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严经》受阴魔境(2-8)
                     - 无量轻安相


8、无量轻安相:

(1). 经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2). 释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修行者在禅修过程中,修到色阴魔境消灭了,眼、耳、鼻、舌、身诸根所现的种种异能善境界等诸魔相,均能不黏、不着、不惑而超越了。此时行者内心的感情领纳作用现起时,能够清楚地观照它,并不会迷失在忧、喜、苦、乐等觉受中,均能清楚地了知,住于舍念清净中,得到受阴清楚明白境界。

因行者修证到色阴魔境灭,受阴又能掌握清楚明白。且于精性灵明的体相中,能圆满悟知此精明无所不办的实际能力,一切境能自然随此精明而转,故得大随顺意境。逢此随顺心境不戒甚,让心又动而起受阴不清净心,因而会入无量轻安魔相中。

「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

在你精湛妙明的本性中,非常圆满地去了悟此精湛妙明的体性,你要它现什么相,它就能够现什么相?要做什么,就能成就什么,..,等等,这些埋地上的道理,从空性中起一切法,从诸法中得一切随顺。

行者初体会有此种心力时,心地未净,常对众生起嗔心、邪心,甚至是恶毒心,但皆能如实现,真是造业不假身体力行。故禅宗祖师大德言,悟后要执杖牧牛,不要随业缘流转造业。次因行者心已无恶习,牛性已不野,不会再随意造业,但正义之心常突现,要扮演警察的心尤盛,对不合正理的人、事,尚存有怒目金刚的心态,若起不能如众生意的念,就真的能实现。以某人升官来说,你认为此人福德不具足,那有资格升官,此念一起,该人的命就会莫名其妙地改变了。故行者起什么念,成就什么法,真是大随顺。然行者要有菩萨觉悟心,不要乱他人因果,不由你来决定他人的命运,不然你也还是未证得法执灭的境界也。

进而言之,心清净后能悟到空性的人,起心动念就很自在,你要想什么就能变什么,因万法唯心造,达此境界的人,念很长的咒语,说要来帮助别人清净身体,那是多余的。如果真的修证到受阴清净的话,心就能够起大随顺,起心动念都能随顺其意。既然行者修到这个受阴境界不迷糊,再来钻研清净自性的殊能,纵然起了中文的“清净”两个字,亦可把你面前对方身体清净一下,就这么一动念,他身体也就清净了,邪障也没了。

受阴清净的行者是不须念那么多咒语的,但我们洒净为什么要念那么长的大悲咒呢?这是心通力不够的人,得要假藉菩萨的威德力来清净道场、坛场的。心力量够的话,心现什么字,它就能现什么功用,那怕是中文、梵文、英文都一样,能得无量大随顺自心,你想什么就能成什么,这不是很好吗?要这样清净就清净,要升起什么法就能升起什么法相,这是你攒研自心,在不被一切感情作用所迷惑、所左右的时候,就有这个大随顺的心起。

那我们刚开头讲受阴区宇时,为什么行者的心可出离色身,但却起不了心的神用?因没有灵通妙用之力源,当下的你被那些感情领纳作用给迷糊掉了,故处在受阴区宇中。

「其心忽生,无量轻安。」

行者在了悟自性,得精明妙用之事实,并得大随顺心后,事事顺心,无所碍事,此时行者忽然自心生起无量轻安相,没什么可挂碍事,有挂碍事起念则成就,便能转其境,故事事处无碍中,时时处无量轻安中。这时候行者的心不是幻心,前个魔相讲的是产生轻安相而已,现在悟得大随顺心后,无穷尽的轻安却一直冒出来。从来也没有烦恼,身体轻轻的,心理安安的,真是身心安泰无量。得如此的轻安境界,再不肯定自己怎么行呢?

「已言成圣,得大自在。」

这时候自己告诉自己,我是已经成圣人了,不然怎么能得此大自在的心。圣人才能自在,而且不祇是自在,更是大自在,故若非佛即是大菩萨了。事实上在各阶段修证中,行者若有所证,皆应提醒自己---应无所得而为方便,才能成就菩萨道,若有所得即非真。行者心虽有大自在的体知,亦是动了受阴情见,修行者要始终能保持一个平常心才对。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

这种无穷尽的轻安升起的时候,是因为潜意识的佛性产生无量的智能,不必再被一些看不到的恩恩怨怨的因缘搅和,而能现脱黏自在的轻安清净心。为什么可以得大自在,在十方虚空中,不管甲、乙两地多远的距离,因缘起来的时候不会受它影响。当初行者常以灵知灵觉的心,对自己的事情搞不够,还要搞别人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去插一手,可以知道某甲家怎么样,某乙家怎么样,无事找事,行者心乱不定,没有办法轻安。现在行者心能摄受回来,对一切都能不管、不着,这种智慧断绝一切因缘,一切因缘震憾不了你的定力。这样的话,无量的轻安会升起,这个智慧就是来断一切因缘的纠缠,有形无形的都可以断,虽然看不到此慧,但轻安确是获得了。获种种轻清即是轻安以外还有清净,因为智慧才得到种种身轻安、心清净。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因为你有智慧转一切因缘,所以获得轻清,但还没证到圣人的境界。懂了此现象以后就好了,还没有修到解脱果位,因内在想阴、行阴区宇未破,那有解脱果位可言,要到识阴尽才有一点圣人的味道。圣人先要过五关斩六将,五关者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斩六将即是要突破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不过五关、斩诸根六个毛病,那有圣人的味道,路还好远,到这里才是入门而已。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

你喜欢轻安自在境相,并同时以为自己已成圣人,长久以往,以前修证到同样境界也误失本来的魔子,在虚空飘呀飘的,看到你有这种喜爱轻清心态跟他一样,他就会进到你心腑里面,让你心也能轻安。魔一进入行者心腑,他想你也想,两个心合在一起就不知道谁是谁了。

「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

以为修到这样子,自在无碍了!最后佛修证到的大概也是这样,所以更不求上进,也不深入经藏或多听他人讲经说法。既然证到轻清的境界,还有什么可学的,我已最行了,还听他人说什么,所以也不去听人家说法,自己关在屋里面,变成一无闻的出家人。

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正定),既然自己修到这个轻清的境界,就认为已不错了,还要去听别人的说法吗?不去听也无所谓,但要深入经藏,尤其末法时期,要听谁说的呢?很多人讲的也都似头头是道,仔细一辨全是胡说八道,那干脆不要听他人的,自己来阅读大藏经,自己有基本的理念,且智慧可以触类旁通,不必要听人家的。若真正有开悟的人写出来的书,看了会受益,倒还无所谓;没有开悟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有堆积文字而已,是是非非难断。所以自己要深入经藏,求得智慧如海,不要做无闻比丘。 

「疑误众生,堕阿鼻狱。」

你证到这个境界时,是要行菩萨道了,要去跟人家讲经说法了,但自己没有正知见,也听得不多,所以变成说出来的法没有正知见,因此会疑误众生,这要罪加一等,入阿鼻(无间)地狱。上一个魔相也是入无间地狱,现在这个魔相也是要堕入阿鼻地狱,其意思是一样的坏。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本来能修到此受阴区宇是件好事,但因为迷失了受阴的正常觉受,生起诸多轻清心时不察,就会迷失终致沦坠。行者失去控制感情入正常的情境中,舍受未得而迷失了,距离证得烦恼灭的自我解脱还早,就这样迷失掉了,被一轻清魔所解决了,到此未证得圣人的解脱境界,就这样被糟塌而沦坠了。行者修证过程中,只要离开本来平常心就不对了,那怕高兴的、不高兴的、自在、大自在心起也不行,都要保持一平常心。

(  88 年 3 月 21 日 讲于 法尔 )


[ 《楞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