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
            --行阴区宇及行阴灭境界


行阴区宇经文:

《楞严经》曰:「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一)略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

行者勤修止定,已达想阴破灭者,是人不仅在禅定中想念净尽,即在出定时,亦不起心动念,此种现象,醒寤睡眠一如,其妙觉明心永远处在虚凝、寂静、不动之境界中。

「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

此时行者之妙觉明心,犹如万里无云之晴空,不复有粗重业识法尘影现,亦无有前尘影事,映浮在心头。若以此觉明观照器世间时,其中之山河大地,就有如镜中影相,了了分明,映现在心中。

「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此时行者之妙觉明心,观照山河大地时,对一切因缘法,能不执取不忆想,来时无所黏着,过往即无踪迹,历境缘时能虚而受之,照而应之,均是行者妙觉明心之本觉,虚应鉴照诸境之反应,了无一切陈旧习气来应缘,惟有此一精真,虚明了了分明,以应万种缘。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

行者真精妙明了然,熏习不受,至此境界,行者心法生生灭灭之根元---阿赖耶识,从此披开显露。而此妙觉明心能见于十方世界及十二类众生时,毕竟能道尽十二类众生之类别。虽尚未能了知所见类别各类众生,其生命源头之由来,但已悉知各类众生共同生命之根本基源-阿赖耶识微细法尘种子。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行者原有前尘影事,融通妄想已除,但心识尚有浮动法尘,有如野马般乱动飞扬,然心光熠熠明亮,微细妄想渐被清澄扰驯,觉明真心能认知此为不实的浮根法尘,也能清楚了知此浮根尘来自于第八意识,故知此第八意识是究竟要去理清的主要窠臼。此时行者犹存者乃是行阴微细显露之根身浮尘,此浮根尘是行者需加以灭除,以达究竟清净之主要巢穴。未能灭除浮根尘时,此时则名为行阴区宇。

(二)详解

1.前言

入行阴境界行者,才能真正进静虑、思维中,用其心来修证的境界。之前,都是在用「舍」字诀,想阴不尽,有所想都是妄或易为魔所趁,故要舍一切法。好不容易,到现在才可观行阴心,来认知阿赖耶识的真实,行阴微细深广。行阴是轮回的法尘相,轮回的根本种子在第八识田中,谁去执着它呢?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法尘起由第七识来执着,这是法执深的行相。第七识是审慎思量,若在想阴未破时,不去妄想心的能力,就不会去了知心的灵通妙用之力量。心不用时,最根本的轮回执着,就是第七识来执着第八识的种子。众生一直轮回不停的最根本毛病,是在执取法尘为真。在达到此想阴魔相不着后,即是想阴灭,就有能力去观行阴,行阴中的众生本命元由,观他们种种因果报应的因缘。

我们常讲行阴微细,一剎那(0.13秒)中900生灭念头,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的,这个人能看到行阴众生的本命缘由,就是它轮回的根本,就要摒弃胡思乱想的心、探讨心、妙用心都要灭掉,才能有此灵通能力,才能来思索行阴中众生本命元由。这灵通力就可观12类众生它们的本命缘由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涉及到宿命通,有宿命智通的智慧来观察到众生的因缘果报。

修行到想阴灭尽,魔已不能来干扰,就可真正地来观行阴中法尘境,也就是行者真修到想阴灭,才开始可用心来思索,但会因境界不同,智慧受限,行者还是会造成错误认知,故有机会产生行阴十种魔相。以前在想阴区宇中,心已有微明,能观众生「一伦生死,首尾相照。」那是在想阴区宇的时候,你没有想阴魔相之困扰时,就能观一类众生,而且是上一世跟下一生的因缘能联贯无误。到想阴灭了,行阴区宇中有神智通,但因为智力受限,观看、思索不清楚,所以自己妄度,产生十种妄想计度,自己胡思乱想。因在行阴区宇已经能不着魔难,而想阴区宇中之魔相中,魔都没有办法直接来干涉你,进到你的心腹,他就会透过第三者现神通力来迷惑你。

到行阴区宇的时候,魔根本对你没办法,都是你自己在禅定中胡思乱想,又境界不足,智慧不够,出现错误的观念所造成的,这样就可能会拨无因果了,或变成种种相续性的错误观念等等。行阴也有十种魔相来说明,但十种里面更有分数种,譬如说:「因果」就有二种无因论,四偏常、四种颠倒、四种有边、四种矫乱、十六有相、八种无相、八俱非相、七断灭论、五涅盘等。所以每一个魔相里面,不是只有讲一种,加起来就有很多种了,这都是自己境界不到那里层次,智能力所限制,而以自己所面对的境界,用心来推测、来判断,就变成一种外道的观念。如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来印证,都可以了解的,原来修行的层次是这个样子,非自己想的那样子,那就不会出差错了。

到达那个境界时,你有没有这个境况,你有没有犯这个错误认知,要警觉得到!修证到后来,也许你可以证到五阴灭尽,但终归无所得,那时佛性真的就现前了。所以行阴微细,行者在众生轮回的同生分中观察,为什么会从这里生?从那里死?一直在六道中众生轮回的根本原由,都能清清楚楚观知。我们一个修行者,为什么不能观察到十二类众生因缘,就是被妄想心所蒙闭,被喜欢去推测、心用的心理所蒙闭了,要勇猛的从想阴里走出来,不然看不到如如不动的真心,来观照自身微细轮回根本。妄执的心也更不能够发起宿命智通,这时候的宿命智通不是去用学的,是自然观行阴而现的。

我们常讲外道五通里面的宿命通,是用忆想去恢复八识能藏的功能,譬如说:你早上起来,每一个时间,每一个步骤,都能回想得很清楚,一起床左脚先下?还是右脚先下?走几步路,先上厕所吗?还是先做什么?阿赖耶识都有记录。等到晚上打坐时静下来回想,我上一刻在做什么?在上上一刻又在做什么?这样一直推回去,推到今天早上起床以前你在做什么,甚至再推回去,昨天睡觉以前做了什么?你越用它,它的记忆力越来越强。

然后再推到前天、大前天..,一直推到上个月,推到去年,每一天的每一个动作都清清楚楚,是真有这么一回事情,外道的宿命通是这么修来的。这和诸佛菩萨修到的宿命明是不一样的,那是断妄想、断执着,想阴灭后,用此心来观,自然能显现行阴区宇的诸多现象,甚至行阴的行相完全披露出来。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修佛法修到金刚如来六地,在悟得漏尽后五通全现,加上最先修到的漏尽通,是俱足三明六通。佛法要先证得漏尽,再显示另外五神通,此方法与世间禅或外道禅是不一样的。

我们探讨行阴,常讲色、受、想、行、识,如果对目前五十种魔相没有探讨,有时很难将修行过程讲得很清楚。谈到行阴区宇,你就知道「行阴」是什么行相?是什么样子?如果专提到《心经》或其它经典,五蕴常常在讲,但对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没办法像《楞严经》藉用魔相来讲得那么清楚。

现在《楞严经》是在开示「见性」法门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从行阴区宇中所提证到的境界,及十种魔相来了解「行阴」到底在讲什么。

「行阴」就像你站在冰河上,不知道冰底下的水在流。众生轮回的根本就是如此,我们一般人妄执此非常微细的业流但无法体会,就像我们站在冰河上,感觉不了我们底下有一条河,其水在下流动。除非行者证至行阴区宇时,才有能力观见此业流真实。

2.详细解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

现在我们来了解这个想阴尽的现象,行者想阴区宇中,浮想一大堆,睡时犹有梦境会起。若想阴尽的人,这个人平常应妄想灭,睡中梦也都销灭。不管是清醒或睡觉中,这觉明体性虚静,永远都是清净一样的,不执外境,不执识田中法尘起梦。所以到这境界有多难呀!那一个人真的可以修证到想阴尽?梦想销灭,这就不是简单的境界。

我们很多境界,祖师大德常常在讲的,不要起心动念,或说提起正念。在清醒时可以不起心动念,人在弥留的状态时,你能不起心动念?所以有时候,修行人对境界判断很难清楚。你说:「我睡觉时清清楚楚的,白天也清清楚楚,可以观照念头起灭,能观照、觉知。」问题是第七识执着第八识的法尘境,没有办法控制它或脱黏,所以还是有生灭法的。这就还有很大的问题,如果到弥留状态时,心生灭还是止住不了,一定还要藉念佛、念咒,要抓一个念来压抑那个生灭心。第七意识是俱生法执的根本,常被一些因缘果报的种子所迷惑;如果懂得经典以后,有心要出家修行,或着独居摒弃万缘,就是要去对治这个妄执心。我能不能修证到第七意识不起妄想,梦中也没有做梦的现象,而且这些现象在白天清清楚楚没念头起,晚上也没有梦现,这样才是「寤寐恒一」。

「觉明虚静」是说有一个了了的觉知,对种种因缘清楚。很多气旺的人,就可以把本觉跟始觉现象分别清楚,稍为有点分辨力的人就能了知。什么叫「本觉」---是我们最根本的佛性空体,能生法起之相体。什么叫「始觉」---是第七意识执着八识的种子,要开始生起一个法尘的时候,要应一切缘起的觉知心。开始要生那一个法起,若没有一个始觉起,就没有法的生起,开始不了法境。而本觉的体知,要证到五阴灭尽才真正能显露出来,此时能够完全观到一切法的开始,并觉知有执着心,要生起法相的根本相。这个本觉不错失,可以了知法要起之相,但不去应缘,自己可以去转缘。这种觉知都可以清清楚楚的不迷失,不迷失还不够,还要虚而应之,是有境不去黏,有境不被它转,就是虚应!

如果实地应的话,就是迷糊了,被境黏上了,开始执着那个境了。现在你因为睡觉没有梦,白天不打妄想,一个了了知觉在那,所以你觉明清清楚楚,对人世间的待人接物,种种因缘能够虚而相应,不是面对境不动,而是我内心对那个境能够虚静地面对。虚是不黏,静是心很安祥,不对那境界执着;这跟「想阴」不一样,「想阴」--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有一点点的现象,它自然的就去相应,现在想阴灭尽的时候,在梦中、在白天里,清净的觉知本性,永远不会迷糊掉,这才有觉明虚静的功夫,这种现象要怎么来说明它的境界呢?

「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

那个觉明虚静的境界证到了,可以说:「脑筋里面空空荡荡的,就像晴空万里一样,没有乌云、没有白云,没障碍在虚空里面。」我们在实修的阶段里面会说:「我气不通,头涨!脑筋转不起来,心念动不了。」这都是有障碍。如果粗就是妄想心很重,乌云、白云一大堆飘来飘去。如果头部之虚空里面很重,也许头脑不清净,那条经脉不通的话,常常会觉得头很重,气上去下不来,明点部位不能通过的时候,会觉得很闷暗、很不舒服;如果撑开来,脑筋里面没有障碍,会觉得空荡荡的,头里面好像没有东西,其实脑细胞还在,脑部清清爽爽的,都没有一点点的挂碍,好像和外界虚空连在一体,会觉得头怎么和外界相通,晴空万里,没有障碍、妄想,这也可以说明「身气脉通顺,无复麤重。」

这时候前尘影事都会现起,很多人禅修过程之间,一定会碰到像演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出来的幻相、念头,先从最近的,再翻老帐,二、三、四、五十年前,小孩子时的旧帐都出来,这是第八识所藏的种子。我们当下所面对的尘境,过一段时间会留下影像,我们脑筋储存影像比较多,尤其第八识田!以前所面对的种种事件,或面对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境,所留下来的影像都清清楚楚的,在脑筋里晃荡,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起归现起,不要执着、不打妄想、不去探究。待这些前尘影事也不再晃动时,才真是犹如晴空,了无一物。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

照道理讲想阴尽的人,已经没有微尘可以盖住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自性就是像一个大圆镜子一样,没有东西可以盖住它的功能,扫到那里就可以看到那里。我们凡夫是看不清楚,因为镜子被妄想、习气盖住了;圣人修到这里,虽还没有成佛,但想阴尽了,想阴尽的行者,大概是「空无边处」、「无所有处」的境界,所以这时候照到山,山就现;照到河,河就现;当然照到天宫,天宫就现;照到地狱,地狱即现;想到某人,某人就现在你心湖里面;想到什么境,就现什么境在你心湖。所以你用空性、用智慧来观山河大地,如镜鉴明,就像我们的镜子,来探照山河大地一样,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可以清清楚楚现起,还能鉴别其境,也有时候可以从里面去读一些历史。

譬如说:一件事情的发生,事件本来是过去了,某一点在我们佛性里面没有时间、空间,只要你照映那一件事,那件事的开始怎么起?未来怎么灭?过程之间像演电影一样,它有程序会现,这就是佛性,如果没有胡思妄想心,应该有这能力观照,你可以实际的去观想那件事。有时我们碰到一些事,如车子被毁坏了,你很在意,这车子怎么被毁坏了,没证据!用禅观去观,车子是谁靠近?是谁毁坏,那人如何离开,就是可以去观照,但照后要无碍,不起善恶心想。如此用心鉴照山河大地,当然也能照见世间的一切,这就是达到想阴尽、行阴灭的时候,很多心的灵通妙用会现,这时候去观世间山河大地,如镜鉴明,非常的清清楚楚,而且要来无所黏,过无踪迹。

境在你心湖里面现起的时候,你能不被境所黏,因为你有觉明虚应的功夫。有境界的凡夫,碰到一个影像还会钻牛角尖,所现影像如果不好,就现出不如意的念头,伤心、错乱的心;现在你想阴尽了,就有能力虚应面对,所以当然会来无所黏,不管来什么境,桶底脱落就能来者不黏,通过桶子里面,自然掉落,不会黏上去,这跟第八藏识种子不同,每件事凡走过必留痕迹不一样,圣人修证到这境界时,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不留下丝毫的点点滴滴。这也不是说以后没有记忆力,阿赖耶识不可能失去其藏性,不会!这只是它觉明虚应的一种境界。而在还没证到佛性以前,就像我们离垢一样,为了要抛弃一切污垢,所以你的记忆力不好,事情记不起来,在生理上与解脱路上来讲,都有他的必然性。现在因为心里面不黏,所以鉴照山河大地以外,过了还能不留踪迹。

「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我们对一切境界以虚明不黏的佛性,以舍受心态相应来说明比较恰当,因为我感情中没有忧、喜、苦、乐这些现象,只有一个平等法,能以舍受相应,没有高兴、悲伤,反正都没感觉,有能力不受黏的,这样来面对这个境。照旧用镜子来照一切外相,有因缘才照,有因缘才应,应是虚应,不是实际相应,无有妄习相应。受是虚受,不是实受,受是舍受,无分别而平等地做到虚受照应。为何能做到虚受照应呢?因为了罔陈习,了却、没有一切的旧习,没有了一点点旧的习气来应缘。

为什么凡夫不能虚受照应?凡夫都是用自己的妄习去相应,结果怎么样?该生气的就生气,该悲哀的就悲哀,该怎么样的就怎么样,随习气来应缘。现在已经修证到想阴尽,有没有这些毛病,应是没有!所以体性真心显露的时候,就没有这些陈旧的习性毛病相应,而能「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了无陈习相应,剩下来是唯一的精明真心,还有个清清楚楚的觉知在那里,这个是什么?就是我们真正清净的自性,摆脱了一切习气毛病以外,所留下来的真实自我真心,真正的佛性。所以摒弃了一切习气以后,我们唯一面对一切境时,可以鉴照清楚的,不迷失掉的,那个就是我们唯一要寻找的精灵、真如体,面对这个精灵真如的体性,我们要认识它。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我们对一个法的生灭现象,生生灭灭的生灭法---动、静、根、觉、空、灭等就是我们生灭的本质,如果生灭的本质没有了,一个境界生,一个境界灭,一个分段生,一个分段灭,这些生灭的根本缘由,到这时候从此剖开而显露出来了。生灭根元可从两方面讲,一是应缘生法的生灭法起灭现象,另一是心应缘受生、死亡的根本元由现象,此都是八识阿赖耶的真实现象,就因你妄想尽而开显而出。

「见诸十方,十二类众生,毕殚其类。」此根元现起后,就有能鉴照的功夫,对十方界能映照、对十二类众生能知其本命根由。十方是很大虚空界,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这十方世界包括华藏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十二类众生,你都可以很清楚的映现,毕竟可以了解每种类别,并知其因缘根由。十二类众生有:有情、无情,共分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等。这十二类众生都能够清楚的分辨,那一类是那一类?众生为何会出生做这十二类众生呢?在讲议基础篇及《楞严经》里有讲,它都是情合、情离、想合、想离所造成的--卵生(想成因)、胎生(情成因)、湿生(合成因)、化生(离成)、有色(情合成)、无色(情离成)、有想(想合成)、无想(想离成)、非有色(情离而成)、非无色(情合而离成)、非有想(想离而合成),非无想(想合而离成)。行者可以观照这十二类众生,他们本来是什么类。所以生灭的根源从此披露以后,你就有能力去观照,见诸十方、十二类众生,简单讲天眼通、宿命通就现起了。 

「毕殚其类」那一类是那一类,像这些都没有色的话,都是只有一个心,有时候很难掌控它,它在那里你不知道,但是你也有这能力去观照。有色的话,当然可以看,无形无色的,只有念,像无色界天神之类的--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这都是无色类天神,你清净体性照样可以观察到这十二类众生,把它分门别类,清清楚楚,唯一做不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他们每一个众生本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会那样?这是「众同生基」,每一类众生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本源去出生、去轮回,此根本源由的本质,就叫做众同分,也就是我们第八识的本来行相,基本的知道了以后,各个不同的因缘果报,他会出生做这一类,出生做那一类,各个的因缘果报不同,才会化成十二类众生,但还不能够了解这十二类众生根本受生元由。

「见同生基,犹如野马。」本来他们轮回根本的同生本质,虽然不了解,但已能够了解他们同生基源是何,此受生的同生基源是藏识种子,犹像野马般的飞腾狂奔。这里的野马不是我们讲的一般不能驯服的野马,而是一种像代表我们轮回基质的能量,它有一种冲动的力量,要出生做那一类,就有那一类的业力在牵引。

「熠熠清扰」在太阳底下虽然看不到水份,但看得到远远的火焰在幌动,你在太阳底下看远远的地方,它有一种像水又不像水,像火又不像火,一种有形的东西,在那幌动,你走近的话,又没有了,像这一类的有人说:像「阳焰」太阳底下的一种火焰,说有,一去看不到;你说没有,我们用眼睛确实可以看到。所以你修到这境界,对十二类众生各类当然清楚,但是他本来要出生轮回的根本,像阳焰的能量、能力虽分不清楚,但是你已能看到这一类的同生基源。

「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熠熠是有火亮的样子,有条不纷地在扰动,这个同生基,它要去受轮回的此种根本冲力在那里动,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源---阿赖耶识。虽然分不清楚这十二类众生,那一类为什么会这样?会那样?但是可以了解他们众同生基里的这种能力,在识田里幌动,一直要依缘去轮回,要去应缘,要去做那一类众生。仔细看起来就是这些浮根尘,不实际法尘本无根,只是藏识熏习后所留下来的一种法尘境,其实这浮根尘就是我们究竟轮回的根本门户、枢穴。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行者修证到此,有能力照见山河大地,十方世界,亦能了知十二类众生,各类出生为该类众生的同生基源,但还不知十二类众生种种因缘果报真实,此种现象就名为行阴区宇。

 

二、破行阴境界经文

《楞严经》曰:「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略解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若此行阴微细之妄想,被行者清澄扰驯后,将可使其如来本性熠熠明亮,恢复原本之纯澄境界,一蹴澄清无始劫已熏习之习气。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元本习气一澄净,则行阴妄想细流,将化为清澄无波之水,有如大澜微波被消灭后,所得之清澄静水,此时行者已无微细妄想,此则名为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灭尽时,行者已洞彻了解十二类众生,轮回生命之源由,故是人已能超越了众生浊,不受众生颠倒为因。观其行阴区宇之源由,仍是以微细不易了知之幽隐妄想,以为其作用之根本。

(二)详解

你只是知道十二类众生,这一类归这一类,那一类归那一类,这类有想,那一类无想,这一类是有色,那一类是无色,卵胎或湿化生,你都可以分清楚,但是叫你进一步的去分析他们,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卵胎变卵胎?湿生变湿生?有想为什么变有想?无想为什么变无想?他的轮回根本源由,你搞不清楚,这要到行阴灭才清楚,所以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十二类众生,那一类归那一类。行阴灭尽时你应该有清楚众生各命源由的能力,但现在还做不到,所以才叫做行阴区宇,这是还没把行阴搞通,把它灭掉,所以还落在行阴里面。这段也可以了解到想阴尽的行者应该是怎么样?有一个清净的心,鉴照十方虚空、山河大地,甚至于十二类众生,那一类归那一类,都能了如指掌,只是能见他生命的本来同生基。虽然可以看到他幌动去受命的那种动力,浮根尘的影像,但不清楚他到底是什么原因来造成的。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清」可以代表我们自体本清净,「扰」是浮根尘不清净的一面,在一个清净跟还没有扰顺的浮根尘自性,自性微微的能够显露出来,元性显露就有无量光明现起,这元始自性心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存在的。「熠」是代表心的发光,自性能进入清净,就能熠熠发光,恢复原来自性光明的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如果我们自性进入原先清净的一面时,只要心一清净,本来熏习微细的习气,就像水中波澜会灭掉,这是互动的现象。自性因未入原有的清澄,只因被微习所蒙蔽,微习一去,自性自然显露。自性一清净,原来所具有的习气自然就消失无踪。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我们常说:「行阴微细,」微细里面似水中一种波澜,只要有波澜,我们心就不清净,也就形成不了镜子,照不了十方界,也照不知十二类众生之生命本元。只要有一点点习气存在,我们心就会有波澜应缘而起,所以性入清净的时候,这些波澜就会灭,就会化为澄水、清净的水,且此水是静止的水

这时候行者的境界,叫做「行阴尽」,没有一点点的微细习气存在了。这在金刚如来地是三地以上,二地如来还有微细习气,三地以上就会灭此微习。在阿罗汉、八地菩萨,也都是还有微细习气。真正性入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到这时才能称为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行阴尽的人才真正脱离了轮回,所以是人则能超越众生浊,烦恼浊在想阴灭时已去除;想阴灭时断烦恼浊,行阴灭的话,就超越了众生浊,就是没有众生颠倒相,没有再出生做众生的诸因缘。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为什么想阴尽了,行阴不能尽呢?想阴尽的行者,虽说它没粗的妄想之相,但是它还是有非常幽细的妄想相,不像想阴那么地粗。「幽」是暗暗的微细无明,清楚又不是很清楚叫做「幽隐」,所以幽隐是说似可看到,又好像看不到的妄想,这种类的妄想,以做为我们心执着的本来所依。所以想阴尽,但是还在行阴区宇的状态下,他粗的妄想没有了,但是微细难察觉的幽隐妄想,还是行阴所具有的心相,这就是他处在行阴区宇的本来因缘。若行阴尽的境界,应没有微细妄想,就是第七识不再执取第八识的法尘,法的执着这时候才能灭,法执灭的话,与众生因缘脱勾,才能真正脱离三界,所以叫做行阴尽。

( 88 5月 30 日 讲于 法尔)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