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识阴魔相(5-9)
                  --
执偏空种性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经文

《楞严经》曰:「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麤,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缠空种。」

 

二、解释

1.前言

者于开悟后经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的修证,已能超越五蕴魔相中的前四者,进入识阴区宇中。《楞严经》前部份所述:「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是汝心。若离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行者若能以此种见解摆脱了色、受、想等阴诸魔境时,行者当能入行阴区宇中,又能体知众生因缘果报的虚实,应缘受报全是此识的执妄为真,若实而能虚之,才有能力做到感召悬绝,用来摆脱「众生颠倒因」,不受六道众生的因缘感召,故说行阴破灭后行者,即能超越了「众生浊」,进入识阴魔相中。在行阴区宇中,第七意识因妄执第八意识所现一切为真,始有「众生颠倒因」,也因色、受、想阴灭故,超越了劫浊、见浊、烦恼浊,又能无有妄想心,始有能力来观众生果报因缘,而行阴灭行者已能不受众生因缘感召,故因能感召悬绝而超越了「众生浊」。

在本识阴魔相中,行者都以阿赖耶识作用为主,或称阿陀那识(清净识),故能识知世间一切万相的真实,但或因认识不清其全部的实际状况,会产生种种错误的认知,才会迷失菩提自性。行者于最后一关识阴区宇的魔相中,如何不迷失菩提自性真如体,遇种种识心所感之善境界,所能化成之境界,能不执取诸境,即能超越识阴种种魔相,这样就能超越「命浊」。能超越「命浊」的行者,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人,才能不受种种业力的纠缠,也才能自在不入于生死海中。证到识阴区宇者高天之福报已具,若稍有闪失,迷执一些境界而生妄执心病,即会迷失菩提自性后,感召诸天或仙道众生来为其伴侣,死后还生该天或成仙道中人。

当识阴区宇中行者,能以识来认知世界成立,唯心所现,有如《楞严经》前部份所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故一切法均以识心为法源,若执妄即会生境。在吾人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 中,空者即是万相发生之本体,而识乃是建立一切果报力量的泉源,四大(地、水、火、风)即是业报之果体,此果报可成众生正报之身及依报之器世界。

行者至此阶段虽已超越了「众生浊」,但这祇是对外缘感召的解脱而已,对于识心鉴照外世界所起的法尘妄执,还会有误执迷失的机会,故行者回归到识阴本元之时,如何能不受「世界颠倒因」所迷,误受感召而生于色界天界、无色界天界、外道仙人及无想天等,是此识阴魔相中修持的重点。

行者至此境界,因识阴心已经能成就一些佛性功能:(1)体知根隔合开,与十方诸类相通觉知;(2)识知体中能现虚空十二类众生于我身中;(3)识知己身心能从虚空化出;(4)识知十方草木皆是有情;(5)识知自性与诸根互用随顺,(6)能知识入圆虚无心,对一切境不动转。(7)悟知圆常而不惧生死,能不求色身于永恒。(8)识已能化生一切,故幻化华丽皇宫、七宝等。

「识」既然能识知世间万相,也有生命感缘的原动力、轮回的根本力,我等在修解脱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对识心鉴照一切相要能不执取,要能破离,识心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己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已渐次地依色、受、想、行、识次第成就,最后这识阴灭时,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此时行者识阴已入圆融,识之本元已现,且能于各个生命元明中,粗细、真伪分辨清楚,于因果相酬认知中,背清净道,得苦集断、证得灭谛,但不求上进,而得定性声闻乘行者,因无多闻而迷失自性,反成为增上慢人。

 

 2.经文解释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又如善男子修到行阴区宇中者,都是在用此行阴心穷众生类本,感知众生种种生死轮回业缘,但在此中也能不落于十种偏执中,如远离偏常论、圆常论、一分常论、有边无边论、四颠倒偏计论、死后有相论、死后无相论、死后具非相论、死后断灭论、五现涅盘论等诸毛病中。此善男子更能穷究行阴中有情众生八万劫前后因缘,之间都能超越了上述诸虚论,遇某境界因缘,若能不执着,则此等众生互相感召的因缘不起,善男子都能固守自性清净而能不应诸缘,能达此境也就是能观行阴为空,此时的修证就已经超越了「众生浊」的境界。达到行阴灭善男子,即不再受诸根执境之影响,而确实能于识心中,还原识性之本元功能。

「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已灭之善男子,在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中,对世间一切相已能超越诸根对境的妄执——六结使,在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之生灭法中,诸根对种种因缘法尘境,常以六结使毛病妄执为真、为善,妄执的现象依层次分为:若动尘境在,则妄执动尘为真,动尘灭则静尘生,反执静尘为宁祥;继而静尘灭则根结生,反执根性之异用现象。继而根性之用灭则觉心生,此时反执取觉心灵知之见;当觉心灵知灭则空生,此时反执空性寂寂然为究竟;当空执灭后则灭结生,以有相无住为依止,最后当要将灭结亦破灭,此时善男子修行中生灭法已灭绝矣!

此等六结使的毛病,是世间内天上、人间凡夫根本我、法二执的原由,以坚固妄想、虚明妄想、融通妄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照菩提道修行过程言,在生灭法灭却时,则佛性即能现在其前。但现在行阴灭之善男子,虽是破除了「众生颠倒因」而超越了「众生浊」,无遍计所执性,而依他因缘起自性能悟知,也有菩萨四智中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时善男子理应能以识心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的菩萨、佛境界,藉以识心了知一切世界及众生相,以识心现一切神变化事,但善男子为何不能呢?主要还是因「识精妙明」未能圆满具足,还没有破根本的颠倒妄想,故不能有诸菩萨、佛不可思议之境界。善男子修到行阴尽而处识阴区宇中时,除「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不会现起外,法身虽本清净,但三身中的报化身还未圆满,因还没有破颠倒妄想,故不能超越「命浊」。且因应化身还不能有千万亿之多,此亦是因「识精妙明」未圆满故,故不能与如来诸地或果地佛相比。

「于命明中,分别精麤,疏决真伪。」

行者当知识阴心遍含有漏、无漏种性,有漏种性当依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无漏种性当依精微心识,它具有不生灭法的空体。此时识阴区宇中行者,能明白知道众生受命原由,先于众生受命精麤之识心,能加以清楚分别,也就是何者有麤的识心命元,若有当然生于六道低界之中,如六欲天、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中;何者有麤中含精细的心识,能生于色界四禅天中、无色界四空处定中或无想定中;何者有纯精的心识,具无漏种性之识心,当然能得精细心识,得变易精微之心识。行者于此麤精分辨心识中,能疏离罔象虚无颠倒妄想,确能真知虚伪之心识,判为虚假而不执取诸境;因修到此境界行者,更能决择真心不动之非生灭法心识,得知其识心本元行相,是不为一切境界所迷惑而沦落。

「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

当此识阴区宇中行者,已能了知精微识心本元时,此识心本元是因果相酬之根本,若此时行者能去除罔象虚无颠倒妄想,则能得真正解脱之清净道。故此行者一心一意,想尽办法惟希能求得与此清净道相应,但其实这样做是反而背离清净道,而不是真的能得清净无上道。

此违背清净道的原因是:所谓此行者能见诸苦谛之因,也能断集苦之因,显示此行者已能知苦谛、集谛,而证得识心入精微,而不妄执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似已达灭一切生灭法之灭谛,正似朝向涅盘道境界修证。

灭者灭尽、息灭之义,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行者从苦谛、集谛中,了知要能灭一切苦谛、集谛,当能从相继不断的集谛根本来断除,即要破灭受生根本之罔象虚无颠倒妄想的根本爱欲心,即能得道谛,达解脱之境界。

灭谛的境界如何?若以「唯识三性」来论灭谛,即能说明其获得之境界。「唯识三性」者系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得灭谛行者依「唯识三性」来论说,则为:(1)以遍计所执之自性不生,称为自性灭;(2)由各种外在因缘而生起的法不生,此依他起自性的法生起而能不取(不取二取---见取、戒禁取),此二不取修得称为二取灭;(3)以真如之本性寂灭,于诸真如法无执,是谓本性灭。识阴区宇中行者,证得此种三性灭时,才可称为灭谛证得,但灭谛虽得,道谛却还没证得,还得朝无上正等正觉菩提道迈进。

所谓见取者泛指执取身见、边见(空有)、邪见等非理之见,全称则为见等取见,略称为见取。戒禁取者又称戒取见、戒盗见,泛指戒禁(戒律、禁制)等而起的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升天,乃学牛狗之行为,食草噉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是升天解脱之因,类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或戒禁取见。

 「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当行者居此灭谛境界时,即认为所作已办,生死已了,似已得道果,更不求进大乘之道,即休止用功,更因而不再前进修证,或不知前进修证,以此达灭谛为满足了。若以此修证得灭谛境界而生起胜解的心者,这个行者则会堕入定性声闻中。众生中有五种之种性,(1)为无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或称人天种性者,此即是属无种性。(2)为声闻种性、(3)为独觉种性、(4)为如来乘种性、(5)为不定种性。

为什么世尊说居灭谛行者得定性声闻,并还未得道果,因此行者不能得佛道,与定性缘觉及无种性等三,都称为无佛种子;反之,如来乘种性、菩萨乘种性是有佛道种性。而上所提不定种性者,其意义为本有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前三乘之种性尚未决定其种性之根机或类别,不定种性者有四:系指(1)菩萨、声闻二性不定,(2)菩萨、独觉二性不定,(3)声闻、独觉二性不定,(4)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等四种。此四不定种性法中,唯有菩萨不定种性有转成如来乘种性之机缘。

 「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

证得灭谛行者,因不再求上进,以为已证得道果,故会有一些无闻比丘,来做为他的伴侣,此等比丘因自以为有修、有证,故生起贡高我慢心。此等无闻比丘与此行者为伍后,此证灭谛行者当然也一样会有慢心生起,此慢心者是属于增上慢者。增上慢者谓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未得殊胜之德行,自己认为我已经证得而生慢心者谓之增上慢者。

无闻比丘系指缺乏智慧、经验之凡夫比丘,他们常会自我忆测、论断佛所说之法,而修行结果自己又不产生信仰,故因此会谤佛难法,故无闻比丘即指持有此等邪见者之比丘。有的修得四禅境界的比丘,即妄言证圣,契经云:此等比丘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终堕阿鼻地狱。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

如此得定性声闻者,居灭谛而不求上进,如此即是迷失菩提道路,亡失正知、正见,而得行者悟知识心圆明,互用随顺,又能处虚明中不妄取一切境,故得圆明觉知,但在此时已能圆明自性精微妙心,随心所欲即偏趣于心的寂灭,圆满易麤 狂为精微,其境随缘时即能应心住寂灭境中,不假造作。当行者有此能力时,即喜爱此种精微之心,应缘能入空寂之体真如中,如此沉空趣寂的结果,就会成为定性声闻之小果,这种行者即称为第九个错用心,迷失菩提道果而入顽空者。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缠空种。」

识阴区宇中行者,既然已能得识心圆明,应缘即能住空守寂,不起一心识相应,能处虚明中,入涅盘境,故似近得圆明菩提自性,但仅得偏空,未得偏有之心用。如此行者若不悔改,转学成就空有不二法门,即是违背菩提道路,不能圆满菩提种性。如此,背离真正要证得的涅盘城池路径,产生妄执空寂为佛性真如,迷失于缠空守寂之境界中。故佛陀称此为第九种错误的狂解,称生为缠空种性,非修菩提道者所应做的行为及知见。

如果行者至此境界不转学习不空如来藏性,让其不空真如性现起,则会住入沉空守寂中,认为这是涅盘真实境界,如此即不能得菩提正等正觉之圆满觉性,是为生缠空种性,不能得真正无上菩提及成就佛道果。故佛弟子有幸修到了此识精元明境界时,当不应执取空寂之精圆心,若误入偏空守寂之声闻种性中,则不能得佛性真如,如此就会迷失佛的菩提自性,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菩提道。(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