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识阴魔相(5-1)
                  --外道种性


一、经文

《楞严经》曰:「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外道种。」

 

二、解释

1.前言

行者于开悟后经色阴魔相(超劫浊)、受阴魔相(超见浊)、想阴魔相(超烦恼浊)、行阴魔相(超众生浊)的修证,前三者均是无始无明的因缘妄执为业,行者历经此等诸魔相均能不着,修得好时,能超越色、受、想阴魔相时,才有实力来摆脱「众生颠倒」因及「世界颠倒」因的根本无明种性。而行者初破行阴魔相时,即是已能「穷诸行空」,从行阴微细深广之牵业流识中,观尽众生互为轮回感召的因缘,且于能观照中不入诸偏颇的见解,能不迷失菩提性,故能超越了众生互为感召之因缘,而超越了「众生颠倒」因,不再与众生因缘乱搅和,终能超越了「众生浊」。行者至此行阴魔相中,虽仅能观八万劫前后众生感召因缘,且也能观一千大千世界相,但为何能不入诸偏颇见解中,沦为迷失菩提性?这都是因世尊在五蕴魔相中谆谆告诫,行者因认识诸境界的真实相,始能步步为营,在修行的因地中,不迷失于菩提道路上。

行者超越了「众生浊」后,进入了识阴魔相中,第七意识因妄执八识所现而妄执为真,始有「众生颠倒」因,现行阴已灭即超越了「众生浊」,再下来的是最后一关,如何超越「命浊」。超越「命浊」的行者才是一自由人,才能不受业力的纠缠,才能自在无碍于生死海中。

众生轮回均以六大成就一切,六大者即空、识、地、水、火、风等六,空者即是一切法的本体,而识为成就一切果报之原动力,其它四大---地、水、火、风等即是业报之果体,故色身是四大所成,且依识而感召成立的果报体。行者至此阶段虽已超越了「众生浊」,但这祇是对外缘感召的解脱而已,对于内识所起的妄执,还有错误迷失的机会,故回归到识阴本元之时,如何能不受内心识「世界颠倒」因所迷,而受感召走入仙道,或升入色界天界、无色界天界等,是此识阴魔相最要把持的重点。

「识」既然是生命感缘的原动力,吾人现在是在修佛道、解脱道,要超出三界别无他途,心识要能破灭,识灭则色身灭,同时自己心中器世界亦灭。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最后一关,修证也要渐次地由色、受、想、行、识依次成就,最后这识阴灭,当然就超越了命浊,获得真正的解脱了。

而在实际修证的境界上,行者定要破「根身」的妄尘境,不要在诸根所现的超能力上执境,故不应有眼、耳、鼻、舌、身等识互用所生的众生相,更不能执此诸众生相而不放。行者至此境界要能六根归于一根→心根,以「心识」觉知起灭来观察一切相,此境等于是进入了「无色界」的层次,仅留一心识而已。此识也就是古僧大德所言的「即心即佛」之境次,超色身根识后都是以心识为主,无色根之粗行相识心,一切以真识(八识)为主,这时,心起时即是诸佛、菩萨所谓的「法尔」现象。何谓「法尔」现象?即行者能以空无之体,感知一切因缘后,以心识体知其境,而现心识、念头表一切相而已,此刻行者即达「即心即佛」之境。

行者修到识阴区宇时,当了知「识」的行相,要做到六根虚静,无复驰逸之后,此时才能来认识「识精元明」之功用,在认知功用中不要亡失知见,不然又迷失菩提自性,而成外道种性,没得实证菩提,更无有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证机缘。行者至此识阴魔境中,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要又落入识阴十种魔相中,产生外道种性、偏圆种性、倒圆种性、倒知种性、颠化种性、断灭种性、妄延种性、天魔种性、缠空种性、不化圆种性等。行者若能不入诸偏执心识所体知之法尔现象,即能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无上菩提,不再遭受歧路。

 

2.详解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世尊说:阿难你当要知悉,修行至行阴灭行者,已能穷究行阴区宇之种种现象,诸根附于空性体中,了知一切众生八万劫内外因缘,此等因缘若能不执、不加以任何诠释、执着,则此等众生互相感召因缘,行者都能固守自性清净而能不应缘,能达此境也就是能观行阴为空,此时就已经超越了众生浊的境界。达到行阴灭行者即不再受诸根执境之影响,而确实能于识中,还原至元来之识性功能。

为何祇能有识之用,而不再有诸根互用通邻?行阴灭行者诸根破灭,也可说色根化灭,此后行者祇能用心识来了知因缘感召现象,也就是说不能观看、听闻而觉知,而是要在心识起灭中了知诸事端、因缘。而行阴未灭行者以诸根开合通邻知世间事,有诸根面境执境即会有所执,若能对一切因缘不执,则诸根灭后归于一根→意根,此时行者祇能以心起心灭来了知一切现象、境缘,这种境界有如无色界天界众生,已无五根色尘之累,仅有一心识起灭而已,这就是还识于本元之象。也可说行者若还有眼见、耳闻而知众生因缘事或十方界等事端,则行者还没有破行阴区宇的魔相,也永远没办法悟得佛性本来---佛心即识用。

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者在于色阴、受阴、想阴、行阴魔相中,对世间一切相能超越诸根对境的动、静、根、觉、空、灭等生灭法的六结使。也就是说凡夫的诸根,对诸因缘法会产生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等六结使的毛病,此毛病是凡夫根本我法二执的本由。照菩提道修行的过程而言,当生灭灭已时,则佛性能现在其前。

但现在行阴灭行者,虽是破除了众生颠倒因而超越了众生浊,已有佛智四智中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此时行者也应能以识心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藉以识心了知一切境界及众生相,以识心现一切神变事,但行者为何不能呢?主要还是「识精妙明」未能圆满具足,故不能有诸佛不可思议之境界。行者修到行阴尽而处识阴区宇中,除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不起外,法身虽清净,但三身中的报身还不圆满,故不能超越命浊。因是化身还不能有千万亿,此亦是因「识精妙明」未圆满故。

世间禅行者、佛教小乘行者与佛道菩提波罗蜜多有何差异?前者以诸根的作用来起观众生因缘及十方界,因是诸根会受限制,即不能有诸佛的智慧,达观一切众生因缘及十方界。而诸佛是以识心观众生及世界相,识心本空、无相,因而能不受时空的隔绝,当起观众生果报因缘时,不受八万劫之限制,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故能了观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及十二类众生因缘果报事实,这是世间禅行者或佛教小乘行者所不能得的境界。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

当行阴灭处识阴区宇中行者,已能令自己身体所具有的诸根隔离诸境,不起妄执而生妄习执境;甚或能让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与清净识合开成就,成就的事实是能与十方界及十二类众生互通觉知。行阴灭行者也因此心能无妄执诸根性所生诸相,故觉知心与诸根合尘生觉成就,亦能与诸根离而成就。在合开成就中,亦能与十方界、十二类众生,以识心通觉诸类。

行者在行阴中已能以诸根入众生相及十方界,但至识阴区宇行者更能以识心来与十二类众生及十方界起连通,主要能以觉知心了知一切境界。若行者还是以诸根合识而成就,了知一切因缘、现象,那是行阴未破的现象。故入识阴区宇行者能以识心来通十方界,来了知众生因缘果报,这是进入识阴区宇境界的指标,行者当能了知清楚,不要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成大妄语。

觉知通吻,能入圆元。」

识阴区宇行者以识心来觉知一切境、一切因缘,且能与十方界或十二类众生心相通连而吻合识心,由识心来互通觉知,此种不藉诸根而以识心超越时空能体知一切的能力,即能入「识精妙明」的圆满本元境界。

此种境界即是古僧大德所言的「即心即佛」的境界,是识心能具缘起法尔现象。行者识心清净中有所起念时,即是识心通连诸众生心或十方虚空界一切因缘,由此心念即能超越时空而知天下事,这种现象其实是行者已能恢复本来「识精妙明」的原有功能。

在「识精妙明」本来功能中,因未明其识精本元相,故还未能除去世界颠倒因,处识阴区宇中未能超越命浊,虽可能不受下界众生颠倒因果报,但很可能不察而入世界颠倒因,而受善业感召而生诸天界。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行者入识精元明中,产生种种互相通连的识心,此识心可能感知善因的果报现象时,认为既然已超越了下界「众生颠倒」因的果报,那此时识心所感知的善因天界诸缘时,因受识阴区宇的限制不能明见,有可能认为所要归处即是真常处境界,应是有真常涅盘之境界,以此作为真常因。

行者若无知还让此错误见解产生,认为是一种前无所有的殊胜见解,也认为已得真常涅盘的境界,则此种人即是堕入世界颠倒因之因,认为此天界是涅盘境的真常,且因而无知地加以执取不放,这就是因、所因之妄执现象。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

行者于识心起法中不察,以自性(又称冥性、冥谛)为自己修行之依归处,故有娑毗迦罗等众成为其伴侣,也会感召受生为仙道中人。这种错误知见是古时印土外道行者,如黄赤色发身仙人(娑毗迦罗)等所犯的知见一样,他们将神我、自性(又称冥性、冥谛)一分为二,神我当然是主体,自性冥谛为神我之业用,故入二元论说。起法之理论为从自性冥谛中生「觉」,由此「觉」中衍生廿四谛,加上原先的「神我」,而合成廿五谛。那廿四谛神我之用如何生成?从「觉」中生起「我执」或称「我慢」,复于我慢成就五大(地、水、火、风、空),至此有神我、自性冥谛、觉、地、水、火、风、空等成八谛,这八谛是宇宙万物生法的根本。

此派行者知见再依五大生色、声、香、味、触等五唯境,也依眼、耳、鼻、舌、身等五知根作用,而成就语、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加上心根后则成就廿四种法相,以神我为主体则合成廿五谛。

若行者至此识阴区宇境界中,因识能感召善因之缘,执取而建立世界颠倒因后,当以娑毗迦罗等众为其伴侣,归入自性冥谛认知之路途,让神我与自性二谛中产生「能所」「主从」之错误认知中。娑毗迦罗众等以处自性冥谛中,误为自性为一切现象之生因,而廿四谛为变异之根本原因。

然佛陀在《解深密经》中告诉我们,一切法的性相分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等三;自性本净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是业用的因缘法,遍计所执性是凡夫境界所特有。《中论》更告诉我们,诸法皆由因缘所成,无有一定之自性,故可说自性本空,或说无性性等。行者在缘起生识法中,要观清净佛性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超越了俗谛之见,祇能以识心来生一切法相,识心缘因缘生识后,缘灭法灭而无一法可得,这才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正知见。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若识阴区宇行者误认为冥谛自性应缘起五根、六尘、生六识为究竟涅盘之行相,以神我为主体,以廿四谛所生诸法相为神用,如此妄执识心神我为有,迷失佛菩提道正觉之知见,也迷失无上菩提之归路,当然亡失佛所提示之正知见。这种叫做立有所得心,成为终究归处之果位。

其实行者当从禅修中体知,自性本空,遇缘妄有,法境无常,自性本无,故体、法皆属于空无。如此认知,当不致于立有所得心,而落于外道仙人受生处,以为是胜果、涅盘归处。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外道种。」

若识阴区宇行者识心起,感召善道业缘,而落于黄赤色发身仙人境界,妄执冥谛自性为胜事,能生诸法而有仙事,也认为能永寿不灭,如此知见则是违背、远离自性圆通之佛证。佛性本空无、无碍的圆成实性,能通达一切境、一切众生心,若以识精未明而入仙道种性中,当然是背向涅盘城而驰去,受世界颠倒因感召成仙道种性,而生于外道种中,迷失菩提路。(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