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识阴魔相(5-2)
                  --
偏圆种性


一、经文

《楞严经》曰:「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二、解释

1.前言

行者于开悟后经色阴魔相(超劫浊)、受阴魔相(超见浊)、想阴魔相(超烦恼浊)、行阴魔相(超众生浊)的修证,始能超越色、受、想、行阴魔相,才有实力来摆脱「众生颠倒因」。故行阴破灭行者即能超越了「众生浊」进入识阴魔相中,在行阴区宇中第七意识因妄执八识所现而为真,始有「众生颠倒因」,也因想阴灭故,无有妄想,始能观众生果报因缘,而行阴灭已能不受众生因缘感召,故感召悬绝而超越了「众生浊」。

再下来的是最后一关,即是在识阴区宇中,如何不迷失菩提自性,遇种种识心所感之善境界,能不执取诸境即能超越识阴种种魔相,这样就能超越「命浊」。能超越「命浊」的行者才能成为真自由人,才能不受业力的纠缠,才能自在无碍于生死海中。

众生轮回均以识心为法,妄执生境,在六大中(空、识、地、水、火、风),空者即是本体,而识为成就一切果报力源,四大(地、水、火、风)即是业报之果体,故色身是识感召而成立的果报体。行者至此阶段虽已超越了「众生浊」,但这祇是对外缘感召的解脱而已,对于内识所起的妄执,还会有误执迷失的机会,故行者回归到识阴本元之时,如何能不受「世界颠倒因」所迷,才不受感召走入仙道,或升入色界天界、无色界天界等,是此识阴魔相中修持的重点。

「识」既然是生命感缘的原动力,吾人现在是在修佛道、解脱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心识要能破灭,识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己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要渐次地由色、受、想、行、识依次成就,最后这识阴灭,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行者修到识阴区宇时,当了知「识」的行相,因已能做到六根虚静,无复驰逸之后,才能来认识「识精元明」功用,在认知功用中不要亡失知见,不然又会迷失菩提自性,而成外道种性,没得实证菩提,更没有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证机缘。行者至此识阴魔境中,要有正确的知见,始能不落入偏圆种性中。行者若能不入诸偏执心识所体知之法尔现象,即能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无上菩提,不再遭受菩提歧路。

 

2.详解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阿难你当要知悉,行阴区宇中行者,都是在用此行阴心穷生类本,感知众生种种业缘,不落于偏常论、圆常论、一分常论、有边无边论、四颠倒偏计论、死后有相论、死后无相论、死后具非相论、死后断灭论、五现涅盘论,能穷究行阴众生八万劫内外因缘,超越了此等诸论因缘,若能不执着,则此等众生互相感召的因缘不起,行者都能固守自性清净而能不应诸缘,能达此境也就是能观行阴为空,此时就已经超越了众生浊的境界。达到行阴灭,行者即不再受诸根执境之影响,而确实能于识中,还原至识元之识性功能。

行阴灭行者诸根破灭,也可说根身色尘化灭,此后行者祇能用心识来了知因缘感召现象,也就是说,不用透过观看、听闻而觉知,而是要在心识起灭中了知诸事端、因缘。而行阴未灭行者以诸根开合通邻知世间事,有诸根面境执境即会有所执,若能对一切因缘不执,则诸根灭后归于一根意根,此时行者祇能以心起心灭来了知一切现象、境缘,这种境界有如无色界天界众生,已无五根色尘之累,仅有一心识起灭而已,这就是还识于本元之象。也可说行者若还有眼见、耳闻才知众生因缘事或十方界等事端,则行者还没有破行阴区宇的魔相,也永远没办法悟得佛性本来即心即佛之境界。

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者在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魔相中,对世间一切相能超越诸根对境的动、静、根、觉、空、灭等生灭法的六结,在诸根生灭法中对诸因缘有尘之境,若动尘境灭则静生、静灭则根生、根灭则觉生、觉灭则空生、空灭则灭生,此等六结使的毛病是凡夫根本我、法二执的本由。照菩提道修行的过程而言,当生灭法灭却之时,则佛性即能现在其前。

但现在行阴灭行者,虽是破除了众生颠倒因而超越了众生浊,已有佛智四智中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时行者也应能以识心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藉以识心了知一切境界及众生相,以识心现一切神变事,但行者为何不能呢?主要还是「识精妙明」未能圆满具足,故不能有诸佛不可思议之境界。行者修到行阴尽而处识阴区宇中,除「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不起外,法身虽清净,但三身中的报身还未圆满,故不能超越「命浊」。因是化身还不能有千万亿,此亦是因「识精妙明」未圆满故。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

若识阴区宇中行者,已能于识心中还为本元,不再以根身诸能为依归,而能以识心本元为自体,而去除了以色根为自体的错误认知。在行阴区宇行者常以「色尘身根」为自体,虽也能观十二类众生因缘,一千大千世界,因用「色尘身根」为自体,故所观十二类众生因缘果报仅止于八万劫中,虚空世界也仅能观一千大千世界。

识阴区宇行者至此境界要能将六根归于一根→心根,以「心识」觉知起灭来观察一切相,仅以心识为自体。此识也就是古僧大德所言的「即心即佛」之层次,行者超越色身根尘后都是以心识为主,因一切法以真识(八识)为主,这时,心起心灭时即能现「法尔」现象,即是行者能以空无之体,感知一切因缘后,以心识体知其境,而现心识、念头表一切相而已,此刻行者即达「即心即佛」之境。这时行者确将诸法起灭归于识元,也能将识心起灭诸法看成是从自体而发起,也能对于识心有认同感,不会产生迷惑之情见了。

「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

此时行者因是以识心为自体,故能尽虚空界,即能于心中了达三千大千世界,不会像行阴中以「根身色尘」来观世界而受到局限;行者以识心也能从法尔中观十二类众生,包括有情、无情类所有众生,皆是我身、我心中之众生,能由我心中生出,故能尽知世间一切众生的因缘,不受时间、空间之局限。

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修行至识阴区宇行者,能由空性中起识心,既能使自身变他身,甚至自身亦能变出众生身,十二类众生每一类均能由行者识心中变化流出,此所谓能。另外,行者已证行阴灭,诸类不召,众生业缘不染,体知自心能生他身,但他身却不能生己身,此所谓非能。若因此而生起自心有此殊胜能力,真是不得了,不信别有因果成就业缘。这个人即会堕入能生众生,而众生心不能生己身之妄执中。

「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

若识阴区宇行者坠入能变自身、他众生之执着,则将感召摩醯首罗(Mahesvara)来招他成为其伴侣。主要是摩醯首罗亦会变无量无边的众生身,故行者执着心识变自、变他之能力,就有可能招来摩醯首罗天主,要他同生于大自在天中。

摩醯首罗者翻译成大自在天王,原是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是住于第四禅天中。信仰此天者认为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亦认为此天职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一致,即是说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相;反之,此天生瞋时,则众魔现起,国土荒乱,当然一切众生均同受苦。

然此天除暴恶、杀害等神格外,也有善良的一面,当祂以吉祥神格面貌出现时,也会救护一切众生。既然大自在天王那么会变众生身,信仰者认为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众生、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种说法有如梵天王所说,梵天王亦认为下界众生都是祂的子民,因是梵天王所幻化的。

摩醯首罗虽是婆罗门教之主神,但一进入佛教后即变成佛教的守护神,其像有三目、八臂,骑着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故佛说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若识阴区宇行者览识为自体,误认从我识心能变众生身,能生出一切,别人业缘我确能不受感召,此识心已能成就一切事理,定已成就果位似地。如此妄执识心能变现众生身,因是能变无边身,以为已成就菩提道,其实是迷失菩提道正觉之知见,也迷失无上菩提之归路,当然亡失佛所提示之正知见。行者因见识阴能摄能生,逐立能为心为因,十方众生由我识心流出,故知心能成万事、万物之果,是为成能事果。其实行者当从禅修中体知,自性本空,起识心成就一切相时,均是幻化者,法境无常,自性本无,虽有所幻化亦不是成佛之境地。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大慢天,我偏圆种。」

若识阴区宇行者识心起,能变无量众生身,执取此能生众生身之心为究竟,如此知见则是违背、远离自性圆通之佛证。而涅盘者即是寂静不二,自性中无一法、无一世界可得,现在行者因识心能生众生身,以为得涅盘城,其实是违误背弃涅盘城而走,故说背涅盘城。

也因行者能体知己识心能摄众生,因而从自识心生起众生身相,既然众生是由我生身,故我当是众生祖先似地,会生起高人一等心态,逐起大我慢相。又计我体周遍虚空界,圆融含括一切,一切不能含我,故自体属偏圆,不能体悟自性空无,佛心众生心、万法不二,此即是属于偏圆种性。

佛陀教导我们:佛性本具空性、无碍的圆成实性,能通达一切境,含容一切众生身心,佛、众生本是一体,无有内外、自他之分。且世间一切万法唯识,缘生如幻,生即不生,是谓无所生,灭即幻灭,缘灭时法即灭。此迷失行者认为众生实由他而有生,那怎能符合世尊所教导一切系因缘法,心外无法,自性清净无所生之圣教量言。(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