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识阴魔相(5-6)
                  --生灭
种性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经文

楞严经》:「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断灭种。」

 

二、解释

1. 前言

行者于开悟后经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的修证,已能超越五蕴魔相中的前四者,进入识阴区宇中。《楞严经》前部份所述:「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是汝心。若离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以此种见解摆脱了色、受、想阴诸魔境,行者当能入行阴区宇中,又能体知众生因缘果报的虚实,应缘受报全是此识的执妄为真,若能实而虚之,才有能力做到感召悬绝,用来摆脱「众生颠倒因」,不受六道众生的因缘感召,故说行阴破灭后行者,即能超越了「众生浊」,进入识阴魔相中。在行阴区宇中,第七意识因妄执第八意识所现一切为真,始有「众生颠倒因」,也因色、受、想阴灭故,超越了劫浊、见浊、烦恼浊,又能无有妄想心,始有能力来观众生果报因缘,而行阴灭行者已能不受众生因缘感召,故因能感召悬绝而超越了「众生浊」。

在识阴魔相中都以阿赖耶识作用为主,或称阿陀那识(清净识),故能识知世间一切万相的真实,但或因认识不清其全部的实际状况,会产生种种错误的认知,才会迷失菩提自性。行者于最后一关识阴区宇的魔相中,如何不迷失菩提自性,遇种种识心所感之善境界,能不执取诸境,即能超越识阴种种魔相,这样就能超越「命浊」。能超越「命浊」的行者,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人,才能不受业力的纠缠,也才能自在无碍于生死海中。

在六大中(地、水、火、风、空、识),空者即是万相发生之本体,而识乃是建立一切果报力量的泉源,四大(地、水、火、风)即是业报之果体,此果报可成众生正报之身及依报之器世界。当识阴区宇中行者,能以识来认知世界成立,唯心所现,有如《楞严经》前部份所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故一切法均以识心为法源,若执妄即会生境。

行者至此阶段虽已超越了「众生浊」,但这祇是对外缘感召的解脱而已,对于识心鉴照外世界所起的法尘妄执,还会有误执迷失的机会,故行者回归到识阴本元之时,如何能不受「世界颠倒因」所迷,误受感召而生于色界天界、无色界天界、外道仙人及无想天等,是此识阴魔相中修持的重点。

「识」既然能识知世间万相,也有生命感缘的原动力、轮回的根本力,我等在修解脱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对识心鉴照一切相要能不执取,要能破离,识心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己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已渐次地依色、受、想、行、识次第成就,最后这识阴灭时,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行者至此境界,因识阴心已经能成就一些佛性功能:(1)体知根隔合开,与十方诸类相通觉知;(2)识知体中能现虚空十二类众生于我身中;(3)识知己身心能从虚空化出;(4)识知十方草木皆是有情;(5)识知自性与诸根互用随顺,能再由体性空中化成火、水、风、尘土等相。但因行者能守住本真,不随识心所现功能而妄立诸相,见相不取不舍,故能不迷失菩提自性。

现在识阴已转圆融,能在诸根互用中,产生随顺成就,故要识化什么相,它就会化什么相;要现什么境,它就会现什么境。故行者至此能了知有所生,有所不生,若以四大本性来分化成火、水、风、尘等相,将现出火光明、水清净、风周流、尘成相等境。若因执着各个化成之因视为本因,立此现象为常住解,就会产生所谓的颠化种性。

为避免识阴区宇行者产生颠化种性,妄执所化成一切化相,故在认识「识精元明」之原有功用时,又不希望遇因缘生诸境时,枉受诸境所迷,故于虚明中,当因缘生境时,又会想灭其境而入永灭其所依的虚明性,去除此虚明识精元明,而住无想中。行者在否定一切识精元明功用中,当已亡失正知见,迷失菩提自性,而转成归入无所归处,如此当感召舜若多虚空性相应,认为无想是菩提果。如此住虚无空性,实没得证菩提,更没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证,反而会感召无想天天神等来做为其伴侣。行者至此识阴魔境中,定要有正确的知见,始能不落入生化性灭的生灭种性中,迷失圆满菩提自性的机会。

 

2. 经文解释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阿难!你当要知悉,行阴区宇中行者,都是在用此行阴心穷众生类本,感知众生种种生死轮回业缘,但在此中也能不落于偏常论、圆常论、一分常论、有边无边论、四颠倒偏计论、死后有相论、死后无相论、死后具非相论、死后断灭论、五现涅盘论等诸毛病中。行者更能穷究行阴中有情众生八万劫前后因缘,超越了此等诸虚论因缘,若能不执着,则此等众生互相感召的因缘不起,行者都能固守自性清净而能不应诸缘,能达此境也就是能观行阴为空,此时就已经超越了「众生浊」的境界。达到行阴灭行者,即不再受诸根执境之影响,而确实能于识心中,还原识元之识性本元功能。

行阴灭行者诸根妄执破灭,也可说根身色尘已化灭,此后行者祇能用心识来了知因缘感召现象,也就是说不用透过观看、听闻而觉知一切,能于心识起灭中了知诸事端、因缘。而行阴未灭行者以诸根开合通邻知世间事,有诸根面境执境即会有所执,若能对一切因缘不执,则诸根灭后归于一根——意根,此时行者祇能以心起心灭来了知一切境缘及现象,这种境界有如无色界天界众生,已无五根色尘之累,仅有一心识起灭而已,这境况就是还识于本元之现象。也可说行者若还有眼见、耳闻才知众生因缘事或十方界等事端,则行者还没有破行阴区宇的魔相,也永远没办法悟得佛性本来——即心即佛之境界。

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超越之行者,在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中,对世间一切相已能超越诸根对境的妄执——六结使,在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之生灭法妄执中,诸根对种种因缘法尘之境,常以六结使方式在妄执,妄执的现象依层次分为:若动尘境在,则妄执动尘为真,动尘灭则静尘生,反执静尘为宁;继而静尘灭则根结生,反执根性之异用。继而根性之用灭则觉心生,此时反执取觉心灵知之见;当觉心灵知灭则空生,此时反执空性为究竟;当空执灭后则灭结生,最后当要将灭结亦破灭,此时行者生灭法已灭绝矣!

此等六结使的毛病,是世间凡夫根本我、法二执的原由。照菩提道修行的过程而言,当生灭法灭却之时,则佛性即能现在其前。但现在行阴灭行者,虽是破除了众生颠倒因而超越了「众生浊」,无遍计所执性,而依他因缘起自性能悟知,也有菩萨四智中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时行者理应能以识心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的佛境界,藉以识心了知一切世界及众生相,以识心现一切神变事,但行者为何不能呢?主要还是「识精妙明」未能圆满具足,故不能有诸佛不可思议之境界。行者修到行阴尽而处识阴区宇中时,除「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不会起外,法身虽本清净,但三身中的报身还未圆满,故不能超越「命浊」。且因应化身还不能有千万亿之多,此亦是因「识精妙明」未圆满故,故不能与如来诸地或果地佛相比。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

行者经历了识阴前四种魔相后,因能不执取其境,在第五魔相识阴已转趋圆融,故能在诸根互用中,产生随顺心意成就一切,以四大本性来分化成火、水、风、尘等相,现出火光明、水清净、风周流、尘成相等境,心想要化成一切境相即能成就。

但行者处于此圆明体性中,能化成有相又怕执取其境,怕有境碍着其空性本来。故行者于圆明体中,计算推测去寻找能化成相的空体,将圆明能应缘所化的境认为是「非」,既然是「非」,故要毁灭所有能化的境相,当然化去生成有相的功能后,即能住入空性之中,不再依缘起一切相。

「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

行者若怕圆明体化生起一切有相,而反以永远灭相后之体为其所依倚,以圆明体的本来空为所归依处,则将使原有的识精元明,偏取于空体但无觉知之用,因不喜欢再起幻化之游戏,故永远以灭却心起识为所归依。

当是之时,行者喜爱无相之谧静,空体之沉寂,不喜识心起化用,并将此误认为是非常殊胜的涅盘境界。如是之行者,当会堕入归向于喜执无相或无想。此行者本应归于菩提自性的空有不二的真如体不归,反而变成妄执无相、无想为其所归依。前者因不用圆明之识精应缘,故不起一切相;后者因厌恶心起想念,怕让心常起会浮动,故宁愿归于无想。

「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

行者若是「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当生于无想天中,因诸感应喜爱无想修证的无想天天神,或证得色身破,仅留有识心,且悟得空性之无色界天神等,会来与他结缘而成为其伴侣。

色界无想天者因未破色身,不知色身微细之过,又厌恶心想浮动乱心,故喜守无想之境。无想天天神因未破色身,虽得无想天之果报,其福报与四禅福报天之广果天等齐。无想天又称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果天、福德天,存有色身及不相应的五蕴中的行蕴。此无想天天众寿命既然与广果天等齐,有与广果天并列一起者,惟果报有点差异。此天天神寿命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约两万里),临天寿命尽时,无想心灭退,再生念想,而又堕入欲界中,故说不究竟。

若已真破色身而修得色、受、想、行阴灭者,因已无身,仅有一空性之理体,故称为舜若多,舜若多是梵语,是言空性,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空真如之异名。但大部份无色身之无色界天天神及虚空神等,多是证得色身破去,而因不修佛法菩提道或十般若波罗蜜多,过程中对某些境界有所执,故没有悟得菩提自性,没得证无上正等正觉之无色界天神,如空无边处天天神、无所有处天神或非想非非想处天之天神,会来与识阴区宇中的无想行者结为其伴侣。四空处定中另一识无边处天天神,因善于用心识忆想过去、未来及现在,是善用心识者故,当然不易去感召无想天或舜若多神等为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

行者识能幻化时已近圆明之觉,依觉而生起四大种性之相,但若行者认为有相均是无常性,故会认为所依之识为非,当要灭其所依之识心,归入无所归之处,是为寂然无想。前述无想一者还有微细色身不破而惧怕心识起灭者,强伏其心识,死后当生无想天中。二者已破色身入无色界之天神,若不能依识起用,以便应缘生法,喜欢寂然无依之空境,当亦要灭其识用。如此错误的认知,当然不被纠正回来,会迷失菩提自性的真如体,亡失正知正见,而不能成就菩提正果。

如是识阴区宇之行者,是名第六种识阴外道无想,圆明体性中本具空有不二真如性,圆融化起而能无执着,但此行者却是将圆明识精虚化而成无心想之境,强识入空亡,灭识精元明之识用,当然所得为空亡灭境之果。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断灭种。」

识阴区宇中行者,既然能不认为识心能依四大种性化成一切有相,而错认识大为常,故已能圆明菩提自性。但偏又要去除识心心用之能,而就空入无想境界,此行者不能依空应缘起用,或能随缘幻化诸相而无着,仅专守住空寂而入无想者,是违背菩提道修证过程之境相,远离本想圆融的识心圆明真如相,故不得识精元明之本来圆融之境相。

这样的错误执着,也就背离真正要证得的涅盘城池路径,产生心识断灭种性。故佛陀称此为第六错误的狂解,非修菩提道者所应有的认知。故最后感召无想天中诸空神等天众来做为其伴侣,死后往生无想天中,不能得菩提正等正觉之圆满觉性,是为生起断灭种性,不能得无为真如实相之体与用。故佛弟子有幸修到了此实悟空真如境界时,当不应执取空真如体不放,而隐密了空真如体应缘现一切境相的有相功能。否则就迷失菩提自性,不能圆满识精元明之本来功能。(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