)下忍位,修四圣谛十六行相。(2)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剎那间修观。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3)上忍位,系于一剎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
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即:(1)生不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2)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3)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意黄门,即男无生殖器者)、半择迦(男根不完整者)、二形(即阴阳人)。(4)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得须陀洹果,七还人间及不再来),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谓不生见惑。(6)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于恶趣),则共为六种不生。
世第一法位或称世第一法
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剎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智,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6.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得进入菩萨金刚干慧等位。则能得三乘共十地金刚菩萨地,此称为金刚干慧等十地。金刚干慧地,乃至佛之十地,即谓菩萨能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地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所得之智慧。
(1) 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干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
(2) 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着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
(3) 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圣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
(4) 见地,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
(5) 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思惑(又称修惑)九种烦恼一分之位,九种烦恼为贪、瞋、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断欲界思惑即得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
(6) 离欲地,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
(7) 已作地,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漏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
(8) 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圣众,十二因缘观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此十二因缘往前回观,则能灭无始无明得解脱。
(9) 菩萨地,指从前述之干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菩萨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十地者一为欢喜地,二为离垢地,三为发光地,四为焰慧地,五为难胜地,六为现前地,七为远行地,八为不动地,九为善慧地,十为法云地等十。
(10) 佛地,指如来地十位阶,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大乘同性经》云,如来地有十,一为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二为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为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为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为火轮威藏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为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为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为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为毘卢遮那智海藏地。
「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一入金刚十地后,行者将证得等觉,等觉又作平等正觉,盖成佛者能觉证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浅深差别之理,而住于身、语、意三业空寂之大圆觉中,故称平等觉。得平等觉者,不有所获,无有言行。成佛后晓了一切诸法悉为本净,自然无本,故号平等正觉。在等觉中圆满识精元明之相,即能入如来德性,微妙庄严之海中。
识阴灭行者,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在修证菩提道中,历经五种不同层次菩提道者,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海中发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名伏心菩提,能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多。三者名明心菩提,能观三世诸法,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多,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中断烦恼习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菩萨道后于如来地中,断极微微细烦恼,当行者圆满菩提,自性清净后,终归无所得。于无所得中,能圆满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发起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并得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最后证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等,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