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识阴魔相(5-4)
--倒生种性
一、经文楞严经云:「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缪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知种。」
二、解释
1.前言
行者于开悟后经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的修证,已能超越五蕴魔相中的前四,才有能力来摆脱「众生颠倒因」,不受六道众生的因缘感召,故说行阴破灭后行者,即能超越了「众生浊」,进入识阴魔相中。在行阴区宇中第七意识因妄执第八意识所现一切为真,始有「众生颠倒因」,也因色、受、想阴灭故,超越了劫浊、见浊、烦恼浊,又能无有妄想心,始有能力来观众生果报因缘,而行阴灭行者已能不受众生因缘感召,故因能感召悬绝而超越了「众生浊」。
在识阴魔相中都以阿赖耶识作用为主,或称阿陀那识(清净识),故能识知世间一切万相的真实,但或因认识不清其全部的实际状况,会产生种种错误的认知,才会迷失菩提自性。行者于最后一关识阴区宇的魔相中,如何不迷失菩提自性,遇种种识心所感之善境界,能不执取诸境,即能超越识阴种种魔相,这样就能超越「命浊」。能超越「命浊」的行者,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人,才能不受业力的纠缠,也才能自在无碍于生死海中。
但当识阴区宇中行者,能以识来认知世界成立,均以识心为法,来妄执生境,在六大中(地、水、火、风、空、识),空者即是万相发生之本体,而识乃是建立一切果报力量的泉源,而四大(地、水、火、风)即是业报之果体。行者至此阶段虽已超越了「众生浊」,但这祇是对外缘感召的解脱而已,对于识心鉴照外世界所起的法尘妄执,还会有误执迷失的机会,故行者回归到识阴本元之时,如何能不受「世界颠倒因」所迷,才不会迷失,误受感召而生于色界天界、无色界天界等,是此识阴魔相中修持的重点。
「识」既然是识知世间万相,也有生命感缘的原动力、轮回的根本力,我等在修解脱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对识心鉴照一切相要能不执取,要能破灭,识心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己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已渐次地由色、受、想、行、识依次成就,最后这识阴灭时,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行者当证得行阴灭,识心虽已能达到解脱众生浊之实证,但处识阴区宇中时,当了知「识」的行相,因已能做到六根虚静,无复驰逸之后,才能来认识「识精元明」之原有功用,在认知功用中不要亡失知见,不然又会迷失菩提自性,而转成外道种性,没得实证菩提,更没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证机缘。行者至此识阴魔境中,定要有正确的知见,始能不落入倒生种性中。
何谓倒生种性?行者至此境界,因识心能透视有情、无情二类众生,本是同一生机,无情类花草矿石等,亦是有情识心妄执所化成,有情、无情本是同一生机来源。若识阴区宇中行者,已能于识心中还为本元,能观有情、无情类等十二类众生因缘,花木矿石亦有其佛性,能像有情众生具有知性,有能认知人死会成花木矿石,花木草石亦能转生成人,此种现象因识心清净而能知见,但若行者偏迷倒生种性心生起,因其识心已能遍知一切有情、无情类,而迷上无情种性,当迷失菩提自性,背涅盘城池,识阴区宇中行者不可不慎。
2.经文解释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阿难!你当要知悉,行阴区宇中行者,都是在用此行阴心穷众生类本,感知众生种种业缘,也能不落于偏常论、圆常论、一分常论、有边无边论、四颠倒偏计论、死后有相论、死后无相论、死后具非相论、死后断灭论、五现涅盘论。能穷究行阴中有情众生八万劫内外因缘,超越了此等诸论因缘,若能不执着,则此等众生互相感召的因缘不起,行者都能固守自性清净而能不应诸缘,能达此境也就是能观行阴为空,此时就已经超越了「众生浊」的境界。达到行阴灭行者,即不再受诸根执境之影响,而确实能于识心中,还原识元之识性本元功能。
行阴灭行者诸根妄执破灭,也可说根身色尘已化灭,此后行者祇能用心识来了知因缘感召现象,也就是说不用透过观看、听闻…而觉知一切,能于心识起灭中了知诸事端、因缘。而行阴未灭行者以诸根开合通邻知世间事,有诸根面境执境即会有所执,若能对一切因缘不执,则诸根灭后归于一根→意根,此时行者祇能以心起心灭来了知一切境缘及现象,这种境界有如无色界天界众生,已无五根色尘之累,仅有一心识起灭而已,这境况就是还识于本元之现象。也可说行者若还有眼见、耳闻才知众生因缘事或十方界等事端,则行者还没有破行阴区宇的魔相,也永远没办法悟得佛性本来→即心即佛之境界。
「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超越之行者,在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等魔相中,对世间一切相已能超越诸根对境的妄执→六结使,在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之生灭法妄执中,诸根对诸因缘法尘之境,常以六结使方式在妄执,妄执的现象依层次分为:若动尘境在,则妄执动尘为真,动尘灭则静尘生,反执静尘;继而静尘灭则根结生,反执根性之用。继而根性之用灭则觉心生,此时反执觉心灵知之见;当觉心灵知灭则空生,此时反执空性为究竟;当空执灭后则灭结生,最后当要将灭结亦破灭,此时行者生灭法已灭绝矣!
此等六结使的毛病,是凡夫根本我、法二执的原由。照菩提道修行的过程而言,当生灭法灭却之时,则佛性即能现在其前。但现在行阴灭行者,虽是破除了众生颠倒因而超越了「众生浊」,无遍计所执性,而依他自性能悟知,也有菩萨四智中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时行者理应能以识心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的佛境界,藉以识心了知一切境界及众生相,以识心现一切神变事,但行者为何不能呢?主要还是「识精妙明」未能圆满具足,故不能有诸佛不可思议之境界。行者修到行阴尽而处识阴区宇中时,除「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不会起外,法身虽本清净,但三身中的报身还未圆满,故不能超越「命浊」。且因化身还不能有千万亿之多,此亦是因「识精妙明」未圆满故,故不能与如来诸地或果地佛相比。
于上个魔相中行者以识心本元为自体,识心中现起有情众生相,故以识元自体为所归处。此时行者因是以识心为自体,故能尽虚空界,即能于心中了达三千大千世界,不会像行阴中以「根身色尘」来观世界而受到局限;行者以识心也能从法尔现象中观有情类、无情类众生,包括有情、无情类所有众生,皆是我身、我心中之众生,能由我心中生出,故能尽知世间一切众生的因缘,不受时间、空间之局限。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
行阴尽行者回复到识精元明之用,故能以识心了知一切世间相,若行者能以识心鉴知一切事与物时,当能知十方世界及一切众生相,虚空处能鉴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界能了知诸众生相,包括有情类与无情类尽能知之,故能含容十二类有情、无情类众生。
此时识阴区宇中行者若能于尽知世间境与众生相时,因所知遍一切世界及一切众生相,知无不尽,尽无不周圆。若此时行者以识心所知中,又因无全知的智慧力,而建立起自我的错误见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
当识阴区宇中行者,已能以识心体知世间万物皆有佛性,超越了行阴心以根身对世界与众生的认知境界,金石矿物、花草树木亦有佛性。祇是此时识阴区宇中行者,仅能体知十方草木,亦具有有情类众生的觉性,故都可称做有情众生,与我们人类并无两样。有如向日葵其花能随太阳方向转动,有如含羞草能在有外力触动时,将双排叶子闭合,如一般种子在发芽时能随阳光方向生长;有如食虫草其花开口广大,待有昆虫进入时,即将花闭合而吸收掉昆虫当营养。如此在在显示花草树木皆具足有情种性,故都能称为有情类。
这也就是佛陀当初在制定戒律时,要求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不能践踏草木,不能乱砍树林,因此等众生皆已如有情众生,有其具足有情的灵性。草木类中具灵性外,有时修行人的无知,而依附在草木上,其草木就有人之灵魂,故十方草木不是跟人一样吗?故皆得称为有情类。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
此识阴区宇中行者能以识心体知,草木中有灵魂之现象,因此认为草木也是人,并且推知人死后,也是变成十方界的花草、树木等。其实草木能变为人,是因当是人生前无知而想依附草木,或因业力感召而成草木,并非人死都一定变为草木,或草木枯死后定会变为人。
就如昔迦毘罗国有一长者,名梵摩净德,其园中有一树能生味鲜美木耳,仅此长者与其第二子能取而食,他人不得见而取食。此木耳取后不久又生,故大众啧啧称奇。时佛教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有宿命智通,以识心能知其因果道理。遂至长者家告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耳)。唯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者否矣。」祖并问长者您年多少,答称七十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木耳)。」由此公案也能知道人化生为草木,或草木出生为人之业力牵引的道理。
「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识阴区宇行者虽能以识心了知草木化生为人,或人化生为草木的现象,但道眼不全具足,不知其互相化生的因果道理,因而没有选择性地知其然的,或不知其所以然的,都认为已能遍知一切相,因而自己生起殊胜的见解。此种识阴区宇行者,无择遍知生胜解则会堕入所知现象的执着,对无知部份亦会认为想当然耳的执着,故经云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
此种识阴区宇行者,因知见仅及一知半解,未能全见菩提自性,故其修证无择遍知的执取因缘,会感召婆咤
(七大仙人之一)、霰尼(外道名)等,成为此识阴区宇行者互为感召而成为伴侣。因此等仙人与外道妄执一切所证、所觉,但又没正遍知一切,反而认为草木、人等互为化生,都是有情之类。婆咤者梵文名Vasistha,意译最胜、无上,在印度吠陀时代很有名的仙人,但仙人是能长生,但知见不足,常有些不究竟的智慧产生错误的认知,并执取而不放。例如古代印度有出家仙人与在家仙人,为祭祀天神时,能用牲礼当祭品与否,诤论不休,出家仙人说不能,居家仙人说能。因此同约就教于婆咤仙人,婆咤仙人是有权威性,但知见不足,也说可以用牲礼祭天,并引用四吠陀经中谓祀天应杀生奉牲礼,并不改其说。故最后此仙人无知而造大罪业,得大罪中全身没入地中。而霰尼者梵文为Senika,意译为有军、胜军等,此外道笃信神我,崇奉「心常灭相」之理论,而成为此类外道的代表。
识阴区宇行者至此境界,妄执草木、人类互生之所见,也是一外道种性或仙人知见,当然会感召此类婆咤、霰尼等成为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缪果。」
若识阴区宇行者以识心知道草木能化成有情人类,或人类因修行中无知,依附草木而化成草木,行者以此错误认知竟以为是对的,真是迷失菩提道正等正觉知见,也迷失无上菩提之归路,当然亡失佛所提示之正知见,这可说是第四种迷失菩提道之见解。
草木虽是有觉性,但并非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当落于六道中轮回,现识阴区宇中行者,虽能以识心体知草木与人类之间的灵魂互依及变迁,即说是草木出生为人,人也会出生为草木,如此行者错误的认知,识心推计知心以为遍圆之见,当然亡失正知见。因行者所见不实又妄执为真,其现象是虚假不实,当然其果是错缪不真的。
佛陀示知,众生分有情与无情,全依四生为一聚,三四成十二类,不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而成。想成类因者有卵生,有鸡、鸟、蛇、鱼、蚂蚁等类。胎生者以情成类因,有人、仙、龙畜等类。湿生者为合成类因,有腐肉中虫、厕中虫等。化生者为离成类因,欲离其体而化成其类,有诸天、地狱、鬼神等类。有色者为情合成类因,逐成就日月、星辰、水等类,以求色发光明。无色类为情离成类因,欲离质碍而成虚空神、旋风、魃鬼、旱神等类。有想类者想合成类因,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山精、海精、风精、祠庙土地神等。无想类者想离成类因,土、木、金石等类。非有色类者情离而合成类因,水母、寄生类等。非无色类者情合而离成类因,是妖、是怪,听人驱役,报吉谈凶,如乩坛、樟柳鬼等。非有想类者想离而合成类因,善认义父、义子类者。非无想类者想合而离成类因,如食母鸟、破镜兽等类。十二类众生分成有情、无情,其成因不缪者如是。今识阴区宇行者以有情为知,知有情、无情类互生。此不圆之见而说圆知,成虚妄错谬因果论者。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知种。」
这种迷惑识心所见部份现象为真,背离有情六道众生轮回之见,把短暂现成的妄相说是果,违背菩提圆通智见,背离涅盘城池,产生知见倒转因果的理念,故说是倒知种性。
如此「计圆知心,成虚缪果」的错误认知中,系违背十二类众生本生因缘,以虚幻之见沦为果报之实,背离因果道理的认知,不能得菩提圆通之见,得真正涅盘之城池,如此引生出「倒乱因果」道理,真可说是生倒知种性。
外道行者不能觉性圆满,主要在于见有执有,本来无情有觉知,佛陀也有所说,何言堕外道耶?因外道知见不圆,又妄执为真,始会迷失菩提自性。若能如佛所说,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当不妄执一切为真、为不真,始能圆满菩提,始皆不违正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