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行阴魔相(4-4)
                     -- 有边见相


4.有边见相

一 、经文:

《楞严经》曰:「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二、前言

想阴以分别起法为能事,若想阴破灭,则分别心亦灭,当能住空寂。若行者遇法分别不生时,性境恒一,是谓一境性。行者心境若多,皆由妄习想心而有,此心来自于七识对八识法尘的执着。人心若无想,也就是说七识不执取八识法尘,则妄境无所从生。行者若白天不想,而夜有所梦,亦是想阴未灭之现象。理智清醒时可制心不想,但于睡眠中,人之觉心半昏迷时,七识又起妄执,而执取八识法尘种子,缘取内境缘,而成梦境。若一行者眠时无梦,如前经云:「寤寐恒一」,则是人无想,无缘法尘影相而生,故梦不成,是谓无梦。但虽能白天无想,夜眠无梦,也还未达究竟果地,仅是修学初成而已,因还未至识阴灭的果地境界。

《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言,妙幢菩萨在听佛说法后,欢喜踊跃,一心思惟还至住处,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耀,犹如日轮,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于宝树下坐琉璃座,无量百千大众围绕而为说法。由此可知十地菩萨还有梦兆,惟佛陀独称觉者,故无有梦想心境,一切境是实觉而知。我等凡夫要证至无梦无想,还真是要很用功呢!

也常听人言:已久无梦矣!听后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殊不知无梦是因气旺,压住脑细胞不动,而暂不攀缘诸法尘,若将此种情况认为是无梦,真是有点错认境界。若真是无梦,应如世尊常觉而不眠,自然能无梦境,所觉知之事当然全真映照而知,或随念起法尔现象而知一切事。

想阴灭后,觉明心中,清虚寂静,心中无有粗重前尘影事,性空如天晴朗,观诸万物,同一体性,无所执取。故能如镜鉴物,物来则现,过无所滞留,物去则空,而无遗留痕迹。诸佛大圆镜智就是如此,能照诸境,不过却能虚受照应,了无昔日熏习之陈旧习气相应。故行阴灭的行者见十方世界及十二类众生,此能见的功能皆从此精明真性中生起。

在行阴区宇行者,因所能见之范围还受其智能所限,若此时妄自动念执取其境,又妄以偏颇的见解以为是,则又会入诸迷误之境。此处魔相即是行者误入有无边见之境,若不由佛开示知见,真会入有无两边之迷境。

 

三、正文解释

()、有边见之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诸善男子在三摩提正定禅修之间,坚固凝定正心,使定心更为坚强,终于使魔不能得其便。前二个魔相讲的是凝明正心,现在讲的是坚凝正心,心更进一步的坚定、凝固了,自己的体性,不因余习而随境转,更有正知见的智慧,魔终不得其便。想阴破之行者,分别心不起,剩一精明真性,没有种种散乱事宜,故说是为正知。在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使魔不能得其便。

至此行阴区宇行者,因已无魔扰,正念坚固,故能于心镜中起禅观觉照,观尽十二类众生生命本元,即谓穷生类本。行者在禅观中,能观见十二类众生幽隐却又清楚可见的生命本元,此本元常常现出清扰冲动受生之原动力。行者要去研究那一类众生,研究那个众生,更在十二类众生间,观见十二类众生一切业缘的本来,观察到一切众生不清净之间,他会去受生的那种原动力是什么?行者去观照它,去研究它,在想阴尽行者应有此能力来观。

行阴区宇行者在观照中,因智慧力受时空的限制,不能像诸佛的智慧,还有隐密不能见之处,故于所见、不能连贯所见等分位中,产生自我的推测计度。若真如此,于此觉圆中之动元未能发明,则是人会在有、无之间产生四种边见,且还执着其所见为真,所论为实,这就会障碍菩提性的显露,终入外道行列,皆是古之外道论也。

何谓分位?是指缘生法中,一切物相所具有变化之时间与形相,在实体空相时,因为有因缘而要感招成物像的名词,也可看成是假立的名词。行者在观自心中,对色法与自心产生变化时,即是分位现相的形成。分位可从自心中现起时,当然有三际之分,即过去、未来与现在,是谓时间分位;进而有生灭之分际,行者能观心之何时生、何时灭,是谓生灭分位;另行者在见闻觉知间,以我主体起见闻分位。在时间上与生灭中,行者能起观彼我分别者,是谓彼我分位。此四种分位中,行阴区宇行者若有所见,会产生四种有边之见。

 

()、第一边见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行阴区宇行者,因心坚固清净无着,故是人能从心地中推计众生生命本元之心,并察觉此心识迁流不息。若行者此时观心识起灭时,心识灭处及心识未起这两者,是有边际,不能绵延不绝,故给与一明相是为有边。

另行者再观此心识,能一念接一念,相续不绝,此种现象,强加推计,安以无边之相。

在行阴区宇行者,照道理,其心已凝固,且有正念,不会随妄缘起心动念。若其心动念皆是有实际业缘的牵扯流转不息。此时行者自观心识,强加以分立有边、无边之边见论。心中还有相续不断的心绪,这些也是众生本命元由,但因不能见,只有感知心意念的迁业流识,将此推计为无边,此是第一种有、无边见。

 

()、第二边见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此行阴区宇行者,因有能鉴照之妙明真精,在其心中能显现众生果报因缘,此时行者察照此众生生命之元由,一命转一命,一分段生又一分段死,业缘迁流不息。但行者察照诸众生因缘,仅能及八万劫中,故在此能观的八万劫之前与之后,此行者皆无所见,故说寂无闻见。为何会有此错失?主要还是有微习尚未净尽,不能像诸佛所知所见,无时空之隔。

若有佛在,此时当有佛开示知见,不会落于外道边见论。若无佛在,我等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也才不会走错路,不会妄执所见,甚至以见取见。此时行者若妄执己见,则会将察照众生生灭本缘之已发生事,在未见其灭失前,这段期间所见众生,推计为「有边」。

另外在不能见的八万劫之前与之后,虽然行者不能真正见着,故将此寂无闻见,称名为「无边」,而有众生可见处,名为「有边」,此是第二种有、无边见。

 

(四)、第三边见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行阴区宇行者除妙明真精有能鉴照的功能外,还能以法尔之心来觉知一切因缘法。第三种边见是此行者因心能觉知一切缘,三度、四度空间及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因缘,此等因缘都是由心生,故能以心遍知一切。此人推计自己能遍知一切,故说已得无边性,因他自认为已证得此性真能遍知一切。

唯因此人还有微习,不能像诸佛所具有的知见,妄称为已得无边性。佛之知见无时空之隔,故无始无终之十方世界及宇宙中,一切众生因缘皆能知之。谈到此能知万法性,佛与行阴区宇者应有不同,现举嵩岳元珪禅师所言:「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佛陀所通达的法才是法尔,与行阴区宇行者自认为证得的无边性,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再来,八万劫内行者所感知的众生,也会现出在此行者的心中。但此行者自认不能感知众生的知性,故将众生不能知的性,称之为无边之心,此无边之心,还具有有边性。此于自他共生计度,自谓已破想阴,他的心能遍知法界,故计自心无有边际。彼法界一切众生,皆现于他心之中,而他不见彼之知性遍于我心,故彼之知性不周遍故,名为有边性,此是第三种有边见。

 

(五)、第四边见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行阴区宇行者,因凝心定意,想来穷尽行阴中一切法缘能空却,但以其有限的智慧、知见及能力,在心路过程中,自我思虑筹谋,察照出一切众生之身中,本是五阴和合而成,但有些未破诸阴者,也有些已破数阴者,如至行阴灭者。当下自我总结,认为我已清楚世界众生本来,可说所有一切众生,未到行阴灭者,是属于有边的。而像自己已至行阴灭,故可称为无边。此一色身五蕴,有破、有不破故,乃计一身半生、半灭。由此计度,世间一切众生及一切物象,咸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此是第四种外道边论。

 

(六)、总结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行阴区宇行者于一法中计有、计无,因有微习,受智慧力限制,自非正见,昧于行阴之本,见不能周遍一切,可说不正不遍,故说落于外道。如果行者不能自知,妄执不放,将迷惑自己菩提之真性。这也就是第四种外道,以「有、无」立有边之邪论也。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