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行阴魔相(4-10)
                     -- 死后后有相


10. 死后后有相

一、经文

《楞严经》:「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盘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盘,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

 

二、解释

1.前言

上段世尊说明行者刚断色、受、想等三阴时,也是刚入行阴区宇未能观众生生命本源,因已得肉眼净、天眼净,故能见诸众生已生存在各天处之事实,但未能观见众生迁业流识,不知众生生命原由,故不知众生受生身相灭后去于何处,因自己并无所见,仅依自己认知推想色、受、想阴都已灭,众生当亦如是,人寿尽后生于天界而后全部入于断灭,众生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是为「后后无」之论说,故说七趣众生,人寿尽后升天后即无来生,故都入断灭相,是为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本段世尊说明四禅行者因入于行阴区宇中,已得肉眼净或天眼净,故能见知欲界高天(乐变化天及他化自在天)、或四禅境界行者死后却有其生,此毛病系来自他们的宿命通所知,仅有过去及未来的八万劫时间内,即过去、未来之13亿44百万年间,而欲界乐变化天天寿23亿零4百万年,他化自在天天寿921亿6千万年,其它四禅天行者天寿更是长久,故此行阴区宇行者观善行及禅修众生当生死后,均能生欲界高天及四禅天上,且因见不到其天寿会尽,故说死后有生天界,且于天界中能不灭其相,故说为「死后后有」之相。

行者在认为「死后后有」时,已体认此五种天报善境界,而因认识不清楚,故强安此五种境界为涅盘城。即谓(1)欲界高天有正转依处圆明心起,是为涅盘境界。(2)初禅境已能无忧而得涅盘,(3)二禅境已能心无苦而得涅盘,(4)三禅境已能得极乐而得涅盘。(5)四禅境已得苦乐双亡之涅盘。此等行者因而误认为修行人死后升果报天,当得五种涅盘的错误论点。

 

2.正文解释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诸善男子在禅修三摩提间,色、受、想等阴已灭,行者能使佛心更为坚定,且因已获得坚凝定心,终能不受魔扰。有此能力行者主要是行者粗习去除,不会随境来转,也因有正知、正见的智慧,魔终不得其便而来骚扰行者。想阴灭行者,色、受阴亦灭,俱生法执虽未去除,但已有一妙明真精,产生天眼净而有宿命通,能于行阴业流中起禅观,因而能观见十二类众生幽隐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众生受生之原动力。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盘论。」

行者入行阴中,观见微细行阴迁业流识中,四禅诸天及欲界高天确有其寿,寿能长久不灭,故认为此生后之果报天实有,因不究竟故而认为诸天处是涅盘城,生天后而不受轮回,即认为行者「死后后有」,因而生计度推测,误认有五种涅盘境界,而成就无生之论境。

行阴区宇行者已得天眼净,故能见知欲界高天及四禅境界天神不灭,此因为此等天众寿命皆高于八万劫(13亿44百万年),故以其宿命通观见行阴众生微细业流中,不知其寿尽于何,故说死后有生天界,且于天界中能不灭其命,故起生计推测,这种人可能会坠入五种涅盘之错误认知中。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行者或认为欲界他化自在天,为正转烦恼障及所知障之所依处,因此天已无世间心,观见一切心都能圆明不迷,因此而生起爱慕之情见,以为此观见圆明当能不再轮回。或见初禅天行者离生喜乐,因已悟得自性能够无忧无虑,故误以为能住涅盘而不再轮回。或见二禅境界行者定生喜乐,心能无有苦受,故误认为能住涅盘而不再轮回。或见三禅行者离喜妙乐,性清净而能得极愉悦之乐相随故,以为如此能住涅盘而不再轮回。或见四禅行者舍念清净,诸法平等觉,故苦乐二受俱亡,生灭性已故,即能不受轮回。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如此行者因以自己私见,不见佛之知见,是故迷「有漏天」之境界,误认为此是证得无为涅盘之境界。因此而错认此五种天界为涅盘安稳城,为殊胜清净之所依处。如是循环,即起五天界处是安稳境界,而误认为此五处即是究竟涅盘处。此五处者即(1)欲界第六天有正转依处,圆明心起是为涅盘境界。(2)初禅境已能无忧而得涅盘,(3)二禅境已能心无苦而得涅盘,(4)三禅境已能得极乐相随而得涅盘。(5)四禅境已得苦乐双亡之涅盘。此等五处行者因而误认为修行人死后往升果报天,当得五种天界涅盘的错误论点。

以上所述五处,皆属于有为之境界,不是无为法,不是涅盘处。因为皆是有为故,欲界天本是不出生死轮回,非可依处,妄谓此处安稳无为,不受轮回,更是无有是处。如是循环,辗转推求,初、二、三、四禅等,各有所证而误为有涅盘境,乃说有五处究竟涅盘。彼等处以下界所证而观上界诸证量,因不能证得真实之法,故有误认为五处即是安隐净依之相,其实非真正得涅盘城也。

「由此计度,五现涅盘,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

行者以此五天界知见而计度推测,认为欲界第六天与四禅天诸境界,能现起五种涅盘的境界。若有这种错误的认知时,行者误观人寿尽后是有其五处天报,即能得五涅盘相之错误认知。外道行者也因为此误认有五处涅盘,就会以此迷惑其菩提觉性,让他不能悟知真心实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性。此时世间禅定行者修证到行阴区宇时,就会进一步地认为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均能现起五涅盘境,人死后终当入此五涅盘天,因而发心起颠倒想,成立颠倒虚论。

 

三、总结行阴魔相

《楞严经》:「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行者于三摩地中,用心销落诸念,已能忆忘如一。但于行阴心用中,本心与心用诸境中交互其用,故能观见诸众生因缘之迁业流识,但因其知见还受八万劫之局限,而生起种种狂妄之见解,因而产生十种错误的认知。行者一入行阴区宇之境界时,于三摩地中,若知见局限在八万劫中时,即可能会产生这十种禅定中的行阴魔相。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固不化,迷失菩提性,亡失本来正知见,若因不能自己思虑体会,碰到无因论、圆常论、四颠倒见、四有边论、有无矫乱、死后有相、死后无相、死后俱非(非有非无相)、死后断灭、五现涅盘等缪证,不能知其究竟,以为是圣事,或误为证得涅盘之处城,若再大言不馋,自言登圣之林,未证而谓证,未得而谓得,即犯大妄语戒,当堕无间地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

阿难!你等必须将如来开示的话,在我入灭后,于末法时期中,广为宣扬此十种行阴魔相,一定要令修行的人,能确实了解其真实义。不要因境界的错误认知,而让自性起心魔之见,导致自心肇起深深罪孽。要保持自心清净,覆护自心周全,以佛智所教化者,化解行阴十种心魔境界,如此才能销灭息止一切邪见。邪见不兴,行者身心即能自在,身能自在故,心即能安住于真涅盘境,进而假借此身心悟境,而开发出真觉空悟意境,得无上正等正觉真实境界。

「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如此,不受十种行阴魔相干扰时,在求无上道途中,即不会有枝节生起,更不会走入歧途。行者在行阴区宇中,应会起宿命通能见众生迁业流识,范围涵盖八万劫前后,但千万不要因知见不足而妄执所见,如此就不会有枝节、歧路发生。行者处行阴区宇中,也不要让自心浮动,而产生对诸境之祈求心,更不能以世间禅定中所悟得之境界为满足,因世间禅看来虽有所得,但其所得不真,非真涅盘境,故不应执取也。行者在修行过程间,若能不执着一切境界,不以得少为满足,如此即能得大觉悟,成就菩提法王果,如是才是修行人清净路途的指标,坚守无为法,即能得大觉王,悟得无上道。 (待续)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