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行阴魔相(4-2)
                     -- 四偏常相


2.四偏常相

一 、经文:

《楞严经》曰:「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偏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二、前言

行阴十种魔相,经文上称为狂解,在想阴区宇度过十种魔相后,已不易为魔所扰,故可开始用自己智慧及一境性之能力,观察心境中所现之现象。上述第一的「无因无末相」,因系智慧鉴照能力仅能达八万劫(13亿44百万年)内众生因缘果报,远大于此时间,均无所知,故产生本无因、末无因相之错误认知,是为狂解。

行阴第二个狂解是立常论,立常论主要是行者所具有的知见,亦受智慧限制在二万劫、四万劫、八万劫之间,行者由心镜中所观见的众生果报业流湾环事实,好像未有迁变,故起局限智慧之解,遂有心境一如,二万劫中(3亿36百万年)无有变化,计以为常;或见地水火风四大本元,在其局限智慧中,四万劫中(6亿72百万年)无有变迁,所见为常,故计以为常;或于六根性中,第七末那意识执取法尘性未破,由局限心识在八万劫中,见其性恒常,误计以为常;或因妄想尽,生灭法无起,心已永灭不动,遂误立性常之说。

我们要先探讨的是:为什么此等行者的智慧会受时间的限制?所观见者当然受其幽隐妄想所影响,幽隐妄想重一点的,能观照的时间就短。幽隐妄想心重一点的,只能观见2万劫中事,只因还在心性中探讨,性因境有,心起相应,故还在性中精研其心用,见其心性无因,恒常而动,可达二万劫,故立此恒常论。

再来幽隐妄想次的,此等行者穷研四大本元,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不只形成人身,亦形成器世界,人身也许可修练到八万劫不灭,但终归要败坏,或得四禅天众天寿五万劫(无云天)、十万劫(福生天)或廿万劫(广果天),寿尽还是败坏再轮回;器世界在成、住、坏、空四劫中,时间经历久远,但也终归要败坏。此等行者以其对四大局限所见,其智慧能观四万劫中事物不变,所知者比其实际时间为短,故误立四大本元其性为常。

幽隐妄想轻一点的,就利用其六根来观一切,但因受七识妄执性不去之影响,仅能见八万劫中(13亿44百万年)事,此点有如本末无因相之狂解,但此处行者不立无因论(无因论对众生因缘观照而起),或转而立偏常论,因见第七末那妄执性为常,故立根性为常论。

幽隐妄想最轻的,因想元已尽,幽隐妄想不起,见其性不动,有如恒常,因误计以为常。

 

正文解释

() 坠入四偏常因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阿难!是三摩中,在禅修正定中,诸善男子,能凝明正心,不起妄想。心能坚固,即不随境转,遂能使心发明,想阴灭尽,魔不得其便,始能再进一步研修。穷研遍尽十二类众生各类本元,你研究十二类众生的本来因由,在这当下才可以来研究,因想阴不尽时,研究时容易着魔。你凝明正心没什么祈求心,魔就不得其便。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行者在想阴尽时,已能进入行阴,行阴一起,毗卢性海初现端倪,初步观自性与毗卢性海无异,自心中现有十方界、十二类众生因缘果报法尘种子。行者观彼等行阴幽隐清轻之法相,具有不变性的纷扰妄动之众生本元性。再常观众生隐幽清轻之本元,于浮根尘之间,有自性清净的一面,也还有没调伏的种子,也就是行阴微细的习性,常在扰动不止,此举将影响对十二类众生元由之观察,故众生本元之究竟,还不能完全掌握清楚。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

行者于行阴微细观照中,因限于智慧力不足,故未圆而自见其圆,未遍而自见其遍,无常而自见其常,于此等不完美的知见中,妄起推测计度,而自己做出一些狂解、偏见。

「是人坠入,四偏常论。」

「是人坠入,四偏常论」—会误为「常」的理念,这是他所见所知,好像是这样子,偏向于常,故会依其修行境界不同,知见局限程度,而堕入四种偏常论。上次讲的是无因论,无因是断灭,无因而生,本来就有的八万劫中无因自有,或末了无因,不知道八万劫后,怎么就没有了。此处行者所见,因在其智慧力所见为常,没有变易,故形成一种常的偏见。

(二)心性无因循环误偏为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一立圆常论者,是穷研心性的行者,而有能力穷研心性者,是入四禅境界以上的行者及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及色究竟天(天寿由无烦天的一千大劫倍增到色究竟天的一万六千大劫)之圣人。四禅天行者心入一境性,已能不受魔扰,且已脱离八灾患之扰。八灾者即初禅之寻伺(或言觉观)、二禅之忧喜()、三禅之苦乐()、四禅之出入息等困扰。除此八灾患后,因息止断故(行者不呼吸,舌能卷起塞住喉管入定中),故能得清净微妙禅定,而住入一境性中。什么叫「一境性」?就是性因境缘而现起心识时,仅有心相化起,无有自己妄想意识心来相应,境缘灭则法灭。

行者于四禅定中,行者心能不依善、不依恶,无所依倚,心湖如明境不动,如静水无波,绝诸虑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此自性因境有而生心。行者于四禅种智中,定一心故,念常清净,也就是不动智慧。此时在禅定中,若欲转缘学一切事,无能不办,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莫不由此定出。故学后能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神通现起。

立第一圆常论者,在穷尽无边的研究此心与性后,觉得心性二处,无因自存在,因还观不到心性根本元由,譬如原由第八意识现起,故认为此心性无因自有。且四禅境界前五识已不起功用,仅余第六意识与舍受相应。故此时行者第六意识在定中起独头识心,因第七识俱生法执犹在,尚执取八识中法尘而自现其尘境,但会自认境性及心境二处无因而现。

行者在观此心性、境性中,学习得知,二万劫(3亿3600万年)时间内,十方界众生所有生此灭彼之现象,都是循环不止的,但众生心性不因循环生死而致使心性遗散灭失掉,故下一定论,计以为常之论说。

四禅行者何以能观十方众生因缘果报?一者四禅以上行者,心量能及一大千世界(1 x 109之世界),故能知一大千世界众生之机源,尚未能及佛陀的境界,广达三千大千世界(3 x 109)及其一切众生。二者虽能观众生同生机生灭本元之原由阿赖耶识,但四禅以上行者尚不能通达佛性毗卢性海全貌,亦即未证得补特伽罗众生生命由绪。

此时行者因受幽隐妄想所缚,智慧受限制,除界地受限制外,其世(时间)亦仅能观到二万劫内众生循环果报部份事实而已,也就是还没有观照到有一众生解脱生死轮回,或有因地佛证成果地佛之情形,故说所有众生循环轮回,生此死彼,从无散失,即认为所见为圆、为常。

故在幽隐妄想心稍重者,只能观见二万劫中事,因在心性中探讨,性因境有,心因境起相应,见其心性无因而有,恒常而动,可达二万劫内众生事,故立此恒常论。

(三)四大体误为恒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四者地水火风,大者周遍法界,故名四大,四大种性遍及一切有相。四禅行者因未破除色根,还受细色束缚,亦即未除四大种性和合而成的色相。行者入四禅境后,超越心性的探讨,进而穷研四大种性。行者穷研人体之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后,扩及十方界各香水海诸剎土,四大种性无不相同,故说四性常住不坏,还是受智慧力限制故。

行者穷四大元后,因修习而能鉴照知悉众生因缘,功力虽倍增,但也仅及四万劫(6亿72百万年)内之知见。于四万劫中,一大千世界之十方界众生,在轮回更变中,其生灭之四大元无散失,其体永恒存在。其它器世界之四大,成、住、坏、空等四劫,因时间久远于四万劫,更见其体为恒常,不见其器世界四大败坏之相,故而将自所见计以为常。

此时行者因识阴未除,故尚不知万法唯识,一切均是识所变现,四大更因识而幻有,其体本空非恒常。唯行者还是受智慧力所限,无从观知真实境况,故易入狂解,而说四大性为常。

要研究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四大的话,每一大都可以转换很多的现象出来,所以在这时候研究身体里面的四大根元,四性常住,地性、水性、风性、火性是永远不变的,不因为你怎么样改变它而性会变。如果以七大开始的根大来讲,是地、水、火、风、根、空、识来探讨现象界里面的四大,研究的结果永远就是这样子。身体的四大是这样,宇宙之间的所有现象也是这样,所以四大种性都是一样,不是我们地球的水跟其它地方的水不一样;地球的火跟其它世界的火也是一样,探究来、探究去,四性常住,因为四性的感召,修到识无边、空无边。空无边,那什么性不性都空掉了,就不以为主。现在探讨四大的话,是有相,四大从那里起,刚刚讲了从心识起。

圣人的境界永远住在空境之间,由心执着一切因缘,所以才化成四大,有心就会产生有相,小者是果报身,大者化成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地水火风化成的器世界。既然是识无边,就感召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生生灭灭。轮回的根本─生灭法,一切法的轮回都由生灭法而起的,因为有生灭法,我们就有执着的心。

从感召四大常住以后,认为这体本来永恒,在四万劫中,这一类众生也从来没有散失灭过,所以这样而错认为本来就是常,而落入了第二错误观念,偏以为常,如果是阶段性的寿命尽,四万劫这类天神寿命尽的话,也就要更换个体了,所以真正永恒,是空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在「识大」产生的识,当然都是变易,或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圣人他还没成佛以前有变易生死,众生有一个分段生死,不管分段生死或变易生死,都是由识而起的。有识才化成「地、水、火、风」这个现象界,所以也就只有这个是永恒不变,只要有相,它就无常,不能因为你所观到的是两万劫寿命,或是四万寿命,就认为这个体都没有变,就把它执以为常,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你所看到局限的这一类,虽然寿命很久之间没有变化,但不是它不会变化,时间到了,还是有生灭的、有变化的。第二种平常讲到四大所引起的「四性常住」,认为这就是感召四万劫之间都没变化过,认为这样就是常呀!

(四)根见循环误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每根都有一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现在这六识因入四禅后,前五识已不现起其作用,仅余第六意识在定中独头所现的境,透过根的功用还需由第六意识的分别功能来发挥其知见。但行者进入甚深禅观中,现起六根法尘功用,起心意识中误认均由第七末那识所执取受用,但五根及色身原由第八阿赖耶本识所执受。但行者因智慧力所限,还察觉不到第八识功用真实,故认为第七末那执受诸根的功能,且是一常恒的行相。

行者穷研六根中,修习后开发出五神通,能以天眼通(眼根)、宿命通(心根),知见倍增于八万劫(13亿4千4百万年)中,一切众生之因缘果报现象,而能感知众生在轮回中,虽个体循环不已,但应该常住不变的第七末那识性常住,永无失去其性,故误以执取众生根性者,为第七末那俱生法执性为常。

行者不厌其烦地探究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与末那第七意识执法之相。六根所现的六识,及末那意识执法的生起,这法种本来是阿赖耶识的根本种子,然后加上第七意识自种子跟其相对六识分别的自种子起功用。法相的生起都有它的连贯性,第八意识根本种子,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的熏习进来变成一个根本种子,以后八识起现行时,第七意识执着不放。第七意识的俱生法执性,就是要超越得解脱的重点,要超越行阴区宇,也是生死轮回的关头,也叫做众生浊。

现在第七识已经没有妄想心了,但执着第八意识的法尘,这部份融通妄想心没有了,想阴魔境控制了,但第七意识幽隐妄想执着第八意识的法尘境,这个还没办法灭,我们问题就出在这里,微细执着的心不灭,所以要控制这个心。

现在研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现的六识以后,第七末那意识来承受,这中间的过程,根本种子成立以后起现行,第七意识执着法尘,却执一切为真,一切法有我,所以如果不推翻掉,熠熠清扰浮根尘微细种子似有又好像没有,这些没办法控制它的话,永远没办法超越众生浊。我们研究六根门头,在产生六种识心的时候,第七末那识执受此心意识中,会误认为七识是本元根由之处,其性常恒故。心意识里面讲有三种东西,「心」就是第六意识可以分别,「意」者是心妄想思量,「识」者是根元,即第八识所讲到的识,等于是不变的心境;眼睛看到东西,只能看到那个境,产生那个相,它不会变化。所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一样,与第八识也是一样的,回到本心的话,本来一切的法尘,只有储存、现起法相等功用,它没有善恶这些分别相。「意」有分别、有妄想,所以「心、意、识」发展的过程之间,见不到第八识,故以第七识为本元由处。

心识没有根本种子的话是起不了一切法相的,所以根本种子才是法的根本,也就叫根本种子,如果没有根本种子的话,所面对的外在一切现象,都跟你没关系。举个例子,如果你没有看过一个图像,这图像进来心境中,它不能认知,没有反应,如果这图像很恐怖,以前看过它一定会留下这个图影,再看到它就会起相应,会起一切的心。像你不认识的人,第一次看到你不会在意,因为你不认识他,也没有人介绍,如果第一次认识了,第二次再看到,你马上就会从种子里面去回想起来,这个人我看过,所以一切法就会生起来,在心意识之间,本元由处,应是第八意识。

一切根本法的生起都是由第八识起,这「处」怎么讲,我们禅宗常讲心行处灭。六根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六根进入六尘名十二入,产生六识后共十八处,所以根进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时候,会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总共十八种法。末那识将色、受执取,心意识六根在作用时,末那执取,然后心意识中,俱有本元由处,这本元由处是第八意识,而非是第七意识。

在这过程之间,你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个个自性好像常、好像恒。恒是永久,是不是都这样,眼睛是见性,耳朵是闻性,鼻子是嗅性,舌头是味性,身体是触性,心意识是心性,个个自性看起来是不是都存在,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知见的话,好像六根随时探讨,六尘都会产生六识,然后末那执取它,法认知好像很顺,说存在就存在,其实个个自性,不是永远存在的。

如果没有声音,我的闻性没有,有声音来,我的闻性才现,所以没有境,就没有心,当然也就没有自性。有境界来,你的自性才会显,十二入也好,十八处也好,末那才会去摄受执取,这是临时因境而现的。但是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的耳朵,声音来马上可听到,认为这是我的闻性,永远在这里等着声音再来。所以真的无声的话,这闻性就不见了,马上有声音,闻性马上现,闻性是从阿赖耶识里面现起,都因六根依附它而现,声音来,闻性马上现,可以接收声音,但是不能认为闻性,永远存在这里在等声音来。

探究六根会有错误的观念,因为穷尽六根,认为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往,穷不失性,计以为常,这是第三错误的偏常观念。

世间禅定里面的众生,纵然是寿命八万大劫,但是寿尽照样再轮回,有时候他观不到这现象,会误以为这些六根所穷的心意识都是这样地。

(五)生灭尽误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第四种误认偏常相的人,即是已经修尽了幽隐妄想者,心生灭之理就是没有了。此时行者心流动运转的状态停止了,能生灭的妄想心,至今已永远地灭掉了。故行者心地中自然有一不生灭的空性,此不生灭的空性,若不再转圣回凡,即会误认此空性为常。但实际上,空体不能随缘而应时,是入顽空、偏空之理,是不究竟的。

上面都是因为修习的层次不同,所以感召不同,至今看到了不同的永恒相,最后这种既尽想元,想之根本依元都没有了。第七意识的幽隐妄想心都不起来、都尽了,能够生灭而起的法相变成没有了。我们常讲一切生灭法,有生、灭是因为你有心来应一切缘,所以才有生灭,晓得动、静、根、觉、空、灭是在生灭法境中,现在如果动、静、根、觉、空、灭对外境能不动,研究六根产生七识相应第八识根本法尘,现在已不动,如果推测到四大、六根,四大──地、水、火、风,然后六根所现的心,如果这都误认为常,都有它必然的范围时空里面。

现在讲理地,照理还有三个阶段要走,如果是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灭灭到时,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佛性始现前。理地是讲空的阶段,空的阶段有没有心起妄想?应该都没有,所以从理地来观,没有生理,理地生不起生灭法的话,就没有想头,在修行之间要悟到空,对一切法不起兴趣,对一切境不感召、不相应,慢慢的既尽想元,生理更无,理地中不起念头出来,这样流止运转,我们微细的行阴流向停止了。如果证到空,行阴微细,流转业还流不流?把它流转到空无没有的境界去。

本觉是我们最基本的自然觉性,相当于唯识学所说的证自证分,自心对一切境鉴照之本来功能,大圆镜智的根本;佛性之始觉,可谓自证分,是面对一切境要起作用的动能。本觉不一定要相应,我可以鉴照但不相应,始觉中有一个第七意识妄执性,它有根本执取相应的习性,八识田中现出法相以后,会开始映照,诸佛菩萨大圆镜智圆融,十方虚空、十二类一切众生,现在心中都没有挂碍,且不起一切法执性。但是我们心还没有清净以前,都有一个始觉,所以在空的时候把一切业流先停止掉了,把它转向,这样生灭心、想念已永灭,如果走到最后「灭灭」时,寂灭现前,这已是五阴灭尽了,现在仅在空的境界之间,生灭想心,念已永灭。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理地即空性之相,自然而然,本来就没有什么生灭,以前都有动尘心感生,心知动尘。然后修行得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灭灭时终无所灭,这些生灭法的毛病是六结使,我们可以斩六将谓之。

现在修到动、静、根等三结使都灭了,觉-灵知灵觉的心也灭了,不去妄想推测,它已入空,理地来讲,想心都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吗?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而心计度以为常,以为在理地间永恒呢?觉得在这境界好像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永远的心态,保持一个七识妄执不灭的永恒认知。

其实我们还有后半步要走,这个灭就是我们的佛性,空找到以后,把空也要灭掉,那是绝对的空,因为你没有办法解脱,所以要把一切的感知,一切的业源,微细的牵扯把它断掉,断掉了,就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你应该有这功夫,那就不必要灭这个空啦!

如果你没有瞋心脾气,你怎么骂我,我可以听,听了还可以微笑,因为我已经没有瞋心,心里面空掉一切瞋心,这样我能不能听你在骂我?可以听呀!这时不是掩上耳朵不听,因为我已经没有瞋心,空掉了!所以可以听,你要怎么骂就怎么骂。一样的道理,如果,对一切法的执着没有了,为什么一定执着空呢?所以把空也灭掉,就进入灭了,有境我可以看这个境,不黏,坦荡荡的、赤裸裸的去面对这个境,这才是佛性的本来,所以不要误认妄想心没有了,空性永远永远理地空下去,认为这就是常,不是!佛性是有因缘以自然性相应,无因缘就不妄想,即诸法因缘生,缘灭即法灭。

诸法因缘生的时候,我的理地本来空,此空破掉了,生起了法,空的本来,是没有起头,只是法从空里面现,我们看起来好像空中产生一个法出来,其实空还是空。但是它有因缘的话,化一切法出来,当法没有了,又回到空,所以我们说一切法不真实,因为无实性,所以不真也可以观空,本来的空也是空,这才是真正佛性的圆融。所以不要执着说修证到这个境界,我们的心、妄想心都没有了、都灭了,永远灭的话,「空」这个体,理地好像偏常,不要误认这点,他不知道后面的佛性,本是不怕有,不怕生灭法,它可以照样的去应缘,但是没有障碍,没有烦恼。

到第四的层次,悟到所有想灭尽,我们有些修行者证到受想灭尽,感情领纳不起作用,一切的心念不起,这种「定」好不好?也不错,但不是究竟,六种涅盘、无为法之间,这只是一种半路上的境界,所以不能把它当永恒。如果你错认,修证到八万大劫,修证到想心尽了,生灭不起,然后有空的样子,你说理中自然,没有生灭,所以你就认为因心测到自我的心态,永远都是空、寂静,认为这样永远都是这样,那就偏颇于空,把空变成常。这样不对!我们佛性本是空有不二的,不能执着空性为有。

到目前讲到六种不对的观念、狂解二无因、四偏常相,你在推测来、推测去间,因为行阴非常微细,重演你的种种境界的时候,有很多要体会的现象,体会!体会!可以体会,但不要错认境界。

(六)外道圆常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常论。」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坠落外道。因为这上面的四种偏常论,枉失了正知见,这就是外道的错误认知与见解,因为所有的外道修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最高的境界也仅能观八万劫时空的智慧,事物、寿命等跟外道见解一样,修佛法的人证到这境界,若犯了同样的毛病的话,就枉失了正知见,也是坠落外道之类。

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会迷惑我们的菩提性,因为菩提性到底还没完全开发出来,到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灭尽的时候才会完全现起,色、受、想、行、识过五关斩六将,虽然能超越色阴、受阴、想阴魔相,心不胡乱思考妄想,但研究自己神通妙用时,却局限在有限的能力之间,看到八万劫之内众生四种短暂的时空现象,误认为是圆常之相,如此会迷失菩提自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

( 88 年 6 月 20 日 讲于 法尔 )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